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加坡裕廊化工岛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裕廊化工岛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环境保护课题组
裕廊岛是新加坡西南部的7个小岛用填海方式连接而成的人工岛屿,面积32平方公里。现聚集着世界一流的石油化工企业和储罐公司,富有竞争力的裕廊石化产业集群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全球十大石化中心之一和亚洲油产品的报价中心。裕廊岛石化产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裕廊镇管理局联合发展项目,至2011年底,化工岛总投资超420亿新元,有百余家石油化工厂家在岛上生产,2011年产值达1000亿新元,创造了亩产200亿新元(1000亿无人民币)的辉煌业绩。石化产业是新加坡的六大经济支柱之一,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1/3以上,为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裕廊岛石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新加坡早期的石化产业主要是一些原油进口和炼制,新加坡早期的石化产业主要是一些原油进口和炼制,下游石化产业未成气候。1961年,新加坡政府抓住亚洲石化市场蓬勃发展之机,投入巨额资金建设裕廊工业区,由此揭开了石化产业发展历史。新加坡政府在裕廊镇划定64.8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工业区,拨出1亿新元(约5亿人民币)开始了大规模拓荒开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至1968年,共开辟土地14.5平方公里,工业区内的厂房、公路和水电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为吸引国内外资本到工业区投资,政府对投资商提供贷款,并享受统一税收的优惠政策。但由于此时新加坡实行进口替代策略,再加上60年代初期政治不稳定等因素,直到1969年,到裕廊投资设立炼油厂跨国公司只有3家,炼油能力只有20万桶,仅占亚太地区炼油总能力的3.1%、世界炼油总能力的0.3%。
1968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统筹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它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并开始大量吸收外资,特别是来自跨国公司的投资,同时抓住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机会,重点发展石化产业。由此裕廊工业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建设速度大大加快。进入七十年代,美国埃索石油公司和新加坡炼油公司在新加坡成立,新加坡炼油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至1975年,裕廊工业区内已有5家跨国石油公司,炼油能力日产91.8万桶,占亚太地区炼油总能力的8.8%、世界炼油总能力的1.3%,成为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和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凭借炼油业的优势,1980-1990年间新加坡又先后设立了菲立普斯新加坡石化公司等8家石化公司,石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此后新加坡的石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为发展下游石化产业,1977年裕廊岛建立了石化专业区,1991年政府开始对裕廊岛进行全面规划,投资70亿新元,将本岛内部的7个小岛连成一片,使之成为新加坡发展石化产业的专用基地,并达到32平方公里,软硬件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裕廊岛以其完善的公共吸引了众多欧、美、日的石化厂商进驻。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裕廊岛已逐渐建成世界级专业化工园区,形成了一个由跨国公司主导本地企业参与的完整的石化产业集群。2011年岛上大型跨国石化企业由1999年的35家增至100家,这其中包括伊斯曼、杜邦、帝人、塞拉尼斯、埃克森美孚、壳牌、住友化学、三井化学等世界领先的石油化工巨头,产业涉及炼油、石油化工(乙烯、化纤)、特种化工和液体仓储等,目前裕廊岛炼油能力已达6300万吨乙烯产能630万吨。2011年以来,又有多家跨国公司宣布将在新加坡新建扩建装
置。新加坡的石油魅力同样吸引中国企业,据报道,2011年7月28日,中石化新加坡润滑油项目奠基,这是中国石化炼化板块第一个在海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项目,规划设计年产8万吨,具备生产10万吨的能力。
二、裕廊化工岛石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超前的石化专区计划
为了优化石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新加坡决定发展下游石化产业。1971年新加坡提出在裕廊岛建立石化专业区的构想,要求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协助规划,但1973年出现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使这一计划暂时搁置,直到1977年才又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77年8月新加坡设立了新加坡石油化学公司负责实施第一期石化专业区计划,当时正是全球石化市场疲软时期,形势严峻。但此后不久,石化产品价格就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开始转暖,原本不被看好的计划竟取得了可观的效益。1980-1982年间新加坡先后设立了菲立普斯新加坡石化公司、新加坡聚烯烃石化公司、登卡新加坡石化公司、新加坡乙二醇石化公司等5家石化公司。1985-1990年间。新加坡又设立了新加坡乙氧基石化公司、蒂特拉新加坡石化公司和库里哈新加坡石化公司。这8家石化公司的石化工厂投产后,新加坡石油化工主要产品的产量迅速增长,1992年乙烯产量为40.3万吨,是1984年的2.4倍,丙烯在8年间产量翻了两番。到90年代初,石化产业取代造船与修船业成为新加坡的第三大支柱制造产业。
为了满足下游产业对烯烃需求增长的要求,1991年新加坡政府又酝酿第二期计划,并于1997年4月开始实行。二期项目增加了多种下游产品,如苯乙烯、聚醚多元醇、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丙烯酸(脂)、高吸水性树脂等。此后,新加坡石油化工产业进入快速集聚发展阶段,形成了世界级规模的石油和化工生产基地,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东南亚地区主要的石化产品供应中心、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第三大石油国际贸易中心。
2010年新加坡规划石化产业远景,未来裕廊岛将集中石油原料、石油化学和特用化学品等三大产业,尤其是高附加价值的特用化学品,最终形成从石油精炼到生产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的连续生产体系。新加坡的发展目标是使裕廊岛成为知识经济驱动的有活力的世界级化学工业中心和21世纪化学品生产基地。
2、合理的规划选址
新加坡处于马六甲海峡咽喉,周边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均为产油国,欧美炼油和石化公司将东盟作为它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环节,在中东地区和东盟当地取得廉价石油,按照合理的区域分布,跨国界组织生产,实现定点生产,定向销售,它们在新加坡所设的子公司,则是把它作为石油加工转运的一个区域中心。新加坡不产石油,虽然不具备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先天条件,但它具有明显的发展石化产业的地理位置优势。新加坡政府选择裕廊岛设立石化专区,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天然良港,有丰富的深水岸线。有西南部最大的河流,可供工业用水。第二、土地荒芜,没有居民迁移问题。土地国有,征用费低廉。第三、按照规划总蓝图,西南部规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离开本岛,与居民有五公里距离,安全风险小。同时,生产废气受季风作用对市区环境影响小。第四、周边无海水养殖,无需顾及渔场资源保护。第五、通过引进跨国公司进行产业集群实现利益捆绑,既有利于东盟各国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3、高度的产业集聚
新加坡石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化学群”战略,政府采用产业链招商的方式,注重对产业的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培育。裕廊岛通过集中投资,形成了化学簇群、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关系,物料通过管道在园区内输送,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企业群具有很好的整合度,由于产业集群内聚集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实行
即时生产,即原料、成品不储存,无库存,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物流费用,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达到快速发展。
4、严格的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石化产业的安全风险和环境隐患是不容忽视的。在对裕廊岛的整体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从一开始就特别关注安全环保问题,从发展战略高度制定相应的目标、标准和要求,同时从规划建设、项目引进和运行管理方面具体落实、严格执行,为打造世界级的生态石化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裕廊岛以及全球最宜居花园城市的环境不受影响。
注重安全环保,首先体现在源头把关上。裕廊岛对入园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设立产业条件和准入门槛。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主张招引大型跨国企业为突破口,带动其他相关下游和配套企业跟进。通过这些跨国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引领,确保所有项目理念先进、技术一流、行为规范,所产生的废物进入公共处理设施前都能自行安全处理。其次体现在监督管理的法制化。新加坡的环境立法和强制执行环环相扣,加上全球最清廉的新加坡政府,确保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建有在线监测系统,密切监视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对违规排污一律予以停水停电,具有极强的威摄力。另外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与民众的合作,政府依法管理环境的公信力赢得了民众的信赖和支持。注重安全环保还体现在安全防范和事故应急上,为保护投资者的资产和石化园区的安全,裕廊岛建立了完善的安保体系,其中包括陆海空三位一体的严密监控。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制定政府和企业层面的各种应急预案,分区域配备应急设备实施联防共保,消防局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石化企业安全事故在所难免,在处置爆炸事故时(2010年1月一家化学厂化学物质储罐发生爆炸,2011年6月距离本岛五公里的毛广岛上壳牌炼油厂爆炸),由于快速反应、及时控制,确保能把损失和次生的危害降至最低。此外,政府在本岛西南海滨建设飞禽公园,既作为旅游观光,又是让公园内的鸟类成为检测裕廊岛周边空气环境质量变化“晴雨表”的有意安排。
5、充足的原料供应
新加坡规划建设了从邻近产油国输入的三条石油天然气管线,可源源不断地将原料输送到裕廊岛,为石化企业外来原料供应开辟了新的途经。并且利用特殊的地质构造,在地底下储存天然气,为企业生产提供应急储备,打消了跨国公司来岛投资的后顾之忧。裕廊石化产业在发展之初主要集中于上游和通用化学品生产,后来大多投资于下游领域,尤其是特种化学品的生产,并全盘考虑岛上的生产一体化,使一套装置的产能往往成为另一套装置的原材料,一家工厂的产品可能是相邻工厂的原料,可使企业在园区极为便捷地买、卖原料和产品。
三、裕廊化工岛石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从新加坡裕廊石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保证产业有序发展
新加坡能将裕廊岛打造成世界级石化工园区,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他们有明确的产业方向和战略定位,有一个合理超前的总体发展规划,并能按“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不懈地推进化工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借鉴裕廊岛的做法,各地在开发重化工园区时,应认真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和布局,对产业的机遇、挑战以及区域定位作详细分析,比较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避免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保证产业有序发展。园区规划要科学规范可行,符合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维护规划的权威和严肃性,坚定不移地实施规划,绝不能随意变更、饥不择食。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创业环境
搞好重化工园区的软硬件建设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前提。新加坡采用“基础设施先行”的策略,从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化工园区发展的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化工园区的快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地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采用“边建设、边招商,开发一片、投产一片”的滚动式发展模式,减少投入成本和投资风险。整合优化园区资源,建设共享的公用工程,实行一体化服务。扩大为企业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信息平台,创办急需的劳动力培训机构,努力优化投资创业环境。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新加坡能够抓住机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并利用外资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相关行业的其他企业跟进,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因此,各地也应制定集群化招商引资战略,在招商时采用产业链招商方式,以其产业为依托,根据价值链链接关系的要求,将上下或横向关联企业一揽子引进,同时应根据本地的动态竞争优势,培育本地主导产业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丰富园区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水平,做大园区产业规模,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紧密联系、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群。
4.坚持环保优先原则,破解发展环保难题
石化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产业。新加坡通过打造裕廊石化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很好地解决了石化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新加坡发展石化产业几十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这可以从检测的数据和民众的感受中得到体现。据有关资料介绍,新加坡的空气质量一直一来保持良好。裕廊化工岛环境保护的成就,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企业的自律,更归功于严明的政策,严格的管理,严厉的执行。对于高风险的石化园区如果缺少了后者,再好的企业也会因其天然的逐利性而被同化致行为失范,对安全和环境必将是灾难。因此在发展重化工产业时,一定要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学习借鉴新加坡裕廊岛“化工专区”和“化学群”的经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打造生态化园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科学论证规划选址。重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较高,特征污染物除成分复杂外,还会产生协同效应,客观上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此外,在选址时要特别注重和周边规划的有效衔接,充分论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加强对敏感点的潜在影响分析。此外,还会受自然灾害、恐怖分子袭击(据了解,裕廊化工岛是防恐的重点对象)等意外事件影响而次生危害,这些也是规划选址时需要考虑的。重化工行业又非常敏感,在当前安全事故和污染事件高发频发的背景下,民众对安全环保问题的担心和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规划选址时也要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要根据国情依法做细工作,最大限度取得民众理解和支持。要提高企业准入门槛。进入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筛选,选择高科技、高水平、高附加值的优质项目,从源头上杜绝高消耗、高排放、污染难治理的项目入园。要加强污染集中控制。构建企业绿色管理体系,高标准配套环保和安全设施,实施污染全过程控制。强化环境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的污染治理设施。认真落实生产管理、资源回收利用、安全监控、污染减排以及应急响应等措施。要严格环保管理要求。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清洁生产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密切监控企业环境行为,加强严管重罚,实行信息公开,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成为重化企业的自觉行为。
课题小组成员:朱宝卿、张富昌、梁海刚、邵连华
第二篇: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
按:为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推动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6月,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目前,吸引更多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这一方面已先行一步,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此,我办收集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供参考。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目前,一共有2.6万家国际公司立足新加坡,在7000多家跨国公司中,60%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投资领域集中在制造业、电子、化工、生物医疗、技术、物流、资讯、信息科技、金融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来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新加坡已成为亚太地区当前极具实力的“总部基地”。
一、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做法
首先,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新加坡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其制定出一项较制造业发展战略更为详细的发展战略,为新加坡成为国际基金中心和世界著名外汇市场,确立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创造了先发条件。以金融和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重要因素,也直接为许多海外金融和商贸企业拓展了市场机会。因此,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投资公司及贸易公司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一方面是为了在新加坡自身的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谋求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迅速崛起的亚洲经济,通过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或亚太地区总部以进一步拓展巨大的市场。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本身制造成本的提高,在新加坡的企业也开始把制造环节向亚洲其他制造成本低,如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国家转移,而把研发中心和总部留在新加坡,以便利用新加坡的金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便利服务等。在新加坡相当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过程中,伴随着本国公司及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的聚集,两者共同推进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制定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本国产业升级转移。新加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措施很多,例如有:
1、拟订了“全国科技计划”,投资20亿新元在制造业、资讯工艺、电子技术、细胞生物等9个重要范畴进行研发,设立研发中心;
2、在美国设办事处,通过不断针对性的宣传,吸引国外研发资金:
3、利用国外的投资,借合作机会学习最新技术,促成技术的转移;
4、通过“公民权”吸引外国人才。同时,新加坡政府一方面通过不断在科技上的突破,克服“土地”和“人口”的欠缺,另一方面推出促进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例如:
1、为了刺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实行了“纠正性工资政策”,大幅提高技术型产业的工资;
2、设立科技工业园,实施一系列投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1
促进产业转移;
3、出台鼓励措施对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4、不断推进研发,加强科技教育、在职培训,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的升级。
第三,推出一系列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国际贸易占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倍多,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为继续保持和加强新加坡的竞争优势,推出了《特准国际贸易计划》,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新加坡设立办事处,以促进对外贸易及转口贸易的增长。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公司每年只收10%的公司所得税:
1、从事五大商品交易的国际贸易机构,营业额须超过2亿新元;
2、具有全球贸易网络及良好的公司业绩;
3、每年在新加坡的商业开支不少于200万新元;
4、企业至少要有3名经验丰富从事交易活动多年的职员;
5、充分利用新加坡国家银行、金融、保险及航运服务等。
第四,在吸引“总部”上实行有差别的优惠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新加坡政府根据不同的企业总部类别采取了各种针对性优惠措施,具体如下:
1、“商业总部”奖励,目的是奖励并协助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或企业,将其技术扩展到本区域,并能提供商业、技术和专业服务,走商业区域化、国际化道路。有以下规定:
(1)奖励条件:①申请奖励者必须是在新加坡注册的本国公司或外国公司,该公司在商业或特定领域有良好的业务基础,在股权、资产和雇员方面都能达到相当的规模;②申请者必须至少与三家真正从事商业活动的岸外公司签有正式合同,同时向这些公司提供服务,并从这些服务中获取利润。
(2)特定条件:①申请者在本区域的主要业务包括商业和服务业;②申请者必须明确其主要的业务核心是新加坡作为区域管理和监控中心。
(3)申请者的主要经营范围:①工程和技术服务包括:研究发展各种技术、商贸行业咨询、管理和监控服务;②计算机信息、通讯及业务;③娱乐、休闲、生活消遣方面的服务及酒店管理;④出版、医药卫生、教育及培训项目;⑤仓储自动化。
(4)申请者的经营服务可通过特许经营权计划来区域划分。
(5)经营服务所雇佣的人员必须以新加坡人为主,至少有管理人员10名、高级专业人员5名和技术人员10名等,受雇人员应向申请者的主要业务区域提供至少三项辅助性的服务,包括:①总体管理、发展和协调;②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③市场研究、控制及销售;④公共宣传活动管理和设计;⑤区域培训及人才管理;⑥企业财务、债券及基金管理;⑦区域技术与通讯产品开发。
(6)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授予“商业总部”称号的企业享有如下优惠:①从事上述行业及特定领域里的业务可以享有10年免税优惠;②对于前期享有“先锋地位”的工业,可获得巧%的减税优惠,为期5年;③对出口销售和服务所得收人50%予以免税,为期10年;④对出口服务所得收人的90%予以免税,为期10年;⑤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在原折旧率的基础上可享受50%所得税优惠;⑥对于购买生产设备的岸外贷款可扣除利息税;⑦对经批准的专利权使用费、各种杂费及发展经费、对符合要求的付款可享受全部或部分免税;⑧来自岸外公司的红利收入免征所得税。
2、“营业总部”奖励,这是新加坡政府为吸引跨国企业集团设立以新加坡为“区域营业部”而推出的优惠措施。有以下规定:
(1)凡享有经发局授予区域总部地位的外国公司及本国企业总公司,在5至10年内对从所提供的服务中赚取的利润只交10%的公司所得税。
(2)岸外公司汇来的利息和权利金,以及总公司买卖外汇所获得的利润,岸外投资所得,均可享有10%的公司所得税优惠。
(3)岸外附属子公司汇来的红利享有10年免税优惠。“商业总部”为区域里的任何客户提供辅助性服务,所获取的优惠视情况而定。“营业总部”的服务对象只限于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企业并统一享有10%的优惠税率。
3、“跨国营业总部”奖励,目的是鼓励在新加坡成立和注册的公司将总部设于新加坡,并对其海外附属公司及其有关企业提供管理规划及协调。
(1)奖励条件:①在本区域拥有众多的生产营销网络;②与投资国其它同行业相比,其净资产值、员工人数均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地位。
(2)奖励内容:①红利:跨国营业公司总部获得拥有股权的海外附属子公司或有关企业的红利可免交公司所得税,该公司若将其转贷给区域子公司或汇人新加坡总部也不增加任何税项;②管理费:在新加坡境内的跨国营业总部,其各项管理服务收人只须交10%的公司所得税;③利息:跨国营业总部向新加坡金融机构融资,并将其转贷给区域总公司或有关企业的所得利息,可申请10%的优惠税率;④期限:跨国营业总部租税期一般为5至10年,税期延长视营业范围和营业项目而定。
第五,打造高效廉政政府,形成制度化的软环境基础。新加坡政府致力于打造高效廉政政府,提供优质的制度软环境基础,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例如,专门负责投资申报、审批手续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该局机构精简、手续简便、工作效率高。一项外国投资项目从申请到批准设厂,只需要10天至20天时间。同时,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了防止政府官员贪污的机制,既有机构,也有相应立法,执法严厉,形成对政府人员强大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一个廉政的政府形象对跨国公司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启示
1、战略制定和宏观控制好;
2、颁布的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
3、法制完善:
4、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水平高;
5、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处理地好,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办事效率;
6、实行了以“租税减免为核心”的投资鼓励政策,有效吸引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
7、不断利用跨国公司的经验和力量;
8、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第三篇: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北京市首期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
编辑:陈 睿
日期:2008-07-03
20世纪90年代,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经过10年的努力,创意经济在英国已成为与金融业相媲美的支柱产业。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当前我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顺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率先在英国产生,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剧变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客观实际和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是被压力挤出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政府和国民都急需突破经济发展困境,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势下,以国际文化经济专家霍金斯教授为首的英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个概念,并将其特征概括为: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服务业为载体,以创造经济价值为目标。概念提出之时,正值工党上台执政,工党顺应社会的普遍需求,吸纳并借助创意经济理念,迅速推进了创意产业。
另一方面,英国的创意产业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即英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为创意和挥洒个人才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英国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教育发达,文化资源丰富集中,国家文化消费层次高,在创新理论和实践方面始终走在世界时尚、文化潮流最前列。许多人把自身思想智慧融入时代,积极寻求满足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的兴奋点和立足点。这种源自于个人想像力的创意活动,已在英国逐步形成了风尚和潮流,其社会波及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刻,社会效益越来越彰显。
在积极应对压力、充分利用优势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在广泛宣传和推广创意概念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通过资金、税收、培训以及市场准入等手段,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引导、培育、扶持,使基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力逐步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轨道。政府不是扮演“保姆”角色,而是发挥“助推器”作用,注意把握好创意产业的两头:一是创意的萌芽时期,政府通过项目申报、资金支持、人员培训等办法,促使创意由个人想法形成成熟的策划文案;二是创造条件,把创意产品或创意服务尽快推向市场,为创意公司或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迅速赢利争取时间。
二、建立成熟的创意产业运营模式
英国政府设立了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创意产业,包括制定创意产业的各项产业政策、规划创意产业发展蓝图、预算和划拨创意产业资金等。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地成立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组织领导机构。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政府向他们购买服务。这些中介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从而帮助和指导那些由个人创意行为发展起来的企业或公司,将创意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公司及个人多方共赢的经营活动。
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只是起着主导和引导作用,政府及其组织不直接干预市场,尽可能规避与企业或公司直接接触。这样做,避免了政府及其机构陷入事务性忙乱而忽略政策法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败、官僚主义等行为的发生。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应该是英国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创意产业成为一条衔接严密的产业链,从它的产生、培育、发展到壮大,包括对它的审核、认定、监督,一直到人才和资金支持,全部交由中介组织负责。这些中介组织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而政府部门拥有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提出具体任务的权力,以保证中介组织按照政府的意图开展工作。但政府的意图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最终检验一个中介组织是否称职,关键还是看创意产业在市场中的效果是否好。对于那些有突出表现的中介组织,政府给予一定奖励,相反,对于那些不称职的中介组织,政府则予以注销。
英国政府这种“两只手”的运营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借鉴。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及其他手段这只有形的手,大力彰显政府的主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并通过中介组织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社会中介组织又将政府的意图和影响呈几何级扩大和延伸,并将自己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形成巨大的社会共振效应。可以看到,在这种运营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看得见的那只手”的角色,通过政策、法规、资金、税收等手段将其意图向全社会公布,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然后,各种中介组织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在发现、培育和扶持创意公司的过程中,这些中介组织分别从政府和公司中获得一定利润;创意公司在中介组织帮助指导下,逐步与市场接轨,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服务。接下来,公司开始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增加员工,促进利润增长。可以说,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基本实现了政府、中介组织与公司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在发展创意产业中注重多种形式的结合
英国创意产业在市场中表现得十分灵活,就像创意本身一样不拘一格,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是大小结合,创意无限。公司不分大小,小公司只有两三个人,大的公司可以是一座海港、一座城市。在创意公司中,几个人是普遍现象。英国社会的创意理念十分时尚和包容,既不追求规模,也不限制类别;既不怕大,更不怕小。创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台节目,也可以是一次文化节,还可以是电视台一个专题节目,也有可能是一座漂流在泰晤士河面上的气球咖啡馆,真正体现了创意无限、创意不分大小、创意不分样式和类别。只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又能增加就业的项目,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中介组织的垂青。但是,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精致,不追求速度,不追求盲目扩张,发现一个,就培育和推进一个,把项目做得扎扎实实。
二是新旧结合,和谐搭配。有保存价值的古旧设施包括房屋、马厩、古堡废墟,甚至一块有保存价值的石头都会被精心保护起来。他们维修古旧房屋的做法是只动心脏,不动外壳,一定要维持外表的原样,努力保持这座房屋的古建风貌和神韵。对于失去社会生产价值的巨大废弃场所,他们也不是推倒或者拆掉了之,而是千方百计加以利用,以最大限度节约社会成本和社会资源。
三是内外结合,打造品牌。除了大力推进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外,英国政府和中介组织还在极力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他们的创意产业理念和创意产业项目。他们通过主流媒体包括BBC电视台、英国金融时报等著名媒体,向全球密集发布创意产业资讯,向其他国家推介创意产业项目,争取更多的合作。英国政府也为此制定了新的政策,激励国内企业积极地向外发展和扩张。这些企业在向外发展的同时,既壮大了自己,也把创新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推向了世界。
四、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发展创意产业中,英国政府立足本职,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是主导性。英国各级政府在发展创意产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与市场、企业、甚至中介组织都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距离,但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资金、税收等手段,始终控制和主导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进度、发展重点,甚至包括大型创意项目,影响和引导着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投资趋势和投资重点。
二是专业性。政府专门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大都是由既懂创意、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组成。政府机构的专业化程度高,对中介组织的要求也相应地非常高。这些中介组织大都立足于教育、文化、社会民间组织之中,人员大都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企业领袖,专业互补性强,市场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发现、培育、发展创意公司或企业,并将其推向市场的成功率相对要高。
三是基础性。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这一点上,英国各级政府做得比较好。他们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惩戒措施十分严厉。英国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培育创意环境和培训创意人才,从创环境、打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推进。
五、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并且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在这一点上,英国政府可谓不惜血本倾巨资。
一是加大创意人力资源开发投资。2007年,英国政府宣布在未来的3年之内对音乐学校投资3.32亿英镑,包括每年1000万英镑用于购买乐器,并为每所小学校的孩子免去一年的音乐学费。同时,着重创造多种条件以支持和鼓励年轻人从事创意方面的事业。1997—2005年间,英国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注入资金超过1.5亿英镑,许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因此受惠。积极探索、寻找、发现更多创意领域中创新人才的途径,包括设计“发现你的天赋”节目、“创造更好职业生涯建议的菜单”、“守候天才”活动、“良师指导”活动、“国家创造技能夏令营”活动等,以发现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大投入。成立于1946年的英国艺术委员会,经费来源于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是英国最大的艺术拨款机构,代表政府辅佐艺术发展和艺术人才培养。2003—2006年的年经费预算超过10亿英镑,其中8.35亿英镑用于1000多个长期资助项目。还通过发行国家彩票等形式,为创意产业发展筹集了大量经费,使一批重大创意产业项目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是注重人才培训,树立“终身培训第一”的理念。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培育和发展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达到上千家。保证了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急需掌握本领的需求。职业培训由104个培训企业协会负责,协会由政府、雇主和培训专家组成,协会同政府培训部门每年签订培训合同,确定培训任务,再分别与有资格的培训机构签订分包合同。同时,英国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60%的技术工人达到中级职业技术水平,30%的达到高级水平。
六、相关的思考和启示
对比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是以发展为要务。从“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提出以来,对其的概念诠释,至今莫衷一是。学者的建议、业界的理解、地方的界定都不相同,理论界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各种观点、思想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没有影响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英国重视实证研究,讲实用、重实效。大到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等地政府,小到一个城市乃至社区文化中心,都能从实际出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也遇到了概念争论、界线划定的问题。为此,建议不搞争论,深入研究,下功夫推进实际工作。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利用文化聚集区的优势,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研究能力,不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打造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是细分类,做规划,突出发展重点。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实践中不断衍生出新的门类。英国是城市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城市,每个城市在发展创意产业时,当地市政厅都有规划,以创意为主,规划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功能转型。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应考虑突出特点,抓住重点,形成亮点。北京有十大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建议整合好资源,开发聚集区。对重点产业方向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植,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力争做出品牌,做出规模,使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谋划,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出台相关政策,避免发展的同质化,突出多样性。
三是调职能,促多样,营造创意宽松环境。英国的文化实践,具有多样性特征。各种创意相互激荡,是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土壤。尽管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理解,但人们的一个共识是:创意首先是个人的头脑行为,然后是产业化运作,再则是产品生产和销售。因此,英国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更多体现在规划、咨询、指导、培训方面,政府并不直接介入具体事务。
政府过多直接介入创意的具体事务,可能会使企业形成依赖,产生惰性,甚至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北京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环境的建设,对宋庄、798等文化聚集现象要研究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实行有限和有效管理。
四是重知识,尊法律,着力抓好法律体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与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是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方面,在立项完毕、政府给予一定资金之后,具体如何运作由被资助对象自己去决定,政府不直接管理。当被资助对象出现违规问题时,由相关法律去解决,政府不负任何责任。
随着形势的发展,北京也要强调加快文化立法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把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摸清摸透。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始终在法律范围内有秩序地发展、受保护地发展。概括地说,就是要循着“政府引导、面向市场、依法经营、健康发展”的原则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五是重基础,抓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只依靠几个或一群“头脑灵光”的人。努力营造社会的创意氛围,培养人们的创意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在这方面也应长期努力。要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有开放性思维的学生。要统筹利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训等资源,形成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加大创意活动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努力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创意的社会氛围,从而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一个积极、宽容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化工人才需求分析显示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
化工人才需求分析显示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
最近,在广东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冯惠流,作了题为《广东石化产业及其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分析》的报告,数据显示,未来5-10年,广东石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缺口大。
石油和化工属于资源、资金、技术密集的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极为密切。广东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已形成从上游原油开采、石油加工、乙烯生产到中游有机原料、下游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和无机化工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根据《广东省石油和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参照近年的数据静态测算,2015年全省石化行业从业人员约48万人,包括大专以上学历约10万人,高级工以上职称约5万人,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石油化工(炼油、乙烯及产业链延伸)、新材料及其应用研发、高端化学品(含精细化学品)研创的人才缺口排在前列。
与此同时,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涂料产业,不断向涂料强省迈进,吸引并汇集全国各地的优秀涂料人才,产业的技术人才需求缺口也较大,包括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品生产技术等等岗位。
我院作为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派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对促进石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石化工程系李广益
2014年7月1日
第五篇:公司发展状况与产业集群规划
xx公司与产业集群规划
一、xx公司概况
xx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早建设的x专业冶炼厂,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已通过国家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拥有独特的x生产工艺技术及其装备,拥有ICP等一批国际高新检测设备,生产技术及其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处理各种x原料。公司现有x、y、n、t四大系列共30多个品种,x的生产能力为1500吨金属量/年、y为3000吨化合物/年、n为1200吨金属量/年、t为1000吨金属量/年。目前公司x系列产品已出口到日本、韩国、西班牙、比利时、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出口量占总销量的50%以上。高品质x、y是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率先占领国内电池等高新技术领域,n在国内同类生产企业中唯一出口到日本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随着x市城市建设的发展,2005年公司已列入x省和x市两级政府退城进郊计划。目前,公司4000吨x/年生产线易地改造项目已完成可行性报告编制,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二、xx公司在本行业中的地位
x是国家战略物资,而我国又是个贫x国家,资源自给率不足30%,大部分依赖进口。由于受资源条件限制,因此国内x产量一直增长缓慢,长期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靠进口弥补不足。90年代中叶起,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和高额利润的驱动,国内新上了一些小x厂,x的生产加工企业多达30余家,国内x的生产能力已突破10000吨x/年。
xx公司是我国x工业生产的发源地,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x、y、n、t等多种战略资源的生产厂家。公司产品的互补性、灵活性强,品牌影响力大。注册商标“xx”牌和“x”牌,均为x省著名商标。xx为“部优”产品、“xx省名牌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xx为国家重点新产品、x省优秀产品,2003年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x为“省优产品”。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科技开发中心、计量检测中心等科研机构,具有各类高、中级技术人才303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册员工总数17.6%,并与国内同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交流、协作的联系。公司研发能力及工艺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担负着国内x产品标准、标样的制订,并先后获得国家级科研奖7个、省级科研奖23个。
在x的工业生产方面,xx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冶炼技术及其装备先进、规模大、品种齐、质量优、原料适应性强的优势,不仅能处理世界上各种原生x矿,而且还能处理各类二次x资源,居国内行业龙头地位,在世界x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内素有“x黄埔”的称谓。
三、产业背景分析
x市素有“世界钨都”之誉,钨的储量和产量位列全国前茅,x同时盛产稀土,钨和稀土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资源垄断优势,并从一般资源采选业发展到有一定矿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相对于钨和稀土,赣州的x资源很少,但赣州的x加工业很发达,生产能力在国内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
x、钨、稀土均是世界级战略物资,钨被称为“工业牙齿”,x和稀土则有“工业味精”之说,在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在国防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x的消费部门主要是硬质合金、含x合金、磁性材料、陶瓷、化工、催化剂等行业。x的最大消费领域是硬质合金,硬质合金是机械制造和制作超硬工具的主要材料,年消费量约占总量的44%。其次是电池业,随着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使用可充电电池的快速发展,x在电池业的消费迅速扩大,已成为第二大消费领域,年消费量约占总量的40%。磁性材料业的消费约占4%,其它行业,如玻璃陶瓷、人造金刚石、饲料、化工等行业的消费约占12%。
钨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信息产业、制造业等,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我国钨消费量中有51%用于硬质合金。稀土则在汽车制造上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尾气净化器、永磁电机、动力电池等,稀土永磁材料在将来的电动汽车、发动机、电池生产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兴起和高速发展,x、钨、稀土的运用领域不断拓展,全球x的需求以6%速度递增;钨和稀土的市场需求也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发展x、钨、稀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我国GDP保持稳健快速增长,x、钨、稀土需求较旺,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四、产业集群规划与xx公司发展目标
x、钨、稀土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同时作为一种相当紧缺的稀有金属,将呈现出高价格、高利用率、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态势。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占x、钨、稀土产品产值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
钨和稀土是我市少有的几个有突出优势的矿产资源,同时,x、钨、稀土的加工业在我市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如何合理地、科学地把赣州的优势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做大做强产业,最终变成经济优势,就必须制定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资源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开发应用新产品和新技术,大力发展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
受限于资源开发和加工技术水平,长期以来我市矿业加工产出主要还集中在初中级制品,钨精矿的销售产值在钨业产出中就一度高达70%以上。尽管近年来,市内涌现了一批有色金属制品的深加工企业,但也还主要集中在中端产品,象硬质合金等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链太短。
要使我市矿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就必须提高矿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资本运作整合我市x、钨、稀土工业资源,共同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发展下游高附加值硬质合金深加工产品的规模和水平,通过综合运用计划、财税、金融等多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促进做大做强以x、钨、稀土为主的优势明显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把赣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x、钨、稀土等有色金属生产、研发、应用基地和贸易中心,实现矿业资源高效利用、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
赣州市对钨、稀土等九大产业进行规划,培植壮大一批工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集中优势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必将为xx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比较好的产业环境。xx公司将抓住退城进郊及产业规划的契机,充分发挥公司四十七年专业x生产的经验及品牌优势,加大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招商引资,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外埠战略投资者,加快推动公司的战略重组,推进产业升级步伐,拓展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以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实现合理的产业链和现代化企业组织结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多元化的x金属综合加工企业。
xx公司的总体发展思路是:通过与相关行业的国内外客户广泛接触和合作,把握市场脉搏,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建立1-2个稳定的原料基地,建立国外资源供应体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市场占有率力争做到60%。把握产业规划的契机,充分利用公司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紧贴市场,依靠科技,以钴为主,多种经营,做精做细做大做强传统产品,每年开发2~3个高、新、尖的新品种, 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坚持把公司做成我市有色金属加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为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作出努力。xx公司未来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11年要实现工业总产值1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亿元,x产品金属量4200吨,实现利润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