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出新课改管理
走出新课改管理“六论”误区
我们谈论新课改已有好几年了,但时至今日,一些学校对新课改的理解和把握模糊者有之,偏颇者有之,曲解者有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正确从事新课改实践活动。具体地说,有以下六种误区需要在学校课改管理工作中加以警惕和避免。
一是制度论。一些学校认为新课改管理就是执行上级有关课改的规章制度。实际上,学校课改管理不仅是执行制度,还应包括指导、监督、考评、培训等主要功能,它是一个各个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
二是照搬论。一些学校忽视了自己学校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特殊性给学校课改管理带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盲目照搬其他先进学校的课改管理理论和方法,只图时髦装潢门面,片面地搞“拿来主义”,导致南辕北辙。
三是经验论。有的学校认为新课改主要靠经验和实践,学校管理是“无师自通”的事,轻视先进课改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际课改管理过程中,既不注重学习新知,也不注意及时将经验升华为理论,多凭主观决策、靠运气行事,造成管理粗放、短视。
四是两面论。我们知道,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模式已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但一些学校的课业及考试改革仍只是“换汤不换药”。如几张试卷、几十道练习、一篇作文,外加一些探究性学习和一些资料,这就是学生的“新课程”作业。在这种应试教育和新课程环境同时存在的前提下,作业与考试交替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新课改应有的意义。
五是否定论。传统的教与学在我国延续了几十年,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教与学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显得格外重要。可惜的是,一些学校教育工作者却对此予以全盘否定。
六是形式论。我们经常在一些新课改公开课上看到,既有妙趣横生的表演,又有精彩纷呈的对话;既有多媒体三维空间的演示,又有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既有教师诸多的赞扬声,又有学生快乐的呼叫声。所有这些固然很好,但遗憾的是花哨太多。这些一味追求形式的“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貌似“轰轰烈烈”,实质上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
第二篇: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范文模版)
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 新课程无论从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或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走进了一些误区。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教材中的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被删减,代之以图文并茂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根据学生以往的直接经验能感知的。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即只对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而对抽象理论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层次,而忽视理论的深化。
笔者曾听过一节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内容,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通过一些数据来论证这个结论。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数据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冲淡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教师没有解开这个疑团。很显然,教师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层面,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因此本节课结束以后,学生对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越来越少,却仍然起着主体作用,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教师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控制力上,那么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误区二: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成自由放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在探索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执行科学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因为学生很难把握自己该如何学习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才符合要求。所以,自主性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是无法完成的。
笔者也曾听过一节活动课“上网的利与弊”,教师采用辩论的形式,首先把辩题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成两组,辩论过程中教师站在—边。时不时地说“好,不错,继续”,不做任何总结、引导,任由学生发挥。教师这样做似乎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勤于思考,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但结果往往导致“放羊式”课堂。也有一些教师做得更是离谱,一上课就说“今天请同学们自学,可以自由讨论”。诸如此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无计划、无目的、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还美其名曰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搞自由放任。
误区三:“穿新鞋走老路”
有的教师也主动参与新课改,但总是对学生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不敢真正迈开课改的步伐,不敢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思考、议论、练习,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他们搞课改,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实质上仍是传统教学的模式。我们把他们的做法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笔者听过一节课改课,不能说这位老师在课前没有准备,他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功能,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分解,提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再设计一定数量不同形式的巩固练习,在课堂上,他紧紧围绕着这个方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在名义上是“新”,但本质上仍然是模式化教学,弊端不少。—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把教材内容以问答题或填空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问题,那么学生只能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毫无主动性可言,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结果,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更新旧的观念,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是通过先阅读课本内容去分析、归纳、推理、总结,就毫不费力得到现成答案,就会失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失去用已用知识和技能去感知新知识和技能的绝好时机。
真正的课改是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从而走进新课改的大课堂中。
总之,我们在政治新课改中,只有做到既不矫枉过正,又不徘徊不前,才能走出一个又一个误区。
第三篇:体会:新课改使我走出教学误区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
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和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
第四篇:加快新课改步伐,走出农村英语教学困境
加快新课改步伐,走出农村英语教学困境
学习“一德四新” 心得体会
习水县三岔河乡中学袁平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三岔河乡中学英语教师袁平,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今天我探讨的问题是农村英语教学的误区和困境,这是我从教十年的教学感受,也是所有农村英语教师头疼的问题,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加快新课改步伐,走出农村英语教学困境,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批评。
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最大作用是作为交际工具,也就是英语课程性质之一,所以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会听,会说,听得懂,说得出。也只有通过交际,英语才能像其他信息一样被传递和吸收,才能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素养和思维能力。我们一直都在说素质教育,一直都在提新课改,但看看实际情况,教师也都是拿着新教材沿用老办法,重语言知识讲解, 轻语言行为训练, 尤其是农村中学, 由于环境闭塞,学生几乎无缘接触英语, 结果是教师教得苦, 学生学得累, 学的也只是既不会说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聋哑英语。而这恰恰是农村地区英语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影响下,我们农村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的教学误区和困境。
误区一:认为搞素质教育难以提高升学率。
在这里我们都毫不回避的说我们也想搞素质教育,我们也想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升学率”作为指挥棒的教学思想早已经渗透到每一位教师、家长甚至是教育主管领导心中,成绩就是一切,成绩才能说明问题。为此,大多数教师迟迟不肯革新教学思想,他们觉得还是老方法才能教出成绩,便用“应试教育”来搞“素质教育”,换汤不换药;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更有甚者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淡化考试,甚至要全面取
消考试。于是,淡化或者失去了考试的检测与监控功能,学生不知学得如何,教师也不知教学效果如何,似乎大家都在默默地努力,但中考后,对比一下城里学校,看到自己很低的成绩则懵了,不知怎么办,于是,应试教育又“昨日重现”。
误区二: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教育。
既然英语要是交际工具,很多教师我们都认为英语素质教育就是课堂热热闹闹,师
生互动积极,学生能说会道,有一口流利的口语。更有甚者为了体现交际的真实性、可观性,把讲台变成舞台,把教室变成了游戏室,黑板成了真正的黑板,很少板书,很少讲解,不搞知识传授,不搞学法指导,有的是交际表演,有的是实物展览,一派热闹的交际场面。可是,给学生一篇中文他翻不成英文,到真正生活交际时,一个个便傻了眼,无法开展。用句专业俗语便是外行看热热闹闹,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学热闹非凡但漫无边际,费时低效。
误区三:忽视课堂氛围的调控和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
和误区二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教师完全忽略了课堂氛围调控。一堂好的英语课应该是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大胆提问,畅所欲言,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但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前提,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结果使学生沉默寡言,就算有一两个“尖子”学生跃跃欲试,也是教师和一两个学生在演戏,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台下的观众。笔记倒是记了不少,但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误区四: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从大的环节看,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安排的,但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教师仍采用灌输、填鸭式的一问一答的机械模式,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教案走,不容有半点变化。学生想说,而教师不是不让说就是置之不理或者敷衍了事。误区五: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习惯了老师的包办,依赖性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也正是农村英语教学迟迟没有得到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其实要想解决这些农村教学存在的误区并非易事,要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硬件设施的跟上,也要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诸多主客观因素。我结合我十年的英语教学体验和几次外出培训经历、“一德四新” 的学习心得,下面我谈谈我拙见:
对策
一、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 学习兴趣是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只有学生本身对学习发生兴趣时, 才能使整个认知过程积极活动起来。新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点。根据课标要求, 为调动学生兴趣,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亲其师, 信其道。要让学生对英语课有兴趣, 就要让学生对教师感兴趣, 从师表到师德、从教学到生活,都要苛求自己, 不仅是良师更 要是益友, 利用一个情字诱发学生爱屋及乌。其次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享受成就感。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成就感是激励一个人上进的号角,教师可以利用语言、体态等各种手段激励学生, 善于捕捉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闪光点, 并及时肯定。赏识教学的目标是让微小成就感逐渐积累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形成远大的学习目标, 最终消除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这是解决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对策二: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总是在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想这起总的关键词应该导)。
1“.导”有目标。
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紧扣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该多读的要多读,该多说的要多说,该多想的要多想,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提问出现漫无边际的现象,教师要“扶”一把,把学生引到教学中来,引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来。
2“.导”有层次,导”有方法。
教师要从课时教学内容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主体服务的。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是否得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不能总是那么几句话,不能总是那么一两种手段。而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合,采用各种行之有效 的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善导”,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3“.导”有学法。
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教师教给学习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策
三、正确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
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改合作任务型学习理念,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模式,但并非安排了几个小组,设置了几个问题,那就是新课改教学,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任务型教学必须有它的特点,合作学习不是一个概念, 必须要重视合作学习的过程, 注意每一个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协作, 基础差的同学是否主动表现以及合作过程中学生行为能力的渐变等, 不把握好合作过程就可能使合作精神徒有其表。当然, 结果是一切手段的目的, 没有预期的结果就无法说明过程的成功。合作学习的结果不仅是要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更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行为能力。
尊敬的各位老师,我即将结束我的发言,最后我要说很欣慰看到三岔河中学的英语教学慢慢渐入佳境,一年上一个台阶。但是农村英语教学改革旅程才刚刚起步, 我们肩上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将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实践, 为让学生早日走出聋哑英语困境而尽心竭力。谢谢大家!
第五篇:走出备课管理的困境
走出备课管理的困境
------精细化备课管理与教学质量三乐学校 陈惠昌
教育要不断地改革,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改革。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其中一个要点便是备课管理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何设计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目的,教师备课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即如何备好每一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案,如何在设计中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也是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去思考、实践与解决的问题。
案例:关于备课管理
1、学校基本现状
(1)学校充分发挥县级的引领作用,由骨干教师德备课展示与示范来促进教师备课工作的深入研究,同时学校推出备课工作要点,为教师提出基本要求。
(2)本校半数教师德备课本可达优秀行列,他们对于备课的态度就像上课一样神圣,优秀者可以说是一丝不苟,足见教师在对待备课方面所叠现的敬业精神。
(3)然而欠缺处十分恼人,总觉管理上很难应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乏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乏整合。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单纯的依赖,把备课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离开了,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工作缺乏创新性,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二是照抄照搬。有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相应学段的教学,已有几个轮回。对所教学段的教材相对熟悉,也积累了一些上课经验,备课本也有几套。教案复印,根本不去思考这种备课内容是否适应本班的学生实际。三是删繁就简。部分教师往往十多年一直重视该学段的教学,往往产生这种思想,教材的每一页教什么内容,每教一个内容,用什么方法教,注意什么,学生容易出现哪些错误都心里有数,无需备课。这类教师熟悉了教材,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备课不仅重视教材,而且更重视学生。四是拿来主义。少数教师更是“便捷”,借别人的教案直接拿来,为已所用。连“写”、“备”教案都省略了,直接照本宣读,或者把其他教师的教案拿过来换个封面,这种备课纯属应付检查。五是强调“量”化,缺乏实效。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教案的“量”这一模式,忽视了教案内在的元素,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案的确立,吸纳新信息的综合利用,教学反思等等。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或抄教案,这种无效的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管理中的做法
(1)尊重备课教师的劳动成果。认真阅读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和主讲教师的发言材料,了解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什么?有什么问题,备课争议的焦点何在,课程理念存在什么碰撞和分歧,为课题研究在宏观上整体调控。指导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提供第一手资料。(2)教师备课是否体现现代信息。一看教师的课程思想是否体现创新精神,是否在资源引进、学科整合、策略选择等方面体现现代信息;二看教师是否积极开发了课程资源中潜在创新因素,是否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师备课实行档案化管理。定期召开各种备课例会,收集、整理、分类保管活动记录、听课、评课、反思以及检查材料、进行整理归档,成为教师个人的业务档案。
(4)提升小学教师备课质量的评价
学校旨在改进教学管理方式,特别是改进对教师备课的检查评估方式,从实效出发,评估教师的教学工作。教案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每一节课都要有教案,鼓励教师坚持写教学随笔和教学案例。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检查评估力度,采用“推门听课”、“课后说课”、“写课后反思”等形式检查课堂教学效果,以体现备课的实效性。
3、反思与分析
从实施取得的成效看:一是备课管理有效提高备课质量,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旨在提升课程品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速教师成长“合作教研,资源共享,同步推进”要求。采取新老互帮互学活动,充分发挥县、校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每次教研活动,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主讲,从一个点,一个环节讲深讲精,能成为教师的蓝本,促进了教师备课质量的提高。二是强化备课意识,实现备课创新,基本改变了传统的备课偏重于把握教材,章节划分,评价方式等,为更关注学生现在基础,发展需要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即重视学生学习实际,充分吸收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站在高起点的位置备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堂课发挥更优效果。三是改变了只教不研的局面。有效性的集体备课,学校教研活动大为改观。每一次的集体备课,由于各个备课小组的教师相互比较熟悉,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大家的讨论话题比较集中,有共同语言,教师能针对教材,学生中出现的情况、问题进行争论,达到共识,最后形成教案,这一做法彻底改变了原本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的教师备课、教学和研究。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每位教师都能在教研备课的过程中,较快地提高了教研备课的水平。加强备课研究、互通有无,博采众长,通过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开展讨论,达到低时高效,建立完善管理机构,教务处在宏观上整体调控,指导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提供第一手资料。
从教师日常对备课的实际投入来看:本校教师对待教学设计的态度与化时间研究的投入较以前已明显重视,学习优秀教案的氛围初步形成,同时也很好的影响到作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投入,教师也从高质量的备课中尝到了甜头,感觉到了它对课堂质量与补差所产生的影响。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在日常的备课投入明显成正比。
从学校对备课的精细化管理来看:学校能根据年级组的集体备课、个体备课、备课竞赛等做出系统地的安排,经常了解备课情况、备课研究讨论情况,了解教师通过增、删、改、补形成教案的做法,了解小班化教学的研究的进展与遇到的问题,了解备课的“李淑萍教案式”研究学习与运用情况,并做好记录分析,进一步规范备课的要求,追求备课的质量。使教案更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备课中得到充分体现。逐步消除因相对落后的学科管理的不到位,导致被管理者的松懈与打折。
成效背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校要求十分明确,教师中重视程度为何差距很大。
2、教师对备课质量的理解很清晰,但不能主动参与学习与研究。
3、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县级骨干的辐射作用。形成整体性地提高。
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
提升小学教师备课质量的想法:
(1)完善管理机构。校本教研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素质教制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抓手,而有效性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教师集思广益,低时高效,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的能力。为此,成立的课题组负责人为组长的备课小组,以年级段位单位的主体备课小组,具体工作由组长统一分工安排。
(2)建立管理制度。抓好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加强集体备课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明确开展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完善各部门职责。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集体备课的管理工作,教研组长负责指导教师备好课。备课组长负责备课内容分工、时间安排,做好活动记录。
(3)研究活动管理。备课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集中活动中备课组长对上一次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给予分析讲评。分散活动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复备教案。加强研究活动管理,就是了解教师备课时是否吃透教材、整体设计是否科学、课程开发是否充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4)集体备课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备课组长主持、讨论、记录,并负责做好考勤。各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补充教学内容,完善各阶段的备课质量体系。用老备课本的,要利用教学随笔——教后感,作教学反思,要记录成功的经验,如好的教学方法,典型案例等,集成备课金点子集。结合学校或学科落实课题研究内容,建立校本教研计划,有效的备课研究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有效备课,能渗透教育科研内容,完成教育科研课题。
(5)倡导合作教研,加速教师成长。为了有效提高备课质量,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旨在提升课程品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速教师成长“合作教研,资源共享,同步推进”要求。采取新老互帮互学活动,充分发挥县、校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每次教研活动,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主讲,从一个点,一个环节讲深讲精,能成为教师的蓝本,促进了教师备课质量的提高。
(6)强化备课意识,实现备课创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要务就是备课,因为备课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好,才会有好课产生,设计不好,必然导致课堂低效。改变传统的备课偏重于把握教材,章节划分,评价方式等,为更关注学生现在基础,发展需要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即重视学生学习实际,充分吸收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站在高起点的位置备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堂课发挥更优效果。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要做到“实效、创新、合作”改变划一的备课要求,减少教师无效劳动,给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改革、创新,从根本上做到有效备课,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