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校园故事探访大学精神
从校园故事谈大学精神
——经管土管学院宣传骨干聆听写作之道
校园文化见于故事,传媒人的笔触直接反映大学思想。
为扎稳学院宣传人员的后备力量,及时做好学校及学院的“窗口”建设,12月15日中午12:30,资深编辑陈治国老师于M505教室为经管土管学院学生宣传队伍带来一场深刻的培训会,题为“寻找校园故事,讲述大学精神”。据悉,这是自今年10月份以来,经管土管学院陆续开展的系列宣传骨干培训会之一。整场培训,陈治国老师围绕着“讲故事”深入浅出,解读了校园新闻的相关写作方法。
“大学的核心即师生关系、学术教育和人文氛围。”校园新闻是它们的代言人。就陈老师所说,校园故事就是校园新闻,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人和事的集合,包括社会关系,它着眼于大学本质。而对于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要将之转化为好的新闻点,有三个关键词:接近性、差异性和人文性。接近性即指事件的公共主题,陈老师以各学院的争先创优工作为例;差异性在于人或事件的典型性,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而人文性则指新闻稿件中既要见事,又要见人,特别强调关注普通人。
故事来源于校园,而“如何讲故事”?陈老师着重强调了新闻采访的作用:“采访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发掘独家新闻点的绝佳机会。”同时,新闻的真实性和故事性也构成新闻的基础。在讲具体的新闻写作结构和方法时,陈老师谈及《红楼梦》的王熙凤——“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强调了新闻的故事化和视听化会起到吸引人眼球的良好效果。陈老师在的讲解中,还反复提到信息源的引用,“一些权威的发言会增加文章纵向性,使之变得厚重”。
最后,陈老师总结了新闻写作中几种常见的弊病,并提出了自己对在座学生干部的期望,只有“时常怀有对文字的一份敬畏心”,和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新闻工作者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会后,经管土管学院的黄丽同学感触道:“我觉得自己有必要重新认识所做的工作。它并非模式、死板的,而是能把我们最原始的精神表达出来,新闻也可以有舞蹈的思想。”
第二篇: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个人参考:
1、尽责
尽力
尽美
2、立人
立学
立业
3、思考者
行动者
成功者
4、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
5、目标明确
方法科学习惯养成能力提升
6、学有所依
业有所成
7、德为学先
人为校本
附一:大学校训
1.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2.清华大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3.北京大学: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4.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中国科技大学:又红又专。
6.华中科技大学:团结、求实、严谨、进取。
7.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8.天津大学:实事求是。
9.西安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10.上海交通大学: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11.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13.浙江大学:求是。
14.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实、拓新。
15.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16.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17.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18.东南大学: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19.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20.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21.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实致远。
22.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23.青岛大学: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24.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25.厦门大学:自强不息,至于至善。
26.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27.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8.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29.华东理工大学:求实、勤奋、30.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31.西北工业大学:公诚、勇毅。
3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学、诚信、求索、笃行。
33.江西财经大学:信敏、廉毅、3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35.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36.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37.扬州大学:求是、求实、求新、求真。
38.西安理工大学:祖国、荣誉、责任。
39.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创新。
40.云南师范大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4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
42.华东电力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43.华侨大学:会通中外,并育德才。
44.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45.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创新。
46.南京中医药大学:自信、敬业。
47.河海大学: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48.汕头大学:创新、求实、勤奋、团结。
49.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50.上海大学:勤奋、求实、开拓、进取。
51.北京外国语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52.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53.新疆大学:团结、紧张、质朴、活泼。
54.华东交通大学:团结、严谨、求实、勤奋。
55.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明良知,求真知。
56.四川师范大学标语:读师大,做大师。
57.浙江工业大学:格物致知,取精用弘。
5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从严治警,从严治校”。
59.中国刑警学院:忠诚、求是、团结、奋进。
60.中国药科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61.重庆工商大学:厚德博学。
62.上海立达学园: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63.重庆师范大学:厚德、笃学、励志、创新。
附二:世界名校校训
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伯克利加州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附三:上海部分学校校训的调查报告
创建成熟的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成长进步、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形成学校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校园文化是学校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推行和精心营造自己的办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校训实际上就是校园文化的精华所在,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在许多学校的校训、校规、办学理念中,充分体现了各种先进教育思想的融合。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等,无不传达着学校自身共同的使命,即学校发展的责任感、追求与理想,表达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为了全面了解上海市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等情况,我们进行了“从百所学校校训看学校办学理念”的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从校训这个独特的视角,透视上海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办学模式、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明晰学校办学理念提供参考。
通过互联网、电话、问卷等方式,我们共调查上海市150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并在其中筛选110所学校的校训作为统计分析对象,其分布为本科院校16所,高职高专9所,中学69所,小学7所,特殊、特色学校9所。
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校有自己的校训,这说明大多数学校对校训的制订给予了充分重视,但有17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训,包括一些历史悠久或较有特色的学校,虽然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然而却没有明确提炼出自己的校训,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这说明学校领导对于校训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足。
一、学校校训的内涵
1.校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历史悠久的学校,其校训意味深长,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江南第一学府”的复旦大学倡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突出了复旦人对治学之道的认识和理解。上海交大在百年办学历史中,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为校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激励着广大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奋发图强。格致中学的校训“格物致知,求实求是”,源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它指引着学生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同时也体现了学校推崇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2.校训反映了时代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校的校训不仅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市北中学的校训“活跃、和谐、求实、创新”,徐汇中学的校训“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多彩发展”,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的校训“树立创造性志向,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才”等,都体现了人们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怒江中学的校训“责任自信、和谐发展”,梅川中学的校训“兴趣求学、多元发展”是当今社会追求和谐发展和多元发展的印证。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上海市提出“做可爱的上海人”的背景下,更有上海市娄山中学的校训“弘扬民族精神,做可爱的娄山人”,将时代要求与自身办学理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3.校训体现了学校特色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校训充分反映了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方针和办学特色。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反映了师范学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办学宗旨。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恪守“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的校训,反映了他们以“信”立校、以“信”育人的办学理念。久隆模范中学以“勤俭、勤劳”为校训,符合其生源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更体现了“俭以养德,劳以发展”的办学特色。向阳小学以“求趣”为校训,提出了“学生求勤奋学习之趣,教师求教书育人之趣,后勤职工求优质服务之趣,行政领导求科学管理之趣”的办学理念,它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撑。塘桥第一小学以“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为校训,这不仅符合以书法见长的学校特色,而且以练字喻做人,用书法的精神道出了做人的真谛。“一笔一画”既是对练好字的要求,也包含着对做事、做人的期望,意味深长。
4.校训贯彻了人本思想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开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着眼于人的发展,并且提出了不仅要让学生学好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这种办学理念在一些学校的校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市东中学的校训“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风华中
学的校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上海市莘光学校的校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都体现了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这样一个人生导向。
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正在逐渐深入人心,部分学校修改后的校训比过去更能体现人本教育思想。如控江中学曾用校训是“自我评价、自我砥砺、自我调节、自我超越”,修改后的校训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向东中学(原南洋女中)原校训为“崇真、求知、开拓”,现在校训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显然,后者比前者更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再如,漕河泾中心小学原有校训是“自吾求知、蒙以养正”,修改后的校训是“乐求真知、手习脑勤、心康体健、齐冠洁生”。相比较而言,后者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
二、学校校训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被调查学校的校训,虽然部分学校的校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反映了时代特征,体现了学校自身特色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很多学校的校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表明了学校自身缺乏明晰的办学理念。
1.学校的校训缺乏特色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校训缺乏特色。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如医药类、外语类、旅游类、商业类、金融类院校,完全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提出具有专业特征和反映办学理念的校训,如中医药大学将“仁爱”二字写进校训,就充分体现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和医药行业的高尚职业道德。但相对而言,其他多数专业特色学校却仅选择了“进取”、“求实”、“创新”、“勤奋”、“团结”等泛泛的词语作为校训。固然,上述词语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普遍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特征,然而,却失去不同专业或不同行业应有的个性特色。
2.校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雷同
在校训的内容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在110条校训中,出现过3次或3次以上的词语共计17个,出现次数最多的五个词语分别是:求实32次,创新24次,勤奋22次,团结17次,进取12次,分别占校训总数的29%、22%、20%、15%、11%。如果将“奋进”、“进取”、“勤学”、“上进”等作为与“勤奋”相近的词,把“开拓”、“创造”、“拓新”作为“创新”的相近词全部列入统计,这种雷同现象的比例就更高。
在校训的表达形式上,统计结果表明,校训虽然从2字至20字不等,但以8字校训居多,占参加统计学校总数的61%。在本科类院校中,8字校训占88%,在中学中占57%。而后依次是4字、2字和16字、12字校训等。
校训作为校园精神的象征,从总体上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校训趋同现象一方面反映了现代办学思想的一个潮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不甚明确,没有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及独有的办学特色。
3.校训流于形式,成为学校的一种口号
在电话调查中,我们设计了3个小问题,第一,你学校的校训是什么;第二,你认为你校校训的特色是什么;第三,你校校训是如何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需要说明的有两点:首先,参加电话调查的学校是运用网络查找方法无法找到校训的学校;其次,为了避免学校一般职能部门对学校整体情况不能全面了解,我们调查的部门为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党办、校办。关于“校训是什么”的问题,需要查找宣传资料或询问他人才能回答的占此类方法调查总数的93%。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能够扣题、自圆其说的更是寥寥无几。此类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学校对校训的宣传力度不够,同时,没有将教育理 5
念转换成可操作性的制度,也没有落实到学校的行为规范上,致使校训不能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而只能普遍流于形式。
上述几个问题的出现,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上海缺乏一流教育家特别是一流校长的现实。有的校长或忙于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和处理学校日常事务,无力顾及对学校长期战略发展进行思考,致使学校管理仅停留在执行指示和保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层面上;或由于长期埋头从事自己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对教育规律及教育发展的研究和关注不够,而缺乏明晰的办学理念。循历史足迹,凡为人称道的学校,其校长必定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原清华大学校长、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恪守他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等办学至理,使清华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确立了“求是”二字作为校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使校内学术气氛浓厚,求是精神在浙江大学蔚然成风。如果校长的办学理念不清晰,对学校定位不明确,学校的发展与特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篇:探讨大学精神
探讨大学精神
本学期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课程中我们探讨了很多关于大学精神的问题,这是一个有关哲学的问题,一个值得探讨并且深究的学术课题,在这堂课上老师交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价值观的探讨。
尤其是在探讨西南联大精神的时候,我们更能感受到真正的大学精神,在越来越浮躁的当今社会,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纯净同时也是也是与社会接轨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什么应该怎样学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西南联大在短短八年时间创造出来的成绩令当今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媲美,那时的西南联大处于抗战时期,物质及其贫乏,但学子们的精神生活却及其丰富,记得我们探讨过大学最可贵的在于学术自由,据说西南联大的教师讲课及其自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学生讨论交流启发学生,这一点真的很宝贵,在看何兆武的上学记时他提到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氛围,由于没有娱乐活动,大家天天呆在学校里面,多数时间是在聊天的,大家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一起辩论,并且为这种乐趣乐此不疲,当然他也提到了与我们很相似的处境,他们也混学分,逃课,对于不感兴趣的课也是旷掉,然后去窗外聆听大师的精华思想,这样一种为学术主动选择的过程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当今学子,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大师,更是一颗安宁是心,一颗求知上进的心,
第四篇:大学精神浅谈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高瞻远瞩,并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这对现代西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大学的建立,明显受到了西方诸大学理念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就是仿效西方的大学建立的。
不论中西方几乎所有的能够蓬勃发展的大学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大学发展的力量,也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如果说把大学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大学精神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人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徒有其形,很难存活下去。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对大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抵御腐蚀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学里聚集着有知识的、有理想的、有活力的一群人们,这些青壮年将来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踏入社会之前,他们大多数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当真正面对社会的各种挫折与诱惑时,这些人会有几分定力不至于堕落呢,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是危害社会,一切都是未知数。要把自身的活力迸发出应有的光辉,大学就是方便他们迸发光辉的加油站与中转站。大
学学生大多是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精英人群,代表着各自地区的特色文化,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文化的交流、传播必然会造成文化的碰撞,大学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文化碰撞的战场,大学精神对如何将大学生打造成一群真正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何有效的在大学里开展科研、创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有三种表现:一,永恒的道德精神;二,自觉地学术精神;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道德精神应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因为不论是大学、中学亦或是小学,凡此类者皆为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才是传授知识。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可见,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而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开篇便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延续千年,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首先指出明明德,明明德也就是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同时也应是弘扬美好道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明明德都是重要的。爱因斯坦这样解释大学:“学校学校应该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人才首先要成为人,然后才能为才,所以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修养的绅士,而不是培养一群专于一门的技术工人或是品质恶劣的所谓的“文化人”。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
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对社会贡献最大的是人才,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仅仅是变质的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能力越大的人,他们贡献也就越大,当然,一旦他们走偏路,危害也同样巨大,“毒奶粉”、“地沟油”时间便是最好的反面例子。所以,大学精神中道德观的体现就尤为重要。
自觉地学术精神对大学的发展乃至文化、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雅斯贝斯在《大学的理念》中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的。耶士培在他的《大学的精神》中说:“大学必须有知识上自由的交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固步自封必然导致走向消亡。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璀璨的明珠,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学术的自由化,学风开化,受到社会上其他因素的制约较小,学术才得以蓬勃发展。而今的大学,也应该被赋予足够的学术上的自由,这是大学赖以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应该打倒“权威”,才能完善、贴近自由的学术精神,我认为,大学里可以有大师和教授,可以有专家和学者,但是绝不可有社会上所谓的“权威”,学生也应该有一种敢于“打倒”权威的勇气,敢于突破权威的桎梏。科学家是值得尊敬的,专家学者是值得尊敬的,权威却是不应该存在的。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学区别于中学的很大的一点就是有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各执一言,而不是所谓的权威一支独大,决不能允许一言
堂的存在。只有这样,大学才可以迸发出最璀璨的光辉,师生们才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丰碑。
拥有敏锐的时代精神,是一所大学延续下去的重要保证。毋庸置疑,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研究学问、传承文明、探求真理的地方。它同时也肩负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那就是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提供中坚力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除却学校的教职工外,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也将会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所以大学教育需要在自由教学、研究的同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抓住时代的脉搏,为大学的蓬勃发展创造机会,为社会提供最合适的人才。
完善其形体,发扬其精神,我们的大学才可以坚定地走下去。如今,我们的国家强盛了,大学的硬件设施也有了显著地改善,其形已经初具;而相比与国外大学,我国的很多大学还太年轻、太稚嫩,短短几年新建的众多大学还需要形成各自的大学精神,路还很长。
文|木鸢
第五篇: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 = 大师 + 大爱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维系着大学未来的命运;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大学应归功于她的精神,声震寰宇,名噪一时的大学也是缘于她的精神。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
一、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因为梅老校长这句话的指引,再加上清华人的努力奋斗,清华最终有一个名不见传的留美预科学堂变成了世界著名高校,这就是大学精神的最好例证。随着中国大学的扩招,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各大高校纷纷进行校区扩建,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当我们置身于大学校园时,会发现处处高楼林立,佳木繁阴,幽雅的环境正是大多高中生理想中的“天堂”。这也成为很多高中生考大学的学习动力。诚然,高校的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的确很重要,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会发现,楼是变高、变漂亮了,可依然喧闹、拥挤;校园是变美丽了,可随地吐痰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切难道仅凭建高楼、美校园就能完成吗?答案是:NO.高校在埋头改善硬件设施,却无暇顾忌软件的更新换代。说白了就是缺真正的大师。因为人才是大学的主体。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没有高楼,没有幽雅的校园风光,甚至连一些基础的实验器材都没有,然而当时的北大名冠中西,成就斐然,能够掀起思想界之风,出现百家争鸣之胜景,因为当时的北大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在炮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条件之苦可想而知,但这里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这里云集了陈寅恪、周培源等一批学术大家;占地面积仅1000亩的麻省理工学院(清华5340亩,北大4080亩)被推为理工大学之首,它之所以如此优秀,因为这里先后共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执教。
大学,不只是钻研高深学术的研究院,也不知是传统深厚的人文学科,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看来,大学精神之所寄,在于教师树立楷模与学子自谍修养。时人乐于传诵梅校长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却不大追究这句话的内涵。对于大学来说,“大师”之所以至关重要,不只是因其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更因其可以为学生提供追摹的目标。我们的知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指点。
二、大学需要大师,更需要大爱
名列美国榜首的世界顶尖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不仅有恬静的校园和优美的大楼,更充满着大师和“大爱”:她只有6500名学生,不算大,又没有医学院,也不是综合大学,但是她却培养了2位美国总统,又在诺贝尔奖100年的历史中培养了24位获奖者。正是因为她的宽容和“大爱”,安德鲁 ·怀尔斯教授才有可能9年不出1篇论文,埋头苦干、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了60余年的一大难题── 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历史上惟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她也允许患有精神病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静心地生活在校园内,并给予极大的关爱,终于使他在与疾病搏斗3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充分体现了人
类应该具有的美丽心灵。我想,这恐怕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的真谛!
对于不少正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前进的国内大学而言,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吗?
大学精神是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生命一样重要。
教育学院
12应用心理学
王兴刚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