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中国各种大学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使国内高等教育事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高校的扩招无疑可以使更多人接受到更好更全面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普通大众看到了中国无限光明的教育事业前景,但随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备受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就业难逐渐演变成了问题的核心。
关键词:高校扩招,就业难,负面影响,解决问题
1999年是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大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无疑成为了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不经意间,高校扩招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它所带来的影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扩招的速度太快了,甚至远远超出了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高校的迅速扩招导致许多扩招后新增加的高校存在着诸如师资、设施、制度、理念等各方面的不足,并且,高校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2001年115万人,2001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到今年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多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2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之快令人乍舌,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价值的大幅下跌,其速度与他们数量增长速度成正比。就业市场上,人头攒动的景象早已司空见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低迷,一直在70%左右徘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不得不承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与高校扩招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诚然,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包括社会、学校的原因,也包括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人才,让社会得以健康、快速地向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学扩招为许多青少年提供了进入大学这座象牙塔学习的大好机会,然而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小社会,思想观念难免发生变化,不乏大批的好学青年为了给自己在将来就业时增加砝码只埋头于各种考试,却忽略了人际交往、锻炼自己的实干能力,导致了毕业后的就业难,截然相反,也有大批从12年苦读中解脱出来的迷途羔羊,在整个大学生涯中无所事事,最终一无所成,就业难是他们的必然结果。显然,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毕竟,我们大学生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而加倍努力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
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难在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累积到了一定量之后才开始广受关注,相关人士表示,当今大学,总是注重大量地培养全面理论型人才,却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结合到实际操作中去,雪上加霜的是,当代社会缺的正是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这一落差让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满腔热情化为乌有,在就业时屡屡碰壁。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表示,大学毕业生往往喜欢扎堆地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发展,而欠发达的落后地区却没有人愿意去,这是人之常情,他们总是会考虑很多现实的问题,不光是工资高低,他们甚至会考虑到将来的家庭会怎么样,孩子上学会怎么样等等,所以,怎样把人才吸引到需要人的地方去,也是一个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
下学期即将步入大三的我也不禁开始思考自己毕业后将何去何从,但是,凡事无绝对,我们作为正处于人生大好时光的大学生,没有理由因为残酷的事实而沮丧、绝望,虽然大学扩招让我们的就业之路倍加曲折,但怨天尤人绝不是风华正茂的我们该有的处世态度,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我们身边各种资源来武装我们自己,努力让自己全面发展,自觉地面对压力而不退缩才是成长,坚信一点,我们的未来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我国历届大学生就业率调查》《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浅谈大学扩招》
《大学扩招的的利与弊》
第二篇: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
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各种高校就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规模真是一所大过一所,一所比一所漂亮。使人感到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光,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就业难已经成为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扩招,就业难,负面影响,促进作用,矛盾
1.普遍观点。
目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各高校扩大招生,降低门槛,是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却没有增加,所以,扩招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因素。而就业难无疑成了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就如何看待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关系回应:目前我们国家总的来看不是高校毕业生多了,普及率高了,实际上主要是结构性的失业,也就是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吸收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劳动者,这样的话,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就不太适合。
2.高校扩招对就业问题有一定负面影响。
2.1 大学生学习观念变化。
扩招以后虽然为许多青年提供了一个进入大学的学习机会,然而,这批青年进入大学之后,思想观念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就只是努力学习,想要用学习成绩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却忽视了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以至于不能适应社会,导致就业难。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容易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不必担心工作问题,所以整天无所事事,不学无术,毕业后才发现自己什么知识和能力都没有,无法担任各种职业。也有一类学生现在就怕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心里总矛盾:学了也是失业,何必学习。以上现象会导致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无法胜任各种职业,所以,导致了就业难问题。
2..2就业结构出现矛盾。
一方面,知识型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学的大多是理论知识,没有充分接触实际运用,以至于不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术业专攻的技术人才越
来越少。现在中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社会,还远没有走进知识集约型社会。人多资源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市场上更多的是需要劳动技术人员而不是大学生,而高中、大学扩大招生,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地位尴尬,本科扩招又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尴尬,扩招使得人们心态浮躁,大多数高考落榜生不甘于学手艺、找工作,而走复读、成考之路,令技工、工匠更加缺乏,最后只能导致高智商的大学生无法找到合适工作。
2..3资源浪费严重。
高校盲目扩建浪费社会资源,不学无术之流进入大学浪费教育资源,大学生不能很好就业不能学以致用浪费人力资源。此外,大学生越来越个性,有一定的“傲气”,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过高,又不愿降低标准,而其他打工者又无法胜任所谓的“低标准”工作,因此,浪费了一些就业岗位,也浪费了一定的人力资源。这种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害了社会,更加阻碍了人类的发展。
3.高校扩招对就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1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
以前,我国有大量劳动力在农村,主要原因是农村贫困,很多人上不起学,没有能力找工作。更重要的一点是,农村的教育水平远远不及城市,很多农村学生考不上理想高校就选择辍学,而辍学者中相当一部分就成了失业者。现在,各高校扩招,使得大量适龄青年包括农村青年走进大学校园,接受好的教育,也就有了找到工作或自主创业的能力。
3.2 扩招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人口随着社会进步而接受更多的教育,是社会在发展,是好事。高校扩招是国民素质提升的客观要求,扩招,并非是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就业问题的出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多方面原因。
3.3 高校扩招还有更多好的意义。
首先,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其次,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此外,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4.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原因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面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体制改革,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对求职择业产生了种种心理误区,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正常的求职、择业竞争。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1)远大理想抱负和不恰当的自我定位之间的差距较大。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较高,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影响其顺利就业。(2)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大学生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现实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缺乏了解,存在着较多的幻象和想象成份。(3)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把兴趣爱好、经济收入放在重要的位臵,而对是否从事所学专业却看得较轻,甚至不顾。(4)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选择。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中一些不良的就业心态也干扰着他们顺利就业。
5.如何解决扩招与就业的矛盾
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个矛盾,才能正确解决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
首先,高校不可盲目扩招,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招生。在教学方面,要参考产业单位运行的一些特点,围绕学生就业工作,重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学生就业作为学院办学的关键性导向之一,据此调整人事分配制度,将学生就业情况与全院各类人员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自主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和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坚决不能开设。使学生适应社会,具备就业实力。
其次,既然扩招了学生,就要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很多高校现在的基本教育环节是缺失的。我觉得大学教育要有四个环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这四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是为了传授知识,实验是为了加深理解,实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毕业设计是把四年的知识贯穿起来。但现在很多大学这四个环节有缺失:实验室不行,实验就改成了模拟,在电脑上看看就行;没有钱实习,就让学生自己找;毕业设计更是管理混乱。大学也应该检讨自身,有经费不足的问题,也有教育理念的问题,都存在。
此外,作为大学生,扩招给了我们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们应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在大学里,充分利用大学里的资源,学习锻炼相结合,学以致用,不能贪图享乐,耽误自己的前程。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找好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篇: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
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如今大学扩招愈演愈烈,这就使得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大学生就业也逐渐市场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强、就业压力增大,更加上现有大学学科设置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就业供需的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心理预期过高等原因,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压力逐渐增大,而就业形势也显越来越严峻。
一般而言,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原因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和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
这里,我们可以从问题涉及到的不同主体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体系与框架。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而该问题主要涉及到国家、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等四种不同的行为主体。总而言之,大学扩招之后,不管就业形势怎么严峻,实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是我们最关心以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显著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校方的工作压力增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常教学的压力:由于学生投身就业活动、末尾一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部分难以落实,这就产生了教学与就业的博弈;应该结合学校总体战略全盘考虑就业工作。
二是就业指导的压力:大批量毕业生就业手续程序化运作的管理控制难度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配备不到位,毕业生就业需求、咨询服务方面的要求增加,社会各界对高校就业越来越关注、期望也越来越高。三是毕业生就业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加大。毕业生心理教育和行为引导有待加强。
四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还有待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需要系统化。
身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下面将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一些建议,希望每个心怀梦想的大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
毕业生就业是一个过于宽泛的论题,讨论最好比较有针对性,就业工作举措也是如此,应该切合不同学校自身实际。目前,主要重点院校大都以“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一些专科院校或职业学校则以培养“一专多能”、实用性人才为主。对于前者,就业显然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诱导力量,但学校有关部门还是有责任教导学生在校期间注意实践能力的锻炼,注意既定培养计划和就业技能方面的协调;而对于后者,社会实践和相关技能的培养则显得更加尤为突出。
学校可定期通报各院系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就业指导机构经常向校领导汇报工作,并按时向学校领导提交本就业工作的详细分析报告,明确将招生、培养、评估、专业设置等方面同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挂钩,增强老师责任感与紧迫感,以此推动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重视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学校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实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逐步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年级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同时要明确各级权限、职责与义务,推进就业指导机构与院系两级协调管理的工作,建立就业工作理论研究(包括制定研究项目)以及奖励惩罚制度。
就业指导课要到位。首先,应该引导毕业生重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主要是相对于传播择业技巧的相关知识而言。就业的关键仍然是自己个人素质和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尤其是引导毕业生调整好就业期望值。这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行业或专业情况,对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工作薪酬等各方面的预期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调整和安排。
再次引导毕业生接触人才市场竞争和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信息,以实现就业观念的市场化转变,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意识基础。
拓展多种就业渠道应该密切注意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向,拓展多种就业渠道。其一是增强升学继续深造的宣传,鼓励学生升本、考硕或升博,一方面对较低层次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分流,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培养层次,营造后期就业优势。
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到中西部人才匮乏的地区就业。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和实施方案,鼓励大学生考虑这种将国家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和就业渠道,回贫困地区生源地工作、到农村或者小城镇就业、到其它艰苦地方作贡献。
按政策规定鼓励毕业生到私营或民营企业就业。对于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学校积极为其解决落实人事代理的相关事宜,对于短期内有经济困难的,学校允许其户口档案暂放学校。对于到事业单位采用合同制形式就业的专科毕业生,学校要主动为他们解决户口档案人事代理的指标。
当今社会人才流动加剧,大学生主动意识增强,加之很多学生确系“先就业后择业”,这样毕业生毁约、跳槽现象普遍存在,这给用人单位的人事工作和学校的就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校不能简单的禁止或是放任此类事情的发生,而应该对问题做出详细分析,并从社会人才合理流动、年青人职业生涯设计等较为广阔的背景来分析和教育学生。总之,大学扩招确实为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它使得我们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但是,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不能被它打到,我相信,在学校老师的引导,国家的调控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之下,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大学生都能开启自己的康庄大道,都能是自己的人生无憾,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第四篇:试论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的思考
大学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如今大学扩招愈演愈烈,这就使得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大学生就业也逐渐市场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强、就业压力增大,更加上现有大学学科设置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就业供需的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心理预期过高等原因,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压力逐渐增大,而就业形势也显越来越严峻。
一般而言,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原因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和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
这里,我们可以从问题涉及到的不同主体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体系与框架。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而该问题主要涉及到国家、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等四种不同的行为主体。总而言之,大学扩招之后,不管就业形势怎么严峻,实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是我们最关心以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显著增
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校方的工作压力增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常教学的压力:由于学生投身就业活动、末尾一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部分难以落实,这就产生了教学与就业的博弈;应该结合学校总体战略全盘考虑就业工作。
二是就业指导的压力:大批量毕业生就业手续程序化运作的管理控制难度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配备不到位,毕业生就业需求、咨询服务方面的要求增加,社会各界对高校就业越来越关注、期望也越来越高。
三是毕业生就业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加大。毕业生心理教育和行为引导有待加强。
四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还有待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需要系统化。
身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下面将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一些建议,希望每个心怀梦想的大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
毕业生就业是一个过于宽泛的论题,讨论最好比较有针对性,就业工作举措也是如此,应该切合不同学校自身实际。目前,主要重点院校大都以“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一些专科院校或职业学校则以培养“一专多能”、实用
性人才为主。对于前者,就业显然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诱导力量,但学校有关部门还是有责任教导学生在校期间注意实践能力的锻炼,注意既定培养计划和就业技能方面的协调;而对于后者,社会实践和相关技能的培养则显得更加尤为突出。
学校可定期通报各院系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就业指导机构经常向校领导汇报工作,并按时向学校领导提交本就业工作的详细分析报告,明确将招生、培养、评估、专业设置等方面同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挂钩,增强老师责任感与紧迫感,以此推动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重视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学校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实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逐步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年级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同时要明确各级权限、职责与义务,推进就业指导机构与院系两级协调管理的工作,建立就业工作理论研究(包括制定研究项目)以及奖励惩罚制度。
就业指导课要到位。首先,应该引导毕业生重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主要是相对于传播择业技巧的相关知识而言。就业的关键仍然是自己个人素质和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尤其是引导毕业生调整好就业期望值。这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行业或专业
情况,对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工作薪酬等各方面的预期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调整和安排。再次引导毕业生接触人才市场竞争和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信息,以实现就业观念的市场化转变,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意识基础。拓展多种就业渠道应该密切注意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向,拓展多种就业渠道。其一是增强升学继续深造的宣传,鼓励学生升本、考硕或升博,一方面对较低层次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分流,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培养层次,营造后期就业优势。
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到中西部人才匮乏的地区就业。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和实施方案,鼓励大学生考虑这种将国家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和就业渠道,回贫困地区生源地工作、到农村或者小城镇就业、到其它艰苦地方作贡献。
按政策规定鼓励毕业生到私营或民营企业就业。对于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学校积极为其解决落实人事代理的相关事宜,对于短期内有经济困难的,学校允许其户口档案暂放学校。对于到事业单位采用合同制形式就业的专科毕业生,学校要主动为他们解决户口档案人事代理的指标。当今社会人才流动加剧,大学生主动意识增强,加之很多学生确系“先就业后择业”,这样毕业生毁约、跳槽现象普遍存在,这给用人单位的人
事工作和学校的就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校不能简单的禁止或是放任此类事情的发生,而应该对问题做出详细分析,并从社会人才合理流动、年青人职业生涯设计等较为广阔的背景来分析和教育学生。
总之,大学扩招确实为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它使得我们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但是,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不能被它打到,我相信,在学校老师的引导,国家的调控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之下,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大学生都能开启自己的康庄大道,都能是自己的人生无憾,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扩招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目前大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量上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过剩”的现象呢?可从结构性失衡、就业市场和毕业生本人等方面探讨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至国家,下至普通民众都在寻找“良方”。当有人把“病症”归结为高等教育的扩招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扩招成了众矢之的。大学生就业难真的是扩招带来的吗?我们来回顾一下高校在扩招之前大学生就业的大致状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的是统招统分政策——国家统一招生,财政统一出钱培养(享受国家津贴),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即所谓的“吃皇粮”。所以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第二阶段:2O世纪9O年代,全国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但由于中国的教育发展比较滞后,高学历人才处于短缺状态,所以大学生毕业就业制度的演变落后于全国就业制度的改革步伐,仍然实行“以统和包为特征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也根本不存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到这个阶段为止,套用一个时髦的经济术语,大学生一直
是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那时的“大学生毕业证书”不仅是好工作的保证书,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天之骄子,社会栋梁是也!第三阶段:直到9O年代中后期市场化就业模式开始形成,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进入人才市场,即“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尤其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才凸显出来。见表1一表3。
2006年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400万,达到了410万。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将达到480万,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将更加不容乐观。由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扩招和就业难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是扩招导致大学生供过于求但国际经验似乎并不支持这种看法。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菲律宾和泰国,人均GDP和我们差不多,经济增长率是我们的一半左右,而他们的大学生入学率却比我们高出许多(2002年当我们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还在13%左右时,菲律宾已达到31%,泰国则是35%)。为什么它们的经济领域能容纳那么多大学生就业,而中国刚刚从扩招前的7%到达现在的2O%左右,就显得大学生过剩了呢?并且,无可否认的是,扩招本身会吸纳新的师资和职工就业,而且较多的就业人口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也可以暂时减缓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即所谓的“蓄水池”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高校的扩招而它的确又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1978年恢复高考,特别是9O年代后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在校学生数量1998年到2004年6年内翻了两番。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达到2000万人以上,毛入学率已达到2O%左右,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这种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在其他社会条件不完善的条件下,“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的起始阶段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教育的终端消费——被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性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有研究表明,如果拿上个世纪8O年代跟9O年代对比,8O年代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所创造的新增就业,是9O年代以后的3倍。近年来我国GDP增长一直比较快,但这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却正折射出现阶段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特点与实际状况决定了其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非常弱,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的人力资本也在不断地转移。所以,吸纳大学生就业主要体现在二,三产业上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见表4。
从表4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出,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国的二,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非常大,特别时第三产业,吸纳了一半以上的劳动力。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而美国更是达到70%,也不会出现如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菲律宾和泰国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虽然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和他们各自的适龄青年大学生的比例还是基本相适应的。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从总体上说,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和优化,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高级化,但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却很大呢?这与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以及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的第二产业正处于巨大的结构调整期,历史的积累使其本身已经在将大量冗员抛向社会。虽然这里有人力资本素质的问题,但也是寻求提高岗位效率的结果。这显然导致岗位缩编,需求缩小。而且当前中国又出现一种重型化的工业发展潮流(如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型化走的是资本密集型道路,使得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按道理应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我国的第三产业规模小,层次低,能够吸纳作为知识或者技术型人力资本的高端第三产业本身并不发达。如表5中所显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社会服务业占到了整个第三产业的47左右,而这几个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并不强。而易于吸纳大学生的,如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等的比例不高,发展规模不大。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就业集中从而导致就业困难。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一个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北京高校中有74.8%的人首先选择在北京求职和工作。除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高达69%。而中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又得不到毕业生的充分响应,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毕业
生仅有2%。笔者有限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在本科阶段曾参加过几场招聘会,每次去招聘会现场都会发现一个相同的现象: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的企业的招聘点总是门庭若市,甚至排队半天也投不上一份简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内地的或沿海省份偏西部的城市的企业招聘点前却是门可罗雀,正所谓“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这固然有就业观的因素在作祟,但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二元劳动市场的分割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三、教育结构不合理
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与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以目前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分工来看,我们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或者说高级技术工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只占全部工人总数的1/3,但我们的制度和观念导向使人觉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是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而驱使人们花费更多成本追逐高等教育,进一步导致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存在。(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寻求信息观念不强,市场灵敏度低,就业指导观念落后,专业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大学有它自己的“迟效性”,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实力盲目开办或扩大招生一些所谓“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方面,这种大跃进般的扩招使各个高校的教学资源远远跟不上需求,教学质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学生竞争力的滑坡。以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以前全国只有4O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而到了1996年,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一下子增到了400多所,同类人才的供给一下子扩大了1O倍。而到这批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时,社会需求不仅没有相应增加,反而因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减少。发生这种错位,出现结构性失业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供给方、需求方和市场机制等方面,这里主要谈谈中小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非常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从1995年到2000年,当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裁员达5000万时,民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的雇员却增加了3000万人,并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地上升,其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潜能非常大。但由于规模
抑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行为短期化,不注重研究开发,其赢利模式不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科技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非常低。见表6。
而大学毕业生应该是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部门的主要供给者,所以企业实际能为高知识劳动者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对比欧美,特别是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们从中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日本企业普遍将研究开发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其拥有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5%,投入的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经费的80%。一些大企业的实验室设备精良,甚至超过大学和政府的科研机构。
五、就业观念不切实际
我国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时代,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经济成本在家庭收支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以当前的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为例来说,平均每年每生的支出(包括学费,住宿费等各项费用)至少在一万元以上,这不但远远超出中国人均年收入还超出许多家庭的年收入,甚至是家庭年收人的好多倍,这致使不少家庭因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而致贫。见表7。
家庭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投资.而就业选择就是权衡这种投资的收益。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趋向大城市,追求高薪岗位也就很自然了。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将继续存在。但只要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再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解决它。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与思考范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与思考 提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部或者仅限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就业难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绝不能因此把高校扩招错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今天毕业的大学生当年不去上大学,是不是就不存在就业的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校作为生产大学生的“工厂”,从根本上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就读,是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这样,在看似“过剩”的假象下,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社会和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牵涉到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
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上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45.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3、高校扩招的影响。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为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而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2009年有高校毕业生23.26万人,比上年增加1.77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则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17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85个。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27.7%。实践表明,第三产业越发达,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就业岗位就少,就没有发达的经济。我国的第三产业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增加就业岗位,使就业人员的就业权得以平等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发展。2010年国内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我国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加大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拉动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应该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三)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开发岗位资源,优化供求通道。高校要主动敞开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关系。企事业则应积极与高校密切合作,开辟企业在高校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产品设计规划到培养使用实现高校与企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四)学生既要理论水平高又要实践能力强。以上讨论了提升就业率的基本条件,实际上都是外因性基本条件。这些外因条件还等待和依靠内因条件才能起作用。这个内因条件就是学生自身。现在普通高校的学生学风问题不容忽视,不少学生畏难、浮躁、厌学、逃课、甚至贪图享受,其结果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能达标。所以,一定要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既要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参与实践,学以致用。
(五)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发展,需要择业人员的思路更加灵活,尤其是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要及时转变。灵活就业方式,既有利于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避用人风险,也有利于择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增加职业技能和知识才干,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与发展。同时,要完善灵活就业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完善劳动就业的保障法律制度,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灵活就业发展,使灵活就业更加灵活,以此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权。在目前就业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有企业才算正式就业,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才属于真正就业,要求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大学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期望。在现实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应当更加宽容,只要有就业岗位和劳动收入就可以选择就业。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劳动就业,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一是选择到基层去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里的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里蕴藏着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选择到西部去就业。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到西部去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非公有制企业雇佣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实现就业会比较顺利;四是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就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惠丽雅.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师,2009.8.〔2〕王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J].北方经济,2009.7.〔3〕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会纵横,2009.5.〔4〕胡桂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4.〔5〕刘艳华.跨过“就业难”这道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