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局势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
中日同属于亚洲,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就经济而言正处于无限蓬勃生机之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中日邦交正常关系化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竞争与摩擦。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更积极探讨所处地区的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那么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甚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形成较大的影响。
关键字:中日关系;发展;走向
一、中日关系现状:
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综观中日关系的发展,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自1972年建交到冷战结束前,这可以说是两国的“蜜月期”,主要原因当时中日都面临原苏联的威胁,因此在中美日三角的框架下中日关系发展密切。
第二阶段就是冷战结束到20世纪末,这可以说是两国关系的“磨合期”,两国虽然因为苏联威胁的消除而逐渐表现出来,但由于日本依附美国外交,而克林顿政府时期又重视中美关系,因此中日间基本上是处于相互磨合时期。
第三个阶段就是进入新世纪后,中日关系虽然经过10多年的“磨合期”,但却并没有进入之后的“适应期”,而是进入了一个双边关系的“冷淡期”。当今的中日关系状况若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冷淡”。在当前的这个冷淡期,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两国的政治关系日趋冷淡,降到了中日建交以来的最低点。由于小泉政府上台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问题,导致中日高层双边互访中断4年多,导致两国政治关系越来越冷。在具有正常国家关系又是近邻的两个大国这是相当不正常的。
其次,“政冷”开始影响“经热”。政治与经济是不可分的,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冷淡,开始日渐影响到经济交流与合作。这主要表现在:在日本方面,日本政府对华日元贷款连年下降,并提出在2008年完全停止对华贷款和援助;日本政府阻挠一些高新企业向中国投资,要求日本企业将设立在中国的一些技术研发中心撤消等。
再次,政治的冷淡、经济的降温又直接影响到两国部分民众相互厌恶的情绪化升温。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如台湾问题、钓鱼岛主权及海域争端)相互“火上浇油”,导致两国部分民众之间相互反感的情绪化倾向有所增强。前不久,中国和日本两国进行调查,中国青年对日本的厌恶情绪上升了近20%,而日本青年对中国的印象也逐步恶化,上升了近50%。
二、影响中日发展的因素:
对于中日关系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局面,我们禁不住地要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日关系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困难局面?我想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这么几点:
1.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
历史问题是指日本政府对二战时期侵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日本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屠杀了几千万的中国人,可以说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小泉首相上台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采取了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比如说,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小泉的参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二战的侵略历史反案;日本政府审议通过篡改、美化侵略史实的右翼历史教科书,这又表明了日本在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这些举动激怒了中国及亚洲其他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就中日关系来看,历史问题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涉及我民族感情涉和尊严。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总理勃兰特就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日本首相却年年参拜祭祀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二者的反差何其之大。中国政府和公众实在无法理解。这不仅是中国国民的心态,也是日本其他邻国国民的普遍想法。
2.台湾问题
近年来日本政坛涌动着一股势力,他们不仅极力介入台湾事务,还与“台独”势力沆瀣一气,妄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上永远分裂出去。如日本着力加强与台实质关系,日台关系趋于升温,将台湾纳入日美安全战略目标等,日本某些右翼势力暗中鼓励台独,允许台独领导人访问日本等。日本明确反对中国通过的《反国家分裂法》和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也明显地具有插手台湾的目的和意图。众所周知,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统一大业,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日台实质性关系日趋密切,导致我国对日本的极大不满,加剧两国局部摩擦和矛盾。
3.现实矛盾问题
现实矛盾问题主要表现在中日之间关于领海、岛屿、能源之争问题。在领海的问题
上主要是东海的划界问题,在岛屿问题上主要是钓鱼岛的主权之争问题,在能源问题上主要关于东海油气田的开采和俄罗斯石油管线之争。这些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恶化了两国关系。
4.日本右翼势力问题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催生着日本的右翼势力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发展,两股势力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日本的外交政策,促使日对外政策采取强硬外交,缺乏政府自身理性外交的现实基础。这也是导致中日两国矛盾日趋激化的原因。如小泉每年不惜激怒中国而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很大程度上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取悦选民。小泉在自民党内基础薄弱,他认为,表彰战死者会赢得日本广大遗族的支持。二是为了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思潮。
5.东亚国际格局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互不适应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几千年来,东亚地区政治格局可以被称为“一强制”,由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单一国家在该地区扮演秩序创建者和维护者的角色。在东亚地区漫长的历史上,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强国只有一个。如今的东亚出现了中国和日本两个强国相互作用影响区域政治的“二强制”的时代,东亚历史上的“一强制”传统告一段落。当一个区域体系的基本结构发生变化时,必然会有随之而来的动荡和不稳定,这种不确定性只有到一个新的稳定的秩序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才能有所消除。
中日必须重新认识对方,迎接东亚“二强制”格局的到来。在“二强制”下缔造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繁荣的东亚新秩序,对中日两国而言,是一个从未经验过、但又必须尝试的巨大挑战。影响中日关系目前和今后的最大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中国经济上的崛起,一个是日本迈向政治大国的努力。
当前中日关系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看作是对东亚政治格局历史性转变的反映。因此,东亚格局的转型带来的两国关系的调整恐怕是当今中日两国不和的根本原因。
三、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
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认识:其一,中日两国之间过去虽然有过不幸的历史,但在两国长期的交往中是短暂的瞬间,持久的友好合作是主流;其二,由于各种有利条件的存在,使得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中日关系将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预见未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走向独立政治大国新世纪步伐的加快,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将会如何?
一是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发展,但分歧是以不破裂两国关系为限度。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众所周知的,分歧和摩擦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日两个民族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早已被两国历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21世纪将是激烈竞争的世纪,亚太经济仍将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两国需要利用优势互补来加强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合作与协调。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正式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后,中日贸易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可能加快。但由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日本加大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还可能会升温,但矛盾和摩擦不会导致破裂中日两国关系。二是中日关系围绕台湾问题可能还会发生摩擦,甚至对抗。因为这个问题与中国领土主权相关,对日本来说,在21世纪初期,其政治走向正面临重大选择,但就其总体发展趋势看,不过是继续以经济立国为本,同时也向政治立国、军事立国的道路迈进。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为建立由其主导的势力范围,可能会在各国制造事端和分裂,特别是从近年来日本不断增加其“防卫责任”、“扩大防卫范围”看,日本对这两个问题采取缓和态度的可能性不大,而中国在关系到国家利益,甚至是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也不可能作出大的让步。因此,台湾问题将成为中日关系中最突出的敏感问题。但台湾问题又不是孤立的,日本与中国台湾省的关系又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且长期以来受到美国的影响和制约,虽说美国口头上说“三不”,但同时又不断对中国台湾省出售先进武器,其基本政策是维持台海地区“不战不和”、“不独不统”的现状,实际上是不希望中国和台湾实现统一。因此,台湾问题有可能成为未来中日矛盾和冲突的一个焦点问题。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前景广阔又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其发展道路将不会一帆风顺,两国间的友好与摩擦、协调与矛盾、合作与竞争将同时并存。参考文献:
[1]王世浚、马骏.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1999,(6):24-28.[2]田曾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3]江泽民·国际形势和中日关系[N].人民日报,1992-04-08
[4]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金振吉.东北亚经济圈与中国的选择[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7.[6]<日>河野洋平.日本外交的前进道路[J].日本外交论坛,1995,(1):13.
第二篇:东北亚局势与中日关系[推荐]
东北亚局势与中日关系
近期,东北亚情势诡谲多变。中日首脑河内会晤破局,中日关系陷入冰点;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选择在中日关系低谷时,视察日俄主权争议的南千岛群岛,激怒日本抗议性召回驻俄大使,日俄外交形成紧张对立。
美国则通过一系列表态卷入东亚邻国之争,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先是申明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激怒中国,之后又要求充当调停人,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遭到中国拒绝;在日俄关方面,美国又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公开支持日本,这在冷战后的日俄争议中也是罕见的,从而激怒俄国。中日关系,俄日关系,中美关系等等双边关系纠缠不清,僵局重重,有观点认为,东北亚地缘政治中新冷战格局浮出水面,两方阵营隐约形成:日美韩对撼中俄朝。
研究东北亚地区的局势以及国际关系,必须研究这一地区特有的两大矛盾。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稳定是一个民族长期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翻阅历史,一百多年里,东北亚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一直是多种矛盾的冲突与交汇之处。冷战的两个残留痕迹都存在于这个地区。矛盾之一,是朝鲜半岛的政治分裂。为此,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半岛曾爆发美中苏都参与的大型热战,三年中交战双方的伤亡兵力达数百万。战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长期对立,各自寻求核武。韩国在20世纪曾一度启动过核武器计划,而朝鲜已取得核武器技术,其弃核还在反复之中。关于朝鲜弃核的“六方会谈”再次陷入僵局,平壤关于弃核的矛盾心态以及各方围绕于此的博弈,都已清晰地表现在世界面前。另一个冷战矛盾,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长期化。围绕着中国台湾前途的国际斗争,长期以来妨碍着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信任建设。中国大陆依照国际法的主权原则,坚持认为完全有权自主处理台湾问题,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权干预包括这个问题在内的一切中国国家主权。但是,美国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竞争的考虑,长期将自身利益置于国际法之上,以武力或者威胁使用武力的方式,干涉台湾问题的解决。即使美国行政部门确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美国立法部门仍以法律确认美国在台及周边地区利益。中国和日本都是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大国,东北亚局势与两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两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中日关系走向对东北亚和平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中日两国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地区发展方面,拥有共同利益,肩负共同责任。所以,中日关系的走向将成为该地区稳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对东北亚地区来主说,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或许要超过中美关系。但是,中日关系有着比中美关系更加难以对付的深层次矛盾,那就是两个国家的地缘政治竞争、现实中的领土争端与历史上的敌意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日益兴起的中华民族主义与根深蒂固的傲慢的日本民族心理面前,构成了一个两国领导人都很难解决的死结。或许,这个死结需要通过持久的经济竞争的结果才能化解。不过,构筑面向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但也包含着不稳定的因素,中日双方应从21世纪的长远观点着眼,从中日双方的战略利益出发,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历史认识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近年来在日本国内、军内的言论中,时有认为日本“周边”应该包括台海的议论。这不可能不使中国有所担忧。相应地,在日本的核心利益问题即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争常”的问题上,日本仍无法逾越中国这一关。由于在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上,中国无法放下对日本的戒备,或者说由于日本首先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有意妨碍中国的合法利益,中日关系的复杂性也延伸到了日本“争常”问题。在小泉时代,日本即使为了“争常”,也曾不屑与中国协商。迄今,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尚未支持过日本的“争常”提案,理由是其地区代表性不够。如果这种“不支持”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反对,那就可见在东北亚的中日矛盾已经到了彼此抗衡对方核心利益的地步,反映了对彼此主权完整,或在地区和世界领导地位问题上的间接排斥,其性质不无严重。
二战的日本给广大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可他们仍然存在着否定侵略历史的思潮,进而还可得出推断:这样的国家不值得尊敬,更不配担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这样的假定,很容易从日美安保条约威胁中国、日本声称对中国钓鱼岛拥有主权、日本图谋中国东海领土与资源、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出版有争议的历史教科书、以及日本谋求重获建军权和对外使用武力权等方面取得佐证。虽然日本曾在“联合宣言”中正视过去以及正确认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日方也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害,并再次向中国人民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是我们真的很希望日方信守自己的承诺,这样既有利于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也更有利于东北亚地区长期的安全,稳定,以及和谐发展。值得肯定的是,即使中日彼此间存在着许多伤感情或相互鄙视的情况,也并不影响两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普遍感知。对于参拜靖国神社与否,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曾表示:中国是日本的朋友,而日本不能做朋友不喜欢的事。他没有表示参拜本身是否正确,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遗憾,但他不去参拜的理由是为了维护中日友好,这就值得我们尊敬。对于东海领土争议,两国政府的政策底线都是避免发生武装冲突。尽管可能存在显示武力的意图或行为,但也仅是为了寻求谈判时的有利地位,而无意使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中日应继续采取这种理性行为,并将其演绎为两国处理广泛的双边与国际事务的普遍准则。
东北亚的主要国家还有包括俄罗斯、朝鲜和韩国,消除本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争取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的长期和平与稳定,是东北亚各国共同的安全需要。日本想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政治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谋求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走军事化大国道路,就会给包括东北亚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带来**和分裂,美国虽不是亚洲国家,但作为日本的一个军事同盟,在东北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中日关系的走向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发展,并影响到东北亚整个国际关系,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对整个世界繁荣和发展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为发展21世纪成熟的中日关系,我国应加强对日本的政策跟踪调研和对策研究,把握日本的政治外交动向趋势,掌握对日战略的主动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应该加强同日本朝野各界的交往渠道,尤其是在朝野各党总体右倾化和组成联合政府的情况下,要建立多渠道联系,增加对政策集团的影响工作。同时,要加强对日本国民对外意识的调研,加强对日宣传,争取民众及舆论的转向。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还会加深。东北亚本来就存在一些世界顶级的经济实体,早就开始了相当广泛的经贸合作。正是这些经济与文化合作,使得这一地区的行为体更有意愿去规避相互间可能的严重政治与军事冲突。但是,东北亚地区残存的冷战遗留矛盾,也在长时间地侵蚀着相关各国的互信。这一局面,有望通过全球化本身,以及通过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力量与关系的调整,逐步得到改善。然而,中国作为东北亚重要的国家,将永远对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责任,只要日本遵循中日友好条约,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那么中日关系将会出现更加温暖的时刻,也更有利于东北亚地区长期安全、稳定,使之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浅谈当前的反恐局势
浅谈当前的反恐形势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特大恐怖袭击事件,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恐怖主义已经超越了国界、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稳定和地区安全的首要威胁与影响和平发展的强大阻力,被视为当前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为了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坚决打击恐怖势力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
一.当前的恐怖主义形势
进入21世纪已经十余年,反恐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但世界的恐怖主义势力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例如趁着中东乱局崛起的伊斯兰国组织,他们利用叙利亚陷入内战,而周围几个国家也政权不稳之际,乘机发动各种恐怖袭击,杀害了大量无辜群众,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恐慌,并占领了伊拉克的大批领土,建立起了对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基督教徒的恐怖统治。他们在占领区内实行独裁统治,奴役民众,迫害甚至杀害持有不同信仰的无辜群众,强迫年轻女性接受割礼,逼迫她们成为性奴。此外,他们还绑架其他国家的公民,索要赎金甚至残忍杀害他们。并通过网络发表各种威胁言论,显示了他们的残暴与独裁的本性。
而在中国国内,恐怖主义的势力也无比猖獗。特别是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仇恨党和国家的统治,妄图通过恐怖行动来破坏党和国家的统治,实现“独立”。为此,他们策划了一系列针对无辜群众和政府工作机关及人员的恐怖袭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自制炸弹,持刀袭击,打砸抢烧等各种残暴的手段层出不穷。如昆明火车站暴恐案,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他们持刀冲进火车站,疯狂砍杀无辜群众,造成了大量无辜群众和公安干警的伤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5月22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伊巴克区公元北街的早市,几名爆恐分子驾车冲撞群众,并引爆车上的炸药,再次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当前的恐怖主义形势依旧严峻,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恐怖分子的警惕,否则付出的将是血的代价。
二.恐怖主义的危害
(一)、大量的人员伤亡
常规恐怖活动已经显示了它巨大的杀伤性与破坏力,每年死于恐怖活动的人数有增无减。与此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出现的可能。恐怖主义无视人类的任何道德规范,不受任何国际法约束,因此,它追求最具轰动、最具血腥、最具影响的各种恐怖活动方式,用最残忍、最“高效”的方式,进行恐怖袭击。如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恐怖分子利用劫持飞机并撞击大楼的方式,造成了世贸双塔的倒塌,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1995年日本的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0余人死亡,超过5000人受伤。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新科学技术很容易被恐怖分子掌握并用于恐怖袭击。如利用病毒,毒气,放射性物质进行袭击。这些手段往往杀伤力巨大,难以防范。而随着经济发展,大城市的人口更加集中,如果恐怖分子在人流密集处进行恐怖袭击,造成的伤亡将无法估量。
(二)大范围的心理恐慌,影响经济发展
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与物质财产损失只是恐怖主义危害的一个方面,它的危害还表现在对人们心理的冲击。虽然恐怖活动最直接的受害者只局限于案件现场,但人们由此所产生的心理恐慌则远远超过这个范围。特别是现代媒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有关恐怖袭击的事件,这固然有利于信息发布和传递,却也在客观上扩大了恐怖袭击对人们的心理冲击。因心理恐慌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全方位的:一是造成社会一定程度的动荡不安,人人自危;二是妨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秩序,一遇到事件便与恐怖活动相联系,造成交通中断、工作停止等状态:三是对政权的稳定有所影响,有时甚至造成政府的更迭。而这造成的损失,是恐怖袭击直接造成的损失所无法比拟的。
(三)恐怖主义危害日益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稳步发展。在此状态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更是不断加强。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恐怖主义在国际范围的传播。如伊斯兰国的恐怖分子,不仅有来自中东地区的一些极端分子,更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一些持有极端主义思想的人。这不仅加速了恐怖组织的势力壮大,也反过来促进了恐怖主义在国际间的传播。这些恐怖主义分子分散到世界各地后,对所在国家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三.反恐的措施
(一)不断拓宽国际反恐斗争合作领域
恐怖分子常常会进行跨国行动。如仇视美国的基地组织,尽管位于中东,却在美国发动了多次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而恐怖分子往往也来自于世界各国,如最近的伊斯兰国就包含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恐怖分子。对于这些恐怖分子的防范,仅仅依赖一个国家远远不够,只有各国精诚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国际反恐斗争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用具体的措施来充实完善各种反恐协议、协定与公约,国际反恐斗争合作的领域也应随之不断扩大。由于恐怖主义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反恐合作既要有道义上的支持,也要有司法合作;既有情报交流,也有技术合作;既有经济制裁,也有联合军事打击;既有国家领导人的会面,也有具体执行部门相互协助,从而达到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限制恐怖分子的活动空间,切断恐怖组织的资金来源,使恐怖分子无论躲到哪里,都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二)加强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
直接打击恐怖分子显然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各国都应当建立起强大的专门反恐的武装力量,用于对恐怖分子的打击。以中国为例,早在1982年,我国就组建了“反劫机特种警察部队”,这是我国反恐力量的较早雏形。2004年,公安部成立反恐局。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武警、公安特警和军队为主的一线反恐力量,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反恐力量
体系。去年,国家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升级为“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反恐怖工作的领导。而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强化反恐战略顶层设计的又一重大步骤。如果各国都能有效打击恐怖主义的活动,恐怖势力将得到有效的遏制。
(三)从挖掘恐怖主义的根源着手加强综合治理
恐怖主义之所以还很猖獗,还得到一些人的同情与支持,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还披着形形色色的伪装:民族的、宗教的、意识形态的,如此等等。如果将恐怖主义的这些外衣剥去,看清实质,其为达到一定政治目标而进行残忍屠杀的本质就会完全暴露。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揭露他们的邪恶本质,将他们孤立于广大人民群众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们也应看到,恐怖主义在各种措施的严厉打击下仍在泛滥,还有其根源问题。贫困、贫富差距、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现象以及社会动荡不安、种族部族冲突等,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副作用还在加深加重这些问题。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就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在打击各种现存恐怖主义的同时,更应注重解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平衡,缓解国际社会矛盾,减少冲突,防止潜在恐怖主义的出现。
反恐道路,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中国当前局势分析
中国当前局势分析
【摘要】综合经济、政治、文化与就业问题,分析中国当前局势。
【关键词】经济 政治 文化 形势 就业
一、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二、我国政治形势分析
国际形势简单的说就是,复杂,动荡,多变,充满不确定性,正在经历复杂、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并不太平。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加,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此情况下,中国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我们愿与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总体来说当前国际形势有五大特点:特点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特点二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特点
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特点
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特点
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经历了重新正常化的过程,受了许多的波折、起伏和颠簸.当时,美国政界和学界的人士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相当混乱.有人认为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垮台,许多人认为中美关系对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性了,中国对美国的需求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需求.但形势比人强.事实终于教育了人们,中国不但没有垮,而且经济保持了高速、持续增长,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及至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的作用更加突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笔者今年有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许多外国学者已经把中国看作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了.美国人对中美关系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奥巴马总统
已经不止一次地表示,世界上没有一对双边关系比中美关系更重要.他在出访亚洲之前,11月9日在接见路透社记者时又说,中美两个大国要成功,必须合作共事.与我们说的中两国谁也离不开谁是一个意思.总之,中美关系错综复杂,但正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现代文化分析
我国现代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
四、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为62.1%。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有待进一步改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大学生难在传统的就业领域或岗位就业。
<2>就业体制存在障碍。(3)就业率统计和评估方法有待完善。(4)促进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5)加强大中小学就业与创业教育。(6)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
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7)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第五篇: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中日关系浅谈
《形势与政策》
课程论文
题
目: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院系名称: 管
理
学
院
专业班级:
电子商务
学生姓名: 学
号: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中日关系浅谈
“两千年交往,半世纪仇怨”,这两句话曾是中国人与“一衣带水”的东瀛邻国关系的概括。处理同日本的关系,在中国对外政策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国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又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大国。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友好则互利,交恶则两伤”。中日关系的好坏不仅关乎中日两国人民的福祉,同时也关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看待中日关系,容易出现情绪化倾向,而现代化社会对思维的要求恰恰是理性化。在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下,必须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处理好对日关系。
回顾中日关系,可谓密切交往与深仇血战相互转换,其内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力量对比。中日之间关系悠久,经历了“中强日弱、日强中弱”,近些年才转入“两强并立”。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汉朝时的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较高,中日两国人民间最初的密切交往,就是在汉族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实现的。自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发展总体顺利,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不断取得进展,给两国带来重要利益,也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日两国高层互访和接触频繁,特别是1998年底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1999年7月,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双方再次确认了江主席1998年访日时达成的一系列重要政治共识。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深化了互利合作,事实上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然而,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美日以压制中国为共同战略目标的同盟关系的确立,日本在各个方面日益右倾化,并加快了军国主义的步伐。随着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其对华政策也渐趋强硬。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首次以总理大臣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中方强烈反应。2001年小泉纯一郎任首相后,连续6年参拜靖国神社,使“相互信赖”遭受严重破坏。2006年安倍初任首相,不仅即行“破冰之旅”,而且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使中国关系很快走向“暖春”。但是,2012年底再任首相后,不仅拒绝承认钓鱼岛主权存在“争议”,而且鼓励甚至亲自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相互信赖”几乎丧失殆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日本边缘化问题。岛国边缘化是国家地缘政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岛国因为缺乏对大陆地的联系,因此缺乏对大陆地政治事务的影响力,在大陆地国际政治事务中话语权越来越微弱的现象。日本对于亚洲、冰岛和澳大利亚对于欧洲、马达加斯加对于非洲、斯里兰卡对于南亚地区,都是岛国边缘化的典型例子。即便是英国,在二战后对欧洲大陆的影响也日渐式微,尤其是欧元区建立之后,英国被边缘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日本被边缘化的最直接表现在于:脱亚入欧和脱欧入亚的失败。
其次,经济长期低迷。谈及日本经济的近代发展历程,二战之后到1974年全球石油危机爆发前期是日本经济辉煌时期,日本仅次于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石油危机之后,日本进入了平稳低速的经济发展时代,特别是在1993年之后,日本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此后的二十多年,日本走上了经济低迷时代,池田信夫将这二十年称为“失去的二十年”。
再者,政坛右倾化。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经济长期不振就容易导致右倾化,所以,日本政坛右倾化,跟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也是有极大的关系。安倍参拜晋国神社,除了拉拢右翼选民外,强化自身右翼的色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就是,政局持续动荡。日本的政局表现出政权的脆弱性和政策的不稳定性。过去十年间,日本政府更迭频繁,首相平均一年一换马,首相维持政权的需求往往以牺牲政策的延续性和合理性为代价。政令的朝五晚
九、朝令夕改情况,在日本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最典型的是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多变性。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总是“一强一弱”的关系。大致可以说,在1868年明治维新是中国强日本弱的关系;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是日本强中国弱的关系。二战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随着新中国诞生、特别是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发展,中日关系结束了“一强一弱”的历史,开始走向所谓“强强型”关系。由于双方没有一方是“弱者”,因此在一些重大分歧上容易出现谁也不能向对方“示弱”的僵持状态。与此同时,双方都存在更重视发展与“最强者”的关系而轻视发展相互关系的政策偏好,这一点在日本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日本是一个非常势利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上一贯崇拜强者,蔑视弱者,一贯采取“与强者为伍”的外交战略。当今中日关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还不够强大,日本还不服气中国。实事求是地讲,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仅就中国战场而言,战争结束时日强中弱的形势仍未改变。战后日本当局乃至主流观念只承认败于美国,不承认输给中国。尊强傲弱,愿意向胜利者学习,是日本人历来的特点。在二战中真正打痛日本的是美国,多数日本人却最佩服美国。美国是一个老练高明的霸权主义国家,控制日本后又加以扶助和改造。以《日美安保条约》为标志的美日军事同盟,成为美国在亚洲军事战略的基石,直至今天也是对我国安全的重大威胁。
提及中日关系,便不得不提钓鱼岛争端。钓鱼岛问题是美国1971年归还冲绳时故意制造并留下的矛盾。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对此问题提出先行搁置,正是为打破美国加剧中日矛盾的图谋,并在当年得到了日方同意。如今日本民主党内阁在钓鱼岛问题上炒作,既是争取选票的内政需要,也是配合美国重视亚太战略的外交考虑,同时也是日本试图突破战后体制,恢复自主性和国家正常化的需要。
亨廷顿说过:“从中长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最后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追随中国”。且不说最后会不会追随中国,在钓鱼岛争端上,中国是日本的借口,美国才是日本的目的。历史问题只是日本拿来恶心中国,中国拿来挤兑日本的,这个问题对日本而言没有本质上的影响,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事实就是那样。相比较之下,日本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才是真正的触及本质的东西。战后日本和平宪法是一个孤立主义宪法,但是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就是打破这个原则,而且是需要最好含糊其词的方面。日本出口武器新原则,就是说日本可以从本国安全出发出口武器。问题是怎么认定这个标准。所以日本蓄意挑起钓鱼岛这个争端就是营造一个口实——我们的安全受到中国的威胁了。至于安倍最近提出了解禁集体自卫权,也就是日本正常国家化的实质性一步。其实日本国家正常化这件事跟钓鱼岛没有关系,而中国是顺水推舟将钓鱼岛跟日本国家正常化绑在一起说事。中国之所以敢这么做,原因就在于日本政客的短视,尤其是历史问题的短视。日本是一个很决绝的民族,尤其是跟历史的“决绝”,从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可以看出日本在历史传承上有习惯性的“健忘症”。那回到中国应对的态度,日本想突破战后体制,我们觉得日本突破战后体制会走向哪里?军国主义!日本扣留美国核原料不放就是我们的证据。
再回到今天中日关系的紧张,我认为加强综合国力是解决摩擦的根本途径。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使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而以国家利益定亲疏,处理对日关系的标准,就是要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在国际经济“全球化”之后,中日之间的矛盾与抗日战争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不能再通过武力拼胜败来解决。两国现在已是“两强并立”,在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上中国强于日本,经济上双方各有长短。再加上日美军事同盟的因素,双方发生战争可以说不会有赢家。何况中日若出现战事,美国肯定会介入,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会是一场灾难。
从当前和今后的战略格局看,只要中国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就能大致确保中日之间不发生大的冲突,日本右翼和一些反华势力的挑衅也会被遏制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中日在亚洲是“两强并立”的局面,两国关系开始了重新磨合的过程。从中国的最大利益出发,应争取中日合作,共同促进两国及东亚、东南亚的繁荣。中国如果运用好战略运筹,并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十分悲观。
总之,在国际关系中,一切取决于力量对比。当今的中国既要振奋民族精神,又要警惕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抓住新世纪的机遇期,我国将会迎来强盛期,包括对日关系在内的对外关系就会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