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文轩:读书重“文脉”,作文要“折腾”
曹文轩:读书重“文脉”,作文要“折腾”
——北大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语文报社讲座纪要12月26日,北大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应邀来到语文报社,在走访了各个编辑部后,曹老师为我们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我们该到中小学去
作为北大教授和著名作家,曹老师本可以在象牙塔的顶端舒适地研究学问,但多年来他却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倾听师生的声音。谈到这段经历,曹文轩老师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基层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知识分子的呼声在基层是“雷声”,可以直接影响中国的教育,这声音是最有意义的。
单纯的“快乐”对孩子真的有益吗?
有人认为: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曹老师则认为: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才是儿童文学!“快感”不光是喜剧的快感,还包括悲剧的快感!孩子也需要忧伤的文字,许多国家的童话就含有悲剧的色彩。2005年他完成了《青铜葵花》的写作,这本书就告诉了孩子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处境,怎样面对自己的一生。”在中国,“快乐”成为一个高频词汇,所有人都看重孩子的“快乐”:因为孩子高考,家长学会了安静地走“猫步”;孩子发脾气,大人用讨好的方式安慰„„游历过世界各国的曹老师认为:世界上
所有的孩子都有沉重的压力,在中国,上到官方,下到民间,都在强调孩子的学习压力大,在国外可没人这么强调。受苦是人生的本质,我们不该对孩子隐瞒这个事实,而应该告诉他们,面对苦难要怀有感恩之心、保持优雅风度!一次他去新疆开会,天气很热,沥青的马路都被烤化了。在空调车上,他却看到远处有一队人顶着烈日慢慢前行,走近一看,竟是一队日本学生!他们在做磨练意志的锻炼。他既震惊又遗憾,我们的教育可以让孩子做同样的事吗?邻国日本对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文脉”是判断好书的标准
“要让孩子们读有‘文脉’的书!”曹老师这样界定好书。“文脉”是什么?曹老师回忆:我小时候可以读的书很少。我的父亲是校长,他有两箱书,其中有好几册鲁迅文集的单行本。于是我就读,我被这些书吸引了,喜欢到痴迷的地步。受这些书的影响,每当老师叫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我总是写得最好。有一次写作文,我竟然写满了三个作文本,到现在这个记录还没有人能超越!那时写作,我就感觉文字顺着我的笔流淌到作文本上,当时我不知道这流淌的是什么,现在想想,那就是“文脉”!
提到现在中小学生所读的书,曹文轩老师坦言“很为孩子们感到忧虑!”由于几年来深入中小学校,曹老师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孩子们读书的误区。那些“搞笑”的书,只能让孩子哈哈一笑,对他们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没有任何帮助。这些书就是没有“文脉”的书。曹文轩认为:老师们不要看到学生捧着书就感到欣慰,要看看学生手头上的书有没有“文脉”!现在很多孩子错把“搞笑”当“幽默”,错把形式上的“天马行空”当成真正的“想象力”,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们。
可是怎样让孩子们理解“文脉”的含义呢?曹老师告诉孩子们一个简单的办法:每次大家读书的时候,旁边放一个本,读到好的文字就把它记下来。如果有东西可摘录,那这本书就是有“文脉”的,值得一读!如果读后一无所获,那就可以直接把这书放回它该放的地方——垃圾箱!
学生也需要“情调”教育
蔡元培先生曾倡导学生“德、智、体、世界观、审美观”全面发展,但现在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世界观和审美观的教育。曹老师认为:审美教育和世界观教育,不应该只演化成音乐课、美术课、品德课等,而是应该贯穿于所有科目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现在我国的教育准确地说是“知识外挂思想的教育”。很多学校的墙上挂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其实除了知识,美也是一种力量。正是由于美学教育纬度的缺失,给现在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有些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旅游胜地乱写乱画,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美”是什么。同样,文学创作也要注重“美”,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文字使人们变得“高雅”,而不是为了迎合世俗文化,写些浑浑噩噩的内容!
谈到“美”,人们就会自然想到“情调”这个词,学生也需要“情调”教育,可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少这重要的部分。比如,我们国家5岁左右的小孩没有“豪华”的图画书看;没有朗朗上口的传统童谣唱,孩子本可以通过这些来了解美的。
想写好作文就要“折腾”
谈到小学生写作文总是写不长、写不好的现象,曹文轩老师提供给孩子们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要写好作文,只要记住一个词——‘折腾’!”曹老师还用一个实际的例子讲解了“折腾”的意思:比如你要写只剩一个柿子的柿子树,你首先要设计一个主人公,给他取名为皮卡——你可以谈谈他名字的由来——然后再设计一个情节。比如树上只剩一个柿子,皮卡希望这个柿子能在树上多待几天,等外出上学的哥哥回来的时候再掉下来。这时开始‘折腾’,偏偏在哥哥回来的前一天,柿子被乌鸦刁走了——注意你要写出乌鸦的颜色、柿子的颜色、天空的颜色,这样你的文章就有了色彩——于是皮卡就开始追乌鸦,眼看快追到了——这时又要“折腾”——皮卡摔了一跤,结果他发现自己来到了一片柿子林,那里全是红红的柿子。皮卡这时应该开心地摘柿子了吧?不!不要让他摘,还要“折腾”,要写皮卡开始犹豫要不要摘柿子。摘?不摘?反复思考后,再让皮卡摘柿子。这样“折腾”下来不愁文章写不长了!
最后曹文轩老师送给所有的人一句话:“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第二篇:曹文轩:好作文靠“折腾”
曹文轩:好作文靠“折腾”
十岁、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很有“财富”,为何写作文无话可说?作家曹文轩告诉孩子们:作文写不好的一大原因,是对这个世界缺少“凝视”。针对近日微热议的“中国没有好作文”,曹文轩表示,孩子是可以写出充满想象力的好作文的。送给孩子几句写作心得
作文对语文学科至关重要,以至于有人说“作文得高分者得天下”,然而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不知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曹文轩在“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决赛的讲座中,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送给学生们几句有关写作的话语。
【第一句话】“财富不在远方,就在自己脚下” 曹文轩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生活在西班牙大草原上的小男孩,在教堂旁的一棵大树下,连续做了两个相同的梦,梦见自己穿过大草原,渡过大海,来到非洲大沙漠的一座金字塔下,发现了两大箱财宝。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寻宝之旅。当他到达梦中的金字塔下,却没在那里挖出财宝。这时,来了一群坏蛋,得知他的故事后奚落一番,且把他丢进大坑里。其中一个坏蛋对他说:“两天前,本人在这座金字塔下,同样做了两个相同的梦,梦见自己走过非洲大沙漠,渡过大海,穿过西班牙大草原,在一座教堂旁的一棵大树下发现了财宝,但我没有像你这样愚蠢到为两个相同的梦冒险!”后来,男孩回到西班牙大草原,在自己当初出发寻宝的那棵大树下,发现了财宝。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曹文轩告诉学生们:写作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你自己,走过童年、少年,你已经是世界上富有的人了,富有到足以对付老师出的各种作文题。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而写作就是要写独特的经验。
【第二句话】“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每时每刻都有故事发生,为什么写作文会觉得无话可说? 曹文轩告诉孩子们:人类看世界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扫视”,另一个是“凝视”。“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而只有仔细打量、凝视这个世界,才能发现它的无比丰富和美妙,作文的素材也就取之不尽。否则,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曹文轩以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草原》中写到的“天空飞过来三只鹬”为例: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中,“三只”一词说明了契诃夫有着一双善于“凝视”的眼睛;“过了一会儿,那先
前的三只鹬又飞了回来”。这句话看似也很简单,“先前”一词说明了文中主人公记住了三只鹬的样子,更加反衬出契诃夫善于“凝视”。
【第三句话】“创造的自由无边无际”
曹文轩说,每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有天空、太阳、月亮的是第一世界,用我们的心、脑想象出来的是第二世界。有个成语叫“无中生有”,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个贬义词,但曹文轩认为,它是个褒义词,也是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它回答我们的是大千世界来自何处:“有”是从“无”来。
曹文轩解释道,世界的奇妙就在于通过无中生有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哈利·波特、安徒生童话,还有语文课本中大量的故事都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但正是成千上万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作文,不仅是写已经存在的世界,还能写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而任何生活中的事情,如果不掺杂想象,写在作文中都不会生动,所以好作文应该是第一句话和第三句话的完美结合。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形式上的天马行空,当成真正的想象力,这点老师应该加以引导”。
好作文离不开“折腾”
写作文时,学生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写不长。老师要求写1000字,可是写了200字就再也写不下去了。写作文要怎样才能得高分呢?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曹文轩告诉学生们:作文得高分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一定要把作文写长”,因为阅卷老师常常有这样的心态:看到一篇长文他就会赞叹:这个孩子不简单,这么短的时间居然写了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就给一个高分。
可是,作文写长并不容易。曹文轩举了一个“摘柿子”的事件为例,示范怎样把一点点事通过反复“折腾”,把它变成一个很长的作品:
一个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了。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皮卡。皮卡望着最后一个柿子,对柿子说:“柿子呀,你千万千万不要掉下来,你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一定一定要坚持住!因为再过几天,我的哥哥就要从东京回来了!你一定要坚持到我哥哥回来!”所以每天早晨,这个叫皮卡的男孩不时望着这棵柿子树上的最后一个柿子对着柿子说:“一定一定要坚持住!拜托了!”
可是,就在哥哥要回来的前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学生们立即说:柿子掉下来了!
曹文轩说:不!不能掉下来!掉下来作文就写不下去了。
就在哥哥回来的前一天,天空飞来一只乌鸦,把柿子给叼走了!这只乌鸦很淘气,就在皮卡脑袋的上空飞来飞去,气得皮卡不行。天空很蓝,乌鸦很黑,柿子很红!蓝色的天空下飞着一只黑色的乌鸦,它嘴里叼着一只红色的柿子。
曹文轩说,有一种词叫颜色词,写作文的时候要多多使用,因为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写作文要有风景描写,要有场面。
乌鸦飞走了。皮卡就开始追赶这只乌鸦,追赶了很远很远的路。那只乌鸦飞过一道山岭,再也看不见了。这个时候,皮卡已经累得不行了,就躺在地上。
曹文轩问,当皮卡醒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在什么地方?学生们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曹文轩说,只要打开了你的思路,只要你说得通,这就是第二世界。本来就没有,创作了才有。
皮卡醒来了,起来一看——哇!好大一片柿子林啊!一棵一棵的柿子树挂满了柿子,阳光灿烂。灿烂的阳光下,那一树一树的柿子就像一盏一盏的灯笼那么漂亮!
曹文轩问,这个时候皮卡最想做的一个事情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摘柿子!曹文轩说,错了!这个柿子不能摘!写作文写到一个人最想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让他立即去做,要有一个来回,要有一个反复,有一个矛盾。这就是“折腾”,每折腾一次,皮卡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主题也越来越明朗了。
曹文轩又问:你们听到火车运行时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又有各种回答,而曹文轩的回答是:我听到的声音是“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是世界运行的动力,也是好作文运行的动力”。
好作文能写出孩子的天性
一篇在“希望杯”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的小学生作文,在初中老师眼中只是一篇普通习作,因为“套路、斧凿痕迹重”,由此引发了争议,中小学生作文的文风问题再度引起关注,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好作文,真实才是唯一救赎”。也有人认为,目前的作文教学不给力,为了考试拿高分,学生作文中公式化的套作严重,不接地气,多见陈词滥调和“假大空”的模块作文。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赵长天直言,作文教学中“不应该总是教孩子说假话,教孩子说真话比提高GDP更重要”。
针对这样的争议,评委会接触了几位语文教师和曹文轩。
呼和浩特的一位语文老师冯程茹认为,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生们写作文最大的困扰并不是套作,而是缺乏曹文轩强调的两种能力:不会无中生有地创作,不会静心凝视。
所以,她认为,教会学生“用慢镜头聚焦身边的生活”很重要,而这与孩子平时的阅读积累以及受到的引导密切相关。
武汉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刘艳表示,那种为求考试得高分的套作作文“不符合学生写作的初衷,有些急功近利。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着想”。所以,她在教学中更注重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情感,“引导他们多发现生活中阳光的、积极进取的一面,提炼出生活的真谛,汲取正能量,而不是偏激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
广州的语文老师梁晓佳也认为,导致模块作文出现的原因,正是因为小学生不懂得发掘生活中的素材,或者不懂得如何组织语言。所以,曹文轩的讲座,对指导学生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写出真情实感,写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真性情作文”。
中国果真只有应试作文,没有“好作文”吗?
曹文轩表示,一篇作文是否好,存在争议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看文章的标准不一样。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并不都是以套作作为评卷标准,好作文还是能够被发现的。
什么样的作文才称得上好作文?曹文轩认为,好作文是能让孩子发挥自由天性、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不要用太多的简单的条条框框去要求。
对中小学生中作文“假话”多这样的说法,曹文轩表示,说假话肯定不好,但说假话和想象力如何分界是个问题,不能把想象力等同于说假话,“孩子们是可以写出具有很强想象力的作品的”。
【曹文轩简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儿童文学作品有《草房子》、《红瓦》、《根鸟》、《青铜葵花》等,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希腊、日、韩等文字。曾获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等,2004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2015年第十一届“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决赛评审。
第三篇:写作文要折腾
写作文要“折腾”
一.导入
做人贵直,写文贵曲。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便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只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才能吸引读者。怎么做呢?老师教你一招:“折腾”!(点大屏幕)二.名著都“折腾”
很多作家都会折腾,很多好作品都是折腾出来的。师:《故乡》,最想见闰土,却先插叙一大段少年往事,好容易来个人却是杨二嫂,然后是一班本家和亲戚,几天后没有任何征兆的,中年闰土出场,慌忙迎出去却听到一声“老爷”,让所有热切的盼望降到了冰点。鲁迅在折腾。
还有呢? 生:《社戏》写看戏前的波折:叫不到船(没去)——和别人一同(不准去)——坐八叔的航船(迟疑)——双喜打包票(同意去)。鲁迅真是折腾的高手,社戏还没看,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情节的一波三折。
生:《 心声》:想读不让读——偷读想爷爷——指错遭嘲笑——终于可以读——一直读下去。黄蓓佳在折腾。
师:大家熟悉的《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许多名著都在折腾。老师说一个:三打祝家庄,折腾。
生2:三打白骨精,折腾!生3:三调芭蕉扇,折腾!„„
原来起起伏伏就是折腾。三.名家巧“折腾”
1.我们来看《我的叔叔于勒》全篇情节上的起起伏伏。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辨于勒﹨避于勒
特别是辨认出老水手是于勒后,情节急转而下,全家人避开于勒。这个巧转,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结局的突转,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势,直接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冲击:原来菲利普夫妇是那么的认钱不认人。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这个折腾好!
师:文章整体上折腾出“起起伏伏”的效果,具体展开的时候是怎么折腾呢? 2.我们来看盼于勒的情节: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母亲盼)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盼)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大家盼)
作家们好像特别钟情“三”字,你发现盼于勒情节里的“三”了么?(三盼)
围绕盼于勒这一情节,写母亲盼,父亲盼,大家盼。用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视角反反复复来渲染同一个情节。这一折腾,突出了一家人热切盼望的心情,与结局的巧转形成对比。
反反复复就是折腾
3.我发现莫泊桑将故事的核心情节(遇于勒)折腾得最厉害,我们一起来看看。父亲看见老水手像于勒,他该怎样确认呢?莫泊桑的折腾开始了,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一次辨认)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二次辨认)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三次辨认)
又有一个“三”吧?去辨认是否是于勒这件事,莫泊桑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现辨认的过程,这样围绕一件事,来来回回就是折腾。这一折腾,可见菲利普夫妇多么不愿发财梦破灭!
4.大家都知道《我的叔叔于勒》写了菲利普一家:盼于勒——遇于勒——避于勒(明),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于勒,他的情况怎样呢?
于勒: 发财 穷光蛋(暗)
师:明写、实写菲利普一家,暗写、虚写于勒的遭遇,这样虚虚实实推进就是折腾,它更能让文章的情节一波三折。
本单元《 心声》也用虚实推进的方式进行了一番折腾,说说《心声》是怎样用虚实推进的方式折腾的?
(实写李京朗读课文,虚写他的家庭境遇。)5.小结:《我的叔叔于勒》折腾的地方还有很多,折腾的方式也还有许多。简单地说,折腾就是明明暗暗、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曲曲折和、起起落落、开开合合、忽高忽低„„
温馨提示:“折腾绝不是瞎折腾”,折腾的目的是让情节更曲折,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深刻。
6.用你的慧眼来发现《寻找钠离子》中的折腾。发资料:
寻找钠离子
这节课一定要上好,李老师说有市里的专家听课呢。
一说有市里的专家,我这心里就有点毛。上次也是来了个市里的专家,临时给我们出了一道题,说有一条船,船上有32只羊,28头牛,问船长的年龄是多少?你说这不瞎扯吗!这„„这有答案吗?我当时头脑一冲,正准备举手质疑,可转念一想,这可是专家出的题呀,应该不会有问题的,再看看周围的同学,也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的茫然。专家可说了,这次测试关系到学校评级呢,可不能给李老师捅娄子,熬到快下课时,我还是像其他同学那样,工整的写上“船长年龄60
岁”,交上去了。谁知第二天一早,李老师黑着脸把我们骂了一老通。(曲曲折折呈现)心理描写上的折腾为后文坚持真理打下伏笔
哟,李老师来了,我得收收心。李老师今天穿着浅绿色套装,脸上施了淡淡的粉黛,显得既庄重又雅致。我挪了挪板凳,直直身子,认真听老师上课。李老师今天上的是一节实验课。为了便于学习,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六个组,我被分到第六组,在我们的实验桌上放了一瓶白色粉末。(反反复复渲染)李老师的着装,我的动作,反复渲染突出了对这节课的重视老师说,我们面前放的白色粉末,有可能是硫酸钠、氯化钠或碳酸钠中的一种,今天的任务是确认放在我们面前的究竟是哪一种物质。接到任务后,我们迅速地忙活开了。拿试管,取粉末,倒入试剂,震荡试管,我们期待中的变色反应并没有发生。换一根试管,再取粉末,换一种试剂,还是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发生。我们又尝试了其它方法,可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始终没有发现一丝钠离子的踪迹。试验过程的折腾凸显了我们的慎重(曲曲折折呈现)我看到组里每个人的额头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再看看其它组,已经开始填写实验报告了,可我们这儿还一点头绪都没有,待会儿还要展示成果,交流经验,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就按书上的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吧,”成绩最好的姜雨涵说。“也可以参考一下第五组的实验啊,”头脑灵光的金纬补充说。我不同意这样做。“那要是影响了公开课你负责呀?”“李老师要怪罪下来你担着啊。”可我还是觉得应该实话实说,于是他们推举由我代表小组展示交流。讨论填写报告这一情节的折腾再显我们的重视(反反复复渲染)
第五组交流完以后,李老师那热切而信任的目光就投向了我们组。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点犹豫了,要是真的出点什么事,我怎么对得起那目光!可是,可是„„没有可是,我已经被同学们搡到了前排,李老师走到我面前,问我说:“他们为什么推举你来发言呢?”“他们说我个子高,天塌下来都该我顶着。”轰的一声,像有一千只蝙蝠从耳际飞过,教室里笑成了一锅粥,我顿时窘得不行,猴下腰,低下了头。李老师也咯咯地笑着对我说:“那我倒要看看,高个子是怎么顶天的,说说你们的实验吧。”“我们的实验失败了,”交流前的折腾为巧转做铺垫尽管我的声音小得连自己都听不到,可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静的只听得见呼吸的声音。迎着李老师那目光,我鼓起勇气说:“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可是我们连钠离子的影子都没有找到。”我分明感受到李老师眼中一闪而过的兴奋,她抓起我的手,用力举过头顶,面向所有的人说:“我为你感到骄傲!也为你们组感到骄傲!” 我跟所有的人一样,诧异地望着她。她接着说到:“你们实验用的白色粉末,只是一勺子面粉,根本就没有钠离子,我就是要看看,你们敢不敢坚持真理!你们虽然没有找到钠离子,可是你们找到的却是比钠离子珍贵一百倍的诚实、勇敢,你们找到的是科学的真谛呀!”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是市里的专家率先发起的。我知道,这掌声是给李老师的,也有给我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踮着脚,将我的手举过头顶的样子!(起起伏伏逆转)老师道出真相,结尾的这一折腾使主题更鲜明
全篇明写我们的实验过程和矛盾心理,虚写老师的有意安排。虚虚实实推进这种折腾方式,让文章“尺水兴波”。
可见无处不可以折腾!四.我们来“折腾”
师:老师常说:“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大家来试一试,折腾折腾。
1.独立思考,小试牛刀
续写,用“曲曲折折呈现”和“起起伏伏巧转”的方式分别折腾过程和结局 十月,天气刚转凉。最后一节自习课,部分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刚从操场上打完一场球赛的几个男生进了教室,打开了电扇……
接下里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束的时候是怎样“峰回路转”的? 你来来来回回呈现了开关电扇的过程,这个折腾使情节一波三折。这样的巧转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你的折腾还要斟酌斟酌。
“我中午才吃了药,感冒发烧没好呢。”不远处传来女同胞浓重的鼻音。我扭过身,看见好友捂着嘴,咳嗽了两声。教室里静了下来,刚围在电扇底下的男生散开了。
她感冒发烧?中午还和我抢着买冰淇淋,一路上欢歌笑语的。我疑惑地盯着她。好友轻轻走到窗户边,打开了关着的窗。
窗外的喧闹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下来。十月的凉风趁势而入,我撩撩被微风拂乱的头发。
2.小组讨论,大展身手
看来大家初步掌握了折腾的几个招数,我们也在自己的文章里折腾几下,让它升格升格吧。
声音
(1)那天是妈妈的生日,为了庆祝,妈妈决定做一桌好菜。她早早就嘱咐我和爸爸早一点回家。
(2)“妈,我回来了!”我从厨房门中探进个头说。“好,你爸呢?”“他可能还要再等会儿。”我以自己的猜测回答。“那好,你先上去吧。”我带上厨房门上楼去了,我听见妈妈把小曲哼得欢畅悠扬。
(3)拣菜,烹饪,装盘,原本普通的菜料在妈妈的妙手下不一会而就披上了华美的外衣,静静地躺在桌上,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4)爸爸还是没有回来,我和妈妈都等得不耐烦了。
(5)妈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于是我拿起话筒,给爸爸打电话。没想到电话接通后,妈妈狠狠骂了爸爸一顿。
(6)他们的声音虽因为电话隔得很远,我却嗅到一股浓浓的火药味。
(7)不久,爸爸回来了。也不知爸爸怎样道歉的,最后,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
(8)声音,真是难以捉摸的东西。
这篇作文简直就只是一个写作提纲嘛,我们看看哪些情节可以折腾,怎样折腾(折腾不仅是扩写,也可添加)
示范:妈妈一边扯着爸爸略有些褶皱的夹克,一边交代:“今晚不要出去喝酒,早点回来。”爸爸点点头,慌里慌张地出了门。
“真是的,不知记住没有。”妈妈有些不满,低声嘟囔了一句。“放学早点回家,我做你最爱吃的青椒肉丝》”妈妈转身又对我叮嘱了一遍。“知道啦,今天是老妈你 的生日。”
可折腾点:
妈妈叮嘱我们早回的过程
妈妈做饭等待家人归来的喜悦心理
我和妈妈面对美食的诱惑期盼爸爸归来的焦急心理 给爸爸打电话时的矛盾冲突 爸爸回家,和妈妈和好 3.展示成果。
美丽的误会
„„
妈妈正准备开口,突然电话那边传来一个陌生女人娇滴滴的声音:“这个行不行啊,你看看呢?”猛的,妈妈愣住了,脸上除了疑虑更生起了愤怒。“你爱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吧!”她向爸爸大吼,重重地摔下听筒。我的心颤了一下。
又是一片无言的沉默。看得出来,妈妈很生气,她绷着脸坐着,一动不动。我也不知所措。
不久,门上传来了钥匙转动的声音。我知道是爸爸回来了,妈妈应该听得出来,可她仍背对门坐着。爸爸进了门。哇,我眼前一亮,爸爸手中捧着一大束玫瑰花!那一片热烈的红啊!爸爸向我作了个别出声的手势,便悄悄来到妈妈身后。
“你还知道回来啊!”妈妈正准备好好发泄一肚子的怨气,当她转过头时:脸上的表情转为惊愕,既而是惊喜。
然而惊喜还没有结束。门口,一个和妈妈年龄相仿的女子走了进来:“文娟,是你?!你怎么来了?”“是,今天是你的生日,作为老友,就不该来凑凑热闹?生日快乐!”
呵呵,原来爸爸迟归是为了给妈妈买花,电话里那个女声是文娟阿姨为妈妈选花时的问话。
是声音带来这场美丽的误会啊!五.结束语
文章无处不可折腾。但折腾应以服务主题为前提,不要一味追求复杂离奇。适当折腾你的文章,会让情节跌宕多姿,人物鲜活生动,主题鲜明深刻。让我们的文章,多一点折腾,多一分魅力吧。
第四篇:周谷城:读书要重经典-名人谈读书
周谷城:读书要重经典-名人谈读书
我是真正的贫下中农出身, 我在土洋结合的小学里, 首先接触的就是古典.我初次接触的古典是中国有名的`经学'.在别的地方我不提这两个字, 但在我们历史系的同学这里, 我要提一提, 而且今后还要提.中国过去有所谓`五经': 《诗》、《书》、《易》、《礼》、《春秋》.有时也称之为`六经', 就是再加上一个《乐经》, 这个《乐经》没有了, 大家一般都不再提了;有时又称之谓`九经', 这些名词今天我们学一学也还是有用处的.`九经'指《礼》有三礼, 《春秋》有三传;有时叫做`十三经', 就是在九经后面再加四经: 论 《(论语》)、孟 《(孟子》)、孝 《(孝经》)、雅 《(尔雅》).在十三经的古典中, 我一共读过十经, 可以称得上是`饱学', 而且读得相当熟, 只有《易经》不太容易读, 《尚书》也比较难上口, 所以至今我一直建议, 将《易经》、《尚书》翻成白话文, 但这件事太难, 可以说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好.我读了《诗》、《书》、《易》三经, 《礼》读了二经, 就是《周礼》和《礼记》, 只有《仪礼》我没有读, 三传中我读过了一部《公羊传》, 一部《左氏传》, 《谷梁传》我没有读.《论语》、《孟子》、《孝经》三者我读过了, 《尔雅》没有读过.就是说十三经中, 只有《仪礼》、《谷梁传》、《尔雅》这三经我没有读过.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源, 这些经典, 在世界上是很有名的, 是很重要的.
经典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什么用? 我现在举出三家的意见来.第一家的意见, 就是章实斋的《文史通义》说: `六经皆史', 章实斋的这个说法是好的, 我是同意的.章实斋这个名字对同学们来讲, 应该知道, 他很有名.我们历史系有一位已经去世的教授周予同先生在`六经皆史'的后面加一个料字, 叫它`六经皆史料'.我认为是妥当的, 但不加更妥当.`料'与`学'谁能分清? 写的书, 印的书, 如章太炎的书, 到底是`料'还是`学'? 章太炎一辈子搅脑筋, 写出书来, 要说没有`学'的意味也难说, 现在称它为`料', 何年化它为`学'? 也难说, 不如率直称`史', 不讲`料'也不说`学'.我是一个逃避麻烦的人, 章实斋说`六经皆史', 我就说`六经皆史', 这是推崇的话.第二家的意见是年青的教授刘师培, 在北京大学教书, 三十多岁就死了, 刘师培著有《左庵全集》, 是很大的一部书, 其中讲经学的这部分, 他说所有的社会科学, 哲学都在经学中有根基.人家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 他说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亮, 就是说他认为我们的经书里样样都有, 甚至自然科学, 都能在这部经书中找得到, 这更是推崇备至.第三种意见就是我自己的意见.周予同先生不否定经典, 而且他自成一派, 如果他能活到今天, 他会把我拖到他的派里面去.其实我并不是他那个派, 不过我们两人的意见是相投的, 到底经典是什么? 我今天借这个机会谈谈我的看法, 但要说明, 我不是提倡读经, 不是复古, 绝对不是复古.我认为经典是中国古史上, 奴隶制时代出现的一种文化遗产.同时也更应该说是世界古史上奴隶制时代出现的一种文化遗产.这与周予同先生的看法不同, 予同先生认为经典出现于封建时代, 我不赞成, 我认为是出现于奴隶制时代.它与世界上的其他经典, 是一系列的东西.世界上的其他经典有犹太旧约, 是奴隶制时代的东西;基督教的新约是奴隶制时代的东西;波斯祅教经典, 是奴隶制时代的东西;印度的吠陀经典, 佛教经典, 是奴隶制时代的东西;阿拉伯的可兰经, 是奴隶制时代的东西.中国的六经未便独异, 它是这一系列的东西, 是奴隶制时代的东西, 我的这一看法与周予同先生不同.但予同在世的时候, 我曾和他讲笑话说, 我著大六经, 你著小六经.我的所谓大六经是指: 旧约、新约、波斯祅教经典、印度吠陀经典、阿拉伯可兰经典, 再加上中国的六经.合起来是大六经;周予同先生就著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 合起来的小六经, 小六经是大六经中之一种.有人称我和周予同先生为东周西周, 东周、西周联合起来著世界六经, 会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贡献.可惜他死了.我今天仍然坚持这种观点, 就是经典要翻译成现代文.这件事当然不必在座的史学系的同学个个都搞, 但总要有几个人搞, 总有几个人会把它翻译成现代文.我们不把它译成现代文, 而洋人却早把它译成外文, 而且译得很早很早, 译得很多很多, 英文、德文、法文的译本都有, 十三经的外文, 尤其是英文版, 来得多, 连注解都译进去了, 印刷时都是英汉对照, 上面是汉语, 下面是英语, 读起来很方便, 例如易经同尚书, 我常常读不懂原文, 用翻译成英文的来读, 反而容易读懂.在座各位一定会想到, 外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翻译这类书呢? 他们认为这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并不是中国一国的文化遗产, 他们有此气魄.外国人中有不少的人知道一些中国文化, 这是一个原因, 就是把经典翻译过去了.翻译工作, 你们以为是很难, 又很了不起的事情, 其实非常容易.诗、书、礼、易、春秋等十三经一共多少字? 商务印书馆出的一部书, 白文十三经总共只有六十四万字, 这个数字算什么了不起的东西!我所写的书就不止六十四万字.今后如果外国人再研究, 我们至少不要浇冷水, 汤志钧到日本讲学, 讲戊戌变法, 讲康有为的经学, 轰动了日本, 说是从中国上海来了一个年青的教师, 讲经学, 这说明他们重视.我们不必附而和之, 不必追随, 但也不必浇冷水.这是祖国的文化遗产.
这个文化遗产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什么用处我讲不出来.如果说它没有用处吧, 可它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遗产, 没有这个东西, 文化史就不能够成功, 就要缺一大块.这就是我在土洋结合的小学里首次接触的经典.那个时候我莫明其妙, 直到现在, 我才可以发这样一段议论.
其次, 我在土洋结合的学校里, 除了经典之外, 还有`史'与`子'和`集'.`史'读了两本书: 一本是`三字经'中的`史'的部分, 另一部是真正的史书, 有三十几本, 很厚一叠, 叫做`了凡纲鉴', 可能同学们没有听到过这本书.作者是明朝人, 叫袁了凡, 这本书当时我自学完了, 正文看, 注解也看, 它能吸引你看的原因在哪里呢? 书中有很多人的评语;每读完一个故事, 后面的批评更很有趣, 只要看过故事, 读它的批语, 很能引人入胜.它的资料来源是《资治通鉴》, 并没有其他资料, 只是把《资治通鉴》缩短一点.
此外, `子'书中我读了一种, 就是《孟子》, 《孟子》是放在经典中读的, 孟子的文章的确好.`集'中我读了几十篇文章, 就是读古文,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读了几十篇.这些东西读了, 对我有什么用处呢? 对我写文章有利, 这是一个收获.在土洋结合的学校里, 我读了经典, 现在看来经典不能忽视;历史读了一本`了凡纲鉴', 增加了写文章的能力;`集'中读了几十篇古文, 更增加了写文章的能力, `子'读了一部《孟子》, 也是得益的.我到十五岁时, 离开家乡, 到省城读中学.
第五篇:作文 文脉 教案
议论文写作之文脉
境由心生
智慧是一种心境,境由心生。
诚然,智慧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抛开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只有不被浮华物质遮住双眼的人,才是有资格称做智慧的人。
再进一步讲,拥有大智的人,不仅有精神追求的,更有特立独行、超然物外的胆气。
通往智慧的空灵之境,是没有捷径的,需要全身心地领悟。
生命本就是一场锻炼,智慧便是那最终的升华。修一颗智慧之心,成一番智慧之境,于生命无悔,于本心无愧。
生活智慧的城市景象
现代人一提及生活智慧,往往是指那些归隐自然的“居士”。至于城市,好像只剩下充满铜臭味的贪婪与疲惫,智慧之景象无处可觅。
人们常误认为那种享受天然的生活智慧只能在野外寻得,将其与遁入林泉直接等同。城市的车水马龙中,真的没有其所求吗?与其说城市忙,不如说人心空。
在城市里找不到生活的本色,迸不出智慧的火星,怪谁?
惟有真正悟得生活的人才能享受。
不是所有的景象都能激发人们的生活智慧,那么,读书吧!和古人交流,与学者辩驳,同春花冬雪同呼吸,偕夏蝉秋月共忘机。内心充实的人,无需过度的信息来弥补孤独,积淀的智慧擦亮了他的双眸。
下次再将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归咎于城市时,请反观一下自己吧。因为,对于真正领悟生活智慧的人,人流如潮、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也可以带来春江潮水、明月清风。
青春不朽
人生不是也如树木,生命常在,青春不朽啊!
诚然,秋风的到来会将树叶纷纷吹落,将思念与感怀挂上枝头。岁月的流逝也会冲刷出深深浅浅的皱纹,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衰老。
然而,谁言青春是容颜?
只要有心向着青春,苍老便会为你让路。
保有青春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守住梦想。
即使人间坎坷,你的人生早已在无数次绝望中失去梦想,你的热情也早已在暴雨中被浇灭殆尽。可是,你的青春,至少曾经有过的青春呢?你在那场大雨中流过的泪,摔过的跤,迷过的路,都将成为你弥足珍贵的经历。它们是青春幻化成的另一种形式,被收容进“曾经”的瓶子,贴上“回忆”的标签,你会永远拥有。
我凝视着那棵繁茂的树,不禁微笑:是啊,青春不朽!即使有一天你叶落归根,那也是在内心积蓄力量,只为来年更好地开放!
青春永不褪色
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须难得的一份沉稳。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
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