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3 11:4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6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6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06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15日在无锡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毛小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无锡市委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5亿元,可比价增长15.1%;财政总收入421.8亿元,同口径增长19%,一般预算收入181.7亿元,同口径增长2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5.1亿元,增长19.8%;城镇登记失业率3.2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

2005年,市政府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推动工业集群发展、高端延伸。国家(无锡)液晶显示产业园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液晶显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博世、TCL、清华同方、柯尼卡美能达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30家企业入选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居全省首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353.1亿元,增长22%。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新增5家,累计达到11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7个,国家免检产品企业14家。推动服务业规模扩张、层次提升。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060亿元,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1亿元,同口径增长16.3%。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发展态势良好,保税物流园开工建设。大力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崇安寺步行街开业,国际招商城、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等初具规模,新增百亿元大市场2家,累计达到8家。接待入境旅游者65.9万人,旅游总收入301.6亿元。灵山景区服务标准被列为省级标准进行推广。金融态势良好,信贷结构优化,年末各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343.6亿元和2264亿元,比年初增加579.7亿元和384.8亿元。推动现代农业调整结构、优化布局。阳山万亩水蜜桃、绿羊生态园等5个市级重点园区全面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扩大到107.3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51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度43.9%,农机化综合水平88.7%。推动资源节约、要素集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工业能效指南等政策意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复垦开发力度,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8万亩,建成多层标准厂房1095万平方米。

(二)坚持开拓创新,着力增创体制机制优势

开放型经济全面拓展。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完成到位注册外资(商务部确认口径)20.1亿美元,新批注册资本超亿美元项目3个,新批项目单体规模767.6万美元。服务业协议注

册外资15.3亿美元,日本瑞穗实业银行获批落户,外资投资公司、贸易公司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首次成功引进。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进出口总额291.9亿美元,增长33.6%,其中出口155.5亿美元,增长4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升至40.9%。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1个,总投资3402.6万美元,项目数保持全省领先。民营经济素质提高。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550家,22家企业进入全国民企五百强,尚德太阳能公司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进一步加强,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贷款担保余额继续列全省首位。社会事业改革取得突破。市医院、学校、文化艺术、体育场馆与训练等4个管理中心正式运行,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属地管理,71家行业协会完成'政会脱钩'。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投资渠道拓宽,投资结构改善,外资、民资投入占全部投资的70.1%,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40.6%。着力扩展基础设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融资渠道,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积极推行项目'代建制'。全市有形建筑市场、土地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及部分市政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

(三)加快城乡建设,切实提高区域现代化水平

突出规划龙头作用。不断完善规划体系,推进城乡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编制完成市域农村规划、现代服务业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建成区功能调整和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城区4个重点片区启动开发,蠡湖新城骨架路网基本形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五爱路、梁溪路、钱荣路、惠山大道、江阴澄南大道、宜兴教育路及金城公铁立交等重点道桥竣工投用,新建城市道路83公里。312国道和沪宁高速无锡段改拓建完成,芜申运河宜兴绕城段通航。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全市竣工经济适用房23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541.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98.7万平方米,老新村整治60万平方米。市区整修背街小巷100条,改造供水管网31.2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近11万户,新辟、调整公交线路31条。区域供水工程全面完成,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45.6万吨,江阴和宜兴城区分别为70万吨和20万吨。本地网固定电话号码升至八位。不断完善口岸功能。无锡机场新辟航线5条,获准开通香港临时客运包机,全年进出港旅客6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增长69.9%。无锡港江阴港区和夏港第二公共型港区建设力度加大,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5046万吨。加快建设绿色无锡。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4。空气良好天数占比88.5%,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升至59.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70%,省内第一个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填埋场投入运行。大力植树造林,加快惠山青龙山整治,积极推进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地建设,蠡湖及十八湾景区成为全省最大的开放式绿地,宜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江阴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升至20.3%,城市绿化覆盖率升至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0.1平方米。

(四)统筹经济社会,有效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城市影响力有了新提升。入选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福布斯内地最佳商业城市。成功举办第三届太湖博览会和世界粮油大会、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与德国勒沃库森市、意大利维琴察市结为友好城市。科教发展再上新台阶。列入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行列,通过国家技术标准试点城市验收,太湖国际科技园、藕塘职教园加快建设。预计全社会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56%,专利申请量达到5621件。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4%,普通高校在校生近8万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99%,11.5万适龄常住流动人口子女在锡接受义务教育,其中九成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公共管理实现新进步。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市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禽流感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落实副食品市场蔬菜残留农药速检措施,药品市场抽验合格率96%。承办'十运会'6大项目办赛任务,乒乓球等3个赛区被评为最佳赛区,无锡籍运动员夺得金牌6枚。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0.67‰。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发放奖扶金近600万元。文明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连续第三次获选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城市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称号,华西村、官林镇成为全国文明村镇,东港镇成为国家卫生镇,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增加到22万。深入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鸿山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无锡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积极打造文化品牌,民族舞剧《红河谷》被评为全国十大舞台精品剧目,市博物馆、钱钟书故居、秦邦宪故居等免费开放。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治理,重点整治改造城乡结合部,加大违法、临时建筑拆除力度,城管创优考评名列全省第一。

(五)关注民生民富,促进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就业态势良好。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推进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5万人,吸纳苏北地区劳动力9.5万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建制面71.8%,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5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8004元,增长12.5%;年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人均3.2万元,比年初增加近5000元。社会保障统筹推进。国家'金保工程'试点--社会保障卡工程主体项目基本建成。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9.2万、23.4万、7.6万、14.8万和12.5万,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6%。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8万,覆盖面72%,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额达到人均73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100%。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共发放低保金7900多万元、各项慈善救助金1600多万元。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主城区开工建设公共停车场4个。向694户低保家庭提供廉租房。2006年元旦起,70岁以上老人可持公交卡免费乘坐市区75条线路的公交车。为1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安装义肢,为4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药物,为40名残疾孤儿实施康复手术。百村奔小康工程成效显现,新增脱贫转化村39个,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83公里,各镇自来水入户率95%,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86.4%。平安无锡创建深入开展。全力推进'大防控',加大严打整治力度,严惩'搬霸'等违法犯罪行为,我市成为全省首批'社会治安安全市'。巩固提高'大调解',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加大安全隐患整治和事故查处力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执行能力

严格依法行政。贯彻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扎实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及建议案。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保持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严肃性。修订完善了《无锡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进一步健全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决策程序和规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审批事项再削减31 %,审批集中度提高到81.7%。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快速反应能力,妥善处

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健全价格调控体系,稳定市场物价水平。认真履行统计职能,完成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任务。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深化非税收入改革,全面推行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市本级财政支农支出增长25.6%,科技支出增长19.3%,教育支出增长22%。提高行政效能。推进'阳光政府'建设,成立市效能投诉中心,开展机关效能监察。推广电子政务,公文传输实现无纸化。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市长公开电话和市长信箱工作机制,畅通民声民情反映渠道,努力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面履行职责。审计、外事、侨务、对台、接待、人事、人武、人防、双拥、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史志、档案、广电、新闻出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2005年无锡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绩,是全体无锡市民务实奋进、开拓创新的结果。这里,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积极奉献的无锡市民,向忠实履行职责的各界人士,向中央及省在锡部门,向驻锡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全市公安干警,向在锡的外来建设者和所有关心支持无锡发展的海内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回顾去年工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工作依然繁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仍然突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较明显,全面推进统筹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未能完全确立,完善创新机制的要求更加迫切;群众对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反映较多,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更加迫切;影响城市安全的因素增加,因利益调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的要求更加迫切。同时,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不足和薄弱环节,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建设还需要不懈努力。这些都要求政府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工作的预见性、开创性和主动性,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十五'主要成就和'十一五'奋斗目标

刚刚过去的'十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很快、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黄金发展期之一。这五年,我们以率先发展统揽全局,全面推进区域现代化。按照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上升期,经济运行稳定性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协同性不断改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左右,五年翻番有余,实现了争先进位。财政总收入五年增长3.7倍多,年均增长31.3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九五'末的9.3 %提高到'十五'末的15%,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更加注重推进社会发展,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集中建设了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和公益性设施,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发展活力增强、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发展指数跃居并保持全省第一。这五年,我们以对外开放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放大开放园区示范带动效应,有效发挥外贸拉动作用,开放型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无锡经济发展新优势。五年共计批准外资项目3800多个,累计引进超亿美元项目48个,到位注册外资超过115亿美元,出口总额突破

420亿美元。这五年,我们以转变增长方式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产业高度化。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推进产业升级,推进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推进技术创新与进步,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服务业高地。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保持领先,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升至33.4%,比'九五'期末提高13.4个百分点。商贸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发展迅猛,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增长动力结构日益优化。这五年,我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市场化。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环节,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初步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微观主体基础与经济运行机制。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大力激发民间创业潜能,不断推动民营经济快发展、上规模、提素质,使民营经济成为增量经济、富民经济、支柱经济。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上升到51.2%。这五年,我们以统筹协调为基本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完善城乡布局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推进城乡制度接轨为重点,突出完善市域城市体系,突出实施'城市南进、工业北移'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市域三级城市体系规划确定、形态初现,城市化率预计达到67%。这五年,我们以安民富民为立足点,全面推进群众生活宽裕化。从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入手,强化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救助措施,促进城乡居民共同迈进小康社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2%和8.8%,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0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多人。

进入'十一五',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化出现新情况,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带来新压力,外贸出口环境变化形成新挑战,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趋于增多。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无锡将日益感受到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然而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加快推进的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走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无锡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密切,将为下一轮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为提升发展水平开辟新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将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业化进程加速、产业升级提速、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增速,将为率先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创新思路,科学谋划,扎实工作,未来五年的发展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紧紧围绕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总目标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总要求,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提请大会审议。

《纲要》提出:'十一五'乃至以后一个时期,无锡发展的基本定位是由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努力把无锡打造成为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富有

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到2010年,确保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保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把无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和谐宜人新无锡。主要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超过1万美元(按照常住人口测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比'十五'期末降低20%;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7%和45%,环境综合指数达到90,力争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全社会研发费用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根据以上基本定位和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必须进一步明晰战略思路,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又快又好发展,是'十一五'发展的主题。始终不渝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这一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能有任何动摇。我们所要的率先发展,是立足于快、着眼于好的率先发展。快,就是经济发展比全国、全省平均速度快,努力保持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领先地位;好,就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进步、体制创新,着力推进节约和集约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富民步伐,是'十一五'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富民优先不动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积极鼓励民众创业致富,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群众真正过上富裕生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十一五'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必须坚持全方位扩大开放,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互动并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十一五'发展的战略基点。必须从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实紧迫需要出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提升,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强化统筹协调,是'十一五'发展的重要方针。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突破难点问题,着力形成统筹发展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城乡统筹发展路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乡建设,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一五'发展的基本任务。必须按照以人为本原则,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两个率先'目标内涵,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2008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2003年1月就职,任期届满。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及2008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无锡历史上重要而特殊的一年。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无锡市委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胜利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8亿元,同比增长15.3%;财政总收入706.9亿元,同口径增长37.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0.6亿元,同口径增长3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进出口总额增长27.6%,其中出口增长30.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8%和11%;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411亿元和324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30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成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过去的五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时期,我市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实现了良好起步,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顺利迈进。

(一)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区域竞争力全面提升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534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3858亿元,年均增长15.7%,实现翻番有余。五年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超过2266亿元,年均增长2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过942亿元,年均增长30.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445亿元提高到9000亿元左右。无锡进入全国综合竞争力十强城市行列。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58.5:40.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传统产业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6%提高到38.2%左右。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光伏等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五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30个,中国驰名商标16件,国家免检产品历个,阳光精纺呢绒成为全省首个中国世界名牌,无锡跻身中国品牌经济城市行列。

新兴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经济比重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43.6亿元提高到1130亿元左右,人均消费水平居全国城市前茅。旅游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十强城市行列。国际招商城、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大型现代化市场蓬勃发展,全市百亿元市场增加到7家,总数占全省一半。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到2007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累计突破5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8%。“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成果丰硕,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增加到25个,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阳山水蜜桃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隆元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节能减排强力推进。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源头控制、能源计量和末端治理等多种措施,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落实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耗管理和污染治理措施。预计2007年,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圭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有望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8%的目标。

(二)城市化水平稳步攀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功能布局调整优化。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修编完成,以总体规划为核心的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城乡规划实现全覆盖。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太湖新城、江阴临港新城、宜兴环科新城和城市重点片区建设改造加快推进。

蠡湖新城突出休闲区功能定位,沿湖36公里岸线及十八湾沿湖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建成全省最大的开放式景区,成为山水城市核心标志。全市城市化水平由2002年的59.1%提升到2007年的67.3%。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以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拉开城市框架,两轮“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圆满完成。市区快速路网系统基本构成,市域高等级公路网初步成型,高速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五年来,新拓建高速公路20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292公里,新建农村道路1550公里,市区累计建成城市道路205公里。全市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超过220万吨,市区长江引水一期工程即将完工。

按“百年一遇”标准设防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全面建成。500千伏梅里、惠泉等重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2004年无锡机场开通民航,通航香港、澳门地区及内地20个主要城市,2007年新航站楼竣工投用,进出港旅客人数近136万人次。预计全社会港口吞吐量由2002年的2000多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5亿吨,无锡(江阴)港吞吐量跃居长江沿线港口第5位。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第一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全面完成,新五件实事开局良好,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86.4%的乡镇建成了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建设用地实现占补平衡,五年全市土地整理面积累计1.8万公顷。节约集约用地成效突出,累计建成多层标准厂房1500万平方米。全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环境质量急步提升。把太湖综合整治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截污调水、清淤控藻、生态修复等工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步提高。五年来,市区污水日处理能力由近31万吨增加到近80万吨,铺设污水管网2100公里,预计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6.6%提高到84%。建成2座日处理能力一千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大力植树造林,实施惠山青龙山显山透绿工程,积极推进生态湿地和绿色景观建设。五年累计绿化造林3.3万公顷,新增城市绿地3697万平方米。

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5%,空气良好天数占比达到93%,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2。全市已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江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市。

(三)开放型经济,陕速增长,全方位开放格局趋于完善

外向经济集聚效应凸显。大力引进培育先进产业集群,五年累计到位注.册外资近135亿美元,新批各类外资独立研发中心15个,新增世界五百强企业投资项目51个。海力士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成为迄今全省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博世、柯尼卡美能达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达产。新区建成全国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园区,无锡工业设计园被批准为全国惟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园,无锡软件园建成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2007年,预计进出口总额达到50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1倍;其中出口总额280亿美元,增长5.4倍。创立国家级出口品牌6个,列全省第一。无锡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开放发展层次提升。

服务业开放取得突破,日本瑞穗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沃尔玛购物广场等落户无锡。服务外包发展势头强劲,日本电气、中科院软件研究所、软通动力等成功引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无锡太湖保护区”得到国家四部委联合认定。预计2007年全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5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数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柬埔寨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成为全国首批境外工业园,开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国际影响扩大。密切与世界各地的经贸、文化交流,与无锡缔结友好关系的城市增加到20个。精心组织太湖博览会、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等重大会展活动,积极塑造城市品牌。无锡荣获中国经济活力城市、福布斯内地最佳商业城市等荣誉。

(四)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把握应用技术自主研发和先进技术自主应用两大重点,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成为全省惟一的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和国家技术标准试点城市。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狠抓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和科技创业型企业孵化。尚德电力进入世界光伏产业前三强,法尔胜集团被列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至2007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突破100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7家。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2年的0.92%提高到2007年的2%左右。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落实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任务,五年累计完成一级企业改革改制599家,完成自收自支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改制367家,理顺职工劳动关系近27万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及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和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全面推开。落实民营企业百强计划,实施“小巨人”工程和“金摇篮”工程。2007年,预计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8.5%,比2002年提高34.7个百分点。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资本经营,五年新增上市公司27家,上市公司总数达45家,上市公司数量和募集资金量连续多年在全国地级市中居于首位。行政体制改革加,陡推进。全面实施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五年累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66%。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积极创新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推行管办分离改革,社会事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

(五)惠民政策有效落实,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鼓励群众自主创业,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3.635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8万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20.5万人。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和欠薪清理机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覆盖面达85.6%。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2年的9988元和5860元提高到2007年的20700元和9860元,年均增长15.7%和11%。社会保障逐步健全。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农村保障制度建设和维护困难群体利益为着力点,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各类群体的多层次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为特征,施行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无保障老人养老补贴办法和城镇无医疗保障少年儿童、老年居民及其他非从业人员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城镇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8.1%,农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87.5%。市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由2002年的688元提高到2007年的1197Z。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慈善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

实事项目惠及市民。坚持每年办好一批市民普遍关心、群众受益面广的实事项目,切实改善市民生活条件。五年来,经济适用房交付使用237万平方米,农民拆迁安置房建成3500万平方米,符合廉租房政策家庭实现全覆盖。市区改造背街小巷355条,整治老新村312万平方米,市区公交线路扩展到128条,农公班线公交化改造全面完成,镇镇通公交目标顺利实现,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城市公交。

(六)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城乡文明程度日益提高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五年政府性投入累计达160亿元左右。社会发展综合指数自2003年以来一直位居全省首位。市体育中心、急救中心、疾控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及江南大学新校区等全面建成。强化教育资源整合,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残疾儿童免费入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五年新增高等院校4所。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市人民医院整合投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江阴、宜兴、锡山建成全省体育强市(区)。

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全面落实。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素质有所改善。社会管理全面加强。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治理,城管创优考核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社区基础建设加强,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增强。依法治市全面推进,平安创建深入开展,荣获全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市和首批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严格安全生产监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五年下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稳定有序。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成功应对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事件。尤其是在处置去年市区部分地区供水危机中,我们把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围绕改善水源地水质、制水技术攻关、维护社会稳定三大重点,落实一系列应急机制和长效治理措施,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用最短的时间恢复了正常供水。

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弘扬“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城市精神,以文化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发展现代先进文化,繁荣艺术精品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舞剧《红河谷》囊括国家舞台艺术所有最高奖项,锡剧《江南雨》荣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五连冠。审计、统计、农机、史志、档案、侨务、信访、接待、对台、人武、人防、民族宗教、气象、新闻出版、防震减灾、无线电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过去五年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性要求,强调工作的连续性、开拓性和操作性,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回顾丰富生动的发展实践,有以下体会:

——宰宰把握“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不仅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总目标,也是提升无锡发展水平的内在需要。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总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和谐,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率先”,为第二个“率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牢牢把握结构调整工作主线,推进产业现代化进程。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加快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是无锡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主攻方向,大力引进培育,积极嫁接改造,狠抓结构转型,全面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服务业能级提升,推动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

——牢牢把握城乡一体发展导向,实现区域共同进步。无锡城乡发展水平落差不大,具备统筹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以城乡规划全覆盖为先导,围绕“七区一体、一体两翼”格局,以城乡布局完善为切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以城市功能提升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村综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牢牢把握环保优先科学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基础。在无锡这样一个资源匮乏、人口密集的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首要制约是环境的容量、生态的底限。我们贯彻环保优先方针,积极强化环保调控作用,全力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破解环境资源瓶颈制约,实现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努力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核心要求,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富裕群众、造福人民。我们努力提高发展的普惠性,把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强化社会管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大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力求让更多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全体市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建社服务型政府。繁重而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任务,要求政府始终保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始终保持廉洁高效、求真务实的作风。按照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总要求,市政府坚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市人大议案决议,全面加强行政能力建设,规范从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努力为无锡的发展恪尽职守,尽心尽力。

五年征程,五年奋斗,无锡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与成就。这五年,是无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和市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城市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是中央和省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这里,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及在锡创业务工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界人士,向部省在锡单位、驻锡部队和公安干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市内外一切关心与支持无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回顾五年发展,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不成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经济结构现状滞后于发展阶段要求的矛盾较为明显;城镇体系还不完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偏弱,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环境污染的危害仍较突出,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环境保护特别是太湖治理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明显,消除城乡制度差异任重道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仍是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面临新的挑战,因利益调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显现,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较繁重。同时,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这些问题,有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有的是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中难以避免的,有的是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的,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无锡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确把握新阶段新特征,深刻认识面临的新矛盾新挑战,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市情特点的优化发展之路,率先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当好三争创”目标,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和“市场导向、创新导向、规划导向、法治导向”方针,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三大主题,加,陕建设“五中心”,努力打造“五名城”,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无锡。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规范,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越,开放水平更加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继续位居全国城市前列,社会发展指数保持省内领先地位。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8%左右,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左右。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到2012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7吨标准煤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90以上。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区域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完备,城市管理机制和网络进一步健全,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显著提升。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80%左右。

——公共服务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覆盖全社会。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市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

——人民生活殷实宽裕。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更加完备,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得到完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在工作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更加重视扰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整体水平。实现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全面转型,是新五年发展的根本要求。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延伸,推动服务业在高端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层次;优化生态环境,落实环保先导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优化城市功能,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凸显区域城市格局;优化人文素质,培育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开放文化,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是更加重视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能力。创新是发展进步的灵魂。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综合集成;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三是更加重视统筹发展,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协调性。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大发展,需要处理好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关系。要坚持好宇优先方针,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一二三次产业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级城镇体系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逐步形成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更加重视和谐发展,进—步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指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努力为市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共享化的社会保障和生态化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形成全体市民各尽其能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创造惠及全体市民的美好生活。

2008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素质来看,我市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发展形势和发展环境都有了新的变化。多年改革发展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市产业能力、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构成的比较优势依然明显,初步构筑了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较高平台。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纵深推进,为我们加快发展、转型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要看到,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势头尚未缓解。中央着眼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进一步实施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强化节能减排约束力,给我们推进转型发展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和压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贸易保护、汇率变动等情况复杂交织,无锡经济平稳增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要全面科学分析形势,善于审时度势,增强机遇意识,坚定发展信念,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调控指标为: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1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达到8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5%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

(一)实施创新战略,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决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一手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一手抓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孵化,努力使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成为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强化政府科技投入,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创新成果与市场和资本加速对接。继续实施海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530计划”,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培育优势产业。立足于雄厚的工业基础,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延伸,促进与之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培育集成电路、光伏、软件、动漫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力争在创意设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以休闲名城建设为统领,加快旅游、商贸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努力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提升企业素质。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切实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有效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全面实施质量和知识产权立市方针,推进品牌战略、商标战略和标准化建设。发展规模经济,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改善内需结构。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着力提高投资效益,着力使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扩大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投入,增加技术改造和技术设备投入。努力创新服务业态,积极引进国际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市场建设水平,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有效改善集贸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粮油、肉类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措施,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国家及省调控目标之内。

(二)着眼城乡一体,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

走区域城市化发展之路,是无锡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取向。要进一步深化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建设开放共享、配套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半径。统筹城乡布局。

按照最适规模、最适密度、最适分工的思路,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的现代城镇体系。严格落实城乡规划全覆盖,深化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保护规划,完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相结合,集中力量建设太湖新城、锡东新城等五大新城,进一步提升城市重点片区功能。

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围绕“建设东西通道、连接新老城区、形成快速路网”目标,全面启动第三轮“城市建设行动纲要”,新拓建人民路、永乐路、红星路、吴越路等城市道路。着力培育苏南国际航空港,积极实施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无锡站及配套项目,推进会议中心、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工程建设。加强供水、电力、燃气、信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按三级航道标准,全面实施苏南运河无锡段升级整治工程。全力推进长江引水工程,确保一期供水工程4月底前建成投运,并开工建设二期工程,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加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惠山、清名桥等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加快阖闾城遗址考古发掘和鸿山遗址公园建设。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网络,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全面实行属地管理责任制。有效协调日常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长效化。加快农村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创新试点,积极探索苏南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和计划管理,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积极开展大规模土地整理。加快农村“三集中”工程,大力开展以治乱、治脏、治污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再现江南水乡秀丽景色。

(三)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全社会创业动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激发对外开放带动力。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好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大力吸引海内外研发机构聚集,加速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利用外资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重点落实“123”计划,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加强与世界知名认证机构合作,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加快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3%。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继续兴建各类境外企业和特色园区。继续结交一批国际友城,加强对外交往与合作,加快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开放步伐。激发民营经济爆发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大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强化创业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流程服务和辅导培训,建立健全会计、公证、融资等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作用,重点投向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大力扶持中小型成长企业。加快培育民间投资市场,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激发体制机制原动力。把发展壮大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多元资本相互融合,增强微观经济发展动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扩大金融开放,整合金融资源,提高金融市场活力、金融服务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努力建设金融强市。加快多层次融资体系建设,推动各类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壮大“无锡板块”。

(四)打谴强势环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是发展的基础。要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位置,突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全程控制,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狠抓节能减排。积极扶持生态型、节能型产业优先发展,严格限制并坚决淘汰环境资源依赖程度大、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完成“三高两低”和“新五小”企业整治任务,持续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建立环境污染赔偿和资源利用奖惩机制,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保证金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加速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强化环境治理。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严格执行大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确保实现太湖治理规划确定的治理目标。强化污水接管措施;切实保证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入网。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狠抓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全面完成排污口整治。完善“河长制”管理,确保断面水质达标。

切实加强面源污染整治,严格落实保护区种植、养殖限制规定。加快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普及推广节水器具,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全面治理机动车尾气,积极控制城市扬尘,扩大烟尘控制区覆盖范围,加快城市清洁能源区建设。严格噪声控制和管理,建设宁静城市。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建设,形成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完成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扩建一期工程和渗滤液预处理工程,开工建设日处理能力两千吨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强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推进资源化循环。加大环境监测、监控力度,完善环境应急机制。建设绿色家园。改善和加强大湖、长江和横山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全面推进太湖一级保护区生态防护林、湖滨生态湿地、水生植物示范工程建设,加快退耕还湖、还林、还湿地,改善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加大森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绿色村镇、绿色家园、绿色单位创建,加强太湖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提升环境整体水平和景观质量。全年完成造林绿化67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2%,新增城市绿地600万平方米。

(五)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完善公共服务、改进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教育强市。确保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学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低成本收费,方便群众就医,减轻就医负担。施行基本药物制度,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级全民健身基地及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建设,率先建设体育强市。提升城市文明素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无锡博物院新馆、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等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加快培育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承办好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工作,进一步理顺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全面推进社区事务工作站建设,确保基层管理必需的人员和经费投入。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功能,拓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内容,推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六)着力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做到以民为本,以民为先,惠民为重。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3%以上。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加大对参保人数、缴费基数的监察执法和稽核力度。确保企业养老保险扩面12万人,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均扩面5万人以上。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逐步向普惠型的社会福利过渡。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对困难群众的及时保障能力。积极发展老龄事业,逐步实现高龄、贫困老人无障碍进入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活动。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全力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将廉租房保障对象扩大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加快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多渠道解决困难群众住房保障问题。着力推进城区危旧房、城中村和老新村改造整治。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维护和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围绕“公交优先、企业优秀、服务优质”目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公交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运行监管,提高公交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提高防汛抗旱、防震减灾等综合能力。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七)切实转变职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创新行政体制。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努力形成权责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机制。扩大政务公开,发展电子政务,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监督,确保各级行政管理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提高公务人员法律素养,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强化作风建设。

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培训和管理。完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切实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公仆意识,努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政风。

各位代表,无锡的前景美好而光明,我们的使命光荣而神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无锡市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坚韧不拔,奋力拼搏,开拓进取,为率先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建设和谐幸福新无锡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2012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11日在无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市长 朱克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的工作回顾

2011年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中共无锡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同口径增长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16%;城镇登记失业率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1,“十二五”的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全力以赴推动发展,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工业保持平稳增长。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加强运行调控、加大市场开拓、扶持企业发展、扩大有效投入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预计全市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350亿元,增长11.2%。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6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达54.6%。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9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78.8%。太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区、阳山水蜜桃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预计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74.8%。村集体资产总额410亿元,预计村均可支配收入540万元,增幅超过10%。投资结构逐步优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扩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投资比重。预计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169亿元,增长1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1.8%,服务业投入增长19.1%。投资5亿元以上的在建产业项目达160个左右。IBM 技术中心、清华应用技术研究院等落户我市,海力士四期技术升级、威孚工业园、上汽商务车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联通物联网、航天天基网、中电科IC中心等项目加快启动。消费市场基本稳定。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7亿元,增长17%。粮食科技物流中心竣工投用。全力保障市场供应,强化价格监管,建成市属4万亩蔬菜基地和109家平价商店(蔬菜类),及时实施肉菜供应应急方案并落实采购储备,物价涨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开放型经济逆势求进。预计实现到位注册外资35亿美元,引进重大项目46个,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达47.4%,新兴产业占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达40.6%。加快调整外贸产品和市场结构,强化出口品牌建设,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700亿美元,增长15%以上;其中出口420亿美元,增长15%以上。新批境外投资项目75个,境外投资额翻一番。柬埔寨西港特区建设列全国6个境外合作区前茅。国际友好城市增加到40个,荣获全国“友城战略发展奖”。江阴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锡山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锡通科技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对台合作不断拓展。金融支撑作用加强。深入开展银企对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预计全市银行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新增912亿元、805亿元,实体经济新增贷款占比达86%。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银行表外、发债、上市等社会融资总量达1655亿元。科技金融建设深入推进,新设创投机构39家,新增基金规模122亿元,农银150亿元无锡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注册成立。科技支行、中小企业专营机构、科技小贷等作用逐步显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贷款53亿元。新增上市公司9家,融资78亿元。花旗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等一批境内外银行机构落户无锡,中外合资华英证券正式营业。要素保障力度加大。建立市本级土地调控机制,完成大规模土地整理8.2万亩,国家资源的争取实现重大突破,一批重点工程和重要项目用地得到保障。实施有序电力供应计划,有效保障了生产和城市生活需求。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放大。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350亿元,同比增长20.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6%。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获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立项累计124个,建立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2家,均列全省第一。加快创新国际化步伐,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签订合作协议,中以(无锡)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科技投资转移公司顺利落户。“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新落户“530”项目480多个,年销售超千万元的“530”企业超过60家。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进一步聚焦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领域,着眼做强微电子、光伏、环保、重大装备制造、旅游等五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物联网与云计算、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分别进行专项部署,建立专门工作队伍,使抓手明确、措施到位。强化产业升级导向,健全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赴美、日、香港及京沪深等地成功开展招商,项目建设在全市进一步形成氛围。把物联网发展作为引领全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推动由资源集聚加快向应用推广和产业化转变,物联网博览园改造工程启动,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二期正式开园,感知交通、环保、卫生、家居、农业等国家级应用示范项目全面展开。先进制造业层级提升。实施制造业竞争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构建以技术支撑、高端引领、特色发展、品牌竞争为特征的发展新格局。新增国家驰名商标11件,省著名商标55件,省名牌产品24个,预计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增加到25家,分别有15家和2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分别占江苏省入围企业的30.6%、45.1%。远东电缆荣获全国质量奖,红豆集团、长电科技被授予第四届市长质量奖,法尔胜集团成功接管钢丝绳国际标准化组织,无锡跻身中国十大品牌城市行列。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光电新材料科技园等一批改造提升项目加速推进。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改善服务业结构层次,实施服务业发展超越工程,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4%。广播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无锡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被列入全国十大公共技术平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启动建设,华映文化产业基金正式成立。新增全球服务外包100强、国内50强投资企业4家,“123计划”企业17家,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23.8亿美元,增长53%,列全省第一。加强旅游资源开发,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890亿元,增长18.9%,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百万人次。

(三)加快生态宜居城建设,城乡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

城市功能有效提升。高标准建设太湖新城,无锡大剧院、金融商务第一街区、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二期等项目有序推进。锡东新城核心区路网体系和交通枢纽功能基本形成。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无锡中央车站、京沪高铁无锡东站正式启用,宁杭城际铁路无锡段完成主体工程。地铁1号线建设加快推进,2号线全面开工。太湖大道、高浪路、金城东路快速化改造等工程竣工投用,市区建成城市道路106.5公里,建成农村公路157公里、桥梁185座。机场新辟无锡至台北等客货运航线13条,客货运吞吐量分别增长16%。苏南运河无锡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全线建成通航。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亿吨。实施京沪高铁沿线整治,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得到改善。节能减排完成良好。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感知能效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开展“三高两低”企业整治,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无锡被评为2011中国自主创新十大低碳城市。太湖治理扎实推进。加强太湖调水引流和监测预警,及时开展蓝藻打捞、生态清淤,实现了太湖安全度夏和水利汛期的安全度汛。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整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893块排水达标区创建,达标区域基本覆盖主要建成区。加快推动“清水流域”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区域环境监测体系。推进农村地区“三集中”,高标准完成宜兴、锡山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金城湾公园建成开放,蠡湖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竣工。积极推进“绿色无锡”建设,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9万亩,新增游园绿地38个,预计林木覆盖率25%。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长广溪湿地公园一期、九里河湿地公园等相继竣工。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亚洲湿地论坛,梁鸿湿地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四)切实办好民生实事,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1350元、16250元。市区企业职工退休金人均增加171元,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月230元,市区低保标准由420元调为460元。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市区财政支出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2.8亿元,惠及下岗失业人员21.9万人次。社会就业稳步扩大。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扎实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预计本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提高到94.2%。大力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培训,预计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2.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4万人。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在稳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基础上,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分别扩面12.8万人、22.4万人、13.3万人、20.7万人、12.6万人,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8%以上。加快推进南山慈善家园、滨湖区社会福利院等项目建设,投资2.5亿元兴建市失能老人和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年内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204张,每百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2.5张。尊老金发放范围下限延伸至80周岁,实现高龄老人全覆盖。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点337家。我市位列全国慈善城市综合指数第四名。居民住房保障有力。瑞星家园二期、惠景家园等共6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交付使用。全市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7109套,拆迁安置房竣工670万平方米,新开工经济适用房7004套。全市享受廉租房政策居民5857户。市区旧住宅区整治改造完成97万平方米。完成背街小巷整治120条。积极贯彻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为民办实事成效显著。1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市区更新老旧自来水管网110公里,完成自来水水表出户6663户。市区新增天然气用户9.4万户,新建汽车天然气加气站4座。市区人防工程竣工32万平方米,人防工程社会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市区新增公交营运车辆85辆,新辟公交线路10条,建成乘客公共出行信息导乘查询系统。扩大免费乘坐市内公交残疾人范围,预计受惠2.5万人。实现全市域镇村公交全覆盖。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389件,“12348”受理群众法律咨询2.1万余人次。我市荣获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五)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完成44所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60%以上的村幼儿园建成市优质园。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66.5万平方米,重建23.7万平方米。改造提升63所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新增11所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江南大学太湖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无锡太湖学院。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开始筹建。医疗卫生稳步提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继续加强卫生村镇创建工作,11个镇通过国家卫生镇全国复审。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阶段性目标,8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1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价销售,实现市域范围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迈出新的步伐。文化事业扎实推进。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全年无休”免费开放服务。滨湖区、崇安区、北塘区文化馆、图书馆和新区图书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农家书屋增至776个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增至9家。宜兴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泥人博物馆建成开放,惠山老街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清名桥历史文化街核心区全面建成。成功举办第27届亚洲邮展,城市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开展“幸福进万家,体育健万民”行动,无锡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城市。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52.2万平方米,人均2.3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53%,名列全国前茅。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强化社区工作站的基础管理作用,全市城乡社区扁平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50%的社区达到人口综合服务示范社区要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得到新的加强。及时部署实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专项行动。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争创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工作进展顺利。深入开展矛盾排查化解、信访疏导化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治安问题专项整治,社会总体保持稳定。

(六)科学统筹政府工作,服务型政府建设得到加强

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市级部门基本建成内控制度体系,三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全覆盖,无锡网上(感知)监察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实施新一轮公务员能力培训,强化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深入推进“法治无锡”、“平安无锡”建设,我市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作风与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政府服务发展、干部服务群众、机关服务基层的意识更加自觉,攀高比强、创新实干的氛围逐渐浓厚。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廉政准则执行力度。“三公”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继续推进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和行政执法部门活动共为群众解决问题2964个,群众对评议部门的平均满意率达95.4%。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31项。推行经营性服务收费项目目录管理,全面清理中介服务收费和经营性服务收费,制定出台工商咨询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收费标准平均下降30%。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加强预算资金管理,完成专项资金预算和支出评估论证,开展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建成投运。开通“12345”公共服务热线,共受理群众诉求17.8万个,办结率94.4%。市政府门户网站列中国政府网站评估第一。坚决贯彻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史志、档案、侨务、人武、民族宗教、气象、无线电管理、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无锡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同时也探索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科学发展的有益实践。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把握大局,努力将贯彻上级精神与无锡实际相结合、将谋长远与抓当前相衔接,紧紧围绕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有力组织实施我市各项行动,大力推进无锡“两个率先”的历史进程,同时一着不让地对当年工作作出计划安排,奋力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多重困难条件下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较好发展,为全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坚持科学统筹,妥善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项关系,把稳增长作为无锡发展的首要环节和当务之急,把促转型作为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举措和突破口,把惠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追求,把保稳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解决突出问题的工作力度,不仅有效应对了即期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而且还积极化解了过去遗留的一些矛盾问题,为以后发展赢得了主动;我们坚持群策群力,鼓励和支持基层创新,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共谋发展,各地、各部门单位及社会各界,自觉服从大局、服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市上下形成迎难而上、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驻锡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国家和省驻锡单位,以及关心和支持无锡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经济运行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提速增效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发展不可持续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大产业化项目缺乏,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呈现双重压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足,各板块功能集聚、错位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资金、土地资源等对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环境承载能力还比较脆弱;一些多年积累性的矛盾逐步显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同时,政府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转变,反腐倡廉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回落,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严峻复杂,各类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要素瓶颈制约加重,市场需求萎缩,区域间的竞争加剧,无锡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做好充分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的思想和工作准备,既要深刻认识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和发展的艰巨性,又要准确把握无锡发展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勇于难中求进,善于危中寻机。经过多年建设,无锡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拥有应对市场变化的竞争实力和实践经验。只要我们保持和弘扬“四千四万”的优良传统,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着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城乡建设,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民生改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

各位代表:无锡已开启“第二个率先”的伟大征程。跨入新的一年,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当好率先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和科学发展排头兵”的任务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明晰的工作思路和更加务实的发展举措,更大力度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立足率先发展,在各项工作上迈出新步伐。切实把握今年工作的总基调,坚持以率先争先确立发展目标,着眼于能好则好、能快则快,全力推动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实现经济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努力使无锡的发展保持领先,在全省走在前列。二是着眼创新发展,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增创新优势。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大力提高科技创新的产业化程度,通过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通过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快转型发展,在优化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聚焦产业转型,坚持新兴产业扩张与传统产业提升“双向并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实现实体经济的水平提升。注重城乡统筹,推动一体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农村面貌,推进城乡在转型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转型。四是促进和谐发展,在服务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坚持以人为本的政府工作导向,建立健全民生诉求表达、民生问题解决和民生投入保障机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幸福无锡”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不断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012年的工作任务

实现今年发展目标,要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确保经济持续健康运行

抓住发展不动摇,积极破解难题,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的跟踪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生产要素供给,积极组织煤电油气调配,着力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民生项目资源需求。广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在锡金融机构更多争取国家信贷资源投放,确保新增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和苏南平均水平,各类融资总额比上年有所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实体经济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积极组织工业企业大力开拓目标市场,促进产销对接,努力增加无锡产品市场份额。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扎实开展各级政府领导与企业挂钩联系服务活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全面排查和清理企业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心留根”,大力支持新办企业,促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加快发展。抓住市场变化机遇,鼓励企业加快兼并重组。优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服务载体。加快企业上市培育步伐。扩大市场消费需求。实施商贸流通提速计划,支持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吸引国内外知名商业巨头在无锡投资布点,提升三阳广场、胜利门、河埒口、太湖广场等商圈规划建设水平。扩大网购、信用消费和循环消费,培育更多新的消费热点。鼓励开发使用本地新产品,加大产品推广应用。实施“光伏屋顶”计划,促进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市场应用和节能减排。支持房地产投资开发,进一步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市场变化的倒逼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深入部署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围绕建设“东方硅谷”目标,更大力度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加快推动“530”项目产业化进程。启动实施大学生引育创业五年行动计划,建立较为完整并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促进形成各类人才集聚无锡的良好氛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积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开放创新,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重点建设物联网研究院、国家光伏产品检测中心、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资金,以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及产业转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以上,高新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按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要求,在新兴产业急需的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核心新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扩大新兴产业产出规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和联合创新,打造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竞争力、形成上下游配套的高端产业链条。深入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抢占制高点,加快产业化步伐。启动实施“智慧城市”计划,推进感知环保、感知交通、感知电力等一批应用示范工程,使之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推动制造业高端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和优势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全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达75%。实施100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新增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20家以上。推广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进企业品牌产品规模化工程,新增省级以上品牌90个,国际注册商标40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超越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重点培育一批软件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体制机制,加强营销策划和重点市场开拓,加快发展旅游综合体,重点建设旅游目的地,争取旅游服务业发展较大突破。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打造具有较高水准的会展品牌。整合与建设石塘湾、新安等物流园区,积极发展口岸保税物流、空港物流、城市配送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银行、保险、债券业务与产权市场,加快推进太湖新城金融商务街区和一批重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实现文化产业振兴。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支持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动漫网游、演艺娱乐等产业发展。精心打造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新区创意产业园、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崇安家居设计中心等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宜兴紫砂、惠山泥人、竹刻、锡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加快市场价值开发和产业化。鼓励文化企业在与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融合中创新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升农田装备水平,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分别达56%、14%和60%。建成千亩以上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农业园区化比重达20%。大力发展生物农业、感知农业、生态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为农服务示范社,提升农村合作经济水平。

(三)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

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加大有效投入,切实增强发展后劲。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40项,实施项目总投资2839亿元,年内计划投资663亿元。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其中工业投入增长12.5%,民间投资增长20%以上。突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深南电路半导体封装基板研发制造基地、国电光伏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100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带动示范作用。集中资源、聚焦重点,加快培育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性强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努力巩固已形成的良好氛围,完善三级招商网络,强化和优化招商队伍,建立健全招商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产业需求,重点加强终端产品和产业链招商,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项目引资。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鼓励世界500强、中国100强在无锡设立研发、销售、结算中心与地区总部。优化项目服务机制。强化项目评估,完善《重大产业项目评估实施办法》,引导提高项目投入强度和亩均产出效益。建立项目招商协调机制,加强市级统筹,发挥板块作用,实现全市联动招商。在对项目实行“三级”评估基础上,对重特大项目落地开辟“绿色通道”,实现项目建设的重大突破。加强软环境建设。在梳理和集成现有政策手段基础上,制定新一轮鼓励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非法侵权行为。优化政府行政服务,大力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商务成本,营造最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促进更多项目在无锡加快落地。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广泛利用全球资源,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突破发展难题,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环境。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建设项目投资,增加股权投资、上市融资等直接融资份额,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办社会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格局。推进文化演艺团体改革,鼓励面向市场,走向社会。深化管办分离改革,有效整合市属旅游、园林、文化、体育等领域经营性资源,按照企业化、市场化运行要求,探索建立新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展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加快利用外资步伐。围绕全市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努力招引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提升引进外资层级。健全激励制度,加强对利用外资的任务考核。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大力提高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兼并重组。抢抓无锡-台湾直航效应,进一步拓展“台资高地”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稳定外贸出口,支持外贸外资企业抢抓订单,奋力开拓多元市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两自”产品出口比重。组织并推动企业积极参加展会或展销活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构建全球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加强口岸开放建设,开通无锡至香港、日本全货机,推动中国邮政速递长三角集散中心开工建设,启用海关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强化开发区功能提升,使之切实成为开放窗口、创新高地和项目集聚地。加强对各类开发区发展的统筹协调,放大江阴、锡山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效应,加快功能载体建设,促进重大项目引进。积极推进宜兴国家环保科技工业园实行体制单列,无锡新区申报综合保税区,无锡经济开发区、宜兴开发区、江阴临港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

(五)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现代化城市功能

完善城市规划,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建设。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以推进历史街区和重点片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旧城改造,提升商贸休闲与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品质精致、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有序推进以太湖新城为重点的“五城”建设,增强集聚辐射能力。积极推进锡澄、锡宜之间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合力。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继续完善市内路网结构,打通关键节点,改善对城市交通有重大影响、对相关片区有重大作用的区域性主干道路的通行条件。加快地铁1、2号线建设,积极做好运营筹备工作。加快推进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锡太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的前期工作,继续完善京沪高铁无锡东站综合功能,大力推进无锡(江阴)港、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宁杭铁路无锡段建设,完善城市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巩固和提升无锡作为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注重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管理目标体系,坚持工程科学概算,加大管理投入,提高重点基础设施的工程质量和使用效率。以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解决市容环境难点和显见性问题。优化中心城区管理体制,注重发挥市(县)、区作用,加快建设网格化、精细化、长效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由执法管理为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以深化城乡“六个一体化”为主要抓手,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争创“幸福镇村”活动为工作重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均衡共享、产业协调发展。全年建成通车农村公路150公里,改建农村危旧桥梁150座,实施一批重要农村水利工程,分两年完成7000个村庄整治任务,使城乡一体发展成为新时期无锡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六)着力提升环境品质,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达到90。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落实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琉璃瓦和热电整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天然气储备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市区热电厂煤改气项目,力争建成区成为清洁能源区。推进电力、钢铁、水泥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减排任务。进一步强化太湖整治。加强控源截污,完成200公里污水主管网建设,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超过39%。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实现一级A排放基础上实施尾水生态净化和综合利用。完成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启动建设新沟河工程,做好新孟河、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前期工作。完成太湖梅梁湖生态清淤200万立方米,加快贡湖湾湿地二期、长广溪湿地二期建设。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着力控制建筑扬尘和汽车尾气排放。强化固体废弃物监管,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整治交通和建筑噪声,不断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完成植树造林3.5万亩,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3%以上。狠抓资源集约利用。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建立节约集约用地保证金制度,深入推进盘活存量土地专项行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取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加快实施用水阶梯式计价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进一步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鼓励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生产。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繁荣发展社会事业

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及帮扶的增收渠道,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比重的不断提高。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重视关心中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促进其生活的持续改善。抓好市场保供稳价。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建立猪肉长效储备机制。加强农贸市场建设,开展市场环境专项整治。深化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覆盖扩大到市区50%以上的农贸市场。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流通领域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全市养老保险扩面10万人,医疗、失业保险扩面各4万人。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市区取消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市、区两级财政对居民医保补助标准。落实低保增长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全市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大力推进以公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加快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改造,年内完成150万平方米。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4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180万平方米,征地拆迁安置房竣工面积500万平方米。全面推进教育发展。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全覆盖,大力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无锡职教园规划和管理体制。积极引进高等教育资源,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深入实施“校安工程”,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免费开放制度,实现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年无休。推进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加强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阖闾城大遗址的保护与建设,深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保护利用,实施清名桥、惠山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及荡口、礼舍、长泾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品牌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示范工程,启动惠山祠堂申遗工程,支持江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争创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办好世界斯诺克无锡精英赛和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提升无锡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建设。推进卫生信息化进程,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和医学科技进步工作力度。加快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病房大楼等重点医疗项目建设,市中医院易地建设项目、市三院门急诊楼年内投入使用。切实加强对食品、餐饮、药品、卫生等行业监管,强化社会监督,努力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城市。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把社会管理作为新形势下政府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通过管理与服务的改进完善,努力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凝聚社会发展合力。重视加强理想、道德、信念教育,强化正面宣传导向,弘扬“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无锡城市精神,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增强无锡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优化人口管理服务。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完善人口综合信息系统,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重视加强老年工作。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特殊人群动态管理服务力度,深入开展争创人口综合服务示范社区活动。深化基层社区管理。巩固城乡社区扁平化管理全覆盖成果,构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社区事务工作站和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新建小区的社居委建设。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互动。突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监管,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考核与责任追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实现稳评工作全覆盖,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调解组织,强化应急处置预案体系。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支持驻锡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努力营造社会和谐共进的良好发展环境。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政府工作责任重大。必须发扬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强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充分尊重和发挥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提高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本领,探索在市场紧缩条件下解决资金、资源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有效路径,以创造性工作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管理流程,切实兑现向人民的承诺。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能,向基层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推行网上行政审批,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审批事项中,列入网上审批的75%事项建立网上预审功能。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全面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推进领导干部下基层,加强对企业、农村和社区的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帮助克服困难。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拿出更多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解民忧、惠民生的事,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加强机关绩效管理,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效能。领导干部要带头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保持高尚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严谨正派的生活作风。着力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要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审计和监察工作,强化重大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打造政府项目的“阳光工程”。各级政府带头厉行节约,加强对部门预算与支出的规范管理,严格控制行政费用支出,把更多的物力、财力用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事业上,用在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和廉洁政府,树立起全市人民所信赖的良好形象。各位代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全体无锡人民的共同期盼;扎实做好今年工作,是顺利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实基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中共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今年各项任务,为把无锡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04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工作任务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我市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明显向好,多年扩大投入、调整结构的效应逐渐显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相互促进,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消费结构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进入市场推动和政府调控良性互动的新阶段。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2004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份额有新的提升,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确保统筹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现代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2%左右。

按照上述目标和工作要求,今年要集中抓好以下工作:



(一)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突出集成电路、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品牌,拓展市场。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技术平台和产业基地,培育若干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加强电力规划、建设和管理,协调好煤炭、资金等生产要素,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发展。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归并各类工业园区,加快城乡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速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易地搬迁。提升园区投资密度和产出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合理利用长江岸线和纵深腹地,推进跨江发展,加快锡东、锡北综合开发,促进“三沿”联动,形成梯度分布的产业带。

推进服务业升级扩张。把服务业放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继续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引导消费升级,扩大消费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加快推进流通企业改革改制,引导多元资本发展规模型企业集团。着力优化商贸业布局,加大市场开拓和市场体系建设力度,抓紧无锡招商城、站前商贸区、朝阳农产品大市场、华东五金机电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实施生猪屠宰点整合。加快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推进惠山古镇、好莱坞影视乐园等重点项目,提升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各类住宅建设,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假日经济、会展经济,推进商贸、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联动。

切实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水利电力、社会事业、环境建设等方面投入,新、续建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积极争取新的国债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立项程序,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和审计。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外资、民资扩大投入,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放大全社会投资总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

(二)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组织好第二届太湖博览会、日韩经贸文化交流等活动。提高对外招商组织程度和推进力度,突出重点地区,全力引进资金规模大、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项目,全力突破数亿美元大项目,确保协议注册外资增长30%,到位注册外资增长20%。加强锡港经贸合作,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有序推进旅游、物流、金融、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开放。加紧实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优质产品、绿色通道等三大工程,确保进出口总额增长16%,其中出口增长15%。培育多元出口主体,引导外贸企业加快联合、改组。落实企业出口退税各项政策,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增长。积极鼓励大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重点出口市场设立贸易窗口,逐步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努力降低商务成本,培育涉外法律、会计等中介组织,积极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推行开放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不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融资、税收、用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同等对待,鼓励公众创业,挖掘民智、民资潜力。加强产业导向,重点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和大市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拓宽多元融资渠道,规范担保基金运作,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全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促进国有资本向先导性、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竞争力。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与各种社会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各类资本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规范操作、公开透明的要求,推进企业改制,严格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和资产处置,依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已改制企业的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年内基本完成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完成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改革任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机制。



(三)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

努力实现市域共同发展。树立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构筑梯度分布、有机联系的市域城市体系。市区以特大城市为定位,“一主六副”为架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城乡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江阴按照“一中心四片区”东西延伸,向南拓展,拉开城市框架;宜兴强化山水、人文特色,调整城区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合理调整乡镇区划,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卫星城市。进一步密切城乡经济、文化及交通等基础设施联系,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扩大控制性详规覆盖面。加快构筑对外

交通和城市道路两大系统,年内建成宁杭、沿江、常澄高速无锡段及陆马公路,完成环太湖公路和312国道无锡段改建主体工程,加快沪宁高速无锡段扩建及东干线、澄东、锡澄等干线道路建设进度,启动环太湖公路向宜兴沿湖地区延伸的前期工作;开通无锡机场民用航班,加强主干航道整治和建设,完成轨道交通规划工作;实施金城路、华清路等“六纵两横”城市主骨架道路建设,改造一批主、次干道,整修一批市区便民要道。继续推进蠡湖新城建设,启动滨湖新城开发和河埒地区改造,促进东亭、堰桥等片区尽快融入主城区。强化区级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责,改革城郊管理体制,合理扩大街道、社区规模,加快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大力创新和完善城建投融资体制,有序组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放宽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准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道路、燃气、公交、自来水、污水处理等经营性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市政、绿化等养护体制改革。

全面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强化农业生态环保、观光休闲、美化城市及产业经济等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量化村级集体资产产权,落实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和协作生产能力。确保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机械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薄弱镇、村的扶持力度。继续突出抓好农村五件实事,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5%以上,新、改建卫生户厕10万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00公里以上;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改革农业税征收方式,实行“镇村代缴、市(县)补贴”的办法。

强化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大力治水、治气、增绿。实施蠡湖、梅梁湖及古运河等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新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15座,加大截污、清淤和调水力度,改善河道水质,逐步恢复河流生态。按两百年一遇标准,全面启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江尖、仙蠡桥水利枢纽建设进度。推进清洁能源工程,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和城市扬尘控制,推行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利用的处理办法。建成工业固体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一期。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全年造林1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600公顷。严格保护矿产资源和矿山生态,实施沿路、沿湖矿山宕口裂面复绿整治工程。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



(四)进一步统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试点工作,抓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驻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用,加强科技攻关,深化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专利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加大教育投入,发展各类教育,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兴市。完善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人才,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育和人才二次开发。加快构建开放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落实各项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落实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强化社会事业资源整合,抓好医疗中心、天华文化中心、宜兴社会福利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启动太湖艺术中心、科技文化中心、新

档案馆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高标准建设市疾控中心和急救中心,做好非典、禽流感等疫病的防控工作。抓好艺术生产和文化交流,组织好重大文化活动。繁荣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做好史志、档案工作。加强文物保护,落实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历史街区保护办法,修复秦邦宪、顾毓王秀等名人故居,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推进“环太湖体育圈”建设,加快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兴建一批全民健身点。重视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按照政事分开原则,依据社会事业的不同性质,分类推进体制创新。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文化事业确保政府投入,在科教文卫的其它领域,努力吸引多元投资,放开搞活。积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通过捐赠、投入等方式兴办公益性社会事业。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定位,根据其性质和职能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分类实施,年内基本完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制。



(五)进一步坚持富民优先,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积极增加居民收入。落实富民工程实施意见,营造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居民资产性、经营性收入比重,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灵活就业,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点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双下岗人员、特困人员及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万人,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万人。形成正常的收入增长机制,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依法规范工资分配方式,严禁拖欠职工工资。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确保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8%以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扩面工作,逐步把各类企业全部纳入参保范围,全市养老保险扩面16万人。根据省政府部署,开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形成市、区两级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机制,建立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农业劳动者和农村个体劳动者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完善征地、拆迁制度,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得到长久收益。

全力为民多办实事。新开工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改造50万平方米,实施老新村整治60万平方米,“平改坡”10万平方米,提供廉租房500户,建设征地拆迁安置房600万平方米。优先发展公交,新辟公交线路8条,新增公交车200辆,全面完成老城区公交站棚改造,实现市区镇镇通公交。发展天然气用户5万户,铺设城区截污管道70公里,改造城区供水管网30公里。完成农贸市场商场化改造10家,发展放心早点门店、便利店50家,建设一批便民服务设施。优先保障居民用电。



(六)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能,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联系,认真执行市人大议案决议,办理好人民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精心组织好村委会、社居委换届选举工作。健全市区城管综合执法体制,启动江阴、宜兴相对集中行政

处罚权试点工作。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培育和弘扬新时期无锡城市精神,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诚信无锡”。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深化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建设平安无锡。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



(七)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全力践行执政为民宗旨

转变行政管理职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按照省统一部署,调整和改革政府机构,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全面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逐步实现行政行为、行政程序法定化。坚持规章、规范性文件起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严肃性,增强可操作性。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持通过法定方式和途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把政府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牢记宗旨,善待百姓,埋头苦干,勤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创新用人机制。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各位代表,加快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共无锡市委的领导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2003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更大力度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力推动利用外资的高速增长。在引进重大项目上求突破,加快沿江开发步伐,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较强的条件,加强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等产业的主题招商,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能够形成产业链和生产基地的项目,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采购、销售中心,新批超亿美元项目20个以上、超5亿美元项目2~3个。在园区开发建设上求突破,着力创新机制、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培育特色,增强综合竞争力,年内开发区和重点开放园区协议、到位注册外资分别超过全市总量的90%。在构筑“日资”高地上求突破,全力强化对日招商,把利用日资的优势做强。继续抓好对台湾地区和欧美国家的招商。在拓宽利用外资领域上求突破,吸引外商投资蠡湖新城和大学城,参与沿江开发,进入现代农业、物流业领域,加强基础设施、住宅开发和旅游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吸引境外金融和中介服务机构进入无锡。在提高招商活动的组织程度和实效上求突破,精心举办好太湖博览会,搞好境内外招商活动。

全力推动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壮大出口队伍,培育100家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和1000家外贸获权企业,培训10000名国际经贸人员。培育出口大户,实施50强企业出口倍增计划,推动希捷等企业扩大出口,发挥小天鹅、国联等集团与外贸企业重组整合的优势,新增出口超亿美元企业2~3家。培植出口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加强与国际大销售商的合作,积极加入跨国公司销售网络。推进出口加工区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办好私营外贸企业创业园。全力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发展境外投资,提高经营效益,逐步在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形成相对集中的境外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鼓励和支持企业拓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扩大外经领域,积极向农业、交通、水利及服务业领域开拓,加强外经企业与科研、设计等行业的合作。

全力推动扩大开放的环境建设。抓好各项鼓励外商投资、扩大外贸出口措施的全面落实,搞好退税及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服务,年内安排财政贴息资金1000万元。简化外资项目审批手续,规范并降低规费征缴,实施鼓励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口岸工作,创新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实施无锡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大江阴港口建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的交通环境。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努力提升各类服务的标准、质量和效率,营造适宜国内外人士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提升我市的国际化水平。

2.更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20万亩,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经济作物,粮经比例达到4.5∶5.5。实施农业“四大工程”:建设10个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优势农产品的示范园;开发水蜜桃、优质水产、花卉苗木等6个特色经济区;新增20

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120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向农业。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乡镇企业改革,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

实践新型工业化路子,提高工业整体素质。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技术进步,突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和软件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抓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重点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电子信息及软件、机电一体化及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档纺织及服装等五大产业基地,发展支柱产业。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强化对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帮助小天鹅、阳光、威孚、庆丰等集团以及纺织、机械等行业的资产重组,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促进大企业大集团跨越式扩张,新增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2~3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推进工业布局调整,努力实现工业布局调整与企业改革、资产重组、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通过调整提升发展水平,重点推动纺织、化工、机械、医药产业的调整。推进名牌战略实施,坚持质量兴市,引导企业做好认证、采标工作,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提升我市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着力增加工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工业投入总量达到340亿元以上。全力开拓市场,抢抓我国筹办奥运会、世博会及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带来的商机。积极平衡资金、电力等生产要素,抓好锡东南和宜兴民南50万伏变电所、利港电厂三期等一批电力项目建设;加强银企合作,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重点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担保基金的运作规模和质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深度开发旅游业,精心编制并实施旅游业发展规划,整合市域旅游资源,打好环太湖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抓好灵山文化广场建设和惠山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推进江阴龙涛国际乡村俱乐部和宜兴竹海景区等项目的建设。全年接待境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海外旅游者超过50万人次。加快发展物流业,抓好无锡综合物流园区等项目的建设,扩大物流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大力提升商贸流通业,整合商贸流通资源,以电子商务带动流通业态创新,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推进崇安寺商贸旅游街区等工程的建设,加快健康路等特色商业街发展。加快现有市场的资源整合和功能完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加大住宅建设力度,扩大住房信贷规模,规范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建设“数字城市”,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提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继续发展金融、保险和中介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3.更大力度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创新优化体制机制

切实抓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工业系统50家和非工业系统20家未改制企业的改革任务,提前完成国企改革三年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推进“大而盈”、“大而亏”企业的改革和资产重组,加快国有资本退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抓好已改制企业的二次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产权和劳动关系。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大力开拓资本经营,抓好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年内3~5家企业上市发股,证券市场募集资金20亿元以上。

努力促进私营个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大力扶持骨干私营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增加投入,在资本经营、发行债券、兼并重组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帮助争取新品开发资金和国家创新基金,积极促成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推动私营企业走外向型发展的路子,扩大出口获权企业队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抓好30个示范园区、10个科技园区和10个特色园区的建设,强化综合服务功能,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全面落实扶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清理取消各种歧视性限制,切实做到税收政策平等、规费标准平等、金融政策平等、市场准入平等、政府服务平等。年内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万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实现增加值530亿元。

抓好事业单位改革和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加快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步伐,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转制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制面达到70%以上。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市场中介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职能,加强监管,强化自律,优化服务,年内选择一批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4.更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加快城市化步伐。在继续实施老城区改造的同时,精心规划,集中力量,加快蠡湖新城建设,实施青祁路以西、太湖大道以南区域的路网及基础设施建设,启动2平方公里的地块开发;推进大学城建设,实施江南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工程,加快构建以大学教育产业为主的现代知识园区。继续加强江阴、宜兴的城市建设,建成澄南大道、(氵九)滨路等重点工程。选择3~4个镇进行现代化示范镇建设,做大规模,集聚优势。加强对40个重点镇的扶持促进,尽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强镇和产业特色镇。继续推进镇、村合并工作,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减少农民、致富农民。

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建成锡宜高速公路,加快宁杭、沿江高速公路和环太湖大道建设,力争东干线工程开工。继续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和农村公路网,实施兴源路、清扬路、金城路、锡澄路等一批主干道和蓉湖大桥、蠡湖大桥等重点桥梁的建设和改造,贯通城市二环线,建成一批包括镇、村道路在内的次干道和支路。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仙蠡桥、江尖防洪工程,增强城市防洪抗灾能力。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重点实施蠡湖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蠡湖水域面积恢复到8.6平方公里。认真落实市人大《关于加强无锡贡湖供水水源保护的决定》,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建成芦村污水处理厂三期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启动中心商务区清洁能源建设,继续削减摩托车、燃油助力车总量,严格限区行驶和

限期淘汰制度。抓好古运河沿河绿带、江尖公园等绿化工程和蠡湖路、高浪路、青祁路两侧绿带建设;继续推进沿湖、沿河、沿路绿色通道建设;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增加林业用地,发展现代林业。新增城市绿地25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完成后宅等11个镇的区域供水工程,超采区全面禁采地下水。继续削减矿山开采宕口,加强山体保护和复绿工作。

大力强化城市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提高规划管理的权威性,确保城市总体规划有效实施。积极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加快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支持各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发挥各区搞好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建管并举”,加强城市管理,开展城管创优竞赛活动,巩固环境专项整治成果,继续实施“市民文明交通工程”。创新城市管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采用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努力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

提高经营城市水平。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经营城市机制,积极推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提高投资综合效益。放开城建市场,加强城市资源综合开发,进一步经营好城市资产和资源。培育和发展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

5.更大力度为民办好实事,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高服务业领域的就业比重,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完善市场就业机制,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强化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重点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特困人员搞好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力中介服务,强化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全年实现就业8万人次以上,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以上。健全完善保障体系。继续强化“扩面、规范用工、强化基金征缴”等工作,建立市、区两级社会保险责任共担机制,全年养老保险扩面8万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95%以上。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补充医疗保险门诊补助办法。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应保对象保障率和保障经费到位率、保障补助金兑付率三个100%。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

努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培育经济强镇、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强对经济薄弱镇村的扶持等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决生活困难家庭在住房、就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及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快低洼地区危旧房改造和老新村整治,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提高水电气供应质量,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发展公共交通,推进“镇镇通”工程,新辟、延伸公交线路10条以上。

6.更大力度建设“三个文明”,进一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加快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创新,提升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强化教育服务经济、文明社会的功能。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市一中、市北高中和国际学校等重点学校的扩建新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德育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重点建设好江南大学。提高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抓好重点文化产品的生产,努力多出新品、精品。繁荣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和广电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创新和发展基层文化事业,推动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组织好重大文化活动。做好史志、档案工作。加大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力度,恢复薛福成故居西花园,启动秦邦宪、顾毓(王秀)、阿炳故居修复工程,实施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构筑科技与人才高地。推进大学科技园和集成电路、新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强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实施好纳米材料应用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机制的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专利事业。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富集人才的城市形象和社会氛围。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分配激励机制。

协调发展卫生体育等事业。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优化整合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抓好市中心血站综合业务楼等项目建设。实施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和棒球场建设,加强竞技体育工作,积极推动“环太湖体育圈”的构建。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开展争创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县(市)区活动。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提高残疾人就业、康复和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营造发展、创新、团结的社会氛围。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居民、村民自治。继续抓好普法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加强信用道德建设,开展“诚信无锡”活动,加快建立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信用体系。加强科普宣传,倡导科学精神。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继续抓好人防工作,再创双拥模范城。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局面。认真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信访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推进科技强警;抓好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市政府将切实加强自身的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和各种审批前置条件,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

环节,减少行政性收费,加快建立符合法治原则、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服务体系。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政府工作方式。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贯彻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着力理顺政府部门工作职能,努力解决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推进事业单位的转制脱钩、企业单位的属地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从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活动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转到做环境、抓服务上来。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开发电子政府服务,提高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行政效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行政务公开,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拓宽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向政府建言献策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革财政工作,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强化收支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落实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集中支付等制度,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行为法定化,完善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抓好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抓好教育培训,严格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行政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干部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身心、全方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教育干部要思想更加解放、大局意识更加强烈、工作思路更加明确、各项服务更加到位,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建立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实施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切实加强廉政建设,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政府组成人员要深入基层群众,重视实践提高,不断增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把握形势发展变化、抢抓发展机遇的能力,抓重点、抓落实、抓突破的能力,发挥基层创造力、调动群众积极性的能力,不断提高组织领导水平。

市人民政府将一如既往,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议案决议,办理好人民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案,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各位代表,无锡发展的前景光辉灿烂,富民强市的任务光荣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载2006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6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5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月26日在无锡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毛小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

    2014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1月13日在无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代市长 汪 泉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7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含5篇)

    2007年1月23日在无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毛小平2006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无锡市委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着力提升全面小康发展......

    2001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合集5篇]

    2001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200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工......

    党无锡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亮点5则范文

    现代化成果要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未来五年,无锡将全面实施社会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民生保障制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

    无锡市档案局2016年度

    无锡市档案局2016年度 重点目标任务考核总结 根据市委向我局下达《2016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书》所列项目,现将完成情况逐项汇报如下: 项目一、启动并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二期)......

    无锡市建设局

    无锡市建设局 无锡市规划局 无锡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锡建总〔2010〕101号 关于开展2010年全市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新区......

    无锡市租房合同

    无 锡 市 租 房 合 同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