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五篇)

时间:2019-05-13 10:2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第一篇:加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同时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2006年1号文件出台,说明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已成为破解“三

农”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华西村模式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代表。然而在极其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要达到华西村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使再用一、二十年的努力,也难以实现。对我县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县农村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发展速度是建国以来秀山之最,财政收入年年翻番。2005年财税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城市建设令人瞩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800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电力设施改造率达6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0元,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可以用几句话来形容当前农村现状,那就是“遇雨蹋方、路难通畅;天旱水断,饮水困难;吹风断线,摸黑吃饭;娱乐稀少,天黑睡觉;修路要集资,修堤要流汗,孩子要读书,老少要吃饭,狠心丢下老少外出找活干。”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城乡建设资金投入比例严重失调。全县总人口大约60万,其中城市人口10余万,农村人口50余万。在城乡建设资金投入上,占全县总人口84的农村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城市的20.城市人口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人人都能喝上清洁卫生水,而在农村80左右的人口饮水困难;城市大街小巷都铺上了水泥路面,而乡村公路都为等外级公路,路面坑坑洼洼,车辆难以通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悬殊过大,贫富差距大。2005年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800余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00余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倍,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农村经济要发展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是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在享受教育、医疗、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不平等,同时由于贫富悬殊过大,公共资源分配不均,极易使农民产生仇富心态,为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引发社会矛盾。

在“十一五”期间,为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积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当前我县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努力缩小城乡公共建设资金的投入比例,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畜饮水。人畜饮水问题是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饮水问题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村有一句俗语,“宁可没有钱,就是不能有病。”可见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疾病的恐惧。疾病给人们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贫困和痛苦,万贯家财也会被掏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历史造成的森林过渡砍伐,人类赖于生存的水资源日益枯竭,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近年来我县几条主要河流已完全被污染。我们的母亲河——梅江河两岸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平江河,溶溪河已变成大墨缸。山区水资源极度溃乏,据群众反映,许多历史上从未枯竭的水井去冬今春已枯死,人民群众饮水已越来越困难,迫切希望政府为他们解决饮水问题。

二是行路难问题。“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摆脱困境,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不变的定律。在“十五”期间,通过全县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虽然路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路,但肩挑背磨的历史尚未结束,三天两头塌方跨坎,路面坑坑洼洼,90以上为等外级公路,车辆难以通行。路是广大人民群众致富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

三是农网改造问题。在“十五”期间,中平乡已有两个半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农网改造率达40左右,尚有60左右的人口尚未享受到国家农网改造这一惠民政策,群众用电成本高,电力质量低,花最高的价钱,享受最低的服务,群众要求农网改造的呼声高。

人是平等的,不分高低贵贱,但在现实社会中,城市与农村,居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城市优于农村,居民与农民

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城市优于农村,居民多于农民,占有全国人口76的农村却得到极少的资源,人为地制造了城市与农村,居民与农民之间的不平等。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我们深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十一五”期间,一定会采取有力

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农民的扶持力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十一五”规划的工作重点,让全县50万农民早日迈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篇: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创建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创建力度 确保今年提前实现创建任务过半目标

近几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工作机制,把文明生态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突出“一个重点”,抓住“一个关键”,落实“四项机制”,做到“七个结合”,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不完全统计,至2006年底止,全县累计投入文明生态村创建资金4696.17万元,建成文明生态村73个,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40%,受益人口达7.5万,占农村人口44%。

突出“一个重点”,就是突出群众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的主体位这个重点

我们坚持把把发动群众放在突出位臵,是我县创建工作的重要特点。我们坚持创建申报制度,各村整治好村庄大环境,明确投工投劳事宜后,向镇委、镇政府申报,由镇委、镇政府筛选出要创建村庄,上报县文明办实地勘察规划,然后报班子会议决定。创建申报制度,使创建工作有了一个台阶和可能,从而大大调动群众的创建热情。抓住“一个关键”,就是抓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认识这个关键

我县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从2002年开始的,起步慢,其间又患过“冷热病 ”。第一年风风火火大干一场,成绩斐然,2003年,由于自有财政资金投入大幅减少,创建相对滞后,2004年又有起色,但也在艰难爬坡。真正高度重视是在2005年新的县委班子成立后,以原省委副书记罗保铭同志昌江调研为契机,认真组织学习罗保铭同志的讲话精神,对昌江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展开了讨论:认为我县有24万人,183个自然村,村庄规模大、人口多,经济相对落后,但相对其它市县来说村庄数量并不多,而且我县是水泥大县,条件优越,财政收入相对好些,群众创建的热情较高,应该有信心建设好。于是统一了思想认识,更新观念,把它当作推动“三农”工作的有效载体,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有效抓落实。思想认识到了位,从而将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在农村建立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全面小康的抓手,坚持不懈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使创建活动深入人心,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落实“四项机制”,就是落实领导机制、宣传发动机 制、目标责任考评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

确保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从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到各村党支部书记,都亲自挂帅抓文明生态村建设,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从建设资金、建设规划、建设规模、建设进度,建设等级以及建后科学管理等进行统筹安排,健全和落实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岗位责任,形成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抓,镇党委具体抓,包点单位配合抓,农村基层党支部负责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建立宣传发动机制。我县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安排农村各项工作时,不忘布臵文明生态村的宣传发动工作,各镇村定点、定人、定时间将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横额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报道,大力营造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氛围,增强农民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意识。三是建立目标责任考评机制。我县根据文明生态村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拟定了全县创建文明生态村责任书,把创建任务、时间、标准、责任进行量化,使标准具有操作性。检查工作时,就按照这样的标准做好工作考评,实行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问责制,确保工作扎实 有效稳妥推进。四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没有投入就没有文明生态村的综合效益。我县各村镇创建资金,坚持形成“一个为主,几个一点”的投入机制。就是以县财投入为主,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包点单位、村、社会捐助一点,企业奉献一点、群众自筹一点。这几年,我县财政投入力度很大,财政资源的配臵向农村转移同时也是拓宽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思想,也说明了县委县政府重视支持文明生态村建设。

做到“七个结合”,就是做到文明生态村创建与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家庭饲养业、党建工作、动力

一是创建工作与发展特色经济结合。每个文明生态村要有自己的特色经济作支柱,因地制宜,独具一格,十月田镇是我县的黎族乡镇,在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带动下,全镇种植香蕉50000亩,出现了乡镇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好势头。二是创建工作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一方面引导农民治理脏、乱、差,修建排水沟、硬化村道,一方面引导农民把自家小院、边角地、水塘作为开发重点,种上果树、风景树、南药、养鱼等,三年来,共种植庭院果树3万株。三是创建工作同发展家庭饲养业结合。自创建文明生态村 以来,我县共建造7077个沼气,并全部交付使用。农村要干净,首先要圈养家畜、家禽,农村要致富,养猪是一条好出路。四是创建工作同党建工作结合。文明生态村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注重抓好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培育农村带头人,为农村培养一支既能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能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队伍,两年投入840万元,共建56间二层文化室。五是创建工作同民房改造、扶贫开发、沼气建设、乡村道路、改水改厕等建设结合。全面规划和布局好改造点的房屋、村道、排水系统和绿化带,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近两年来,全县共投入4000多万元进行民房改造1000多户,受益人口达5000多人。六是创建工作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结合。我们运用有效形式,开展理论下乡、科技下乡、法律下乡、卫生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破除陈规陋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增加文明生态村的文化含量。七是创建工作与发展林业结合。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海边、路边、城边和村边绿化美化,加快我县生态建设步伐。

四、群众参与是保证

经过几年扎实有效工作,我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后 来居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省委的要求,与先进的地区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我县决心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创建力度,确保今年实现创建任务过半目标。我县两会已提出奋斗目标,“十一五”规划提出建成“小而强富而美”的新昌江,全面领跑民族市县,全县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

为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我们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深化认识,咬住青山不放松

文明生态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我县将一如既往的咬住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抓创建,以取得的成绩为起点,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创建态势,用新的干劲建设新家园,建设新农村,确保昌江文明生态村建设领跑民族市县,走在全省先进行列。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创建力度

为确保今年创建目标过半,年初,县文明办和建设规划部门一起对全县的乡村进行勘察规划,进行全面综合考量后,将方案提交县班子讨论,最后确定建设永安等39个文明生态村(其中连片创建村庄9个,巩固完善村庄9个),自有财力投入1650万元(其中260万元作为文明生 态村文化室建造资金,80万元作为各乡镇文化中心建设资金),共建单位共捐助109万元,群众投工投劳301万元,社会各界捐资591万元,全县累计今年共投入2651万元。三月底我县创建方案已下发,创建的资金预算公开透明,已落实到创建村庄。四月初已全面动工。为确保创建任务落到实处,既要保证连片重点,又要达到既定目标,创建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责任领导和共建单位加强指导和监督,保证资金合理使用,创建一个完成一个,不留尾巴。目前,大部分村庄的道路硬化已过半,有的已趋完成,力争7月30日前按计划完成道路铺设。

“十一五”期间,我县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文明生态村建设,切实确保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编制建设规划,强化任务指标意识

我县已着手编制2007-2011年文明生态建设规划。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未创建的村庄进行勘测,综合考量,确定具体的创建时间,并且每个创建村庄都指定一名班子成员牵头负责,包点单位、乡镇村组织实施,做到任务落实到人,明确创建时限,增加指标意识,增强干部职工任务观念,确保不折不扣完成任务。

(四)加强协调,联手共建 我县将发扬“企业和村庄共建”的好做法,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驻军和辖区各企业的联系,联系创建共青团号文明生态村、军(警)民共建文明生态村、革命老区文明生态村、企业共建文明生态村等,整合力量,丰富形式,提升档次,力争到2011年全面完成我县文明生态村建设目标。

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好实践载体,我县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领会省委意图,学习先进经验,奋发图强,力争上游,努力把我县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推上新台阶。

第三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力度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力度 全面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南席镇位于长葛市最东部,辖31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人,占总人口的97%,全镇耕地面积6.5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全镇广大农民投身农业生产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极大的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对农业的重复投资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全镇农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影响和阻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因素。

一、我镇各类农业配套设施现状及问题

通过多年的建设与配套,我镇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农业耕种、防洪除涝、农田灌溉体系,基本能够保证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农业机械情况。(1)耕种设备。全镇共拥有大型拖拉机(含犁、耙)88台,大型联合收割机44台,小型收割机25台,小型播种机514台,秸秆还田机131台,机动三轮车5732台。(2)全镇共拥有病虫害防控农机具1186台。

(二)抗旱排涝设施情况。(1)全镇共拥有抗旱农机具5420台,其中潜水泵3349台、汽油机泵108台、柴油机泵1963台;机井1702眼,有效灌溉渠2.6公里,除涝沟河10条57.6公里,小型抗旱补源闸10座,中型翻板闸1座。

但是,通过在去冬今春抗击50年不遇的持续干旱及在以往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与问题,也充分说明我镇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经营模式还很不协调,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民对农业的重复投资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普遍实行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经营模式,促使广大群众不得已大量购买各类农业机械,有的一家可能购置多台,严重的重复投资,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大大投高了农业成本。在使用 过程中,因各自使用各自的,不能合理有序安排,出现群众之间互相争井、争电等现象,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干部着急,群众有意见。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保护措施。我市每年大兴冬季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整修道路、疏浚河道、修排水渠。但,工程完工后缺乏合理有效的管护机制,在使用耕作过程中被一些为一已之私的群众恶意破坏,从而出现各级工夫没少下、钱也没少花,但水利基础设施却最终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尴尬局面。

三是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现象严重。目前,全镇各类抗旱排涝设施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已使用几十年,有许多设施如水井、堤坝、水闸、电力设施等已严重老化,不能发挥真正作用。如全镇十座抗旱补源小水闸已有六座无法使用,208眼机井损坏,全镇70%以上的农业线路遭到破坏。但,随着农村改革进行的不断深化,村财乡管、乡财市管,镇村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空壳经济,无力对年久失修的基础设施进行及时修复,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四是部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近几年来,随着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群众把农业生产摆到了家庭经济的次要位置,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严重下滑,在耕种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顺年多、灾年少,既使碰到粮食减产也不影响自己的经济收入。因此,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土地上来,致使部分土地撂荒,更不用说让他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次抗旱浇麦过程中,就出现有少部分群众,不管镇村干部怎么动员发动,硬是不抗旱浇麦,对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不少阻力。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的最根本保证,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新问题,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适应新要求,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机制,把农业基础建设与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 下去,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此建议:

(一)创新工作思路,实行立法保护。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农业的发展首要的是靠政策。当前各地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组织出现了困惑。为了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政策界限,增强干部组织农建的信心,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提出新形势下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促使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能更有力地打击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现象,克服重建轻管的被动局面。

(二)创新投入形式,合理制订规划。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难点是资金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建议在对农村其他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的前提下,把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作为一项,以解决当前镇村只能用无法修的窘境。同时,还要科学合理编制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做到规划一次到位,建设逐年实施,避免今天建设明天毁的现象发生。

(三)创新经营模式,建立服务组织。当前,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经营模式不合理,各种设施建成以后,不用时无人问、无人管,用时一窝蜂乱争乱抢。建议以村为单位成立各类服务组织,对现有农业灌溉机具设施实行统一配备,机井、设备明晰产权,责任到人,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收费。保证各类设施合理有序使用,同时还能避免原来一家一户重复投入,造成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浪费。

(四)创新土地政策,确保农业增效。针对那些因外出务工或对土地不管不问致使土地撂荒的现象,建议出台更加合理的土地政策,对确保因种种原因不能对耕地进行管理的农户,对其进行强制土地流转,把土地转让给有能力、懂经营的农户手中,增加耕地产出值,确保农业增效。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典型材料

永靖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创新机制材料

创新机制 多元投入 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难题

我们永靖县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山旱地占到2/3。工业基础薄弱,总量不大,不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经济自身发展的任务很重,支持农村的能力非常有限。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资金投入,而我县是一个民族县、贫困县,又是一个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县,捉襟见肘的县级财力实在拿不出专门的资金搞新农村建设。为此,我们通过创新思路,苦苦探索,着力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在多元化投入上做文章,建立以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政策扶持激励机制、政府贴息信贷机制为主的四大投入机制,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自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我县先后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投入资金达1.37亿元,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是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常言道,人不理财,财不理人。为了科学合理地挤出一些财力搞新农村建设,也为了规范财政秩序,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我们在总结以往财政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财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预算管理、资金审批拨付、监督检查等关键环节抓起,严格按章办事,实现了财政资金由靠人管理向靠制度管理的转变。年初经科学推算,将当年县级财力分解到各项事业中,预算到各乡镇、各部门单位,一次包干、安排到底,每月一次按进度拨付到位,县级财力中不追加一分支出,全力实现“三保”目标,激励各乡镇、各部门和各单位跑项目、争资金,做到了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来专项全到位。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一是挤出了一笔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三年来,县上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资金921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二是保证了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于新农村建设。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同时,保证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实现了县财政由保工资、保运转的“两保”向保工资、保运转、保专项的“三保”转变。特别是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专项资金,一分不欠,一次到位,结束了长期以来财政挤占专项保运转的历史,实现了由项目等钱到钱等项目的跨越。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且充分调动了各乡镇、各部门跑项目、争资金的积极性。现在乡镇部门单位的同志不再是整天待在书记、县长办公室门前排队要钱,而是把要钱的目光由县上转移到中央和省州,由国家资金转向了社会资金。初步形成了各行各业共跑项目,万众一心共谋新农村建设的喜人局面。

二是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整合利用好支农项目资金是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难题的又一途径。我们克服支农项目因条块分割形成的各自为政、撒胡椒面、乡乡布点、村村开花、花花不艳的不足,制定出台了《关于整合资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的意见》。对于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县上在不改变项目资金

性质、投资方向、管理程序的前提下,让各职能部门“各炒一盘菜,同坐一桌席”,在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中,相互搭配,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把各类支农项目整合起来,集约投放,集中使用,达到1+1>2的聚合效应,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县整合农村道路、能源沼气、安全饮水、农业发展、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1.28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试点区村社道路硬化率100%,自来水入户率77%,沼气普及率52%,有线电视入户60%,电话入户68%,卫生厕所普及59%,70%的巷道实现了绿化。

三是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让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唱主角,用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难题是我们坚持的一个基本理念。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鼓励引导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从旅游开发、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旅游商品开发投资规模50万元以上的以奖代补5万元,新建和改造蔬菜标准温棚每米补助50元,标准养畜暖棚每座补助500元,专业合作组织年交易额100万元以上的补助2万元,新建龙头企业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当年贷款贴息10万元,户用沼气建设每座补助1200元,对龙头企业、经营大户成片集中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2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元。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干劲,以政府的小投资调动了群众的大投入,充分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年来,调动广大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投入达

1.3亿元,成为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也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四是政府贴息信贷机制。我们对增收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想干但又干不了的事情,通过政府贴息的办法,协调金融部门贷款扶持。在罗川台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温棚建设中,为674座温棚每座协调贷款1万元,在三塬镇新建村暖棚养殖户协调贷款每户2000元,东山农户种植百合协调贷款每户5000元,有效解决了群众一次性投不起、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年来,全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共协调解决贷款4553万元,政府贴息118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县水利局关于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情况汇报

县水利局关于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情况汇报

一、水利基本情况

全县土地总面积2658km2,其中耕地面积31.57万亩,其中水田19.88万亩,旱地11.69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糖蔗、水果、蔬菜、桑蚕、烤烟等。

全县现有水库34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1)型水库12座,小(2)型水库21座,小型水利工程共774处,设计灌溉面积26.69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39万亩;中型灌区6处,其中小型塘坝蓄水工程188处,小型引水闸坝工程431处,小型提水工程155处(其中灌溉泵站140处、机井电灌15处),水池、水柜4677处,灌溉渠道长1333公里,排水沟渠长92公里。

但由于我县大部分水利工程建于六、七十年代,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面积不断减少,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偏小,标准低,投入不足,水源工程和田间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覆盖率低,工程完好率仅为45%,大部分工程年久失修、病险严重等,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足,灌溉保证率低,不能有效地解除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威胁,加上工程在运行管理上存在的体制不到位、机制不活、水价不合理、水费征收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1、强化领导,确保组织保障到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讨论研究当前水利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指挥长,分管副县长任副指挥长,水利、农业、财政、发改、审计、扶贫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统一协调指导项目建设,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督促指导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解决问题,推动水利建设工作落实。

2、加大投入,确保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拓宽筹

1资渠道,逐年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县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2010年我县财政还专门安排480万元作为春季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启动资金,对全县的渠道、水坝、山塘、电灌站等水利设施进行全面修复和加固,在抗旱保人饮、保春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我县水利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到位率达100%。

3、优化资源,确保部门资金整合到位。积极整合农业、发改、国土、扶贫等部门的各项涉水资金,统筹安排,集中连片,形成推进水利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把投向相近、目标基本一致的各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归并整合,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确保集中财力办大事、办成事、惠“三农”。

4、上下联动,确保群众参与到位。我县将水利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以群众为责任主体,以建设工程质量为宗旨,以解决群众用水为目的,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投入水利建设中,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方案具体,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科学编制了《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案,合理确定水利建设任务。项目实施中,对技术人员实行划片包干、分点负责,全程现场跟踪服务管理,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县项目龙平物华灌区工程总投资1036.46万元,建设内容有:加固山塘5座,新建和加固堰坝12座,新建防渗渠道14.35km,管灌1.5km,高位水池1座,水轮泵站5座,示范点硬化道路480m;恢复及改善灌溉面积达1.09万亩,受益人口1.59万人,成效显著。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水户协会制度还不完善,协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方面农业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力的影响,不可能具备完整的商品属性,虽然用水户协会成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调动了农民用水、管水积极性,用水户参与意识增强、参与范围增大、参与程度提高,改变了过去“用水不管水,管水不用水”的旧体制,同时灌溉工程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民“适时适量”供需水要求。因此,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作用受到了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

2、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用水户对用水户参与灌溉

管理的认识水平与认同程度不一致,协会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协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急需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提高对渠系改造和推广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认识。

3、县财政困难,投入水利建设资金不足,仅依靠上级水利部门资金和受益群众自筹资金的投入,不能满足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据2010年我县县级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目标(2010~2020年),估算总投资高达72168.3万元,根根项目分布情况,按轻重缓急,分期实施,项目资金筹措按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约占70%,市、县财政及群众自筹约占30%,即中央投资自治区补助资金50517.81万元,市、县财政及群众自筹资金21650.49元。

(二)今后的打算

1、按照县级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我县“十二五”规划,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原则,逐年分步实施,逐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要求实施的重点水利项目。

2、多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加大对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建议县财政加大对水利项目配套资金的投入力度。

3、积极组建农村用水户协会,建立健全工程管理机制,发动受益群众集资、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水利建设中去。

下载加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五篇)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 孔喜梅 2011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发布。为了实现强农惠农的目的,《纲要......

    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 作者:佚名 日期:2014/3/5 16:29:16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 去年以来,乐至县司法局、县法律援......

    加大反腐力度

    加大反腐力度,推进廉政建设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在继承......

    关于新农村道路建设以及基础设施

    关于新农村道路建设以及基础设施 调查对象: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漹城镇永胜十队居民(退休老教师 75岁) 一、 你觉得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进度怎么样? 我觉得吧,国家的这个新农村建设还......

    强化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强化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

    关于加大对朝阳区物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建议(5篇模版)

    关于加大对朝阳区物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建议 朝阳区的房地产开发比较早,基本上从1992年开始开发了富豪花园小区、晨光花园、富苑花园等一大批花园式小区,现在均已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及整合专题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及整合的调研报告 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是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行......

    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对上市公司进行以落实诚信责任为重点的巡回检查和专项核查,督促各有关方面切实履行诚信责任;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丰富监管手段,开辟更加畅通、便捷和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