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文明新村创建为载体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健全机制,保证文明新村建设工作“三个到位”
··县委、县政府为切实加强文明新村建设工作,首先从机制建设入手,抓领导力量,抓奖励资金,抓帮扶单位,保证领导、资金、措施“三个到位”。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文明新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对文明新村建设工作进行奖励的意见》和《关于对文明新村建设进行帮扶的意见》等,专门
成立了文明新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一把手为文明新村建设联系村帮扶责任人。将文明新村建设工作列入各乡镇和单位目标管理进行考评,年终奖惩兑现。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奖励意见,规定对荣获省、市、县级文明新村的村给予重奖。去年以来,各级财政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和扶贫开发等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对文明新村建设工作进行倾斜和奖励达3000多万元。全县97个县直单位全部联系文明新村创建,在项目、资金、人力、科技、规划等各个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帮建工作。共投入资金110多万元,捐水泥、物料等价值20多万元,大力支持文明新村创建工作。
二、发挥优势,以特色产业的发展支撑文明新村建设
该县充分发挥特色农业、旅游开发、集镇建设的优势,重点建起了三大特色文明新村;一是以建设沿国道、省道为主的百公里文明长廊,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了20个以沿集镇为依托的高标准文明新村。二是以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文明新村,高标准完成了鹳河漂流、老界岭、龙潭沟等景区周边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特色文明新村。三是以观光农业为依托,建成猕猴桃、山茱萸、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文明新村,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特色文明新村。
三、提升品位,推动文明新村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该县文明新村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人才与经济建设、家庭细胞建设四项工程,在品位上有提升,在特色上求突破,在长效机制上求探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标准达到路、电、水、电话、电脑、有线电视五通;文化建设工程达到村有图书室、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文化活动室、农民学校;人才与经济建设工程着重培育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培育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环境,培育一个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培育一批科技致富人才,培育一支宣传文化队伍;家庭细胞建设工程要实现经济信息进家园,新型能源进家园,法律道德进家园,卫生观念进家园,科技意识进家园。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对所有文明新村加强管理和引导,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该县已建成40多个市级文明新村,86个县级文明新村,这些新村全部实现了村组道路城市化、庭院建设花园化、居住环境别墅化,展示了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以文明村镇创建为平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农村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
经验材料
以文明村镇创建为平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农村
德阳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
德阳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距什邡城区7公里,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小组,859户,常住人口2257人,暂住人口2382人,党员81人。2010年全村集体收入467449元,人均纯收入10460元。近年来,马祖村以创建省级文明村镇为载体,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依托马祖故里浓厚的文化底蕴,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取得了“两个文明”双丰收的明显成效。如今的马祖村正在呈现出“文化共兴、产业振兴、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喜人景象,成为了德阳市灾后美好新家园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一、发挥“三大优势”,打造富饶美丽新村为促进村域经济快速发展,马祖村抢抓机遇,着重打好“三张牌”。一是发挥“马祖文化优势”,打好“文化旅游牌”。推动禅宗文化、农耕文化和休闲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开发十字绣、绘画、雕刻等旅游衍生产品,提升旅游产业档次。二是发挥“园区发展优势”,打好“工业兴村牌”。围绕打造“省级什邡经济开发区”配套附属产品供应地的发展定位,引进植物药原料提取企业,建设300亩良种柚金地种植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发挥“城乡势”,打好“新村建设牌”。积极协调村内及周边企业每年解决群众务工问题,实现了村民由“农民”向“工人”的转变,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2011
年5月,在德阳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开展的寻找“德阳十大美丽新村活动”中,马祖村脱颖而出,当选为历史文化美丽新村。
二、突出“五大抓手”,丰富文明创建活动马祖村在全力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以“建设新家园、倡导新生活、弘扬新风尚”为主题,以省级文明村创建活动为载体,突出“五大抓手”,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有效提高了村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一是抓宣传发动,强化创建意识。利用村广播站、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主题宣传。二是抓环境整治,改善人居质量。开展环境、卫生、防病常识普及活动,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有力倡导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抓活动开展,提高村民素质。发挥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及文化宣传队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村干部群众的生活。广泛开展五星文明户、五星党员和文明信用户等评选活动,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开展身边好人评选、学习道德模范等活动。四是抓法治建设,营造安定环境。深化农村普法工作,组建治安巡逻队,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着力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的遵纪守法意识。五是抓建章立制,促进长效发展。成立创建领导班子,明确职责任务,制订精神文明创建规划及具体详细的公益事业建设计划,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经费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促进了创建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三、推行“双代服务”,创建社会管理方式
作为省委确立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马祖村以“双代服务”工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和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双代服务”是指民情代诉、民事代办,村民有任何合理诉求,或者需要办理各项证件,都能在村上解决。村上设立“双代服务站”。组上设立“双代服务员”,坚持服务职责、流程等“六公开”和“一门式”服务。便民服务领域涵盖政务服务、就业培训、卫生医疗、困难救助、法律援助、产业发展等6个公共服务子项,群众权益维护、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9个社会管理子项以及580个管理服务细项,实现了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组建“民意暗访队”,扩大民意调查面,把掌握和解决群众诉求的“平台”前移。配套实行“双代服务”目标考核制。“双代服务”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成为了马祖村便民惠民、“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大亮点。
四、践行“三项承诺”,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马祖村党员干部切实履行“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岗位一份奉献、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庄严承诺,有力地增强了村两委在广大村民中的号召力合凝聚力,成为了引领带动全村村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先锋模范。马祖村大力推行“支部+业主委员会”的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在5个集中居住小区设立了由群众公推、以农村党员为骨干的“业主委员会”,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义务监督队、环境卫生劝导队等工作队伍,积极引导村民搞好“门前三包抓卫生”、“自我经费管治安”等日常事务,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同时,马祖村以“亮身份、守承诺、做表率”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村81名党员统一佩戴共产党员党徽,亮出党员身份,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村财务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发动党员自愿对马祖村绿化区域进行管理,每个党员负责一个区域,将管理情况进行评比并通报村民,用扎实有效的工作业绩和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彰显基层党员干部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近年来,马祖村先后被授予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城乡统筹示范村”、“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村”、“省级生态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评价马祖村的发展变化是伟大祖国和四川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科扬认为,马祖村依托传统文化,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一流,群众安居乐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
第三篇:以创建“五好领导班子”为载体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以创建“五好领导班子”为载体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郑少南
1996年1 1月8日交通部党组下发《关于开展创建“五好领导班子”,争当“优秀班长”和“模范带头人”活动的通知》后,部属单位创建“五好领导班子”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
“五好领导班子”一是学习好。注重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能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上强,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和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团结好。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坚持民主决策。党政之间、正副职之间、副职与副职之间团结协调,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既能做到大事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又能做到分工负责。领导班子能较好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整体力量强。
三是工作好。能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紧紧围绕本单位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既有单位长远规划,又有工作计划。在班子自身努力下,工作有明显起色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本单位没有发生大的事故。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两个文明建设都有显著成绩,在本系统或所在地区位居前列。
四是作风好。工作深入、扎实,讲实话,办实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干群关系融洽,单位风气正。
五是廉政好。重视廉政建设,注意廉政教育,领导班子成员严于律已,没有违纪行为,本单位处以上领导干部中没有发生违法及重大违纪案件。
从多年的实践看,“五好领导班子”条件成为部属单位领导班子对照检查存在伺题的一面镜子,成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各项要求的核心内容。争创“五好领导班子”活动,成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良好载体,成为实现《2007-2011年交通(运输)部部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保证,成为实践“三个服务”,推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实而迫切的要求。
为了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第一,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领导班子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
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
第二,提高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增强班子成员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自觉性,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的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培养,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能力。
第三,增强党政正职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副职参与决策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建立、完善、落实好“三重一大”制度,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明确和完善党委(党组)会、党政联席会和行政办公会的职能和分工。规范议事内容、决策范围、决策程序和形式,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完善重大决策论证制度,有效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坚持和改进民主生活会制度,进一步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坚持领导班子成员间谈心谈话制度,加强思想交流和深度沟通,增进领导班子团结。
第四,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三大作风,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
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重点内容。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一要把学习作为做好工作的第一需要,树立学习就是工作的理念,端正学风。二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执政的第一责任,增强公仆意识,端正思想作风、群众观念。三要把真抓实干作为创业干事的第一要求,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四要把民主团结作为共事谋事的第一原则,培养良好的领导作风。五要把抵御腐朽没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作为思想道德的第一防线,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健康的生活情趣。
第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努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从我做起,作好表率。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保证纪检部门行使好职权,加大
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改进和完善党内监督,发扬民主,推进政务公开,局务公开,党务公开,坚持述职述廉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等,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
第四篇:以农村沼气为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生产发展在农村首要指的是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也就是面向国内外市场,依托各地优势,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依靠技术进步、体制创新,不断生产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做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绿色环保几方面的统一。发展“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走以“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带动种养业的良性互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使农业农村经济的增长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
2005年,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财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农村沼气建设紧紧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新彭州”这一目标,按照“以沼气为抓手发展循环经济”为主题,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奋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用能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全市承担了省小型公益设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500口、成都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270口的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体推进,项目带动,掀起群众性沼气建设高潮
在农村沼气建设上,仅仅依靠项目是不行的,群众才是投资的主体,沼气建设的主体,在抓好项目的基础上,必须真正让群众行动起来,充分调动群众沼气建设的积极性,掀起群众性沼气建设高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动群众。沼气建设利国利民,不仅能增加经济收入,还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但由于过去沼气建设失败过,所以不少群众对新一轮的沼气并不了解,还缺少足够的认识。这方面我们通过组织项目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广元市元坝区、眉山市洪雅县曲沿村参观学习,亲身感受沼气给农村带来的好处,并多次召开会议,利用电视、“今日彭州”、“彭州农牧信息”、发放致广大建设沼气群众的公开信——“新型高效沼气好处多多多”、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沼气建设的意义,宣传沼气技术知识,让群众真正全面地了解沼气、认识沼气。二是组织群众。搞项目目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发挥它的示范作用,我们通过组织非项目村的农户到项目村、项目户进行参观考察,让他们看到实效,让更多的农户自筹资金建设沼气。三是服务群众。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众愿意发展了,我们主动为群众搞好服务,帮助他们规划、设计,组织技术人员,调配器材物资,现场解决沼气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隆丰镇岚锦村王维江的妻子,开始对沼气建设不理解,反对家里修沼气,池子修好后,全家一天三餐都用沼气做饭、烧菜,家中连煤柴灶都折了,还能洗澡,家里的面貌得到了大为改观,她见人就说:“不修不知道,修了才知好处多,花了钱,值,真的值”。岚锦村已全面完成了128口沼气的建设任务。
二、广泛推广玻璃钢沼气技术,大力提升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
当前推广的“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池、结合改圈、改厕、改厨)小型高效沼气池建设内容的实质是针对一家一户的生态家园建设,将沼气作为“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建设以生态保护,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切入点,通过沼气生物链的作用,能实行种养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农户基本生产、生活单元内部的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达到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使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通过与砖混结构沼气池相比,玻璃钢沼气池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能减轻施工劳动强度和耐酸碱腐蚀,气密性好,免日常维修,无运行管理费用,池容产气率高,原料利用率高的特点;同时,通过对项目村农户的大力宣传和投资成本对比算帐分析,镇村干部及农户、施工人员都对推广玻璃钢沼气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信心。今年,岚锦村128口、蒙阳镇20口、熙玉园区12口项目建设任务,全部推广建设的玻璃钢沼气池,效果十分良好。
三、坚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施工质量。
玻璃钢沼气池虽商品化程度较高,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它的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施工工艺是否雾茫茫,都将直接关系到玻璃钢沼气池的使用寿命和效益的发挥。因此,把好施工质量关至关重要。我们从项目一开始就坚持由取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确定了2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施工队长,并从64名有沼气生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中挑选了24人进行施工,施工人员由市农能办统一制发沼气施工《上岗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坚持施工人员与农户签订施工合同制度,坚持质量终身责任制度。这样既保证了沼气池建设的质量管理,又保证需要了建池技术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既保证了技术人员有事可干,又保证了技术人员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充分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思路和要求,做到以沼气为切入点,抓整体建设,围绕建一个生态家园村,脱贫一个村、卫生一个村、富一方百姓,因此,今年我市在土地治理,农民集中建新居的实施过程中,市委、市政府要求在规划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将沼气或污水净化池统一纳入规划范围,未规划沼气或污水净化池的一律不予审批新建。农村沼气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沼气池建设,进行改厨、改厕、改圈,使农户实现室内亮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生活污水无害化,彻底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今后,我们将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中央党校课题组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
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
2006年07月02日 海南日报
编者按:这是迄今为止省外同志研究我省文明生态村最深入、最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也是省外媒体(《学习时报》)一次刊载的篇幅最长的文字。报告实事求是,分析透彻,观点鲜明,对我省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做了深刻的总结,并就文明生态村对于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意义进行了很贴切的阐述。现全文转载如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把中央的战略决策落实到全国各地的实践中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始于2000年底的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为缩小城乡差别的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面貌为目标,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基础,以点带面、连片创建,五年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活环境、社会风气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具体做法和主张,对于全国新农村建设又有怎样的启发借鉴意义?带着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党校第五期半年制中青班“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调研组赴海南开展了为期十天的调研。
一、文明生态村已成为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 在座谈会上,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同志介绍,海南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基本内容就是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单位,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引导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9月,海南省委意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只有解决了“脏乱差”,才能谈及建设优美舒适的文明环境;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才有物质保障;只有提高文化品位,才能引导广大农民在求知求美中进而求富;只有逐步树立广大农民的生态意识,才能使海南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省。为此,必须在广大农村中精心打造一个能够涵盖上述几方面工作的载体,让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目标明确、实效明显。该省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思路,并在海口市琼山区的五个自然村开展创建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试点,2002年1月,以在文昌召开的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为标志,文明生态村创建在全省18个市县、国营农场推开,并成为海南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由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之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三项内容抓住了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从而增强了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群众参与的自觉性。海南文明生态 村的创建规模越来越大,创建质量越来越好,创建参与者越来越多,并从经济条件、群众基础比较好和领导力量比较强的示范村向问题村、难点村和贫困村延伸。同时,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综合效应日益明显。文明生态村创建涉及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三集中”扶贫、农村信用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和庭院经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等各项工作依托这个工作载体,有效结合、联动推行,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逐步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5300多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22.8%。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受到全国、全省表彰的农村先进典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使海南人民备受鼓舞,为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2006年1月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表彰大会上和《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文明生态村创建被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中,并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至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四项任务都被纳入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从而赋予了文明生态村新的使命和新的内涵。标志着海南已经步入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要求深化文明生态村创 建的发展新阶段。
透视海南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历程,调研组认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促进了海南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面貌为之一新,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海南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不但完全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具体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正如刘云山同志2006年2月在海南考察时所指出的:“实践证明,创建文明生态村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方向,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的主要思路及做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何整合政府资源,动员千家万户的农民广泛参与,形成创建合力,这需要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调研组认为,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实践把党的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动员和农民参与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值得研究和推广的路子。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的重要前提。五年多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坚持抓住文明生态村创建不放。历届省主要领导同志都亲自决策、亲自部署,认认真真抓落实。前几任领导及现任省委书记汪啸风、省长卫留成、省委副书记罗保铭等都经常深入示范村调研,亲自指导示范点的工作。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创建文明生态村列为“为民办实事” 的一项重要内容,党代会、省委全委会、人代会的工作报告均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做出部署,提出要求。省委连续五年召开了六次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加以推动。各市(县)也相继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挂帅,宣传部、文明办和农业、财政、发改委、卫生、文化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党委政府一起抓,相关部门协助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包点单位直接抓,农村基层组织重点抓的“六抓”组织领导机制,并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成效,作为对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内容,从而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海口市在这方面的做法很有代表性。目前,海口市已经建立健全领导制度、工作制度、资金投入制度、联动制度、奖惩制度等组织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经常下村调研,具体指导,使文明生态村创建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市、区文明办同志经常深入基层,组织、协调、规范、督查创建工作。他们还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市委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业绩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把机关干部下乡帮扶创建的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每年末组织人员对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奖优罚劣。
切实可行的创建指导思想
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基本前提。鉴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海南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只提基本要求,不搞整齐划一,不提绝对量化标准。海南开展创建活动遵从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有目标,但不搞达标;二是有要求,但不搞强求;三是动员群众,但不“摊派”。各市、县、乡镇制定的文明生态村标准一定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和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在具体实施时,要尊重农民意愿,讲求实效,因村创建,创建过程可繁可简。海南安定县就依据此指导原则,将修路作为当地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突破口,并根据创建难易不同,确定了三类标准:示范标准、普及标准和过渡标准,因村制宜,分别展开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达到了基础不同、干劲相同,措施不同、标准相同,进度不同、目标相同。
在工作方法上,海南各级党委政府注意用典型引路,靠事实说话。通过试点示范、技术培训、召开村民会议、座谈讨论、参观学习、对比激励等办法,发动、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积极投入,成为新农村的主要建设者。对于干部群众的认识暂时还未转变的村庄,海南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工作原则,逐步、稳妥地引导当地农民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因地制宜的生产发展思路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中心任务和物质基础。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长远目标的,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 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无疫区、无公害热带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的产业发展思路。经过5年多的实践,海南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渐成规模,许多文明生态村已发展成为科技致富示范村、香蕉村、槟榔村、养殖村、胡椒村等专业村,给当地农民带来显著的收益。在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昌文村调研时,我们看到,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活动中,该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着眼自身实际,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槟榔、香蕉等种植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槟榔村”。仅种植槟榔一项户均收入达8000多元,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000元。经济发展带来当地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近几年来,昌文村先后被市、区评为“法制示范村”、“信用村”“美德在农家活动先进集体”,被省评为“卫生村”、“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同时,海南各级政府着力强化组织、引导、服务职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引向深入。以琼海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例,近年来,琼海市委、市政府按照“调优、调高、调精”和比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点落实强化示范引导、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打造“万泉河”系列农产品品牌四个方面的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畜牧业和水产业在大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业的经济效益。
资金捆绑使用的投入机制 农村建设投资是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因此,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时,财政投资向新农村建设倾斜是应有之义。但面对新农村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缺口,财政投资不仅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着资金分散、衔接不够、效率不高等问题。目前,县级政府分配管理支农投资的有十几个部门之多。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致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有鉴于此,为最大化地发挥相对不足的财政投资在创建活动中的作用,海南各级政府部门在实践中都普遍借助于文明生态村这个新的载体,按照“渠道不变、职责不变、捆绑使用、成片推进、政企分开”的原则,整合支持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如改水、改厕、民房改造、沼气池建设、道路建设、农业开发等专项资金,加以“捆绑使用”、配套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扶持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大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同时探索建立健全支农资金投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整合监督,规范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投资效率。例如,万泉河长廊文明生态村片区作为琼海市倾力打造的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片区,其创建过程充分体现了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办大事的优势。海南省委 宣传部、省文明办亲自参与策划,并在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宣传文化设备配套上给予支持。省科技厅将长廊列入农业科技110村级服务点建设重点,给予大力支持。省国土资源厅表示支持万泉河综合整治,并共建若干个文明生态村。省建设厅把长廊墟镇整治列入计划,当年安排专项整治资金,并在长廊规划设计中给予指导支持。
齐心协力的多方共建模式
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海南各级党委政府在注重充分发挥农民创建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广泛发动机关、部队、企业等社会各界来支持文明生态村建设,形成创建合力。海南各市县均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策划指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广泛开展了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民共建、各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真正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举全省之力共同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局面,构筑了文明生态村强大的民心基础、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以海口市为例,仅2005年,驻市部队就筹集173万元,投入兵力12000多人次支持创建活动;各村外出人员捐助也达到300多万元;企业运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优势,与村庄开展联手扶贫、联手创建活动,摸索出“政府引导、公司赞助、农户参与”的一帮一创建新路。同时,海口市委市政府共派出市区200名机关干部下乡挂职当村干部,与农村结对子,开展帮扶工作。此外,在财政投入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为弥补投资不足,海南各地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一套“一个为主,四个一点”的多方投资创建机制。即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各级财政投入一点,在外工作干部捐助一点,企业支持一点,华侨和其他热心人士赞助一点,从而确保了当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进程。据统计,创建五年来,海南全省机关干部和个体、民营企业家捐款9150多万元,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捐款15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文明生态村建设。这种多方筹款、齐抓共建的投资创建机制对于财政投入相对匮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无疑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循序渐进的农村发展思路
文明生态村创建长效机制的形成不但要依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态度,而且也与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改变家乡面貌的要求息息相关。文明生态村的深化创建过程就是一条不断让农民得实惠的过程。海南各级党委政府所普遍遵循的先规划,后修路,再植树,然后治理脏乱差,最后再建文化室的环境治理思路,其实质就是循序渐进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随着农村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当群众改善环境的愿望变成了迫切需求时,现阶段治理生态环境的脏乱差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海南开展创建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证明,从道路硬化、推广沼气和民房改造等入手,突击清除垃圾、植树种草、设垃圾箱、改水改厕,到建设宣传文化室、篮排球场、休 闲小广场、文化室等文化休闲设施,切切实实让农民从创建中得到了实惠,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创建的积极性,保证了创建的可持续性。在海南文明生态村的调研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已建成的文明生态村,村村是花园,处处是美景,树木郁郁葱葱、密密匝匝、错落有致;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池塘、乡间小道和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掩映其中,真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三、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普遍意义
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是一个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各项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把中央精神与海南实践相结合,其五年多的主要工作思路具有普遍意义,值得总结和推广。
普遍意义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如果生产不发展,经济搞不上去,农民的腰包鼓不起来,其他方面建设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长远目标的,从而保证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可持续性。海南以抓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实践证明,既符合海南财力有限的实际,实现了低投入快速启动新农村建设工程,又使农民群众很快看到了创建的效果,得到了实惠,发挥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保证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必须 要从大多数农民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同时经过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最具有连锁效应,最能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工作作为突破口。基于此,调研组认为,海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普遍意义二:坚持心向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农民受益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农村的各项工作中去,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以农民为本的含义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农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农民,一切工作的归宿还是农民;二是尊重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农村各项事业都要依靠农民,由农民决定,由农民支撑,由农民获益。在这场美化自己家园的活动中,海南广大农民群众之所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正是因为海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根本,才有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深入持续发展。
普遍意义三:政府统领推动,领导真抓实干
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海南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文明生态村创建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考核内容,成立各级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贯彻领导抓、抓领导、各级领导层层负责制,持续投入财政资金启动创建工程,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建,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全社会创建热情,才成就了海南今天丰硕的创建成果。海南的实践告诉我们,政府统领推动,领导真抓实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一项有力保证。
课题组成员:
孙忠诚(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副局长)、倪健(海南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立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师副政委)、王俊(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何绍青(国家烟草专卖局机关服务局副局长)、赵棋山(中央党校培训部组织员)。
(原载6月26日《学习时报》3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