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与专项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4 06:2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与专项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与专项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与专项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与专项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市人民政府

(2009年9月4日)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立市、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环保重点项目建设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在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环保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正在向乡镇延伸;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优良级天数突破320天;域内江河水质稳中有升,卡岔河主控断面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城镇集中饮用水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46%。2008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连续三年荣获长春市环保目标责任制评比一等奖,连续三年荣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主要做法是:

一、从转变观念抓起,坚持环保优先,占据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在几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于落实“环保优先”的发展战略,我市也曾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认识过程。前几年的招商引资,有过急功近利、饥不择食、盲目引进倾向,工业废水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属于空白,城市大气、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也相当薄弱,导致环境容量危机和环境恶化。但近几年来,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环保优先”的理念在我市得到了牢固树立。无论在党委政府的层面还是在企业和人民群众层面,观念都得到了转变,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一是领导严抓严管,环保成为“高压线”。市委书记李国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不仅主动听取职能部门汇报,而且多次深入实际调研,对环保工作提出严格要求,作出周密部署。他多次在会议上明确表态:本届党委、政府“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在环保问题上对任何人绝不讲任何情面”,任何人“绝不能给子孙后代造孽”。掷地有声的话语,表达了我们市级领导班子全体组成人员的共同心声。

二是扩大项目招商,环保拥有“否决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在这个方面,我们充分保证环保摆位,以人民长远利益为根本,克服经济指标带来的巨大压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再挣钱也不引进,并赋予环保“第一审批权”,使环保审批职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环保不批,办什么手续都没用,切实强化了对项目建设的准入把关。三年来,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被拒批的规模投资项目达16个,其中上亿元项目5个。还不惜损失40万元,变更了市区污水处理厂和秸秆发电厂的选址。三是实施联保共建,环保充当“领头雁”。为提高环保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市里以四大班子为统领,实施“联保共建”,协调市委办、政府办、财政局、发改局、招商局、司法局、公安局、工商局、行政执法局、建设局等二十多个市直平行部门,构建起“大环保”工作格局。在这样的大格局下,高度重视环保主管部门的作用,在落实牵头权、协调权的同时也赋予检查权和督办权,确保了“联保共建”的扎实运作。

四是保证经费投入,环保实行“用了算”。在本地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做到用啥钱给啥钱,用多少给多少。同时特许环保先花钱后算账,花多少政府给补多少,全力确保环保经费和配套资金。比如为便于执法,**环保执法人员06年就实现了统一着装,近两年在执法、监测装备上足额保证配套资金。三年来,全市用于“蓝天碧水安静工程”各项环境综合整治投资8.76亿元;安排环保机构能力建设资金900多万元;安排重点污染源专项治理资金 460万元。2008年,全市用于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环保能力建设方面总投资达3.24亿元,比2005年增长36.13 %,环保投入列居全省县市前十名。

二、从打好基础做起,实施重点工程建设,掌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着力点

容量是实现发展的基础和资本。几年来,我市坚持以打好环境容量基础、积聚环境容量资本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环保重点项目建设,付出了大量努力。

一是超前谋划,打出重点建设的“提前量”。随着招商引资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特别是地处松花江北岸的五棵树镇,可谓企业云集,工业生产日渐兴旺。然而,项目建设的较快发展,也导致污染排放增量不断加大、环保基础能力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从2006年起,市里做出了“打生态牌、走环保路”的决策,决心把环保加强在项目建设之始,贯穿于经济发展全程,更好地应对现实压力、承担历史责任,并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的构想,力求站在长远的高度,防患于未然、减害于无形,增强环保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基于这一想法,2007年我市五棵树污水处理厂建设计划出台,并在未能取得国家计划支持的情况下,特意预留2000万元资金用以启动项目建设。目前,这项总投资达6928万元、占地2万平方米、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万吨的重点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试运行。可以预期,它对缓解五棵树镇由于进驻企业增多、排污量增大而造成的减排压力加大、发展空间相对变小的矛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削减五棵树镇的污染总量、增加五棵树镇的环境容量、维护五棵树镇工业的后续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是扎实运作,提升重点建设的“含金量”。五棵树污水处理工程是由我市自筹资金建设的。财力物力紧张,外援比较缺乏,但工程还是坚持干了下来。这固然考虑到了五棵树镇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充分兼顾了国家水环境安全的政治需要和民生需要。于是我们提出,这个工程一定要超常规地干,只能干好不能干差。为保证工程如期推进,我们在资金筹措上不等不靠,采取了政府投入、施工单位垫付、信用借款、对上争取等多种方式;为节省成本压缩支出,我们不增加泵站投资,在江边低洼的沼泽地段选址,组织施工人员克服困难抢抓工程进度;在工程管理上,严把设计、材料、施工技术、质量验收关,多次专门立会听取工程进展汇报,认真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资金筹措、质量监督等实际问题;尤其在应对和解决规划征地、工程招投标等复杂问题时,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积极协调财政、土地、建设、环保以及五棵树镇等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争取一切有利的政策和条件,依法排除人为障碍,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全面推进,扩展重点建设的“覆盖面”。在抓好五棵树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同时,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也正在加紧进行。预计到年末,这两项工程可形成减排能力2520吨,可有效解决市内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超标排放的问题。目前,市里正在着手研究污水处理厂的收费管理办法,拟在贯彻国家污水处理收费政策的同时,充分考察民意并借鉴国内同级城市的收费管理办法,合理确定收费价格和收费管理形式,以确保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能够真正发挥效益、实现规范化管理运行。此外,对五棵树污水处理厂,市里正在着手研究社会化运营机制问题,准备进一步完善管网建设,把所有农户、企业污水通过管道全部收集到污水厂处理,实现污水处理厂的市场化运作。

三、从解决问题干起,强化专项整治,扩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突破点

环保工作好,关键在于问题解决得好。几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每年都要专门下发文件、召开专项会议、坚持部署强力拉动管理减排和结构减排,有效整治市民关注的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较好地维护了广大市民的环境权益。

一是清理地方保护“土政策”。前些年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些地方保护政策,如减免收企业排污费等,已经市政府多次发文,进行了清理和废止;前些年政府颁发的“重点保护企业”的牌子,已从市内23家企业门前摘下,被政府统一收回。对这种举动,群众有个说法,说市政府“用自己的刀”还真的“削了自己的把儿”。

二是实施产业调整“硬淘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定的企业,相继关停了造纸厂、酒精厂等一批高污染招商融资企业,先后淘汰了化肥厂、水泥厂等一大批产能落后企业,实现了减排降耗。对这种举动,群众也有个说法,都说“这些企业早就

应该淘汰了,不过这届政府可够有决心的”。两项减排指标连续三年保持了双下降,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

三是实行治理监督“严整改”。对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的问题,不搞姑息迁就和下不为例,一律限期整改或责令停业整顿,尽管通过招商引资辛辛苦苦引进的大企业,也要无一例外接受执法处罚。如上海汉德、长春天裕、金源淀粉和位于市内的和鑫纸业、吉林挚友等投资规模排在前六名的引资企业都先后接受过叫停整改。而对那些“十五小”企业,更是见一个取缔一个,不给它们生存发展的机会。三年来,我市24家重点企业全部安装了废水处理设施,其中6家企业安装了8套在线监测设施,实现了达标排放。

四是推进民生环境“零污染”。坚持“一个目标、一视同仁、一抓到底”的执法原则,认真整治小洗浴、小餐饮和分散供热民用小锅炉造成的烟尘污染和油烟污染。三年来,市里对大大小小污染源共下达限期治理通知文件8件涉及400多户,关停拒不执行治理通知的小浴池、小餐馆45家,整改小取暖锅炉182个,纠正餐饮污染反弹现象近114次,强制断电和依法查封拒改钉子业户22户。对这个方面,广大群众更是拍手称快。

总之,几年来通过深入实施环保重点项目建设和环保整治专项行动,有效地提升了环境质量,营造了优良的投资环境,也切实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域外100多家企业落户我市投资兴业,三年引进内资58.5亿元,引进外资8400万美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增长了60%,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率也实现了普遍提高。但与长春市的要求相比,与各兄弟县市的工作相比,我们**仍有许多不足和差距。下一步,我市一定要按照这次会议要求,以深化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实为载体,坚定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好重点工程建设和环保专项行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发挥联保共建合力,全力打好重点项目建设和环保专项行动攻坚战,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环保新道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篇: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做自然的奴隶。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或称农耕文明。铁器的出现是农业文明的根本标志,这一时期,人类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虽然对自然环境造成某些破坏,但程度较轻,依靠自然的力量往往都能恢复。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不过三百年,但这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史却是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人类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却因为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索取而制造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这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并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中则更进一步强化这一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推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全社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程度,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贡献。

二、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与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

(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看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总费用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

1、水体严重污染。

全国有四大水系中,有过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不适合人畜饮用,全国城乡居民有3.25亿缺乏卫生的饮用水,地下水体也超过2成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因为水体的严重污染导致江河湖泊生命绝迹,地上长出的粮食蔬果也不适合人畜食用。

2、大气严重污染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第一种排放国,在被监测的城市中,过半出现个酸雨。同时,我国也是PM2.5污染的重灾区,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区,长年累月被灰霾天气所笼罩,难得一见蓝天白云,肺癌之类呼吸道疾病正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3、植被遭遇难以恢复的破坏

由于滥采滥伐、盲目的围垦造田和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耕地荒漠化、湿地退化十分严重。因为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而招致自然的疯狂报复,舟曲泥石流正是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一例。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环境危机不能转移。留给我们选择的只能是建设生态文明,恢复我们人类曾经拥有的碧海蓝天、河清草绿。

(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属于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度,经济发展的资源承载度有限。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的人均占有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12.8%、2.7%和4.2%,铁矿、铜矿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却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一些重要的经济资源已经面临着枯竭的危机。

(三)是提升国际竞争力是需要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正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会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近百年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几百年来对地球的掠夺性索取所积累起来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调整格局中,基本完成了把高能耗、高污染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让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相反还要对发展中国家构筑起“绿色贸易壁垒”。因为生态环境的问题,前几年我国苏南地区的一些出口制造业正是倒在这个壁垒之下的。

由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逾越的历程。

(四)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比资本主义更重视以人为本,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措施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地区的重点生态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强法制,严格管理,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行为,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努力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一)调整、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1、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化。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依托技术优势,以高效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台,培育和引进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家农业企业,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4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0多家,其他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120多个。积极引导和鼓励“新三资”投资农业,2005年全市“新三资”投资发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达8927万元。推进特色园区、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包装销售、农业科技等建设,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3个,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农业旅游收入200多万元,成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2、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型工业是指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严格按照减排去污、低碳环保、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模式。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维护。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工业能源消费量高,工业化水平不高,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工业发展的生态转型上面临巨大挑战。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有利于树立生态发展观,传播生态文化,倡导生态生产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工业产业发展,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确立发展生态型工业理念,制定工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从观念层面上为推进生态型工业发展提供支持。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型工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倡导生态型工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二是构建工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把发展生态型工业纳入现代工业持续发展战略视野,作为广西工业“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目标,从前瞻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高度,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生态型工业发展的任务、重点和保障措施等。三是重点在工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生态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生态型工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实施生态型工业发展的战略,优化生态型工业产业布局,加快广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进程。

推进生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发展生态型工业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在技术层面,以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为突破口,鼓励生态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突破传统工业高耗、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在制度层面,通过建立完善生态型工业的法律保障机制,从法律层面确立应对生态危机,抓紧制定和修订预防环境污染和阻止生态破坏管理办法,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性政策体系和相配套的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监控体系,加大惩罚力度,突出生态环保政策与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有效整合生态科技资源,构建生态工业发展示范园,实现工业生态化发展。加强生态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以生态技术创新、生态制度政策创新为重要动力,构建生态工业发展示范园,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工业生态技术创新系统,推进工业生态技术创新驱动,通过工业生态技术创新试点,提升工业生态技术创新和工业生态技术应用能力,加快建设工业生态技术创新型城市。通过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生态先进技术和资金投资发展生态型工业。加快生态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动工业生态化发展。

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跨区域生态合作,提升工业生态化水平和影响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工业发展全局,无论在技术、知识、信息、布局等方面均需要加强合作、交流和协调,实现环保、低碳、绿色的工业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一是着力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健全城际生态创新合作机制,引导经济区城市间生态工业合作和有序转移,促进生态工业的集群发展。二是促进广西生态型工业发展跨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积极探索经济区内外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等之间建立长期的生态工业合作关系,开展具体的生态工业项目合作、经验交流和能力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生态

技术。通过区域外和国内外合作,不断提升广西生态技术创新和工业生态转型的能力。

3、发展环保产业

(1)将传统的非产业化、非专业化、非社会化的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废物综合利用业,转变成为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环境服务业,通过相应的专业资质行政许可来推进和规范这类环境服务需求市场的发展,让环境污染企业通过经济手段去购买专业化、社会化环境服务公司提供的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废物综合利用服务,有了这类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自然就会为相应的技术设备的发展提供需求。

(2)建立环境服务市场的规范并创造相关的保障条件,比如服务收费、信贷融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平等的招投标机制等,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扫清障碍,使环境服务业这个新兴的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壮大。

(二)研制、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科技

1、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求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

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探求科学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发展的机制,谋求科学发展的实效。以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野去认识和把握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通过建立高起点、现代化和规范化的回收利用体系,开拓深加工综合利用领域,构造再生资源回收、聚散、综合利用产业链,促进再生资源的产业化、规模化、无害化,提高再生资源规模化经营和综合利用水平,防止二次污染和二次浪费,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我国特有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静脉产业”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资源上强有力的支撑、环境上可靠的保障。http://1964118zx.blog.sohu.com/79890536.html

2、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秸秆气化工程和沼气工程建设。在已取得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民生产生活和养殖中产生的秸秆粪便等废弃物,在有条件的镇村建设大、中型秸秆气化站或沼气站,集中统一向农民提供清洁燃气,实行企业化管理。在没有条件的镇村,要继续推广应用生物质气化炉(灶)和户用沼气池。使农民用上安全、高效、环保、清洁燃气,减少煤炭和薪柴使用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采取措施,加快草腐性食用菌产业发展。要在巩固、提高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草腐性食用菌产业。如双孢菇栽培产品市场好、效益高,非常适合在东宁县发展,应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逐步发展成为规模产业,农民又一致富产业。

加快风力发电产业发展。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风力发电确定为国家未来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向,我省的佳木斯市和穆棱市分别提出了全力打造“风能之都”和“风电之乡”的发展目标。我国一些大的发电企业集团,如上海华东、北京金华达、泽龙、大连乘风以及华电、国电、大唐公司、华富等,也均有意在东北寻找风电投资项目。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议县里紧紧抓住国家能源产业政策调整机遇,调整和优化电力能源结构,依托风能富集资源,以普查风场和风力发电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经济。

进一步加快水电产业发展。东升水电站、五排水电站和老黑山二道沟水电站的论证开发,掀起了东宁县水电站开发热潮,建议要紧紧抓住国家能源产业政策调整机遇,用足用活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等国家相关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普查水电资源,确定总体规划,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推动东宁县水电开发热潮持续升温。

(三)优化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设计

1、实施绿色政绩观;

“政绩”与“污染”的不正常联姻,已是老生常谈。长期以来,政绩考核指标和官员晋升机

制依然在围绕GDP打转,一些所谓的“明星企业”虽然污染风险重重,却能为地方创造可观的利税,支撑起政绩的“颜面”,这就必然诱发以环境代价换取显性政绩、以牺牲公共利益换取个人仕途的本能冲动。而一些地方对污染企业大开“绿色通道”,对公众举报充耳不闻,乃至以“企业宁静期”“挂牌保护”之类“土政策”阻挠环保执法,也就不足为奇。

今年8月下旬提交立法机关初审的环境保护法修正草案,首次将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写入法律,乃是以立法形式扭转传统政绩观、塑造绿色政绩观的可贵一步,当为之击掌叫好。

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无疑是好制度,但关键是,究竟由谁来行使监督权?许多西方国家并未推行“绿色GDP体系”,并非是不重视环保,而是因为政府行为受到议会、法院和选民的直接制约,迫使政府决策必须符合民意,找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合理平衡。

正因此,对政府环保责任的监督,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有必要引入人大、社团、公众等政治力量,从“内部型”监督更多地转向“外向型”监督。

环保法修正草案已经要求政府向本级人大提交定期或专项的“环保报告”,这为人大监督奠定了良好起点。但也应该看到,听取和审议“环保报告”只是人大监督最初级的形态,更重要的是激活人大权力谱系中更多重量级权力,比如,对具有重大环境风险的经济规划、建设项目等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对重大环境问题或污染事件行使质询权,乃至开展特定问题调查,直至对严重失职、渎职的官员直接行使罢免权,等等。

在公众监督方面,一方面,需要为公共参与、公益诉讼开辟更畅通的渠道,以保障民间力量对政府决策、环境问题形成有效制约。另一方面,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应当引入更多的民主化因素,由普通民众或第三方机构行使“环保政绩”的考核权、评价权,而不是由上级政府甚至个别领导实行垄断。这一艰难的变革之所以势在必行,乃是因为,人民,既对环境问题有切肤之感,又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把监督权交给人民,是政治民主、环境正义的应有之义。

在很大程度上,环境问题也是最能凝聚社会共识的政治问题。倘若以环保为切入口,推动人大监督、公民政治等深度政治改革,进一步实现对权力的公共制约,建构起更加民主的政治伦理,则其意义,将远超推进绿色政绩观本身

2、建立环境评价机制;

一是健全跟踪记实制度。客观公正地反映干部“绿色政绩”,是提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关键。要建立领导干部科学发展实绩档案,采取全程跟踪记实的办法,全面准确记录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重大事项的实事和完成情况,每年底围绕实绩档案所记事项,组织考核组及知情群众进行集中评绩,切实把干部实绩与干部奖惩、教育管理、提拔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健全群众参与制度。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衡量干部“绿色政绩”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让群众认可,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通过公开栏、报纸、电视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全社会集中“亮”政绩,将政绩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等向广大群众公示,通过公开评议、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测准政绩的“含金量”。

三是健全激励约束制度。“绿色政绩”考核结果的运用,体现用人导向。要把“绿色政绩”考核结果作为“硬依据”用实用好,真正使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对完成目标任务的,通过评先树优或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完不成任务的要给予相应的惩戒。对经考核确属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要创造条件,优先提拔重用;对忽视民生、损害环境、贻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严肃处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四)着力抓好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观的生态教育

1、加强学校生态教育; 一是坚持从娃娃抓起,完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格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目标,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环境育人相互补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体系。要在各级学校课程教育中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同时,依靠传统学科课程渗透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此外,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应把绿色软环境营造作为重要内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

二是整合资源,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知识传授方面,要坚持寓教于绿,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到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之中。在价值观形成方面,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会学生学会欣赏,欣赏自然,探索自然规律,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在行为实践方面,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开展生动活泼的绿色环保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街道、公园、社区,亲近大自然,培养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

三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建立起社会、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2008年,国家相关部委启动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就是促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发展的有力举措。有关部门应为学生创设“户外教室”,免费开放公园、森林公园等社会公共资源,让走进自然、贴近自然、学习自然、享受自然,解决校园内部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参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和融合性。

2、加强社会生态教育:加大环境教育和宣传力度,增强环境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环境保护社会化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人是主体,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与行动,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推动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格局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需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这就要求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进一步站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主动思考对策、提出建议。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致力于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基础。生态伦理道德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识形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引领和支撑。新时期环境宣传工作者要做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生态道德培养、环境文化宣传贯穿于工作始终。通过扎实的宣传教育,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道德体系,建立起全民的生态文化基础,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每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中。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致力于在地方政府和群众之间构筑起的桥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不仅要实现上情下达,还要做到下情上传。建设生态文明,群众是基础。地方出现的环境新问题、群众的环境新诉求,都必须引起地方政府和宣传教育工作部门的高度知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几时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反映给地方政府,充分尊重群众的表达权、参与权,推动地方政府几时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环保社会团体积极、理性、深入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加入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是重点。近年来,公众自发自觉关注、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不断高涨,而环境保护相关部门也以开放的心态几时回应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推进面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环境宣传法制化,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有益实践。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凝聚多方力量,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格局是基础。环

境宣传教育工作应该紧跟中央的部署,通过宣传教育,推动集约部门和人民群众自觉贯彻国家战略意图。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离不开各方配合、运转顺畅、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感格局。2011年,环境保护部等6部委,首次联合下发了指导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对于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力度 要加大立法和执法的力度,既要使有法可依,同时又要使人们有法必依,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执法的严肃性,依法严厉打击、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为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早日走上法治化的道路坚决扼制一些不法分子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对其他试图以身试法的人去到警示作用。

(六)树立必胜信心,全民动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

1、环境问题不只政府重视,普通百姓也高度关注。民众对资源环境保护日益高涨的呼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内在动力和良好的民意氛围。

2、中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的信心来源。2008年,中国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1万亿元。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每年投资25亿—3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0.51%;2008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4490.3亿元,占同期GDP的1.49%。

3、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有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不但能够有效提高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也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

4、科技进步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十一五”开始,国家科技计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新能源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地方和企业的环保科技投入也在增加。

结论

中国自然生态条件复杂,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目前,生态环境的人为影响十分严重,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现象比较突出。

第三篇:河南省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

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试行)

(省发展改革委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重点项目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对于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发挥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搞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建设上有新进展、管理上有新提高、服务上有新成效、融资上有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项目遴选机制,确保重点项目质量

1.项目遴选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更加突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影响力、竞争力,能有效改善薄弱环节,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与支撑作用。

2.项目遴选的主要范围:重点项目按省、市两个层级进行遴选。省级重点项目的遴选范围,主要包括国家布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项目,重大生态工程和节能减排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其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省辖市级管理的重点项目应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

3.省重点项目的入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政策,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具体条件与标准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制定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加以规范。

4.省重点项目的分类:重点项目按实施进度分为前期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前期项目是指正在开展规划、论证和相关手续报批,需提前协调落实建设条件的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是指已经完成项目备案(立项)或通过城市规划预审、土地预审、环评审批,建设资金落实,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建项目是指各种建设手续完备,当年继续建设或竣工投产(用)的项目。为了加强对重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的协调调度,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政府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重点项目办)可视需要在当年在建项目中列出竣工投产项目,在前期项目中列出预备项目,以利于目标任务的考核。

5.省重点项目的选定程序:省重点项目每年分两批确定。每年10月底前,由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根据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向省重点项目办推荐报送下第一批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重大标志性、基地型、枢纽型的项目优先,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项目优先,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优先,布局在重点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带的项目优先”的原则进行论证、比选,提出初选名单,经分管重点项目的副省长初审,并征求有关副省长意见后,12月底前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审定。第二批项目于当年5月底前推荐报送,并按上述程序审定。

6.省辖市确定的市级重点项目须报省重点项目办核备。符合核备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在保证省重点项目需要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有关要素指标的安排使用。市级重点项目的实施推进、监管、谋划等工作由各省辖市政府负责。各省辖市须将当年辖区内省重点项目纳入本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

二、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需要

7.优先配置土地资源。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要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由省国土资源厅在国家下达我省的用地计划指标内提出省重点项目用地规模。在选择确定重点项目时,由省重点项目办、省国土资源厅共同对省重点项目用地需求进行测算,经平衡后,在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用地计划指标规模内对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进行预留,并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要求有序供地。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和国家分配的用地计划指标规模矛盾较大时,由分管副省长负责平衡。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将我省重点能源、交通、水利、重大民生等项目列入国家项目用地计划。对其他类别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也要积极争取国家指标的支持。重点项目涉及土地规划调整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下优先调整。积极支持符合进入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条件的重点项目用地。重点项目在完成用地预审及项目批准(核准)、初步设计后,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可依规申请并办理先期用地。重点项目较集中的地方原供用地不能保证需求的,积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调剂。各省辖市每年第三季度末仍未用完的指标,由省统一调剂用于其他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由各省辖市在省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加强重点项目供地管理和督察,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不按要求使用的土地,及时依法收回。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

8.优先保障环境容量。由省环保厅根据全省环境容量和国家、省下达的减排任务需要,提出重点项目环境容量可承受的消耗指标。在安排重点项目时,省环保厅会同省重点项目办对所需环境总量指标进行平衡测算,并分解到相应的省辖市。各省辖市应本着“自我平衡”的原则,自行解决重点项目的环境总量指标,并负责在工作中组织落实相应减排措施,依法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设施和产能,对已经达标排放但不能满足环境总量要求的企业实施深度治理,为省重点项目建设腾出环境容量。对于特殊的、对全省经济社会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项目所在地环境容量无法保障,但当地环境质量尚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时,应由省环保厅报请省政府同意,通过组织排污权交易和从全省总量减排富余指标中予以调剂。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省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加强环境监管,落实减排措施,切实保障省重点项目环境总量指标的需要。

9.优先保障建设资金。通过各类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授信贷款方式支持特大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境内外投资基金参股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项目业主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省有关部门在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和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专项资金、配套资金、贴息资金时,优先保证省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国家和省审批规定并设有浮动区间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国家和省未明确的,一律不得收取。对政府全额投资、重大招商引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10.优先保障资源配置。在矿产后备资源配置、资源整合、矿业权属设置上,优先支持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供气、供电、供水、供油、供热和运输主管部门要对重点项目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主动搞好衔接,优先予以保障。

11.优先办理各项手续。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提高效率。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限时办结。手续不完备、材料不符合要求的,要在1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提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的,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需报国家审批的,要全程跟踪服务。

三、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12.调整完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分管重点项目工作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省重点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筛选,研究确定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搞好对省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及时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中其他分管副省长职责范围以外的重点要素保障、外部条件和建设环境等问题,组织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和稽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即省重点项目办)设在省发展改革委,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各省辖市政府要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

13.强化省重点项目办督导协调职能。省重点项目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重点项目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建议;组织进行项目比选,提出省重点项目初选名单;对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要素保障、建设进度、外部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加强对重点项目招标投标的管理,依法对重点项目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省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定期向省政府汇报;配合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点项目工作;加强对各省辖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指导。

14.强化省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各分管副省长是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分管领域内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为省重点项目主管单位,其主要领导是所属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重点项目的法人单位选择、手续办理以及建设进度、资金落实等工作由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各省辖市政府对辖区内重点项目的选址、规划许可、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建设环境等方面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保、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文物、铁路、电信、电力、地质、地震、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对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支持保障工作负责。项目法人单位对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负责。每年年初,各项目主管单位就各自责任分别向省政府递交目标责任书,项目法人单位向主管单位递交目标责任书。

15.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例会制度。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办公会,听取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重大专题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分类指导和安排部署。

16.完善重点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省辖市市级领导和省直部门、单位厅级领导包干督导制,对所属项目定期进行现场督导。省重点项目办坚持每月逐项目督导一次,对问题特别严重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督导,必要时驻地督导。对建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采取现场办公或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等方式进行协调督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等各个环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协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

17.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制度。以省重点项目为重点,每年组织1—2次全省性重点项目建设巡回观摩活动,统一或分片进行,由省长、相关副省长带队,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现场观摩点评各地、各行业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进展、外部环境和招商引资等情况,交流经验、全面促进。

四、完善项目监管机制,提高重点项目管理效能

18.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督。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进度的监督检查;重点对有关职能部门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办理,是否体现特事特办、优先办理原则等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制定和落实工程节点网络控制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9.加强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重点对项目单位和有关方面建立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技术措施情况,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20.省财政、审计、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省重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1.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外部环境、工程进度等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办视情况对相关单位进行督办、通报批评、黄牌警告。省辖市政府和省直部门、单位被黄牌警告的,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检查;一年内被两次黄牌警告的,取消该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一切评优评先资格。项目参建单位被黄牌警告后,在限定时间内无正当理由整改不到位的,采取更换项目业主、分解建设任务等处罚措施;问题特别严重的,将其及相关负责人列入黑名单,向全社会公布,从公布之日起两年内禁止进入河南省建设工程市场。

22.实行重点项目退出机制。对半年以上,由于自身原因,前期工作无进展的预备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开工后进展迟缓的计划新开工项目、投资完成和形象进度严重滞后于节点控制计划的续建项目,经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要素资源无法收回的,按项目隶属关系,等额扣除项目主管单位下相关要素资源配置指标。

23.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监督登记制度。为营造良好的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从源头上防止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从2009年起,由省重点项目办和省优化经济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省重点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监督登记卡”。凡到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收费、罚款的单位,必须先按规定内容和要求填卡登记,否则项目单位有权拒绝。

24.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制度。省重点项目办根据项目主管单位向省政府递交的目标责任书,每年年底组织对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重点项目法人单位,就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进度、投资、外部环境、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完成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激励机制,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省政府名义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

25.强化重点项目稽察和效能监察制度。发展改革、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政府投资项目、涉农项目、群众举报项目、重大线形项目和重要民生项目为重点,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稽察和效能监察,严厉查处各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

五、完善重点项目谋划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后备力量

26.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各副省长分别对分管领域的重点项目谋划工作负责,组织做好相关规划,研究拟上项目的建设机制、融资方式,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后,每年5月和9月分别向省政府常务会议汇报项目谋划情况。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指导和组织项目谋划,建立团队谋划机制,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全省重点项目谋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

27.搞好重点项目储备。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建立河南省重点项目储备库,及时吸纳各省辖市、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推荐谋划的项目,确保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后备重点项目。各省辖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强力推进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及早落实各项建设条件,达到实施要求。为使谋划储备项目尽早成熟落地,从2009年起,各级政府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预算内资金,专项用于启动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第四篇: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总结

***小学

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总结

根据《***教育系统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精神,我校积极动员全休师生, 积极清理,认真排查,着力打造整洁、有序、优美的学校校园环境,倡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校园中、师生中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现将举行活动总结如下:

一、成立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小学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教育

1.强化课堂教学。我校结合校本教研活动,深入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挖掘显性和隐性的生态文化教育内容,着力寻找相关结合点,安排各科、各年级教师开展相关生态文化教育课程,通过深入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习惯、生态思维方式、生态实践能力。

2.开展“五个一”主题教育。

(1)我校组织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围绕凉州生态文明建设,书写学生生活中的文明建设现象,并在各班级开展评比,通过评比,使同学们对生态文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以“生态文明·美丽凉州”为主题,各班班主任搜集凉州生态的资料,给学生上一堂生态文明课,教授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

(3)以“生态文明·我知我行”为主题,以各班为单位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活动,各班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在竞赛中踊跃发言,争当文明小先锋。

(4)以“倡导生态文明、共创美丽凉州”为主题,我校分班级进行了一次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环保知识,培育引领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5)我校以锻炼动手能力、开展创新节能、变废为宝为目的,举办了一次全校性的手工制作活动。各班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和可利用资源开展小创意、小制作,同学们争当小小发明家,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小用具。通过本次手工制作,同学们懂得了珍惜资源,变废为宝。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爱护花草树木等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珍惜资源,充分利用综合实践等课程,组织学生深入村组参与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

1.举办一场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我校充分利用校园悬挂横幅、黑板报、宣传栏、电子屏、微信群等校园媒介加大宣传教育,为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营造浓厚氛围。在星期一的国旗下演讲中,值班教师宣读倡议书,倡导青少年学生从我做起、积极行动,以此影响家庭成员、社会公民,为主题活动的开启唱响序曲。

2.召开一次文明礼仪主题家长会。我校结合实际,以班级为单位,突出“小手拉大手,文明共创建”主题,召开家长会,组织学生家长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展开讨论,让孩子和家长在日常生活的相互监督中端正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进而带动社会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

3.发起一场“共建文明之家”行动。我校以《致家长一封信》的方式,发起一场父母孩子共同承诺、互相监督的家庭成员承诺行动,实现“小手拉大手”与“大手牵小手”的有机契合,真正让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延伸到每一个家庭。

4.争当一名文明宣讲员和环保小卫士。我校以“打造美丽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个个争当文明宣讲员,人人成为环保小卫士。以“我给家长上堂课”的方式,向父母宣传文明礼仪常识。组建校园生态文明宣传小分队,深入村组,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社会文明监督等行动。组织学生集中开展环保服务行动,深入村组、社区等公共场所捡拾果皮纸屑、清理卫生死角、清除非法广告,共建美好家园。

(三)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1.做好校园净化工作。我校督促各年级学生做好每天“三洒三扫”工作,切实做到室内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学生食堂每天定时清扫,学生宿舍由住宿学生在每天睡觉前清理;教师公租房楼顶由**老师和**老师定期清理,校门口也有六年级学生每天清晨定时清扫。通过这一系列的净化,我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园干净整洁,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2.做好校园绿化工作。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地形、地貌、建筑等自然、人文条件,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花草,营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校园环境,并修建的古色古香的书香长廊,为学生创造了优美的学习环境和生态环境,陶冶了学生情操,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

3.做好校园美化工作。我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石头说话、让墙壁出彩,并收集了古代的劳动工具(碾子和石磨),充分展现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以环境文化熏陶人、感染人,让校园成为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展示才能的大舞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公益广告宣传工作,精心制作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版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意识和共同行动。

4.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我校定期利用清污车进行清污,并安排专人定期对厕所进行打扫,努力做到厕所无异味。

5.做好节约型校园建设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1)开展“三节”活动。我校督促广大师生自觉摆脱现代生活带来的懒惰习惯,自觉抑制铺张浪费。倡导教师和学生在用餐时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坚决杜绝浪费,并指定学生进行监督,加强对学生餐厅的督查,纠正浪费粮食现象;定期检查用水设施设备,出现问题及时报修;打扫卫生和浇树、浇花、浇草等工作中,要重视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爱护节水设施,安装智能控制设备,粘贴节水标语;积极推广节水和废水循环重复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推进科技节约。

尽量采用自然光,人走灯灭,离室关电,避免“白昼灯”、“长明灯”;减少待机损耗,不使用时,自觉关闭电源;积极推广节电新技术、新产品。

(2)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重视食堂废水废弃物处理,食堂废弃物和废水分类管理,专人负责处置,日产日清,严禁排入污水管道、厕所等,污染地下水;重视实验室污水处理,对实验室污水要分类收集, 了解废水的水质情况,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废水进行分析、鉴定和处理;重视生活洗涤污水处理,提倡使用低氮、低磷洗涤用品,减少洗衣粉、洗涤剂的使用量。

6.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战役(1)防治扬尘污染。

一是建筑工地施工扬尘防治。我校所有的建设项目严格落抑尘措施,形成“施工即防尘”的自觉行为,严格落实“四个一律”和“6个100%”治理措施。

二是裸露地扬尘防治。我校校园除马路和硬化操场外,大部分实现校园绿化覆盖,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有效的防治了裸露地扬尘。

三是楼顶积尘垃圾清理。我校指定胡彪老师和杨斌林老师定期清理屋顶、楼顶积尘垃圾,防止风沙天气尘土飞扬。

(2)防治烟尘污染。

一是煤炭的质量管控。我校学生食堂采用乙醇清洁能源炉灶,减少了大气污染。

二是加强油烟污染治理。我校学生食堂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备,定期清理油烟净化设施和疏通专用烟道,减少油烟污染。

(3)落实重污染天气工作要求。我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可行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并组织实施重污染天气下停止户外活动和停课等应急措施,加强对预防重污染天气的宣传教育,了解重污染天气的危害程度、预警类别及应急预案内容,掌握防护知识与技能。

本次行动全体师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中,学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盘统筹,精心设计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与推动我校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教学发展相协调、互促进。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各年级、班级结合实际情况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知特点,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师生的参与面,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广大师生参与了活动,努力使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成为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本次活动,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形成环保教育立足学校、环保意识渗透家庭、环保行动影响社会的良好机制。

第五篇:论黄桥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黄桥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景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农村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一项能够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主要围绕黄桥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推进工作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并对更好的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管理工作,做了总结研究。

[关键词]:黄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 1

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1)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2)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3)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致力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于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3.对黄桥村新农村建设的分析和总结

上海是全国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单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为加快上海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落于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民委员会,本着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为重点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逐步推进市级整洁“示范”村和村庄综合整治工作,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网络体系。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五中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创建“温馨家园、和谐社区”为工作目标,坚持以“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支持”为指导方针,不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开展工作。

黄桥村位于松江浦南地区,泖港镇中部,紧靠同三国道西侧,距集镇6公里,总户数571户,总人口2100人,有15个村民小组,党员86名,劳动力1304人,就业人员1098人,在外居住839人,在村居住1267人,在外工作837人,在村工作261人,2010年人均收入10636元;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总耕地3224亩,其中蔬菜基地480亩,涵养林460亩,水产养殖290亩;现有企业4家,职工人数63人;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即在职支部、老年支部、外出支部,村两委班子有5人组成。

4.黄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举措

今年四月,镇党委政府决定在黄桥村实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这为我村确定了建设一个民富、村美、和谐的新黄桥的宏伟目标,面对镇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黄桥村党员干部感到任务重、压力大、工作量多的一项实事工程,但我们自加压力,强化责任意识,炒热干群思想,展开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4.1广泛宣传、提高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认识

政府主导、村民积极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为了发挥村民主动参与的意识,在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指导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务虚,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识,正确理解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我村广大村民的思想意识,分别多次召开了村组会议、党员、村民代表等不同层次的专题会,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形成了同意关于推进黄桥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决议,形成了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工作中,确保广大村民的思想统一到“自己家园自己建”上来,使村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

4.2周密部署,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镇社事办、农办、排灌站等职能部门多次到我村进行现场办公,拟定新农村建设总体方案和具体操作办法,并做好各部门协调服务工作,为黄桥村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在此我代表黄桥村表示衷心的感谢!

4.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通过开展“五治三通四建三化”工程(五治:集中治理残墙危房、治柴草乱垛、治垃圾乱倒、治污水乱泼、治畜禽乱跑;三通: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四建:建文化活动中心、建标准卫生室、建平安小区、建乡村放心超市;三化:绿化、亮化、美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4.4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通过开展“五好”村创建活动,即一是好产业、二是好环境、三是好风尚、四是好制度、五是好班子。让村民富起来、让村庄美起来,让村民精神愉快起来,让村务管理民主起来,让村两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强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活有力的组织保障。这也是黄桥村落实镇党委、政府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抓手。

4.5以强化责任意识为己任,认真做好工程推进各项协调工作

村部区域中心“三室一店一站”,卫生沟文明沟,13公里石驳岸全面开工,自来水管网改造、道路硬化、绿化、墙面白化等多项基础工程全面竣工,在各种工程的推进中所碰到的各种矛盾,妥善解决,无激化现象,同时对全村的违章建筑户进行上门做思想工作,与全村有违章搭建的农户签定拆除违章建筑协议书,这些都需要村两委及条线干部去协调服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连续两个月来,黄桥村村干部没有一天休息日,做到明确分工,尽职尽责,密切协作,切实形成“上下齐动手,共建新农村”强大合力。

4.6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基础,做好农民增收这篇文章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几年来,黄桥村两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和任务,在农业上以产业调整为基础,引进优质农产品,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5.积极引导,创新活动载体,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以星级家庭创建和楹联沙龙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思想观念、法制意识、卫生习惯、道德礼仪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培训,使每家每户增强保持卫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村民的素质得到一定提高。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效促进全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6.强化民主管理,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

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村财镇管,定期公布。凡涉及全村的大事,关系群众利益的事务,都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议论、决策,全面提高了民主自治的程度。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小区和先进基层党

组织建设,启动和实施了“五六”普法,正逐步黄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7.黄桥村新农村建设存在不足

a、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由于村两委对总体建设规划上的考虑不全面不周到,导致在推进项目建设中我村村干部处于被动工作状态。

b、村民的思想意识、整体素质差异很大。大局意识不强在各个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涉及村民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

c、在推进各个工程项目中,沟通较少,导致出现工程队与工程队之间不必产生的矛盾。

d、在推进各个工程项目中,村、工程队、种植户协调工作不够全面。落实措施不及时,部分导致种植户作物损失、矛盾较多。

8.抓好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工作主要措施

8.1继续加强领导,确保长效管理

领导重视是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的关键。为了确保长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由村主任任组长,行政主任人任副组长,其它三位村干部任组员。来全面负职检查长效管理日常工作,做到职位明确,分工有序,并制订长效管理措施,落实管理网络,组织检查队伍,切实做好各项长效管理工作,确保村容村貌整洁卫生。

8.2抓干部群众思想教育、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开展星级家庭创建楹联沙龙活动。抓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提升,提高全体村民的整体素质,在广大村民中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使村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相匹配。同时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养成敬老爱幼、整洁卫生的好习惯。促进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健康发展。

8.3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整洁村长效管理要一起抓、一起管。重点要抓好“三项制度”即责任对接制度、工作例会制度、职能分工制度,同时要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整治措施。重点抓好“查、清、整、建、管”5个字。即整治和清除宅前宅后堆物与河道漂浮垃圾;鸡、鸭、鹅的圈;违章、危棚搭建,保持村貌整洁卫生。加强村容村貌长效和常态管理,注重创建新农村、整洁村长效机制,制订保洁员责任制,区域片长考核和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对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聘用合同制,每年一

签,每月一考核,每日一检查的管理制度,使黄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做到做精做细,高标准、高质量符合新农村建设标准。给我村村民一个整洁、亮丽、美化的人居环境和温馨、和谐、美丽的家园。

以上是我对黄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粗浅分析和总结。总之,我认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工作,相信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黄桥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一定能使黄桥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2.《邓小平理论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公共政治)

3.从web页上查阅相关资料

文章结构逻辑不太顺,请理顺文章思路,从现状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战略措施等。

下载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与专项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与专项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