反身性理论

时间:2019-05-13 01:5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身性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身性理论》。

第一篇:反身性理论

反身性理论是著名投资大师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它的理论含义是: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y=f(x)。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决策行为。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x=F(y)。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决策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认知)。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y=f(F(y)),x=F(f(x))。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

索罗斯同时认为,由于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这种片面和不完全将会逐渐被累加,直到最后产生崩溃。反映到金融市场上,索罗斯的观点就好理解了:由于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此,人的行为也自然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市场永远是错的。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么,达到极点,市场必然会崩溃。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索罗斯在投资实践中就全力对付市场的错误,并从中挖掘投资机会。在《金融炼金术》中,他记录了1985年8月16日-1987年11月7日的一次实验性投资过程,这一过程,他的资金增值达到了113%,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他才取得了一次交易赚10亿美元、通过个人基金之力将英国银行挤出欧洲汇率机制、推动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

在这样理论指导下,索罗斯的形象也变得模糊不清。一方面,他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设立基金会资助各种项目,一度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另一方面,他投资的获利在让人羡慕和嫉妒的同时,也在亚洲和欧洲各国招来了骂名;同时,他喋喋不休地谈论开放社会、谈政治局势、谈欧元区崩溃甚至谈哲学,又让很多人觉得不理解。

但索罗斯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即使有俄罗斯和香港的失败,也无损于他作为一个国际著名投资家的形象。他的投资实践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不是他的运气格外好,也不是他的资金实力特别强,而是来自于他独特的投资哲学。

投资哲学升华于投资理论。投资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是经验的成果。而投资哲学则是投资理论的抽象化。投资理论总是片面的、有独特适应性的,但投资哲学则相对完整,并有广泛的适应性。投资哲学甚至就属于哲学的一种,可以指导人生和社会。能在投资哲学层面上讨论投资的人,本就不多。而上升到投资哲学的人则自然会想到社会哲学、人生哲学。所以,索罗斯作为一个投资家而谈社会、谈政治、谈哲学,更印证了他的伟大之处。

但是,索罗斯所预言的股市的崩溃、欧元体系的崩溃,是否一定会发生呢?在《索罗斯:走在时间曲线前面的人》一书中,索罗斯自己也承认,既然存在着认识的局限性,那么,他的“反身性”也就必然是有局限的,“反身性理论本身就是反身性的”,他说,“这个理论导出一个问题:你怎么能够相信你知道有缺陷的信念呢”?既然如此,崩溃也许就未必会发生。索罗斯的伟大也就在于此,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的理论必然将葬送他的理论。这让人想起佛教。佛教始祖反对一切偶像,反对一切教条,甚至反对信徒将自己的理论看成金科玉律:佛教从创始那一天,就把佛教自己也推向了“空”的境地。能将自己归于“空”的,无疑是伟大的。

但索罗斯在俄罗斯的损失也就在于此。他看到了反身性,看到了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也想到了俄罗斯政府的应对措施。他在俄罗斯债券崩溃后去买债券,因为他相信市场是错误的。他确实看对了,但他没有笑到最后,相反,在俄罗斯大败而归。假设他的资金和时间足够丰富,他确实可以在几年后大赚一笔,因为俄罗斯债券随后大幅度上涨,上涨的基础就是石油价格的暴涨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复苏。

这就是投资者都会面临的一个困局:我们永远只知道现在,而不知道过去和将来。站在行情的曲线上,我们无法预测这一点与过去的哪一时刻哪一点相似,也无法预测这一点的未来将是哪一点。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说,人们不可能在知道事物具体位置的同时也知道事物的运行速度。索罗斯预见到了俄罗斯的经济即将复苏、债券即将反弹,但他不知道的是“什么时候”。其实,索罗斯的失败也正是他自己理论伟大之处。按照他的反身性理论,人们认识的误区会逐渐累计,达到极点,则必然崩溃。而他自己,他的“反身”。

从索罗斯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炼金术理论在描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的所谓反身性是承认一种“正反馈系统”,如人的认识偏差的累加造成的崩溃。但世界上任何系统都绝对不会只有正反馈,一定存在一定的负反馈,这种负反馈,就是对正反馈的一种修正。犹如股市,假设正反馈是上涨,则它一定存在着下跌的负反馈。犹如人,自高自大的人也不会一直自高自大下去,他也会有谦虚的时候。作为一种自反馈体系,系统会自发地修正其运行轨迹,防止其崩溃。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认识的局限并不一定导致崩溃。假设我们把崩溃看成是革命,则修正就是改革。系统的自我调整,可以是革命,也可以是改革。改革的发生是频繁的,革命的发生是偶然的。

而金融市场,恰恰就是一种高熵的无序状态。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其典型证明。我们无法知道今日上涨之后明日会上涨还是下跌,因为它是随机的。

由于有了负反馈的存在,崩溃出现的几率就更少。要把握崩溃的机会投资获利,难度就相当大——要抓住一种出现几率很低的投资机会,本就几率不大。所以,索罗斯的前期投资的成功,实在是难能可贵。

让人疑惑的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反身性既然存在,未来的投资应该如何做呢?索罗斯没有给出答案,他的实验也是有成功、有失败。在总结实验过程的时候,他也做了自我批评。实际上,即使他这次实验完全成功,也无法不正视后来俄罗斯投资失败的现实。

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理论中推断出一些结果来: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就坚持跟市场反向操作。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怎样判断“市场大趋势”呢?我想,常规的判断也许比较困难,但突发性的崩溃、延续性的趋势突然加剧,都可以看成市场过度反应的例证。这样的市场机会,每年都可能发生。投资操作,可以放弃常规性的、日常性的交易,而重点抓这种崩溃或加剧,在极点作出决策,则胜算会比较大,收益也会比较可观。

第二篇:投资的反身性理论

投资的反身性理论

乔治·索罗斯也许是有史以来知名度最高、最具传奇色彩的金融大师。1993年,他利用欧洲各国在统一汇率机制问题上步调不一致的失误,发动了抛售英镑的投机风潮,迫使具有300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认亏出场。1997年2月,他旗下的投资基金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这一行动被视为是至今尚未平息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开端。当然,索罗斯也并非无往而不胜。在1987年美国股灾中,索罗斯亏损近6亿美元,而他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中的亏损更高达30亿美元之巨。尽管如此,他所经营的量子基金并未因损失惨重而清盘,索罗斯也一如既往地在纽约中央公园旁的办公室里评判市场,不断发表令市场为之震颤的独家观点。

《金融炼金术》是索罗斯的投资日记。读者可以从《金融炼金术》中欣赏到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面对不利的市场行情并及时调整对策,从而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精彩艺术。

5月6日,《悉尼先驱晨报》称索罗斯正计划做空澳元。5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宣布降息。索罗斯对外汇市场的操作再度激起了人们对这位投资天才的广泛关注。

人们对索罗斯的了解,多数都来自于他成功的投资经历。但索罗斯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投资家。他至少有三个身份:首先,他作为一名成功的投资家在金融市场创下赫赫战绩;同时,他还是一名哲学家,他的《金融炼金术》提出了和传统观念不一致的新颖哲学理念。可以这么认为,正是这种哲学理念,成为他在投资事业上的重要指引。除此之外,索罗斯还是一名慈善家,他利用自己投资赚来的大量金钱来建立各种慈善基金,致力于他毕生追求的“开放社会”的理想。

索罗斯生于1930年8月12日,适逢大萧条。巧合的是,另外一名投资大师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8月30日。虽然两人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投资战绩,但是两人的投资理念却截然不同。

成功的投资经历

和巴菲特不同,索罗斯从事投资的时间并没有那么早。虽然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选修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77年)詹姆斯·爱德华·米德的课程,但索罗斯认为他并没有在经济学上学到什么东西。相反,他认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的哲学观教会了索罗斯严肃思考世界运作的方式,而这种哲学思想,奠定了索罗斯未来几十年金融市场操作的理论基础。

虽然毕业于赫赫有名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但一开始索罗斯的运气并不太好。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手提包销售员,他做得并不是非常理想。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育经历让他明白:投资是个赚钱的好领域。他给伦敦所有的投资银行写信,希望有银行能够接受他。最后辛格

尔&弗雷德兰德公司提供了一份见习生的工作给他,他欣然接受了。不过,他在伦敦的这段经历,就连他自己也认为是失败的。

1956年,索罗斯来到纽约,成为了FM迈耶合伙公司的套利交易员。而直到1969年,当他39岁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叱咤风云的投资大师的职业生涯。

1970年,索罗斯和吉姆·罗杰斯创立了量子基金。该基金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创下的每年回报率为42.6%。

使索罗斯名声大噪的一次战役在1993年。索罗斯放空了100亿英镑,英格兰银行被迫退出欧洲外汇机制,让英镑贬值。索罗斯估计在此役中获得了约11亿美元的利润。

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索罗斯做空泰铢的举动也为他带来了巨大财富。1997年,索罗斯抓住了东南亚体制的漏洞:东南亚国家经济过热,各国银行短期外债剧增,而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非常严重。索罗斯判定泰铢严重高估,果断做出决定,大量抛售泰铢及泰国股票。

2012年年底,索罗斯旗下的基金又利用安倍上台之后的日元贬值,在外汇市场上大量做空日元,攫取了大量的财富。据称索罗斯在此役中获利近10亿美元。

从市场的错误中获利

反身性理论是索罗斯在哲学上最为重要的发明。虽然反身性的特点在不同学科上都有体现,例如在量子力学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就和反身性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不确定性原理说的是,在一个微观粒子中,我们不可能同时测得两个确定的量。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例如我们不可能同时得到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确定值。不确定性原理的根源在于人们如果要得到观测对象的位置,就不可避免地要对这个例子进行干涉,但是在干涉的同时,却必然会扰动到另外一个物理量。

在金融市场当中,索罗斯认为同样也存在着这种“扰动”。索罗斯认为,在社会科学中(同样包含了金融市场),存在着富有思考能力的参与者,而参与者本身的思维意识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参与者所研究的事实对象。参与者的认知偏向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市场价格(郁金香泡沫和南海泡沫都是典型例子),甚至会影响所谓的基本面,而基本面又反过来被视为市场的决定因素。我们甚至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中找到对应的例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力。从某个角度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也正好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的一个佐证。索罗斯明确指出,社会科学中,思维发挥了双重功能。一方面,参与者试图理解他们所参与的情境;另一方面,参与者的见解又作为决策的基础影响着时间的进程。两个功能互相干扰,任何一个都无法获得单个作用的效果。

索罗斯认为,反身性存在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因素来自于人类的认知偏差。对此,他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表达了极大的失望。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类是理性的。

人类认知的不完备并不仅仅在于经济学假设上,它有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辨意味。索罗斯的导师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等书中证明到:完备知识的不可企及是科学方法的首要真理。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甚至揭示了在数学理性系统化的一切尝试中所包含的不可弥合的裂痕。通俗地说:我们对金融市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一个完备的程度。如果再进一步说,错误确定存在于我们对市场的认知当中。

索罗斯清楚地指出,经济学之所以要设定理性经济人这样一个强假设,是为了寻找经济学当中的均衡解。因为只有假定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从理性角度出发,经济学才能像物理学那样,找到稳定的漂亮的均衡解。而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对均衡概念给予了深刻的批判。经济学理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在寻找均衡解,从最为简单的供求曲线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索罗斯认为,市场的参与者的认知存在偏向,而偏向本身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又是可变的。在这种条件下,事物发展的过程就不可能指向一个均衡,而将是一个不断移动的目标。金融市场缺乏均衡,我们都知道,在期货市场当中,价格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即便是最不活跃的品种,在排除了涨停跌停的特殊情况以外,它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在竞争性定价的市场当中,我们几乎不可能看到一个均衡稳定的价格持续有成交。索罗斯指出,在金融市场当中,均衡就好像凯恩斯的充分就业那样,只不过是一个特例。

在反身性理论的作用下,索罗斯进一步得到一个推论:错误是一个常态。错误甚至可以成为索罗斯投资哲学的核心。索罗斯认为市场是错的,因此他才从市场的错误当中大获其利。例如1992年索罗斯对英镑的狙击,便是充分利用了当时英格兰银行的对形势的错误估计。罗杰斯也认为市场当中其他参与者的观点是有缺陷的,不过索罗斯却比他更进了一步,认为自己犯错误的可能同别人一样多。索罗斯的伟大之处,或许不在于他作为一名出色的投资家,曾经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创下赫赫战绩,而在于他有直面错误的勇气。这一点,对于所有的投资者来说,都不无启示。在投资过程中,任何人都难免犯错,勇于认错,及时对错误的头寸进行止损乃是期货交易漫漫长路上必须先上的第一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第三篇:反身性的应用

应用反身性,从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中获利,这是投资大鳄索罗斯投资成功之谈。

对于市场的无知性,很多投资大师都有所描述。

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是躁狂抑郁症患者,今天可能欣喜若狂,明天就可能消沉沮丧。

彼得林奇认为市场是不可预测的,预测市场是无用的。

索罗斯对投资现实的前提假设是“市场总是错的。”

很显然,巴菲特和林奇并没有去探究市场为什么是错的,他们只是观察到并利用了这一点。而索罗斯却有一套有关市场出错原因的系统理论,这种理论对他从市场的错误中获利至关重要。

这个理论就是——反身性理论

一、认识反身性理论

索罗斯观点: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有缺陷的和扭曲的,因此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是不完全的。

这是其投资哲学的高度概括,高度甚高。

索罗斯将“人对现实的理解不完全”这种认识转化成了一种强大的投资工具。

在索罗斯看来,我们的不完全的认识是影响事件的一个因素,而被扭曲认识影响的事件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反身性过程。

在我们金融市场中,怎么样来理解这种反身性理论呢?

市价的变化导致市价的变化,这是一个核心观点之一。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荒唐呢?不过荒唐背后是否是值得好好考究呢?

一个推断:当股价上涨,投资者们感到自己更富裕了,于是会花更多的钱,结果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上升了。而这时候,股评家们,或是分析家们会指出这些“经 改善的基本面”,鼓励投资者们买入。这会让股价进一步上涨,让投资者感到自己更富有,于是他们的支出又会增加。这个过程会持续进行下去。

这个过程就是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过程”——一个反馈环:股价的变化带来企业基本面的变化,继而带动股价的进一步变化。

如此循环往复。

反过来,股价下跌推进过程亦是如此。

反身性过程是一个反馈环:认识改变现实,而现实又改变认识。

二、应用反身性

反身性理论的最重要的实用价值就在于利用它来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而发现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顺势而动的跟风所形成的主流偏见对市场所形成的推动是过度反应的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跟风者的行动虽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却同样能使市场自身的趋势加强。

由于市场因素复杂,不确定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这种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风助火势,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二者相互作用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势越强,偏见偏离真相越远,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过渡反应的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产生。

所以市场的趋势在表象上就有两种极度的反应:一种过程是盛衰过程;一种过程是衰盛过程。市场趋势就是在两种趋势中不断地相互交错更替着进行着。

分析一下这种盛衰现象发生的主要顺序特征是:(反过来,衰盛现象发生的主要顺序特征亦是如此)

1.市场发展的趋势尚未被认定。

2.一旦趋势被认定,这种认定将加强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一个自我推进过程的开始。

随着现行趋势和现行偏斜观念的相互促进,偏见被日益夸大。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极不平衡的条件即告成熟。

3.市场的走向可以得到成功的测试:市场趋势和市场人士的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外界的冲击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测试。

4.确信度的增加:如果偏见和趋势都能在经受各种冲击之后依然如故,那么就是不可动摇的。这一阶段为加速过程。

5.现实与观念的决裂:此阶段的出现标志着信念和现实之间的裂痕是如此之大,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已经显而易见了,此时高潮即将来临了。

6.终于,一个镜面反射型的、能自我推进的过程向着相反方向发生了。此时人们对市场的看法不再起推动作用,原有趋势停滞不前,另一种声音开始影响着市场,原有市场信心开始丧失,这时市场开始向相反方向转换,这个转换点叫做交点,为崩盘加速阶段。

金融市场中盛衰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市场来说,因季节性特点,波动周期较短,季节性因素对市场影响较大。而对其中某一个基本面因素的炒作极易过 度,市场变现为狂热状态发生频繁,如形成的持续上涨或下跌,回调时间及空间相当有限,这种行情往往易导致盛衰现象的发生。

举一个实例

我们市场中从998到六千多点的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波澜壮阔的现象?是不是难理解的?反过来,我们市场从六千多点到目前的情况,是处于哪种时期呢?请大家多加讨论。

这趋势的两个过程在我们市场上都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潜下心来,对于市场先生脾气的理解和把握,也许不是那么一件难的事情。而又或许对于市场先生脾气的理解和把握又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反身性是理解趋势过程的关键。

只有在市场价格影响了被认为反映在市场价格上的所谓基本面的时候,盛衰过程才会出现。

反过来,衰盛过程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请诸君好好思考,顺着这思路去。

其方法是寻找“市场先生”的认识与基本现实大相径庭的情形。

如果发现了正控制着市场的反身进程,进而确认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价格将变得比大多数人使用标准分析框架所预测的价格高得多(或低得多)。

结束语: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是他对市场先生无常情绪波动的解释。在索罗斯手上,它变成了分析市场情绪何时波动的一种方法,这方法让索罗斯具有了“解读市场先生的大脑”的能力。

投资需要大智慧,大智慧就是投资哲学,当然所谓投资哲学不是空谈思辨,而是有伴随着的方法,比如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投资哲学的基础是“市场总 是错的”,于是他们有一套在市场犯错时进行的价值投资方法。乔治·索罗斯投资哲学的基础是“我们所有人的世界观都是扭曲的或是有缺陷的”,他基于此总结出 了反身性理论,利用“市场错误”获取波段性的超额利润。其理论指导性极强,但是一些市场的交点也是相当难于把握的。这些对于市场交点的判断,考究的功底远 没有轻巧,往往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对比,有感于梅里兄对于市场波动的理解:股市波动的根本原因——是否有赚钱机会和赚钱效应。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性的总结和对于市场现象的思考,如果就此尝试适当深入去探究下这个市场行为过程,对于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投资理念的体系,这是很关键的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市场行为的一个前提就是人的行为,离开人,去谈市场,去谈社会,去谈一些经济现象尤为显得抓不到问题的实质。这些很多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市场现象,很是杂 乱,不要说要理解透彻这些现象有多难,就是厘清这些现象的过程就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原因是没有触及到这些众多现象的本质。导致这些现象的最终本质就是由 于人引起的,所以既然这些现象是人的行为导致的,那么就很显然有必要去探究有关人性的话题。

在这样一个完善体系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投资路程中需要的东西。最后在逐步形成利用掌握的知识来尝试在一些个体现象中来解释,不断地加于总结和完善,运用于投资路程中,或许你离投资成功的距离就不远了。一段小故事:

在一次PARTY上,索罗斯的一个朋友请教他最近比较看好什么股票。索罗斯稍加思索,回答说:“地产股,买地产股不 错”,并且陈述了大量看好地产股的理由。这位先生非常仔细地听取了索罗斯的建议,认为很有道理,不久他便买入了一些地产股。可是时间不长,地产股大跌,致 使这位先生的持仓亏损严重。但是基于对索罗斯的信任和尊重,他并没有卖出。可过了一段时间,在另一个PARTY上,这位先生与索罗斯再度相见。没想到,索 罗斯一见到他便说:“我最近做空地产股赚了很多钱……”。这位先生非常纳闷与生气:“你不久前还说要大量买入,怎么又做空获利了呢?”。索罗斯:“哦,因 为市场并没有证明我的判断,也许我错了,所以我改为做空了……”

我当时是进口牛闻的编辑,经常用这则小故事激励自己:顺应市场才是赢 家,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理念。我既不会因为主观看好一家企业就盲目地以长期投资的观念看待投资标的,也不会因为市场随机性的短期波动而影响对企业的长期评 价。如何看待长期投资过程中的诸多不可预见性,如何理解短期价格波动中隐含的重要变量,如何在股票的价值属性和交易属性中找到平衡点,这都是一些是投资者 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那么,顺应市场是否就是追涨杀跌呢?当然不是。

作为一名普通的投资者,我的任何判断都是基于我既有的知识结构框架产生的,我自认为很勤奋,但依然不足以弥补我日益膨胀的知识面需求。我必须客观地认识 到:我的知识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谁又不是呢)!在这种有缺陷的认知下产生的判断很难说不是一种“偏见”,广而言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在 偏见下产生的投资判断当然不可取。因此,弥补这种缺陷最主要的对策就是构建一个”逻辑闭环“和寻找一个相对确定的”安全边际“。

客观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偏见”看待这个世界。我想,理解了“偏见”与“共识”,就理解了索罗斯“反身性原理”的精髓——“偏见”总会在某一 时间内形成“共识”(或理解成“合力”)。因此,用市场的声音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偏见,进口牛闻(news258.cn)这才是顺应市场的本质所在。

在资本市场混了十余年,我奉行的投资理念是:逻辑+试错+验证。这是一个行动闭环:逻辑基于知识和常识(能力圈),逻辑的重点是在自圆其说(闭环),有 相应的数据(证据)支持且暂时无法证伪;形成逻辑之后就可以着手试错,此时安全边际尤为重要,很多人输在这一环节。很多时候不是我们逻辑错了,而是介入的 时机不对、安全边际不够。此外,我认为任何投资逻辑都是存在主观偏见的。因此,投资活动的主要工作重点在于验证。

我们没有必要去划分短线和长线。投资时长的问题不应该是由人为主观因素去决定,应该交给市场。其次,把“共识”当做一种信息补充去看待,很多时候市场会告 诉你方向。大作手利弗莫尔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当你沿着铁轨行走,迎面一辆火车向你开来,你跳出铁轨,等火车过去之后你继续沿着之前的道路走下去。在我看 来,这就是“长期持有”。这句话很有寓意。我不会跟市场对着干(该让就要让),也不去猜行情、赌行情,既不空仓也不满仓。当主流媒体和大V们大放厥词的时 候,理智的人应该静静地去观察市场的细微变化,等待市场给你一个信号。只要你足够尊重这个市场,运气总会亲睐于你。

第四篇:象似性理论——语法教学

运用象似性理论优化汉语语法教学

丁健纯

(湘南学院 中文系,湖南 郴州 423000)

[摘 要] 象似性理论认为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在汉语语法教学中合理适度地引入象似性理论,如“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独立象似性”,可以降低语法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增强语法的可感知性和可接受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汉语语法教学;象似性理论;优化 [中图分类号] H136.1 [文献标识码] A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教学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规则和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类型,使学生在言语表达时能够遵循词句排列组合的规则,符合语法规范。语法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它是从众多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以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语法的抽象性以及汉语由于形态变化少而形成的词类丰富、搭配灵活和句法结构多样的特点,制约着语法教学,增加了语法学习的难度。学生一方面认为语法本身抽象乏味,枯燥难懂;另一方面又觉得内容细碎繁琐,难于理解和记忆。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语法教学被公认为是一大难点,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语法的抽象性,增强语法的可接受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语言理论是基于语言事实的概括和提炼,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虽然语言理论的理解本身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语言理论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适量渗透于语言教学中,必然能对语言知识的教与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近年来随着认知功能语法学的兴起而产生的象似性理论,它作为对索绪尔的语言本质特征是任意性这一观点的挑战和质疑,逐渐被语言学界认可。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纯形式系统,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结构的映射,人类认知和语言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沈家煊指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可言的。”他进一步指出,“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也就是说,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这里所说的“经验”一般指人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和认识,或人的头脑反映客观世界而形成的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3]象似性理论将抽象的语法与具象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将句子的结构与事实的结构对应起来,认为句法结构是对人的认知和概念结构的临摹,这一观点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地引入象似性理论,引导学生利用对现实的感知经验来理解抽象的语法知识,将语法教学从以任意说为基础的形式本体观教学法转变为以象似性为基础的语义本体观教学法,增强语法的感知度,降低语法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和热情。

人类语言里的象似性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我们以其中常见的“顺序象似性”、“距离 象似性”和“独立象似性”三种特征为例,以黄伯荣《现代汉语》教材的语法部分为参照,[作者简介]丁健纯(1977—),女,湖南湘潭人,湘南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2][1]探讨象似性理论在优化语汉语法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顺序象似性与语法教学

时间顺序的观念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之一。在外在物质世界和人类概念世界里,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之间第一性的关系就是发生的时间或被感知的时间上前后连续的关系。[4]语言单位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一个接着一个出现。戴浩一认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5]汉语是一种形态变化少的语言,语序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直接映照出现实世界中动作行为或者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汉语语法中的不少词法和句法结构都体现出这一原则。比如“连动式复合词——连动短语——连动句——承接复句”由词到句的一系列语言单位,其构成成分在组合次序上遵循着时间或认知的顺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和辨别这类语法知识。如连动式复合词与动词性的并列式复合词都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连谓短语与动词性的联合短语都由两个动词构成,两组语言单位在词性和结构上很相似,如“捐建”与“捐献”、“讨论通过”与“讨论研究”,学生可能不容易辨别其结构类型。教师在讲解中引入顺序象似性理论,引导学生以两个动词性语素或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来辨别,问题就简单多了。“捐建”的实际情况是“先捐后建”,“讨论通过”的实际状况是“先讨论后通过”,动作行为具有时间上的先后性;而“捐献”则是“又捐又献”,“讨论研究”是“讨论同时研究”,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可见两组中的前者是连动式结构,后者是并列式结构。连动句和承接复句同样是以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或心理上的先后次序来组织句法结构的。此外,通常表处所的介词短语如果在动词前,是表示动作的起点或发生的位置,如“从教室出发”、“在教室看书”;如果在动词的后面,则表示动作的终点或目的地,如“走到教室”,这也遵循动作发生时的实际情况。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同样映射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如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构成次序可以这样来理解,从认知上来说,汉人的思维方式是先要有一个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再作用于受动者,动作的发生往往会在时间上带来一定的结果。可见教师在讲解句法成分的时候,要避免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各个语法成分的位置,比如主语在谓语的前面,宾语或补语在动语的后面,定语和状语在中心语的前面,可以联系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具象化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汉语中一些句中位置比较灵活的词语,如同一个数量短语有时既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他一把拉住了我”和“他拉了我一把”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其中的“一把”在前一句中的动词“拉”前作状语,强调的是动作的量;在后一句中的动词“拉”后作补语,突出的是动作本身,这遵循在汉语中说话人急于表达的、重要的或对听话人而言预测度较低的信息首先说出来思维和表达习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句首信息焦点”,同样是顺序象似原则在认知领域的体现。

二、距离象似性与语法教学

距离象似性是指“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所表达的概念的成分之间的距离”,在功能上、概念上或认知上更接近的实体在语码的层面也放得更近。通俗地说,即语言单位之间的表层形式联系得越紧密,其意义联系往往也越紧密,也就是说,概念域里关系越密切 的事物,它们所对应的语言单位之间的距离也就越贴近,因而意义关系决定形式关系,形式关系是意义关系的临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距离象似性特点解释一些语法现象。比如与动词相关的语义成分有很多,对于动词前的修饰性成分,其排列有一定的次序,一般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方式、与事、工具、受事(“把”字结构),黄伯荣《现代汉语》教材中指出,“多层状语的语序问题比较复杂,哪种在前,哪种在后,取决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表意的需要。”[7]这样的阐述含混其辞,学生对其排列次序仍然是模棱两可的。距离象似性表明表达式间的线性距离与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相对应。具体来说,动作的受事是动作直接承受者,与动词的现实距离最近,所以当介词“把”将其介引到动词前一起构成动词的修饰成分时,理应最靠近动词(这也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把”字句中能愿动词和否定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动作的方式与情态体现了动作的性质,在意念上比程度、否定或范围更与动作相关,所以在线性排列上要靠近谓语动词;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和环境是交代动作发生的背景情况,一般来说比其他语义成分与动词的关系更远,而且它们的结构相对要复杂一点,所以距离中心动词最远。如果要强调处所或时间,汉语会采用“是„„的”强调句式,如“他是昨天跟我说的”、“他是在教室里跟我说的”。可见象似性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较客观地理解多层状语的排序问题,与此相似的多层定语的排序同样可以借助距离象似性理论较好地掌握。此外,关于“定语和助词‘的’”的问题,黄伯荣的教材指出“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加不加‘的’,涉及定语的词类,也可能涉及定语或中心语的音节多少,以及其间的语义关系。”[8]距离象似性理论能解释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领属关系可以分为可变更的领属关系和不可变更的领属关系两种,可变更的领属关系是指两个实体之间只具有暂时性的关系,如个人的所有物,“我的书包/房间”,它们之间的领属关系是可以转移的;不可变更的领属关系是指两个实体之间存在永久性的关系,具有不可转移性,如“我的脑袋/母亲/名字”。显然,在概念上不可变更的领属关系比可变更的领属关系更密切,也就是说不可变更的领属关系中的领有者和领属物之间的距离要小于可变更的领属关系中的领有者和领属物,所以“我的书包/房间”中的“的”一般不能省略,而“我的脑袋/母亲/名字”中的“的”常常省略。此外有时候加不加“的”会影响定语的性质和意思,加“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中国的朋友很多”,不加“的”表示性质、属性,如“他有一个中国朋友”。根据距离象似性理论,事物的性质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它与事物之间的距离要小于事物的领有者,所以表示性质不加“的”,表示领属要加“的”。

三、独立象似性与语法教学

独立象似性指的是 “一个表达式在语言形式上的分离性与它所表示的物体或事件在概念上的独立性相对应”。这一机制实际上指的是语言形式的个体化与概念的个体化相对应。它又可以具体分解为两个命题,“一个独立的词表示一个独立的实体,一个粘着语素则不大可能如此;一个独立的子句表达一个独立的命题,一个减缩的子句则不大可能如此”,前者称为“词法独立象似性”,后者称为“句法独立象似性”。我们知道,词与概念之间具有对应性,但是概念是主观、抽象的,不太好用来作为判断词的依据,客观实体相对主观概念而言,要客观实在得多。通常,客观实体被分为三个最基本的范畴:事物、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表现在语言中,就是三大基本实词类别: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由此可以推论

[9]

[6]出“一个独立的名词表示一个独立的事物,一个独立的动词表示一个独立的动作行为,一个独立的形容词表示一个独立的性质状态”。

[10]

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符号实体,我们应该对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由于汉语从古到今单音节词双音节化的变化,致使现代汉语中词和短语的界限模糊,尤其是双音节词与双音节短语容易分辨不清。对此我们通常用“插入法”或“扩展法”来区分词和短语,黄伯荣的《现代汉语》教材中指出“短语和词一样也表示一定的意义,也是造句成分,可以单用,多数能单说。但短语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它是可以分离的,中间往往能插入别的成分,而词是不能分离的,分离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思了。”并举例说“骑兵”不能扩展,是一个词,“骑马”可以扩展(“骑了一匹马”),是短语。[11]教师除了采用这一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词法独立象似性角度更直观地理解,“骑兵”是指部队中的一个兵种或从事这一兵种的士兵,它表示的是一个实体,是名词;而“骑马”表示的是一个动作行为及其所支配的对象,所以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动宾短语。再比如“这件事,我很头痛”中“头”不是指称的一个客观实在的个体,而“我今天头痛”中“头”指称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个个体“我的头”,所以“头痛”在前一句中是形容词,在后一句中是主谓短语。连谓句与紧缩句的区分可以采用句法独立象似性原则。由于连谓句与紧缩句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词性词语在句中连续出现而构成的句子,紧缩句紧掉了复句内部的语音停顿,缩减了某些词语,形式上与连谓句非常相似。实际上连谓句表示两个独立事件失去各自的独立性综合而成的复合事件,可以还原为两个独立事件,即“S + V1 + V2 →(S + V1)+(S + V2)”,并且意义保持不变。综合成为一个复合事件之后,V1 和V2 之间不能再出现分隔标记,如标点符号或关联词。而紧缩句的各谓词性组成成分之间虽然没有了语音上的停顿,但基本上都保留了关联词这一间隔标记,这正体现出句法独立象似性特征。

语法教学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法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告诉学生语法的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告诉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规则。与传统理论框架下的语法教学相比,象似性理论更能化抽象为具体。它认为语言结构是对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的临摹,在教学中合理适度地引入象似性理论,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解释一些抽象的语法知识,如顺序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成分)的排列次序问题;距离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相互间距离远近的问题;独立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的个体性问题,能够在降低语法抽象性和复杂性的同时,增强语法的可感知性和可接受度,避免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7][8][11]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徐默凡.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0(1).[3]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4][6][9]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 戴浩

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10] 颜红菊.从句法独立到词法独立——主谓结构成词的独立性象似动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DING Jian-chun(Department of Chinses,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423000,China)

Abstract:Iconicity theory i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people between structure has a natural connection, in Chinese grammar teaching reasonable moderate introducing iconicity theory, such as “order iconicity,” “distance iconicity” and “independent iconicity”, can reduce the abstractness of the grammar complexity, enhance the grammar of intellectual and acceptable degrees becomes to notice the distinctness and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Key words:Chinese Grammatical teaching;iconicity theory;Optimization

发表于《语文学刊》,2011(7).5

第五篇: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最优资源配置效率。

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终将会使环境污染超过环境的耐受值。而环境保护则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保护者所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的收益,仪受自身利益激励的保护者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机制,把环境的价值体现出来,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的外部性有效内部化。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负担”或“污染者付费”的方式。

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命令控制方法。命令控制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管理调整方法,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命令迫使污染者将污染的费用(成本)内部化来减少污染,例如设立环境标准以及推广某一种低污染环境技术的应用。具体表现为污染者在排污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迫使污染者将原转嫁给社会承担的污染治理费用转化为污染者自身的生产成本,从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经济刺激方法经济刺激方法是指利用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把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经济刺激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其具体手段有排污费和排污税等。另一类侧重于通过市场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科斯手段,也叫产权管理。其具体手段是明晰产权和建立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市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路径选择也正经历着重大改革。新的排污收费制度也已经颁布 ,排污权交易制度正在由试点向全面铺开的阶段过渡 ,环境税的征收也将提上日程。针对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者可以相结合 ,相互促进,对不同的污染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 ,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

下载反身性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身性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摘要: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揭示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源,另一方面又为如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

    童年性创伤-摘自客体关系理论(五篇材料)

    治疗童年有过创伤性经历的患者有何特殊的技术? 日常琐事的防御性预先占据维持了自体的连续性,尽管创伤仍然在不断地攻击内在自体。作为治疗师,我们看重这种“继续存在下去”的......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结合性 实践群体 理论研究群体【论文摘要】以往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是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角度展开的,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

    大学生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大学生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探论诚信这个话题,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重新谈起诚......

    大学生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探论诚信这个话题,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重新谈起诚信这个词,让我觉得既熟悉有陌生。熟悉是因为......

    从电影《雨人》看马克思的人性理论

    从电影《雨人》看马克思的人性理论电影《雨人》是1988年就拍摄的一部影片。影片选择了“亲情”这个具有无穷魅力的情感主题,并且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使用道德的多重选择来对“......

    对中学生作文通病的案例性分析理论

    对中学生作文通病的案例性分析 (一) 问题 《新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目标中有一条:“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总体而言,中学生作文......

    库恩不可通约性理论的思索论文(合集五篇)

    库恩是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科学哲学家,他从科学史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paradigm)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