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阅读名著,是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升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初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积极探索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方式和有效途径。
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阅读教学效率较低,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和意愿也不是很突出。而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职责,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勇敢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而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让学生吸取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下面,笔者对当前初中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困境
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文学名著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1.重视程度不足,阅读量不够。意识是思想的先导。人们只有在意识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当前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即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这是当前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影响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毕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名著阅读并没有成为考试的重点,课文对文学名著的收录只是一些章节和片段,无论是量还是度,都是不够的。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就使得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变得无足轻重,部分教师甚至都忽略掉了文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而只是以课本的文本阅读教学为主。
2.阅读能力有限,理解模式化。阅读是为了扩充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个人的素养。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也是如此,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和文学素养。但是,前提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必须透彻,必须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必须能够吸取其中的文学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否则阅读就不会起到任何效果。同时,在阅读理解的问题上,初中生也必须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必须要经过个人经验的建构,这样才能够将人类的文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但是,当前的初中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其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都是模式化的,都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他人的观点,这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解决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
1.教师转变角色,将名著阅读教学常态化。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很难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文学名著,教师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毕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有大量的文学名著,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但是,如前所述,文学名著阅读是必须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即不应该以文学讲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阅读。而这样的方式应该是要常态化的,不是一两次课后作业能完成的。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每周一个问题设置的形式,如: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火烧赤壁对三国局势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同时,将文学名著的阅读和作文写作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以此加强学生日常对文学名著的阅读量。
2.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向学生解读文本,不是为了向学生讲述文学名著的内容,更不是讲述文学名著那些经典的故事情节。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向来提倡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教师教学要关注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理解的能力,也就成了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应该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避免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的机械化和模式化。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英雄好汉”是否真的符合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观,是否符合“正义”的化身的标准。学生在认可梁山好汉的造反精神的同时,也要反思他们也有滥杀无辜,甚至吃人肉这样野蛮的行径。这些理解都需要学生个人的把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都是“盛赞英雄”,这不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小说人物和社会背景。
三、结束语
文学的力量是强大的。阅读文学名著,是学生不断吸取文化和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面对人生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源泉。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章由山东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二篇: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困境与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困境与对策
云阳县向阳初级中学 杨洪 论文类别: 德育工作
摘 要: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以知识的传授和活动为主要特征;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授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传播学习技能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形成规范教学主导力量。然而00后的初中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给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巨大难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 ;班主任工作; 困境 ;对策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技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00后的初中生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开放性,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严重的存在,班主任个人素质有待提高,管理能力和方式不完善,这些对于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压力。针对这些困境找出成因分析,针对性的提出整改的策略,这是值得学者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的问题。
一、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困境和现状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严重,家长与孩子沟通较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是其他监护人照顾,导致很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恶习,长期下去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校学习习惯也较差如:一部分学生经常迟到、旷课、染发、抽烟、、早恋、喝酒、打架等,不遵守学校纪律。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乏对孩子严肃管教,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沟通较少,再加上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在家不听家人的教育,在校不听老师的教导,给班主任在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学生上网成瘾,已成“网奴”
在市场经济推动的背景下,很多商家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利益的驱动下,在学校周围开设了大量的黑网吧、游戏厅、营业性的歌舞厅等。初中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好奇心强,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被网络的神奇和游戏里面的刀光剑影所吸引,进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再加上有些父母给自己孩子买了智能手机,导致学生天天玩手机上网,无心学习,严重地影响到课堂的教学和学生成绩提高。
(三)班主任忽视了工作的艺术性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尤其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部分班主任进行盲目批评教育,不认真调查原因就盲目下结论,易冲动体罚学生、谩骂学生等,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缺乏工作的艺术性。不同的学生性格、家庭背景不同、行为习惯不
同,不能进行因材施教;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些都不利于班主任科学的管理班级。
(四)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成绩定“优差生”
我国已经进行了八次新课改,着重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放在核心地位,从而取代应试教育。但农村很多学校仍然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班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把成绩看着是整个学校的生命线。片面强调了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这样的应试而教,被分数所累,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显得空乏而又无奈。
(五)班主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欠缺
大家都知道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助手,是学校各部门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和学生家庭及社会教育因素的协调者。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意图要通过班主任落实到学生身上,但目前仍有一部分班主任没有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缺乏与科任教师的交流沟通,管理意识不强,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在农村大部分地区,学校对班主任考核机制和评估标准不健全,奖惩性制度欠缺,学校给班主任的报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导致部分班主任心生怨言,严重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班主任的工作繁重而又重大,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管理学生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面对困难班主任不能临阵脱逃,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置之不理。只有寻找办法和对策积极应对,巧妙解决这些困难。
二、做好农村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策略
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有着良好的班风、学风,学生在班级里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学习氛围浓厚,热爱学习,快乐成长;教师上课兴趣盎然,乐在其中;班主任管理井然有序,得心应手。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管理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累经验,不断探索。
1、更新班级管理理念,抓好常规工作
由于农村学校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学生自身心理和生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自控能力差,模仿力极强,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早恋、上网、玩游戏、打群架、喝酒、吸烟、逃课等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抓好常规工作,加强对这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做好个别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针对少数特殊学生要特殊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同时也要组织好班委会成员,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另外,班级管理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有以前教师的“一言堂”,独断专行,改为班级民主管理,大家一起参与,正如魏书生先生强调的一个观点:“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班级里的存在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提高班主任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对班级的建设发展,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需加强个人素质的修养,积极参加班级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管理能力,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要以爱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带给他们心灵上温暖般的阳光。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多跟他们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们内心的想法。古语曰:“因材施教”。作为当代教师的我们更要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本人的心理状况开展工作,使自己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3、加强家校联系,携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在学生的心,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可见,在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放大镜来宽容学生的错误,用显微镜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班主任责任,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然而,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乏对孩子教育,寄希望于学校老师的教育和帮助,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教育孩子上应松弛有度,常与孩子交流谈心,学会以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去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平时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减少盲目的棍棒教育。学生在校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学习,班主任要耐心教育,同时加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微信、电话、QQ等多种方式来交流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大家访活动,形成家校携手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学校需完善教学考核机制,理性对待成绩
目前,很多农村学校在考核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片面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以及家长片面的认为只要自己孩子成绩好,什么都好,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异的主要标准。学校针对班主任工作方面应制定健全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班主任作为学生人生发展道路上的指路人,通过班级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技等形成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素质教育本质要求。成绩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让学生明白“成人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出身社会,只要你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爱岗敬业,任何人都有干出辉煌业绩的机会。
5、协调与科任教师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主心骨,顶梁柱,科任老师就是班上的重要支柱,支撑起整个大厦。要想形成良好的班风,需要班上所以老师共同努力才行。学生在重视主科的同时也不要轻视副科,思想观念要转变,副科也同等重要。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反映,科任教师对同学的看法,班主
任要及时了解,在中间发挥好桥梁与润滑济的作用,并且要有持久性。学生应该平等对待每一学科,尊重科任教师,不能因个人喜恶而不认真学习。其次,班主任也要经常向任课老师征求意见,询问他们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交流沟通,调动他们配合班主任工作,从而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班级。学生与任课老师的矛盾在所难免,作为班主任,既要考虑学生的意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矛盾,又要尊重科任老师,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最后,我以魏书生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
参考文献:
[1] 陈芳敏.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2]刘晓红.班主任制:困境及破解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09.[3]《班主任工作艺术》魏书生 著
[4] 丁柱兰.农村初中教师素质亟待提高[J]吉林教育,2005.03 [5] 冯涛.谈师范生班主任工作的主要问题与能力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第三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龚军
四川省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中心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当前,农村初中优质生源流失殆尽,在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低,学习习惯差,对数学感到特别困难,出现了“学生讨厌学数学,老师烦恼教数学”的尴尬局面。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认为直面现实,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创建适合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建快乐、幸福的数学课堂,让农村初中的孩子走出“怕数学”的阴霾,从而走出数学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困境;对策;幸福课堂
在农村初中,“学生讨厌学数学,老师烦恼教数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形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生源流失,老师感到难教
农村初中生源流失严重。初中学生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远离父母择校读书,私立初中学校在小学毕业时动用各种手段抢占优质生源,降低学费数万甚至全免,加之部分城市学校不断扩容,凭借他们优越的教学条件吸引着农村的孩子。几经筛选后,仅剩下60%左右的学生留在了农村初中,这些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低,学习习惯差。农村初中没有优秀学生的引领,缺乏竞争意识,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数学老师感到难教。
2.数学知识抽象,学生感到难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初中数学知识抽象、逻辑性强,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比其他学科要高,一般的学生对数学学习都感到乏味困难,当前农村初中的学生对数学更是困苦难耐。
3.数学教学起点过高,师生都感到难
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为了迎接统考,赶进度,要难度,忽视了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理解水平,设计的数学课起点过高,难度大,师生思维分离,没有形成师生思维共振,学生学不懂,进而产生了厌倦数学的情绪。老师教得累,没有成就感,烦恼教数学。
4.学生的习惯差,数学知识缺漏多,成了学数学的绊脚石 在农村初中,多数学生学习习惯差,数学知识缺漏多,严重影响着数学学习。学生无心读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做作业,既不知道学数学知识有什么用处,也不想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状态散漫,学不懂数学。初中数学知识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前面的数学知识有缺漏或者没学懂,后面的数学知识就更加难学,农村初中学生数学知识缺漏多,增加了学习数学的难度。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走出“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困境呢?笔者认为要正视农村初中学生的现状,虽然学生存在问题,但是,他们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以后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支撑,数学老师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不断优化数学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创设快乐、幸福的数学课堂,从而走出困境。
5.更新观念,回到素质教育的本真
创设适合农村初中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是走出困境的关键,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照搬教优秀学生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基础、理解水平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数学核心素养,跳出赶进度、要难度、满堂灌的教学误区。
5.1 降低教学起点
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学起点要适当降低。数学教学设计起点过高,如空中楼阁,学生云里雾里,学不懂,浪费教学时间。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水平,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新知识的固着点,设计符合农村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学懂,建立学数学的信心。这样“讨厌数学”会逐渐被“悦纳数学”取代。
5.2 精简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材是针对一般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而设置的,而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接受水平远远低于一般初中学生的水平,如果还是照搬教材教辅,面面俱到,那只能是蜻蜓点水,农村初中的学生难以接受。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合农村初中学生接受水平的数学教学内容,对于教了也不会的个别繁难问题干脆舍去,以免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有所舍才有所得。
5.3 补救学生缺漏的数学知识
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缺漏多,是造成数学难学的原因之一。数学老师要筛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缺漏点,通过课前复习或者是课外辅导的方式,把学生缺漏的数学知识补起来,扫清继续学习的障碍,否则,学生存在的数学问题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学生被淹没在数学问题之中。只有快速地补足学生的数学知识短板,才能形成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
5.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农村初中的学生对数学充满了畏惧,根本无兴趣可言。培养农村初中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认识数学的价值,激发兴趣。新课标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自身的价值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和兴趣。有人讲“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物理之巧,化工之变„„无处不用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宣讲中外数学家的经典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和魅力,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数学课要激发兴趣。初中学生自制力有限,更多的是凭着兴趣在学习,一堂开端好的数学课可以让学生整节课处在兴奋之中,专注数学知识的学习,学习效率高,日积月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激发出来了。
第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后还要回归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中数学知识都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老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联系,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实例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
第四,设计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数学实践活动就是把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巩固融入动手操作的过程之中,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动脑,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以后,我就安排测量旗杆高度。学生分组,做方案,准备工具,实地测量,记录数据,汇报总结。有的还测了篮球架、大树、大山的高度,学生兴致很高,巩固效果好。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创造幸福的数学课堂。
第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运用这些手段可以让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尤其是音视频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初中几何教学,用PPT演示图形,直观准确,学生对图形相关定理性质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学生在多媒体室上课特兴奋,听课也格外专注。现在微信和QQ非常普及,数学老师利用好这个平台,把数学学习中难懂的问题解答制成微课放在班级学生群里,学生可以择时反复观看,为反应慢、接受水平低的学生赢得缓冲时间,有效解决了课堂上的遗留问题;数学老师还可以把家庭作业的参考答案发在家长群中,以便家长检查学生的假期作业使用,解决家长知识欠缺的问题,提高了假期作业的巩固成效。
5.5 创设幸福的数学课堂
人生最重要的是幸福生活,数学学习只是学生人生中的一小部分。数学老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教学生幸福的生活,教育学生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不留遗憾,这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赞美,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对数学学习有余力的孩子,给他更广阔的数学天地,让他去费心劳神,苦苦思索,磨砺自己,征服一个又一个数学高峰,痛苦并快乐着,这也是幸福。农村初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大,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应该区别对待,数学老师要创设一个动态的差异的幸福的数学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地学数学,幸福的生活。
6.改革评价机制,为农村初中学生和数学老师松绑
统考有利于统一标准,公正评价教学质量。但是,当前农村初中的师生无论怎么努力,最后的数学检测成绩都在60分70分左右甚至不及格,学生心灰意冷,老师唉声叹气,严重挫伤了数学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特殊,需要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热情的评价机制。
农村初中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比如:开学摸基础,以后看变化,学生数学成绩进步大小,学生是否喜欢学数学等等,都应该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检测试题增加基础题的比例,学生学会了的数学知识及方法,都应该在考卷上体现出相应的考点和量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的分数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一个考试分数就把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击碎。还有的学生单看分数很低,但是上升很大,这也应该给予肯定,让师生的艰辛付出得到及时的认可,学生才有继续学数学的动力,老师才能放下包袱,不怕教差生,敢于挑战差生,只有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敢于挑战差生,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7.加强学科合作,改善生源状况
追求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在农村初中,多数孩子无法学习难度高的数学知识,但是,也有少数学生数学学得不错,只是其他科目学得不好而没有被选走,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把偏科学生的时间解放出来,狠抓偏科,一般这些学生理解水平没有问题,主要是过去学习不认真、行为习惯差造成的,只要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偏科问题就能解决,就又是一个升学的好苗子,农村初中能把这样的学生送到好高中就读,家长们就会刮目相看。只有家长对学校信任,学生对学校有了信心,优质生源才留得住。
8.落实“均衡教育”政策,有利于走出困境
农村初中设施设备落后,也是优质生源流失的原因。落实国家“均衡教育”政策,给农村初中配齐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农村初中走出数学教学的困境。
总之,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困难,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师,只有敢于正视困难,加强学习教育新理念、新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幸福、快乐的数学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团结协作,就一定能走出“学生讨厌学数学,老师烦恼教数学”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周善美.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4):00245.[2]孙碧.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5(9):16.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何新平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 海门226151)
摘要:从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介绍了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了产生困境的原因,并为化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引导学生重视历史课学习、培养业务精干的历史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分析与对策
以史为鉴,中学历史课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当然,学好历史,对于学生升入理想学校也不无益处。
然而,纵观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很多的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历史课,使得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着困境。
一、中学历史教学困境及产生原因
1、读史无用论泛滥,学生轻视历史学科
自2007年南通将历史纳入中考科目以来,历史学科地位较之以前有所提升。但历史学科只有50分,中考总分是670分(文化分),这也就意味着历史学科的分数在中考总分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而且学生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历史学科在考试之前突击性的背背就行,平时也不需要重视。所以,历史学科在初中依然享受着“副科”的待遇。江苏高考模式决定着学生“血拼”语数外,只重视语数外,不重视物、化、生、政、史、地六门选修科目。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语数外必听、物化选听、生政史地随听”。也就是历史课是随便听听的,可听可不听。不仅学生对历史科目不重视,学校对历史科目也不重视。在周一至周五白天课时安排上,历史学科一般安排三课时或四课时,而且大部分安排在上午第一课、第四课,或者是下午第一课、第四课。学校的不重视使学生更加不重视历史学科,上课时,有些学生打呵欠、睡觉,或做小动作。学生的状态反映着学生的态度,决定着上课效率。历史课上课效率低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轻视历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历史学科被当作“副科”看待,有些优秀的历史教师改教其它学科或改行从事其它行业,造成人才流失。特别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往往是由语文、数学等非专业的老师兼任,这些非专业的老师缺乏必要的历史素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划了之、一背了之。由于对课程标准的不重视,有些该划的没划到,该背的没背到;由于历史知识的归纳整合能力欠缺,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如长此以往,那可真的是“毁”人不倦了。
3、编写教材存有不足,忽视学生原有知识储备
就目前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题史编写体例让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茫然无措。专题史的学习必须要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通史的基础上展开,但由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造成高中历史教学难以顺利开展。人教社历史室的专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到2007年修订教材的时候,对教材目录进行了重新调整,在坚持专题史体例的同时,也兼顾了时间先后顺序问题。但学生的时间观念依然淡薄,涉及到时间类的题目,错误率依旧很高。二是专题史编写体例造成知识点重复。如“孙中山和辛亥革命”,2007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二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有所涉及,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那么,如何突破历史教学的困境?笔者认为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
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1、引导学生重视历史课学习
(1)从历史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而这些内容与语文、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可以进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整体提高。如在讲授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引用了鲁迅的作品《药》,介绍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的故事,从而说明辛亥革命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今年高考语文一考完,有个学生碰到我就说,高考语文涉及到《药》,多亏在历史课上认真听了鲁迅的作品《药》的相关知识,语文成绩较之以前应该有所提高。最后,他感谢了我,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2)从学习历史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确,对历史无知的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不知羞耻为何物,也不可能担负起任何责任。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我们必定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我们必定忘记“大屠杀、慰安妇”的悲剧。到时,人将不人、国将不国,满城尽披太阳旗了,那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国家的悲哀。有人问,会有这么严重吗?那你还记得某明星的“太阳旗”事件,某地的“太阳旗”事件吗?这些事件难道还不足以惊醒我们?因此,重视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不忘国耻、励志前行的信心,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从升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自2007年历史纳入南通中考科目以来,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虽总分是50分,但也决定着学生能不能上高中,能不能上重点高中的命运。高中科目中,历史作为选测科目,其地位较以前有所下降。但如果学生不认真对待历史学科的话,那极可能达不到B级以及B级以上的等级。也就意味着学生语数外分数考得再高,也不能被重点大学录取,甚至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所以,为了能上理想学校,学生还是要好好学习历史。
2、培养业务精干的历史教师队伍
(1)开展“送教下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初中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历史学科表现的尤为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初中在招聘一些优秀的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同时,需教育部门多开展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有利于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如我曾有幸听了一节东洲中学孙树华老师在余东初中上的一节“送教下乡”课。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其中讲到“张骞通西域”一目,涉及到张骞的写法,孙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将“张骞”写成南通状元“张謇”,他特别提醒张骞通西域,他是骑着马去西域的,所以“骞”字下面是一个马字,而张謇是清末状元,状元能言善辩,所以“謇”字下面是一个言字。通过这一形象的讲解,我想学生不会再混淆“张謇”与“张骞”了,学生学得轻松,效果又好。
我想通过”送教下乡“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农村初中的教师从中也接受到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对其业务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高中历史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推进“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签订“青蓝合同”,明确师徒关系,开展传、帮、带活动。师傅无保留的传授教学经验,徒弟每周至少听师傅1-2课。这样,有利于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也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3)举行优质课大赛。如我校每年都要开展“南回杯”优课评比,上半年是教龄在1-5年内的教师参加的比赛,下半年是教龄在6—10年内的教师参加的比赛。在开展优课评比的过程中,教师精心准备、精心上课,精心说课,全体教师认真听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成长。
3、加强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1)有效整合:有效教学需有效备课,有效备课则需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整合就是将整体的各个局部重新加以整顿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复习“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这块知识的时候,可以以植树节引出孙中山,从而让学生回忆其一生的主要贡献,再以此引出“辛亥革命”。通过这一整合,梳理了必修、选修中相关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2)寓教于乐:长期以来,现行的历史教科书都是将内容繁多的历史史实,以叙事体或阐述体的枯燥形式展现给学生,造成学生把握要点难,记忆要点更难,影响了学习兴趣,拖累了总成绩。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对教材进行处理,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讲十月革命的发展过程时,将其概括为“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的口诀。这样学生很快记住了十月革命的过程,学得轻松又有效。
以上分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困境,并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积极思考对策,希望有较好的推广作用。
第五篇: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双柏县妥甸中学
郭秀萍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新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课程,过去重在强调文学性。从新课程准可以看出现在的写作课程则强调文学性、认识性、实用性的统一。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中学语文 困境 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贯彻,以及中考作文比重的加大,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但目前的作文教学恰恰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许多语文教师费九牛二虎之力,作文教学的效果仍不是很理想。甚至不少学生对作文更是谈“文“色变,哪里去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生习作呢?因此,改进作文教学,提高作文质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了。本人进入语文教学领域的时间尚短,对作文教学的体会也不深。在此只是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笔者认为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模式固定。一方面,在目前的语文教科书中,作文单元训练中很少有具体的易懂的作文理论知识,几个字或几句简述,学生很难从中掌握写作知识,也无法实际运用。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在指导写作的技巧理念也过于机械,一般模式为:出题——讲授写作技巧(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组材等)——学生写作——批改——评讲。由始至终是老师的一条龙服务,很少有学生的能动展现。这样,学生的思路就陷入教师设计的框框之中,产生心理依赖,抹杀自己的思路,学习独立作文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写作信心受到压抑。
2、写作题目单一‘枯燥,压抑了学生的 写作兴趣和写作思路,教师设计的题目通常是在上课之前想出或单纯参考作文训练来命题,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阶梯性,一个题目可以被初中生在三年学习中重复翻抄,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
3、教学评价单向化。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标准和手段的不合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强调更要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 1 自我,建立信心。而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只看重其文学性,只重视写作技巧。评价手段更不合理,只有教师单向打分,以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唯一标准,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参与评价
(二)、学生写作训练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对写作兴趣不大。前不久我对我们学校七年级四个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只有22.65%的学生对写作感兴趣;50%左右的学生是惧怕写作。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是所有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事。
其次学生作文“共性”多而“个性”少。表现在很多同学的作文,写作材料司空见惯、千人一面;构思墨守成规、平庸无奇;立意苍白乏力、肤浅无神;行文更是如潭死水、呆板无趣„„前次我校七年级月考,出了个话题作文“感动”,近三成的同学写自己感冒,爸妈送其上医院。而在送往医院这一事件上又有近五成的同学写那天刚好下雨,爸妈为了儿女把自己淋湿。
再次学生评改作文能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进行得很艰辛,因为其收效甚微,不能快速的转化为“反映老师教学水平的学生的分数”而往往被老师所忽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出路在哪儿?下面是笔者肤浅的认识,提出来暂且作为抛砖引玉的饵料。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作文指导观,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写作与做人、生活、读书、训练等方面的密切关系,要让学生的习作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不断在写作实践中让学生获得写作技巧,提高学生感受感悟生活的能力,要充分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寻求一切可行的训练,提高写作效率,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打破沉闷、陈旧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要具备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宽容接纳学生思想观点、情感体验。肯定学生写作中闪光点和独特性,并能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探讨写作问题;要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并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知识,以自己丰富的见识学识来娴熟驾驭写作教学,使写作教学做到题目、题材广泛新颖、思想深刻、语言生动、点拨到位、分析精辟、课堂和谐活泼;要具备高品位的美学素养,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生活中的美,教会学生体会欣赏美,让心灵受到美的熏陶、纯净,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写出既有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又有优雅的和谐美感的生动之作来。
二、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不足面。
1、改变原有固定的两节课型和教学模式。把课型增加为多课型和单课型,多课型可以集传授、写作、批改、讲评于一体,一气呵成。两课型可以写大作文,单课型可以做片段训 2 练。改变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并互相交流、充分尊重个体、鼓励有创新的观点和见解。
2、设计形式多样的题目,改变过去教师临时出题、随意出题的弊病,出的题目要让学生有兴趣,有东西可写。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定个范围自由命题,打破以往教师统一命题的单一格局。
3、在传授写作技巧,特别是四大体裁的写作时,在兼顾课文每个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要求的同时,可以按四大体裁的写作特点进行阶段性的强化的训练,走出目前话题作文中只注重话题,不注重文体四不像作文的误区。
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方式可灵活。如每周写周记、生活体验片段感受;大作文可三周两次;班上办期刊,让学生投稿,在单元考试中加入写大作文;开展年段、班级作文竞赛,学校的征文比赛等,通过量来促进质的变化。
三、把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在传授写作技巧和基本功之后,要组织或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感悟生活,并让学生在习作中提炼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生活的真实、感情的真挚,再配以过硬的写作技能,才能写出结构严谨、章法到位,情真意切的美文来。此外,作文教学还应与阅读密切结合起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可以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可以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丰富自己的间接经验,可以学到一定的写作技巧。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用课文文章为例传授写作方法和提炼生活感悟、激发写作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能的传授,写作情感的教育,两者有机结合。此外,要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报刊,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课外书籍、报刊,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读本,开展课外读书课,读书日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为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进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
好文章固然是写出来的,但仍需要做修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即精细批改)耗时耗力,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对学生也无多大帮助。甚至可能你改的越细,批得越多,就越增加他们的受挫感。如何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批改方式呢?我觉得可以在这几方面做个尝试:
1、有选择性的批改,即挑选出几组有代表性、典型性问题的学生作文,进行分析、指导,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范例,给学生启发性的讲评指导;
2、当场阅读面改。对于当堂完成的作文,教师可以采用浏览的方法,针对学生的问题当场面改,如果时间不够,可利用课余的分散时间,寻找学生面改,这样教师就不会有长时间批改的劳累,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写作印象,激发思维。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具有了一定写作技能和思维较活跃的学生。
3、3 师生讨论互改。让学生当堂提出写作时的疑问、看法,师生共同探讨得失、优劣,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
4、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根据修改的内容(句子、语言、中心、结构等)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习作,修改并写出意见。也可以学生之间互改互评、交流、探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自我分析、纠错能力。这几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使学生厌倦、畏惧写作的情绪得到改观。
五、探寻和采用多向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主要是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两方面。思想评价着眼于观点、主题的评价,写作特点、文体结构、布局等技巧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着重于写作的生成后果或写作后的讲评,忽略了学生写作前后的思维、情绪、情感的评价,课程改了,但写作标准、评分标准没有多大变化。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情感经历呈现丰富多变性,传统的评价机制却相对滞后、单
一、操作性不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写作实践中努力探求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标准,多角度多方面地评价学生作文,以推动作文教学的改进。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尽量最大可能寻求多种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办手抄报、编印优秀习作、开办习作展、参加各类作文比赛、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报道等;并给学生一定的形式多样的肯定、表扬、奖励,让学生建立写作自信心,获得成功感,并在整个作文教学中保持高涨的写作热情,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思想上的有力保证。
总之,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很强的语言活动。这种活动必将长期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设平等、互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让学生开放心态,张扬个性,放飞心灵,自由写作,他们就会笔下生风,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作文导报
首都师范大学
2、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1.4
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4、写作学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