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共5篇]

时间:2019-05-12 19:1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篇: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李刘春 赵志平贺强 张宏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新加坡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榆林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3月6日至3月20日,榆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尉俊东带领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负责人一行23人,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14天的学习培训和考察。

在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学员们听取了多名教授专家的十堂讲座,主要课程有:《新加坡国情与李光耀治国之道》、《政府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政府的企业化经营》、《城市规划体系与现代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及环保政策》、《水资源与新能源的开发》等,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诸多方面,实地考察了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公园局、城市重建局、建屋局、新生水厂、裕廊化工开发区、滨海湾新区、达士岭组屋社区等。在紧张的学习考察过程中,大家感受颇深,亲身体察了发达国家艰难而惊人的步履,深切的感受到了榆林发展的沉重责任。

一、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成就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710多平方公里,人口508万,其中有100万外来人口,永久公民和居民408万人,华人占77.6%,依次是马来人、印度人及其他人。新加坡原系英国殖民地,1959年自治,1965年从马来西亚脱离成为独立国家。主要优势资源只有港口和普及英文的人口。40多年来,在李光耀为首的精英团队带领下,以忧患意识为动力,以人民福祉为最高目标,不断创新转型发展经济,以高效廉洁的管理服务于社会,以优良的教育和环境保障作为竞争优势,把政治管理与自由经济相结合,把共同理想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把一党独大及党内民主与争取民众相结合,克服了许多困难,创造了经济腾飞、政治清廉、环境优美、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邓小平比他人更早认识到新加坡的不凡之处。

201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330亿美元,人均水平达到4.6万美元,仅次于日本。目前,有7000家外商投资企业,有超过400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全球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码头,第二大海底石油钻井平台生产基地,第三大炼油中心,最大的计算机硬盘生产基地,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亚洲第三金融中心,国民均拥有自己的住房,教育水平世界一流,城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世界花园城市的美称。在2010年全球综合竞争力70个国家中排名第一,政府廉洁程度在180个国家中排名第一。在短短的40年里,由一个贫穷落后且没有资源的弹丸小国,跃入发达国家行列,令世界瞩目,是可持续发展的鲜活范例。

二、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加坡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资源匮乏,大多数生产生活资料依靠进口,市场依靠出口,加之历史地缘形成的种族冲突,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与邻国有着极深的矛盾,不加快发展必有生存之虞,民族生存危机激发了国人强烈的发展意识。政府为了国家殚精竭虑,精英治国、贤能制度、实有主义、亚洲价值观溶为一体,国人遵纪守法诚实信用,勤奋工作。新加坡政府把国家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全体公民须服兵役两年,以先进的教育和严格的法律提高公民素质,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许多生产生活设施,例如:填海造地、水资源、能源、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都是站在国家生存的层面上考虑,每年的国家安全与外交预算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48%,与德国、日本有相似之处,是根深蒂固的民族忧患意识,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二)把握机遇创新求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新加坡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五个转型升级阶段:

第一阶段(1959-1965年),新加坡作为自由港,转口贸易占居经济的主导地位,随着英军撤离,转口贸易的衰落,失业率大幅升高,政府及时作出调整,积极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为工业化创造条件,转型发展以纺织、衣服、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第二阶段(1966-70年代中期),在失业率下降之后,又重新选择了出口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大量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发展造船、修船、钻油设备、炼油厂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第三阶段(70-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基本实现了全民就业,经济稳固,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政府及时调整发展重点,研究与开发电脑及其附件制造业、第三产业向专业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第四阶段(80年代中期-1997年),经过高速的发展,以建设投资为拉动的经济实现衰退,新加坡继续求变,以全球商务中心走向世界。一方面发展世界总部经济,面向全球服务;另一方面投资海外,开拓更广泛的国际经济空间。仅2010年入股海外银行及证券业的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向开放的外向型经济转变。

第五阶段(1998-现在),面对国内形势的变化,敏锐地分析研究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全面进入创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提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七大战略:技能与创新经济;环球亚洲枢纽;建立有活力的多元生态;加强科研与成果转化;开发新能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独特环球都市。致力于成为创新驱动的经济体,减少对低端电子业的依赖,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原材料科学、生物制药、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高技术朝阳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第三产业,打造贸易、航空、会议、医疗保健、理财、金融、教育等一系列区域中心,进入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

新加坡的制度创新贯穿了整个发展阶段。其管理制度是由英国的殖民制度逐步转向特定意义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是国家企业化运作管理。公民具有双重身份:公民是股东也是国家所有人,利益是分红;公民是顾客也是政府产品服务的购买者,要求的是服务;公民也是顾员,是劳动者,要求的是报酬。新加坡经济经营模式是外资和私有企业的自由经济与政联企业混合经济,工业开发区模式是新加坡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80年代亚洲有新加坡裕廊、马来西亚槟城、台湾新竹、中国深圳、印度班加罗等五个著名工业开发区,前三个都是新加坡开发建设的,目前在中国建设的还有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也是中新合作的成果。新加坡是全球国有资产管理最好的国家,主要体现在政联企业的运作上。所谓政联企业就是政府利用国有资产投资和控股的公司。一个是淡马锡控股公司,主要管理新加坡的公积金;一是政府投资公司,主要管理新加坡的外汇储备。淡马锡下设33家大型控股公司均为上市公司,总资产超过1590亿美元,主要投资钢铁、电信、航空、航运、交通、港口、金融等高附加值行业,年均回报率高达18%,对新加坡GDP的贡献率超过10%以上。保障经济与社会发展最有效的基本行政、法律制度。有: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土地征用、政府公积金、财税收支分配、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环境保护等制度。政府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这些管理法规,以支持和保障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与时并进,创新求变是新加坡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精心营造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加坡所营造的经商发展环境位处世界前列,其全球化指数、经济自由度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网络化指数也名列世界前端,连续多年被列为全球最佳创业和宜居城市,这也是这个城市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主要体现在:

1、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政府确定的战略规划目标及政策能够高效的贯彻与执行,他们实行政府企业化管理模式,分工明确,同时引入了最先进的“平衡计分卡”管理模式,把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节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身上,并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领导方法上,引入“引爆点”和“鱼缸”领导法,全面迅速的调动关键人物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定期召开政策战略执行民主检讨会,及时调整改进政府管理。新加坡政府的危机管理也独树一格,极具特色。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生存靠政治稳定,靠高级官员的廉洁与效率,强调廉政立国。国家有一系列廉政法律、公务员选拔录用升迁处罚管理制度,廉洁高效和强有力的政府管理是可持续发展之魂。

2、严格的遵法制度。新加坡实施的是依法治国政策,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从各方面规范了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为,倡导“法律之上没权威,法律之内最大自由,法律之内没有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行”。严格的法律环境为招商引资和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完善的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新加坡具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公路、港口、航空、地铁、公交、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备,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私人交通、鼓励公交、城市交通管制等以人为本的管理措施,保证了整个城市交通便捷,树立了现代都市交通发展的典范。供电保障率达100%,通信业发达、宽带网全国普及,地表上看不见任何管线。特别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管理已走在了世界前列。新加坡十分缺水,并受马来西亚控制,影响国家安全。他们采取收集雨水、新生水、海水淡化、购买外来水很好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李显龙总理指出: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努力新加坡已成功把水危机转化为优势,不仅解决了人民的食水问题,而且把开发出来的水处理技术输出国外,在国际水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迈入了水治理先进国家行列。

4、最具竞争力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引进联合国和世界一流国家的专业人才,为新加坡的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出谋划策,使新加坡成为最具经商和宜居的绿色城市。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规划具有科学的前瞻性,他们把创业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城市的生命线,高起点、高质量的编制出城市概念性的发展规划,从发展概念定位、生产功能布局、空间布局、时限确定,制定出发展总纲,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并按照5-10年进行修订,确保连续性、现实性和先进性。从直观上看,新加坡尽管土地非常紧缺,但发展空间很大,产业区功能明确,一点也没有拥挤的感觉,定位十分超前。二是注重规划的权威性和民主透明性。强调规划的法律地位,注重民意,做到民主科学决策。三是注重规划的协调性。特别是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基础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居住功能区规划、水资源及垃圾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规划,衔接的十分紧密,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如:非商业区不准设临街商铺、公交港湾停车、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小区社会化综合服务设施、各种管线下地、给水、排污、绿化等,处理得十分有序和超前。四是特别注重环境的绿化美化。国家设立公园局,专门负责城市的绿化与保护,把绿化作为生产性投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绿色竞争力的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竞争力的灵魂和根本原则,而绿色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完善体现。在十分紧张的土地上留出大量的土地设立为自然保护区,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的草地、花卉、绿树和优美的建筑相互映衬,每颗树、每片绿地都进行档案专人管理,绿地面积占到40%以上,是一座真正的花园城市。五是强化城市的建设管理。建立了一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的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体系和制度,加之公务员的高效负责,规划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不以领导人的意志作无原则的更改。

5、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新加坡十分尊重各种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实行多元文化兼容并存的政策,确保各民族的团结稳定。此外,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惠及了广大民众,实施了一系列的民生工程。“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施为84%居民提供了保障住房,17%的居民购臵了商品房,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22平方米,使国民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国民储蓄率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5%以上,实行失业再就业培训制度,失业率在2%以下。实行了国家公积制度为主的社会养老、医疗、住房保障制度和亲民和谐的社区管理制度,使国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和有社区,万人犯罪数低于60人,社会祥和稳定,是世界上最安定的国家。

(三)实施人才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李光耀强调:人是新加坡可以挖掘、开发的最重要的资源,治国必须靠精英人才。新加坡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个领袖人物李光耀,还有他挑选的一批千里马式的精英,如吴庆瑞、吴作栋、韩瑞生、唐义方、严崇涛等均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新加坡从国内国外两个渠道培养和引进人才。在国内,高度重视教育培养,拿出财政的四分之一用于教育,教师均为公务员。一方面,有计划的从小学到大学选择一批未来治党治国的高级精英人才送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回国后予以重任。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一大批实用人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终身技能培训制度和优秀人才晋升制度,全国有3所国际一流大学,有近50所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教育国际综合竞争力报告世界第一。在国际上,新加坡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和聘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国家设立了国际人才通往新加坡大门的网站,为有意在新就业、创业和受教育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近十年来,新加坡外来拥有雇佣准证的拔尖国际人才就达8万人之多,仅淡马锡公司高管九名董事中就有7名是外国人,网罗天下英材为我所用,使新加坡占据了制高点,把握了主动权。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因素不在于自然资源的多寡,不在于种族和肤色的不同,也不在于文化和文明历史的久远,而取决于这个国家国民的综合素质和优秀的领导人才。

三、几点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有许多特定的条件,不可复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地区间资源环境条件也有所差异,我们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吸纳和借鉴新加坡经验当中最精华和最本质的东西。

(一)强化危机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的责任感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过度依赖煤油气资源的原始挖掘和输出,装备制造、能化产品的深加工、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不足,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增大。二是水资源、土地、交通、生态环境、城市服务承载力弱,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三是经济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滞后。资源配臵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公平,资源开发补偿不到位,开发建设与群众的矛盾凸显,各级政府战略政策执行力差。四是市场要素水平低下。招商引资质量不高,一些民营企业家富不思进,小富即安,企业综合竞争力弱。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榆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亲眼看到新加坡的发展,便知差距不仅在速度和质量上,更在发展方式和综合竞争力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能只看到成就,更要认清市情、面临的危机和困难,不断增强忧患意识。知差距而奋起直追,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化为强大的动力,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动员全市人民一致行动起来,力争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

(二)强化创新意识,大力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源于思想大解放,源于开拓进取。李金柱书记在市委二届七次会议上指出:要在全市再掀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依靠解放思想开放理念打造榆林发展的战略高地。我市“十二五”的战略目标已明确,需要我们真抓实干,以务实的精神,努力打造“四区一地一极”,即:把榆林打造成现代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先进区、城乡统筹实验区、公共服务示范区和内陆开放开发的战略新高地,成为陕西发展的重要一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坚决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九个转变”转型战略,即:以科教催生创新、以创新推动转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资源开发型向集约型、消费拉动型转变;产业结构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产品结构由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向深度转化产业链条终端产品转变;市场开拓由初级市场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转变;发展理念由经济价值取向向富裕百姓转变;推进社会发展从城乡二元型社会向城乡统筹协调型社会转变;从城市功能缺失向聚集、辐射和服务功能完善转变;从群众利益矛盾多发向利益关系协调转变;从传统粗放型社会管理向以人为本、和谐共处转变;努力实现榆林在更高起点上的新跨越。具体有几点建议:

1、全面提高政府的战略执行能力。学习新加坡的实用主义高效管理模式,将“十二五”战略规划的每项目标和任务,按照“平衡计分法”的管理办法,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企业、每个人,并严格考核奖罚,以求实效。

2、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榆林要成为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能化基地,必须在拥有自我科技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建议:一要建立企业科技研发基金。规定全市范围内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必须要提留当年产值的5%作为企业科研和技术改造基金,基金实行企业所有权自有,政府统一征留和监管,制定使用实施细则,专项用于科研和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要求大型企业如神华、陕煤、兖矿、延长、有色、鲁能、华电等大型企业在榆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基地。二要建立政府科研基金。主要用于重点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配套扶持。三要与著名院校、科研机构结对子,鼓励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四要制定贷款融资优惠政策。五要成立榆林新材料科学院,同时改革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中等专业学校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实行校企联合,培养专职人才。六要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在职人员公费留学培训力度。六是强化政府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中介服务、风险投资体系、科技园软硬件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科技创新环境。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使榆林的自我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3、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久的将来,榆林必然面临资源枯竭,因此,要未雨绸缪,及早研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要及早依托现有资源开发优势,积极引导产业转型,步入投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高效服务型产业经济发展阶段。重点培育能化装备制造业、配套精细化工、物流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种制药等)、传统毛纺、服装、建材、食品等产业,综合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商业、饮食、娱乐等)等八大产业。此外,要及早开发晋陕峡谷黄河水利资源,这一再生资源常常被人们遗忘。黄河流经榆林六个县,长达430公里,按照国家黄委会的总体规划,在晋陕峡谷将建设碛口、古贤两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电装机容量均在180万千瓦以上,而且高峡出平湖,可以改变黄河两岸生态环境,将形成以文化旅游、娱乐、休闲度假、宜居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和经济增长点。建议指定专人,拨出专项经费,积极主动同山西省吕梁市共同合作,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及早推动该项重大工程建设。

4、重点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为了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两廊”、“ 两区”、“多园”的工业化布局,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并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在具体机制上,建议向新加坡裕廊和苏州工业园运营模式学习,采取政府以股份投入,企业化运作管理模式,统筹规划与建设,积极创造“三通一平”及生产安全配套条件,实现李书记提出的“五个一体化”发展要求(即产品循环一体化、公共设施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5、大力实施惠民工程。让快速发展的经济惠及广大群众,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最不稳定的人群是大量农民工和失业的城市居民,他们面临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老人安臵抚养四大难题。因此建议: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重视就业培训工作,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对口培训,全面推行就业上岗认证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对此项任务要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一票否决,力争短时内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任务目标。三是对本区域内工作生活的农民及其子女在教育卫生等社会福利方面一视同仁,体现社会公平。四是大力实施多层面、多样化的养老院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城乡全社会面临的养老困难问题。

6、健全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发展生命线,要结合自身发展条件,研究出台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一系列产业政策、资源开发政策、招商引资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差异化政策。政策就是资金,例如山西省实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办法、开征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就是从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中获取了一笔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制度和政策的创新需要胆识和气魄。

(三)全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个绿色宜居的富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障。榆林现有的城市发展与规划,有许多地方已不能适应榆林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议:一要超前谋划调整市区范围,宜以一小时经济圈规划,探索并逐步实施撤县设区(包括榆阳、横山、靖边、神木、米脂、绥德),实现一市辖六区的区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二是调整修编榆林中心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新加坡经验表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认识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他们对城市规划规定5-10年进行不程度的法定修编。我们的城市规划也必须进行重新调整。三是改进修编方法。采取民众加专家的方式,先从详到总再到详,从专业到总体再回到专业的办法,强调规划的超前意识和可控制性、可实施性,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注重细节决定成败。比如:处处设有临街商铺,停车设施不全,交通如何顺畅;住宅小区没有社会服务功能,如何宜居。四是改革城建管理体系。实行审批、建设、监督、管理相互分离和制约的管理机制,建立市区政府职责分工明确、部门协作配合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加大城市征迁改造力度,充分发挥城投公司作用,努力提高政府经营和管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建议在榆溪河整治改造上,要大气魄、大手笔,挖田成湖,描绘一幅“塞上名湖”之作,整体提升榆林的灵气,使之成为真正的塞上公园城市。

(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因素是第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创造者。新加坡把精英团队和普通劳动者完美结合起来,做到人心其才,才尽其用,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的体现。考察学习期间,新加坡人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他们待人诚恳守信,注重礼仪,遵守规则和纪律,讲究团队协作、环境整洁,做事严谨负责,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和素质,使新加坡人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我们应当结合“书香榆林”,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方面的教育,全面提榆林人民的综合素质。此外,要特别注重培养领导精英,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好“伯乐”,更要注重现有领导干部的培训。建议市委专门设立培训基金,聘请先进国家的专业教授来榆传经送宝。另外,要全面加强中小学教育,把教育作为一项及其重要的朝阳产业来培育,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大城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努力培养下一代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同时,要畅开胸怀,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纳外来人才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次学习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可持续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进步。看国外知差距,看国内知快慢,快一步,快一个时代,慢一步,慢一个世纪,我们要紧抓机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榆林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分别为榆林市发改委副主任、靖边县纪检委书记、府谷县委组织部部长、绥德县政府副县长)

第二篇:新加坡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和启示

中央国家机关赴新加坡考察团

2013-4-3 9:10:48 来源:《中国社会报》(京)2007年911期

2007年4月22日~29日,由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带队,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组成赴新加坡考察团,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培训考察。重点学习研究了新加坡在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新加坡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做法

新加坡是一个建国时间不长、资源贫乏的小国,立国之初曾面临失业、房荒、经济衰退、环境恶化、政治斗争激化、劳资冲突尖锐、族群纠纷不断等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40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和执政的人民行动党通过实施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政策措施,使新加坡逐步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政局稳定、族群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走上了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注重民生,构建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安全网

新加坡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以促进人民福利为宗旨,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建立能够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大方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编织有效可行的、覆盖面广的社会安全网,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实施全民就业和劳资和谐政策。政府把解决就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支柱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2006年失业率为2.5%,是世界上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推行劳资政和谐政策。一方面提高工会地位,保护职工权益,另一方面保护资方的正当利益,推动劳资双方建立协商机制、集体谈判机制,避免矛盾激化。目前90%以上劳资纠纷由劳资双方自行解决,几十年基本上没有发生重大的罢工事件。

2.建立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自助原则,新加坡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发展,公积金制度从最初提供养老保障扩展为涵盖养老、医疗、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中央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达310万人,占总人口的85%,就业人口的100%,构筑了广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了民众的后顾之忧。

3.实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政策。政府从1960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了“公共组屋计划”。(1)政府拨出国有土地和征用私人土地,作为建屋用地,征地费及拆迁安置费等由政府负责。(2)严格管理组屋租售,高收入者不得购买组屋,同时设立购屋津贴,对低收入者提供特别帮助。(3)绝大部分新加坡人通过公积金存款按月摊还或低息贷款购置了住宅。“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施,使新加坡近乎所有居民都拥有自己的住房。

4.大力发展惠及全体国民的教育和培训事业。新加坡政府财政支出的20%用于教育,建立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政府、企业和社区设立多项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确保不同种族、宗教、性别和地位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培训机会。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新加坡对人力资本汰旧换新和持续积累,不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厉行法治,建设“东方式”法制社会

民主法制已成为新加坡立国、治国、强国的重要支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制度保证。

1.建立具有新加坡特点的民主政治。新加坡对西方民主体制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国情加以吸收和改进,李光耀称之为“东方式的民主主义”。这种新加坡特色的“民主制度”,成为新加坡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保证。

2.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国家,法律关系渗透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各个方面。首先是有法可依。大到政治体系、经济管理,小到停车规则、公共卫生、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如“禁止乱丢垃圾”、“禁止乱过马路”等都有法律加以规定。立法之多、范围之广,世界罕见。其次是违法必究。任何人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有任何变通。再次是执法必严。新加坡推行严刑竣罚,除了死刑和各种徒刑外,还保留了具有肉刑性质的鞭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慑了犯罪的发生。从新加坡井然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国家风气,便可以看到新加坡“以法治国”“严格执法”的效果。

3.以法治权,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目标:“让人人感到贪污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情。”基于这样的认识,新加坡政府采用强有力的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实行综合反贪战略,依靠制度铲除滋生公务人员贪污行为的动因和社会土壤。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颁布了《防止贪污法》,并专门设立了位高权重的贪污调查局,用法律的震慑力和严厉的处罚遏制贪污行为。从1972年开始新加坡又在经济动因上作文章,大幅提高公务员收入,来削弱贪污行为的内在动因。由于立法严明,使人“不能贪”;以法治权,使人“不敢贪”;高薪养廉,使人“不必贪”;以教促廉,使人“不想贪”,其廉政建设已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获得“最廉洁的亚洲国家”美誉。

(三)德治与法治并重,推动国家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新加坡把包括社会凝聚力、政治稳定、国家认同感、集体意志、共同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无形资源称为“心件”(heartware),十分重视“心件”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1.培植共同价值观。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语种、多元文化的社会,为了实现单一法治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新加坡政府始终致力于共同价值观建设。1991年,经新加坡国会通过了经全民讨论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并把它提升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国家归属感、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形成全社会团结合作的和谐氛围。

2.发扬传统民族文化。新加坡重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1982年提出以儒家思想作为社会道德标准,把儒家思想核心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现代化,形成新加坡化独具特色的文化范式。这种社会道德集儒家学说思想和现代管理经验于一炉,既继承了好的传统,又与时俱进,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在新加坡,几乎每月都有专门的活动周或活动月,如睦邻周、敬老周、国民意识周、华族文化月、马来文化月、印度文化月、生产力月等。这些体现共同价值观的社会运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为法治奠定良好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3.推行种族宗教和谐。为使各民族和谐相处,新加坡规定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规定不同种族的人按比例分配政府组屋,实行“混居”政策,并在国会中考虑各族议员的比例。此外,新加坡尊重宗教自由和多元,实行政教分离政策,把宗教和谐、容忍与节制看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促进宗教之间和谐相处。

(四)推动社区建设,增强基层社会凝聚力

新加坡从国情出发,致力于建设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社区,使社区成为和谐社会基础。

1.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新加坡在社区建设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居民需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服务方式既有行政事务服务,如房屋登记、治安服务等,也有针对老弱病残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更多的是利民便民的社区商业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则由市镇理事会聘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和日常管理。

2.建设完备的公共设施。新加坡社区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完备,公共交通便捷。许多公寓大楼底层均不作住宅使用,而用作社区内社会组织、幼儿园、教育中心及老年人的工作或活动场所。一个标准社区的家庭数约8000户左右,平均分布3所小学、2所中学、1所宗教场地、3个综合游泳中心、1个足球场、1个社区花园和一批超级市场等商业设施。社区各种设施均由政府投资建设。

3.鼓励民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加坡十分重视民众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采取多种形式使政府与民众实现交流互动。如在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上,通过网络公示、规划展示等让民众了解政府规划目标和国家发展的愿景,增加施政的透明度。政府鼓励社会团体、宗教团体、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使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和成功人士(社区领袖)、专业志愿者(义工)成为社区服务的有生力量。新加坡政府每年国庆日,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绩效的不同授予志愿者不同等级的勋章。

4.构筑纵横交错的社区组织体系。新加坡基层组织网络严密,分工细致,职能到位,各有侧重:新加坡社会发展及青年体育部下属的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作为管辖区内的行政管理机构,开展社会援助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建屋发展局下属的16个市镇理事会负责政府组屋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人民协会作为官方的非营利组织,下设83个公民咨询委员会、105个民众联络所(俱乐部)和514个居民委员会,分别负责人民和政府间反馈渠道,计划和领导草根组织的活动,组织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协调邻里关系,促进种族和谐工作。三大体系构成了新加坡基层组织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五)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加坡实行超前、长远的城市规划,严格土地规划和环境控制。在建国初期,在城市建设中就引入世界著名规划专家霍华德创立的“花园城市”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力,制定不同的绿化目标。政府明文规定:高层建筑占地35%,其余65%用于绿化;在马路和建筑物之间留下15米宽的空地用以种花植树,既可以隔音和除尘,还可以避雨或乘凉。1976年,政府颁布了工业废水处置法令。积极倡导“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认为资金、技术、项目、人才都可以引进,唯有自然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成就,不仅为新加坡民众创造了生活工作的良好环境,也成为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旅游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尽管国情不同,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和更多的制约因素,但新加坡与我国地缘相近、文化源流相通,他们的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一)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新加坡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是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人民从发展成果中得到实惠。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这充分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党第一要务不动摇,进一步破除妨碍发展的观念和法制障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和政策保障,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兼顾效率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

新加坡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政策,既对“精英”人才高度重视,也对社会弱势群体高度关注。这种奖优济困的政策导向,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的成功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应更好地贯彻效率公平、奖优济困的原则,在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多可供分配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把社会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新加坡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首要任务。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问题逐渐凸显,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社会组织形式多元化,社会利益主体增加,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管理方式,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责,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发展公共服务,建立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采用民主、法治、协调的方法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四)社会合力共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新加坡对社会强有力的管理,不是靠庞大的政府机构和政党组织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来贯彻国家意图,实现党和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落实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扩大基层民主,培育和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等各种力量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大的空间。在共同战略目标下,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凝聚成强大合力,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我们的建议

根据新加坡考察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当前要着重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生产食品安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重点问题。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调整财政支出,修改政府工作考核标准等措施,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和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实惠,增强社会凝聚力。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

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在我国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下,要努力培育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要从基本规范抓起,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相互尊重、包容多样、敬老尚贤的社会风尚。

(三)激发基层社会活力,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基层和社会组织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凝聚人心、维护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城乡社区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已成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基层建设的成功实践。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社区就业、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培养和健全社会组织,探索政府基层公共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对接的机制。发展基层民主,引导群众参与社区管理,行使自治权利,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文明素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社区建设与管理领域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中,社会工作人才十分缺乏,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大力培养使用社会工作人才,以应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带来的挑战。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抓好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养,大幅度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要推动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完善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重视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的空间。要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第三篇:浅议新加坡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启示

浅议新加坡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启示

摘要:如何建立可行且高效的廉政机制以打击、遏制贪腐行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尤其在东亚地区,受到历史、文化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廉政建设的根基尚显稚嫩,贪腐行为屡禁不止。然而,新加坡作为亚洲典范,其廉政建设开出一朵奇葩,为东亚各国,尤其是同为华人社会的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新加坡 反腐 廉政

反贪腐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尤其在东亚地区。同样,这个话题对我国目前来说,显得十分沉重,由于缺乏有效可行的反腐廉政机制,贪腐行为已经并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从而侵蚀到社会稳定的基础,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执政党的执政之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著名的国际性反腐败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推出的清廉指数排行榜中,新加坡长期被列为世界廉洁国家,并一直居于亚洲廉洁国家之首,其在廉政文化环境塑造、廉政立法、反腐机构设臵、廉政制度建设等方面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廉政建设的举措

新加坡从18世纪中叶就一直是英国所建的贸易站,自治前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英国总督统治时期是一个腐败盛行,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的地方,公共权力私化、权钱交易随处可见,引起老百姓的极度不满。直到1959年6月5日自治后,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将建设廉洁政府作为竞选目标,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一举获胜,开始了新加坡廉政建设的新篇章。其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一)以独立且强力的反腐败机构为保障。

廉政机构是保证法律得以实施,对官员腐败进行防治和打击的国家机关。新加块建立起各种独立的廉政机构,以此作为消除腐败和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心的强有力工具。这些机构依法设臵,体系完备,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具代表性的是内阁廉政署和反贪污调查局。

内阁廉政署,这是新加坡负责综合管理和监督政府官员个人财产申报的监督相关。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中央各部门长官财产申报,并指导其他公务人员的个人财产申报了宜。内阁廉政署直接对总理负责,其署长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它独立于政府各部,权力很大,可以调查任何虚报财产和财务状况的官员,以及陷于‚债务麻烦‛的官员,包括各部长官。

为了执行《防止贪污法》,新加坡于1962年成立了精干高效的反贪污调查局,由它负责调查和预防政府机关以及企业中的贪污受贿行为。该机构直属总理公署,由总理直接领导,其官员不属于公务员,地位、身份、权力有严格的法律保障,薪金高于其他部门任职的同级官员。反贪污调查局的局长、副局长以及局长助理由总统直接任命。为了保证反贪污调查局能够独立、有效地履行职责,排除各种干扰,该局被赋予充分的独立办案权。《防止贪污法》规定,反贪污调查局享有特殊的权力,其中包括无证搜查与强行搜查、对财产进行查封扣押、检查银行账目、要求有关人员提供犯罪证据、要求嫌疑人申报财产,以及限制其转移财产等。因此,新加坡反贪污调查局大权在握,信息灵通。不管被调查人职位有多高,调查局都无所顾忌。对一切涉嫌官员,不论其名声多大、地位多高,一概严惩不贷,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法外特权。多年来,反贪污调查局对一些高官进行了调查和指控,处理多起政府高级官员贪污受贿案件,树立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二)高薪养廉政策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我们应当首先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民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国际上反腐倡廉的实践也表明:要防止腐败,让官员可以维持社会中等生活水平是必要的;如果收入太低,以致他们不能维持基本的生计,就必然产生腐败。新加坡腐败现象很少,除了法制健全、措施得力之外,与该国所建立的以薪养廉制度也直接相关。新加坡政府认为,低收入是贪污的重要因素,一个收入少的公务员会以辅助收入为理由来辩护其贪污行为。为此,政府有责任确保公务员有高收入,以此来减少贪污。

李光耀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说,‚为党付出辛劳的党员必须付给他们可观的薪水,以俸养廉‛,‚凡是愿意加入我们党的,要使他觉得在党工作很有意义,生活也过得好‛。70年代至80年代,新加坡政府就曾经连续四次给公务员加薪20%。1989年后,新加坡公务员工资为世界各国之最。同时,政府每年还通过咨询机构调查私营企业的工资水平,一旦公务员工资低于私营企业人员时,就给予提高工资,以保证公务员有最高的收入。因此,新加坡政府官员的收入在世界上属于较高的国家之一。

(三)强调才德兼备的公务员录用制度

新加坡在公务员录用上实行严格的考核任用机制,杜绝人为影响,防止腐败现象。国家设有专门的公务员委员会,负责公务员的录用、任命和奖惩。公务员委员会直属于总统而独立于内阁,这就为它严格、公平选拔公务员提供了条件。由于每一个公务员在正式被录用前都要经历几道极严的选拔程序,在录用后又需经历品德考核,因此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此外,新加坡在录用公务员时,特别注重候选人才的道德水平。

历史经验表明,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程度与社会的道德水准尤其是公务人员的道德水准息息相关,‚道德防线溃散或实破往往就是腐败的开始。‛虽然健全的机构、严密的制度和完善的法规都能在防范和遏制腐败现象中发现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毕竟只是一种外推力,而提高社会大众和公职人员的道德水准则是根治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带根本性的内驱力。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才是清除腐败,实现政治昌明的根本环节。新加坡自李光耀执政后,注重以东方传统文化进行廉政道德教化,提高公职人员和广大国民的道德水准。

二、新加坡经验对我国廉政建设的启示

汲取他国经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自己,尽管新加坡同我国政治社会体制不尽相同,然而同样属于华人社会,同样有着浓厚东方传统的事实,使新加坡的成功秘诀对我们尤其有借鉴意义。

(一)加强反贪专门机构建设。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反贪职能分设在三个系统,即纪委、监察部门、检察院的反贪局。三个系统工作角度各不相同,就不赘述了。目前是各级纪委、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是党务、行政部门行使调查权。而反贪局则在检察院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是法律检察部门,行使侦察权。能否换一种思路思考问题,将监察部门并入人事部门。因为,监察部门工作对象是干部,干部的教育、管理、处分等与人事部门的职能交叉或重叠。笔者的想法是加强纪委和反贪局的建设。纪委领导班子由同级党代会和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但纪委领导和办事人员的人事关系可上管一级,其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津贴也由上级纪委拨付,以便于同级纪委工作,减少一些干扰。反贪局或各级预防腐败局在目前有独立出来的必要,从中央到地方一条线,条条管理,减少来自地方党委、政法委、检察院的负面影响。

此外,新加坡反腐倡廉的经验,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了严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公共权力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参照新加坡的经验,我们必须完善监督体系。切实赋予人大相应的监督权力,增加反贪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完善纪检监察制度和审计制度,并加强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的监督作用。从而最终形成健全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二)完善公务员进出机制,强调德才兼备。与新加坡相比,我国的公务员选拔、晋升及正常退出机制尚需健全。我国虽然在2005年制定了《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选拔,考核,升降,辞职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但与反腐败的现实需要相比,我国公务员的选拔、晋升及正常退出机制仍不够完善。尚需必须进一步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以确保被录用的公务员既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又能够经受住种种诱惑和考验。

此外,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新加坡,其中华人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华人社会中儒家传统一脉相承,经久不息。1990年1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正式把儒家文化确定为其文化中心、国家意识,并提出了带儒家文化烙印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各族和谐,家教宽容。可见,由于新加坡本身特殊的地理、社会历史文化和人口背景,在中西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在两代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下,最终形成了‚以法治国,以德育人‛为核心的富有新加坡特色的廉政文化。这种强调传统的文化氛围同西方现代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在公务员选拔过程中的体现,就是强调人才的德才兼备。

(三)合理调整公务员薪金待遇。

新加坡‚以俸养廉‛制度颇具‚盛名‛,尽管这一制度的实施有赖于诸多先决条件,例如新加坡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素质较高,反腐败的法制比较健全等,但这一做法是很值得正在加强廉政建设的中国思考和借鉴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很多地区,企业界和外国公司的薪酬比政府公务员的薪酬要高得多,低薪导致很多优秀的公务员被挖走,同时一些部门和公务员也开始‚广开财源‛,通过各种形式寻找非正式收入作为补偿,出现了许多公私界限模糊的‚灰色地带‛,一些腐败行为于是有了生存空间。因此,应该充分吸取新加坡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经验,通过合理的薪酬来保证公务员队伍的质量,减少公务员腐败的机会成本。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跨国调查,一个国家公务员工资相对于私营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越高,其腐败的程度越小。这项研究表明,保持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对于反腐败具有重要作用。

高薪养廉作为新加坡廉政建设的一大特色,也同时对我国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说前一段时期矛盾的焦点主要在于提高公务员薪资待遇,那当前更重要的则是合理调整公务员收入水平,更加侧重平等和合理。随着公务员待遇的普遍提升,以及‚铁饭碗‛本身的优厚福利待遇,对于生活水平的不满已经逐步转变为对分配不公的不满,成为今日我国公务员队伍贪腐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建立有效且可行的反腐廉政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政府的形象和执政能力都有巨大的实践意义,新加坡,作为有着深厚东方传统的华人社会在这方面的杰出表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去粗取精,有所扬弃的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将会对我们自身的反腐廉政建设提供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过勇。国际组织对各国腐败状况的评价体系概述,政治学研究,2001(2)[2] 李光耀,40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 [3] 孙晓莉,国外廉政文化概略,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4] 王小健,透过新加坡看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金陵瞭望,2007(3):27 [5] 李家亮、刘稚,新加坡廉政制度建设的特点及启示,政法论坛,2009(11)[6] 吴桂韩,论新加坡廉政文化形成的五大基础,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4)

第四篇: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的生活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等环境要素,都是人类生活和繁衍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环境是社会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以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上的种种要求。所以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经济发展的物资基础。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地不断深入,资源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日益提出的资源损耗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众多资源学家、经济学家和生态学者的重新思索,严重的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激起了社会的强烈抗议,从而资源环境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经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但又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它们之间可以彼此协调,互相促进。环境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保护生产力,是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动力,同时也是消费的对象,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称之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通过控制人口、保护和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出发,为经济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抉择。

我国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现有人口已达14亿,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一大国,尽管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始实施计划生育策略。有些地区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现象,但是从总体看来人口数量的增多依然在持续。

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的过渡开发造成了很多地区出现了沙漠化和盐渍化状态,地下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出现了大幅下滑。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地面积却相对不高,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会造成未来我国将成为世界进口资源第一大国,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

在由于人口过多的压力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从全球的形势来看,酸沉降、全球变暖和臭氧层逐渐变薄的现象日益严峻,空气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垃圾的处理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的一大困扰。

资源环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但是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人口与资源、环境、消费、生产、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人口与环境形成一种生态关系,人口与经济形成经济关系,人口与消费形成一种消费关系,人口与生产成为一种生产关系,人口与资源成为资源关系。在整个环境资源系统中,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的总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基础,通过不断吸收、储存和扩散而不断净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对环境的开发必须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就必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从而产生对经济社会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人13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真正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1.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

对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优生优育的宏观举措。同时也能为人口质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质基础。实现对人口的控制也是解决人13资源环境的根本,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对人13增长的控制既有利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又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的积聚。完善人口结构需要从教育的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资力度,并建立终身教育机制。

2.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于资源的合理保护首先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现状,分析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有关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双向发展。另外,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开发,实现对资源的利用率,并建立各级保护区。

3.走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道路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主要表现值第三产业方面,对于旅游产业来说,积极开发本地域的自然景观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工作,普及和落实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入手,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各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也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战略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第五篇: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

按:为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推动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6月,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目前,吸引更多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这一方面已先行一步,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此,我办收集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供参考。

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启示

目前,一共有2.6万家国际公司立足新加坡,在7000多家跨国公司中,60%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投资领域集中在制造业、电子、化工、生物医疗、技术、物流、资讯、信息科技、金融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来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新加坡已成为亚太地区当前极具实力的“总部基地”。

一、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经验做法

首先,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新加坡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其制定出一项较制造业发展战略更为详细的发展战略,为新加坡成为国际基金中心和世界著名外汇市场,确立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创造了先发条件。以金融和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重要因素,也直接为许多海外金融和商贸企业拓展了市场机会。因此,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投资公司及贸易公司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一方面是为了在新加坡自身的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谋求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迅速崛起的亚洲经济,通过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或亚太地区总部以进一步拓展巨大的市场。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本身制造成本的提高,在新加坡的企业也开始把制造环节向亚洲其他制造成本低,如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国家转移,而把研发中心和总部留在新加坡,以便利用新加坡的金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便利服务等。在新加坡相当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过程中,伴随着本国公司及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的聚集,两者共同推进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制定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本国产业升级转移。新加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措施很多,例如有:

1、拟订了“全国科技计划”,投资20亿新元在制造业、资讯工艺、电子技术、细胞生物等9个重要范畴进行研发,设立研发中心;

2、在美国设办事处,通过不断针对性的宣传,吸引国外研发资金:

3、利用国外的投资,借合作机会学习最新技术,促成技术的转移;

4、通过“公民权”吸引外国人才。同时,新加坡政府一方面通过不断在科技上的突破,克服“土地”和“人口”的欠缺,另一方面推出促进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例如:

1、为了刺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实行了“纠正性工资政策”,大幅提高技术型产业的工资;

2、设立科技工业园,实施一系列投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1

促进产业转移;

3、出台鼓励措施对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4、不断推进研发,加强科技教育、在职培训,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的升级。

第三,推出一系列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国际贸易占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倍多,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为继续保持和加强新加坡的竞争优势,推出了《特准国际贸易计划》,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新加坡设立办事处,以促进对外贸易及转口贸易的增长。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公司每年只收10%的公司所得税:

1、从事五大商品交易的国际贸易机构,营业额须超过2亿新元;

2、具有全球贸易网络及良好的公司业绩;

3、每年在新加坡的商业开支不少于200万新元;

4、企业至少要有3名经验丰富从事交易活动多年的职员;

5、充分利用新加坡国家银行、金融、保险及航运服务等。

第四,在吸引“总部”上实行有差别的优惠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新加坡政府根据不同的企业总部类别采取了各种针对性优惠措施,具体如下:

1、“商业总部”奖励,目的是奖励并协助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或企业,将其技术扩展到本区域,并能提供商业、技术和专业服务,走商业区域化、国际化道路。有以下规定:

(1)奖励条件:①申请奖励者必须是在新加坡注册的本国公司或外国公司,该公司在商业或特定领域有良好的业务基础,在股权、资产和雇员方面都能达到相当的规模;②申请者必须至少与三家真正从事商业活动的岸外公司签有正式合同,同时向这些公司提供服务,并从这些服务中获取利润。

(2)特定条件:①申请者在本区域的主要业务包括商业和服务业;②申请者必须明确其主要的业务核心是新加坡作为区域管理和监控中心。

(3)申请者的主要经营范围:①工程和技术服务包括:研究发展各种技术、商贸行业咨询、管理和监控服务;②计算机信息、通讯及业务;③娱乐、休闲、生活消遣方面的服务及酒店管理;④出版、医药卫生、教育及培训项目;⑤仓储自动化。

(4)申请者的经营服务可通过特许经营权计划来区域划分。

(5)经营服务所雇佣的人员必须以新加坡人为主,至少有管理人员10名、高级专业人员5名和技术人员10名等,受雇人员应向申请者的主要业务区域提供至少三项辅助性的服务,包括:①总体管理、发展和协调;②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③市场研究、控制及销售;④公共宣传活动管理和设计;⑤区域培训及人才管理;⑥企业财务、债券及基金管理;⑦区域技术与通讯产品开发。

(6)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授予“商业总部”称号的企业享有如下优惠:①从事上述行业及特定领域里的业务可以享有10年免税优惠;②对于前期享有“先锋地位”的工业,可获得巧%的减税优惠,为期5年;③对出口销售和服务所得收人50%予以免税,为期10年;④对出口服务所得收人的90%予以免税,为期10年;⑤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在原折旧率的基础上可享受50%所得税优惠;⑥对于购买生产设备的岸外贷款可扣除利息税;⑦对经批准的专利权使用费、各种杂费及发展经费、对符合要求的付款可享受全部或部分免税;⑧来自岸外公司的红利收入免征所得税。

2、“营业总部”奖励,这是新加坡政府为吸引跨国企业集团设立以新加坡为“区域营业部”而推出的优惠措施。有以下规定:

(1)凡享有经发局授予区域总部地位的外国公司及本国企业总公司,在5至10年内对从所提供的服务中赚取的利润只交10%的公司所得税。

(2)岸外公司汇来的利息和权利金,以及总公司买卖外汇所获得的利润,岸外投资所得,均可享有10%的公司所得税优惠。

(3)岸外附属子公司汇来的红利享有10年免税优惠。“商业总部”为区域里的任何客户提供辅助性服务,所获取的优惠视情况而定。“营业总部”的服务对象只限于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企业并统一享有10%的优惠税率。

3、“跨国营业总部”奖励,目的是鼓励在新加坡成立和注册的公司将总部设于新加坡,并对其海外附属公司及其有关企业提供管理规划及协调。

(1)奖励条件:①在本区域拥有众多的生产营销网络;②与投资国其它同行业相比,其净资产值、员工人数均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地位。

(2)奖励内容:①红利:跨国营业公司总部获得拥有股权的海外附属子公司或有关企业的红利可免交公司所得税,该公司若将其转贷给区域子公司或汇人新加坡总部也不增加任何税项;②管理费:在新加坡境内的跨国营业总部,其各项管理服务收人只须交10%的公司所得税;③利息:跨国营业总部向新加坡金融机构融资,并将其转贷给区域总公司或有关企业的所得利息,可申请10%的优惠税率;④期限:跨国营业总部租税期一般为5至10年,税期延长视营业范围和营业项目而定。

第五,打造高效廉政政府,形成制度化的软环境基础。新加坡政府致力于打造高效廉政政府,提供优质的制度软环境基础,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例如,专门负责投资申报、审批手续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该局机构精简、手续简便、工作效率高。一项外国投资项目从申请到批准设厂,只需要10天至20天时间。同时,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了防止政府官员贪污的机制,既有机构,也有相应立法,执法严厉,形成对政府人员强大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一个廉政的政府形象对跨国公司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新加坡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启示

1、战略制定和宏观控制好;

2、颁布的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

3、法制完善:

4、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水平高;

5、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处理地好,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办事效率;

6、实行了以“租税减免为核心”的投资鼓励政策,有效吸引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

7、不断利用跨国公司的经验和力量;

8、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下载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加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新加坡三达膜集团有限公司-蓝伟光[2008-2-28]前言2007年4月,新加坡吴作栋资政与中国温家宝总理会晤时,正式提出中新合建“环保城”的......

    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核心价值观虽然具有社会制度本质性,但其建设方法和路径具有可借鉴性。新加坡长期以来致力于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我国......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唐成利 牛洪艳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近年来,乱砍伐、乱开荒及过度放牧现象时有发生,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建设节水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水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

    深化水价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如......

    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省委专题学习会发言摘要 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传......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启示

    对中国留学生就读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 新加坡职业教育吸引了大批中国留学生,主要优势在于其教学质量高,升学、就业渠道通畅,有健全的培育和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