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 旅游与旅游业概述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旅行19世纪40年代之前
(二)近代旅行19世纪40年代到二战结束(1945.9.2结束)
(三)现代旅游1946年至今 大规模的旅游兴起:产业革命(1750年左右)之后,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7.7卢沟桥事件)以后
(一)古代旅行知识点 世界旅行
1.人类的旅行活动在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罗马等国家兴起
2.公元前3000年的腓尼基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
3.公元前1490,埃及荷赛特女王访问索马里是世界上第一次旅游活动 4.古希腊竞技会是世界上最早的群众性旅游活动 5.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为“旅游文学之父”
6.苏莱曼,到过印度、中国经商,著有《苏莱曼游记》
7.伊本.拨图塔用26年时间,游历半个世界,著《旅行者的欢乐》,中世纪最伟大的旅行者
8.13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著《马可波罗游记》 9.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10.戴维德.洛1774年在伦敦开设了第一个家庭旅店 中国旅行
1.大禹治水13年,著古代奇书《山海经》 2.旅行家郦道元著《水注经》 3.法显去印度求法,著《佛国记》
4.玄奘西行取经,历时18年,皱了110国家,著《大唐西域记》 5.古代旅游特点:参加旅游人数少,缺乏相应的旅游观念;交通不发达,活动范围小;游的目的不占主导地位。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二)近代旅行知识点
1.产业革命的影响下,火车和轮船的出现,使旅游业发展走向规模化。
2.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1845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办的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3.1923年,陈光甫在银行中创办了旅行部,1927年6月,该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
4.近代旅游特点:因消遣而外出旅行的人数大量增加,旅行不局限于特权阶层;火鹤和轮船已相当发达,是旅游规模、范围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团体旅游产生;旅行代理商出现,旅行社业初步形成。
(三)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特点4个:大众化、职业化和专门化;多样性和综合性;世界性和国际性;个性化趋势(详见P5)
二、旅游活动的概念和本质
1.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旅游指人们出自非获取报酬以外的任何目的,到其日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旅行,并在该地停留不超过1年所产生的活动。
2.中国旅游局定义:旅游是指人们处于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到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3.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暂时性、非就业性三个性质。4.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主要以追求愉快和美好为目的的审美过程;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需求和高层次的消费活动。(详见P6)
三、旅游活动的要素和类型
1.旅游活动的要素
从旅游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来分:有食、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
从旅游活动体系构成来分: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的中介体—旅游业。
2.旅游活动的类型(详见P8表格)
按地域特征划分,旅游有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按旅行距离划分,旅游有远程旅游和短程旅游。按组织形式划分,旅游有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按计价方式划分,旅游有包价旅游和非包价旅游。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一、旅游者
(一)旅游者的界定
旅游者泛指处于消遣性目的而外出旅行的人,一般分为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
(二)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条件 1.成为旅游者要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2.拥有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旅游者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
3.主观条件即旅游动机。旅游动机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二、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与价值决定
旅游资源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可观赏性、多样性、区域性、易损性
(三)旅游资源的类型(8主类,31亚类)
1.整体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自然旅游资源又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4类 3.人文旅游资源又分为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四类
三、旅游业
(一)旅游业的定义与性质 1.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2.旅游业的性质
=由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相关产业组成,包括参与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组织和机构
=为满足游客的需要开展的经营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任务是向游客提供其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向游客提供的各种服务都是有偿的
(二)旅游业的特点 =是综合性行业 =是劳务服务性行业 =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是敏感性行业
(三)旅游业的构成旅游社行业、交通客运业和住宿业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1.1949--1977年政治接待时期
1949.11.19华侨服务社在厦门成立,1974定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1954.4.15,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以华侨服务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建立为标志。2.1978年至今
(1)初创阶段:1978--1990年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旅游业快速恢复并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80年,中国青年旅行社正式成立。1983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旅游组织。
第三节 旅游市场
一、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旅游市场包括消费者、生产者、旅游产品、价格四个部分。
二、国际旅游细分市场及其发展状况
1.世界旅游组织划分:国际旅游市场分为六大细分市场,即欧洲市场(榜首)、美洲市场(第二)、东亚及太平洋市场(第三)、非洲市场、中东市场和南亚市场。2.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规律
=空间格局上看,客流的发生地和接待地高度集中于欧美地区
=时间格局上看,客流出现在欧洲地区相对减少,美洲稳定,亚太持续增长,其他地区在波动中发展
=区域上看,国内游客量大于国际游客量,近距离出国旅游一直占大比重
=具体国家来看,基本还是发达国家间流动大,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呈增长势头
三、中国旅游细分市场及其发展特点
中国旅游市场分为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三个细分市场。
其他知识:
1.世界上最早、最高大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2.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 3.我国古代最高的砖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4.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宋 李诫 营造法式 5.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6.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也称空腹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李春设计 7.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
8.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密檐式)——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9.道教分别表示中原为中央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第二篇: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推荐)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正确的标注“A”,错误的标注“B”)1.北京大学的李教授应邀赴上海复旦大学讲课一周的活动是旅游活动。()2.上海的陈先生到北京来联系业务的行为属于旅游。()3.人们要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必须具有旅游动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4.目的地人民的好客态度属于人文旅游资源。()5.停靠在天津港的维多利亚号邮轮上的外国游客纷纷上岸游览,对天津来说,他们都是旅游者。()6.张某夫妇与其10岁的儿子上午去八达岭长城游览,下午又去了定陵,张某一家三口属于国内旅游者。()7.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共同特点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8.从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角度说,旅游市场指的是旅游客源市场。()9.中国旅游日是在2012年国务院一次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确定的。()10.总部设在我国的第一个国际性旅游组织是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旅游活动的是()。
A.出外度假 B.出外经商 C.出外打工D.出外开会
2.人们普遍认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这反映出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A.多样性 B.无形性 C.有形性 D.关联性 3.下列人们出外的活动中,属于旅游范畴的是()。A.因公出差 B.移居他乡 c.外出讲课 D.长驻某地 4.一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客观上表现为该项旅游资源()。A.特色与众不同的程度 C.吸引旅游投资的数量 C.吸引游客来访的数量 D.对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
5.将旅游业的构成划分为行、游、住、食、购、娱六大部分的依据是()。A.旅游产品的供给特点 B.游客需求涉及的领域 C.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D.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6.下列关于商务旅游者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商务旅游者()。A.旅游频率高 B.文化水平高 c.消费水平高 D.对服务要求高 7.旅游活动的客体指的是()。
A.旅游产品 B.旅游服务 c.旅游资源 D.旅游设施 8.对旅游者来说,旅游六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A.食 B.住 c.行 D.游
9.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情”指的是()。
A.商情旅游 B.国情旅游 c.情感旅游 D.感情旅游 10.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奇”指的是()。
A.探亲旅游 B.探奇旅游 C.探胜旅游 D.探访旅游 11.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养”指的是()。
A.养生旅游 B.养性旅游 C.养神旅游 D.养颜旅游 12.我国对旅游业的定位是()。
A.战略性先导产业B.战略性重要产业C.战略性窗E.产业D.战略性支柱产业
13.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的总和。A.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关系 B.生产、交换、消费关系 c.供求双方交换关系 D.开发、设计、组合关系 14.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一直居首位的是()。A.我国港澳地区市场 B.我国台湾地区市场 C.韩国市场 D.美国市场
15.在我国入境旅游的外国人市场中,多年来一直居前四位的国家是()。A.美国、日本、英国、德国 B.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C.韩国、俄罗斯、美国、英国D.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16.唐代李白在多次被贬后,游憩于山水之间,足迹遍天涯。李白的这种旅行活动剧
于()o A.享乐旅行 B.考察旅行 C.健康旅行D.学子漫游
17.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展模式。
A.规模扩大的速度型
B.规模扩大的效益型
c.规模扩大的渐进型
D.效益扩大的渐进型
18.作为中国旅游业标志的“马踏飞燕”是()青铜器,l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
A.东汉
B.西汉
C.东周D.西周19.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每年的()确定为中国旅游日。A.5月12日 B.5月19日 C.9月12日D.9月19日 20.确定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是因为()。
A.徐霞客诞生于这一天 B.徐霞客开始旅行于这一天 C.徐霞客去世于这一天 D.《徐霞客游记》开篇于这一天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1.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有()。
A.异地性 B.暂时性 C.差异性 D.非移民性 E.非就业性 2.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A.旅游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 B.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季节性 C.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普及性 D.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能动性 E.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地理集中性
3.人们实现消遣性旅游需求应具备的个人条件包括()。A.拥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B.受过高等教育 C.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D.拥有出游的动机 E.具备相应的心理类型
4.旅游同旅行的主要区别有()。
A.在时间上旅游发生在旅行之后 C.在空间上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 C.在目的上旅游不得在访问地谋取报酬D.在出行方式卜旅游的牵付嘎乘雎槁甬丁具
E.在目的地停留时间上旅游不得超过l2个月
5.商务旅游向来被航空公司和高档饭店看重的主要原因是商务旅游者()。A.出游人数最多 B.出游频率高 c.出游时间长 D.消费水平高 E.不受季节影响
6.旅游是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该定义反映旅游具有()特点。A.旅行活动与逗留活动的合成性 B.广泛性 c.异地性 D.暂时陛 E.综合性
7.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无形旅游资源的有()。
A.目的地居民对待游客的态度 B.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制度 c.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D.目的地的传统建筑风格 E.目的地的旅游服务质量
8.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养”包括的旅游类别有()。
A.养生旅游 B.疗养旅游 c.生态旅游 D.观光旅游 E.体育健身旅游 9.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学”包括的旅游类别有()。
A.修学旅游 B.科考旅游 c.留学旅游 D.拓展训练 E.宗教朝圣旅游 10.旅游业是一个凭借()来招徕和接待游客的行业。
A.旅游环境 B.旅游政策 C.旅游资源 D.旅游法规 E.旅游设施 11.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旅游市场是由()构成的。A.市场主体 B.市场结构 C.市场范围 D.市场客体 E.市场中介 12.下列旅游市场构成要素中,属于旅游市场中介的有()。
A.旅游价格 B.旅游竞争 C.旅游组织 D.旅游网站 E.旅游信息 13.下列旅游中介中,属于无形媒介的有()。A.旅游价格 B.旅游服务中心 c.旅游竞争 D.旅游咨询台 E.旅游信息
14.我国入境旅游中的外国人市场主要集中在()地区。A.东北亚 B.大洋洲 c.东南亚 D.西欧 E.南亚 15.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特点有()。A.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大 B.居民出游频率高 c.旅游形式以散客为主 D.人均消费水平高 E.旅游消费增长快
16.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有()。
A.旅游产业定位提升到战略性支柱产业B.大型旅游企业进入集团化发展 c.旅游标准化建设在加速推进 D.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E.旅游发展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17.我国旅游标准化的推进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有()。A.有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B.有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c.有利于扩大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D.有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E.有利于树立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的重大意义有()。A.它是我国旅游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B.它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 c.它为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创造了条件 D.它为将我国建成世界旅游强国提供了保障 E.它是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石 19.中国旅游业的标识“马踏飞燕”的象征意义有()。A.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崛起 B.中国旅游业的光辉灿烂前景 c.中国旅游业成效显著 D.中国旅游业源远流长 E.中国旅游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0.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标志之一的地球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含义有()A.中国面积幅员广大 B.中国版图似雄鸡破晓
c.中国旅游业是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 D.中国旅游业要面向世界 E.中国旅游业要展翅腾飞
21.世界旅游组织与我国开展了若干技术合作,其中曾派遣国际专家帮助我国()制定了长期旅游发展规划。
A.云南 B.贵州 C.广西 D.四川 E.西藏 22.确定世界旅游日的目的是()。A.纪念世界旅游组织成立章程的通过 B。祝贺世界旅游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c.引起公众对旅游事业的重视 D.促进和加强旅游宣传工作 E.促进各国在旅游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3.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的宗旨是()。
A.发展、促进和便利世界其他地区的游客前来太平洋地区各国旅游 B.发展、促进和便利本协会各成员国之间的旅游技术合作 c.发展、促进和便利本协会各成员国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D.发展、促进和便利本协会各成员国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编制工作 E.发展、促进和便利太平洋地区各国居民在本地区开展国际旅游 24.世界城市旅游联合会的工作方向是()。
A.推动会员城市间的交流合作 B.探讨城市旅游发展问题 c.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D.促进城市问旅游的相互投资 E.加强旅游市场合作开发
25.下列地方中,属于人们“惯常环境”的有()。A.下放外地锻炼的地方 B.工作单位所在的地方 c.第二住房所在的地方 D.居住地附近的地方 E.到邻省学习的地方
26.从供给角度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产生的条件有()。A.火车、轮船的出现使大规模人员的流动成为可能 B.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住宿业的发展 C.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
D.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E.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
27.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情”包括的旅游种类有()。
A.婚庆旅游 B.滑雪旅游 C.纪念日旅游 D.文化旅游 E.宗教朝觐旅游 28.旅游市场的主体包括()。
A.旅游产品的分配者 B.旅游产品的供应者 C.旅游产品的消费者 D.旅游产品的管理者 E.旅游产品的开发者
第三篇:第一章旅游经济活动与旅游业
第一章旅游经济活动与旅游业
3学时
第一节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活动
(一)旅游活动AIEST定义《基础旅游学》P451、定义
教科书:以游览为目的的旅行,是人们出于各种个人的或社会的动机,离开原住地到异地游览一段时间再返回原住地的整个过程。
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瑞士):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合。
教科书定义缺陷:
——目的单一。旅游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游览,也有以休闲、养生、体验为目的的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
——动机多余。不论何种动机,离开原住地到异地暂时去游览、休闲、养生、体验都称为旅游。
——定性不准。旅游活动是一种生活方式,“过程”说法简单化。
——角度狭窄。只是从旅游者角度给出定义,广义的旅游活动定义必须包括旅游企业、本地居民、政府的活动。旅行社组团不叫旅游活动?
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瑞士)的定义又过于宽泛。
个人观点:旅游活动应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以游览、休闲、养生、体验为目的的旅行,是人们离开原住地到异地居住一段时间再返回原住地的生活方式。
狭义的旅游活动可以分为直接的或纯粹的旅游活动、间接的或特殊的旅游活动。间接旅游活动指的是出行的目的不纯粹为了旅游,而是参加其它活动顺便进行的旅游。
广义:由旅游者离开原住地到异地进行以游览、休闲、养生、体验为目的的旅行而引起的各种行为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的属性
(1)旅游活动的文化精神属性——本质属性
(2)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学术界有人完全否定经济属性。
(3)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
(二)旅游经济活动
定义:以商品生产和交换形式表现出来的旅游活动。或者说是在旅游活动商品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
(一)旅游经济活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1、社会化大生产
2、人们社会观念、消费观念的转变
3、社会的开放性
(二)英国工业革命为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旅游经济活动提供了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
2、工业革命使交通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旅游经济活动排除了空间障碍
3、工业革命改善了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为旅游经济活动增加了旅游吸引力和提供了便利
4、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旅游经济活动提供了广泛的出游动机和欲望
改善生活减轻压力了解世界
三、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
(一)初步发展时期:19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旅游人次与收入
△旅游设施
△官方介入旅游
△国际协会
(二)蓬勃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现代科技进步、世界经济往来密切、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旅游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旅游人次和收入
△旅游方式
△旅游关联度
△旅游企业规模
第二节旅游业的构成和特点
一、旅游业的构成(一)旅游统计构成中的旅游业
1、《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中的旅游业
国家统计局将旅游业列入社会服务业这一大的门类中:旅游业包括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的活动。不包括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室)、游乐园(场)、夜总会等活动。
△国家统计局的旅游业仅指旅行社业。
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
分类范围产业特点财富形式
第一次产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依靠自然生产力有形
第二次产业
(广义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依靠人工生产力有形
第三次产业
(广义服务业)商业、金融与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社会公益事业和其它各项事业;为生产与生活提供服务无形
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的旅游业
国家旅游局根据自己的管理权限,将旅游业概括为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服务公司和其他旅游企业。
△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业未包括旅游区(点)。
3、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
世界旅游理事会将旅游业分为核心旅游产业和宽泛的“旅游经济”。核心旅游产业:运输业、住宿接待业、娱乐业及相关服务行业等。
旅游经济:除核心旅游产业外,还包括间接受到旅游业影响的行业。(教材P12)
4、新加坡旅游统计部门中的旅游业
新加坡旅游统计部门将旅游业分为13个子行业。(教材P12)
(二)旅游业构成的传统认识
1、美国学者Lundberg观点
定义:旅游业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业。
十个组成部分(教材P14)
2、旅游业的六要素论
定义:旅游业是指与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相对应部门组成。包括:交通、旅游区(点)、旅游接待设施、餐饮、购物商店、娱乐场所。
3、中国学者谢彦君观点
旅游业分为狭义旅游业和广义旅游业。
狭义定义:指提供可以满足旅游者旅游审美和愉悦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部门。
广义定义:指凡与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有关,为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三)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帐户中的旅游业构成旅游卫星帐户(TourismSateliteAccount,简称TSA):是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准确测度旅游业的经济影响而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方法。
旅游卫星帐户的特征就是将旅游业的构成从质的规定性转化为量的规模和水平。提出从供给方确定旅游产品与旅游业的核心思想。将旅游产品分为旅游特征产品和旅游相关产品,两者总和为旅游整体产品。其中,旅游特征产品是指多数国家中在没有旅游活动的条件下,将消失或对其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减少,并且其统计数据有可能收集的产品。如接待设施、餐饮服务、长途交通、旅行商以及文化与娱乐服务等。旅游相关产品指未包括在旅游特征产品之内,但在游客的总消费额总占有较大比例的产品,如手工艺品和出租车等。
以上我们对旅游业的构成及含义作了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对旅游业及其构成作出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各国公认的解释几乎不可能。这是由旅游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旅游业除了旅行社业行业界限比较清楚,其他行业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对旅游业定义及其构成的界定,其困难在于即不能太窄,又不能过于宽泛。
几点共识:
(1)旅游业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是国民经济许多部门中为游客服务部分的综合。
(2)旅行社业不等于旅游业,旅游业比旅行社业宽泛的多。
(3)组成旅游业的相关部门与旅游的密切程度不一样,因此,旅游业可分为不同层次。核心旅游业:景区景点业,旅行社业;
基本旅游业:酒店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交通业;
扩展旅游业:旅游购物业、娱乐业及与旅游消费活动有直接关联的部门。
二、旅游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一个显著区别,有别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无论是狭义旅游业还是广义旅游业,都带有综合性这一特点。
(二)敏感性(波动性)
旅游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内部因素有旅游业内部相关部门、相关环节表现出来的众多的比例关系。外部因素是指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
(三)开放性
旅游只有在开放的环境里才能存在,尤其是国际旅游。
(四)成长性
旅游业是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国民经济其它产业。旅游业的成长性与人的需求层次和劳动生产率有关。
先导产业支柱产业
第三节旅游经济结构
一、旅游经济结构及其优化
(一)涵义
指旅游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构成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旅游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旅游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实际运行的结果,通过对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经济结构也是我国国情在旅游经济运行中具体反映。通过对旅游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二)优化
指通过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它宏观调节措施,对旅游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结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和逐步提升,以满足社会和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旅游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总量增长、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三方面,其中结构转换不仅决定着总量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而且也影响着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的标志:
1、合理化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旅游经济要素资源的条件,对不合理的旅游经济结构进行质和量的调整,以达到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
2、高度化
旅游经济结构向高一级层次的演化,使旅游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主要体现:旅游产业集约化、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旅游产业高附加值。
3、均衡化均衡的三种涵义
旅游经济结构内部各组成部分保持相对平衡,互相促进,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一)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内部满足旅游者不同需要的行业之间形成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主要由旅行社业、景区景点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构成。
(二)旅游产业的构成1、旅行社业
旅行社是依法成立,专门从事招徕、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组织旅游活动,收取一定费用佣金,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旅游企业。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不仅是旅游产品的设计、组合者.同时也是旅游产品的营销者,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旅行社发展的规模、经营水平及其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直接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
2、景区景点业
景区景点业是为旅游者提供核心产品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组合。旅游者游览、休闲、养生、体验的主要目的地。在我国,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度假区、风景区、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民族风情园、动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文物保护单位等。景区景点业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价值大小、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感受。
3、旅游饭店业
旅游饭店是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基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旅游饭店数量、饭店床位多少,标志着旅游接待能力大小;而旅游饭店的管理水平高低、服务质量好坏、卫生状况及环境的优劣,则反映了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因此,旅游饭店业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发达的、高水平的旅游饭店业,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旅游业。
4、旅游交通业
旅游业离不开交通运输业,没有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旅游交通作为社会客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促进社会交通运输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交通运输要满足旅游者安全、方便、快捷、舒适、价廉等方面的需求,就要求旅游交通不仅具有一般交通运输的功能,还要具有满足旅游需求的功能,从而要求在交通工具、运输方式、服务特点等方面都形成旅游交通运输业的特色。
5、旅游购物与娱乐业
总体来说,旅游购物与娱乐业在我国旅游产业中还属薄弱环节,旅游消费在购物与娱乐方面比例偏低,但有非常大的前景。
(三)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
1、改变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的状况,走集团化发展经营路子。单体饭店、中小旅行社。
2、打破部门、所有制、地区的人为阻隔,走一体化发展经营路子。
3、改革企业的资产经营制度,走股份化发展经营路子。
4、提高旅游企业的科技服务含量和产品的高附加值,走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经营路子。
5、调整旅游产业的薄弱环节,走均衡化发展路子。
饭店档次、旅行社分工体系、淡旺季、旅游购物与娱乐
三、旅游地区结构
(一)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与旅游地区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态势。东部为发达地区,中部为中等发达地区,西部为不发达地区。与此相对应,除个别省份外,东部地区是我国旅游业的主体,中西部有很强的发展后劲。
(二)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纲要》
粤港澳旅游区(粤港澳金旅游区)
江浙沪旅游区
环渤海旅游区京、津、河北、辽宁、山东
东北旅游区东三省 呼伦贝尔
西北旅游区陕、甘、宁、青海、新疆
西南旅游区重庆、川、云、贵、藏
中原旅游区陕、河南、山西
海南旅游区
(三)促进发展的四分法及区域发展战略
1、四分法
根据经济发达程度与旅游发达程度两维标准,将全国31个省区划分为四个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
表(P47)
优区极区
旅游发展水平
平区特区
2、不同区域及发展战略
极区:经济水平较高、旅游水平较高。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向高附加值、高收益方向,实施国民旅游计划和旅游倍增计划。
优区:经济水平较高、旅游水平一般。资源转化,做好开发和促销。
特区:经济水平较低,旅游水平较高。提升旅游设施与服务水平,实施品牌战略。平区:经济水平较低,旅游发展缓慢。抓住特色、重点开发。
第四篇:三亚旅游业发展概述
三亚旅游业发展概述
一、城市概况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全市面积1919.5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面积37平方公里。全境北靠高山,南临大海,有大小港湾19个。三亚向东经菲律宾至西太平洋,向南经澳大利亚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地处太平洋区域多个贸易航道之间。
三亚市区三面环山,山岭绵延起伏、层次分明,形成环抱之势。同时,山脉的延伸将市区分成若干青山围成的空间,为城市不同地区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环境。海上回望,群山如绿色屏障辉映出三亚的妩媚多姿。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
三亚面临南海,海湾较多,众多海湾各有佳景。其中大小东海、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已成为三亚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而海上的东、西二岛仿佛是面向南海的一张大门,为宽阔的海面增加了层次感,海雾飘过,两岛掩其中,凭添了几分神秘。漫步沙滩,作为三亚市标志的鹿回头隐约可见。三亚有东、西二条河穿过市区,二条河交叉南汇于南边海,北汇于中岛端,自然岸线曲折多变,上游水网纵横交错,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时有水鸟飞弋,鱼跃锦鳞,景致优美,生机盎然。
二、发展前景
由于独特显著的地理位臵和环山拥海的城市景观,三亚,蕴藏着巨大的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有着比起其他同类旅游城市更长远、更广阔的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现将三亚旅游业发展优势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地处太平洋区域多个重要贸易航道的黄金位臵,显著的地理位臵有利于三亚发展成为国内重要出口商品转运点,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口岸。
2、毗邻东亚(如日本)、东南亚(如泰国)、澳洲(如澳大利亚)等出口型贸易国,可利用商品低买入价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口消费产品(尤其是国际名牌消费品)市场,吸引国内其他地区消费人群向三亚转移,既能促进三亚旅游业的发展,又可激活当地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发展。
3、三亚市区座落在以山、海、河为特点的自然环境之中,‚山—海—河—城‛巧妙组合,浑然一体,当地政府可借鉴新加坡发展模式,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再利用三亚市区面积小,当地空气质量好等各方面优势,将三亚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森林花园城市,打响生态居住地的品牌。
4、三亚拥有优良港湾19个。主要海湾有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等。环境优美的港湾上沙滩广布,柔软细腻;海水湛蓝清澈,一望无垠。各港湾都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5、三亚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面积较大的有西瑁洲岛2.12平方公里,蜈岐洲岛1.05平方公里。各岛屿可通过海运交通工具连接至市区。当地政府应牢牢把握丰富的岛屿资源,以不同主题统筹规划各岛屿,使之成为国际最完备的娱乐、度假、休闲岛屿群。
三、发展历程
三亚,从小渔村到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经历了风风雨雨。有人将三亚旅游发展史大致分成萌芽、起步启动、快速发展和走向成熟等阶段。在此,我们将从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收集和了解到的信息中截取出部分标志性事件,借此折射出三亚旅游业发展。
1、亚龙湾:从军事禁区到度假胜地
建省以前,亚龙湾还是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军事禁地。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地政府在对亚龙湾进行实地考察以后萌发了建设亚龙湾度假区的想法。后来经领导间的激烈讨论,亚龙湾获得军事解禁,国务院同意开发亚龙湾旅游资源。当地政府当即把握机会,大力招商引资,成功组建了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不可否认,亚龙湾的开发使三亚旅游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992年10月4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近几年来,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建设完善了度假区内的基础设施和物业管理,并相继建成滨海公园,蝴蝶谷、环湖公园及众多五星级度假酒店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由亚龙湾公司投资兴建的中心广场、贝壳馆、蝴蝶谷等景点已成为海南省著名旅游景点,使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其中中心广场是度假区的标志性建筑,广场中心的图腾雕刻着太阳神和风、雨、雷电等自然神,还有龙、凤、麒麟、神鱼等吉祥物。象征着人类对吉祥太平与丰收富足的企盼;有着陆地上“海洋世界”之称的贝壳馆,是我国第一个以贝壳为主题,集展览、销售、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馆内设有现代先进的放映设备,为游客不断地放映海洋中各类鱼类、贝类、珊瑚等奇特的自然景观,展厅则向游客展示了世界四大洋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奇珍贝壳和珊瑚,尽显“天然雕饰之美”;蝴蝶谷是一个集科普、观光、购物为一体的现代园林旅游景点。环境清幽,涓涓细流伴随游客穿谷而行。大型不锈钢网式蝴蝶园中翩翩飞舞的彩蝶让人充分感悟到天地间生灵的美妙。
近年来,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还对亚龙湾进行了除开旅游业的大规模开发建设,相继在景区周边建成了亚龙湾邮电分局、卫视中心、燃气站、东西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及15.6公里的道路,为亚龙湾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形成了一条互利互惠、经济、环境效益并行的独特的旅游业发展新型模式。
如今‚亚龙湾真美,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这句经典名言,已成为亚龙湾乃至三亚的标志广告语。以亚龙湾为龙头的三亚旅游业正在高速发展。
2、“凤凰坡”上建机场
1987年底,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复,同意三亚凤凰民用机场立项建设。1990年5月,凤凰机场开工建设。4年后的7月1日,总投资达14.7亿元的机场正式通航。从此,改写了三亚的航空史。如果没有一个现代化的机场,进入三亚的游客将大打折扣,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也无从谈起。有了机场,才能方便各地游客快捷进入三亚。而凤凰机场的投入建设,强有力地推动了三亚旅游产品走向商业化,旅游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为三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关键的契机。
如今,很多游客从世界各地不远千里直飞三亚,汇集在南中国这个滨海小城里,充分享受生活的温情写意。目前,凤凰机场已开通航线 106 条,其中国内航线103条、国际地区固定航线3条、临时旅游包机航线20余条;与63个城市通航,其中国内城市38个、地区城市2个、国际城市23个。每年接待国内外旅客高达200多万人次。
3、激活“椰梦长廊”
建省后,由于受到房地产盲目投资的冲击,三亚也留下很多伤疤。在国家有关部门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1998年开始,三亚集中发力,围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创优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盘活三亚湾路,由政府强力牵头,激活被称为亚洲第一的‚椰梦长廊‛。
三亚湾路全长17.8公里,改造前,这里只建了一条道路,且状况较差,其价值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三亚市政府通过融资,投入巨额资金,将三亚湾改造成继亚龙湾后又一个令人眩目的热点。如今,沿三亚湾已建起了十余家高档的酒店,大批房产楼盘也横空出世,成为业界最推崇的投资区域之一,地价也不断攀升,一度达到每亩120万元。与此同时,三亚为消除城市‚伤疤‛,创造性地解决烂尾楼问题。2000年10月,三亚市政府发布公告,公布了首批68栋‚半拉子‛工程的名单,要求业主在15个工作日内到市规划局重新登记,提交整治方案。旧的楼宇盘活了,也有效地激活了民间投资。三亚市发改局负责人回忆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主动上门联系投资的明显增多,三亚渐入第二轮投资开发高潮,如今的很多酒店就是在那时建起来的。作为旅游六大要素的‚吃、住、行、游、购、娱‛,也日臻完善。
可以说,三亚湾的改造已经成为一个经营城市的经典案例——政府通过改造道路及环境,极大地带动了片区的发展。
4、世姐的“二度抉择”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大量游客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宣传城市旅游方面,三亚集思广益,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理念。而‚注意力‛的始作俑者是世界小姐总决赛。借助这个平台,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小姐聚集三亚,牵引数十亿人将眼光投向南中国海边的这座具有热带风光特色的滨海小城。去年,54届世姐赛又一次在三亚成功举办。不同的是,53届是三亚官方主动招来的,54届是世姐机构主动申请的,从选择到被选择,三亚完成了一个蜕变的过程。2007年夏天,三亚在冬季旅游盛名远扬之后,又大做夏季旅游文章,着力打造‚清凉一夏、三亚度假‛的夏季旅游产品品牌并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巡回宣传,获得极大的成功。
‚注意力‛理念考量着三亚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与之伴随的是,三亚的城市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也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着。在度假旅游城市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去年三亚市委又提出‚一市二都三中心‛的目标。相信在大力宣传之下,三亚的旅游业会有更美好的发展蓝图。
四、存在问题
三亚作为一座国际性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在进一步借助旅游业扩大名气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服务业人员的素质应提高
三亚依靠气候的怡人,椰风海韵和电影节、世界小姐比赛帷幕的拉开提升了世界的知名度,这个滨海小城越来越受异地游客的青睐。然而,作为城市名片的服务业人员,他们自身的素质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大部分计程车司机善于‚察言观色‛,一旦发现乘客是外来旅游的人,就想尽方法地绕远路,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殊不知,个人微小的言行举止也会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印象的好与坏,即决定了城市旅游业日后的发展前途。
2、纪念品的买卖 游客游罢旅游景点,往往希望买一些礼品作为纪念或者馈赠亲友,因而旅游景点往往铺设了纪念品的购物处,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所谓的旅游纪念品,价格远远超出了成本价,景点依靠这样的天价商品来赚取更丰厚的利润。从城市的发展前景看,这种为谋求短期的个人利益的‚杀鸡取卵‛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景区里,部分游客遭遇到流动商贩的强买强卖,某些商贩甚至对其进行语言攻击。对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杜绝景区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张萍部长说过:‚没有游客,就没有三亚的今天。‛ 是的,三亚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建设,而游客正是三亚旅游业发展的支柱。
三亚陆志远市长曾经说过:‚三亚永远都把游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游客遇到的问题就是三亚的问题,不管是什么身份的游客,来到三亚,就是我们的家人,要象对待亲人那样对待他们……‛
给游客最优质的服务和最好的印象,三亚的知名度才能宣传得更广,三亚的支柱产业才能做得更大,更强!
五、经验分享 与我们居住的城市——海口相比,同为滨海城市的三亚科学规划、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和旅游营销的经验对海口滨海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比较,我们将三亚旅游业成功开发、发展的经验列为以下几点:
1、擅用旅游资源,打造度假天堂 三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209.4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19个港湾、40多个岛屿,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森林、温泉、岩洞、田园,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三亚开发旅游资源的大手笔、大气魄,不仅缘自其自身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还缘自三亚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视野、大规划。善于挖掘利用和合理规划开发自身旅游资源,是三亚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三亚旅游业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口应利用起东、西海岸丰富天然的旅游资源,抓住机遇,进行规划和开发。
2、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方向 ‚没有旅游业,就没有三亚‛——旅游在三亚经济中的地位比任何一个城市都要重要: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税收占全市地方税收的70%以上;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直接从业人员占全市总就业人数的40%以上。很显然,旅游业已成为对三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产业。正是看到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巨大拉动,三亚人一直以旅游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并以国际化的高远目光谋划着旅游业的发展。
2004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就围绕旅游业明确提出了建设‚一市两都三中心‛新的城市定位,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三亚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健康之都、休闲之都,会展中心、购物中心、时尚中心;2005年,三亚市政府出台《三亚旅游国际化启动方案》,精心打造一流的资源环境、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旅游设施、一流的可参与性活动、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旅游效益、一流的旅游度假品牌。力求用国际性的眼光和水准来对三亚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国际标准为中外游客提供旅 游产品和服务,加速三亚的国际化进程。
近期,海南省又对三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成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中国的旅游度假天堂。目前三亚正在以旅游产业为核心调整新 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发展专业化旅游城市的基础上,打造内涵丰富、个性突出的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参与国际旅游市场分工,为建设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夯实产业基础。
正是这些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断推动着三亚旅游业的改革、更新和发展,使三亚旅游越来越生机勃勃,越来越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海口也应全面、客观地制定出旅游业发展走向,尽快确立未来海口旅游建设的步骤。
3、旅游营销,加大宣传 7月12日,三亚市政府与世界小姐机构联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世界小姐‚奥运助威团‛。对此,三亚人认为,牵手世界小姐,结合国际时尚与百年奥运,是拓展三亚在全球旅游市场和城市营销领域的新思路、新措施。三亚的旅游营销策略与文化紧密相关。最近,三亚主推‚美丽和美女‛为主题的大型演艺节目,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一个地方政府公开亮出‚美女秀‛,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对于有利于旅游营销、提升城市形象的国际国内大型活动,三亚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其请到三亚。‚从‘注意力经济’到‘转型增效’,三亚一直在思考着,借助何种形式或载体走向更高的层次;三亚也一直在寻找,一个比世姐赛更具影响力、更有价值的平台。前不久,国际奥委会将三亚确定为北京2008奥运火炬中国境内首传城市。对此,三亚市副市长李柏青说,奥运与三亚牵手,对三亚首先是宣传推广的聚焦效应,作为奥运火炬全球接力的重要一环,境内‚第一棒‛无疑为三亚在全世界做了一个大广告。
三亚旅游业深深受益于各类大型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最近10年,三亚就先后举办了70余项大型活动,相当部分是以‚美丽‛或者‚美女‛为主 题:从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新丝路中国模特总决赛,到世界小姐总决赛,一系列的节庆、赛事相继在三亚隆重举办,三亚的美丽、健康、时尚、浪漫的形象渐入人 心。在加大国际旅游营销的同时,三亚对国内旅游市场更是紧盯不放。今年6月,三亚风情南京推介周成功举行,拉开了三亚今夏国内旅游营销的大幕。推介活动之后不到10天,3万多名南京人已成为三亚的游客。南 京推介活动是三亚在国内开展的系列推介的第一站。为了改变游客对三亚夏季的传统印象,凸显夏日三亚的精彩,三亚从今年起着力打造‚清凉一夏、三亚度假‛夏 季旅游产品品牌。从6月至9月,三亚共推出‚动感夏令营‛、‚婚纱蜜月‛、‚清凉度假‛、‚休闲观光‛、‚旅游房地产‛五大板块夏日旅游产品。巨大的宣传力度不仅为三亚带来源源不断的旅客,还为三亚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海口应借鉴‚注意力‛发展模式,加强宣传力度,做好城市营销,让国内外更多旅客了解海口,欣赏海口。
第五篇:旅游文化概述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
(一)文化的定义 1.西方的文化定义
法国:法国的《迈尔百科辞典》(1971):“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和植物的栽培,以后指对人类的身体、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以及某些天赋的培养,也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英国:《英国大百科全书》(1974):“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2.我国的文化定义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文化出于自然而又能驾驭自然。近代之前,我国的“文化”含义一直指向宗法社会的文治教化和人伦规范,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内涵。
本教材的文化定义:
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它包括显露在外的、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所谓“显在文化”和不表现在外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心态等构成的“隐在文化”。
显在文化:西藏的布达拉宫 隐在文化:中庸观念
(二)文化的含义
1.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举例:原始的山川草木不是文化,但经过人类一定的加工、改造所建立起来的园林等旅游景点就是一种文化。
2.文化不属于某一个人,它是全社会人们共同拥有和享用的
举例:中东地区国家的女人无论做什么都习惯于蒙着面纱,印度女人则普遍都带着鼻环,这都是文化。
3.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举例:中国的故宫、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并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了什么高级的建筑材料,而是因为,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所具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
(三)文化的构成体系
多数文化学家都认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都包含三个层面,或者说每一种文化都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物质文化
即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它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等。
第二,行为文化
也叫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它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以及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等
第三,精神文化
也可以称作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这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操守、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性格等。
文化的三个层面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文化发展的动因,起支配制约作用;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在人们行为活动中的体现;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产品上的体现,三者水乳交融,互相依存。
(四)文化的种类 1.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大群体的共有文化相对于其中的小群体文化而言称为主文化。亚文化:相对于大群体的共有文化来说,其中的小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2.雅文化和俗文化
语言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的文化称为雅文化或高雅文化。语言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的文化称为俗文化或通俗文化。雅文化又叫在朝的文化,也叫阳春白雪。俗文化也叫在野的文化,或是下里巴人。3.文化和反文化
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形成一种文化并且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同时还会存在一种与其完全相反甚至对立的文化,那么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就是文化,相反或对立的文化就是反文化。
(五)文化的等级序列
由小到大: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区 1.文化特质
是指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是文化最小、最基本的单位。人类文化的任何一种具体表现都可以称为文化特质,它便于人们识别不同文化系统的细微差异。
例如,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中国人穿旗袍,日本人穿和服。2.文化丛
一定文化特质的集合或组合称为文化丛或文化丛结。
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是陶器,生活用具是陶器,装饰也是陶器,形成了陶器文化丛结。
3.文化模式
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个层面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
文化特质、文化丛只是一个社会群体文化在某一质点、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表现,文化模式则是反映一个社会群体在整体上的文化状况或面貌,而且文化模式较之文化特质、文化丛有着较强的稳定性,一种文化特质或文化丛的产生或消失并不能立即引起整个文化模式的改变。不过,文化模式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 的,当文化特质、文化丛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文化模式的相应变化。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有助于人们把握区域、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和差异。
文化模式具有排他性:个人的价值选择必须遵从社会的价值体系(孝道);吸收与自己相类似的文化。
4.文化区
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体系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它有一定的文化中心和覆盖区域,有可以分辨的范围和边界,在区内具有相对的文化均质性。综合文化区和类型文化区。
(六)旅游文化定义
旅游和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有人指出:“一定意义上,旅游也是一种文化事业。”《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最早正式使用了“旅游文化”一词。(其阐述内容具体见教材)这个定义更多得解释了文化的类型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但没有讲明旅游文化的本质。
由于旅游和文化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旅游文化又是一个新兴学科,其概念的科学界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目前,将学术领域的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其一,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二,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旅游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旅游文化;
其三,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我们认为,作为人类生活观念形态的一种反映,旅游文化是贯穿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内在因素,它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上。而且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一般社会文化向旅游领域的简单移入或嫁接,而应该是以一般文化形态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新型文化。同时尽管旅游活动古已有之,其中不乏文化因素,但旅游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却应该是现代的事情。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关于旅游的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在遵循经济规律、生态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文化规律。从广义上说,它是一门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从狭义上说,它研究的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如何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新旅游文化的问题。
二、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是按照旅游文化的构成来划分的,由于构成的划分角度不同,因而研究内容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种见解:
(一)按照文化的结构划分的研究内容
按照文化的结构,将旅游文化划分为三部分,即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行为文化、旅游精神文化。
旅游物质文化,指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者视觉可以辨识的占据一定空间、有一定形态的文化物质实体,如宫殿、园林、坛庙、古人类遗址、桥梁、造像、碑刻、雕塑以及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服务设施等。
旅游制度行为文化,指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等,如苗族芦笙节、大理三月街、傣族泼水节等。
旅游精神文化,也叫旅游观念文化或旅游心态文化,指引导、影响人们旅游实践的直接或间接的在旅游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等,如儒家“中和为美”、道家“自然为美”、佛家“空灵为美”的审美观念对旅游者思维的指引。
(二)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的研究内容
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将旅游文化划分为三部分,即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核心 5 地位。包括旅游者的观念、行为模式、思想与信仰,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旅游者的心理、性格、爱好,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等。
旅游客体文化。也称之为旅游景观文化,是作为旅游对象的文化事物与现象。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文学艺术、人文化的自然景观等,随着旅游消费内容的扩展,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旅游介体文化。在旅游活动中联系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起到中介体作用的文化。包括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导游文化、旅游政策和法规等,其中旅游服务文化应是旅游介体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三)按照现代旅游商品交换特性划分的研究内容
按照现代旅游商品交换的特性,将旅游文化划分为两部分,即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
旅游消费文化是以旅游者为主体的文化,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和旅游审美文化。前者主要研究文化对旅游者旅游态度、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后者则从审美的角度,探讨旅游审美的文化特征和基本类型。
旅游经营文化是旅游经营者所反映和创造的文化,主要包括旅游产品经营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旅游产品经营文化,是指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文化过程,包括旅游资源文化特质分析、旅游产品的文化规范、塑造和表现方法等。旅游企业经营文化,是指旅游企业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显在和潜在层面上的文化建设。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是指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宏观的经营文化,包括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确立与宣传、旅游发展文化环境的营造、旅游对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业的影响等等。
(四)按照文化交流环节划分的研究内容
此种划分方法认为,旅游文化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形式,是以旅游主体为中心,以区域文化生态为对象,以跨文化交流为媒介,在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中迸发出来的、形式复杂多样的各种文化行为表征的总和。因此,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旅游主体的文化身份、区域的文化生态系统和旅游的 跨文化交流。
第二节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旅游文化的特征,以一般文化的特征为基础,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主要表现为地域性、承袭性和交融性。
1.地域性
就是指地域差异性。美国学者爱尔伍德在《文化进化论》一书中提出自然环境说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人类的文化,像树上的果实一样,依照气候和其他地理条件而产生。东西方这两个不同的地域就孕育了千差万别的文化。
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透彻地指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庭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这种地域性文化形成的社会环境的因素之一就是民族环境,民族分布的地域性又是文化地域性形成的原因之一。正是这种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构成了旅游吸引物的魅力,从而促进了国际旅游的发展。
2.承袭性
即文化的继承性。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特定群体中代代相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既包括物质的,如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烹、炒、煎、炸、炖、煮、酱、腌、炙、溜、熏、烤等多样化的烹调手法;也包括精神的、无形的,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民族性格,通过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沉淀于潜意识底层。
文化的承袭性使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今天,旅游者能够领略不同地域千差万别的文化景观,就有赖于文化的这种特性。实际上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承袭性,不仅在于沿袭,更重要的在于变化和演进。比如我们把我国的历史文化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和现代文化三个阶段,分别代表原始社会、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征,这种文化的变化和演进在旅游过程中是随时可以感受到的。3.交融性
是指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冲突、交流和融合。古今中外,由于各地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文化的交流冲突从未中断。
历史上,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冲突不断。中原农耕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尽艰辛,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修筑起万里长城,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汉、唐、明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远地区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尤以唐朝为盛。当时的绘画、歌舞、服饰、器具大多带有西域文化的风尚,唐时,胡舞龟兹曲风靡长安,“洛阳家家学胡乐”。少数民族乐器也多有传入内地,并且沿用至今。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的相互融汇、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欧洲文化。文化交流促进了洲际、国际、族际间的文化认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使整个文化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还给后人留下数量巨大、价值极高的文化遗存。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受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性影响,中国旅游文化的特色十分鲜明,表现为历史悠久、生命力强、积淀深厚三个方面。
1.中国旅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华夏5000年文明,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历经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进入现在的工业社会,每一次朝代的更迭、政权的转换,都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历史车轮,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汗漫似海,累积层叠,灿烂辉煌,是民族发展的无穷滋养和动力,是永恒的精神长城。历史文化是无价的,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2.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世界文化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其中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国文化被称为人 8 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在它们之中,唯有中国文化一种历经数千年从未中断,延续至今。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与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等息息相关。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而是以汉民族文化为基础,吸收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优质文化,形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不是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黑格尔在比较各个文明古国之后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
中国旅游文化与中国5000年文明史一样生生不息,其演进过程从未中断,而且借助自身强大的同化力、融合力和延续力,形成了独具东方神韵的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3.中国旅游文化积淀深厚
在中国,古人类遗址、宫殿陵寝、王府民居、特色城镇、名人故居、村寨城堡、弄堂胡同、宗祠牌坊、石窟园林、亭台楼阁、桥梁水利、书院会馆、战争遗迹、碑塔寺观、壁画岩画、书法雕塑、歌舞音乐等历史文化遗迹比比皆是,极具旅游价值。中国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还创造出能够指导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审美趋向、民族性格。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大度气概,还是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相一致的“天人合一”观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为邦本思想,都是人类思想体系中的宝贵遗产,具有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激励人们形成强烈的趋善求治的价值取向。这些精神文化同样对旅游者具有十分强大的感召力。
第三节 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
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第一,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无论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其魅力均在于文化内涵。人文旅游资源包括物化的文物古迹、无形的民族风情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无疑都属于文化范畴,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积淀,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风貌。自然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自然现象等。人类对历代名山胜水进行了文化建设,使其从客观的物理世界转变为人类的审美对象,不仅具有形式美,还具有文化美。名人足迹、诗词、歌赋、游记、题咏、碑刻等,将山水等自然景观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泰山的摩崖造刻、杭州的苏公堤、四川的都江堰都是具有永恒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山水美是思维的人类社会特有的概念,自然旅游资源同样具有文化性。
第二,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根本特性
一次旅游活动的全部经历,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通称为旅游产品。美的享受,精神的升华,文化的体验,这是旅游者最根本的追求与向往。离开了文化与审美,又何谈旅游。旅游者迥异于一般商品的消费者,他是文化消费者和审美消费者,购买的旅游产品必须是文化产品。换言之,旅游业生产销售的核心产品必须是拥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因此,旅游业开发景区要注重文化内涵,强调文化品位,走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文化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
旅游业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导向的服务性行业,全体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形成“宾客至上”的共同价值观念,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满足旅游者的合理需求。为此,旅游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为旅游者这类文化消费者提供服务时,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审美修养。如在礼仪上,要注意仪表整洁,穿着得体,谈吐文 雅,举止大方。旅游接待人员的总体仪表美恰似一尊动态的雕像,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典雅端庄的仪表是无声的语言,是精神世界和气质风度的外化,会给游客的旅游审美活动创造一种积极而愉快的前奏。而且作为“民间大使”,旅游从业人员的仪表美还具有社会意义,它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
再如旅游从业人员还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微笑服务,“微微一笑不费力,可产生无穷魅力,受惠者变得富有,给予者不会致穷,微笑转瞬即逝,却留下永久的回忆。”这种明朗、甜美、自然的微笑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语形式,对游客起着积极的情绪诱导作用,它有助于创造出温暖和煦的友好气氛,使游客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益于积累或形成旅游业的最终产品即“美好的回忆”。此外,旅游从业人员还应精通专业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特别是历史、文化、宗教、民俗、心理、禁忌、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丰厚知识,有针对性地拓宽自己的国际文化视野,以便提高旅游接待工作的有效性。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它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旅游可持续发展也日益成为各界频繁讨论的论题。
定义: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Globe’90)上,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五项指标:
(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核心目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旅游业的可持持续发展要使四方受益,即旅游者、当地百姓、未来的旅游者以及未来的当地居民,涉及到同代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同一利益群体代际之间和不同利益群体代际之间的公平问题。
(三)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对它的内涵——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第一,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意识性、对象性很强的乐生活动。人们暂时离开现实生活,进入另一个时空环境,感受迥异于常规空间的别样文化,追求文化享受与精神的升华。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文化是旅游业的基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认识。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不能仅仅从追求财富增加这一狭义的目标上考虑,它应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旅游业固然是一个经济性产业,通过对旅游活动的促进和向游客提供服务而获取收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文化性,出游的目的是增加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基于此,旅游业更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结合部,是将两者完整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产业。
第二,保持旅游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保障 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也可以称为“文化生态环境”或“文态环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地社会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享受,良好的居民素质和社会风尚都是宝贵的无形的旅游资源,能对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然而,我们应该承认,如同世界旅游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对于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如由于旅游者乱涂乱画等不检点的行为,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百万计旅游者的汗水、呼吸和踩踏,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求,接待地固有文化被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失去其本真面目等等。因此,必须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给以高度重视,并对旅游地进行适当合理的文化调试,以保证其文化环境免遭污染和破坏,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生产要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还是内含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半自然景观,都不再是可以任意无偿使用的资源,对它们的利用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复制性,对它同样要采取“只取利息,不动底本”的消费方式,以保证后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使用不受侵害。对这类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带来的成本支出将是无穷的,也必将是永远的负效益。因此,开发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时,必须本着“保护第一”的原则,杜绝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破坏开发,适度开发旅游产品,保持资源的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