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外来务工青年的深化发展研究
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外来务工青年的深化发展研究
林佳珍(浙江万里学院教育创新班,浙江)
摘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概念,早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直到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在新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青年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他们面临很多困难,那么怎样让他们深化发展就显得很重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市外来务工青年
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发展研究
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明确地说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①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而要想开展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
一、必须紧紧围绕维护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一目标服务新农村建设。紧紧抓住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切身权益的重大问题,集中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农资等重点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打击传销和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要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围绕爱农护农帮农行动,铲除坑农损农害农行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推动落实“两账两票、一卡一书”、种子留样备查、农资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强化对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继续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工作,及时把不合格农资商品清除出市场。要构建安全食品配送网络,按照“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以农资、食品等重要商品为突破口,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引导和推行连锁配送经营模式,逐步规范进货渠道,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要将执法资源向基层和薄弱环节倾斜,加强对秩序混乱多发的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山区的监管,加强在8小时以外、节假日等特殊时段的监管,加强对小型、分散的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衔接这一目标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村经纪人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产量、结构、特色等情况和农产品流通状况的调查研究,制定发展农村经纪人的规划和措施;在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牵线搭桥,做到“订单”签到地头,“红盾”跟到田间;要立足职能扶持一批涉农企业做大做强,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订单农业”发展需要,提高其促成交易的能力,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促进农民增收。要发挥企业登记注册职能,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走联合、协作、兼并、重组和改革改制之路,扶持企业跨越式发展。要积极协助涉农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先进技术、资本和人才,扩大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要继续加强对有形市场的科学管理,指导有形市场升级改造。结合迎奥运市场升级改造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科学的有形市场准入
及升级改造的规则和标准,落实有形市场管理规范,强化市场主办单位的质量管理责任,切实促进集贸市场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市场整体面貌有较大的改观,成为展示土特产品的新舞台。
三、必须紧紧围绕加大对农村市场监管和对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这一目标服务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 12315 ”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广泛开展“ 12315 ”申诉举报网络进村入户活动,对农民群众举报和投诉的案件线索优先立案,依法从重从快处理,逐步形成受理投诉,跟踪督办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网络。要根据农村商品消费特点,加强对农村集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针对一些不法商贩将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转移的特点,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和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监管,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主要对象,以取缔无照经营为重点,加强执法检查。要健全农村食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完成食品信息监测预警、监测信息通报程序、信息统一归集发布等规范的制订工作,并结合实际确定重点监控点,实行系统监测;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科学设定食品安全评价指数,建立食品安全监控系统、风险预警机制和市场强制退出、销毁处理规程;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和规范整治力度,针对食品季节性、节日性、区域性消费特点,围绕重点食品、重点区域组织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适时发布农村食品消费警示,坚持防范与查处并举,确保农村食品消费安全。要围绕奥运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加强对奥运食品供应备选基地、企业的监督和指导,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使农村纯天然、绿色食品不断增值,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创造性地履行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新农村的建设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要想中国发展,新农村建设毫无疑问,新农村的深化发展势在必行。而在合理的政策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农村建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外来务工青年的深化发展研究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工业发展的结果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所推动的城市化发展包括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两方面。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的聚集,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量外来务工青年涌入城市。据有关部分统计,在1亿外出打工人员总数中青年占80%以上,青年人口流动始终走在这一群体中的主体,并且大部分务工青年在城市务工如在深圳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外来务工青年人数是当地户籍从业人员的3.68倍②,数以万计的外来务工青年进入城市,为企业节约了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人们不难发现,在城市的所有的危难、苦、重工种中,到处活跃着外来务工青年的身影。外来务工青年的介入为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带来的重要力量无可非议,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城市二元结构的矛盾,社会碰撞和冲突也在所难免,存在的问题不可低估,如外来务工青年的边缘人身份问题、大多从事社会脏,难,累的活动、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融入城市社会的心理障碍问题等。
同时许多数据表明外来务工青年这一群体的工资收入远逊于城镇职工的收入,外来务工青年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口中收入最低工作强度最大的一个人群。国家统计局把城市居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高到低排队并进行五等份分组,2003年,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72元,比上年增加2012元,增长13.0%;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5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长8.7%;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最高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最低组(《我国不同层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拉大》,.cn,2004年12月3日)。而外来务工青年的平均工资以江苏省为例为733元,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③这一人群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立足状况,也影响到他们所工作的当地社会经济
发展步伐,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对外来务工青年而言,他们进入城市务工,既是一个提高就业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资本的过程,更是一个更新观念的过程。但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的不足,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自主创业能力低,容易被置于社会安全网之外,由此沦为“三无”人员,甚至走上违法犯纪的道路。因此,城市社会做好外来务工青年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责无旁贷,责任重大。外来务工青年的未来走向必将在城市社会的优秀领导下走向一个新的局面。
为了解决外来务工青年的问题,从总体上说,需要国家、城市和外来务工青年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家作用主要在采取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进行保障。外来务工青年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改变造成自身不利处境的内在条件,包括观念、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城市的作用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政策的作用,消除各种歧视,创造同一个平等的工作和生活坏境;二是通过宣传的力量,努力改变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偏见,建设融洽的社会环境;三是发挥城市社区的作用,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良好的服务。
由上总总,我们不难发现,在21世纪下,在政府的合理调配下,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外来务工青年的社会问题都必将得到改善,其深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青连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重点[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1月
[2中国青研中心,团中央权益部调查组,1999年外来务工青年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5月
[3钱一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青少年发展(J)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06年11月
第二篇:关于外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
关于外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现代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上海电气在不断学习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对各类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其中不仅包括高学历、高技能的高端人才,还包括了从事简单生产的一线操作人员。目前,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外来务工青年正逐步成为一线操作人员的主体,他们已经成为了上海电气发展的生力军。现在外来务工青年对工作、对生活、对自我的要求都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批“农民工”有了根本的区别。本课题对上海电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属部分企业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情况、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和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对团组织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这个群体管理好、服务好、教育好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外来务工青年 共青团 教育 管理 机制
一、研究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上海电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所属企业依据发展需要,招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电气集团所属大多数企业的生产一线上,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数已经与本厂职工人数持平,有的企业外来务工人员人数甚至已经超过了本厂职工数,而其中35周岁以下的外来务工青年占了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的近80%。
一方面,电气集团所处的是劳动密集性高的装备制造业领域,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企业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大量招录外来务工人员以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生产一线人员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待遇报酬相对较低,上海本地职工愿意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少,特别是青年职工对于从事一线操作的工作意愿越来越低。上海电气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大型产业集团,每年扩大产能对生产一线人员补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招录极大地缓解了这一供需矛盾。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队伍存在着流动性大、技术能级低、学历素养差等现状,企业普遍反映该群体发展难、稳定难、管理难,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只有深入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有效地解决问题。外来务工青年是外来务工人员构成中的主体,因此对外来务工青年的管理和教育也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的重要课题。团组织作为青年组织,有能力、有义务参与并协调对外来务工青年的管理与教育,从而达到企业与外来青年务工人员互利互进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交流、重点访谈等形式。问卷发放对象涉及建设路桥、海立股份、集优股份3家外来务工青年较为集中的单位,发放问卷429份,回收有效问卷427份,有效率为99.5%。在对调研问卷统计的过程中,依据外来务工青年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现象和关注度较高的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了重点访谈。
二、研究内容与分析
(一)外来务工青年受教育水平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历水平不高,技能等级水平偏低
外来务工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处在中下层次。调研数据表明,具有“高中及中专”学历的占65.34%,只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的占29.4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5.39%。同时,外来务工青年的技术等级和职业能力也大多集中在初、中级技术等级,拥有中级技术等级的外来务工青年占38.41%,初级等级的占38.17%,无等级的有19%,高级工及以上的人员仅占4.42%。而从该群体技术等级的获取手段来看,由企业组织并直接与生产工作相关的培训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培训主要是企业为了在短时间内使外来务工青年适应企业环境而进行的,具有目的性极强的特点;但与此同时,该类培训对于外来务工青年受教育的长效性、持续性及全面性就相对欠缺一些,从长远看并不能从整体上提高外来务工青年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
调查也发现,有8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历和技术等级培训十分有必要,但“上课时间”(占29.27%)和“培训学费”(占21.55%)成了他们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因此,团组织应该在充分调动外来务工青年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协调各方资源,减轻他们的负担,以兼具针对性和普遍性的培训内容和一定的制度来促进和保障该群体得到良好的教育。
2、流动性较强,担当重要、关键岗位较少
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性很大,在本次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企业服务年限低于三年(含三年),而且企业也大多将该群体安排在技术含量低、以重复简单劳动为主、在企业整体制造环节中比较简单的一线操作岗位上(占55.03%)。究其原因,不仅由于该群体较强的流动性使企业很难将他们安排到一些重要、涉及企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机密的岗位上,而且培训投入产出比偏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企业对该群体的教育投资不足。
(二)外来务工青年愿景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习技术是外来务工青年的主要目的如果说第一批“农民工”抛却世代耕种的田地来到城市打工只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的话,当代的外来务工青年已经将提升自身水平、获得新技术新知识作为了自己的目标。在本次调查中,有39.81%的被调查者在工作中“增长了见识和知识”,希望“通过水平的提升而在企业中获得更高的成就”的占了36.53%,相比起来,“回家盖房结婚”仅占14.52%,传统的观念正在被更具时代感的目标所取代。因此团组织作为该群体前沿的接触者和管理者,更应该创造机会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企业和个人更高的收获。
2、注重企业发展,渴望融入企业文化
外来务工青年在企业中已经不局限于在机床前干活赚钱了。在被问及“企业发展与您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时,90.77%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发展与其自身密切相关,这表明企业的发展决策、重大战略、经济效益、运转状况等已经成为外来务工青年十分关注的问题,他们不仅需要了解,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企业发展得更好,主人翁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企业文化是影响人、造就人的核心环境,是融入一个企业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所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创造一个适应该群体特征的企业文化对关心和帮助他们十分重要,也是管理该群体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生活状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1、工作满意率高,有制度性平等的要求
外来务工青年大多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同时往往伴有工作环境不理想、设备条件不好等问题,但59.49%的外来务工青年对目前工作还是满意的,这主要与该群体固有的吃苦耐劳、勤恳踏实的特质有关。我们还要看到,有63.72%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在保障外来务工青年与本市青年在待遇等方面平等的制度性建设上还需要加强,这一现象在50.35%认为“收入与付出不相称”的被调查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团组织应该在企业中发挥下情上传的积极作用,力争使企业能够尽量减少制度性的不平等,建立以客观标准如劳动绩效考核为评价准则的、公平的制度体系。
2、肯定自我价值,希望改进管理机制
在调查中,认为自己对企业贡献突出(较大或很大)、影响积极(很大或较大)的被调查者分别达到了80%和80.79%,这体现了外来务工青年的自信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反映出这一群体的自卑感在逐渐消失,自豪感正在不断增强。同时他们也清醒地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缺乏法律知识,法制意识较为淡薄;文化素质较低;道德水准较差,心态不好等。同时他们也对现有的管理机制提出了意见,如对外来人员缺乏关心,缺少正当渠道解决问题等。我们发现,外来务工青年交往的对象以老乡和工友同事为主,一旦他们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自然而然会寻找与他们关系密切的老乡或同事,统计表明,有70.96%的被调查者在遇到困难或寻求帮助时依靠的是自己或是老乡、同事,寻求组织(如工会、团组织或企业行政)帮助的仅占24.59%,可见我们对该群体的服务还存在较大不足,这一方面需要制度性的规范,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工作之外多对他们的业余生活付出关心,在丰富其生活的同时贴近距离,以服务促进管理的有效性。
三、相关对策和举措
(一)拓宽教育培训内容,帮助外来务工青年技能提升与知识扩充相结合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企业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培训主要侧重于技能、厂规、安全等方面,目标是使他们尽快成为一个“企业人”。但从调查来看,外来务工青年相当看重企业能否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应建立以企业团组织和培训部门为主,行政大力配合的综合教育体系,由认知企业、融入城市、掌握技能、自我发展等板块共同构成,在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扩充外来务工青年的知识面,从而逐步提升其整体素质。
认知企业培训包括公司概况、安全教育、各类规章制度、生产流程基本知识、企业文化介绍、上岗知识等内容。除课堂培训外,还应安排2-3周的时间进行师傅带教,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融入城市培训包括人文环境、七不规范、交通规则、个人卫生习惯、城市发展展望、理想与社会责任等内容。这可以使外来务工青年尽快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结交更多的当地朋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专业技能培训包括特殊工、等级工、岗位技能、产品质量、工艺技术、一线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培训可以根据各企业的情况,开设不同的培训项目,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技术和技能。
自我发展培训中,以学历培训为例,可以设立专项奖励,扩大覆盖面,以奖学金作为学期的全额学费等。此类培训可以很好地为公司留住人才,减少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性,也可以很好地规划外来务工青年的职业发展。
在上述培训板块中,已经形成了大量好的经验和做法,如青工学分制培训等,因此完全有基础推广开来。除了集团及其下属企业自身外,还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劳务公司、用人单位等联合成立规模适度的培训中心,专门进行旨在使外来务工青年成为通用产业工人的初步培训。这样既利于集约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成果,也能为企业减轻培训费用的负担。
(二)以“家文化”建立情感纽带,帮助外来务工青年群体融入企业
公司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以经营理念为主的,而且企业文化会由于企业规模、文化历史、经营类别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家文化”则是站在整个公司的高度、以外来务工青年为对象,以情感为维系纽带,帮助他们了解公司、融入企业。例如,可以在管理公司下属企业内建立统一类型、不同规模的“家园工作室”,让外来务工青年作为“家园”的一分子,有着同一文化理念——“我们是家园的一分子,我们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
外来务工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往往习惯于和自己的同乡或同事交往,其中同乡占有很高的比例,因为他们在8小时的共同工作之余,还有可能是生活在一起的室友,外来务工青年合租住房的情况不在少数。相对于本企业职工和所属部门来说,外来务工青年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长、更频繁,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和沟通信息,所以“家园工作室”可以以外来务工青年的相对自主管理为主,由企业党工团组织进行指导和协助。通过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亲和感,管理好这一特殊群体,加强企业与外来务工青年的沟通,而企业相关组织的从旁协助可以实际解决一些困难,同时也可以通过“家园工作室”传达和宣传好企业的决策,使外来务工青年能够快速融入企业,将自身的发展系于企业的发展大计中。
(三)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务工青年群体的工作网络
1、结合现有组织方式,创新管理机制
目前企业中对外来务工青年的管理主要还是以党团组织、人力资源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主,就组织形式来说,纳入团支部管理和党支部直接管理的形式较为多见。例如,有的企业将外来务工青年中的团员直接就近纳入团支部,由团支部进行管理;有的企业则是由党支部对其所辖范围内的外来务工青年进行管理。上述组织方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该群体流动性强、组织意识相对淡薄等原因,党团牵头的组织形式也难免挂一漏万,无法全面地使该群体得以有效地管理。因此,我们尝试在党团组织为主的基础上,建立有组织、有纪律的外来务工青年“自律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或前述的“家园工作室”,其管理人员主要由外来务工青年担任;负责人的产生可以是由外来务工青年在企业党团组织的推荐下选举产生,也可以由企业党团组织协商决定;企业党团组织负责人以辅导联系人的身份在其中担任一定职务,对其工作实施监督,但其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协调仍应有外来务工青年自己承担。此外,该组织的代表能够列席一些关系企业发展的会议,提升外来务工青年的地位,使其能够切身感受到企业对该群体的重视,从而自觉地对自身的管理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2、积极推进外来务工青年党团员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
企业党团组织依法依规向外来务工青年开放,让明确身份的“袋袋党团员”都能参加基层党团组织生活和学习生活。组织成立外来务工青年临时团支部,也可将其按工作性质或工作地点编入现有团支部。对于工作时间2年以上、积极靠拢党团组织、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青年,积极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工作。
企业工会也要积极探索以适当的形式将外来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可以采取“会员挂靠”方式,让不在册的务工“会员”在劳动保护、权益维护、帮困救助等方面享有与正式工会会员同样的权利。
企业组织的各类先进评比也应该向外来务工青年敞开大门。对于外来务工青年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一经采纳,要予以重奖,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企业组织的劳动竞赛等群众性活动,要加强在外来务工青年中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3、开展各类活动,充实外来务工青年群体的生活
组织开展活动是阐述内涵的重要手段,也是凝聚员工的主要方式。依据外来务工青年的需求和特点,组织开展一些实用性的活动。例如,定期开通“法律咨询热线”,让有法律疑问的青年进行一对一咨询,同时也可以定期开设法律知识课堂,教授一些基本法律知识;建立“心灵约会”心理咨询室,外来务工青年多少都有些自卑感,这是他们来到城市后发现自身差距或周围人言语上的歧视所造成的,还有一些积压在内心的情感苦闷,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室的舒缓、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举办“赛诗会”,给那些有创作欲望和表演才能的青年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或许他们的文字还很幼稚,或许他们的话语中有着浓浓乡音,但是在这里他们可以无所顾虑,尽情施展。
第三篇:企业外来务工青年团建工作机制的研究
企业外来务工青年团建工作机制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研究根据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针对“外来务工群体”这一时代产物,结合共青团工作机制的建设与发展,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相关方法,设计调查研究的方式手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数据显现的需求、问题和建议,并与共青团工作思路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工作的基本应对设想与建议。与此同时,部分措施已在课题调研的基础上付诸实施。
关键词
大型造船企业 外来务工青年 流动团员 团建 工作机制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重工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劳动密集型的重工装备制造业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注定了其人员配备的多元化、复杂化。长期以来,造船企业特别是上海地区的造船企业大量使用的外来劳务工,其地域背景、年龄划分、文化程度及综合素质等参差不齐;同时雇佣方式多样,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技术能力较低等原因也在管理上给企业造成一定难度。随着我国船舶工业在技术、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外来务工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我国造船工业水平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我公司引进韩国先进的CIMS集成管理系统,以一系列的现代管理理念贯穿于现代大型造船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中去,力求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水平。由于该系统要求人员相对固化,这就为解决外来务工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问题提供了一个需求迫切、顺应形势的良好契机。
在此基础上,我公司采用招聘具有一定学历、组织性较强的外地中等专科学校、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我公司称之为“准员工”)逐步代替外来松散的劳务工队伍的方法,力求解决外来务工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人员流动大等瓶颈问题,并达到人员相对固化的目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目前,我公司工作的准员工群体共计500多人,大多数为党、团员。在这样的用工制度产生后,我单位团组织的新课题便应运而生——如何在现代大型造船企业外来务工青年中建立完善的组织;如何围绕政治思想教育、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如何通过具有我行业特色的流动团员团建工作,发挥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发挥流动共青团员的积极作用。
(二)概念界定
本文所涉及的“外来务工青年”是指以“准员工”群体为代表性的群体;而在本企业其它用工制度下的外来务工青年,因数量较少,且分散性、个体性、流动性更为复杂,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本文所涉及的“流动团员”的定义,则是基于上述“外来务工青年”的定义基础上的;我们目前所考虑的外来务工青年的团建工作同样也是以“准员工”群体的团员为突破口,以此为基础,进而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涵盖其它非典型的较小外来务工青年群体。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抽样调查问卷、座谈会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我公司工作的外来务工青年(准员工)群体为总体,进行调查研究。
抽样调查问卷实发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调查样本主要分布在我公司制造、总装、海工3个生产部门,分别占36.3%,25.2%,18.9%;在年龄上以19-22岁年龄段居多,占82.3%;工种分布基本涵盖船舶制造各类基础工种,以装配、电焊工种居多,分别占27.3%,23.6%;从学历上看,技校学历最多,占64.5%,其次是中专学历,占22.5%,学历整体水平与其他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且大多数接受了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符合解决船舶制造企业的外来务工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人员流动大等瓶颈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外来务工青年日常物质生活状况
1、满意工作现状,有待挖掘潜力
调查显示,42.6%的外来务工青年对本职工作表示满意,还有50.0%对本职工作基本满意,说明我公司在对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整体安排上是合理的,基本符合其工作需求和自身能力。当问及是否愿意转换工种或岗位时,表示愿意的占38.4%,这说明尚有一部分外来务工青年在自己目前的岗位上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能力上还有潜力可挖。此外,大多数外来务工青年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见表1)。
表1:外来务工青年对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
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比例32.147.420.52、收入水平不高,期望值较为理性
据了解,我公司外来务工青年的月收入,基本上就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和管理费后的工资收入。83.2%的外来务工青年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在1000元和1500元之间的有51.6%,低于1000元的有31.6%。外来务工青年对他们短期内收入的期望值也比较理性,有55.7%的受访者选择1500-2000元,选择3000元以上的只有6.1%,说明他们对自身技能水平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自身定位比较理性。当被问及目前的劳动强度与所得收入相比的满意程度时,表示满意的有28.2%,基本满意的有34.1%,选择不满意的则有37.7%。
3、生活状况较为艰苦,业余生活枯燥
许多外来务工青年对生活状况不甚满意(见表2),提出了诸如“所住宿舍条件差”、“不同班次的员工互相影响休息”、“与外包工混住造成安全隐患”等问题。
表2:外来务工青年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
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居住环境17.952.629.5公司伙食36.836.358.9
多数外来务工青年感觉业余生活非常枯燥,57.9%的人把业余时间用在娱乐或运动上,28.2%用在自学上。调查显示,74.4%表示愿意“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说明公司党、政、工、团等组织有必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为外来务工青年进一步开展更多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该群体的业余生活质量。
从目前外来务工青年的年龄分布看,大部分外来务工青年还未到适婚年龄,但在未来三、五年的时间内,这将变成影响外来务工青年稳定性的问题之一。50.5%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在上海“找对象成家”是不可能的事情,48.4%的调查对象觉得“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总体来看,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事并不乐观。58.9%倾向找女朋友的方式是“自己认识”,26.8%想通过参加“各种联谊活动”的方式,这表明该群体在这个问题上思想比较活跃,也说明了团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组织青年职工联谊活动的必要性。
(二)外来务工青年日常精神生活状况
1、乐观看待未来,但部分青年心理欠成熟
调查显示,有52.6%的外来务工青年对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见表3),这表明大多外来务工青年在思想上是乐观主动、积极向上的。77.4%的受访者对公司的前途看好(见表4),表明“外高桥造船”已经在外来务工青年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75.9%的外来务工青年在遇到问题时“找同学或朋友倾述”,并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这表明大部分外来务工青年的心理比较成熟。但也有12.4%选择了“憋在心里”,说明有少部分外来务工青年由于年龄较轻,缺乏社会经验,不善沟通交流,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表3:外来务工青年对个人前途的看法(%)
前途光明没前途不知道
比例52.623.224.2表4:外来务工青年对公司发展的看法(%)
前景看好发展不大走下坡路与我无关
居住环境77.417.83.21.6
当问及“最可能的辞职原因”时,获选率最高的选项是“遇到不公平待遇”,然后依次是“工作环境差”、“需要继续深造”、“别处的工资高”。可以看出,收入并不是造成外来务工青年辞职的最主要原因,对他们来说待遇是否公平、是否受到尊重才是最重要的,这说明我公司的外来务工青年在思想认识上并不是简单的唯利是图,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要求。调查同时说明,我公司“以人为本”理念的良好贯彻,是目前该群体相对稳定的重要积极因素。
2、学习意识强烈,渴望素质提升
调查显示,86.9%的外来务工青年打算“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学历或专业技能水平”,这说明我公司一贯提倡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外来务工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提升企业实力是积极有利的。对团组织而言,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以提升该群体的综合素质、解决其需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当问及如果公司提供培训机会,更愿意参加哪方面的培训时,76.8%的人比较倾向于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这可能是因为处于中专、技校学历层次的外来务工青年更希望在培训中得到生产技术上的一技之长;相比之下,外语并没有得到较多的关注,这与外来务工青年较少在业务岗位上使用外语有关,这样的培训需求数据可以作为公司为他们提供培训时参考的依据。
44.7%的外来务工青年表示,如果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时,选择“不脱产培训”的有44.7%;选择“全日制、正规学校”的有26.8%。这说明大部分外来务工青年比较珍惜目前自己的这份工作,不愿放弃现有岗位和收入。
3、乐于参加团组织活动,自主管理意识较强
调查显示,77.9%的外来务工青年认可“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52.6%的受访者对加入党、团组织有着强烈的向往,65.7%的受访者愿意积极参加团组织的活动。这说明团组织对外来务工青年是有吸引力的。当问及对外来务工青年团建工作形式的意见时,36.9%的受访者建议“纳入公司正常管理、团干部由正式工和非正式工担任”,28.2%建议“成立自己的团组织,干部由全体推荐选举产生”,体现出外来务工青年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外来务工青年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依次有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参观学习、郊游等(见表5),主要集中在文体活动上,这与该群体的年龄现状和文化层次相符合。
表5:外来务工青年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体育活动文艺活动郊游茶话会参观其它
比例33.719.513.73.718.9
(三)现阶段流动团员管理难以解决的问题
1、流动团员身份甄别困难
由于流动团员的广泛区域性,流入地团组织与流出地团组织沟通困难,其原所在单位类型分散,函调难度大;该群体团员的团员证缺失率高,主动寻找组织的积极性较差,组织性不强;这就为团员登记备案,团员个人资料归档等工作带来诸多障碍。不少流动团员因此流失,脱离组织。
2、缺乏流动团员活动经费
企业经营生产的实际决定了目前团组织的经费预算额度有限;同时,现阶段还缺乏关于该方面内容的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团组织指导意见;并且由于我公司流动团员问题产生至今时间还较短,我们还缺乏对流动团员活动经费预算的初步评估。在现阶段,只能在原有团员(正式职工)的活动经费中抽取部分,可谓“僧多粥少”。而不同群体团员的经费差异,更会产生新的思想波动等问题。
3、缺乏交流借鉴途径
流动团员团建工作、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单位的个体特色。加强交流与借鉴是更有效完善该项制度的方式之一。而目前,作为基层团组织,我们还缺乏更多、更广泛的学习借鉴的途径与方法。希望上级团组织能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机制建设,出台组织管理暂行办法
外来务工青年团建工作的方式,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和我公司实际,可建立三种基本形式的组织建制。为了有章可依,我们还制订了公司《流动(外来)团员组织管理暂行办法》。
目前,我公司团委已在团组织建设的工作实践中,成立一个基本以流动团员组成的团总支,共有团员198人,团总支书记及骨干均为流动团员;同时,部分流动团员纳入公司原有团的建制中去,由流动团员骨干担任团干部;此外,我们在不少部门还成立了一些临时团支部、临时团小组,加强管理,力争稳定队伍,凝聚群体。
我们还计划筹建“流动团员接待站”,借鉴社区街道党组织接纳流动党员的方式方法,在流动团员住宿区设立特别接待点。初步设想由我公司团委领导下的宿舍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接待流动团员,提供组织帮助。
事实证明,该群体的团员经过团组织整合,是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公司团委计划进一步制定一系列的关于流动团员的管理机制,从组织形式、活动参与、经费保证等方面上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
(二)结合实际,开展符合流动团员特色的活动
围绕政治思想教育、企业生产经营等核心内容,积极开展有意义、有特色的团组织活动,发挥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技术比武。公司团委将立足于服务青年的理念,加强对流动团员迫切需要提高的各类生产技能的培训,开展技术比武,组织和鼓励技能登高系列活动。
心理辅导。组织针对流动团员的专题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及时解决他们在社会认同、角色转变、梦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联谊活动。帮助流动团员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开展与外界、其他行业青年的交流、沟通、娱乐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
上海新人。开展“做新上海人”、“做可爱的上海人”系列社会公德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融入上海这个美丽的大都市,促使他们为上海的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外来青年活动中心。公司团委正在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管理性质的青年活动中心,并计划将其纳入公司宿舍民主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之下,丰富准员工的业余娱乐生活。
(三)整合各方力量,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1、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该群体成为公司主要的生产一线骨干
与其它外来务工人员相比,外来务工青年有着文化水平高、接受新事物快、工作主动性强等特点。逐步由该群体接替劳务队的工作,是公司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决策,不仅有利于公司的日常管理,而且对于目前公司正在大力推进的CIMS系统实施、提高总产量、降低能耗等工作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该群体对公司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对于公司共同发展价值理念的理解程度都是外来劳务队所不能比拟的。公司各生产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对该群体的培养,在工作中多给任务,建立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尽快将该群体培养成为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水平过硬的生产骨干队伍。
2、根据上海实际经济状况,适当提高待遇,注重维护劳动权益。
上海是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高、消费水平高。外来务工青年目前的收入水平不高,生活居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周边地区船厂对造船工人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强。据了解在离开SWS的外来务工青年中有一部分已开始在一些地方船厂工作。他们在那里可以享受正式员工的待遇,收入也比这里高。在外来务工青年逐步挑起主要生产任务重担的过程中,公司应适时不断提高其收入、福利水平,提高他们对自身职业发展前途的信心,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公司外来务工青年群体是一个有着技校以上文化水平的员工群体,他们对保护自己劳动权益的意识比劳务工强得多,对公司政策变化也敏感得多。切实保障该群体的合法劳动权益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建立一支稳定的骨干生产队伍打下良好基础。
3、建立针对该群体的考核、激励制度
我公司目前还缺乏完整的专门针对外来务工青年的考评、晋升、激励机制,公司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长效考核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该群体有一个良好发展前景。
4、改善宿舍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该群体目前的居住比较简陋,业余生活单调。所以提高该群体的生活细节质量,势在必行。该项目投入较小,潜在回报效益则较大。对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凝聚力、加强组织性、维护劳动权益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第四篇:知荣辱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道德建设的根本
知荣辱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道德建设的根本
摘 要: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群体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和生活的一支重要人群。这一群体的道德建设越来越受重视。针对这一群体自身特点,应该将其道德建设的根本落在“知荣辱”上,让外来务工青年成为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荣辱;外来务工青年;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225-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青年走入城市,投身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建设中一支新的生力军,同时也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新的群体。加强对这一群体的道德教育,应该将着力点落在荣辱教育上,帮助他们提升道德水平,使他们为城市发展和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做出贡献。
一、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道德建设的根本要落在“知荣辱”上
(一)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思想保障。荣辱观是核心价值观的最具体、最直观的表达,对个人而言它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生动呈现。城市外来务工青年作为青年群体中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年轻力壮、思维活跃,他们是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的力量。荣辱观对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可以实践的要求,这种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为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证。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与前些年进城的“农民工”相比,现在的外来务工青年多为80、90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有明显提高,在城市的各个领域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其中有一些人干的是城市人不愿意做的苦、累、脏工作。同时,他们还要适应城市的快节奏、强压力、多姿彩生活。他们想改变生活的状态,融入城市生活,但又不得不面对城市的排斥、融入的障碍。他们容易自卑、容易被利益左右、容易丧失安全感和责任感,这些为城市的发展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把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群体的道德建设落在荣辱上,使外来务工青年人人知荣辱,可以帮助他们约束自我,提升境界,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识别美丑,主动投身城市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中来,为城市的良好发展和稳定提供保证。
(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无德则国家无望。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在这一时期抓好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城市外来务工青年比起城市青年存在着一些“短板”,家人不在身边,社会资源缺乏,这些都给他们道德成长带来一些困难,他们需要一种积极地引领和刚性的规范。荣辱观有着丰富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阐明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的关系,须对人生态度、价值追求做出了明确的选择。这正是外来务工青年道德成长道路上的指路牌,有了它,外来务工青年就能够参与到城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就能把握时代和城市带给他们的机遇,主动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的一份子。
二、“知荣辱”引领下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道德建设的路径
(一)提升外来务工青年素质,为道德建设奠定内在基础。作为“中国梦”实现者中的一个群体,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素质决定了他们未来。新一代的外来务工青年尽管在文化程度上较之前有所提高,但很少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然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用工企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对低层次工人需求越来越少,他们只有跟上转型步伐,才能不被被淘汰。而这一切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达到。同时,学习又是提高道德水平的必要途径。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加强对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二)提高外来务工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荣辱观正是凝聚国人之心、促进社会和谐的纽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体、最朴素的表现。因此,要针对外来务工青年的特点,用最生动、最通俗、最容易被他们接受的形式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第一,利用先进典型的事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让他们有榜样可学,有目标可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最具有说服力、影响力、感召力。第二,强化媒体的引导作用,借助各种媒体营造舆论氛围,唱响主旋律,促进外来务工青年知荣辱、明是非、辩美丑。一方面,依托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在日常宣传中开辟专栏,将发生在外来务工青年身上的励志故事进行宣传,同时鼓励外来务工青年群体自己创作一些励志的美文、美的图片照片,拿来交流分享。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促进对外来务工青年的道德建设,探索一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外来务工青年喜欢并且乐于接受,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公正尺度,使他们崇尚美,追求美。
(三)多方搭建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参与城市生活的平台,引导他们爱城市、爱生活,帮助他们增强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道德建设能否奏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荣辱观“植入”青年的心中,使其内化并自觉践行。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只有参与城市建设生活实践,真正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行动者、维护者,才能不断提升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才能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道德建设才能取得实效。第一,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每一个外来务工青年都能投身志愿服务行列,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道德建设。城市社区给城市市民提供了参与城市社会生活的渠道,但是有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真正参与社区活动或志愿服务人数却不足五分之一,他们的融入仅仅是表面上的“身在其中”,很少真正接触不到城市生活的本质,更无法真正参与城市的政治和社交生活。早在19世纪末,西方很多国家志愿服务工作就开始壮大起来,并逐渐成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志愿服务需要社会联动,积极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的作用,充分调动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各用工企业、社区联动,整合外来务工青年的资源,搭建各种志愿服务的平台,让外来务工青年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助人自助,乐人乐己,并融入城市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塑造美好,服务社会,用自己行动传播爱心,传递友爱,让荣辱观扎根浸润务工青年的心底。第二,着力丰富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形式与内容,让外来务工青年在娱乐与享受中得到教育和启发。各党政工团、用工企业、社区要充分重视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在务工青年群体中开展文艺、科普、教育、体育、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加强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充分抓住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契机,开展各类纪念活动、庆典活动,娱乐活动,利用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宣誓仪式、成人礼等仪式,传播主流的价值观。鼓励务工青年积极参与并创作一些宣传真善美的文化作品,帮助他们有效释放喜怒哀乐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爱国家、爱城市、爱生活,让荣辱观充分渗透务工青年的心底。
(四)多渠道加强对城市外来务工青年人文关怀,引导他们知感恩、敢担当,从外部环境上为外来务工青年的道德建设提供支持。外来务工青年进驻城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热情地接纳他们,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有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青年生活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收入的一大半以上要用于吃、住、用等生存基本消费,这种生存的高比重消费直接影响了他们生活的质量和对下一代的投入,生活压力普遍较大。同时,受我国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这一质的界定,对外来务工青年特别是受教育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加之在城市中实际享有的社会权益保障不健全,进一步在外来务工青年的心理上留下了“伤疤”,这给外来务工青年自身的道德建设带来了障碍。因此加强外来务工青年的道德建设必须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从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出发,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道德建设的实效性。第一,真正放开户籍制度的限制,淡化户籍差异,健全相应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外来务工青年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让他们真正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甚至酌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第二,提供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切实做好外来务工青年权益的维权工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一些公益性的维权机构帮助外来务工青年处理因劳动安全、劳动权益引发的各类维权事件,完善务工青年维权举报投诉机制,开通外来务工亲年求助热线等,畅通维权的渠道,保障务工青年群体的权益不受侵犯。第三,充分发挥社区和共青团的联动服务阵地作用,为外来务工青年的衣食住行、心理健康、文化娱乐、权益维护提供全面的、多方位的服务。通过全社会、整个城市对外来务工青年生活、工作、心理的关心关怀,激发务工青年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同时增强其作为城市和国家建设者的责任意识,保障外来务工青年道德建设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2〕林凡.中国梦引领青年价值观建构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3〕潘玉腾,陈赵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4〕陈国富,杨瑛.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的路径选择[J].黑河学刊,2010,(11).(责任编辑 王文江)
第五篇:深化新农村建设内涵
文章标题:深化新农村建设内涵
着眼新课题,把引导教育与服务农民结合起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村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如何结合新农村建设,创造性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此,工作中,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坚持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树立正确的远大的共同理想。二是要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政策、热爱祖国的同时,着重在服务上下功夫,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切实提高广大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而逐步转变社会风气,全面提升整个农村文明水平。
满足新要求,把道德建设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既要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又要围绕生产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为此,我们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必须始终与物质文明建设紧紧结合起来,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口袋脑袋一起富。一是以推动科教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村科普宣传,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二是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切实提高发展致富的本领。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三是进一步搞好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把广大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拓展新领域,把农村内部创建与外部共建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善于抓住契机,整合各种力量,做好内外共建文章。一是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切实发挥县城在示范和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加大城镇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农村群众的服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动员城镇支援农村。二是进一步扩大城乡共建的参与面,组织城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文明单位支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工农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好“三下乡”活动和文明单位送文明活动,推进农村文明建设。
探索新载体,把机制创新与阵地建设结合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也不再是简单划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须适应新形势,敏锐捕捉不同人群的需求,及时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一是在巩固过去好思路、好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探索通过非权力影响力激活群众创造力的办法和措施,在把握政策、行政引导上下功夫,不断实现党和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切实避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停留在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流于形式。
二是加强人才、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农村文化站(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民兵之家,建设好文化广场、篮球场、电影院等文体设施,利用各种节庆、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真正使各类宣传文化阵地成为农村多功能的培训基地。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有专长的农村文艺人才和骨干,扶持一批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文艺团体,鼓励和支持他们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坚持不懈地抓好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取缔违法经营的录像放映厅、游戏厅、网吧、歌舞娱乐厅,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艺演出,确保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深化新农村建设内涵》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深化新农村建设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