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三十二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三十二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指出,新疆在中国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未来新疆将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推进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优势资源开发,同时重点面向中亚扩大对外开放
国务院下发特殊政策,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近日国务院三十二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据悉,这份文件是在今年四、五月份,国务院二十五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十一个专题组来新疆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包含工业、农业、能源、矿产、水利、交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十一个方面、共计四十条,内容非常系统、广泛,也非常具体。国务院将着力抓好五点工作:
(一)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加快建设石油、天然气、煤炭及煤层气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加强薄弱环节的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统筹规划交通建设,构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绿洲,加强城市环境整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三)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扶贫力度,重点扶持南疆喀什、和田、克州发展,集中力量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推动天山南麓经济发展。继续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快发展。
(四)重点面向中亚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面向中亚的外向型产业,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边境贸易政策,推进双边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形成西部陆上开放和东部沿海开放并进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坚持不懈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会议研究提出了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该文件明确指出,新疆是中国能源资源战略基地,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中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在全国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确立了新疆进一步发展的新目标:
——到二0一0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较高水平;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实现预期目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到二0二0年,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华南、西南结合部,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由于历史等特殊原因,广西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为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既有北部湾沿海等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地区,又有大石山区等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既有丰富的矿产、旅游、特色农业等资源,又有制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交通、能源、人才瓶颈;既有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有利区位条件,又存在深化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当前,既有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形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中西互动;有利于全面实施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深化我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化危为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三)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机制,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全方位开放,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切实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长远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既要把握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坚持自力更生、国家支持,既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加大中央的支持力度。
(四)战略任务。
——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构建特色鲜明、集群发展、协调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加快建设并完善与东盟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范围,创新合作机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挥更大作用,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培育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依托沿海港口,进一步加强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构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积极发展临海现代产业,优化沿海经济布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形成我国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认真落实各项民族政策,珍惜和维护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良好局面。
(五)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继续保持广西良好的发展势头。
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中等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更具吸引力的与东盟合作新高地;城乡居民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各民族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八桂大地山青水秀、海碧天蓝、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二、推进沿海沿江率先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六)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引领带动作用。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加快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坚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尽快将广西沿海打造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钢铁、林浆纸、修造船、电子信息、粮油加工、新能源等产业,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当前,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适时建设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钦州炼油二期、北海铁山港石化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一小时城市圈,加强与周边地区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共建,增强城市群要素集聚作用,形成连接多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鼓励在行政管理、财政、金融、投融资、土地和涉外经济等改革方面先行先试。落实鼓励类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对已列入规划的项目,要加快核准、审批,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七)积极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优势。桂东、桂中、桂北沿西江地区,面向珠江三角洲,背靠西南腹地,交通运输便利,工业基础较好,要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优势,加快形成西江经济带。要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为产业拓展、提升、集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区域内重点城市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完善空间布局,形成分工明确、优势明显、协作配套的产业带。柳州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优做强汽车、机械、冶金、化工等产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桂林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旅游胜地,推进机械、汽配、橡胶、医药、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升级换代,进一步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来宾要提升糖蔗综合加工利用水平,积极发展铝、锰深加工,培育壮大新兴资源加工型产业。梧州、玉林、贵港、贺州等地要加快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场对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配套能力,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抓紧研究制定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八)增强资源富集的桂西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桂西地区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富集,要积极实施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老少边山穷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百色重点打造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河池重点打造有色金属、水电和生态旅游基地,加快发展特色食品、桑蚕等产业。崇左重点发展糖业和锰深加工,加快发展旅游、水泥、剑麻深加工等产业。崇左、百色要利用沿边优势,加快发展边贸物流和出口加工业。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九)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口粮产销平衡,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建成一批水稻、玉米和冬种马铃薯等优势产区。落实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政策,建立促进粮食增产增效的长效机制,落实对产粮大县的支持政策,切实保障种粮农民的合理收益。加强粮食流通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发展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建立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建设成为我国亚热带农产品重要产区。稳定和合理调控甘蔗种植面积,完善制糖企业与蔗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加强甘蔗良种研发、繁育和推广,支持主产县(市、区)改善生产条件,稳步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提高单产水平和含糖率。在继续发展桑蚕、亚热带水果、木薯生产的同时,着力加强加工储运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巩固和提高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大对甘蔗、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速丰林、经济林、木本油料、花卉和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重点发展奶水牛和草食畜禽,支持水产健康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扩大对虾、罗非鱼、珍珠等优势产品养殖规模。支持建设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边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阻截带。充分发挥广西农垦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十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围绕富民、强县、奔小康目标,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优势资源型工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与大中城市、大型企业集团相配套的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打造一批工业强县。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建设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合理布局建设工业集中区,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推进县域企业重组改造,培育壮大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较为完备的加工体系,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办法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试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级财政统筹能力。
(十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农村,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灌区配套改造,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乡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县乡公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乡镇“通畅”和乡村“通达”工程,开展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试点,提高路网密度和县乡村屯通达率。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大中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等项目。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电网。把华侨农林场、农垦、国营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地方规划。推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开展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对中央投资安排河池、百色的公益性建设项目,适当减少市级配套资金。
(十三)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采用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服务市场。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开展省级农村信用联社改革试点,在保持农村信用社县级法人地位稳定的前提下加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培育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增加农村有效担保物种类,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服务范围,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农业贷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建设。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方向,推进华侨农林场改革发展,当前要重点加快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坚持工业化主导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大力发展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经济型轿车为重点的汽车、制糖为主的食品、炼油为主的石化、钢铁为主的冶金、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糖业、有色金属、石化、钢铁基地。加快发展建材、造纸、修造船、茧丝绸、服装、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发展以壮药为重点的民族医药产业。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淘汰冶金、造纸、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联合重组,加快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支持建设糖业循环经济示范省区,完善国家与地方两级食糖储备调控机制,研究把甘蔗生产燃料乙醇列入中央财政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粮引导奖励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柳州、桂林、南宁、梧州、玉林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国有企业,在处置不良资产、技术改造升级方面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适当降低工业用地最低价格标准,支持现有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当前,要认真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下乡,以及技改贴息、税收优惠、重要工业品储备、增发企业债券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十五)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立足现有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建设以南宁、北海为主体的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带,推进南宁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桂林、柳州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优先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等高技术产业,延伸产业链,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平台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设重点优势产业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十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攻关,加大研发投入,构筑人才高地,整合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关键领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实施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加大对科技研发和技改贴息投入力度,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加强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加快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在优势领域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
(十七)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布局。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创新人才引进和园区管理体制,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园区,努力做强做优工业园区。支持和推动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北海铁山港工业区、柳州阳和工业园区、防城港企沙工业区、玉林玉柴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十八)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支撑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会展服务、信息服务等。建设汽车、工程机械、内燃机、有色金属和大宗农产品专业物流体系。加强与粤港澳和东盟金融合作。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快中小银行重组改革步伐,拓展证券、保险、期货等各类金融业务,构建南宁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作用。大力开发企业理财服务、结算服务、电子银行服务。支持办好已有的综合性、专业性展会。加快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培育研发设计、营销策划、工程咨询、中介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推进地方特色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
(十九)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适应居民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做强做优大型流通企业。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物流”工程,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建设大型工业品、粮食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柳州食糖现货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粮食、猪肉、食用油等重要消费品储备体系。建设桂林、南宁、北海、梧州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发展一批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加强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发建设北海涠洲岛旅游区,依托崇左大新跨国瀑布景区和凭祥友谊关景区设立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养老保健、文化娱乐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
(二十)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从土地、金融和价格等方面支持服务业发展。建立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和现代服务业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认证体系。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保护自主创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在服务业人才培训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越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十一)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连接周边省份和东盟国家的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建设云桂铁路和黄桶-百色、玉林-合浦、合浦-河唇、柳州-肇庆、河池-南宁铁路,加快实施广西沿海铁路和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扩能工程,提高铁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加快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项目;推进云南文山-那坡-崇左-钦州、六景-钦州、玉林-铁山港、南宁外环、梧州-贵港-来宾-平果、三江-柳州-贵港-北海、百色-龙邦等高速公路建设,提高国道省道路网等级结构,重点建设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加强沿海港口公用码头、专用泊位、集装箱泊位以及深水航道建设,改善防城港进港航道条件,新建北海邮轮码头,增开北部湾港国际海运航线。大力发展西江水运,重点支持西江航运干线、柳江黔江、红水河、右江等航道建设,推进百色水利枢纽和龙滩水电站通航设施建设,实施长洲水利枢纽船闸扩建、沿江主要港口扩能等重点工程。建设南宁机场新航站区,建成面向东盟的门户枢纽机场。加快桂林机场改造,建成国家重要的旅游机场。完善区内支线机场布局。规划建设南宁国际区域性和柳州、梧州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具有省际通道功能的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用地执行国家高速公路项目同等政策,重大铁路建设项目可申请先行用地。建立沿江过坝通航联合调度、统筹管理的有效机制。
(二十二)构筑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深度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建设安全可靠的输变电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元、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研究论证龙滩水电站蓄水400米方案,扩建岩滩水电站。优先建设“上大压小”火电项目,合理布局内陆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支撑电源和热电联产项目。加快防城港红沙核电站建设,规划建设新的核电项目。鼓励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省区。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重点规划建设南宁、柳州、桂林以及沿海城市电网。创新铝电、锰电联营新模式。在百色、来宾、河池等地对符合条件的大用户开展直供电试点。采取股份制方式推进主电网与地方电网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建设沿海原油、成品油储备设施,支持利用西气东输二线、中缅管道天然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加强与西南地区和东盟国家的能源合作,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二十三)加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为核心,建设综合防洪防潮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加快实施桂林城市防洪及漓江补水工程,抓紧开工建设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积极开展大藤峡、柳江洋溪和落久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合理规划建设部分重大产业项目供水水源工程。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和标准海堤建设,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加快西江干流沿岸内涝防治区治理,实施南流江、钦江河口水闸整治和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加强左江旱片、右江旱片和桂西北旱片综合治理。
(二十四)推进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工程和基础数据库,建立北部湾数据资源和交换平台。建设广西数字认证中心,构建面向中国-东盟的数字证书认证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广西特别是边境地区无线电频谱监管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应急联动信息系统。支持网络信息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二十五)加强城镇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规划引导,建设特色明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城镇体系。合理调整城市行政区划,完善城市功能。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构建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和桂中、桂北、桂东南城镇群,培育右江河谷走廊、黔桂走廊、桂西南、桂东北城镇带。加快城镇道路、桥梁、给排水、供气、电力、环保、通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承载量大、快速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实施南宁轨道交通工程等重点项目。适时修编城乡建设规划,推进城市新区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加大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实施“城中村”和城镇危旧住房改造工程。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
(二十六)加快大石山区脱贫致富步伐。桂西大石山区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扶贫攻坚主战场。要瞄准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文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等基本制约因素,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大会战”方式,规定时限、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开展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瓶颈制约。开展教育扶贫试点,立足提高人的素质和就业技能,把加大教育投入与劳务经济相结合,加快劳动力跨区域就业转移。加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等扶贫开发力度,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稳妥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发展特色产业及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增加群众收入。支持生态严重退化区域实施生态移民,搞好异地搬迁安置地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少数民族村寨连片木屋防火整治以及村庄整治,大力改善大石山区教育、医疗、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创新对口支援方式,加大对口帮扶力度,鼓励东部发达省市和有条件的企业定点帮扶大石山区脱贫致富。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
(二十七)推进边境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边境8县(市、区)支持力度,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宽裕、设施配套、边防巩固的新边疆。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边境口岸城镇建设水平,树立国界新形象。推进边境地区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加快乡村公路、饮水安全、农村电网、中小学校舍、卫生院(室)、广播电视、文化站、邮政所等建设。加快中越边境地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国境界河治理。加大对边境地区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生产和边境贸易。对承担守边任务的边民给予一定补助。制定和落实受陆地勘界影响边民生产生活的有关扶持政策,扶持受北部湾海域划界影响的渔民转产转业。
(二十八)切实改善库区矿区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政策,在解决遗留问题的基础上,建立水库移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走向富裕的长效机制。采取调整概算、调整电价、业主帮扶、中央和地方扶持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用于解决库区移民长远生计问题。加大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抓紧解决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全面落实库区移民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政策,探索教育移民新模式。扶持库区发展矿产开发、经济林、畜牧水产养殖、旅游等特色产业。开展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受益地区对淹没地区的对口帮扶,协调解决跨省(区)库区移民遗留问题。探索建立在政府引导协调下,业主、移民、社会多方参与的库区经济发展新体制。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加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整治,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库区矿区危旧房改造。
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十九)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以山区生态林为主体、珠江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为屏障、自然保护区为支撑的生态安全格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展林业灾后重建。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和生物安全管理。加快珠江流域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加强珍稀濒危物种及沿海红树林、海草床、河口港湾湿地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涠洲岛-斜阳岛珊瑚礁等重要海洋生态保护区。采取恢复自然植被、封山育林育草、小流域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稳步推进石漠化治理。健全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探索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等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从2010年起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适当提高中央财政补偿标准。
(三十)切实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行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定向债券。加快西江流域重点江河和大中型水库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强省界水质监测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的跨省协作机制。在制糖等重点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达标排放。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服务能力和网络建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鼓励发展清洁养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控制船舶等流动源污染,加快海岸、港口和船舶、海洋工程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强港口区、海上油田环境风险监测和控制能力建设。建立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机制。完善边境地区和近海海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三十一)积极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大力推广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优先用于重点发展地区和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科技创新、民生等领域。加强围海造地的管理和调控,探索海域使用与土地管理相衔接的新机制,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积极发展资源再生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产业,建设梧州、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开展百色生态铝工业基地循环经济试点,鼓励河池有色金属工业和来宾、贵港、崇左糖业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三水铝土矿综合开发。加强矿山尾矿规模化综合利用。
九、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十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逐步缩小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建设一批乡镇示范幼儿园。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对特殊困难地区的招生规模。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在高等院校设置、招生和生源计划、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继续通过“省部共建”、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帮助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落实扶持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面向东南亚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三十三)加快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重点培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乡村医生。实施城市社区居民健康保障工程,扶持欠发达地区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加强艾滋病防治,加大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控力度。加强贺州、来宾、崇左、贵港、防城港等新设地级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桂林、北海等旅游城市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基本药物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南宁中国-东盟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建立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广西药用植物园升级改造,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实施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加快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婚前和孕前优生健康指导,开展地中海贫血筛查,降低出生缺陷和先天性残疾发病率。实施母婴安康工程,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
(三十四)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乡镇和社区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风景名胜区和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利用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广西出版物市场和互联网监管平台、扫黄打非设施、出版物发行网络体系建设。支持广西少数民族文字挖掘、整理、出版,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数字资源整合和排版制版技术开发。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西新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壮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扩大播出覆盖面。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边境地区全民健身和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三十五)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信息网络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加强与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市及东盟国家的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开拓劳动力就业市场,采取小额贷款、技能培训、工商扶持等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在信贷、工商登记等方面加大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城乡覆盖面,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政策。统筹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加强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儿童福利、残疾人、养老、优抚安置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力度。修缮边境烈士陵园。健全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南宁救灾物资储备库、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卫星减灾区域分中心和减灾工程设施建设,支持国际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广西园区建设。加强公安、司法系统执法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三十六)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造活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推进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的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中央企业参与地方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推动电力等垄断行业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规范发展民间金融机构,依法拓展直接融资方式。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建立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产权交易、技术转让市场。
(三十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优化进出口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产品扩大出口,重点开拓东盟市场,积极拓展欧美、日韩、中东和俄罗斯市场,加大国内短缺能源、原材料进口。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吸引外商投资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生态环保、扶贫开发等领域利用外资规模。推动企业在国外建立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作办厂。加大对开放型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柳州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桂林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推进南宁和钦州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推进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和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扩大防城港、钦州、北海港口岸和边地贸口岸对外开放范围,将钦州保税港区列为整车进口口岸。推进中越边境跨境运输和口岸通关便利化。在有条件的口岸探索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进口资源加工区。开展与东盟、港澳地区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边贸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口岸建设资金的补助力度。
(三十八)深化区域合作。全方位、多领域拓展区域合作空间。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合作。继续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设立中国-东盟合作办事机构,发展面向东盟的商务总部经济。在南宁建设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深度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推动有关合作项目纳入合作框架。进一步加大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支持力度,推动合作平台和机制建设,构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推进中越“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两廊一圈”)合作,实施交通、能源、旅游、农业等领域的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加快建设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合作。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三十九)做好指导协调和实施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措施,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提出本部门支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完善相关规划。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广西的投入力度,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要加强对意见实施的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十)做好跟踪检查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督促检查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落实工作,跟踪分析本意见实施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事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广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国务院
二○○九年十二月七日
第三篇:中共江津市委 江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中共江津市委 江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市属各群团,市属有关企事业单位:
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地区间很不平衡,柏林、蔡家、永兴、嘉平、中山、塘河、西湖、四面山等8个山区镇(管委会)与平丘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不但制约了全市山区农民增加收入,而且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根据市委十一届四次全委会和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要求,结合山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
我市山区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但幅员面积大、资源丰富。各山区镇要立足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着眼长远,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目前种养业仍是大多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大多数农民增收,是山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继续推进产业结构、品种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优质粮基地,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作为产业进行系列开发。大力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林果业、中药材和旅游业,努力推动无公害、反季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积极兴办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服务和休闲旅游业。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切实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突出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培育。努力推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区发展的环境。坚持政府推进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把农村劳务开发培育成为山区的支柱产业。
二、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山区农业走向市场的重要依托。按照全市农业产业规划要求,优先扶持壮大山区特色和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及“两社两化”、家庭农(牧林)场、产(行)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支持辐射带
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对获得重庆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给予其在山区镇投资总额的10—20%贷款的贴息;市财政予以20万元的发展基金奖励。对龙头企业实施的带动农民增收的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以及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等,给予一定的补贴。不论哪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积极给予支持。要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保护龙头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增强贫困农民增收能力
要突出抓好特困村扶贫这个主战场,狠抓扶贫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一条路、一口池、一个产业、一片房”的“四个一”工程。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今年内全部解决岩洞窝棚农户的住房问题;市财政从今年起每年安排60万元,主要帮助特困村实施扶贫开发项目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易地扶贫工作,安排一定财政扶贫资金,对海拔较高、人口稀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高山农户或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户,逐步实行易地搬迁,彻底摆脱致贫环境。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强化市级部门对口扶贫和镇(街)干部对接扶贫制度,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努力缩小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山区发展的瓶颈
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发展滞后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南部山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坚持城乡统筹、地区平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经济发展搞交通,围绕“双百工程”抓重点,围绕“三化”进程促发展,实现“通达”和“畅通”两个目标,切实抓好山区交通建设。市交通部门要根据实际,作好镇村公路建设规划,尽可能多争取国家和重庆市的资金支持,重点用于山区镇交通建设。对镇连接主骨架公路补助由每公里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按照农村公路规划,优先安排山区镇改造镇到村的公路,每公里补助材料费1万元。市交通局要帮助山区镇村搞好公路建设设计,并免收设计费。加快对笋河、塘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按规划尽快建设一批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水电建设项目。国土整治、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网改造等项目要向山区倾斜。搞好“一事一议”,防止硬性摊派等加重农民负担事件的发生。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调整山区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2006年前完成山区农村中小学校现有危房改造,农村教育寄宿制项目首先在山区实施。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优先实施免学杂费、免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广泛开展智力扶贫和支教助学活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山区农村教育水平。加快发展山区卫生事业,基层卫生院建设国债资金项目重点向山区镇倾斜。加快推进山区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开展医疗技术对口扶贫,不断改善山区医疗卫生环境。农村通讯、广播电视、民政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力争3年内实现电话入社、无线电视入户和调频广播畅通。优先安排实施农村村级组织阵地建设项目和规划实施“五保户”集中居住供养,特困精神病人医药费补助按高限执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稳定山区低生育水平。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打击黄、赌、毒,铲除农村社会不健康的环境和土壤,引导农民群众革除陋习和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妥善处置好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抓好安全生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六、实行税费和财政优惠,扶持山区经济发展
在我市二类地区镇平均支付水平的基础上,提高20%的比例加大对山区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财政安排的城市维护费和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切块安排,加大对山区镇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对新办的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基础产业的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自开办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减半征收期间,纳税人符合西部开发鼓励类条件,其鼓励类收入占企业总收入达到70%以上,再减半按7.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以及公用企业、商业、物资业、外资企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局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一年;对企事业单位种植林业、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所得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山区经济发展。山区镇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乡镇企业承贷信贷资金,自有资金比例可降到10%以下。继续推行小额信贷或联户担保等办法,以缓解农村生产性资金不足的矛盾。
七、搞好山区干部群众培训,广泛开展智力扶贫
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重点,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对山区村社干部分级分批进行培训,帮助山区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结合山区优势产业,广泛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市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的专项培训费,根据劳务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好订单、定向等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和种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对参加培训的山区农民的学费减免比其他地区提高20%。
八、加强山区干部队伍建设,调动山区干部积极性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分期分批到较发达地区镇(街)或市级部门挂职,选派年富力强的干部到山区镇任职,大中专毕业生优先安排到山区镇工作,选调镇级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对成绩突出、德才兼备的干部提拔重用。山区镇机关干部下乡补贴,调整为每月50元。村级四职干部误工补助视其经济状况和规模,可适当提高务工补贴标准。积极探索村干部养老保险的途径和办法,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九、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激励机制
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各镇(街)和市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从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从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小康进程的高度出发,大力支持山区的发展,要做到政令畅通,确保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坚决防止因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影响山区发展。山区干部群众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勤奋务实,开拓进取,加快发展。要把扶持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对镇和市级部门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综合考核一并进行。市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做好我市山区经济发展工作,努力缩小山区镇(管委会)与平丘地区差距,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文件精神,并进一步采取措施,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加快山区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努力。
第四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间投资工作,近年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开展了专项督查,民间投资增速企稳回升。但是,当前民间投资增长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障碍,部分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尚未落实到位,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垄断行业市场开放度不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民间投资活力不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各项要求,确保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等重点任务落实到位。坚决落实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有关要求,精简合并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不得擅自增加行政审批事项,不得擅自增加审批环节,切实防范权力复归和边减边增。充分发挥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实现项目网上申报、并联审批、信息公开、协同监管,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情况清理核查,提高审批服务水平
各地区、各部门要对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情况开展一次全面细致的清理核查,逐项梳理已报审的民间投资项目,清查各类审批事项办理情况,明确办理时限。能够办理的,要尽快办理;暂不具备办理条件的,要帮助民营企业尽快落实有关条件;依法依规确实不能办理的,要主动做好解释工作。对无正当理由拖延不办的,要加大问责力度,通过约谈、通报、督办等方式督促限期整改,必要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要针对清理核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效率,优化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服务。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民间投资创新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互联网+”、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显著的行业领域,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时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发挥财政性资金带动作用,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对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项目的投入。支持双创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为民营企业投资新兴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创新技术市场交易,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科技型企业投资回报水平。鼓励民间资本开展多元化农业投资,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民间资本与农户建立股份合作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对带动农户较多的市场主体加大支持力度。
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禁止排斥、限制或歧视民间资本的行为,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机会,支持民间资本股权占比高的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积极采取多种PPP运作方式,规范有序盘活存量资产,丰富民营企业投资机会,回收的资金主要用于补短板项目建设,形成新的优质资产,实现投资良性循环。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价格和收费标准,完善PPP项目价格和收费适时调整机制,通过适当延长合作期限、积极创新运营模式、充分挖掘项目商业价值等,建立PPP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推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设立基金、组建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规模较大的PPP项目。
五、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民间投资动力
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落实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强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中介服务收费监管。允许失业保险总费率为1.5%的地方将总费率阶段性降至1%,落实适当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政策,推动各地出台或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和配套措施。深化输配电价格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等,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用好用足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器用地支持政策,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科学合理确定车辆通行费标准,规范铁路港口收费,开展物流领域收费专项检查,着力解决“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收费,降低贷款中间环节费用,严禁各种不规范收费和不合理的贷款附加条件。
六、努力破解融资难题,为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
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优势,优化授信管理和服务流程,完善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权利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制度,发展和丰富循环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快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对企业抽贷、压贷、断贷等融资难题。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客观评价民营企业实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网站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鼓励地方推进“银税互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之间的合作等,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鼓励各地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过桥转贷资金池等,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
七、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确保政府诚信履约
地方各级政府向民营企业作出政策承诺要严格依法依规,并严格兑现合法合规的政策承诺,不得违法违规承诺优惠条件。要认真履行与民营企业签订的合法合规协议或合同,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拒不执行,不得随意改变约定,不得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等情况。开展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对地方政府拒不履行政府所作的合法合规承诺,特别是严重损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破坏民间投资良好环境等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对造成政府严重失信违约行为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惩戒到人。
八、加强政策统筹协调,稳定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科学审慎研判拟出台政策的预期效果和市场反应,统筹把握好政策出台时机和力度。有关部门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明确政策导向,提出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具体要求,正确引导投资预期。围绕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加大政策解读力度,主动解疑释惑,帮助民营企业准确理解政策意图。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切实做好民营企业关切事项的回应工作。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活力,帮助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市场,加大对适应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需要项目的投资力度,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沿边地区梯度转移。
九、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和能力
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和协会商会在企业与政府沟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倾听民营企业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因地制宜明确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着力破解“亲”而不“清”、“清”而不“亲”等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家专业化、精准化培训,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梳理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逐项检查各项政策措施在本地区、本领域落实情况,对尚未有效落实的政策措施,要认真分析原因,抓紧研究解决办法,确保政策尽快落地。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各地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实化、细化、深化鼓励民间投资的具体措施,努力解决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各项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9月1日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内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发〔2007〕45号 【发布日期】2007-05-21 【生效日期】2007-05-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内政发〔2007〕45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扶持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是贯彻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构建和谐内蒙古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的政治责任,是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历史使命,也是全社会应尽的义务。我区的老区共涉及6个盟市、26个旗县区和160万人口,26个老区旗县区中有15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7个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由于大部分老区处在偏僻山区、丘陵和沙漠化地区,受交通闭塞、干旱少雨等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还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与全区的发展差距呈拉大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小康建设进度。为进一步扶持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本着老区优先、重点倾斜、协调同步的原则,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加大对老区的公共财政支出力度,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大对老区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稳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促进老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努力实现老区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主要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老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全面提高;稳定解决全区重点老区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全区重点老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达到或高于全区贫困地区人均增长幅度,重点老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的幅度达到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平均水平,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50%左右的老区嘎查村有一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基本解决老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等问题,使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老区生存环境得到改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创造条件。
(三)重点扶持的老区旗县。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革命老区是指革命老根据地,包括第二次革命战争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自治区革命老区主要是指抗日战争前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经民政部核准,1985年召开的我区革命老区工作座谈会及以后的文件确定,我区的革命老区旗县区共26个,主要集中在大青山、蛮汉山、承平宁游击区和陕甘宁边区(部分)。今后一个时期,自治区重点扶持自然条件差、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以及地方财政收入低的15个贫困老区旗县,分别是:武川县、土默特左旗、清水河县、丰镇市、凉城县、卓资县、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宁城县、喀喇沁旗。在15个旗县中,按照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及贫困状况,选择特别困难的60个苏木乡镇(每个旗县4个)、300个嘎查村(每个苏木乡镇5个)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点扶持的苏木乡镇和嘎查村由所在旗县、盟市会同自治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确定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老区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从2007年起,全区每年选定60个嘎查村,按照缺什么扶持什么的原则予以扶持。其中,自治区每年扶持30个嘎查村,盟市、旗县每年扶持30个嘎查村,扶持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
二、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一)加快对老区经济建设发展的资金投入。扶持老区旗县调整产业结构,利用老区特色资源,打造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扶持老区嘎查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专项资金,根据实施效果和自治区财力每年有所增加。各盟市、旗县要相应在本级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定资金扶持老区发展。扶贫贴息贷款向重点老区贫困嘎查村倾斜。自治区每年扶贫、农牧业开发、农牧业发展、科技资金等涉农专项资金,优先向老区安排。自治区和盟市在安排和争取国家专项补助时,对老区旗县给予优先考虑,对地方财力困难的老区旗县应足额配套资金。有条件的盟市、旗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企业捐赠,可设立用于老区建设的专项基金。自治区财政明年将安排200万元作为老区建设专项资金。
(二)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加大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涉及老区水、路、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并纳入自治区“十一五”规划之中。自治区地方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要优先向老区安排,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按照自治区提出的“到2010年全区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或者水泥路,行政嘎查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自治区每年在安排苏木乡镇通油路和嘎查村通公路项目时,优先解决不通油路的重点老区苏木乡镇和不通公路的重点老区嘎查村道路。自治区将每年解决7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要重点优先解决老区旗县。2007年自治区计划增沼气用户6万户,其中用于重点老区1??3万户。对于没有通电的老区嘎查村,电力部门要重点予以考虑,对一些居住分散偏远的老区嘎查村可采取风光互补发电等办法解决照明问题。加快老区招商引资和资源开发,帮助老区引进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地下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区旗县,要积极做好资源普查工作,地矿等有关部门从地质勘探方面要给予重点倾斜,使这些旗县地下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参照其他省区的做法,结合我区的实际,积极推进部门筹资扶持老区的政策,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每年应筹集专门资金用于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此项工作由涉及老区的盟市、旗县提出项目申请,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确定项目方案,由各出资部门组织实施。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在上报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老区的资金配套能力,对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再要求硬性配套。
(三)支持老区扶贫开发项目建设。自治区在安排重点项目、产业布局方面,对老区要予以倾斜支持。降低企业到老区投资开发的准入门槛,降低注册资本标准。在投资项目的金融贷款、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申办证件、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优先重点考虑。大力扶持老区优势农畜产品和龙头企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科技扶贫,结合农牧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组织区内外农牧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老区旗县对接,开展产业科技集成示范,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抓好“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生产示范户,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农牧民增收。2007年自治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经济委员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工商联合会、个私协会将联合在老区开展“嘎查村企双千结对工程”活动,促进企业与乡村联合办企业,实现老区农村牧区与企业互惠双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支持。2007年自治区将投入的扶贫资金要重点对老区安排一定比例予以扶持。
(四)实施老区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扩镇工程。对老区旗县的扶贫开发重点嘎查村,有就地开发条件的,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逐步改变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没有开发条件、不适合生存居住的重点嘎查村,通过分期分批的扶贫移民扩镇试点项目和生态移民工程,把分散的农牧户迁移出来,进行围封转移,恢复生态。自治区启动的第五期移民扩镇扶贫试点项目,对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老区应重点予以考虑。
(五)加快建立老区卫生服务体系。在推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中,对参加合作医疗的老区特困户、老复员军人、烈军属,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资助其交纳参加合作医疗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对因患大病医疗救治个人负担部分和对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适当提高医疗救助和补助额度。加快老区卫生三级网络建设,确保老区旗县、苏木乡镇所在地都能拥有一所设施比较完备、服务功能完善的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每个嘎查村都有卫生室,做到小病治疗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得到及时医治。自治区安排的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建设项目,要重点向老区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倾斜。扩大老区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老区贫困人口的参保率。
(六)促进老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全面实行和切实落实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新增教育经费重点向老区倾斜,“两基”巩固提高项目要优先安排老区学校,重点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老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困助学长效机制,确保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因贫困辍学。自治区每年计划安排的寄宿制贫困中小学生补助资金,要优先解决重点老区的中小学生。支持老区文化建设,优先发展老区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到“十一五”末期,实现老区旗县有图书馆、文化馆,苏木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嘎查村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结合国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对大多数处于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重点老区要作为重点进行投入,确保到“十一五”末期使老区能收看到2套中央和2套自治区电视节目,收听到1套中央和2套自治区广播节目。
(七)加大对老区人才和智力支持。积极扶持老区劳动力参加技术培训,政府间劳务协作应优先安排老区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高校毕业生到老区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老区服务。对自愿到老区苏木乡镇基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给予工资待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吸引各方面、各层次人才到老区工作。自治区、盟市的大中专院校应为老区苏木乡镇培训农技、教育、医疗方面的技术骨干,采取定期轮换制选派城市教师、医疗骨干到农村牧区学校、卫生院服务,提高农村牧区教学和医疗水平。普及实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努力提高老区人口素质。老区各旗县要组织落实农牧民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训进程,使农牧民都能掌握农牧业适用技术和外出务工方面的必要本领。
(八)扶持老区发展旅游业。将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列入老区建设项目,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维护、修缮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旅游”。将武川县得胜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游击队司令部、鄂托克前旗1937年党中央组建的“盟工委”所在地、城川“中央民族学院”旧址、凉城县“绥南地委行署”等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规划,旅游和文物等部门要重点加以扶持。重点扶持老区旗县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支持和鼓励老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牧户游”,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有机互动。
(九)加大对老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自治区鼓励科技开发、农畜产品加工、资源综合利用以及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在老区新办的中小企业,按照国家的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经财税部门批准,可适当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纳税人通过自治区、盟市、旗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向老区的公益和救济性捐赠,可按现行税收法律及相关政策规定,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时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农村牧区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开展扶贫贷款、小额农牧户信用贷款、农牧户联保贷款、小额信贷、邮政储蓄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支持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鼓励企业法人到老区建立“村镇银行”。对于政府出资设置的担保资金,金融机构要优先考虑革命老区贫困户贷款,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加强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加强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各级政府要从全局的高度来谋划老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把扶持老区发展作为一项“思源回报民心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定期分析研究促进老区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协调、督促、推进有关政策和工作任务的落实。各职能部门要认真为老区办实事、办好事,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主动配合,严防推诿扯皮,确保各项扶持老区发展的有关政策能落到实处。
(二)动员社会力量支援老区建设。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对老区实行定点帮扶,集中力量,分工、分片进行重点帮扶。要动员城市社区和社会各界与老区建立联系,结成对子帮扶,要加强对老区的舆论宣传,形成全社会不忘老区、帮助老区发展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向老区自愿捐赠钱物,支援老区建设,对贡献大作用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奖励。企事业单位向老区捐款(含物折合)累计100万元以上、个人累计50万元以上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并授予自治区级支援老区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单位捐款50万元以上、个人捐款30万元以上的,由盟市人民政府表彰奖励;单位捐款30万元以上、个人捐款10万元以上的,由旗县人民政府表彰奖励。
(三)老区干部群众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依靠自身力量改变面貌。从根本上说,要彻底改变老区落后状况,最终还要依靠老区当地的干部群众。老区人民要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当地资源,准确定位,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和扶持下,依靠自身力量加快发展,用老区精神建设好老区。
(四)充分发挥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的作用。各级政府要继续支持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发挥其促进老区发展的参谋咨询作用。自治区人民政府将确定一名领导联系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定期听取老区工作汇报,及时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财政部门要为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解决必要的办公和调研经费。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搞好协调服务,积极参与动员社会和公众力量,全方位推进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2007年5月21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