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安机关全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完善机制全力为丰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这为全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给“三农”发展带来了更大更快更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公安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新的课题。丰都县是农业大县,公安机关作为县委、政府的“刀把子”,要时刻围绕县委、政府新时期所确定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超常举措,全力以赴确保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得以顺畅实施。
一、深刻认识公安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历史使命。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内涵深远。建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重心工作的重大转移,也是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公安机关是国家机器,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县公安机关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打防并举,管建并重,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重大转变,社会治安日益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逐步增强,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是,随着县委政府重心工作的转移,公安工作也要在谋划上及时做出调整,不仅要紧跟形势需要,而且还要凸现超前意识,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急先锋。要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全方位地去介入、去服务、去保护,做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动者、物质文明建设的保护者和政治文明的促进者,全方位、全时空、全身心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保卫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全面加大公安机关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力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县级公安机关我们要发挥好“四个作用”。
1、要充分发挥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力军作用。公安机关不仅要成为打击违法犯罪的尖刀和铁拳,更要成为维护农村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一是要认真做好各个时期农村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要定期和不定期地排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不利因素,要注意发现那些带有共性、苗头性和深层次的不稳定因素,诸如土地纠纷、邻里纠纷等,当好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排雷兵”,为新农村建设铺好路、架好桥。二是要加强农村治安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要从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进一步强化农村治安防范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要从农民最想要、最想做的事情入手,进一步完善防范机制,健全治保组织,强化联户联防的作用,全面实行民警驻村制,融洽警民感情,激发警民联手共创新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局面,尽最大努力缩小违法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三是要妥善做好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和化解工作。公安机关特别是在农村工作的派出所民警要经常深入村社,走访群众,了解民情,全方位地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发现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协助乡镇党委、政府做好各种矛盾的化解工作,预防个体纠纷演化成群体事件,尽全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2、要充分发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尖刀作用。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无打不稳”的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地谋划打击工作,对违法犯罪活动架起更加凌厉的打击攻势。一是要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重点打击那些强买强占、欺行霸市、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等危害农村经济建设乡匪村霸,铲除群众深恶痛绝的“毒瘤”。二是要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对那些发生在农村的严重危害广大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杀人、绑架、放火、抢劫、强奸等犯罪要快侦快破,强化侦破命案和疑难案件的攻坚工作,把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三是要严厉打击破坏农业生产的违法犯罪。要时刻尊重群众的意愿,维护好农业生产秩序。针对盗抢大牲畜、农用机具、农用物资、粮食,倒卖假冒和伪劣种子、化肥、农药,损毁青苗,威胁、恐吓、攻击乡村领导干部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好农村经济人、乡村干部、乡镇企业领导的合法权益,不失时机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的专项打击行动,确保农村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四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野生动物、自然环境和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力度,对构成犯罪的要坚决依法打击。
3、要充分发挥农村社会治安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者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提出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要求。县级公安机关特别是治安行政管理部门和农村基层派出所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做农民之所需,时时处处事事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要开辟方便、快捷、顺畅的“绿色通道”。在户政管理上,对于农民办理户口、身份证等,能一次办成的,绝
不让农民跑两次;在治安管理上,对于农民和农民工经营的行业和场所,要本着宽严相济的原则,能放宽的必须放宽;在交通管理上,对于驾车来往购置农用物资、销售农副产品,或进城销售秋菜的农民,要一律放行,做到不堵、不扣、不罚;在外事管理上,对于需要出国经商或务工的农民,要在严格掌握政策的同时,能简化的程序一律简化,尽力缩短领照时间。
4、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的骨干作用。公安机关要主动扩大自己的视角,拓展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以法制宣传为平台,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法制宣传抓好基层治保组织建设,帮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增强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村的理念,重点抓好有法不依现象的预防工作,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深入村社开展“以案说法、以案讲法”活动,引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二是结合法制宣传抓好普法教育,深入乡村社帮助农民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增强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切身利益的的意识,促进农村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三是结合法制宣传抓好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外出务工农民的生存能力和社会地位。四是结合法制宣传抓好农民工利益的维护工作,要主动介入农民工的教育与管理,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生存和工作状况,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成为农民工遇到困难时的“避风港”和“求助站”。五是要结合法制宣传抓好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要积极营造法治氛围下的民主,确保新农村民主政治的实施。
三、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在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配齐配强农村派出所领导班子和民警队伍,将警力、装备、器材向基层派出所倾斜,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派出所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派出所领导要主动置身于地方党委政府的绝对领导之下来开展公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安工作与地方党委和政府保持高度的统一,才能做到方向明确,行动准确,工作有力。二是要建立强有力的“农村突发事件、重特大案件”协调配合攻艰机制。要全警动员,全员参与,建好“农村突发事件、重特大案件”处置预案,治安、户政、外事、刑警、交警、经侦、缉毒等各个警种都要参与其中,明确职责,明确任务,明确目标,不仅要当好保卫者,更要当好实践者,做到尽其责、尽其能,不留余力。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各种借口影响和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追究责任,及时消除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阻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待公安机关保驾护航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待公安机关保驾护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作为担当“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政治使命的公安机关,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服从、服务本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找准结合点,寻求共同点、把握关键点,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履行职责,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全身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一、积极探索,找准公安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结合点”
选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突破口,是公安机关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公安机关必须在找准“结合点”上狠下功夫。
一是以宣传法律法规为切入点。农村是法治意识相对薄弱的领域,因此,以提高群众法律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是公安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进村入户,从观念上、习惯上和方法上灌输法治观念,引导教育广大群众依法办事。通过推进普法教育,提高群众法制意识。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广大民警要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广泛深入开展法律下乡和“进村入户”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要针对农村治安特点和农民个性特征,积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群众易于理解、容易接受、乐与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农闲时节、农村集市等有利时机散发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和民警提示卡、张贴悬挂防范警示标语和图板、播发广播稿,广泛深入地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宣传预防违法犯罪的方式、方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律和治安防范等知识教育,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治安防控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帮助农民提高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要坚持把执法办案、行政管理与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坑农、损农、害农以及从事农村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案例,广泛开展典型宣传、警示教育和以案释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积极配合宣传、文化等部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风气,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以排查调处纠纷为出发点。建设新农村,必须有安定的治安环境作为保障。农村矛盾纠纷往往牵涉面广、涉及人员多、造成危害较大,有时即使个人之间的矛盾争端也会引发或上升为宗族之间的冲突、村组之间的对峙,是影响农村稳定的难点问题。因此,必须从维护农村稳定的高度出发,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减少不安定因素。公安机关尤其是广大基层民警要深入村组,对当地治安动态,经常调研,随时摸排,及时发现,全面掌握,调研摸排工作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重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掌控。要建立“警民联调”机制,从农村选择一批离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治安积极分子、法律工作者等敬业、懂法人员担任调解员,发挥他们人熟地熟社情熟的优势及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及时获取矛盾纠纷的预警性、内幕性信息。对一些邻里、家庭、债权等简单的民事纠纷及早调处、就地化解。对一些涉及土地延包、山权地界、派系斗争等重大不安定因素,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在掌握影响农村稳定的难点、热点问题和一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之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查和研判,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托乡村两级信访谈心室,扎实有效地开展缓解矛盾、化解矛盾、减少矛盾、消除矛盾的工作,切实实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对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及早落实工作措施,开展法制教育,稳定当事人的情绪,控制事态的发展。对已发生的群体纠纷事件,要配合有关部门靠上去说服教育、劝解疏导群众,依法有效地控制局势、平息事态。对少数寻衅滋事、制造事端的违法犯罪分子依法果断打击。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严防酿成民转刑案及群体性械斗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以夯实基层基础为着力点。基层公安机关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公安机关要紧紧抓住“基层基础建设年”和公安部开展“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活动的契机,结合当地治安实际和公安基层基础现状,抓住最为重要、最为关键、最为迫切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下大力气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做出成效。概而言之是“打牢九项基础”:打牢处置群体性事件基础,提高对农村不安定因素的预警和化解能力;打牢刑事侦查工作基础,提高打击刑事犯罪的能力;打牢派出所工作基础,提高派出所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打牢治安行政管理基础,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打牢公共安全管理基础,提高预防和处置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能力;打牢治安防控基础,提高农村治安管控的能力,打牢保障基础,提高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牢公安法制基础,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打牢队伍正规化建设基础,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战斗力。具体而言:一要切实加强基层所队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标准,选好配强基层所队长;二要本着适用、安全的方针,为基层一线单位配备必要的武器装备、防护器材和办公设施;三要进一步精简机关人员,充实基层一线实战单位,确保基层所队实有警力占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比例达到85%以上、派出所警力占总警力的50%;四要通过苦练基本功,使基层民警真正达到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会操作微机;五要积极探索推行“一片一警”、“一片多警”、警治联勤、组建协警队、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等农村警务工作模式,细化目标,强化考核,责任到人,真正实现警务前移,强化农村治安巡逻控制;六要改革派出所勤务运作机制,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通过夯实基层基础,真正实现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切实筑牢以派出所为主体的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进而有效提高公安机关维护农村稳定的能力。
四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为落脚点。当前,农村地区治安形势总的很好,但影响稳定的不利因素仍还存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治安问题也可能会产生。公安机关要按照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民警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认识,拓展维护稳定的视野,创新维护稳定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维护稳定措施的落实,在开展经常性严打的同时,要抓住影响稳定大局的“敏感点”,突出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把社会治安控制在群众可以承受的常态水平之内,从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严厉打击农村邪教、非法宗教和非法组织活动。各级公安机关要深入贯彻《宗教事务条例》,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的总体要求,在依法保障农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严厉打击、及时取缔农村非法宗教活动。要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FLG”、“旷野窄门”等邪教组织、宗教地下势力对农村地区和基层政权组织的渗透活动,依法严惩邪教组织中的骨干成员,严防造成现实危害。要利用典型案件揭露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教育转化受蒙骗的农民群众,不断挤压邪教、非法宗教、有害气功等在农村非法活动的空间。
二要严厉打击涉农刑事犯罪活动。针对农村地区刑事案件总量仍在高位徘徊,盗窃农业生产资料、因民事纠纷引发的斗殴伤害等案件多发,因争夺矿藏、地基和房产等而引发的群体性持械打斗屡屡发生,杀人、强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时有发生,制假贩假等坑农害农案件危害严重的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集中打击和整治活动,坚决遏制农村多发性侵财犯罪和严重暴力性犯罪上升的势头,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坚决打击和防范农村“两抢一盗”犯罪和恶势力团伙犯罪的发生,加大对盗割通讯电缆、破坏农田水力设施犯罪的打击力度。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黑恶势力、霸痞团伙坚持露头就打,决不允许其形成气候,坚决铲除农村的各类“霸头”和流氓恶势力。及时发现和打击重点工程、重点发展项目建设中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到工程项目延伸到哪里,警务工作就服务到哪里。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因农村邻里矛盾纠纷引发的一般刑事案件,可着眼于依法从宽处理,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坚决打击和扫除农村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始终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群众抵制诱惑的自觉性,发动农村群众积极检举揭发线索,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整治“黄赌毒”和“六合彩”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积极性,切实解决“黄赌毒”、“六合彩”和黑网吧向农村蔓延的问题,保障农民财产安全,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新农村社会风气。要加强对农村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的管理,查禁各种淫秽色情活动和非法出版物,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形成关心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农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
二、求真务实,寻求公安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点”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群众的共同利益放在各项公安工作的首位。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在为群众谋求共同利益上狠下功夫。
一是把辖区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公安民警要深入到辖区群众中间,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朋友,听民之做声,知民之所思,察民之虑,广泛征求群众对农村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真切感受群众的情绪,确保“第一信号”的客观真实,从而积极主动地改进和加强公安工作,做到无论何时何事,都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凡是辖区群众拥护的事,就要多办、大办、办好;凡是辖区群众反对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待公安机关保驾护航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待公安机关保驾护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作为担当“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政治使命的公安机关,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服从、服务本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中找准结合点,寻求共同点、把握关键点,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履行职责,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全身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一、积极探索,找准公安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结合点”
选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突破口,是公安机关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公安机关必须在找准“结合点”上狠下功夫。
一是以宣传法律法规为切入点。农村是法治意识相对薄弱的领域,因此,以提高群众法律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是公安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进村入户,从观念上、习惯上和方法上灌输法治观念,引导教育广大群众依法办事。通过推进普法教育,提高群众法制意识。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广大民警要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广泛深入开展法律下乡和“进村入户”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要针对农村治安特点和农民个性特征,积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群众易于理解、容易接受、乐与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农闲时节、农村集市等有利时机散发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和民警提示卡、张贴悬挂防范警示标语和图板、播发广播稿,广泛深入地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宣传预防违法犯罪的方式、方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律和治安防范等知识教育,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治安防控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帮助农民提高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要坚持把执法办案、行政管理与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坑农、损农、害农以及从事农村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案例,广泛开展典型宣传、警示教育和以案释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积极配合宣传、文化等部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风气,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以排查调处纠纷为出发点。建设新农村,必须有安定的治安环境作为保障。农村矛盾纠纷往往牵涉面广、涉及人员多、造成危害较大,有时即使个人之间的矛盾争端也会引发或上升为宗族之间的冲突、村组之间的对峙,是影响农村稳定的难点问题。因此,必须从维护农村稳定的高度出发,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减少不安定因素。公安机关尤其是广大基层民警要深入村组,对当地治安动态,经常调研,随时摸排,及时发现,全面掌握,调研摸排工作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重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掌控。要建立“警民联调”机制,从农村选择一批离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治安积极分子、法律工作者等敬业、懂法人员担任调解员,发挥他们人熟地熟社情熟的优势及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及时获取矛盾纠纷的预警性、内幕性信息。对一些邻里、家庭、债权等简单的民事纠纷及早调处、就地化解。对一些涉及土地延包、山权地界、派系斗争等重大不安定因素,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在掌握影响农村稳定的难点、热点问题和一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之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查和研判,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托乡村两级信访谈心室,扎实有效地开展缓解矛盾、化解矛盾、减少矛盾、消除矛盾的工作,切实实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对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及早落实工作措施,开展法制教育,稳定当事人的情绪,控制事态的发展。对已发生的群体纠纷事件,要配合有关部门靠上去说服教育、劝解疏导群众,依法有效地控制局势、平息事态。对少数寻衅滋事、制造事端的违法犯罪分子依法果断打击。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严防酿成民转刑案及群体性械斗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以夯实基层基础为着力点。基层公安机关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公安机关要紧紧抓住“基层基础建设年”和公安部开展“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活动的契机,结合当地治安实际和公安基层基础现状,抓住最为重要、最为关键、最为迫切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下大力气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做出成效。概而言之是“打牢九项基础”:打牢处置群体性事件基础,提高对农村不安定因素的预警和化解能力;打牢刑事侦查工作基础,提高打击刑
事犯罪的能力;打牢派出所工作基础,提高派出所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打牢治安行政管理基础,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打牢公共安全管理基础,提高预防和处置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能力;打牢治安防控基础,提高农村治安管控的能力,打牢保障基础,提高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牢公安法制基础,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打牢队伍正规化建设基础,提高公安机
关的整体战斗力。具体而言:一要切实加强基层所队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标准,选好配强基层所队长;二要本着适用、安全的方针,为基层一线单位配备必要的武器装备、防护器材和办公设施;三要进一步精简机关人员,充实基层一线实战单位,确保基层所队实有警力占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比例达到85以上、派出所警力占总警力的50;四要通过苦练基本功,使基层民警真正达到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会操作微机;五要积极探索推行“一片一警”、“一片多警”、警治联勤、组建协警队、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等农村警务工作模式,细化目标,强化考核,责任到人,真正实现警务前移,强化农村治安巡逻控制;六要改革派出所勤务运作机制,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通过夯实基层基础,真正实现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切实筑牢以派出所为主体的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进而有效提高公安机关维护农村稳定的能力。
四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为落脚点。当前,农村地区治安形势总的很好,但影响稳定的不利因素仍还存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治安问题也可能会产生。公安机关要按照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民警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认识,拓展维护稳定的视野,创新维护稳定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维护稳定措施的落实,在开展经常性严打的同时,要抓住影响稳定大局的“敏感点”,突出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把社会治安控制在群众可以承受的常态水平之内,从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严厉打击农村邪教、非法宗教和非法组织活动。各级公安机关要深入贯彻《宗教事务条例》,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的总体要求,在依法保障农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严厉打击、及时取缔农村非法宗教活动。要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法轮功”、“旷野窄门”等邪教组织、宗教地下势力对农村地区和基层政权组织的渗透活动,依法严惩邪教组织中的骨干成员,严防造成现实危害。要利用典型案件揭露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教育转化受蒙骗的农民群众,不断挤压邪教、非法宗教、有害气功等在农村非法活动的空间。
二要严厉打击涉农刑事犯罪活动。针对农村地区刑事案件总量仍在高位徘徊,盗窃农业生产资料、因民事纠纷引发的斗殴伤害等案件多发,因争夺矿藏、地基和房产等而引发的群体性持械打斗屡屡发生,杀人、强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时有发生,制假贩假等坑农害农案件危害严重的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集中打击和整治活动,坚决遏制农村多发性侵财犯罪和严重暴力性犯罪上升的势头,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坚决打击和防范农村“两抢一盗”犯罪和恶势力团伙犯罪的发生,加大对盗割通讯电缆、破坏农田水力设施犯罪的打击力度。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黑恶势力、霸痞团伙坚持露头就打,决不允许其形成气候,坚决铲除农村的各类“霸头”和流氓恶势力。及时发现和打击重点工程、重点发展项目建设中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到工程项目延伸到哪里,警务工作就服务到哪里。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因农村邻里矛盾纠纷引发的一般刑事案件,可着眼于依法从宽处理,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坚决打击和扫除农村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始终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群众抵制诱惑的自觉性,发动农村群众积极检举揭发线索,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整治“黄赌毒”和“六合彩”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积极性,切实解决“黄赌毒”、“六合彩”和黑网吧向农村蔓延的问题,保障农民财产安全,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新农村社会风气。要加强对农村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的管理,查禁各种淫秽色情活动和非法出版物,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形成关心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农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
二、求真务实,寻求公安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点”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群众的共同利益放在各项公安工作的首位。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在为群众谋求共同利益上狠下功夫。
一是把辖区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公安民警要深入到辖区群众中间,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朋友,听民之做声,知民之所思,察民之虑,广泛征求群众对农村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真切感受群众的情绪,确保“第一信号”的客观真实,从而积极主动地改进和加强公安工作,做到无论何时何事,都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凡是辖区群众拥护的事,就要多办、大办、办好;凡是辖区群众反对的事,就不办、禁办,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要根据群众的呼声和当地治安状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适时适地适情组织开展各类区域性专项整治行动和专项严打斗争,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为辖区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把辖区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公安机关担负着执法办案、综治管理和为民服务等重要职能,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公安机关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权益,是公安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安工作要时刻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切实履行打击防范各类违法犯罪的职能,提高对农村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不断创造稳定的辖区治安环境,为本地经济发展提高直接动力和效益。凡是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都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凡是有利益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事,都要真心实意地去干,增强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把辖区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所有制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必须突出“服务”这一核心职责,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努力为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推行警务公开制度,派出所、刑侦、治安、交通、出入境等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单位,应时时、事事、处处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公安机关想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尺度和最高标准,除了要将各种收费依据、处罚权限、受案办案程序等公布于众外,还要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坚决摒弃处处以执法者、管人者自居的思想,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以“体察民情民意,促进警民和谐”为主题的爱民实践活动,组织民警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解难事、办实事,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结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努力搭建文明服务的“平台”,擦亮优质服务的“窗口”,切实做到尊重他人、礼貌待人、说话和气、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坚决杜绝“冷硬横推”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严格执行各项服务规范,诚实守信,不推诿扯皮,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取信于民。
四是把辖区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深厚的感情,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公安工作的第一标准。广大公安民警在工作中,要主动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交朋友、结对子,及时妥善解决群众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便民、利民、护民,同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农民群众的心里,密切警民关系和党群关系。要实行“首问责任制”、“工作承诺制”、“当面回复制”,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改革公安行政管理模式,降低办事门槛,公开办事程序。比如:要通过充分履行职能,进一步简化户口迁移手续,方便群众办理户口迁移,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加强和改进农村户籍管理。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切实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主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流入地与流出地公安机关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协作机制,做到既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又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为现实斗争服务的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农收费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公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法治型、服务型公安机关。凡公安机关涉农收费项目,都要公布收费依据和标准,并严格规范收费流程,坚决查处和杜绝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民群众关于公安机关乱收费、乱摊派的举报投诉,要及时查清情况,该纠正的要及时纠正,该解释的要解释清楚,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做到既维护好公安机关的形象,又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立足本职,把握公安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点”
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条件,而公安机关是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的主要承载者。为此,公安机关必须在完善“四大网络”上狠下功夫。
一是完善群防群治网络。由于许多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热在县里、堵在乡里、冷在村里”,不能落实到基层,以致少数村组歪风邪气盛行,出现“打牌赌博普遍化、封建迷信公开化、偷摸盗窃多样化、宗族纠纷经常化”的局面,这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格格不入的。因此,大力配合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建立“下功夫抓村一级、把大治安化为小治安、以小稳定促进大稳定”的新机制,成为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按先治后建再完善的原则,配合乡镇党委大力整顿瘫痪状态的村级班子,建好一个坚强的村委会和党支部,为群防群治提供组织保证;在村级班子的大力支持下,严惩各种违法犯罪分子,严厉打击村痞村霸恶势力,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为群防群治打开局面、奠定基础,从而逐渐形成以基层派出所为龙头,以村治保会、调解会、护村队(联防队)为骨干,以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为依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积极探索治安承包、村际联防、群众义务巡逻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模式。以农户为单位,组织开展院户联防、邻里守望活动,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治安管理,指导村组制订村规民约,树立“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观念,力求“管好村、护好院、防住街、看好门”,形成“治安问题有人管,群众纠纷有人问”的局面,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创造条件。
二是完善边界联防网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使边界地区历来形成“两不管”地区,是矛盾的“多发地”,纠纷激化的“是非地”,甚至成了犯罪分子的“藏身地”,顺理成章地成为各级公安机关最为关注的“敏感地”。历史上边界地区的因争山夺林、抢水夺地,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动辄堵塞交通,破坏矿山设备,引发群众性械斗事件,造成群死群伤,边际间矛盾不断加深,“火药味”十足,简直成了“敌我”,边界纠纷不断激化,双边地区成了“雷区”,民间矛盾不断升级,边邻地区老百姓成了“冤家”。经常惊动省市领导,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把维护周边的安定稳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是各级公安机关不可回避的头等大事。形成共识,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认真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综治委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周边联防协作”,积极探索创建社会稳定的新路子,打击各类犯罪,调处各种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持续安定稳定的周边地区社会政治大局。
“联防先联心,共建心贴心”。首先要从人头上熟悉,感情上贴近。主动开展周边乡镇互访活动,联络感情,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与理解,酝酿磋商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防联治的形式与做法,互相通报周边治安动态和敏感问题。边界派出所人事发生变动后,互相迎来送往,做好交接。“人走茶不凉”,人换心不换,保证周边联防工作的连续性。
联防要联网,共建联防机制。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组长由边界所在地乡党委书记担任,成员由政府、综治办、派出所、司法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加强村级治保会、调委会队伍建设,着力建立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乡、村、组三级治安联防网络,并把联防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一个职责分明、网络健全的周边联防组织体系。
联防要联调,共处边界纠纷。解决边界地区发生的矛盾纠纷,重在及时调处,贵在协同配合。共同协商,达成共识,确立周边联防的工作规则:一是协助处置边界地区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查处跨区域的刑事、治安案件;二是联合防范和处理森林火灾;三是联手调处化解山林、水土纠纷;四是协同加强边界地区的枪支弹药、火工品等治安管理;五是协助调解其它民间民事纠纷。在具体运行机制上,当边界地区矛盾纠纷一经发生,联合调委会常务工作班子,运用《工作规则》所赋予的权利和职责,迅速召集或指派双方的成员单位负责人(即纠纷涉及到的村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召开办公会议或现场办公,必要时吸收相关人员参加,及时研究调处的方案和措施,联合调处矛盾纠纷。
联防要联通,共享情报信息。联合调委会坚持定期排查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定期排查,随时疏导,把信息互通在最早之时,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状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和联络员制度,要把发现得了、处理得了、打击得准作为解决问题的最终出发点,及时掌握敏感地区、热点问题的动态,提高打击防范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联防要联手,共促边界繁荣。在联防工作中,要力摒地方观念,代之以团结、友谊,做到不推诿、不扯皮,只要一个电话,便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足够的警力,以最快的速度安全到达指定位置,同时本着“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可散不可聚”的原则,“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始终同周边乡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联手打击犯罪,共同协商解决治安问题和纠纷,重点妥善解决那些久拖不决的重大疑难纠纷,共促边界繁荣。
三是完善案件协查网络。随着人流物流的大幅度增加增快,跨区域作案、流窜作案屡见不鲜,公安机关异地办案、跨区域调查取证也成了家常便饭。公安机关在办理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过程中,要与毗邻地区的公安机关和其他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建立案件协查区和案件协查通报制度,相互通报信息,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比较固定的案件协查网络。尤其要加强跨地区案件、串案、窝案进行统筹协调、指挥和查办。积极争取毗邻地区公安机关对重大疑难案件的提前介入,通过调查取证活动、参与案件讨论、出席案件现场勘验、提出调查取证预案、协助确定调查取证方向、完善调查取证方略等方式,以引导相关部门及时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证据,迅速破案,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
四是完善情报信息网络。公安机关要本着公秘结合的原则,广泛选聘治安信息员,积极物建治安耳目,有意识地布建刑事特情,完善群众举报接警制度,及时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分析预测治安形势,形成高效灵敏的情报信息网络。要以社区民警或责任区民警为龙头,以治保主任为主体,以各类信息情报员为骨干,以联户群为依托,实行警务前移,将公安民警和基层治安力量、辖区群众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各基层派出所要组织骨干力量定期对本地刑事、治安警情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预测,客观准确地判断治安形势,把公安信息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动态性的情报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四篇: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惠农区庙台乡党委
(2009年7月14日)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方面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他们总认为自己官小权小无资金,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与他们关系甚小,群众监督不监督一个样。另一方面群众的所思所盼不能及时地被当地政府了解和掌握,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影响到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庙台乡结合农村实际,坚持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营造了良好的“保廉、促廉、尚廉”的社会风尚,为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首先加强乡村干部的廉政教育,提高廉洁自律的意识。我们始终把党性党纪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开展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纪国法、廉洁自律、科学发展观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在乡党校和村活动室广泛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性党纪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
廉教育活动。二是用身边的腐败典型案例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在乡村队三级干部会议上通报了燕子墩乡村干部王明军、陈世斌二同志违纪问题和惠农区法院李绍清、李金树、雷静三同志违纪问题及处理情况,有身边的人和事来触动乡村干部,让他们懂得到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教育他们克服官小权小无资金,廉政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官小官大皆为人民公仆的服务意识。
其次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针对农村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如土地流转、道路修建、村庄环境整治、出资出劳和农村低保提标扩面等,由于决策程序过于简单,透明度不高,普通党员群众往往是在决策实施时才知晓,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直接影响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乡与2007年9月在李岗村积极进行以村级“党群议事会”为载体开展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有益探索并与2008年在全区推广。“党群议事会”的推行,增强了广大村民参与本村发展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责任感,便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第三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和重点资金落实的监督。切实加强对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阳光作业”。针对粮食直补资金发放等不廉洁行为易发
生的特殊“关口”,实行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力争做到乡上的中心工作延伸到什么范围,乡纪委的工作就跟进到什么范围;村干部的权利行使到什么程度,乡纪委的监督就跟进到什么程度。要求财政所在当地农信社开设补贴资金兑付专户,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补贴资金全额兑付到农户手中。今年三月,针对中粮集团兑付土地流转金一事,乡党委深入基层调研,及时了解掌握群众的所思所盼。通过“存单到户”的形式将601.28万元的土地流转金及时足额发放到752户流转农户手中,有效杜绝了发放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安定了民心,为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开局。
第五篇: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
实施商标兴农大战略
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工商局
近几年来,我局坚持把实施商标大战略作为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切入点,明确发展重点,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发展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拥有各类涉农商标 件,其中山东省著名商标 件,国家驰名商标 件,“西罗家铁把瓜”、“官地洼西瓜”去年又成功的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大力培育涉农商标主体,夯实商标兴农战略基础 **市地处胶东半岛腹地,是全国有名的黄金之都、粉丝之乡,既是一个工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大市,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还没有从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具体的实惠。对此,我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实施商标大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查报告》,提出了以打造地域品牌为中心,实施涉农企业产品品牌和农村特色产业共同打造、双线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商标品牌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力争在较短的时间,让企业和农民得到实惠,增强致富信心。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将涉农 商标主体的培育当做一项首要任务,采取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下大力气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组织)和涉农企业。
一是搭建产业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及农业、科技、供销等部门,对我市优势产业、市场、服务需求等进行了分类排队,利用“龙口粉丝”“阜山富硒红富士苹果”、“和盛牌黄金梨”、“官地洼西瓜”、“半壁店蔬菜”、“臧家草莓”、“西罗家铁把瓜”、“磁口苗圃花卉”、“马连沟蛋鸡养殖”等一批远近闻名的优势农副产品,先后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户,培育发展注册商标 件。
二是搭建管理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村经纪人。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界定范围,深入挖掘经纪能人,以工商所辖区为单位,成立经纪人协会,把周边的各类经纪人组织起来,经常组织会员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经营技能。同时,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属地管理的模式,按照产业进行管理,建立起一个产业、一批经纪人、一套管理办法的新机制。截止到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经纪人1371户,其中专业经纪人629户,拥有注册商标 件,年经纪业务量20亿元。
三是搭建品牌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各类涉农龙头企业。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重点对果品贮藏加工、粉丝加工、肉 类制品、蔬菜加工出口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和基地进行扶持,发展壮大了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及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大中小型龙头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底,我市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21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烟台市百强龙头企业2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80家,拥有注册商标 件。全市年农产品加工能力达10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2.5亿元。
二、积极开展行政指导工作,引导扩大涉农商标总量 商标品牌是农产品走进市场的必由之路。在服务“三农”工作中,我们把商标品牌当作实现农民分散经营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的有效手段,积极推行实施行政指导,各类涉农企业、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商标注册。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涉农企业(组织)的商标意识。每年向涉农企业和组织发放一封商标兴农《公开信》,充分利用电视、《今日**》、“3.15”纪念活动、巡回宣传车等媒体,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实例,向农民和涉农企业宣传《商标法》,介绍外地农副产品走品牌发展之路的成功经验;每年组织举办3—5期涉农企业(组织)商标专题培训班。同时,广泛开展“商标注册上山下乡”活动,主动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广泛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及商标知识,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家庭经营的小天地,登上市场 3 经济的大舞台。
(二)搞好指导帮扶,引导涉农企业搞好商标注册。编印了《农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申请注册指南》宣传册4000册,免费发放到涉农企业和组织手中;专门成立了商标争创帮扶小组,制定了注册帮扶制度,推行专人帮扶和限时办结制,全程陪同服务,重要的涉农商标注册,由局长亲自挂帅。2010年在“官地洼西瓜”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过程中,我局主要领导带领“瓜菜协会”负责人先后3次去省、2次进京,进行沟通协调,最后顺利地进行了注册,实现了我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突破。
(三)进行立项培育,健全完善涉农商标培育发展储备库。成立了专门的商标申报策划班子,负责对市场上的商标注册及运作情况进行调研,分类建立起《商标战略档案名录》。在此基础上,按照“培育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的主力军作用,每个工商所每年至少引导、帮助辖区内一个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每年在辖区范围内确定至少一个已注册的农副产品商标,扶持其成为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商标,对有特点、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进行针对性帮扶式注册。“西罗家铁把瓜”是山东**著名特产,是以**市阜山镇西罗家地名命名的,种植区域以阜山镇西罗家、闫家、宁家13个村为主,一直辐射周围大秦家镇、齐山镇、毕郭镇、夏甸镇等地,种植 面积1.5万余亩。由于特殊的地理小气候,使西罗家铁把瓜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为此,在调查培育后,我们把“西罗家铁把瓜”地理标志商标确立为涉农商标重点争创项目,进行详细立项规划,纳入了注册商标争创程序,2010年顺利获得国家工商总局的认定注册。
三、加大知名商标培育力度,提升农村经济运行质量 我们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引导涉农企业(组织)走品牌发展之路,“扶优创牌”上,着重指导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运用商标战略,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利用品牌效应开拓占领市场。
一是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在涉农商标成功注册后,及时协助涉农企业举办产品推介展览会,积极邀请国内外多家涉农企业前来参加,让他们了解产品、认可产品,从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烟台市联蕾食品有限公司的“联蕾”商标获得省局著名商标认定后,一方面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另一方面紧紧抓住一些经济论坛、“黄金节”等在**举办大型活动的机会,组织召开“品牌推介会”,向前来参加论坛的代表和游客积极推介的各类涉农产品,介绍产品的发展规划和前景,使“联蕾”农产品商标的知名度进一步得以提升,产品供不应求。到2010年,公司发展订单农户760户,种植基地10000亩,产品从单一的水果罐头,发展到大果脯、有机玉米加工等十余个品种,签单农户平均增 收1600余元,为这个优良品牌升级创优打下了基础。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品牌的内在质量。在农产品拥有了统一的注册商标后,帮助各行业协会积极推行产品质量“零缺陷”管理模式,要求每个加工企业都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外观设计,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控制体系,统一外销价格。“丝宝宝”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以后,着力强化“质量兴企、品牌兴企”观念,以龙口粉丝、红薯粉丝、南北干货作为品牌建设的重点,大力进行企业技术升级,粉丝生产过程中烫豆、粉碎、磨浆、漏粉、冷冻工序所用设备及烘干成型生产线、即食生产线等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企业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利税9290万元,粉丝年产量4万多吨。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企业食品安全信用A级单位,全国食品优秀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各项经济指标均为同行业首位。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为品牌兴农战略增添后劲。经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商标品牌给与重奖,明确规定凡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由市政府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对商标兴农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加快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市4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30万亩以上,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总收入60%以上;全 市18.5万亩水果面积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达到4.5万亩,占总面积的24.3%,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2.3万亩,占总面积的12.2%;2.6万亩蔬菜面积中,无公害产地认定6000亩,占总面积的23%;全市70%的果品实现品牌化销售,一些品牌农产品在优质高价、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品牌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