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乡高新区考察报告
新乡高新区学习考察报告
咸阳高新区管委会新乡高新区考察组
(2011年7月25日)
2011年7月22日,我们考察组一行3人对新乡高新区进行了考察学习,重点了解了申报国家级高新区专家评审的内容与方式,新乡高新区在接待方面的主要做法;学习了新乡高新区在管理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就申报升级国家级高新区,专业园区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业中心发展等进行了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乡高新区基本情况
新乡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8月,1994年3月升级为省级高新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2006年7月实现扩区,辖1个乡、1个办事处,19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面积52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包括流动人口)。管委会系新乡市政府派出机构,处级建制,人员实行参照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管理,建有一级财政,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多亿元,本级财政收入4亿多元。
近年来,新乡高新区以道路建设为主线,积极实施与城市功能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已经形成了“7纵11横”的主次干道网络和完善的供电、供水、通讯等配套设施,累计建 1
成道路总长62.4公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80亿元。同时,新乡高新区按照“一区多园”的构想,围绕电子电器、生物新医药、汽车零部件及特色装备制造支柱产业,加快专业园区建设,积极实现科技创新,突出产业特色,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和壮大优势企业,新飞工业园、生物新医药工业园、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已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以新飞家电、科隆电器为代表的环保家电,以华兰生物、佐今明制药、拓新生化、海滨药业为代表的生物新医药;以新乡起重、高远公路、新飞专用车、平和滤清器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群,基本形成主导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快速健康发展道路。园区已入驻工业企业29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8家,省100户重点企业5家,省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目前,新乡高新区正在对京珠高速公路两侧的32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产业聚集区全面规划,计划在未来十年将高新区建设成为以电子电器、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和新能源等为主导产业的融生态、居住、工业为一体的功能完善、具有发展活力的新型产业聚集区。
新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于1996年,2003年1
2月8日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先后获得省火炬计划十五周年优秀创业中心、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市级文明单位、市五一劳动奖状、市青年创业创新基地等多项荣誉。中心按照“以人为本,科技为先,服务至上,争创一流”的方针,不断加快孵化基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商务、资金、信息、咨询、市场、培训、中介、技术开发与交流等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现拥有1#、2#、3#创业园和火炬园4个孵化基地,总占地面积300多亩,总孵化场地面积近30万㎡,在孵企业190余家,2010年完成工业产值8亿多元,上缴税金4000万元。
二、申报国家级高新区专家评审内容与方式
专家评审时间为半天,主要是了解高新区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划,一是了解高新区发展规划,二是参观重点企业,三是听取市政府关于升级工作的汇报并接受质询三个方面。在汇报会上,专家将就汇报内容进行质询。
科技部对新乡高新区评审由高新司和火炬中心联合组织,评审组由6人组成,分别是高新司薛强处长、火炬中心王春阳处长,长城战略研究所武文生,以及抽调的其他3名专家。新乡高新区的接待由市政府出面,市长、分管副市长市上相关领导和高新区管委会相关领导参加。评审共一上午,在内容和方式上,一是参观了高新区的发展规划沙盘;二是参观了新飞家电、华兰生物等3户代表企业;三是在市政府会议室听取了市
政府的升级汇报,汇报材料先前一天送评审组各位成员,汇报会市长参加,分管副市长配合多媒体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评审组围绕推动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指出了新乡高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没有进行质询,汇报会总共进行了约40分钟。
三、新乡高新区申报升级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基本经验:
一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升级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积极主动汇报、争取得到省、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三是有专家策划、指点迷津,少走弯路。
四是认真策划,精心组织,有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五是组建强有力的升级工作领导班子、工作机构和经费保障。
2、主要做法:
一是制定升级工作方案,确定升级的原则和程序,明确升级工作的各项事宜,落实升级材料编制、检查等工作的责任主体及工作细则。
二是设立升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三是通过提案和议案的形式,向国家提出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的建议,多方面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四是市上领导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前往北京汇报、争
取。
五是以升促建,完善高新区发展思路,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
第二篇:高新区考察报告
重庆、成都、西安三市高新区考察报告(规划)
为了提高南宁市高新区的管理水平合总体规划设计水平,借鉴学习其它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总体规划设计经验及设计理念,2002年7月31日,在南宁市高新区管委会黎世龙副主任和南宁市高新区规划局陈云平副局长及南宁市高新区建设局李萌副局长的带领下,一行6人到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考察学习。
一、重庆高新区考察报告
重庆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总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发展至现在建成区的总用地面积为2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3万人。1995年完成高新区总体规划编制,1996年编制新区的控制性规划,用地面积为10平方公里。1998年编制六塘子控制性规划。2001年邀请法国夏氏公司做了70公顷的城市设计。从今年开始,增加两个镇(用地面积为50平方公里左右)即北部新区。
高新区内一区多园,依托研究单位发展。进驻工业均为一类工业,工业区与住宅区相对独立。严格控制规划,若小范围的调整,可等面积置换。园区内新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不低于25%,绿地覆盖率为50%,房地产开发容积率为2.5。建筑后退红线:主干道为5米,次干道为3米,支路为1.5米。工业区内的服务设施集中考虑;路网密度受地形的影响较大,道路为自由式布置。
二、成都高新区考察报告
成都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集中新建区位于成都市正南方,总面积4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4万人,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长约
6公里,与老城区紧密结合。1996年邀请了美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专家作为设计顾问,由成都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高新区进行总体规划编制。
成都高新区是成都市副中心和科技新城,是高新技术产业前沿,是配套完善、活力四溢的新城区。其重点发展方向主要向东(机械加工)、向南(高新经济产业)发展。
高新区主要以组团的形式发展,主要分为四个组团。
1、起步区组团
总面积为6.33平方公里,包括起步区工业园一期、芳草小区、紫荆小区、肖家河小区、总人口规模12万人。
2、新园组团
总面积为7.04平方公里,包括起步区工业园二区、新加坡工业园。
3、站南组团
总面积为15.17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为10.18万人。
4、大源组团
总面积为11.9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为6.4万人。
高新区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横向有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和外环高速路,纵向有天府大道、元华路、成雅高速路和机场路。快捷便利的交通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势。
天府大道城市设计:设计总面积3平方公里,分为5个区。
1、站前交通集散区及商业服务区
主要包括:铁路客站、地铁站、公交汽车始末站、长途汽车站、出租汽车站、公共停车场、商业、旅馆、餐饮和娱乐等建筑。
2、中央商务办公区
主要包括:商务办公、金融保险、贸易、大型商业和酒店等。
3、行政中心区
主要是未来大型的市民广场和规划行政区。
4文化科技博览区
主要包括:中央绿化公园和科技园。
5、科技园区
高新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工业容积率不大于1.5,住宅的容积率不大于1.6,建筑密度控制在35%左右,建筑间距为1:1。
三、西安高新区考察报告
西安是位于中国地理位置中心的西部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且是中国西北部最大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西安是中国西部航空、铁路和公共交通运输的枢纽,有100多余条国际、国内航线,有连接中国东南西北的十字铁路大通道,即将建成的8条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将使这里成为中国陆路交通最便捷的城市。
西安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当时的总用的面积为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建成区总用地面积为34平方公里。现在正申报扩建至109平方公里。
西安高新区处于西安南郊科技教育区,是西安人口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西安自然和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
西安高新区有以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为依托的科技研发体系。
有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企业孵化器62000平方米,目前是中国服务功能最全、孵化面积最大的孵化器。
有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以“种子基金”、信贷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服务于企业从初创到规模化发展的全过程。
有企业经营服务和射去服务体系。设有生产力促进中心、人才服务中心、社会保障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等,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企业发展提供要素配置、市场开拓、社区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西安高新区基础设施先进、配套功能完善,高标准的路网、通讯、水、电、气、暖等公用设施齐全。建有中国西北地区一流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公园、高尔夫园、宾馆、国际俱乐部、保税仓库、住宅别墅区等配套设施,既适合科技企业研发、生产,也适合科技人员居住、生活。
建设了100兆园区宽带光纤网络,实现了1000兆到园区、100兆到楼下、10兆到桌面,为企业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
注重园区绿化和清洁生产。总绿化面积53万平方米,绿化地率36%。
四、经验总结
高新区的用地性质经常变,其规划是滚动的规划。对高新区的规
划需要有前瞻性的考虑,战略性的控制,地标性的分割。1、2、3、4、5、规划要突破地域文化 进行多元文化的规划设计 高新区的发展应是多功能、多元化的发展 营造人气、以人为本,服务配套设施齐全 形成高新区的文化,主要与传统文化的区别,营造活跃的社区文化。
第三篇:西安高新区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之二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察报告
一、发展概况
到2004年底,西安高新区已完成34平方公里的配套,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300亿。主要指标连年保持30%以上增速。2004年实现GDP 208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9.1%和44.8%。经济增量占全市三分之一,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成为西安的最大经济增长极。
高新区注册企业7130家,其中外资企业660家,高新技术企业951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达40余家。年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过20亿元企业8家,过10亿元企业16家,过亿元企业110家。有24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占陕西省的75%。
近几年,西安高新区平均每天成立3.7家科技企业,平均每天转化3项科技成果,累计转化科技成果6000多项。70%的产品出自本地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占总收入8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销售收入占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的81%。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高新区之首。
二、三条基本经验
西安市委常委、管委会主任景俊海在总结西安高新区发展时说:基本经验有三点,一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从高新区成立至今,西安市委、市政府换了几届,但始终把高新区作为全市分量最重的区来看待,集中全力支持。高新区没有法定授权,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没有两个一把手全力以赴的重视是不行的。二是成功的企业化运作。高新区建设初期和新园区建设,注意通过建设集团等管委会控股企业发挥先导作用,敢于带头投入、大规模投入、超前投入,尽快做熟基础配套设施和大型孵化器等政府投资项目,待市场吸引力增强,其他企业投资积极性提高,管委会所属建设集团等企业则尽可能退出一般性竞争,为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让出开发空间。这对加快开发速度,提高开发的收益和质量都有好处。三是明确高新区使命,始终把孵化器建设作为高新区的立区之本,举高新区的大旗不动摇。高新区创造GDP很重要,本地政府重视,高新区应该挑担子,能交了差,但同时一定要明确这不是高新区的本职工作。科技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最强,靠创新才能生存,大企业一般是搞集成,把小企业创造的成果拿过去。与中央政府孵化跨国企业,省市政府孵化大企业不同,高新区就是要孵化科技中小企业。政府要通过孵化器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环境、配置资源,为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服务。大量中小型科技企业集群创新创业的生机与活力是西安高新区今天
发展的源头活水。
三、具体做法
1、孵化器建设
一是把孵化器看作是大量中小科技企业集聚的系统空间,从培育富于活力的科技企业集群角度抓孵化器建设,确保孵化器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二是对孵化器敢于大规模投资、超前建设,不怕过剩,目前各类孵化器总面积已近30万平方米。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得当,做好服务,在科技基础雄厚的中心城市,孵化需求不是问题;三是实行企业化运作。管委会取消孵化器的行政事业费预算,只对专项建设项目拨款,与此同时,孵化器取得的经营收益也不需上缴管委会;四是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孵化器的资金支持,上级给多少,高新区配套多少。2005年,西安高新区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就争取到了3.2亿元的各种创业扶持资金,在全国高新区中是最多的。
2、创业投资
西安高新区认为,如果没有创业投资的活跃,技术创新活跃就难以为继。为了吸引创业投资公司进区服务,西安高新区会同工商部门制定了5条政策,解决了创业投资公司注册与政策待遇问题。即,按有限公司注册;注册资本不低于50万即可;可全额投资;50%以上风险投资投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公司即可视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区内高新技
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每笔风险投资可抽取3%作为风险准备金。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经吸引了200多家创业投资公司落户,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还创办了担保公司,主要目的是发挥探索引导作用和对接、吸引国家、省、市的专项担保资金入区。
3、管委会内部考核制度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内部实行严格的季度、计划与考核。计划与考核的对象涵盖管委会的每一项职能、每一项工作,全部量化,计算分值,把工作任务完成百分比的平方作为奖金发放的比例数,以加大奖惩的力度。考核分职员、副处级、处级三个层级进行,在同层级考核中处于末位的降一级使用,连续两年位列后10%的也降一级使用。考核结果不仅与自己,也与其上级领导的奖金层层挂钩。对考核评价有异议的,可提出申诉,由管委会主任裁决。
4、体制创新
西安高新区把体制创新当作高新区的生命来看,不仅自身不断创新,对进区企业的体制创新也有要求。例如,不管企业的名气、规模、投资有多大,只要是国有独资的生产企业一律不准进区落户,要进区就必须合资转制。这种看似歧视性的做法却让很多进区投资的国有企业尝到了转制的甜头,企业、高新区、社会全面受益。
5、敢于大手笔超前投资
西安高新区对认准的事情,敢于在科学规划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大手笔、集中、超前的投资建设。如,在土地大面积整理储备、大范围整体开发、大规模标准厂房建设、大规模孵化器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形象与效益的双丰收。管委会高质量的建设投资与管理,增强了市场资源积极跟进的信心,保证了管委会的超前投资不出现大的败笔。
第四篇:西安高新区考察报告
西安高新区考察报告
咸阳高新区管委会赴西安高新区考察学习组
(2011年11月9日)
11月9日上午,咸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烨带领经济发展局、招商局、国土分局、考核办、创业中心,以及高科公司办公室负责人一行7人,对西安高新区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参观西安高新区展示厅和座谈交流,重点学习了西安高新区内部管理、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与创业中心发展、开发建设公司运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所见所闻,让我们惊叹不已,其创业精神、创新机制及辉煌业绩,令人由衷佩服,深受启发,获益非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安高新区基本情况
西安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6月,位于西安市西南角,是国务院首批设立的国家高新区,是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战略发展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高新区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由占地80平方公里的主体区和占地7平方公里的长安通讯产业园、20平方公里的草堂科技产业园两块“飞地”共三部分组成,目前已开发完成45平方公里。西安高新区已累计注册企业15000余户,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000多项,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主导产业,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008.84亿元,同比增长30.3%;工业总产值 2634.11亿元,同比增长30.1%;工业增加值834亿元,同比增长30.2%;大口径财政收入118.47亿元,同比增长4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06亿元,同比增长37.7%;利用外资5.46亿美元,同比增长36.31%;利用内资253.54亿元,同比增长36.31%。西安高新区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考察认定的中国6个最具活力的城市和开发区之一,是国家首批5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是国家6个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技术园区的高新区之一,是中西部经济规模最大、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
西安高新区始终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大胆探索。按照“及时、需要、周到”的要求,确立了充分授权、统一管理、开放运行的管理体制,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运行机制,一区多园、组团开发、县区合作的开发模式,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全员聘任、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的园区文化,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政务环境。按照“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宗旨,建设了20个专业孵化器(8个国家级)、4个大学科技园,建设了西部首家、全国第4家“科技企业加速器”,建立了12家技术与产业联盟、77个工程技术中心,拥有中国最优越的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和最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形成了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聚集能力,其中创业中心成为国内最好的孵化器之一,荣获了亚洲孵化器大奖。2008年7月,西安高新区正式启动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工作,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施“三步走”战略,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高端人才荟萃、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集群发达、新兴业态兴旺的科技创新之城,成为拥有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企业的世界知名科技园区。目前,西安高新区正在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重点建设“两带四区七园”,即以高新路、科技路、唐延路、锦业路为轴线的万亿元现代服务产业带,贯穿现代商业聚集区、总部经济聚集区、创意产业聚集区、金融商务聚集区等四区;以西三环亚迪路快速干道为轴线的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带,贯穿创业研发园、软件园(软件新城)、先进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出口加工区、长安通讯产业园、草堂科技产业园等七园。
二、西安高新区运行机制及其特点
1991年6月,西安高新区创办之初,市政府只给了10万元开办费,没有国有资产可以管理,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但西安高新人立足自身优势,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围绕企业转,奋力开拓,创造了中国西部发展的奇迹。
1、创新体制出效率。西安高新区始终致力于建立一个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迅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新型管理体制。“小政府、大服务、高效率”模式是其重要特征。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 门及部分区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是高新区开发建设的决策层,负责制定高新区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高新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精简、高效、服务”著称的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西安高新区的管理层,被授予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具有一级财政权限以及规划、建设、土地开发、项目审批、劳动人事、进出口业务等经济管理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管委会有别于一级政府,却具有市级经济管理和部分社会管理权;不同于企业,但具有企业化运作的机制。管委会具有“部门、编制、人员、薪酬”4个自定权,自主设立有党工委办、管委会办、发改商务局、人事保障局、财政局、规划建设局、国土房管局、社会管理局、投资促进局等大部门(每个部门下设若干二级部门)和各园区管理办、征地拆迁办、人才服务中心、市政设施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等,并在相关部门加挂有市国土、规划、执法分局的牌子,市工商、税务、质监、公安等在高新区设有派驻机构;管委会自主决定人员的进出和管理,任命的中层,市委组织部备案认可,并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建设体系,可以流出;建立了与严格考核制度相配套的薪酬制度。这种精干、高效的管理机制,为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将政府行为优势及企业行为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创业中心、高科集团是管委会下设的经营服务层,两个单位完全实行企业化独立运作,分别通过孵化器建设、专业服务、股权投资,房地产滚动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产品生产等方式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服务。西安高新区的实践证明,一流的干部队伍,一定能创出一流的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一个公开、公平、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
2、创造条件聚人才。为吸引和聚集各类科技人才入区创新创业,西安高新区实施了百名院士创新创业计划、百千万科技人才创业计划、知识产权跃升计划、青年创业计划和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计划等,积极帮助科技人员转化成果、创办企业。采取科技立项、种子基金、小额贷款、房租补贴、创业辅导等方式,降低创业风险;通过信用担保、风险共担、股权投资、产权质押等途径给子支持,加快成果产业化;运用贷款贴息、债券信托、上市上柜等方式推动企业发展。目前,西安高新区参与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达到68人,留学回国人员2600名,列人国家“千人计划”8人,获得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授牌,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聚集为高新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靠保证。西安高新区还积极鼓励多方力量共同培育人力资源市场,目前已有20多家人才机构进入高新区,形成了国家、合资、私营多元化的人才市场格局和平等合作、多层次、网络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在西安高新区,企业可以委托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全方位的人事代理,将本企业诸如员工招聘、人员调动、人事档案管理、离职、退休手续、结婚生育、出境申请、职称评定、养老、失业、医疗、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交纳等业务 委托人才服务中心代为办理,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益。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中,实行不限指标、不按工龄排队、不限单位性质、不规定身份、不划定区域的“五不”政策,以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标准评定职称。区内大多数企业都建立起了比较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不仅实行了年薪制、风险抵押经营、持股经营、期权、员工持股等激励办法,而且实行了科研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使薪金分配与个人价值、个人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为高新区吸引了一大批人才。
3、搭建平台促转化。西安高新区建设了软件、光电子、集成电路等20个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专业孵化器和4个大学科技园,设立有创业服务中心和专业孵化园区,搭建以特色服务为核心的支撑平台,形成了综合型——专业型——加速型的孵化培育体系,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准入、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政策,设立了每年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2亿元创新基金、2亿元风险投资担保基金,成立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政府支持和企业自筹为两翼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了资金来源社会化、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投资环境宽松化的机制。为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军工单位和企业的合作,西安高新区建立了通讯、电力电子、石油服务等13个产业基地和77个工程技术中心,与省内8所“211工程”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合作 协议,共建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组建卫星应用、激光应用、移动互联网等13个技术与产业联盟,与6个工研院开展了深人合作,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建设了西安科技大市场和科技企业信息平台,开展技术交易、仪器共享、人才创业、企业融资、政策服务、知识产权等系列服务,促进科技信息共享化、科技服务集成化、科技交易市场化、科技资源商品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2010年,西安高新区完成技术交易额12.6亿元,同比增长34%。
4、招商引资提实力。西安高新区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招商引资方面,非常注重引进高技术项目、外资、大项目和企业总部,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项目准入标准和审核程序,项目评审时,招商部门汇报完毕后回避,完全根据专家意见决定是否入区和供地亩数。到2010年底,已有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创办外商投资企业971家,其中有21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了100多家国内外企业的全国总部、区域总部或研发总部,成为中西部总部经济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在四大主导产业领域形成了通讯、光伏与半导体照明、电力设备与能源技术、电子元器件、汽车、软件与服务外包、生物医药、创新型服务业等八大产业集群,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拥有华为、中兴、GE、比亚迪、法士特等一大批龙头企业。2010年,西安高新区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过50亿16家,过10亿60家,过亿 元230家,目前,西安高新区的财政收入有90%以上来源于企业税收,不再依靠土地运作增加收益。
5、经营城市搞建设。西安高新区用经营城市的办法进行园区建设,为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西安高新区的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创新之处是将新建区和政策区结合起来,使其优势互补。西安高新区充分利用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代表政府负责高新区范围内土地的统一征用、拆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签订以及权属登记。成立了西安高科集团,负责园区的资金融通、土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和市政设施建设,创出了管委会负责规划管理,高科集团组织成片开发、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同步推进的开发建设新机制。西安高新区还借鉴国内外科技园区的经验,把高新区规划建设成为集科技研发、生产、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娱乐服务等为一体,功能合理划分的科技产业园区和新市区。
三、启发与建议
1、高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西安高新区不仅在技术创新上起步早、发展快、开发体系较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创新上独树一帜,并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西安高新区的巨大成就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体制创新对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环境的营造以及高新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体制创新,西安高新区理顺了内部管理机构、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建立了一个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更趋国际化、更加符合科技园 区发展的新模式。咸阳高新区尽管底子薄,但在先进高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只要能在管理创新、政策创新、人才使用创新上狠下功夫,改变目前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实现超常规发展。
2、高新区创造效益的前提是聚集人才。西安高新区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科技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咸阳高新区要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积极培养人才。可以借鉴西安的经验,首先要培养和锻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高新区干部队伍;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3、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投资这一催化剂和资本市场这一孵化器。在构建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西安高新区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配置”的方针,建立了科技创业投资机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咸阳应当根据实际,加快孵化器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和孵化企业种子基金,建设面向社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制定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同时要及时建立起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政府支持和企业自筹为两翼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资金来源社会化、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投资环境宽松化的融资机制。
4、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高新区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西安高新区之所以成就显赫,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批实力强劲的龙 头企业。咸阳高新区必须实施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战略,大量吸纳和聚集外部资源和要素,以形成有高度产业关联度的“产业航母”,并通过嫁接高新技术,全力打造园区的产业优势。在项目选择上,要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标准和审核程序,选好项目。
第五篇:沈阳高新区考察报告
鄂尔多斯市中院、康巴什区人民法院
行政审判团队赴辽宁省沈阳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
考察学习报告
2018年6月
前
言
为学习借鉴辽宁省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在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行政案件方面的成功经验,6月4日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樊有发,市中院党组成员、康巴什区法院院长李敬国带领市区两级法院行政审判团队法官一行8人赴辽宁省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考察学习。考察组先后参观了沈阳高新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院史馆、图书馆、司法改革专题展厅,还与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院长宋丽君、副院长张瑞及办公室、行政庭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做法,并就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成效、改革模式、审判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事项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此次考察学习到不少集中管辖行政案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增强了鄂尔多斯市法院推进行政审判改革试点的信心和底气,达到了学习考察的预期目的。
一、考察法院的基本情况及重点工作
(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
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位于沈阳市混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00年1月设立,现有10个内设机构,拥有中央政法专项编制干警48人,其中员额法官17名。2014年9月1日起,沈阳高新区法院开始开展行政诉讼案件集中管辖试点工作,负责审理沈阳市于洪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辽中区、新民区、康平县、法库县八个区(县、市)各类行政诉讼案件,辖区常住人口340余万。开展行政诉讼案件集中管辖以来,2015年受理行政案件965 件,审结791件;2016年受理行政案件1082件,审结947件;2017年受理行政案件828件,审结714件。共有5名员额法官,按1:1:1配置组成行政审判团队,年人均办理案件200余件。
(考察组观看沈阳高新区法院工作纪实专题片)
二、行政案件集中管辖审理情况
沈阳高新区法院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8个区(市县)行政案件,经过三年的运行,运行情况良好,案件质效明显提升。呈现如下特点:
(一)辖区案件受理呈稳中有降趋势,分布相对集中。沈阳高新区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较为集中,其中于洪区、新民市、沈北新区三个地区受理案件占到了全部受理案件的70%,于洪区受理数量最多,占比50.12%,新民市占比11.29%,沈北新区占比9.89%。(以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和社会保障遗留问题为主)。
(二)受理案件类型多样化。
按照行政管理领域划分,案件受理数量较高的为:街道(乡政府)行政管理类占比34%,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类占比31.7%,公安行政管理类占比15.8%,城乡建设行政管理类占比10%,城市行政执法管理类占比8.4%。总体来说,因产业转型导致的征收补偿和社会保障类案件占比较大。
(三)审判情况平稳,依法协调撤诉案件递增。行政机关败诉率不均衡,并呈现递减状态。从2015、2016年的30%左右的行政机关败诉率降到2017年的14.3%,可以看出政府机关对行政诉讼和依法行政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在不断推进。其中,沈北新区、开发区、康平县因地方政府积极配合,促进和解,协调撤诉率较高。
三、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一是行政审判的司法环境进一步优化。实行集中管辖后,有效规避了行政干预,法院抗干扰能力增强,行政案件立案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法官能够更加公平公正的审理案件,裁判标准统一,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公平正义的司法感受更加强烈。
二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坚持严格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同时,通过裁判结果,让行政机关逐步意识到不断规范执法行为的重要性,行政机关依法应诉的情况明显改善,司法建议回复率有所上升,行政机关和法院的沟通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客观上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
三是行政纠纷和谐化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集中管辖,使法院与行政机关、行政相对人的依法沟通渠道更加畅通,一方面行政机关能够及时的认识到行政行为存在的问题,继而主动纠错或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集中管辖公信度较高,多数群众认为集中管辖法院不容易受到干扰,对审判活动的信服感更强,协调化解纠纷更加有效,协调率达21.23%,促进了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
四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坚持人力、物力向行政审判团队倾斜,抽调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组建“1+1+1”审判团队,并采取上级法院挂职选派庭长、副庭长驻地指导行政审判工作的方式,强化行政审判团队审判能力。同时,在开展此项工作前,组织区法院行政审判法官到市中院挂职学习3个月,赴最高院参加行政审判业务培训,提高行政审判队伍应对复杂的行政审判局面的能力,促进了行政审判队伍的专业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不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审理情况来看,在处理群体性案件时,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到院协调,相关负责人到庭参加诉讼,效果明显,对 争议的实质性化解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行政机关对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出庭应诉准备不够充分。
二是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仍需加强。需要进一步完善党务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部门参与的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完善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的有机衔接,共同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
三是信访案件压力仍需重视。虽然高新区法院行政案件二审发回改判率只有4-5%,但运行三年多的时间,也累积了信访一些案件。近两年,经过努力争取市政法委支持,将维稳主体责任交给属地政府。同时,推行行政机关胜诉的案件由行政机关向法院出具稳控承诺书,承担稳控责任等新举措,有效降低了信访稳控压力。
四、集中管辖行政案件值得学习借鉴的作法
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行政案件集中管辖的成功实践,为鄂尔多斯市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行政案件提供了 重要经验和借鉴,通过与沈阳高新区法院的交流和探讨,有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取得市委、人大、政府的大力支持,将信访维稳的主体责任落实到各旗区。沈阳高新区法院曾因行政案件集中管辖,导致信访案件大量聚集,信访压力骤重的局面。这方面它们有三点做得特别好,值得我们借鉴:一是争取市委、市委政法委的支持,在化解信访方案、任务表中,将信访维稳、稳控工作的责任主体落实到各属地政府,法院不用去做维稳工作,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二是行政机关胜诉的案件,判前要求行政机关向法院出具稳控承诺书,由行政机关承担稳控责任,施行一段时间,效果比较好。三是市政府将依法行政、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纳入对地方政府的实绩考核中,使地方政府对行政诉讼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强,各地方法制办主动向法院了解行政案件数据,行政机关积极化解行政纠纷的比例不断上升。
(二)在保证行政审判质量和效率方面下大工夫。沈阳高新区法院在实施集中管辖行政案件之前就选派行政审判团队的法官到中院挂职学习三个月,掌握中院的审理思路和裁判标准。在集中管辖之后,市中院更是大力支持,3年多来一直选派3名业务骨干在高新区法院挂职驻地指导行政审判工作,立案庭也专门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行政法官对行政案件立案进行把关、引导,所以该法院行政案件发改率只有 4-5%,审判效果比较好,司法威信力比较高。目前,康巴什区法院行政审判经验不足,一方面需要中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市中院从各旗区选派经验丰富的行政法官到康巴什区法院挂职,以保障行政案件的质量和效率。
(三)将司法便民举措落实到位。沈阳高新区法院集中管辖的8个区,最远的距离有100多公里,三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人民群众更重视的是审判的公正性,对集中管辖带来的诉讼便利性问题绝大多数人能够理解。鄂尔多斯市下辖旗区距离康巴什最远的有360多公里,但70%的行政案件集中在离康巴什距离较近的东胜区、达旗、准旗、伊旗。另外,可以通过增强场所、车辆、设施等物质保障,采取网上立案、巡回办案、当地调查取证、视频连线开庭等方式减轻当事人诉累。
(四)使法院绩效考核与行政案件集中管辖相适应。沈阳高新区法院取得了省高院、中院的支持,充分考虑行政审判的特点和规律,对沈阳高新区法院不进行绩效考核,不参区县法院排名、排位,对案件各项审执指标也不与其他地区法院进行对比,将工作的重点就放在审判质量和效率上,因此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法律效果。
(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参与度。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报纸、网络发布消息等方式,加大对集中管辖审理行政案件的宣传力度,一方面让群众知晓和理解跨行政区 域管辖行政案件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让各旗区政府了解跨行政区域管辖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积极作用,完全能够理解、支持法院工作。
通过本次学习考察,我们发现沈阳高新区法院与康巴什区法院在设立基础、员额法官数量、受案类型、面对的问题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沈阳高新区法院集中管辖行政案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帮助我们更加明确了改革的目标、路径和措施,增强了鄂尔多斯市法院推进行政审判改革试点的信心和底气,我们将结合本地实际,借鉴考察法院的先进经验做法,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做行政审判司法改革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