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当前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性分析

时间:2019-05-13 10:2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当前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性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当前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当前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性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当前经济刺激

计划的重要性分析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坚持,新农村的新不仅体现在环境美、村民富,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状态要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而提出的战略性任务。这个新的时代条件就是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实际,同时我国农业还处在艰难的爬坡的现状,从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最长期的任务是在农村实现。显而易见,这次提出建设新农村,是和社会发展阶段与小康社会的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第一,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和组织结构不断转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是人民内部矛盾多发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善待农民,农村才能稳定,农村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和基础。第二,解决社会稳定。“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也限制了我国城市地区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目标,这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它能够为农村地区快速、长久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有利于实现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举措

当前我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我国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足,对外依赖性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然而中国却拥有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这就是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八亿左右的农民,但是农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而我国内部需求有限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有限、购买力不高。通过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将会不断增加,生活将会不断提高和更有保障,这样农村居民将能够并且有信心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当前消费。广大农村市场得到充分地开发,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也将拥有充足的动力。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对外贸易。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慢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放慢,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外贸出口,增幅逐月回落。因此,再依托于对外贸

易来刺激经济的情况已经不可能,加大内需势在必行。

同时,现阶段农村市场中的需求是越来越大,其中特别是对日用品,电器等需求量加大,尽管现在农村市场的人均购买力远不如城市,但是通过新农村建设,通过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农村市场的购买力每上升一点,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拉动也是非常可观的。现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骤降,城市购买力急剧下降,尽管政府积极调整宏观经济策略,将对外经济迅速向扩大内需转变,但仅仅依靠城市消费,力度毕竟有限。过分依靠基础建设投资,侧在短期内无法见效,因此,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投资,积极扩展农村市场,必将对我国内需的扩大起到积极的作用。

所以,充分利用当前局势环境,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加快新农村发展,扶持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一个良好的国内消费需求市场,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有利刺激经济复苏与发展。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地区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与载体。基础设施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地区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相对落后,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反过来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民间资本的介入,能够

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同时也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农村面貌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农村地区将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增强其吸引外资的能力,拉动旅游业、服务业等适合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走一条颇具农村特色的发展之路。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投资环境、集聚产业和要素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这不仅仅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各地必须加快道路、通信、水力、电力等纂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公共服务的提供。

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下,我国基础建设的推动性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它可以同时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就业,改善投资环境,搞活中国的经济建设。借助于新农村建设,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在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将来农村的发展,农村产业的进步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基础建设的投资一般回收期都较长,但基础投资的根本应该是利用基础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以达到推动区域产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局势下,不能仅仅从改善当前经济情势考虑,要更注重于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我国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处于一个有序良性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已经发展到

一定的水平,过分的集中于城市改造建设等,对于未来经济的拉动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也是比较偏重的,也在力求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当前经济的复苏起到一个有效的刺激作用。

三、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实现农村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大多数农民知识缺乏,商品经济意识不强,往往只从事农产品种植业,而很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利用,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低。政府投入的不足,对外资吸引力的缺乏,更使得农业产业化的有关政策难以推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由政府带领农民进行市场资料的收集和传播,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的程度,加快相关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广阔的市场和渠道。

利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农民富裕了,才能在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的购买力水平,国内消费市场便能够得到较大的扩展。特别是当农村地区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后,对于整个新农村建设,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都是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件民生大事,更是刺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第二篇:浅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我们应努力如实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当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实施措施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和宏观紧急政策的转变,以支持我国农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所以我们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第二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要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第一,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的关系。这是我们概括的。我们根据平地村发展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协调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重视壮大本地的经济。开始我们要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打开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实际,既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既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要着眼于就地发展。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庞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记得温总理说过,中国农村人口很多,不可能都很快变成城市人口。将来的模式是这样的,就算去城市务工的人,他也是经常回到农村住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到农村要解决它的劳动力的就业发展与经济,第二要改变村容村貌,搞好农村的建设,让大家很高兴的像是住在城市里一样回到村里居住,决定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第三要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工业化,更要着力加强农业与农村自身发展。第四既要面向外部的需求,更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内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于满足农民与农村的自身发展需要来推进,同时也要瞄准外部需求来拉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变革与主体力量培育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阶段成为投资建设和指导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比如说发展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吸引能力、谈判能力、经济能力,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发展,有利于调和矛盾、提高素质、活跃文化氛围。

第四个关系就是面向现代与传承传统的关系。我们搞现代化不是以农村取代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第一,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应该具有现代生活的健康特征,又具有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不是说将城市的那种情况都搬过来。当然我们在传统的方面有一些东西要改,比如说传统的陋习、卫生习惯等,但是农村中的乡土特色、地方特色不能改,保护好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各有特色。第二,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新农村的新农民必须是现代社会新公民,具有现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新的精神风貌。现在我们不要走弯路,现在很多农村民风很纯朴,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要巩固要发挥,要在意识上和时代性上赋予新的精神风貌,比如说一些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过去那种勤俭节约、诚信知礼等,我们要保持。

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宁夏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

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政策,包括政府的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战略思考;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十七届二中全会与十六届二中全会内容

第三篇: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成教部

题目

指导教师

班级

学生

学号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王维林周小林

2011年12月12日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社会新农村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提出的,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关键词:建设、发展、新农村、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颁布以来,“建设新农村”这个响亮的口号就在中国的大地上轰轰烈烈开展起来。鉴于中国地理、人情风俗、区域等等差异性特点,以及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战略提升要求,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呈现出若干特点及发展趋势,值得我们研究与分析。

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21世纪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最先是由中央颁发政策文件强力推进执行。我国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最初是效仿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自上而下”特点,但由于我国与他国的国情不同,使得政策酝酿推行不久,就显示出了我国发展本身的内在规律要求:它必须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充分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现在也初有呈现:地方政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其范围广泛工作量大,这里面以电力、公路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绩尤为突出,建立现代化示范村、精神文明村、生态村、旅游村、在这一系列的发展村与村、村与镇、镇与市之间因为有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距离不在是问题,才可以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1.1 各区域的新农村发展进程呈现分层性

我国各地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区域经济差异也比较明显,从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开展的水平不一,模式多样发达区域,层次分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达区域,如长江三角一代。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凭借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凭借区域工业化合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反而使这些地区开始呈现逆城市化(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农村转够)现象,这些现象的的出现使村落经济加快向现代工业转型。二是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建设以改造与建设农业产业和农业产业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扶贫新村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村(或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活动为内容而展开,具体项目包括改水、改厕、通电

通路,农田标准化建设,异地扶贫,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制度重构等。三是集欠发达区域和发达区域特点于一身的跨越式复合建设模式,一方面把不发达区域的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引进来,另一方面则把发达地区的乡村工业化、村落集镇化(或社区化)、农民生活方式市民化、基层治理民主化借鉴过来,在解决安定、温饱问题的同时,快速向富裕、文明、民主的先进村落推进。

1.2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呈现上升性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国,农村的地域面积辽阔,农村人口众多,交通的不便,信息的不灵通,文化素质教育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局限了农村发展,所以文明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发展农业也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温总理的关心下,建设与发展新农村的城市工业的进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空间结构上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贺雪

峰教授曾这样认为。中央推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显然是基于对中国城市化艰难的认识。

有关部门统计过的城镇化率数据,是按居住地来统计的,即将那些务工经商的进城农民工算作城镇人口,可事实上,大多数进城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不得不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来回流动,及年轻时进城务工经商,年老时回到农村,本人在城市务工经商,却依托农村的土地赡养父母、养育子女,他们算不上真正的城市人口,他们只有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他们还将占到中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这还不考虑发生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或其他意外事件)。如果我国未来的几十年片面追求城市发展速度,则会产生更大的两极分化;所以我国必然要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路线。显然城市化进程贯彻的市场化理念,而农村在完全市场化了得城市空间是难以立“根”,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出台相应的政策让农民在有根的、相依托的地方创造自己的价值体现如此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定位不再是简单的“拉动内需”之目的,而是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补偿农民利益的受损,缓解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适与不满,缩短村与城之间的距离,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紧紧地抓住农村信息化这一“发动机”,以信息化带动农民的知识化认识,充分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打造牢固的农村基础。故此,中国的城市化建设道路必然始终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

2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文关怀

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的经济,还提高农村的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始终贯彻的方针,通过对农村旧有的布局机理的延续和改善,把这些单

一、孤立的农村融入到当今社会中去。

2.1 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发展规划布局中我们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保留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提炼有价值可发展的文化等,如流传几千年的“风水”观念在当今人们心中仍有印记,尤其在农村居民心中更是从居民心理因素的角度出发,避免规划只是一张美丽的图画,而得不到群众的认可的局面。风水理念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审美观的一种体现,是我国古人与自然相统一、相融合的基本原则。

为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要合理处置新农村的污水、废气、噪声、垃圾的排放,避免土地改变引发的自然生态受损情况。对一些可开发为生态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其可持续旅游规划首先要对旅游资源进行详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目标。不能盲目使用自然资源,要尊重环境、注重生态,用现代规划理念结合科技手段节能。

2.2 充分发展农村社区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当今新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社区建设全面开展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构建人文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是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交流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农村相继开展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一般传统上我们认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地域内德社会系网络进行,就是所谓的旧的农村社区。其具有:人口规模和密度小,社关系封闭且结构简单,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

3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3.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3.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参考文献:【1】刘茂林:《新农村建设诺干法制问题思考》载上海法学网

【2】张刚.浅析中国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J].(1):292-293

【3】石坚.村庄空间深层结构原理及应用[J].小城镇建设,2001,(3)

【4】刘笑萍.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与创新[J]经济地理

【5】朱有志.中国乡村发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第四篇: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我国的国情特点出发,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放眼世界,推进这项制度创新不断向前。

关键词:新农村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三农”

总观我国农村现状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这项制度创新能否落实,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的基础建设投入不够,在一些偏远地区是更加薄弱。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国家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2005年,国家投资建成农村水泥路、柏油路17.6万公里,超过1949年—2002年的建成总量,使全国99.6%的乡镇、9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农村电力设施得到改善,电网改造每年可减轻农民用电负担350亿元。但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国家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并不多。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农

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2003年底,全国有效排灌面积仅8.1亿亩,旱涝保收面积5.9亿亩,机电排灌面积5.42亿亩。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量巨大。有关资料表明,仅仅将有效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提高6、8和6个百分点,就需要投资5000亿元以上。据财政部统计,按照2003年改造1亩中低产田需投资382元的标准计算,尚需改造的8亿多亩中低产田要投资3000多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

(二)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科技兴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如何用科技发展农业,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科技兴农。从我国的实际看,单一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和单一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都很难完全适应各种农业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最近几年,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杂交水稻、超级稻、转基因棉花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产出效率,节约了耕地、水资源,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已达到48%。在农业机械应用方面,200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4141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的面积已分别达到48.9%、28.8%和20.4%。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劳动力,克服了农业劳动力局部短缺的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

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主要农作物的育种水平、良种化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足。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和中试转化能力薄弱,推广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科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三是农业机械应用覆盖面有限。农机产品价格偏高,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仍依靠手工和畜力劳动,某些环节的机械化应用非常欠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其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农业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加速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扶持和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通过政策和技术引导,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程度。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机制。同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其三,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根据农业涵盖农、林、牧、渔各产业和生产、加工、流通多环节的特点,扩大农业机械的作业和服务区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其四,提供更多的农机具补贴。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作为鼓励发展农业机械的重要措施,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其次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突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功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我国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特别是耕地、水资源的非再生性和经济发展对农业越来越多的需求,决定了我们必须强化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忧患意识。应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以及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利用率。第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方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第四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低效率的农业增长方式。二是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和资源禀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农业产业布局。三是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优化资源配置。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当前农民的素质水平还比较低,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我国当前有9亿农民,76.4%就相当于近7亿农民没有受过技能培训。

这种状况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目前,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着眼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在提升人力资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应突出几个重点: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做到与岗位需要紧密联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二是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劳动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增强其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

(四)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国情特点出发,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国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国情特点出发,尤其是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特点出发,绝对不能搞一刀切。“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人口众多,多数是农村人口;生产力不

发达,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样的国情特点,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以往的新农村建设却往往忽视了这些特殊性。一方面,地区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决定了各地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个样、一个模式,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一哄而起。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占多数和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脆弱的,在这样脆弱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愿望固然很好,但往往流于形式,口号多于实践,目标又定得过高,把人们的胃口吊得老高,到头来是严重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这两方面我们都有经验有教训。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

我们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近年来有些地区,例如:山东泗水县的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她们分别创造出“泉林牌”、“圣公山牌”农产品和“中国优质西瓜之乡”、“中国优质花生之乡”、“中国优质地瓜原产地”等绿色品牌,并被确定为省级十大食草畜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省级、市级西瓜标准化生产基地。

(五)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是发展社会主义,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农民渴望富裕,渴望幸福,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把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解放生产力,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扩大原始积累,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之路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思考

学院:美术学院

班级:09环艺4

姓名:王鑫

学号:B0928404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发展不平衡积累的结果,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顺应国家新的发展阶段需求,党中央于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旧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需要通过高产高效、优化经营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生活垃圾的处理、乡村道路的整治、安全用水等问题内容。

(三)扩大公益,促进和谐。主要是解决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和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障问题。

(四)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基本成效

早在1929年,河北定县在晏阳初博士带领下进行了当时闻名世界的“乡村建设实验”,其经验称为“定县模式”,这是我国最早的新农村建设尝试。1949年以后,我国的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自发探索成果。如实施“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扶农、以工带农”计划,1960年代就成为“全国典型”,富裕程度号称“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实行集体经济模式,从1984年起走上集体共同富裕道路,称为“红色亿元村”的河南南街村;2004年率先进行“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实验,摸索出“赣州模式”的江西赣州。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力度,取得了更多成效。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国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开办,积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产自销”的产业链。可以说,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个地方结合本地方的具体情况,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一些中低产田因此得到了改良,农民最关心的收入问题和住房问题得到了改善,农村发展就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也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普及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 ;另外,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 ;不仅如此,国家还大力培养乡村教师队伍,并且鼓励城市教师前往农村地 区支教,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生活保障不断增强,社会福利不断提高。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政府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福利保障的资金投入,并特别针对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保障问题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此外,政府还特别注重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方面,以减免特定人群医疗费用的方式逐步解决了农村地区的治病就医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长期目标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由于国家对城镇发展的重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缺乏,加大了城乡差距,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因此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极度缺乏。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导致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导致城乡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粮食生产效率较低,浪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另外,农民的文化生活场所和初级健康卫生场所的建设很不健全。

(二)对农业的重视力度有所降低

农村就是要以农为主,而现在则是重工商、轻农业,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导致人们轻视农业,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而且,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水利设施的不完善,也使耕地利用效率降低。

(三)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我国农民思想意识落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农民科技知识缺乏,不能科学种植,粮食产量提升幅度较小。另外,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了大气,破坏了土壤,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科技知识缺乏,不懂得秸秆还田的科学知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党的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思路不能充分理解,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创新,改革落后、陈旧农村的动力不足。所以,当新农村建设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出现农村生活环境变化慢、产业发展阻力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开展的问题,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另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原有的部分基层农村党员干部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多数农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创新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够,也会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四)农民主体地位尚未落实。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尚没有确立,主要表现在新农村规划不是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由农民民主协商、讨论、决定,而是由县一级甚至市一级帮助村一级制定规划,越俎代庖,往往把上级部门主观设想的模式强加给农民,结果是好心办坏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另外,应该处于新农村建设主导地位的农民还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容、任务比较陌生,不能适应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的种种政策。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主导,动员多方参与新农村建设,继续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建设倾斜。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推进农村通电、通水、通道路建设,逐步把乡村电路、道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让农民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三是房舍改造,村屯绿化;四是卫生与医疗体系建设。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方式、创新资金筹措机制。运用税收杠杆,通过税收转移支付调节二元结构,完善农业科技研发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从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推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担保转让试点等多角度拓宽农民筹资渠道,解决农民生产建设“想办事、没有钱、贷款难”的困境。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农村中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既保证农业用地和生态平衡,又要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要更加重视发展农村经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切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建立和加大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业领域的就业量。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政府应当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开展文化启蒙,树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懂科技、肯创新的新型农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储备充足的建设主力军。另外,政府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教育。

(四)真正落实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让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实行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建设,落实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健全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民事民议、民财民理,集思广益,搞好农村各项建设。要继续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尊重农民财产权利,不断满足农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才能把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支持。

没有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小康。因此,需要政府和农民、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配合,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保障。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当前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性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当前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性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分析与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合集5篇]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xx市委关于构建和谐xx实施纲要》(x委发〔~〕14号),特制定《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xx市委关于构建和谐xx实施纲要》(x委发〔~〕14号),特制定《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摘 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

    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主要问题5篇范文

    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觉得该如何解决? 答:1.农村留住人方式方法不多,导致农村成了老弱妇孺滞留地,农村发展原动力不足,一些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 由于我国产业结......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