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无照经营情况的调查
对当前城乡无照经营情况的调查
营业执照是国家依法确认经营者合法资格的法律凭证,经营者只有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后,才能获得生产经营的权利,有资格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颁布实施后,我市加大了对无照经营行为的查处取缔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未得到彻底根治。特别是近几年,无照经营现象呈现反弹趋势,在农村尤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引起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视。结合当前的服务业调查工作,我们对农村无照经营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采取抽查的方式,共走访调查镇、街道12个,市场16个,行政村113个,个体经营户3713家。共有无照经营户286户,占总调查户数的7.7%。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区域分布看,镇区无照经营者少、农村及城乡结合部无照经营者多。286户无照经营户中,镇区无照经营户102户,农村及城乡结合部无照经营户184户。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聚集了大批无证无照经营者。
(二)从有无固定经营场所看,固定门店无照经营者少,流动摊点无照经营者多。286户无照经营户中,固定门店无照经营户73户,流动摊位无照经营户213户。流动摊位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特点,经营规模较小,投入成本较低,治理难度较大。
(三)从审批环节上看,涉及前臵审批的无照经营户较多,非前臵
审批的无照经营户较少。在286户无照经营户中,涉及前臵审批的无照经营户203户,非前臵审批的无照经营户83户。涉及前臵审批项目越多的行业无照经营率越高,如餐饮、住宿、食品、娱乐、美容美发、网吧、机动车修理等前臵许可项目多的行业,无证无照经营户相对较多。
此外,从其他相关方面看,新增加的经营户中无照经营者较多,特别是下岗、失业、残疾等弱势群体和外来人员,无证无照经营者多;经营规模大的业户无照经营者少,规模小的业户无照经营者多;常年经营的业户无照经营者较少,季节性经营的业户无照经营者较多。
二、无照经营的主要危害
无证经营破坏了市场准入规则,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第一,扰乱了正常的国民经济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两种调节力量,一种是市场价值规律的自然作用,一种是国家行政力量的有效干预,这两种手段都是必要的。从业者进行工商登记,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但是对市场准入关的把守,而且负责为国家的决策机关提供有关经济指标,是国家制订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因此,无照经营逃避工商登记,一方面,使其自身处于隐性经营状态,导致统计信息失真,影响政府宏观决策;另一方面,无照经营者以其低廉的市场准入成本进入市场,造成与其他守法经营者之间不公平竞争,挫伤了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资源配臵的良性
循环。
第二,偷漏国家税费,冲击市场物价水平,扰乱市场秩序。无照经营者逃避了市场准入资格的审查,在经营中自然偷漏了应缴纳的各类税费,造成国家财政资源流失。而其相对低下的成本投入导致产成品的价格低廉,对整个市场的物价水平形成冲击。同时,由于业户无照经营,有关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规范,容易造成农村市场上欺行霸市、乱摆乱卖、短斤少两等违章违法行为的产生。
第三,欺诈消费者,侵害人民群众利益。从调查情况看,无照经营往往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有的甚至从事淘汰产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诈了消费者,侵犯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一些不法分子甚至未经核准登记建立经济实体或以虚有的经济实体作幌子,利用农民法律意识差和警惕性低的弱点,在农村乡镇从事诈骗活动,这种经济实体由于未经核准登记,从而容易逃避法律上的制裁。
三、无照经营产生、存在的主要原因
根据调查情况研究分析认为,农村无照经营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总的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经营户对法律知之甚少,不知道无照经营是违法行为,尤其是一些享有收费、税收等优惠政策的下岗工人、残疾人员,认为自己连有关税费都可以不交,更不需要办理证照。有的经营户虽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利益驱动下不愿意办理相关证照,以图达到减少成本支出,获取非法利润的目的,属于知法犯法。
二是审批手续繁杂,市场准入门槛高。目前,“一站式”服务在农村尤其是农村的个体工商户中还很难实施。虽然将个体工商户的审批发证权全部下放到了工商所,但有的部门并未将职权下放,一旦涉及到前臵审批,业户要县城、农村两头跑,增加了办证成本。一些特种行业办照前的审批环节多、费用高。有的部门甚至控制许可证发放数量,致使经营户条件成熟也无法办理前臵许可手续。
三是多头管理,经济负担重。管理收费政出多门,使得经营者负担过重。如一家申办营业执照的饮食店,一年中要接受综合治理、卫生达标、税务等多个部门的检查,要缴纳诸如治安费、卫生费等多种名目的费用,而无照经营者除了承担被工商部门查处的风险外,可以逃避不少税费,因此部分经营者出于逃避税费的目的而选择无照经营。
四是执法力量薄弱,监管不到位。农村工商所普遍存在执法人员少、执法条件差的问题,对生产经营者监管不到位。同时,无照经营大多是低成本进入的行业,开业经营便利,集中整治后容易反弹。而对于部分恶意不办理证照者,则缺乏刚性的执法手段。
(安丘市统计局庞世宗)
第二篇:无照经营行为证据调查要点
无照经营行为证据调查要点
一是通过现场检查手段收集其从事有关经营活动的证据,这是关键环节;
二是通过调查手段进一步查清其从事有关经营活动的名义、时间、组织形式、负责人或投资人等;
三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查账、审计、会计鉴定、调阅核对档案等方式查清违法手段、违法后果等情节;
四是对无照经营行为采取强制措施。
即:
1.《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以下称《办法》)规定可以查阅、复制、查封、扣押与无照经营行为有关的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资料:查封、扣押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活动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查封有证据表明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场所。需注意只有“专门”用于无照经营的财物才能查封扣押,特别是当事人的车辆要仔细判定。另外对“场所”的查封必须具备上述条件。
2.先行查封扣押的条件是“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或者不及时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影响案件查处的”,同时应当在24小时内补办查封扣押决定书。
3.查封扣押的期限是15日,案情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工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逾期未作出处理的,视为解除查封扣押。
4.查封扣押的易腐烂变质物品的处理,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在留存证据后先先行拍卖或者变卖,与58号令中必须“征得当事人同意”更具操作性,但相应增加了工商部门责任。
二、查处无照经营案件的法律适用要点
(一)目前规定对无照经营查处的法律法规较多,我市还有《重庆市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条例》(以下称《条例》)。《办法》规定,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因此要依据无照经营的类型、特征选择处罚依据。
1.看以什么名义从事无照经营,如果无照经营的主要特征是未经登记冒用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则分别适用《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伙企业法》。
2.看无照经营的规模和后果,除《办法》外,其他法律法规都未将直接规模、后果作为查处无照将经营的认定条件,因此如果能查清行为特征是规模较大、社会后果严重、特别是存在危害人体健康、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应适用《办法》。
3.法律转致时防止扩大解释,《办法》规定只有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才从其规定。如《企业法人登记条例》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条款在《施行细则》中规定,应视为此法规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没有规定,不适用转致。
4.在重庆市的《条例》和《办法》对某一无照经营行为及处罚都有规定的,按照《办法》规定宜优先适用《条例》,对强制措施《条例》无规定的,适用《办法》。
(二)《办法》第4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了对特殊的超范围经营行为即有照无证行为按照无照经营行为查处,也可以行使赋予查处一般无照经营行为的职权。但需注意其他许可审批部门是否己进行立案查处,防止一事再罚。对一般的超范围经营不适用《办法》。
(三)企业法人可以在异地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对于不属于设点经营的,不应按无照经营处理。无照摊贩的处理由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负责实施。
(四)对于自筹资金,自聘人员,自担责任,完全独立经营,仅仅借用了发包方的名义的虚假“承包”行为,实际上已经创设了一个新的经营主体,本质上就是一种无照经营行为,应当依法查处,对这种假发包关系中的发包方还可以按照出租营业执照行为查处(是经营资格的出租,不一定需要转移营业执照本身)。
(五)对未经登记,擅自设立分支机构,并以分支机构名义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对该分支机构可以认定为无照经营,对设立分支机构的法人按照不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处理。企业承租他人商业柜台及相关的营业场所和设施经营,视为设立分支机构,未经登记视为无照经营。
第三篇: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农民收入有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邓年生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及时了解当前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查找农民增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组织调查组深入祁阳县梅溪、黄泥塘、白水等3个镇的7个村,就农民收入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2003年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据统计,2003年祁阳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97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长5.5%;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9亿元,增长4.2%。通过对3个镇8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
(一)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由于农业不同程度受灾,导致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下降,农村居民纷纷外出打工或从事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长11.7%,外出务工人员年均工资性收入为4284元,比上年增加了191元,增长4.7%,工资性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56.4%。
(二)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和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带动农村居民二、三产业收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人均为595元,比上年增长12.5%;
二、三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14.8%上升到16.1%。
(三)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受特大干旱影响,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只增加了0.5%,总产基本持平。油料、水果等产量有所下降。由于以上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种植收入下降。农村居民种植业收入为1637元,下降了2.19%,收入的比重由2002年的85.2%下降到83.9%。虽然种植业收入下降,但产业结构
升级促进了其他各类收入增长。一是出售蔬菜收入有较快增长。通过继续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蔬菜产业有较大发展。蔬菜面积增长10.9%,产量增长3.2%,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产值增加了32.6%。二是优质稻收入有所增加。按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共推广“天龙一号”优质稻5.5万亩,收购价每百斤增加15元,农户亩平增收135元。林牧业收入稳定增长。不断加大林牧各业生产和优良品种推广力度,产业化水准和生产效益逐步提高。2003年人均牧业收入增长12.9%;林业收入增长36.4%。
(四)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后,人平税负为46.8元,比税费改革前下降了56.3%。农村负担减轻,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退耕还林。实施退耕还林是党和国家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县第一、二批8万亩退耕还林项目区受益群众达8万人,人平增收104元。三是农网改造。2002年,我县实施农网改造的有151个村,争取国家投入资金1000万元。改造前,农村电价高的1.1元/度,低的0.75元/度,全县平均达到0.9元/度;改造后,实施城乡同价,为0.55元/度,按户平每年用电140度计算,户均少支出49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是干旱对农民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今年受特大旱灾影响,导致部分农产品减产或失收,减少了农民收入。如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6.2%,但产值却减少了4.2%。渔业效益下降,由于长期干旱,捕劳期提前,导致产量下降,产值减少了4.7%。二是进城务工难度加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不多。由于乡镇企业转型,经济效益下滑,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农民进城务工难度加大,作为农民收入第二大来源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阻。
(二)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的也有不少,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
600元,有些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三)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方面,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2003年由于受特大旱灾影响,以农业为主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只比上年增长0.8%;种植业纯收入比上年下降1.3%。另一方面,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收费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设施的落后,导致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不畅,影响了农民收入。
三、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一)通过转移一批农村劳动力进城从事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从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求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力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搞来料加工。对于安置劳动力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认真清理农民进城的各种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坚决取消一些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二)通过分流一批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分流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要大办个体私营商业,搞活农村市场。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规划和农村市场网点的建设,鼓励农民兴办个体私营商业。二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三要促进农村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要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的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自来水、燃气等居民服务业社会化服务潜力巨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方式,实现农民住房商品化;采取低税收、宽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居民服务业,改变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三)通过带动一批农村劳动力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带动农户走向大市场,实现大流通。一
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同时,组织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开发、产品扩散、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向农村辐射,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为农业开发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大力扶持龙头市场,实现流通增收。以城镇为依托,产品集散地为基础,建立特色专业市场,力求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三是大力扶持贩运大户,实现多渠道增收。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大力发展贩运大户,做到政策上优惠,政治上关心,营销上帮助,依靠贩销大户多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
(四)通过帮扶一批农村老弱病残人员,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占人口总数15.8%的低收入者主要是由老弱病残人口组成,很多老人的年生活费不足500元。从农民反映的情况看,农村人口中只有少数乡镇企业职工享受待遇不高的养老保险,绝大部分老人以子女赡养为主。社会救助体系也不够完善,很多急需帮助的困难户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生产资金严重短缺,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税收返还、集体筹资、个人缴纳等三个方面来筹集资金,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限度地保障失去劳动力人口的生活水平。
祁阳县副县长 邓年生
第四篇:对当前乡镇人大工作调查思考
近年来的乡镇和街道人大工作,从总体上看,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基层人大的职能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为监督促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对此,应予以正确估价和充分肯定。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在工作中还有一些困惑,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时甚至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影响了人大工作质量,亟待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常设机构。根据法律规定,乡镇人大不设常设机构,乡镇人大主席团主要负责主持召集、召开乡镇人代会。而闭会期间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如监督乡镇政府工作、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等,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由乡镇人大主席团负责,实际上主要由人大主席、副主席组织实施。因没有常设机构,法律赋予乡镇人大的不少职权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无法真正行使。同时,专职人员少,并且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党委、政府的某些具体工作,以至于“专职不专干,兼职不沾边”,有的工作只能处于应付状态。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人大意识不强,对人大工作重视、支持不够,习惯于用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人大难以完全坚持依法办事。
2、乡镇党委重视不够。乡镇人大因其特殊的地位,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乡镇党委的有力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乡镇党委由于对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将其摆上应有的位置。有的对人大工作不闻不问,有的将其等同于一个政府部门来看待和使用。在职务的排序上,书记、乡长、党务副书记、人大主席。这样的排位,在目前的传统思维下,不利于树立乡镇人大的权威,不利于依法开展工作,不利于充分发挥基层人大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化解矛盾等方面的职能作用。这无疑削弱了乡镇人大的法定职能,影响了其工作的开展。
3、活动经费难以落实。代表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但不少地方对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实际上采用实报实销的办法,乡镇人大开展工作所需的每一项支出,都要经过层层请示,最后经镇长审批把关。有的乡镇甚至为代表订阅人大报刊都要由人大主席挨村收取报刊费。这不仅影响了人大主席工作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增加了人大主席的工作量。
4、乡镇人大的自身建设尚有不少差距。一方面,在乡镇人大干部的配备上,多数地方将一些年龄偏大的同志安排到人大,再加上近年来乡镇人大干部的交流几乎停滞,基本上是“最后一站”,形成了事实上的只进不出,致使乡镇人大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另一方面,部分乡镇人大主席的自身素质还不够高,对人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存有消极思想,工作被动应付;有的在开展监督活动时不理直气壮,不敢监督,即使进行监督也显得无力,致使人大工作与法律的规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差距很大,影响了乡镇人大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惑
一是监督政府不硬不行,硬了也不行。有相当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党政不分,不抓党务抓政务,有的甚至以党代政,使人大工作不便开展。因为监督政府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监督党委的工作。而现行体制,人大是没有这方面的职权的。因此,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是执法检查不严不行,严了也不行。在基层工作中,教育、环保等涉及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检查严了部门有意见,检查松了,群众有意见。
三是提议案不实不行,实了也不行。在提议案中颇费心机,提具体了难以办理,容易得罪人。提得不具体,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是错误决定不撤不行,撤了也不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团有权撤销政府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
五是代表素质不高不行,高了也不行。人大代表的素质不高,就难以适应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代表素质高了,在选举中,就难以保证组织意图的实现。
三、对策
1、要加强人大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人大意识。要采取专栏、板报、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和专题培训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乡镇人大依法行使职权的舆论氛围。党校培训乡镇领导要上人大知识课,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不断增强乡镇领导坚持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
2、要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大建设,搞好人大干部的培训。乡镇人大要做到“四有”,即有牌子、有办事机构、有人员(人大主席团成员兼职的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有章子。要加强人大办事机构人员的培训和街道人大工作的法制建设,以适应基层人大工作的需要。
3、要坚持做到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要同级同待遇,特别是在排位上要按党委、人大、政府的顺序予以规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活动经费等具体问题,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人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增强人大意识,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不断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
4、创新基层人大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工作活力。建议推广人大主席团任命乡镇中层干部的典型经验,加强对乡镇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创新基层人大工作机制,实行人大主席团(人大工委)成员分工负责制,加强学习,消除困惑,加大监督力度,增强工作活力,不断提高基层人大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第五篇:对当前乡镇人大工作调查思考
对当前乡镇人大工作调查思考
近年来的乡镇和街道人大工作,从总体上看,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基层人大的职能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为监督促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对此,应予以正确估价和充分肯定。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在工作中还有一些困惑,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时甚至陷入比
较尴尬的境地,影响了人大工作质量,亟待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常设机构。根据法律规定,乡镇人大不设常设机构,乡镇人大主席团主要负责主持召集、召开乡镇人代会。而闭会期间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如监督乡镇政府工作、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等,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由乡镇人大主席团负责,实际上主要由人大主席、副主席组织实施。因没有常设机构,法律赋予乡镇人大的不少职权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无法真正行使。同时,专职人员少,并且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党委、政府的某些具体工作,以至于“专职不专干,兼职不沾边”,有的工作只能处于应付状态。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人大意识不强,对人大工作重视、支持不够,习惯于用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人大难以完全坚持依法办事。
2、乡镇党委重视不够。乡镇人大因其特殊的地位,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乡镇党委的有力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乡镇党委由于对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将其摆上应有的位置。有的对人大工作不闻不问,有的将其等同于一个政府部门来看待和使用。在职务的排序上,书记、乡长、党务副书记、人大主席。这样的排位,在目前的传统思维下,不利于树立乡镇人大的权威,不利于依法开展工作,不利于充分发挥基层人大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化解矛盾等方面的职能作用。这无疑削弱了乡镇人大的法定职能,影响了其工作的开展。
3、活动经费难以落实。代表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但不少地方对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实际上采用实报实销的办法,乡镇人大开展工作所需的每一项支出,都要经过层层请示,最后经镇长审批把关。有的乡镇甚至为代表订阅人大报刊都要由人大主席挨村收取报刊费。这不仅影响了人大主席工作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增加了人大主席的工作量。
4、乡镇人大的自身建设尚有不少差距。一方面,在乡镇人大干部的配备上,多数地方将一些年龄偏大的同志安排到人大,再加上近年来乡镇人大干部的交流几乎停滞,基本上是“最后一站”,形成了事实上的只进不出,致使乡镇人大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另一方面,部分乡镇人大主席的自身素质还不够高,对人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存有消极思想,工作被动应付;有的在开展监督活动时不理直气壮,不敢监督,即使进行监督也显得无力,致使人大工作与法律的规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差距很大,影响了乡镇人大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惑
一是监督政府不硬不行,硬了也不行。有相当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党政不分,不抓党务抓政务,有的甚至以党代政,使人大工作不便开展。因为监督政府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监督党委的工作。而现行体制,人大是没有这方面的职权的。因此,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是执法检查不严不行,严了也不行。在基层工作中,教育、环保等涉及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检查严了部门有意见,检查松了,群众有意见。
三是提议案不实不行,实了也不行。在提议案中颇费心机,提具体了难以办理,容易得罪人。提得不具体,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是错误决定不撤不行,撤了也不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团有权撤销政府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
五是代表素质不高不行,高了也不行。人大代表的素质不高,就难以适应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代表素质高了,在选举中,就难以保证组织意图的实现。
三、对策
1、要加强人大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人大意识。要采取专栏、板报、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和专题培训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乡镇人大依法行使职权的舆论氛围。党校培训乡镇领导要上人大知识课,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不断增强乡镇领导坚持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
2、要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大建设,搞好人大干部的培训。乡镇人大要做到“四有”,即有牌子、有办事机构、有人员(人大主席团成员兼职的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有章子。要加强人大办事机构人员的培训和街道人大工作的法制建设,以适应基层人大工作的需要。
3、要坚持做到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要同级同待遇,特别是在排位上要按党委、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