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医药局《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
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医药局《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肉的理想,白菜的命。肉的理想,白菜的命。白马啊 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医药局《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卫农卫发〔2009〕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农业(林)厅(局、委)、中医药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2003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地区已全面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医疗负担得到减轻,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缓解。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现就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稳步发展新农合制度
在已全面建立新农合制度的基础上,各地要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和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基本医疗保障性质的新农合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统筹补偿方案,强化基金监督管理,让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增强新农合的吸引力,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参合率。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地市级统筹试点,逐步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和管理层次,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二、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完善筹资机制
要根据各级政府财力状况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承受能力,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及农民个人筹资水平,积极探索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
2009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要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40元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要
不低于40元,农民个人缴费增加到不低于20元。东部地区的人均筹资水平应不低于中西部地区。
2010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到60元,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资金,应以省级财政承担为主,尽量减少困难县(市、区)的负担。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困难地区可以分两年到位。
各地要继续坚持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情况,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简便易行的新农合个人缴费方式。可以采取农民定时定点交纳、委托乡镇财税所等机构代收、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代收或经农民同意后由金融机构通过农民的储蓄或结算账户代缴等方式,逐步变上门收缴为引导农民主动缴纳,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使农民群众更多受益
各省(区、市)要加强对县(市、区)的指导,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全省(区、市)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在综合分析历年补偿方案运行和基金使用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筹资标准的提高,适当扩大受益面和提高保障水平。
开展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的地区,要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补偿比例,门诊补偿比例和封顶线要与住院补偿起付线和补偿比例有效衔接。开展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的地区,要提高家庭账户基金的使用率,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转为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模式。要扩大对慢性病等特殊病种大额门诊医药费用纳入统筹基金进行补偿的病种范围。要结合门诊补偿政策,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统筹补偿方案要重点提高在县、乡、村级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和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引导农民在基层就医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县内难以医治的疑难杂症按规定转外就医的,可适当提高补偿比例,扩大补偿范围,进一步缓解农民患大病的医药费用负担。
严格执行有关基金结余的规定。年底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可以按照《卫生部关于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次补偿的指导意见》(卫农卫发〔2008〕65号)和《卫生部关于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工作的意见》(卫农卫发〔2008〕55号)要求,开展二次补偿或健康体检工作,使农民充分受益。同时,结合实际适当调整下年度统筹补偿方案,但不应将二次补偿作为常规性补偿模式。
此外,要做好新农合基金补偿与公共卫生专项补助的衔接,新农合基金只能用于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补偿,应由政府另行安排资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应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应先执行国家专项补助,剩余部分中的医药费用再按新农合规定给予补偿。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公共卫生经费和新农合基金的总额预
付等多种支付管理办法。
四、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要认真执行财政部、卫生部下发的新农合基金财务会计制度。从基金的筹集、拨付、存储、使用等各个环节着手,规范基金监管措施,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基金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监控,保障基金安全运行,确保及时支付农民医药费用的补偿款。新农合基金要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核算,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经办机构应配备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财会人员,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岗位,会计和出纳不得由一人兼任。基金的使用和费用的补偿,要坚持县、乡、村三级定期公示制度,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咨询等农民参与监督管理的有效形式,畅通信访受理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为了保证各级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进一步简化补助拨付方式,从2009年起调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采取年初预拨、年底结算的方式,加快审核下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同时地方财政补助资金也要及时足额到位。各地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发布的新农合补助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保证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县级新农合基金专户,杜绝新农合基金截留、滞留的现象。
五、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行政监管,将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新农合工作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注重发挥协议管理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协议实行动态管理。探索建立本县(市、区)以外定点医疗机构信息沟通和监管制度,由省、市(地)级新农合管理机构确定同级定点医疗机构,并实施监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检查、用药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合理控制药品费用和大型设备检查。
积极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支出,可推广单病种定额付费和限额付费制度,合理确定病种收费标准,逐步扩大病种范围,严格掌握入出院标准;开展门诊统筹的地区,要积极探索门诊费用总额预付或总额核算的支付方式。
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约束作用,推行医药费用查询制、平均住院费用公示及警示制度,完善补偿公示等多项措施,建立医药费用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也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收费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和自律机制,加强绩效考核。
六、坚持便民的就医和结报方式,做好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的有关工作
全面实行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范围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就医,出院即时获得补偿的办法。简化农民到县外就医的转诊手续,探索推行参合农民在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的办法,方便参合农民在全省范围内就医补偿。
定点医疗机构要按照新农合的规定认真初审并垫付补偿资金。经办机构要强化资料审核,并采取现场抽查、事后回访、网络监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医药费用发生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认真复审。对于不符合新农合补偿规定的费用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经办机构不予结算。
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参加新农合制度。外出务工农民的个人参合费用收缴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至春节前后。要做好外出务工参合农民的就医补偿工作,探索方便外出务工农民就医,简化审核报销程序的有效方式,探索在农民工务工城市确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制订和调整统筹补偿方案时,要认真分析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医对新农合运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要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做好新农合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七、健全管理经办体系,提高经办服务能力
随着门诊统筹的推进,新农合的监管难度加大。各县(市、区)要根据要求落实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充实人员力量,实行县级经办机构向乡镇派驻经办审核人员的做法,严格新农合基金监管。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考核制度,继续加强管理经办人员培训,提高管理经办服务水平。要按照全国的统一要求和规定,制定全省的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方案,加快推进新农合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新农合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实行县级网上审核,省级网上监测运行,全国网上信息汇总分析。在全国逐步建立新农合监测网络,开展新农合运行的监测评估工作,改进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法,降低管理成本,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监管的水平和效率。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
八、加强新农合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要加强部门配合,做好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政策、技术、服务管理和费用结算方面的有效衔接。在县级探索建立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的统一服务平台,使贫困参合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有条件的地区,要实现两项制度的信息共享,积极推行贫困农民就医后在医疗机构当场结算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的一站式服务,简化手续,方便贫困农民。
要做好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相关政策及经办服务等方面的衔接,既要保证人人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又要避免重复参合(保),重复享受待遇,推动三项制度平稳、协调发展。
新农合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多部门配合,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各级卫生、财政、农业、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领
导下,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做好政策拟订、组织实施和综合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和新农合基金的监管;农业部门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协助筹集资金,监督基金使用;民政部门要做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加强与新农合制度的衔接,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特殊困难。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积极支持,共同促进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完善,持续发展。
卫生部
民政部
财政部
农业部
中医药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日
第二篇: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医药局《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中医药局《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卫农卫发〔2009〕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农业(林)厅(局、委)、中医药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2003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地区已全面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医疗负担得到减轻,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缓解。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现就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稳步发展新农合制度
在已全面建立新农合制度的基础上,各地要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和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基本医疗保障性质的新农合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统筹补偿方案,强化基金监督管理,让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增强新农合的吸引力,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参合率。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地市级统筹试点,逐步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和管理层次,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二、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完善筹资机制
要根据各级政府财力状况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承受能力,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及农民个人筹资水平,积极探索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
2009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要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40元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要不低于40元,农民个人缴费增加到不低于20元。东部地区的人均筹资水平应不低于中西部地区。
2010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到60元,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资金,应以省级
财政承担为主,尽量减少困难县(市、区)的负担。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困难地区可以分两年到位。
各地要继续坚持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情况,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简便易行的新农合个人缴费方式。可以采取农民定时定点交纳、委托乡镇财税所等机构代收、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代收或经农民同意后由金融机构通过农民的储蓄或结算账户代缴等方式,逐步变上门收缴为引导农民主动缴纳,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使农民群众更多受益
各省(区、市)要加强对县(市、区)的指导,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全省(区、市)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在综合分析历年补偿方案运行和基金使用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筹资标准的提高,适当扩大受益面和提高保障水平。
开展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的地区,要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补偿比例,门诊补偿比例和封顶线要与住院补偿起付线和补偿比例有效衔接。开展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的地区,要提高家庭账户基金的使用率,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转为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模式。要扩大对慢性病等特殊病种大额门诊医药费用纳入统筹基金进行补偿的病种范围。要结合门诊补偿政策,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统筹补偿方案要重点提高在县、乡、村级医疗机构医药费用和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引导农民在基层就医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县内难以医治的疑难杂症按规定转外就医的,可适当提高补偿比例,扩大补偿范围,进一步缓解农民患大病的医药费用负担。 严格执行有关基金结余的规定。年底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可以按照《卫生部关于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次补偿的指导意见》(卫农卫发〔2008〕65号)和《卫生部关于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工作的意见》(卫农卫发〔2008〕55号)要求,开展二次补偿或健康体检工作,使农民充分受益。同时,结合实际适当调整下统筹补偿方案,但不应将二次补偿作为常规性补偿模式。
此外,要做好新农合基金补偿与公共卫生专项补助的衔接,新农合基金只能用于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补偿,应由政府另行安排资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应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应先执行国家专项补助,剩余部分中的医药费用再按新农合规定给予补偿。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公共卫生经费和新农合基金的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管理办法。
四、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要认真执行财政部、卫生部下发的新农合基金财务会计制度。从基金的筹集、拨付、存储、使用等各个环节着手,规范基金监管措施,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基金运行情况的分析和监控,保障基金安全运行,确保及时支付农民医药费用的补偿款。新农合基金要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核算,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经办机构应配备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财会人员,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岗位,会计和出纳不得由一人兼任。基金的使用和费用的补偿,要坚持县、乡、村三级定期公示制度,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咨询等农民参与监督管理的有效形式,畅通信访受理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为了保证各级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进一步简化补助拨付方式,从2009年起调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采取年初预拨、年底结算的方式,加快审核下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同时地方财政补助资金也要及时足额到位。各地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发布的新农合补助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保证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县级新农合基金专户,杜绝新农合基金截留、滞留的现象。
五、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行政监管,将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新农合工作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注重发挥协议管理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协议实行动态管理。探索建立本县(市、区)以外定点医疗机构信息沟通和监管制度,由省、市(地)级新农合管理机构确定同级定点医疗机构,并实施监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检查、用药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合理控制药品费用和大型设备检查。
积极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支出,可推广单病种定额付费和限额付费制度,合理确定病种收费标准,逐步扩大病种范围,严格掌握入出院标准;开展门诊统筹的地区,要积极探索门诊费用总额预付或总额核算的支付方式。
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约束作用,推行医药费用查询制、平均住院费用公示及警示制度,完善补偿公示等多项措施,建立医药费用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也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收费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和自律机制,加强绩效考核。
六、坚持便民的就医和结报方式,做好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的有关工作
全面实行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范围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就医,出院即时获得补偿的办法。简化农民到县外就医的转诊手续,探索推行参合农民在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的办法,方便参合农民在全省范围内就医补偿。
定点医疗机构要按照新农合的规定认真初审并垫付补偿资金。经办机构要强化资料审核,并采取现场抽查、事后回访、网络监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医药费用发生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认真复审。对于不符合新农合补偿规定的费用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经办机构不予结算。
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参加新农合制度。外出务工农民的个人参合费用收缴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至春节前后。要做好外出务工参合农民的就医补偿工作,探索方便外出务工农民就医,简化审核报销程序的有效方式,探索在农民工务工城市确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制订和调整统筹补偿方案时,要认真分析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医对新农合运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要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做好新农合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七、健全管理经办体系,提高经办服务能力
随着门诊统筹的推进,新农合的监管难度加大。各县(市、区)要根据要求落实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充实人员力量,实行县级经办机构向乡镇派驻经办审核人员的做法,严格新农合基金监管。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考核制度,继续加强管理经办人员培训,提高管理经办服务水平。要按照全国的统一要求和规定,制定全省的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方案,加快推进新农合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新农合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实行县级网上审核,省级网上监测运行,全国网上信息汇总分析。在全国逐步建立新农合监测网络,开展新农合运行的监测评估工作,改进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法,降低管理成本,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监管的水平和效率。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
八、加强新农合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要加强部门配合,做好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政策、技术、服务管理和费用结算方面的有效衔接。在县级探索建立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的统一服务平台,使贫困参合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有条件的地区,要实现两项制度的信息共享,积极推行贫困农民就医后在医疗机构当场结算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的一站式服务,简化手续,方便贫困农民。
要做好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相关政策及经办服务等方面的衔接,既要保证人人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又要避免重复参合(保),重复享受待遇,推动三项制度平稳、协调发展。
新农合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多部门配合,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各级卫生、财政、农业、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做好政策拟订、组织实施和综合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和新农合基金的监管;农业部门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协助筹集资金,监督基金使用;民政部门要做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加强与新农合制度的衔接,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特殊困难。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积极支持,共同促进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完善,持续发展。
卫生部 民政部 财政部 农业部 中医药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日
第三篇: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新疆维吾尔自
【发布单位】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发布文号】国人部发〔2006〕67号 【发布日期】2006-06-27 【生效日期】2006-06-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的通知
(2006年6月27日 国人部发〔2006〕67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3〕32号)精神,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继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以下简称“新疆特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继续开展“新疆特培”的重要意义,明确主要任务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加强新疆人才队伍建设,对促进新疆的稳定和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1992年起,人事部、科技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会同有关部门,从新疆选拔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安排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分地区所属教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数月至两年的特殊培养和工作锻炼。目前已开展了两批“新疆特培”,对于加强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少数民族学术技术带头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开展好这项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根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中高层次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专项为新疆培养2000名左右少数民族科技骨干。通过扩大培养规模,丰富培养内容和方式,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工作体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科技骨干队伍,为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关政府人事、教育、科技、财政、农业、卫生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把“新疆特培”作为加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完成好有关工作任务。
二、着力做好学员选拔、培养、使用和经费管理等各项工作
(一)严格选拔条件,确保学员质量。根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学员选拔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规划不同专业领域的比例,重点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参加学习。新疆自治区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学员选拔办法,严格选拔条件,规范选拔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二)做好学员的接收和学习安排工作。各有关地区的人事、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等部门和疆内、外培养单位要把接收安排学员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培养单位对学员实行导师制培养方式,要根据选送单位需要、学员自身情况和本单位师资状况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要通过把学员放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和让学员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重点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注重采取多种培养形式,使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做好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的激励保障工作。新疆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妥善安排好学员学成返回工作岗位后各项措施的落实,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学术进修和承担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四)妥善使用和严格管理工作经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疆特培”,中央财政专门划拨专项经费保障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人事部按照整体规划、专项审批、专款专用、严格管理的原则,加强对经费的统一管理和使用。财政部负责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管理规定,妥善使用培养经费,杜绝挪用、占用等现象,充分发挥“新疆特培”经费在人才培养中的效益和作用。新疆自治区也相应加大经费投入,经费由新疆自治区财政厅、人事厅统筹安排。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明确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新疆特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有关地区政府人事、教育、科技、财政、农业、卫生部门和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新疆特培”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密切协作,狠抓落实。人事部负责“新疆特培”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及内地培训的安排工作。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学员选拔、管理服务、疆内培训的组织实施及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的联系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经费保障和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有关地区的人事、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妥善安排好学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人事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协助相关部门和培养单位做好本地区、本部门学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给予必要的便利和支持。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切实措施,营造勤奋学习、鼓励创新、团结奋进的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热情关心和爱护学员,减少学员们的后顾之忧,积极宣传“新疆特培”学员的先进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学员进行表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育和引导学员,弘扬爱国兴疆、开拓创新、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学习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三批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3〕32号)精神,继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以下简称“新疆特培”),根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根据新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中高层次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从2006到2010年的5年间,为新疆培养2000名左右少数民族科技骨干。通过扩大培养规模,丰富培养内容和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工作体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科技骨干队伍,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安排
(一)内地培养
选拔850名左右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到内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5个月至2年的特殊培养和实践学习。
1、内地长期培养。在水利、钢铁、农业、林业、畜牧业、兽医、草地资源与生态研究、石油化工、煤电和煤化工、新能源及环保、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医疗卫生、高等教育、新闻出版、艺术表演、艺术创编、区域经济研究、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中亚研究、民族宗教、矿产资源开发、旅游、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专业领域,选送200名左右的学员,到内地进行1―2年的长期培养。
2、内地中期培养。在农作物育种及设施农业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节水灌溉、旅游开发与管理、交通、林果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制造业、生物技术、城市发展与规划、环保及环境生态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医疗卫生等专业领域,选送530名左右的学员,到内地进行为期5个月的培养。
3、内地企业管理人才培养。选送120名左右的新疆少数民族企业管理人才到内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
(二)疆内培养
选拔1100多名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到疆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2个月至2年的特殊培养和岗位锻炼。
1、疆内长期培养。在基础教育、农业、畜牧业、医疗卫生、林果业、高教、水利、新闻出版、林业(动、植物保护)等专业领域,选拔100名左右的学员,在疆内进行1―2年的特殊培养。
2、疆内中期培养。在农业、畜牧业、基础教育、新闻出版、艺术创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石油化工、煤电和煤化工、旅游开发与管理、医疗卫生和农作物育种等专业领域,选拔550名左右的学员,在疆内进行5个月的特殊培养。
3、疆内短期培养。在林果业、旅游开发与管理、医疗卫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业、畜牧业、艺术创编、农作物育种等专业领域,选拔470名左右的学员,在疆内进行2个月的特殊培养。
(三)其它培养活动
从2006年到2010年的5年间,组织15批(每年组织3批)专家、学者团到新疆咨询、讲学,加快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促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传播、推广和应用。
三、实施步骤
(一)学员选拔
学员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下称自治区人事厅)负责选拔。每年12月份以前,自治区人事厅制定下一学员选拔方案,报人事部备案。自治区人事厅根据选拔方案,面向全区选拔学员。各单位符合条件者,由本人申请和单位推荐,经上级人事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人事厅。自治区人事厅组织专家对所报人选进行审议,确定人选名单。学员选拔办法由自治区人事厅负责制定。
(二)学习安排
1、联系培养单位。内地的培养单位由人事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下称人事部专家中心)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负责落实。疆内培养单位由自治区人事厅负责落实。有关地区的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和疆内、外培养单位要积极协助做好学员的接收安排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2、明确培养责权。学员与选送单位、培养单位签署协议,并分别报人事部专家中心、自治区人事厅备案。
3、制订培养方案。对学员实行导师制培养方式。培养单位根据派出单位需求、学员自身情况和本单位师资状况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征求学员本人意见。
(三)培养期间的服务和管理
1、学员应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按时到对口培养单位,接受专业培养或参加学习。
2、学员培养期间的学习管理、岗位安排、考核、后勤服务等各项具体工作由培养单位和选送单位共同负责。人事部专家中心和自治区人事厅分别负责内地和疆内培养管理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
3、各培养单位要把学员放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并承担相应工作任务,重点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注重采取多种培养方式,使他们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学员在培养期间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可以申请奖励或专利,有关知识产权按照国家规定确定。学员在培养期间或培养期满后第一次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可视为已达到继续教育相关要求。学员培训期满经考核合格者,由人事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颁发证书。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对考核不合格的,不颁发结业证书。
(四)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的服务和使用
1、建立学员联系服务制度。学员学成返回工作岗位后,自治区人事厅与每位学员建立联系机制,加强跟踪服务。选送单位要定期将学员的职务聘任、学习进修、科研成果、奖惩和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向自治区人事厅报告备案。
2、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对已完成长期培养学习任务的学员,自治区人事厅建立激励保障制度,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评选优秀工作者和突出贡献专家、选派参加进修学习、出国深造、学术会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照顾。选送单位要切实贯彻相关政策措施,认真做好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的培养和使用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人事、教育、科技、财政、农业、卫生部门和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新疆特培”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全局和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分工,完成好这项重要任务。
(一)加强组织管理
人事部负责“新疆特培”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及内地培养的安排工作。具体工作由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会同专家中心承担。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学员选拔、管理服务、疆内培养的组织实施及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的联系和服务工作。具体工作由自治区人事厅承担。财政部门负责经费保障和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十一五”期间,新疆自治区财政继续为每年学成返疆的学员提供科研启动资金,并在“十五”基础上有所增加,新疆自治区科技厅要做好学员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有关地区的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和疆内、外培养单位要安排好学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学员提供优良的服务。各级人事部门要积极支持并努力协调相关部门和培养单位,为本地区、本部门的“新疆特培”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
(二)加强经费管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疆特培”,中央财政划拨了专项经费保障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内地的培养经费由中央财政在专项经费总额内全额资助,疆内的培养经费由中央财政在专项经费总额内予以适当资助。人事部要按照整体规划、专项审批、专款专用、严格管理的原则,加强对中央财政拨付经费的统一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新疆特培”经费在人才培养中的效益和作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经费预算、执行和审计工作,加强对“新疆特培”经费的统筹规划和合理调度。“新疆特培”经费要按照经费额度的审批权限报有关领导专项审批。各有关地区、单位要妥善管理使用好培养经费,严格按照财务规定划拨、报销费用,坚决杜绝挪用、占用等现象。要遵守国家审计方面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经费使用的审计监督。新疆自治区也应加大经费投入,并由新疆自治区财政厅、人事厅统筹安排。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研
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研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中,城镇职工主要是以社会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商业医疗保险这几个方面并存的局面,所以基本能够保障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问题。但是,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导致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极其脆弱。由于农民成了自费的医疗群体,因而在农村就普遍存在着农民患病而不能就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农村医疗保险的缺失,既影响了效率,损害了社会正义,也影响了公平,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不平衡和矛盾,为此,政府提出再次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基本实现了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彰显了政府对于终结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矫正城乡资源分配不公的决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全面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践状况,我利用暑假时间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了解多个村庄的农户们对于新型合作医疗的评价,搜集了各个乡镇实行合作医疗的数据资料,分析整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本地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调查三个村民组,走访四百多名农户,我主要了解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农户的基本状况,包括家庭的基本经济情况,生病的主要人群和原因以及治疗费用占日常开支的比例
(2)农户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程度,参保的人数
(3)参保的农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认识
(4)农户们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践各个阶段的评价和建议
河南商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全县总面积2130平方公里,总人口72万人,辖6个镇、13乡、1个汤泉池管理处。十一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85.6亿元,增长8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7500万元增加到1.8亿元,增长140.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29.7亿元增加到73.0亿元,增长14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0元。
在这次被调查的农户中,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的人占有最大的比重,由于农民们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文化水平都不高,大部分农民均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工作方式,所以对身体的损耗程度也比较大,农民的身体将会渐渐出现问题,在调查中中老年人是家中生病的主要人群。
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知状况的调查,我发现,在已经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户中,只有30%的人表示满意,而不太满意的占26%。由于农民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大多数人的健康意识不强,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识普遍也不到位,参加合作医疗的也大多数是因为村干部和医生们的动员和建议。
2011年商城县农民住院率由实施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前的15.7‰,上升到27.8‰;县
内住院人均总费用由2002年的3260元,下降到2011年的2220元,下降35%。据调查,过去有25.6%的患病农民未能及时就医,12.5‰的农民应住院而未住院。自2011年新农合实施后,农民就医的人次明显上升,2011年全县门诊及住院患者比上年增加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
一种制度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的过程,任何一种制度的完善都需要根据环境,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和修改。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因而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或许会出现一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新型医疗合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1.筹资标准偏低,仅能“普惠”不能“解难”
按照目前的筹资标准来看,参加新型医疗合作的农民需每年只需交纳10元钱,各级政府补贴40元钱,农民门诊费用是一年12元,住院可以按不同比例报销,最高限额是1万元。但仅补偿1万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难从根本上杜绝。现有的新型医疗合作保障水平,仅仅能解决农民医疗健康的低水平“普惠”问题,离真正的“救急解难”还有一定的差距。据调查,2011年新农合的人均住院费用,县医院为2675元,乡卫生院为1220元,报上一半左右,这样的开销对于一般家庭来讲并不十分沉重,但对于那些大大突破1万元封顶线的家庭来说负担仍十分沉重。如果有的人花了七八万元甚至十多万元,只报销1万元,有可能这个家庭一辈子都难以翻身。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管理上,商城县构建了“六个关口”:一个住院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领取补助,都要经过六个关口的严格检验,分别是参合身份的审验、住院费用的控制、费用报销审核、减免公示、入户回访稽查、信访监督。有的村庄离可以报帐的地方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3.基金筹集管理不完善,运行费用无法保障
目前乡村两级组织每遇到筹资就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收农民10元钱,有的要跑上三四趟。尽管各地正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办分离模式,但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管办分离,有关机构和人员侵吞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的漏洞仍然存在。据调查发现,目前对于卫生行政部门掌控中的公立医疗机构,管理还比较顺手,但随着更多的民营机构加入定点医疗单位,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将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目前各乡镇最为头痛的还有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据了解,商城县新型合作医疗运行费用一年至少需要30万元,目前相当一部分资金都是由乡卫生院垫付,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4.医疗水平低,费用增长快
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比较低,卫生人员的素质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医师没有一定的资格证,服务水平也不高,设备也相当简陋,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因为利益的驱使,缺乏统一的管理,有些医疗机构会提高药品的价格,农民在医院就诊虽然能获得一定的报销,但根本不能弥补医药费用增长带来的损失。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巩固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保证筹资渠道的畅通,保证筹措资金的充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管理好利用好合作医疗基金是
政府取信于民的关键,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政府应再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列为为民办实事内容,出台相关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明确建立基金长效筹资机制。对于财政拨款到位时间要求一定的期限。
2.完善管理体制和资金监管机制
在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时,要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制定岗位职责,负责新农合的组织协调和宣传教育以及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监督。做好门诊统筹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农合并主动缴费,不得强迫农民缴费,不得虚报参合人数,不得用财政拨款等冲抵农民缴费。落实政策公开及补偿公示制度。要将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等有关情况列为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基金的使用和费用的补偿要坚持乡(镇)、村定期公示制度,要通过设立投诉信箱、举报电话等形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保障参合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3.加强和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系
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完善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制度和诊疗规范。严格控制医疗收费标准,医疗机构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立足于为民、便民、利民、端正医德医风,深入到农民家庭开展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千方百计为农民节约合作医疗经费,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药价、仪器检查价格的统一管理,药品、仪器检查价格,尽量达到农民能够接受的程度。切实保护农民寻医问药的利益。
4.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办事效率
做好新农合与医保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政策、信息、服务管理和费用结算方面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在区级建立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的统一服务平台,使贫困参合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有条件的地区,要实现两项制度的信息共享,积极推行贫困农民就医后在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新农合补偿和得到医疗救助补助的一站式服务,尽最大努力方便贫困农民参合及就医。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农民、政府、集体所非常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入,针对目前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不足,要积极改进和创新,并逐步提高社会化程度。逐渐扩大范围,使社会保险体系覆盖绝大多数居民。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三农问题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把握现在,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第五篇:怎样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怎样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华网北京1月3日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试点以来已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决定》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尽快惠及全体农民的总体目标出发,对“巩固和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明确了具体方向。当前,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成熟。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支柱之一。到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已达2451个,占全国总数的86%,东部地区覆盖全体农民,中西部地区覆盖85%。全国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到7.3亿人,参合率为8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制度运行进一步规范,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统筹补偿模式逐步完善,全国农民累计已有9.24亿人次受益,累计补偿资金591亿元,农民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有所缓解,亿万农民群众第一次享受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试点到全面推开只有数年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保障水平偏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年龄组人口对大病威胁估计不足,加上新农合只报销大病住院费用,参合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决定》在总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绩的基础上,明确了“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要求,相关政策措施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全国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落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助和缴费政策,“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2007、2008两年国家将参合筹资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村的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各地可根据实际适当提高统筹层次。
三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和经办能力建设,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开展建立农民健康档案试点,规范基金监管,严格基金使用,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率。
四是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其他互助保险机制,对困难人群参合缴费及其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提供补助,为贫困农民和大病患者提供医疗保障,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筑牢医疗保障底线。从长远看,还要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并适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互助活动和面向农民需求的商业健康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