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建筑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陆 磊
(中铁建设集团华东分公司第十项目部 江苏 连云港 222200)
摘要: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优劣的首要前提,是整个施工过程控制的关键和核心,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做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才能造出更多的优质工程。本文结合了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探讨一下现有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一些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为广大建筑工程从业人员提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文献标志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建筑从业门槛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低利润率及多层分包,使得建筑工程领域出现了材料以次充好、施工管理混乱、竣工资料造假等严重问题,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认真分析建筑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严抓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些在建工程和已投入使用的工程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质量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危害到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到功能水泥地面空鼓、开裂、起皮、起砂,厨卫、屋面、外墙渗漏严重,门窗缝隙大,下水道堵塞,厕浴间地面倒坡、积水,滴水线向内斜导等等现象,大到有的建筑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降,甚至个别建筑发生整体坍塌事故。
二、原因分析
(一)开发商的因素
随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出现了大量的房地产公司,难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开发商仓促上马,主要负责人专业知识不足,甚至工程部临时组合,力量薄弱,层次不高,因此也无从谈起对于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有的开发商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严重,没有对工程质量进行应有的重视和监督。有的开发商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甚至不惜降低质量标准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二)施工单位的因素
由于国家基本建设加大和商品房开发量加大,施工企业也急速膨胀,同样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而对于施工方来讲,存在主要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有:
1、施工单位挂靠资质,多层分包,项目组织管理混乱,导致施工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随着国家对于施工企业资质管理的越发严格,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承包、非法挂靠、转包或非法分包现象越发严重,部分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以垫资、压价甚至行贿等违法手段来承揽工程。由于其增加了通路成本,因此必须按低价低质招揽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施工人员进行工程施工。这些没有经过岗位技能培训,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也缺乏相应的工程施工经验的“农民工”,无法阅读施工图纸,也无法看懂施工工艺及施工水平,完全根据主观想象施工,这是造成施工质量低劣的最主要原因。
2、施工材料以次充好,缺少监理签证。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谋取暴利,不计后果压低材料采购成本,自行更改或者串通设计人员变更主体材料,使用低价劣质的材料进行替换。而进行材料采购时,低价采购一些地下加工厂的三无产品,例如钢材使用生锈的废旧钢材或者残次品,致使钢结构强度和韧度达不到要求,最终导致断筋、开裂、墙体变形等质量问题。对于作为建筑结构主材的水泥、砂、石、砌块等材料,出现使用腐蚀性海砂替代河砂、用价格稍低的石粉代替石砂等等,导致混凝土强度无法满足要求,诱发基础桩基偏位、基础下沉,建筑物墙壁及顶部开裂渗漏等现象。
3、施工记录混乱、遗失、造假现象严重。部分施工单位在竣工验收中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质量保证资料掩盖工程质量缺陷。而一些施工单位则存在施工记录遗漏、遗失,甚至未做记录的情况,采用到竣工验收时临时补齐的办法,造成施工过程各控制点原始资料无法反应真实质量控制情况。部分基础验槽、钢筋隐蔽及混凝土浇筑等隐蔽工程未按照要求进行隐蔽验收即进行下一道工序,导致竣工验收时也无法补齐检验检测资料。
4、未完全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出现缺漏项甚至偷工减料情况。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按照图纸,也没有遵照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缺乏检验手段,遗漏施工工序。例如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故意减少配筋,导致配筋间距大,配筋率小,造成混凝土构件开裂;墙体砌筑施工时直接干砖上墙,致使砖块与水泥沙浆的和易性下降,影响墙体的稳定性;拌制混凝土时水泥比例降低,出现露筋或表面不光洁问题;混凝土养护不足,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等等。
(三)监管单位的因素
部分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不廉洁行为,当质量监督部门收受开发商或施工单位的好处之后,就徇私舞弊,对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视而不见,助长了工程质量下滑的趋势。
三、完善对策
(一)完善规章制度、并加大监督力度。
我国暂时缺乏十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根本上难以起到严厉打击并制止重大质量事故出现。目前,国家仅是采取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等有关单位进行降低资质等级、罚款等措施,极少采取对各法人、各相关直接责任人予以严厉处罚的手段。以至于这些单位和人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弄到项目。另外,监管不严也是质量事故频频发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设单位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施工报建、无委托质量监督的工程项目,严厉查处质量事故责任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二)强化各责任主体的协作。
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需要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质量主体的共同努力。设计要突出“以人为本”,所提供的设计文件必须满足抗震、建筑节能、日照、采光、隔声、通风等各方面的需求。施工方必须对项目实施定期、有效的质量检查和管理,制定详细的施工工艺标准和防止质量通病的控制措施,并经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进行有效实施。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施工图审查的设计文件,包括重大设计变更重新审查后的设计文件对施工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管,督促相关单位做好各项重要使用功能的检查。只有责任主体同心协作,才能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
(三)加强施工项目的过程控制。
1、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并如实记录结果存入工程档案中。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奖罚挂钩。
2、把好材料关,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控制。建筑材料品种繁杂,质量及档次悬殊,在材料进场之前必须先报验,进场之后依样品和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证材料的合格。
3、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为了保证工艺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公司对于不太成熟的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实验,将成熟的工艺编制成作业指导书,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指导生产时则以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前提。目前,建材市场规范程度不高,建材质量良莠不齐,很多材料性能不过关,耐久性差,尤其是防水材料质量不过关,直接影响屋面防水工程质量。另外,机
械化施工没有全面普及,施工中大量依靠手工操作,认为因素影响较大,质量控制较难。因而提高工程质量,必须从提高建筑材料的质量入手,研究开发性能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和积极引进推广使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技术,这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小结
建筑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只有参与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严格依法依规自觉规范自身的质量行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监管,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全社会齐抓共管,才能确保工程质量稳步提升,最大限度抑制质量问题。当前, 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建筑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加强对工程质量管理, 采取切实措施, 解决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栾凯峰.《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03期
[2]唐锋.《试论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与有效的管理方法》.《科技风》2012年12期
[3]刘任.《建筑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及对策》.《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19期
[4]何玉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概述及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知识经济》2012年12期
第二篇:浅析工程质量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工程质量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审计机关在对一系列重大项目组织的跟踪审计中,坚持把工程质量列为审计重点内容。笔者总结多年审计实践经验,提出了审计机关目前开展工程质量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原则。
一、审计机关开展工程质量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机关对工程质量进行审计的法规依据尚不明确。虽然在审计实务中审计机关已开始对工程质量审计进行尝试和探索,但目前国家关于工程质量审计的法律授权尚不明确,同时没有对工程质量审计实务进行规范的准则或指南,缺乏成熟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
(二)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审计机关中具有工程专业背景特别是工程质量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员相当缺乏,一些审计机关虽然在近年招录了一批工程专业背景人员,但其中从事过工程质量管理的人员并不多。为解决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问题,一些审计机关专门从社会中介机构聘请了一批工程专业人员,但这些人员中绝大部分从事的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熟悉工程质量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中介机构同样相当缺乏。此外,绝大部分审计机关都未配备工程质量检测应当具备的仪器装备,如混凝土强度回弹仪、超声波探测仪等,对审计机
关开展工程质量审计的技术手段有一定限制。
(三)现场开展工程质量审计工作时间有限。目前审计机关特别是审计署开展工程质量审计的项目往往是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投资额大、涉及范围广,审计人员在工程质量审计外一般还同时承担对建设管理其他方面内容的审计工作,能够用于工程质量审计的现场工作时间非常有限。
二、审计机关解决工程质量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笔者认为,解决审计机关在开展工程质量审计中面临的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统一思想认识。审计监督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都有巨额的财政资金或国有资本金投入,一些项目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如果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直接影响财政或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和服务国家治理,就应当在确保重大项目工程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虽然审计机关在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方面与被审计单位相比不具备优势,但审计机关立足于审计独立性,对项目参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再监督,是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的。
(二)理清审计思路。工程质量审计既包括对工程质量管理情况 的审计,也包括对工程实体质量状况的审计,两者互有联系。通过检查参建各方(主要包括:施工、监理单位和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工程质量管理行为,并对重要工程实体质量状况进行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重大质量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和整改,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明确审计内容。审计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程质量管理关键环节是否符合国家要求,抗震、防灾、消防等是否符合规定技术标准,项目施工、监理等技术管理人员是否按照合同要求到位;二是工程是否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已发生的质量问题或缺陷是否及时整改到位;三是现场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和质量检测等是否按照规范要求实施,有无转包和违法分包、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造成严重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等。
(四)突出审计重点。根据目前审计对象和审计机关实际情况,应当突出以下审计重点,一是掌握施工、监理等单位技术管理人员到位情况;二是工程质量关键环节控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要求;三是掌握工程实体质量状况及突出问题;四是结合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调查各类出借资质和违法转包问题。针对以上审计重点,还应当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抓住工程质量方面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二是审计重点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便于审计汇总和总体评价;三是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责任主体,便于被审计单位整改和纠正。
(五)统一组织实施。审计机关开展工程质量审计的建设项目往
往建设规模和投资金额巨大,涉及实施单位众多,有的项目地域分布还非常广阔,往往需要大量审计人员同时开展工作,而其中大部分审计人员不具备工程质量审计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为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审计组除加大审前调查和审前培训力度外,应当坚持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工作原则,可采取方案表格化、操作标准化的审计实施方式,即按照统一信息来源、统一审计方法、统一审计取证和统一审计评价等方式,将审计方案特别是审计重点分解落实为审计表格,将审计实施过程标准化。
(六)审计和定性时,应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目前国家对一些问题的定性依据还比较原则,相关单位的违法操作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如一些重大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就是工程建设领域中各类出借资质、违法转包工程问题。因此,在审计和定性时,应当统筹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公司和项目部在经济和管理方面的责任划分,如果项目部在财务盈亏和劳务组织、机械设备、建筑主材等方面都完全自负其责,那么很有可能存在挂靠或转包问题。二是工程实际承包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的身份,如果项目实际控制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与中标单位没有长期稳定的聘用关系,那么很有可能存在挂靠或转包问题。三是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的来源以及工程款的去向,如果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经查证不是来自中标人,或者工程款的使用去向能证明项目实际控制人不是中标人,那么应该就存在挂靠或转包问题。最后,在对这类问题进行定性或判断时,需要考虑项
目是否存在严重质量事故、损失浪费问题和拖欠民工工资等不良社会影响,如果造成了严重问题或后果,应当加大审计和追责的工作力度。
三、审计机关开展工程质量审计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审计独立性。审计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现场实地检查,如果条件许可,尽可能采用突击检查方式。无论是检查工程质量管理情况,还是检查工程实体质量状况,特别是对审计重点的检查和取证程序必须在施工现场实地完成,确保掌握工程建设真实情况。
(二)保持审计开放性。在实地检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施工、监理等单位质量控制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记录和资料,特别是注意利用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质量监督记录和文件。对这些记录、资料和文件中反映的各类质量问题,审计应当重点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三)强调审计建设性。对在审计发现的问题,当场要求被审计单位采取整改措施,重大问题及时向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通报,要求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则及时上报审计署以便向中央反映,促进问题及时全面地纠正和解决。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通过定期组织跟踪检查和用户回访,确保审计发现的质量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四)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工程质量审计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相结合,大力查处工程领域的重大违法违规
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与国家治理体系内的其他监督部门相比,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是审计机关的特有优势。通过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结合,审计机关能够掌握重大项目建设过程的完整情况,能够把握资金流向和利益分配的完整链条,最有条件及时发现和查处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各类突出问题,促进工程领域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审计作为国家治理机制中内生“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
第三篇:税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完善对策
税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税收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税务管理复杂化。我国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1)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有待完善。没有系统而完整的税收基本法,缺乏法律应有的明确性和权威性。税务执法过程不规范,使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缺乏独立的税务司法机构,税务机关的强制执行能力受限。
(2)我国现行税务组织结构存在问题。税务部门上下机构不对口,地方税务机构既受上级税务机构领导又要向地方政府负责,形成双重领导、双重监督问题。税务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不协调,缺乏联系和交流。
()中央与地方事权、税权划分不明确,收入划分不规范,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不科学
(3)在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的短缺,素质不高;人力资源配置的错位,造成浪费。
(4)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
(5)税务部门包揽税收征管中所有的事务,纳税人处于被动状态。税务部门内部缺乏必要分工,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6)计算机的应用未能充分发挥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制约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如何完善:
1.1 完善税法体系,明确法律责任,以加强对执行部门的法律约束力,增强税法的权威性。深化税制改革,合理划分收人,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权。
1.2 设置独立的税收司法机构,三权鼎立,互相制约,使之成为税收征管强有力的后盾。
1.3 强化纳税检查,合理利用纳税检查方法,加强日常的纳税检查,加强税收征收部门和检查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2.1 加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向纳税人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信息和建议,加大税收宣传、教育力度。
2.2 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素质,使执法规范化;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文化素质,做到精通税法、熟悉业务。
2.3 加快税务代理的完善和发展,扩大其市场占有率,规范其机构建设,引导纳税人的代理倾向。
3.建立、健全计算机征管系统,制定相配套的工作流程,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系统操作,保障系统有序运行。
第四篇:谈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摘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建筑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建设工程质量隐蔽性强。工程在竣工移交时已经装修完毕, 其主体质量的好坏使用者很难检验。建设工程服务年限长(设计年限一般为50 年), 在整个服务期内必须保证使用安全。所以,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 规范建设各方质量行为极为重要, 工程质量必须得到严格的保证。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疑难问题
1、当前工程质量状况和存在问题
1.1 当前工程质量状况是: 总体工程质量水平有所提高, 不少地区创出了高水平的结构工程和综合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机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运
用。当前新的质量形势下, 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最为突出, 用户对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对工程质量责任追查更加严格, 企业对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保证更加重视。
1.2主要问题是: 工程质量参差不齐, 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施工单位粗放型管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工序交接验收不严格、施工记录不按时填写、工程阶段验收不按规定进行;有的对实体不按规定要求进行养护, 追时间抢进度, 造成不可弥补的质量缺陷和质量问题。另外, 工程监理不能到岗到位, 不能完全行使监理权力, “三控制一协调”职能不能正常发挥。
2、质量问题分析
工程质量及质量管理在很大空间上仍然存有很多问题, 还存在着不少的设计和施工缺陷及质量管理问题, 质量事故及质量投诉时有发生, 其主要原因是:
2.1 企业控制。参加建设的各单位, 没有把质量真正放到第一位, 没有完全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在投资项目负责制、工程招投标、资料管理、价格标准、设计图纸深度、图纸审
查、监理委托、开工许可、工程进度、竣工验收程序和内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2.2 材料、环境影响等因素。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安全及使用功能, 有的建设单位为了降低投资, 压低工程造价招标, 施工单位为了追逐利润, 侵用设计安全系数, 忽略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 采用劣质建材以达到追逐利润的目的。
2.3 操作技能不平衡。目前各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基本依靠外雇民工, 技术工人不固定, 流动性强,工人得不到系统的培训, 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 施工水平参差不齐。
2.4 各方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明确及配比等因素的不稳定性。目前的建筑市场是建设单位的市场,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了保住工程的连续性, 与建设单位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合同履约关系, 使得建
设单位的权利不断增大, 质量责任的分配发生变化:一方面建设方不按规定赋予监理应有的权利, 另一方面是监理外聘人员居多, 水平低责任感不强。同时也存在建设、施工、监理三方人际关系和管理体制上的弊端, 造成监理工程师不能正常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2.5 领导意识的影响。各建设单位的主要领导主要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 对建设工程接触较少, 对相关政策和知识了解甚微, 遇到建设工程又不能做到先学习后管理, 有的连基本的程序和手续都不知道;制定的施工合同缺项, 施工执行的标准和规范没有明确规定, 给施工单
位降低标准、野蛮操作创造了条件。
3、加强宏观调控监督力度, 提高工程质量
“发展是硬道理, 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对于我们来说, 就是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搞好工程质量是发展的需要, 更确切地说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必须下决心改变自己所有粗放的、不规范的问题, 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领导质量第一意识问题;谁都可以管的问题;质量与效益关系问题;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问题等思想观念转换问题;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建设各方主体全面了解和掌握并严格执行各自质量行为规范的内容
和方法问题。
3.1 思想观念转换问题。第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定期组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培训班, 提高工程管理人员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培训的内容包括: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质量管理标准、规范, 国内外先进管理办法和经验。管理某项建设工程的领导应该掌握有关工程建设的规定, 不能盲目下结论和决策。第二,树立创优意识, 用户至上意识, 搞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施工队伍完成的每一项工程, 必须经得起考验。规范管理、文明施工不仅对质量有保证, 也会树立起自己的形象。第三、监理单位要树立主人公意识、质量第一意识。工程监理人员作为建设单位聘用的主要技术管理人员, 对所监管的每一项工程要尽职尽责, 敢于负责, 敢于向不良现象作斗争。
3.2 理顺关系,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步, 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 责任要落实到人, 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质量行为意识;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 建筑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工程报建审批核准制度、投资项目法人制度、工程施工单位管理与准入制度、开工许可制度、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竣工验收与档案管理制度等;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如: 投资项目责任考核机制、工程质量奖罚机制等。
3.2 完善监督管理内容, 规范各方主体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建立和遵循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督程序, 明确监督管理任务、内容、范围、职责和权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范围包括: 各类新建、改
建、扩建的工业、交通建设项目及其配套、辅助和附属工程;参加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五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用于建设工程的材料、工程用品、构配件;工程实体的地基基础、主体
结构和涉及安全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使用功能、环境质量。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任务: 制定监督管理工作方案。每个工程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针对工程特点, 明确监督的具体内容、监督方式。在方案中, 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他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 做出实施监督的详细计划安排;检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检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有关人员的资质或资格及到岗到位情况。检查各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落实情况, 检查有关质量文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规定;检查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按照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方案, 对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他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进行
现场实地抽查, 并对这些项目的质量验收进行监督管理;对用于工程的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抽查;监督工程竣工验收。监督工程验收组织形式、验收程序以及在验收过程
中提供的有关资料和形成的质量评定文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实体质量是否有缺陷, 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是否符合国家验收标准, 发现问题责令整改, 重新组织验收;对预制建筑构件和主要材料的质量进行监督;组织分析质量事故, 并对事故责任者拿出处理意见;组织质量投诉的鉴定和分析;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程序, 规范建设各方质量行为。
3.3 应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目前国际上通用ISO 质量保证体系。ISO 的质量管理核心是过程控制, 关键是质量问题的可追溯性, 措施是施工纪录。目前, 大多数企业进行的是ISO9000 体系认证, 也
有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进行了ISO14000 体系认证。其执行的关键是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纪录, 只有做到了事事有人写、有人做、有人记、有人查、有人改,ISO 质量管理就一定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写、做、纪、查、改是一个整体控制过程, 称之为质量循环,走过一个循环, 质量就会提高一步, 所以也称之为质量螺旋。如果差了一个环节, 整个ISO 质量体系都不会起作用。可追溯性就是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追查到
每个环节和过程的责任人。只有坚持规范记录, 事事可追溯, 才能使产品生产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能做到责任落实到人, 使每个员工都有压力感, 我们的质量才有保障。
3.4 引入质量评优机制, 给建筑市场注入竞争活力。监督备案制的实行, 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谁核定, 谁负责”的质量意识。然而, 建筑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 它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服务年限久、与人民工作和生活关系密切的特点, 每一个投入使用的建筑产品都必须是合格品。在工程质量自我评定中, 施工企业往往出于自身考虑, 虚夸质量;而监理单位由于公司业务的局限性和出于公司发展角度的考虑, 在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时也会放宽要求。鉴于这种实际情况的存在, 监督部门应该在做好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同时, 适时引入评优机制, 督导各建筑单位主体行为健康有序地发展, 创造一个蓬勃向上、稳定有序竞争的建筑市场.4 结束语
总之, 搞好工程质量管理关键在领导, 重点是规范各方质量行为, 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严格质量验收, 及时更新知识和管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 才能适应“大发展、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第五篇:建筑灭火器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灭火器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灭火器对于有效扑灭初期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有半数以上的建筑火灾都是在灭火系统启动之前或消防队到达火场之前,动用第一线的灭火设备----灭火器完成灭火任务的。因此,对建筑中灭火器的维护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一、灭火器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灭火器配置类型不当。有些单位和个人因对自己单位的火灾危险等级及可燃物的火灾种类并不十分清楚,致使灭火器配置类型不合理,不仅在着火时发挥不了灭火作用,甚至火越灭越大,这样就贻误了灭火的最佳时机。
2、灭火器的配置规格不当、数量不足,布置不合理。在灭火器配置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每具灭火器在不同危险级场所的配置基准。灭火器的配置数量也是根据场所的灭火级别、保护面积、配置基准及室内有无其他固定消防设施等参数来确定的。它们都是场所能够有效扑救初期火灾的最低标准。但在一些场所中,配置级别过小、配置数量不足或配置不合理等情况相当普遍。
3、部分单位对员工使用灭火器的培训不到位。有些场所人员对所配置灭火器的灭火性能不了解,不会使用。尽管初起火灾被及时发现,但往往由于员工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致使小火未被控制而酿成大火。
4、维护管理灭火器的措施不落实。不少单位和个人错误地认为灭火器是一次配置终身享用,因此没有专人管理维护,致使许多配置的灭火器污损严重、贮气压力不足、灭火药剂失效、罐体锈蚀、喷射软管老化破损或由于人为的随意挪用,造成压力表、器头连接处松动、喷嘴堵塞变形等。到火灾时刻急需使用时,不但灭不了火,甚至由于灭火器毕竟属于压力容器,还有可能发生灭火器爆炸伤人事故。
5、灭火器质量不过关。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应付日常的消防检查或节省开支而不考虑灭火器的灭火效果,购买质次价低的灭火器或灭火剂,使得这些灭火器根本起不到灭火效果。
二、灭火器配置应及时解决以下问题:
1、防火部门严把质量、型号和数量关。建审部门应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要求将灭火器的配置类型、规格、数量以及位置纳入设计内容,并在工程设计图纸上标明。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建筑工程审核意见书》的内容配置灭火器。验收时也要列入重点,切不可误认为是灭火器配置是小事。其他单位在购买灭火器时,应申请消防监督机构根据本单位使用场所的性质,确定灭火器的配置类型及数量。
2、应加强员工对灭火器的学习和使用。除了消防部门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外,单位也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尤其是岗位责任人对灭火器维护管理和使用操作的培训教育,适时组织灭火演练,确保每个员工都会正确维护和使用灭火器,单位还应当保存培训和演练情况的记录。
3、应加强对灭火器日常管理和维护。消防监督部门要对单位使用灭火器的单位加强监督检查和管理。使用单位也必须加强对灭火器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建立维护管理档案,明确维护管理责任人,并且对维护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单位应当至少每12个月组织或委托维修单位对所有灭火器进行一次功能性检查。根据公共安全行业标准《灭火器的维修与报废》规定,凡使用过和失效不能使用的灭火器,必须进行及时地维修或更换,该报废的必须强制报废。
4、加强对灭火器监管的力度。切实增强单位扑救初起火灾的自防自救能力,要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纳入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的内容,并作为受理的前提条件之一,对缺少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内容的工程项目,应当告知建设单位予以补充,重新申报。要将单位落实灭火器配置和维护管理情况纳入消防安全检查的内容。重点对灭火器配置类型、数量、设置位置、完好有效情况、单位落实防火检查、培训和演练情况以及员工掌握灭火器操作技能等情况进行抽查,并对灭火器生产、经销、维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灭火器生产、经销、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使用单位正确合理地选用、配置适合本场所的灭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