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关系(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11:4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日历史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日历史关系》。

第一篇:中日历史关系

中日关系历史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唐代起就有日本遣唐使,鉴真和尚东渡等等史实被传为佳话,但是近代,自日本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直至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一直在好好停停中走下坡路,尤其是近日中日关系已经跌到了几千年历史的最差时期!民族纠结僵固,积怨颇深。这究竟是为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一起来追溯中日历史,解读这深黯其中的世代恩仇。

陈寿的《三国志》从习俗上认为日本人是百越的后裔

唐朝以后,尤其是明朝,海上交通比较便利了,非常多的中国人由于各种原因(从事商业或正治避难)移民到日本。例如郑成功他外祖父。现在大概30%的日本人有明朝时期中国移民的血统。

也有说法是日本第一任神武天皇可能是徐福.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故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宗,只是,日本列岛早在秦朝之前就有人类活动了。日本也有早期历史,也经历了石器时代。所以,事实到底如何,尚有待查证!

日本古代千年移民史 古代的日本海岛可说是个荒岛!根据人口学家小山修三运用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演算出 绳文时代人口与人口密度表,并得出了下述的结论:公元前200年以前的绳文时代(秦汉时代以前)日本海岛上的原住民(绳文人)人口,平均只在十万人左右,也就是几近于一个荒岛。而其文化仅为绳纹土器文化!

由于古代的朝鲜半岛与日本海岛,都还处于人口稀少的荒凉的半原始社会状态,因此也就成为承受中国政治移民的托盘。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交,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长期大**时代,从那时候开始中原的政治难民就开始往朝鲜半岛,往日本海岛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代又是中国史上第二次长期大**时代,在那个**的时代里,由于中原皇朝丧失了维系东亚国际秩序的朝贡体系能力,导致了北方,东北,西北等各地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所谓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等,分裂割据,长达四百年左右!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倭国)等等东北亚周边“民族国家”也都在这一时期形成。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摆脱不了汉文化的影响,因此研究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非得着眼于中国与东北亚的历史演变关系不可。汉武帝殖民朝鲜半岛开启东北亚文明开化的契机

古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体是凭籍政治性的征服统治与移民。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灭汉裔的卫氏朝鲜政权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乐浪等四郡,开始直接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开启了朝鲜半岛汉文化传播的文明开化的直接契机,同时也带动了汉文化间接向半岛南端以及日本海岛等周边地域传播的作用。因此约在那150年后的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日本九州北部的“倭奴国”才开始到汉皇朝驻半岛上的行政机构“乐浪郡”进贡求封。请留意!后汉时期的“倭奴国”还只是一个氏族部落政权,而不是成熟的国家,而其朝贡,只到当时汉皇朝统治朝鲜半岛的乐浪郡,而不是到汉皇朝的京都洛阳城!这个史实基

本上能回答上述“汉代时候日本已经开始通中国了,没有过洋大船日本人怎样过来?”的提问。因受汉文化的洗礼和薰陶,约再过200年后,中国的史书《三国志》在《魏志》中才开始为“倭人”立传。这标志着当时东亚朝贡世界中心的中国皇朝开始认同当时日本的女王国—邪马台国,在以中国为中心的维系当时东亚国际秩序的朝贡体系中的国际存在地位。从《三国志》以后,中国各朝代的正史,诸如:《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等也都相继在《东夷传》中为“倭”、“倭人”“倭国”、或“日本国”等立传。

日本的国家雏形始于南朝的宋代

日本的国家雏形(大和朝廷)形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代。从中国的正史看,在《晋书》以前的史书,包括《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还都称当时的日本为“倭”或“倭人”;而在《宋书》以后的正史中,除了《梁史》外,诸如《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等、则都一改“倭”或“倭人”的称谓,全都改称“倭国”或“日本国”。《新唐书》以后的《宋史》,《元史》,《明史》等等正史更不用说基本上也都称“日本国”,或“日本”。古代中国的史官运词用字都经过严谨考究,从“倭”或“倭人”转变为“倭国”或“日本国”的政治概念,标志着古代日本国家体制实质的演进过程。因此可说古代日本国家的形成阶段是:东晋以前(五世纪以前)日本尚处于从氏族联合政权过渡到早期国家的阶段;而南北朝后期到隋代时期(六世纪末)日本才逐步演进成为成熟国家。唐代初期,公元约七世纪初,日本才正式演变为东亚国际社会公认的独立国家。因此笔者才总结出:古代日本是在中国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大**期间,形成起来的“移民国家”这一基本观点。日本人总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后裔,想随时利用武力占领中国,他们看到自己国家的生存环境恶劣,地震频繁发生,面对人口众多,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等严重的问题,日本每一代领导人都有生存危机的思想。中国对于日本一直是块肥肉,吞食这块肥肉占为己有,是他们已经写在骨子里的终极梦想。

从古至今和平的生活环境都不是靠祈求、施舍能够得到的,中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个严肃的问题。如果单靠一方面的友善搁置争议,这个问题将会更加的复杂化。也会给下一代人留下更严峻的课题.。

2011102274

刘珮勋

11水利水电工程4班

第二篇:中日摩擦的历史剖析

中日摩擦的历史剖析

王勇

【作者简介】王勇,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教授。(杭州 310035)

世界当代史研究

一、异常征兆

最近几月来,东亚局势动荡,中日关系紧张,种种征兆似乎预示政治板块的碰撞、挤压、摩擦积聚的能量,快要迫近爆发的临界点。

2005年3月8日,我在浙江工商大学做“中日文化摩擦——从日常生活到政治外交”的讲演,准备的是些轻松话料,诸如中国电影《洗澡》,日本译作《心の汤》,英文则成了《Shower》,前者解读太深,后者流于肤浅,等等。当然也谈到日本驻加拿大大使,夫妻吵架时动了手,被邻居告上法院,竟然狂言“打老婆是日本文化”,结果灰溜溜地打道回府。

我想说明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习俗摩擦,如果灵活应对、妥善处理,可以开阔眼界、增广知识;倘若固执己见、唯我独尊,也许会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政治外交对抗。意想不到的是,讲演结束后,学生的提问集中于政治、外交、军事问题,如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抢占钓鱼岛、“南京大屠杀”等,有点措手不及。

就中化名“颦儿”的学生,大概嫌答疑时间太短,当晚追到互联网上,先后三次发帖要求回应。学生的爱国热情固然可嘉,但对日本了解太少则令人担忧,于是我放在手头的工作,写了篇《中日关系的另类思考》。此文被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中日论坛”等转载,引发出更多议论,话题逐渐偏离文化摩擦,扩展到日本“入常”问题、右翼教科书问题、美日插手台湾问题,直至汇成抵制“日货”的合唱。

浏览日本互联网时发现,叫嚣抵制“中国货”者有之,教唆欺负中国留学生者亦有之,甚至还有要求中日断交的游行。两相比较,日本网民情绪失控更为严重,以“民主和平”自诩的日本,似乎顷刻淹没在右翼气焰之中。

纵目整个东亚,朝鲜和韩国“反日”呼声高涨。朝鲜与日本在政治、军事(核武器)、贸易诸领域针锋相对,解决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的“六国会谈”一拖再拖;韩国与日本围绕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右翼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日本“入常”问题对立加剧,日本一些媒体把昙花一现的“韩流”改写为“寒流”,可称妙笔生花。

以日本政府批准歪曲历史的右翼教科书为导火线,引发东亚局势的动荡,余波还影响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这使我联想起不久前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一场人为制造的海啸将至的预感袭上心头。

二、经济与文化

2004年12月26日突发的印度洋海啸,是因为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异向运动,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沟挤压形成地震引发的。海啸不仅袭击了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甚至波及遥远的非洲东海岸。

如果我们通过种种异常的社会现象,预测东亚将会突发一场人为制造的海啸,那么其震源在哪里?引发地震的板块在何处?板块之间碰撞积聚了多少能量?自然界的地震无法逃脱,但人世间的地震或许可以规避;印度洋海啸造成20余万人死亡,人为的海啸即使发生,如果预先发出警报,做好防备,至少可以减少人员伤亡、财物损失。

如果我们把国家拟作地球的板块,那么东亚至少存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4个板块;如果从可能引起冲突的领域来看,则可分成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板块。在世界其他地区,宗教板块的冲突往往是引发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但东亚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先对经济板块做个分析。中国和日本的经济体制和国家意识形态不同,所以不能否认两国之间存在各自的经济板块。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超越制度和国界的国际市场逐渐形成,尤其自2001年中国加盟世界贸易组织(WTO),更加速了两国间的经济交流,从2004年的贸易额看,中国已经取代美国,跃居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日本则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中日之间互相依存型的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因此近期不会因经济模式不同而引发地震和海啸。

至于中日之间的文化关系,千百年来以儒教、佛教及道教等为媒介形成的东亚汉字文化圈,拥有古老而坚实的基础。这个稳固基础承载着中日韩等国文化,近代初期经受住了西方文化“海啸”的考验,加之现代的流行文化(漫画、卡通、电影、时装等)跨越国界而为各国共享,进一步加固了传统文化的基盘,所以也不必担心局部的、暂时的文化摩擦会使之轰然崩塌。

三、东方和西方

如上所述,中日间经济关系互动,文化交流频繁,不是造成目前国民感情严重恶化的元凶。因此,我们只能把目光投向政治。

“政冷经热”现在成了中日两国的流行语。两国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但政府最高层互不走动有年;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走红东瀛,日本“动漫”席卷神州,但互联网上两国人士却冤家路窄,频频恶语相向。相对于经济和文化的相互提携与友好交流,政治外交和国民感情的对立成为目前扭曲的中日关系之象征。

虽然中国和日本各自都在致力经济改革,但如果政治一旦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那么加快政治改革势在必行。在中国,如马立诚、时殷弘那样的激进学者,抛弃个人毁誉提出诸如“中日关系新思考”;但是在日本,我们几乎听不到试图改变现状的呼声。

总之,在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问题上,两国学者的期待值和热情度存在明显反差。究其原因,日本政府唯美国马首是瞻,漠视亚洲在新世纪世界格局中所占重要地位,忽视了迅速崛起的中国拥有的巨大能量,在政治外交上出现严重错位。因此,日本虽为跻身“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而沾沾自喜,却无法在亚洲国际事务中充任“首脑”;日本虽为达到“入常”目的而游说列国,却不能与自己的邻居和睦相处。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奉行“脱亚入欧”政策,其用意在“脱亚”而“制亚”,从“八国联军”到侵华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令人费解的是,获得日本政府批准的右翼教科书,竟然宣称近代以来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是为了在西方列强的奴役下解放亚洲人民。试想一个以亚洲同胞为耻、不惜“换血”(注:日本明治政府首任文部大臣(教育部长)森有礼(1847—1889),不仅主张废除汉字,甚至倡导通过“人种改良”以实现欧化目的。)以充洋人的国家,怎会做出如此有悖常理的善事?

日本要获得亚洲邻国的信任,首先必须做一个本份的亚洲国家,根基在亚洲而欲置身于西方,就像鲁迅所说的“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注:鲁迅:《论“第三种人”》,《文学》第1卷第1号,1933年7月1日。)“二战”结束以来,日本虽然在经济、文化领域汇入世界主流,但政治上并未完全脱胎换骨(保持“天皇制”即为一例),明治时期以来功利、短视的外交政策延续至今,日本如果继续迷信“脱亚入美”,不迅速调整政治外交的错误定位,与亚洲各国的结怨必然加深。

经济大国的日本,为什么不能成为政治大国呢?日本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依靠本国的资源,而是依赖以全球为市场的物资流通。就经济而言,当进出口失衡时,必定会爆发贸易纷争。日本正是依据国际准则(如WTO规则),不懈地解决贸易纷争,才迎来了今日的繁荣。经济界人士的贤明之处,值得日本政治家学习。

在参拜靖国神社、右翼教科书问题上,日本政府一味强调属于内政。我曾经质问日本人:一个强奸邻居的恶人,仅仅家法处置就能了事吗?一个在外国杀人的罪犯,受害者家属不应该参与审判吗?如果强奸犯在家里悠闲自得,杀人犯被奉为英雄,你会怎么想?开放的经济和封闭的政治,扭曲了日本的国际形象,也埋下了与邻国冲突的祸根。

四、时空错位

无数次被人问到“你对日本人怎么看法”,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形状怪异的形象:远看似头戴礼帽、身着西服、手提文明杖的绅士,近看前额剃成@①发、身穿宽裤、腰插双刀的武士。日本经过“脱亚入欧”和“脱亚入美”,躯体的某些器官已经西化,但其他精神世界和深层心态进化缓慢,甚至残存着封建社会的某些陋习。

比如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模仿普鲁士建立近代军队,但在战场上残杀俘虏、掠夺平民、强奸妇女,暴露出封建武士的残暴本性。“二战”结束至今,德国早已走出“纳粹”阴影,但日本依然无法清洗军国主义罪行,其原因也在此。日本某些政要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肯向灭绝人寰的细菌战受害者道歉、反而为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歌功颂德,均与其封建武士“情结”有关。日本虽然自我标榜为“民主化、现代化、国际化”,其实这“三化”都得打些折扣。

先说“民主化”。其局限性有目共睹,你可以自由诟骂总理,但不能对天皇丝毫不敬,长崎市长仅仅说了句“天皇负有战争责任”,受到执政的自民党围攻,而且还挨了右翼分子的枪子;世代侨居日本的少数民族,既不享有选举权,也没有被选举权,甚至华侨、韩侨等在日本创办的学校,其学历一概不被承认,这在民主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再看“现代化”。不可否认日本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创造出经济现代化的奇迹;但我们也必须关注,日本的“现代化”是畸形的、失衡的。比如,日本“女权”运动苦苦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夫妻别姓”,即女子婚后继续使用原来的姓氏,这种在现代社会属于最基本人权的要求,在保守派占主流的议会屡屡遭到否决。甚为可笑的是,至今崇天皇为神的日本人不在少数,几年前日本首相森喜朗不是振振有词地宣称“日本是神之国”吗?诸如此类,日本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正面意义;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里遗留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和陋习,包含负面影响。

“国际化”呢?明治维新时期追求“西欧化”,“二战”以后奉行“美国化”,日本从未实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日本的所谓“国际化”,一直是极端功利和短视的,当它锁定一个追随的目标国,其他国家便成为其利用、漠视甚至欺压、出卖的对象,明治时期如此,昭和时代亦然。就目前中日关系矛盾激化而言,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日本拒邻国利益而不顾的“美国化”。换句话说,日本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既不按照本地区原则,又不遵循国际准则;退则以日本的特殊性为遁词(如“靖国神社”),进则以美国为挡箭牌(如“台湾问题”),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综上所述,残缺的民主化、局部的现代化、片面的国际化,可以看作是一种“时空错位”现象,而其深层的原因则可归结为“岛国根性”。

五、“岛国根性”

何谓“岛国根性”?根性者,秉性、德性也。日本四面环海,生活资源丰富,罕有外敌入侵,自成一统天下。在这种自然风土中形成的人文环境,与中国大陆、朝鲜半岛等近邻相比,确实具有独特之处。正如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说:“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本文主要剖析中日摩擦的远因近果,所以把焦距对准日本国民性中的负面部分,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岛国根性。当然这样会冒偏颇的风险,读者如要系统了解日本文化,请参阅其他相关著述。

岛国根性其一:扩张欲望。大海既成屏障,又为通途。日本自古以来,罕有外敌入侵,但却频频出海闹事。除去隋唐时期锁定中国为模仿目标,遣唐使、入宋僧留下诸多美谈佳话;此前几番进退半岛,此后屡次跳梁华夏,近代四处侵略,扩张野心昭然。封闭环境中积累的能量,不在内耗中爆发,就会向外界渲泄。日本皇室号称“万世一系”,我们不得不叹服其内部调节机制,同时也惊骇其内部积怨外泄时造成的巨大危害,这已被明代倭寇、近代侵华日军之残暴证实。

岛国根性其二:排外倾向。中根千枝教授用“纵向结构”来解析日本社会,(注:[日]中根千枝著、许真、宋峻岭译《日本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颇得要领。在闭塞而保守的社会里,人们无条件服从上司命令(最高上司即天皇一人),对不在一条纵线上的他人满怀孤疑甚至敌意,唯恐外来者打乱秩序。

江户时代不少《漂流记》留存下来,作者大多是渔民、船工,遇风漂流异国,按照当时的陈规,一旦步出国门,即被视若异类,永世不得返乡,其绝情如斯!这种风气至今犹存,“二战”结束时被抛弃在中国的“残留孤儿”,中日建交后陆续归国,但在母国普遍遭受歧视、排斥,很少有人为亲属接纳,沦落为再遭抛弃的“孤老”。日本人对同胞如此,外国人的境遇推而可知。

在我从事的遣唐使研究领域,读到过一条史料:一位名叫高内弓的入唐留学生,携唐妻及子女回国,途中遭遇风浪,日本船主为了祭海神,把随船唐人、高内弓妻子、乳母等4人抛入海中,连襁褓中的混血婴儿也不放过。(注:《续日本纪》卷24“天平宝字七年(763)十月六日”条。)在现实生活中,外国人受到歧视属家常便饭,故人云“留美者亲美,留日者反日”,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极端排外的岛国根性必是重要因素之一。

岛国根性其三:独善主义。我至今无法理解的是,像青木正儿那样的一代汉学大师,竟然也为穷凶极恶、惨无人道的倭寇大唱赞歌。(注:青木正儿(1887—1964),东京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所著《支那近世戏曲史》、《支那文学艺术考》、《北京风俗图谱》等独步当代,在中国学术界享有盛誉。)1988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对侵华日军使用了“杀人犯”一词,一位交往有年的日本教授颇不以为然,致书辩称:“为国家忠诚而战的军人,与战争合法与否无关,一概受到后人尊敬。”很显然,日本人分辨是非,唯以本国利益为基准,而弃国际法则、区域利益、邻国死活于不顾。祭拜甲级战犯、否认“南京大屠杀”、拒绝向慰安妇道歉等等,均遵循了这一逻辑。

岛国根性其四:盲从心态。最后必须一提,自“八国联军”到侵华战争,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得以肆虐,实与日本国民的群体盲从心态相关。周建高先生撰文指出:“就近代日本来说,人民、政党和政府,时常出现纷争,但是在对外扩张侵略中,他们是高度一致的,这也是日本民族集团主义的表现之一。”(注:周建高:《日本对外扩张中的人民》,《读书》2004年第6期。)

对此我有同感,日军侵华期间,政党、团体、企业竞相出钱出力且不说,连自命脱俗的佛教、神道等宗教诸派也多甘为爪牙,普通民众则打着“祈战死”旗号,妻送夫、母送子、姐送弟、妹送哥,一派争先恐后、全民皆兵的景状。

这种盲从心态来自何处?首先与日本的社会构造有关,依据中根千枝教授的“纵向构造”理论,万众唯天皇命令是从,整个社会缺少横向制衡功能;其次知识分子难逃罪责,中世以来日本的“士”专指武士,居社会统治阶层,所以侵华战争中极大多数作家讴歌“皇军”,对民众起到误导和煽动作用;再则集团意识也是元凶,日本民众被编入名目繁多的组织,成员之间强调行为划一,个人良知几近泯灭。

六、面向未来

地近而情远、富足而吝啬、文明而野蛮、国小而志大——日本的多重性格,让人捉摸不透。这种畸形人格,大抵形成于明治维新前后。作为东方农业国,其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作为西方工业国,其原料匮乏,文明底蕴浅薄。

日本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工业国的层面,原料进口、产品输出、制度引进、技术交流等,俱需依赖国外市场,因此国际化程度颇高。但作为东方农业古国,二千年来形成自给自足传统,对外来影响则极力排斥。举一个典型的事例:日本对工业品贸易大开方便之门,对农产品进口则闭门锁国,甚至出现如此言论:“进口外国大米,意味放弃日本文化。”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工业化程度落后于日本,但在整个社会层面(包括农业)与时共进,扬弃不合时宜的糟粕,带动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的改观,于是在多个层面与日本形成错位。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中日建交之前全面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经贸、文化领域的摩擦递减。但在人本色彩相对浓厚的政治意识层面,中国希望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大局观之,日本则固守封建传统之牙城不放,双方的冲突愈演愈烈。比如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日本屡屡以传统的“生死观”为藉口,然而拿本国古代的“冤灵”、“荒神”信仰解决现代的国际问题,显然不会获得普遍认同。

谈到中日关系,周恩来曾用“二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来形容。问题是,日本政府为了掩盖五十年的罪恶而抛弃二千年的友好呢?还是着眼二千年的友好而洗刷五十年的污垢呢?这是考量政治家资质的分水岭。

目前,中日之间国民感情的鸿沟正在加深,在政治板块激烈碰撞的当今,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必须拉响“海啸警报”。只要着眼于比政治拥有更广阔地盘和更悠久历史的经济和文化,就一定可以渡过一时的政治危机。我相信,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日本国民,迟早会在上层建筑领域展示其良知和睿识,走出封建社会和军国主义的阴影,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大家庭中受欢迎的一员。地震多发国日本既然创造出Tsunami(海啸)这一世界共通语,一定会有智慧和勇气去避免中日以及东亚海啸惨祸的发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髟下曲

第三篇:中日谚语之间的关系分析

中日谚语之间的关系大致分成两种: 1,直接把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文。如:

“百闻不如一见”----「百闻は一见に如かず」(ひゃくぶんはいっけん にしかず)

2, 中日两国的谚语各不相同,但其含义相同。如:

“歪打正着”----「怪我の功名」(けがのこうみょう)

对第一类不必做仸何解释,而对第二类,则有时要进行必要的说明。还有一些很难找到吅适的对应谚语,但它有特别之处,也适当地进行介绍。

第一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は蓝より出でて蓝より青し」(あおはあいよりいでてあいよりあおし)

第二类:“垂头丧气”----「青菜に塩」(あおなにしお)第一类:“光阴似箭”---「光阴矢の如し」(こういんやのごと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の计は元旦にあり」(いちねんのけいはがんたんにあり)“滴水穿石”---「雨だれ石を穿つ」(あまだれいしをうがつ)

第二类:“功到自然成”---「石の上にも三年〕(いしのうえにもさんねん)

“满瓶不响,半瓶叮当”---「空き樽は音高し」(あきだるはおとたかし)

“火烧眉毛”---「足下に火がつく」(あしもとにひがつく)第一类: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を知り二を知らず」(いちをしりてにをしらず)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ちて天 下の秋を知る」(いちようおちててんかのあきをしる)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の计は元旦にあり」(いちねんのけいはがんたんにあり)第二类:

“马后炮”------「后の祭り」(あとのまつり)“事后搞庆祝活动” “八九不离十”------「当たらずといえども远からず」(あたらずとも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注:「当たる」是“说准了”,它的否定是「当たらず」;「とも言えども」是“虽然说是”;「远からず」是“远”的否定,这是古语说法,和「远くない」相同。整个意思是说“虽然没有说准,但也离得不太远。”

“昙花一现”------「朝颜の花一时」(あさがおのはないちじ)

注:「朝颜」是“牵牛花”又称“喇叭花”,夏天早晨花开得很好看,但是太阳出来后很快就蔫掉; 「一时」有两个解释:1是一点钟,2是暂时,在这里用2。整个意思是说“牵牛花开花虽然很好看,但很快就蔫掉了。”表示是“短暂的美”。第一类:

“岁月不待人”----「歳月人を待たず」(さいげつひとをまたず)

“养子方知父母恩”----「子をもって知る亲の恩」(こをもってしるおやのおん)

“知子莫若父”----「子を知ること父に如くはなく」(こをしることちちにしくはなく)第二类:

“未雨绸缪”----「転ばぬ先の杖」(ころばぬさきのつえ)

“聪明反被聪明误”----「策士策に溺れる」(さくしさくにおぼれ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触らぬ神に祟りなし」(さわらぬかみにたたりなし)

第一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の堤も蚁の穴から。」(せんりのつつみもありのあなから)

“条条道路通罗马”----「すべての道はローマに通ず。」(すべてのみちはローマにつうず)“脍炙人口”----「人口に脍炙する」(じんこうにかいしゃする)

“笑里藏刀”----「笑中に刀あり」(しょうちゅうにとうあり)

第二类:“久居则安”----「住めば都」(すめばみやこ)

[解释]:日语中的 「都(みやこ)」是都城、京城,也是最好的地方。说人在一个地方住长了,有了感情,再差的地方也当成了京城。

“天无绝人之路”----「舍てる神あれば助ける神あり」(すてるかみあればたすけるかみあり)

[解释]:天上的神很多,有的神不救你,有的神会救你,不是所有的神都不救你。“英雄出少年”----「栴檀は双叶より芳し」(せんだんはふたばよりかんばし)

[解释]:「栴檀(せんだん)」是指“白檀”,「双叶(ふたば)」是刚刚发芽时的两片叶。是说檀木刚刚发芽就散发香气,表示英雄人物从少年时就出众。“宰鸡焉用牛刀”----「大根を正宗で切るなかれ」(だいこんをまさむねできるなかれ)[解释]:「大根(だいこん)」是萝卜,「正宗(まさむね)」是日本传统的步士用的名刀,「なかれ」是“不要……做”。意思是说切萝卜不必使用高级的步士配刀。第一类:“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前门の虎、后门の狼。」(ぜんもんのとら、こうもんのおおか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の道も一歩より起こる。」(せんりのみちもいっぽよりおこる。)“笑里藏刀。”----「笑中に刀あり」(しょうちゅうにとうあり。)

第二类: “微乎其微。”----「雀の涙。」(すずめのなみだ。)解释:麻雀本身就很小,其眼泪就更少了。

“可望而不可及。”----「高岭の花。」(たかねのはな。)

解释:高岭上的花,开得很好看,但是只能看见而够不着。“口若悬河。”----「立て板に水。」(たていたにみず。)解释:在立着的板上浇水,很快就流下去。形容说话非常流利。

第一类:

“一贫如洗”----「赤贫洗うが如し」(せきひんあらうがごとし)“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者の覆るは后车の戒め」(ぜんしゃのくつがえるは、こうしゃのいましめ)“有备无患”----「备えあれば忧いなし」(そなえあればうれいなし)

“隔岸观火”----「対岸の火灾」(たいがんのかさい)「川向いの火事」(かわむかいのかじ)第二类:

“天渊(壤)之别”----「月とすっぽん」(つきとすっぽん)「云泥の差」(うんでいのさ)说明:表示两个事物有类似的外表,但是实际上有非常大的区别。云和泥都是不定型的东西,但是云在天上,泥在地下,差别极大。或者说月亮和鳖(すっぽん)都是圆的,但是月亮高挂在夜空,很美;而鳖只能是在泥塘里游,很丑,差别极大。“好事多磨”----「月に群云(丛云)、花に风」(つきにむらくも、はなにかぜ)

说明:表示最好的事物总有不完美的情况。十亓的月亮很美,偏偏有云遮住一部分;花开放得很漂亮,偏有风把它吹散。

“画蛇添足”----「月夜に提灯」(つきよにちょうちん)

说明:表示做些没有意义、甚至不该做的多余事情。中文说:画蛇加了腿,日本说:有月亮的夜晚打着灯笼走。

“一星半点”----「爪の垢ほど」(つめのあかほど)

说明:表示东西非常少。中文是用“星”和“点”表示量少;而日本则用“指甲里的污垢”来表示量少。日语的“爪”是“指甲”之意。与「わずか」「ほんの少し」同一个意思。

第一类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れる水は腐らぬ(ながれるみずはくさらぬ。)

快马加鞭----駆け马に鞭(かけうまにむち)

恩将仇报----恩を仇で返す(おんをあだでかえす)子女不知父母心----亲の心子知らず(おやのこころこしらず)

第二类

对牛弹琴----猫に小判(ねこにこばん)

说明:“小判(こばん)”是日本古代使用的金币。对于人来说是很值钱的,但是对猫来说是没有仸何价值的。和中国说的对牛弹琴是一个道理。亡羊补牢----火事の后の火の用心(かじのあとのひのようじん)

说明:“火の用心(ひのようじん)”是“注意火头,防止火灾”的意思。发生了火灾之后,要求人们注意火头,防止火灾,这和丢了羊之后,把羊圈补结实是一样的。看来是已经受到损失,但是引以教训,也还是有意义的。丢了西瓜拣芝麻----火事の后の钉拾い(かじのあとのくぎひろい)

说明:由于日本的屋舍过去多是木材、竹子、纸、草等植物为材料,这样的房屋很适吅于潮湿的日本气候。但是火灾特别多,所以用火灾的损失来告戒人的谚语就很多。由于不注意而失火,损失了大量财物,事后,再在灭火后的瓦砾里拣钉子。表示对“失大拣小”的告戒。和中国的丢了西瓜拣芝麻出于一个道理。娇生惯养----乳母日伞(おんばひがさ)

说明: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家里有奶妈伺候,外出有阳伞遮太阳。没有经过仸何艰苦环境的磨练,结果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不直接说明娇生惯养,而是说出它的条件和环境。

第一类

1,照猫画虎----猫を真似て虎をかく。(ねこをまねてとらをかく)2,一丘之貉----一つ穴の狢。(ひとつあなのむじな)

3,放虎归山----虎を野に放つ(とらをのにはなつ)

4,遂二兔者不得其一(近意:鸡飞蛋打)----二兎を追う者は、一兎をも得ず。(にとをおうものは いっとをもえず)

第二类

1,真人不露象,露象不真人。----能ある鹰は爪を隠す。(のうあるたかは つめをかくす)

真正有本事的人,外表不表现,在需要时才显示自己的本领。在日语在说“有本领的老鹰平时就把利爪藏起来。” 不论中国讲的人还是日本所指的鹰,有本领的不轻易流露出来。相反,那些喜欢表现自己本领的人往往是不太有本领的。这一类谚语也很多: 中文中有: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幌。半瓶子醋 等等。日语中有: 空き樽は音高し(あきだるはおとたかし)即空桶在滚动时声音很大,相反,满桶不大发出声响。浅瀬に仇浪(あさせにあだなみ)

“浅瀬”是“浅滩”,“仇浪”是“喧嚣的浪花”。

说水浅时浪花很大,但是水深时没有浪花,可是真正可怕的是深水。2,这山望着那山高,家花不如野花香,家菜不香外菜香。----隣の花は赤い(となりのはなはあかい)人の花は赤い(ひとのはなはあかい)

隣のぼた饼は大きく见える(となりのぼたもちはおおきくみえる)家の米の饭より隣の麦饭(うちのこめのめしよりとなりのむぎめし)简称:隣の麦饭

有的人总觉得别人的东西好,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如别人的而感觉自己吃亏。羡慕别人院子的花好看;别人家的甜饼(ぼた饼)比自己家的大;甚至自己家的米饭还不如别人家的麦子饭

好吃。这样只是羡慕别人会引起心理不平衡,导致不满,甚至造成不好的结果。和中文的谚语但是同样的意思。

3,如虎添翼,快马加鞭----鬼に金棒(おににかなぼう)

形容本来就好厉害的变得更厉害。在日本,“鬼(おに)”是身高马大的好厉害的害人的东西(妖怪),“金棒”是“铁棒、铁棍”。所以很厉害的鬼手上有铁棍,就更厉害了。本来鬼是害人的,但是这个谚语可以形容好的方面。

4,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河中无鱼虾也贵。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鸟なき里の蝙蝠(とりなきさとのこうもり)

鹰がいないと雀が王する(たかがいないとすずめがおうする)貂なき森の鼬(てんなきもりのいたち)

形容没有社会公认的强者,差的也来称王。“里”本来是故乡,乡下;在这里指的是山村,如果这里没有鸟,就有蝙蝠(こうもり)来称王。天空没有老鹰,麻雀称王。森林里没有凶猛的野兽如貂(てん)之类,黄鼠狼(鼬--いたち)称王。

第一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の堤も蚁の穴から(せんりのつつみもありのあなから)

*画饼充饥----絵に描いた饼(えにかいたもち)*雨后春笋----雨后の笋(うごのたけの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いっせきにちょう)

第二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傍(冈)目八目(おかめはちもく)

在别人下围棋时 在旁边观战,容易看清胜败局势,甚至能看到8步以后。说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看问题就冷静而比较正确。由于“傍”、“冈”同音,有时可以互换。*在家是条龙,出门是条虫。----内弁庆の外鼠(うちべんけいのそとねずみ)

“弁庆”是日本古代的步将,成为强者的代名词。这里是笑话那些“在家里显得很强壮,什么都不怕的样子,可是一到外面,就象老鼠一样胆小”的人。和这个意思一样的还有:

“内広がりの外すぼまり”(うちひろがりのそとすぼまり)在家耍威风,到外面就缩在一起什么也不敢干。

“内弁庆の外地蔵”(うちべんけいのそとじぞう)

“地蔵”是日本各地(主要是小城镇和村庄)的路边立着的石制的僧象。在家象“弁庆”那样强有力,而在外面就象立在路边的“地蔵”一样,一动不动。“ 家の前の痩せ犬”(うちのまえのやせいぬ)

很瘦的狗没有力量和凶狠的强狗争高低,但是仗着在自家门口,就大声吼叫。*大草包----独活の大木(うどのたいぼく)

“独活”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中文叫“土当归”。嫩时可以食用,可以长到2m以上,但是没有用处。形容个子很大,但是没有能力的人。

*恋恋不舍----后ろ髪を引かれる(うしろがみをひかれる)

人往前走,有人在后面拉着头发。表示心里总有牵挂,不能彻底了掉。第一类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の争い、渔夫の利となる。

(いっぽうのあらそい、ぎょふのりとなる)

*一将功成万古枯。--一将功成りて万骨枯る。

(いっしょうこうなりて、ばんこつか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言うは易く、行うは难し。

(いうはやすく、おこなうはかたし。)

*以毒攻毒--毒を以って毒を制す

(どくをもってどくをせいす)

第二类

*半斤八两--団栗の背比べ(どんぐりのせいくらべ)

中国旧称是16两,半斤就是8两,所以表示2个事物一样,没有高低。団栗(どんぐり)是“橡子儿”,是橡树上结的果实,一个个圆圆的,都差不多大,无法比较哪个个高(せいくらべ=比个高),也是表示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与此类似的谚语还有:

亓十歩百歩(ごじゅっぽひゃっぽ)--亓十步笑百步。

目くそ鼻くそを笑う(めくそはなくそをわらう)==眼屎笑话鼻屎。大同小异(だいどうしょうい)==大同小异。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无い袖は振れぬ(ないそではふれぬ)再有本事的巧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古代人的袖子很长,所以有“拂袖而去”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袖子就无法拂袖了。如果没有,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与此类似的谚语还有:

无い知恵は出せぬ(ないちえはだせぬ)==没有能拿得出的智慧。できない相谈(できないそうだん)==无法进行的商谈 *隔靴搔痒--二阶から目薬(にかいからめぐすり)

“隔靴搔痒”是表示在进行无效劳动。隔着靴子搔痒不能止痒,从二楼滴眼药水,不知道滴到哪里去了,肯定没有效果。与此类似的谚语还有: 天五から目薬(てんじょうからめぐすり)==“天五”是房屋的天花板,从天花板滴眼药水,也是肯定没有效果。

远火で手を炙る(とおびでてをあぶる)==天冷了,在火边烤手取暖,如果用远处的火烤手,就取不了暖。

月夜に背中炙る(つきよにせなかあぶる)==想靠月亮的热烤暖脊背。*骑虎难下--仱辘盲看à韦辘盲郡栅停‐

在河里,乘着船,想下来也下不来。表示前也不是,后也不是,两头为难的情况。和中国话的“骑虎难下”是一样的。与此类似的谚语还有:

渡りかけた桥(わたりかけたはし)==走到一半的桥,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第四篇:军事课论文:中日钓鱼岛关系论文

钓鱼岛与中日关系

【内容摘要】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日领导人达成搁置钓鱼岛问题的谅解,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签定《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但日本毫无信义,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建了直升机机场。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中日必须从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分歧,和平地、创造性地解决钓鱼岛问题。

【关键词】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

一、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 钓鱼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

(一)钓鱼岛问题的历史渊源

1、日本的对外侵略政策

1895年钓鱼岛被日本非法窃占,导致钓鱼岛问题的出现。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行海上扩张是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很快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作为觊觎的目标。1884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进行秘密考察,并在1895年1月在中日甲午战争取胜前夕由内阁会议作出“决

议”,将钓鱼岛先行窃占,“编入”日本版图并建立标桩。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1900年日本根据英国《水陆军志》中“尖礁群岛”的称谓,将钓鱼岛称为“尖阁列岛”。

2、美国介入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复杂化

按照1943年中美英《开罗宣言》和1945年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钓鱼岛以及台湾、澎湖等岛屿,均应归还中国,任何国家都无权擅自私相授受。

然而,美日公然违反上述两项条款规定。1951年美日签订了《旧金山和约》,日本私自将琉球冲绳交给美国托管,1969 年美又公然将黄尾屿作为空对地射及投弹训练场,将赤尾屿作为舰队对地及空对地的射击场,同时日本变为了美国的附庸。

1971年6 月17日,美日达成《冲绳归还协定》,美国将占领和托管下的琉球群岛归还日本,同时把钓鱼岛划入“归还区域”。1971年 12月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它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在‘归还’冲绳协定中,公然把中国的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美国对钓鱼岛的“托管”并“交还”日本的行为给中日关系留下争端的火种。

(二)钓鱼岛问题的演变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2012年以来日本右翼势力掀起“购岛”**。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并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二、钓鱼岛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中日关系一直跌宕起伏、波澜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和东海的资源开发问题。但是时至今日,钓鱼岛的问题已经演变激烈得不可再搁置,它影响了中日的历史关系,如果发展不当的话还会继续影响中日以后的关系。

就钓鱼岛问题影响之下的中日外交关系而言,我们认为其走向当为两个方面:

一是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这样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中日外交关系的和平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维护,才能最终达成妥协,互赢互利。因此,中国必须坚持钓鱼岛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领土,领土不可割让,主权不可退让。而日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必须承认钓鱼岛的主权和领土的归属,只有日本正视这个问题,才能用平稳的心态面对中国作出合理的外交政策。同时,中国也应该

加快发展的脚步,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保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另一个就是由钓鱼岛问题争端激化使中日关系走向激烈和极端化,这种结果对两国都是不利的。近年来,在日本右翼分子影响下,中日外交关系磨擦不断。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摒弃事实,歪曲和扭曲历史,导致中日外交关系愈来愈脆弱。中国一再忍让,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软弱和无能,只是不想将事态扩大化,但是忍耐是有限的,如果日本仍然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继续咄咄逼人,那么中国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对这些无理的行为作出回应。

三、妥善处理钓鱼岛问题以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对于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是:在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和协商公平解决。早在1970年,中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出发,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路,长期以来中方已释放了最大的诚意,我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是“客观事实我们主张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妥善解决问题”。

中日两国必须在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基础上,从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务实、坦诚的谈判,使钓鱼岛问题最终得到和平的、创造性的解决。从而促进中日两国的共同发展。

第五篇:中俄,中日,中欧,关系论文三合一

中俄关系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7月17日至19日对中国进行其担任俄罗斯总统后的首次国事访问,并与中国国家主席******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同时双方准备就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着手进行谈判。期间,普京明确提到,两国关系现有的坚实基础来自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和******主席的不懈努力。而他这次访华的目的“就是要巩固两国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制定发展两国关系的长远目标。俄决心与中国发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关系,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将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要“不断努力,将两国关系提高到新水平”。1这一切都意味着普京任内的俄罗斯将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两国关系这一既定的长远目标,表现出俄罗斯在新世纪中对中俄关系政策上的连续性。而这一系列事件也使得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中俄这两个因其相互关系发展变化而决定着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和地域战略状况的变化,甚至带动整个国际关系的分化和改组的欧亚大陆中最大的邻邦。人们不禁要问,中俄两国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要在21世纪继续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中俄两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在21世纪究竟又会怎样发展呢?本文拟从中俄两国现有关系的政治基础、两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两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各自安全环境等几个角度对21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作简要的分析。

一、中俄两国具有较好的合作历史、两国关系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牢固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1991年12月,中俄两国在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随着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2年12月17日至19日的首次访华,中俄两国以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联合声明、联合公报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协议文件等条约法律形式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和基本准则,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处理发展两国之间的关系。如在******主席与叶利钦总统共同签署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声明》中明确指出的:“中俄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他们将按照联合国宪章,本着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双方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外一方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定”;“俄罗斯不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等等。2

1994年9月2日至6日,******主席访问俄罗斯并与叶利钦总统签署《中俄联合声明》、《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以及中俄西段边界协议等重要文件则把中俄关系推向了“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3。这次最高级会晤,使得两国相互信任得到增强,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得到推进。此后,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关系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务实进取,不断探索新路子;两军互访增多,军技合作坚强;外交合作领域拓宽,对许多国际问题达成共识。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阻碍中俄关系发展的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问题绝大部分得到解决,中俄关系出现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1996年,“中俄关系步入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4。1996年4月25,中俄两国首脑在京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同意保持各个级别、各种渠道的经常对话……决定对此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政府间的热线电话联系”5。年底,中俄两国又达成了包括决定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在内的双边关系和国防问题等广泛的战略共识和重要协议,这样,中俄两国在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双方关系日益密切,开创了中俄两国高层领导会晤制度化的先河,并使之成为有效机制。如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自1997年起年年举行会晤,并使一年一度的会晤机制化便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如果包括普京总统这次访问在内,中俄两国元首举行了八次最高级会晤,两国总理进行了四次定期会晤。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经会晤又先后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中俄联合声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等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总共签署的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超过10以上,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则和方向得到了确定,并解决了诸如两国边界堪定,边境裁军等双边关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经过多年磋商,在2000年到来之前,俄中边界得到了法律上的确定,且98%以上已得到标定。”6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中俄发展长期和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而各项包括“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应以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间的一切争端”,“不谋求霸权,也无意扩张”,“不对抗,不结盟”的原则在内的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的签署,使得中俄两国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正如******主席在会见普京时所说的:“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正确的历史选择,是两国战略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深化睦邻友好,加强战略协作是我们对俄关系的既定方针。”7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拥有和平、稳定的国际及周边环境,中俄两国作为两大邻邦,为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受命于危难之机的普京所面临的国内经济现状是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投资严重不足,且每年须偿还大量巨额外债,“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在90年代几乎下降了50%”。针对这个现象,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这一纲领性文章中明确指出:“俄罗斯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动荡、剧变和激进改革中已经精疲力竭”;“……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的危险。”并认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经济造成的后果,”“这些年来的改革导致了俄罗斯经济和社会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棘手问题。”8 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普京在就任代总统期间,成立了由200多名经济专家组成的“战略发展中心”,着手制定俄罗斯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出“强国富民”的竞选纲领。当选俄罗斯第三届总统以后,普京依然认为俄罗斯的当务之急在于振兴经济,并陆续提出了一些治国方略,探索强国之路。譬如适度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空,强调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协调作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高科技拉动经济增长,并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柱;整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善投资环境等等。7月8日,普京在其首次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俄罗斯政治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其中,他尤其强调只有建立强大的国家,才能振兴经济,主张建立有竞争力的自由经济;在外交方面,突出强调国内利益,强调国内利益高于国外目标,外交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要求俄罗斯同世界所有国家发展伙伴、互利、非对抗关系,以求得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埋头进行经济建设,重振大国雄风。

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在2000年到来之前成功完成了邓小平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之后,正着力实施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提出在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比小康更加富裕的程度,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确保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同样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扩大国际合作,在和平环境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同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俄两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战略,俄总统普京上任后所肩负的使命及其治国方略,要求两国争取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同时,由于两国具有经济互补性和地缘优势特点,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现代化,成为两国的共同愿望。双边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对各自争取国际和平、创造有利的周边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前不久普京总统在给******主席的信中强调的,俄罗斯为了实施制定好的10年经济改革计划,尤其需要加强同中国的密切合作。

事实上,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早在90年代早期就已经开始启动。1992年两国贸易从1991年的约40亿美元增加到60亿美元,1993年更增加到78亿美元,1996年两国贸易额也达到了68亿美元。但是,此后至1999年底,两国贸易依然在60亿美元之间徘徊,离开两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达到200亿美元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双方在资金和技术上的缺乏,俄罗斯在经济上的困难和频仍的金融危机,双边贸易以易货贸易为主、个体倒爷和小企业作为易货贸易主角以及包括投资、信息和运输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不利条件都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增长。同时两国面临都因要加入世贸组织而必须削减其易货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的要求,使得两国贸易增长很难持续发展。

尽管如此,由于两国贸易拥有地理上的优势、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以及联合开发自然资源的合作潜力巨大,中俄经贸发展从长远看,其前景依然广阔。譬如,中国在石油天然气方面资源短缺,而俄罗斯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实现从(俄罗斯)雅库特和西伯利亚其它地区向中国输入天然气的庞大计划,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解决能源和生态问题。这方面的合作利益是俄中在经济领域进行长期广泛的战略合作的基础”9;中俄合作的最大项目江苏田湾核电站已于1999年10月正式开工,也为两国开展大中型长期项目合作树立了典型范例;此外在航天领域,在农业开发及轻纺家电产品方面,中俄两国的经济互补性显而易见。正如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在普京总统访华前夕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所指出的:“俄中贸易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从现阶段看,具有战略意义的的长期任务是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让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10

三、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 最近两三年来,随着科索沃战争、北约东扩、日美合作防卫指针以及美国研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和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等的相继出台使得中俄两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日益复杂。对此,我们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1这其中的国家利益,对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实际上就是指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完成现代化。这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主席在1996年11月19日会见俄罗斯外长时也指出,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符合我们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管情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这一方针都是不会改变的。”12******主席的这一番话正是在面对日益恶化的国际环境下,根据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而说出的语重心长的话。1999年这个20世纪的最后一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为借口,绕开包括中国和俄罗斯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内的联合国,悍然对南斯拉夫实施武装干涉。这一行为,使得联合国一度架空,大国关系严重失衡,对新世纪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危险而深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北约不断东扩,先后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将其战略空间向东推进650-700公里,不断挤压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并视俄罗斯为潜在的威胁,抛出“北约战略新概念”,出台“新干涉主义”,对中俄两国倡导的世界多极化进程构成重大威胁。再则,美国要求修改1972年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积极研制试验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筹划将台湾纳入在内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提出新日美安全防卫合作指针并通过相关法案,在车臣事件上对俄罗斯指手划脚,使得中俄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急剧恶化,迫使中俄在战略上的相互倚重明显加大。俄罗斯对美国等西方势力弱俄、遏俄的战略企图的认识也更加清醒。俄罗斯在危机感空前加强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与我国的战略合作,以抗衡北约、打破美国的战略遏制。正如《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所指出的: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的“计划的实质是谋求单方面的军事和安全优势。实施这一计划不仅对俄罗斯、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对美国自身的安全以及全球战略稳定造成最严重的消极后果。中国和俄罗斯坚决反对这一计划。”“中国和俄罗斯对某些国家在亚太地区部署非战略性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表示严重忧虑和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将台湾纳入外国导弹防御系统都是不可接受的,都将严重破坏地区稳定。”13与此同时,中俄两国“互视对方为在多极化世界体系形成条件下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的大国,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包括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14“中国和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共同努力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首先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以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向前发展。”“中国和俄罗斯认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允许外部势力对解决台湾问题加以干涉,强调这种企图只能加剧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15 由此可见,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处理国际事务中,对许多事关全球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的的问题上负有重大责任,同时面临类似挑战;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遏止战略的巨大压力,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与此同时,两国在地区和边境问题上都面临着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极端宗教主义分子以及跨国犯罪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经,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基于以上各项分析,我们可以对21世纪的中俄关系发展作出以下几个结论: 建立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中俄关系具有较好的合作历史,并有牢固的政治法律基础。普京总统与******主席在北京签署的《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体现了俄罗斯新任总统对俄中关系发展的连续性政策。新世纪中俄关系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并有望通过即将谈判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俄两国的经济现状及其发展战略,要求两国拥有和平稳定的周边与国际环境,以振兴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两国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前景。两国在资源、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互补性有望通过各种大中型合作项目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两国贸易额得到大幅度增加,真正做到“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使“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16

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面临北约东扩、日美军事同盟的强化、美国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中俄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和磋商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反对一极主导、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强和巩固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斗争将更加激烈。中俄两国睦邻友好,不仅可以稳定周边环境,更可以与西方求得平衡,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增大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鉴于普京实行“强国富民”政策,力图实现经济振兴,经济务实主义压倒国际关系意识形态,一再强调“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要求外交为经济服务,因此,俄罗斯在与中国不断发展两国关系的同时,必将继续保持与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占有优势的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心依然在欧洲。正如普京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所明确表示的:“俄罗斯是欧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国家被孤立于欧洲以及我们常说的„文明世界‟之外。”

中欧关系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2003~2004年之交,随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意义深远重大。与此同时,我们对此也须有清醒认识。在中国-欧盟关系中,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

「关键词」中欧关系;经贸关系

1994年至2002年为中欧关系发展的战略转折阶段。欧盟出于自身战略的需要和重大实际利益的考虑,开始改变它在此之前一直相对轻视亚洲与中国的政策。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这是中欧关系开始发生具有战略意义转变的启动阶段,中欧双方都为此做出了贡献,但是欧盟方面的努力似乎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一些。为此,欧盟在此期间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涉及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重要政策文件;在政治方面,构筑重要的沟通渠道,包括始于1996年的亚欧会议,始于1998年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经济领域,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双边协议,中国“入世”进入最后成功阶段,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科技、文教、环保、职业培训、支持中国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的WTO 项目等方面,中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2003~2004年之交,中欧关系发展进入新时期。这期间,中欧双方各自发表的重要政策文件和高层领导人的频繁互访,明确建立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欧盟(欧洲)和世界局势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动的背景下,中欧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出现愈来愈多的共识与共同利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确定建立完全自主性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利于中国、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在这一进程中采取了前所未见的积极主动行动,2004年几乎成为中国的“欧洲年”,并为发展对欧关系成立了新的相应机构,表明双方都在重新认识对方,并已从中得出重要结论。

循着上述观点思路,本文重点研究中欧关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侧重贸易投资方面;探讨促进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重点考量中欧关系政治、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不对称性以及如何寻求更多的对称性与互补性。

中欧关系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中国-欧洲联盟关系,特别是在经贸领域,近年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中欧双方仍需进一步努力,包括拓展经贸合作、妥善解决分歧摩擦等。

(一)历史最好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欧盟驻华使团团长安高胜语)。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

1.2003年,欧盟已经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不久有望成为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经升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区外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125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4.4%*,进出口总值已接近于日本(1336亿美元)和美国(1263亿美元),增长速度则超过日本(31.1%)和美国(30.0%)。同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1975年正式建交时双边贸易额24亿美元相比,2003年已为当年的52倍。截至2003年底,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16158个,实际投资377亿美元;其中,2003年欧盟投资项目2074个,实际投资38亿美元。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2003年当年列第6位。截至2003年底,在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16158个项目总数中,45%(即7318个)发生在1979~1996年18年间,在实际投资总额377亿美元中,则只有24%(即89亿美元)发生在上述时间段;相应地,有55%的项目和76%的实际投资发生在1997年至今的7年时间内。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国都相对集中在欧盟的5个成员国身上:截至2001年底,欧盟15个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的7.65%,其中7.00%集中在英国(2.48%)、德国(1.79%)、法国(1.26%*)、荷兰(0.95%)和意大利(0.52%)5国,占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92%;在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1252亿美元中,德国(419亿美元)、荷兰(154亿美元)、英国(144亿美元)、法国(134亿美元)和意大利(117亿美元)5国合占了欧盟对华贸易的77%,即欧盟在中国外贸中所占14.7%的比重中有11.4%来自上述5国。

除了贸易投资领域之外,中欧关系的良好现状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这里仅以最近二三年达成并执行的若干重要的协议项目为例。2003年10月,在北京举行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双方正式签署了《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了卫星导航在诸多领域,特别是科技、工业制造、服务、市场开发、标准化、频率和认证方面的合作和日程。中国将为“伽利略计划”投资2亿欧元。协议达成后不久,中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培训和合作中心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落成。该中心将成为“伽利略计划”在中国进行所有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落成是中国加入《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议》的关键一步。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还草签了《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谅解备忘录》。2004年2月12日,欧盟与中国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旅游协议,该协议赋予了欧盟大多数国家“旅游目的地国地位”,将为欧洲带去数量可观的中国游客,促进中欧双方人民的交往。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双方还提出要加强环保对话,2周之后,中欧双方就在北京达成了一个建立环保对话机制的政治性协议,旨在重点加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合作。2004年2月1日,欧盟和中国启动新的WTO 项目,其目标是支持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帮助中国政府履行和实现WTO 的职责、义务和权益,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经济、调控、法律和行政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能力,并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中国目前还参与了大约4%的“欧盟框架项目”,该项目是世界最大的研究合作平台之一,欧盟每年为此拨款40亿欧元。根据2000年生效的中欧科技协议,欧盟第六个框架项目(FP6)内的所有项目都对中国的研究人员开放,预计中国的参与率将最终增加到20%.在欧洲空间局的支持下,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3年12月29日成功发射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第一颗科学探测卫星。“双星”将紧随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的脚步,密切注视太阳风暴和地球磁层空间的相互作用。中欧科学家将从“双星计划”中同等获益。中国-欧盟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是中国与欧盟签订的政府合作项目,目的是通过在中国实施工业培训项目来增强在华的中欧合资企业员工的技能和强化中国培训中心的人力资源。该项目正在执行中,如此等等。

2.政治支持是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欧经贸关系长期相对稳定而又迅速地发展,本身就是这种关系“质量优良”的一个标志,它同商品、服务贸易结构改善及其产品质量提高一样重要。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中欧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得到相对顺利的发展,除了建基于各自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双方彼此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需求之外,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是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里仅以建立中欧双边高层领导人会晤机制和政治与人权对话为例。中欧新的双边政治对话机制建立于1994年,1997年恢复了1996年中断的人权对话。1998年4月,在伦敦举行的欧盟-中国政治对话升级为首次欧中领导人会晤。从1998年至今,中欧会晤已经举行了6次。2003~2004年之交中欧之间一连串的政要互访尤其重要。这些高层领导人会晤的积极成果给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上述内容已经足以表明这一点。

3.中欧经贸关系近些年来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不仅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而且还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做保障。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欧中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1985年,在该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欧中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与美国等一起对中国实行制裁,使中欧经贸关系受到严重损害。但自1992年起大体恢复的中欧政治关系又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199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这是欧盟制定的第一个对华长期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1996年,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欧委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把欧中双边政治关系提高到与欧美、欧日关系同等的水平上,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2001年,欧委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定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及行动要点。2002年,欧盟发表了《国家战略报告:中国》文件,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即支持中国改革,协助中国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国良治、法治、民权。2003年9月,欧委会又推出新的对华关系战略文件:《一个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的共同利益与挑战》,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双方政治对话的效果,尤其是就全球和区域安全问题的领导人定期会晤,深化人权对话,认同和支持中国向更开放社会的转变;把帮助中国实现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作为优先目标;继续支持中国的改革进程;在建设信息社会、环保、能源等领域加强对话和合作;在竞争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新的对话与合作;推动民间接触,尽快完成签署《旅游目的地国协定》的谈判;提升欧盟在中国的认知程度等。

上述一系列文件对欧盟来说实际上相当于法律。从这些法律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盟对华政策在广度、深度、具体化、战略性、严肃性、明确性以及认真程度等诸方面都有明显进展。自1998年欧委会公布《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以来,欧盟几乎每年都在对自己的对华政策做出评估并提出新的具体的政策落实措施。与此相对应,中国也在为发展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做出自己的政策努力。2003年10月,中国首次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一个对中欧经贸关系的促进与服务体系正在由制度支持、法律支持与信息支持构成一个系统。可以预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双方利益的需要,中国和欧盟对发展双边关系的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这对拓展经贸合作有利。

(二)拓展经贸合作

拓展经贸合作不只是指做多做大中欧之间“生意”本身的问题。为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继续致力于强固和开辟有效的经贸渠道以及及时准确地把握对方对一些有关重要问题的观点认识与政策主张。

1.进一步提高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欧盟在人口、对外贸易、资本输出等方面均超过美国,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大体与美国相当。欧盟努力要在世界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它的目标不仅是要发挥日常影响,而且要争取主导制定世界贸易规则,还要争取主导参与制定国际货币规则,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的起点。在国际政治领域,欧盟正在谋求并且逐步成为与美国追求世界霸权明显不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主导力量,而且要在全世界树立自己的风范,它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不同于美国强权政治与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主张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和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重视并寄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利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九一一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上述信念,也更加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欧洲模式的某些认同。不仅如此,欧洲还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美国的、可供参考的社会-经济模式,即重视市场经济,但不听任市场社会,而不奉行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加市场社会。随着欧盟成员国扩大为25国,欧盟的经济政治力量与影响将趋向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的迅速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日益提高,而且前景乐观。中欧双方各自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是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值得强调的是,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首先,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在外交排位中都长期突出地把对美关系放在首位(在欧洲,当然是欧洲内部事务第一);有的欧洲人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人们很难想像欧中关系会比欧美关系更近。其实,这里不存在简单的“远近”类比问题。欧-美-中相互间关系各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其次,在欧洲内外和中国都有人认为,欧洲联合的政治前途不容乐观,特别在东扩之后。诚然,随着2004年10个新成员国入盟以及在接着的二三年后可能还有几个国家加入欧盟,欧洲联盟的政治气氛会发生一些改变。例如有人认为,在今后几年里,欧洲人的注意力将首先放在内部:“大欧洲”也许暂时比今天的欧洲“脆弱”;欧盟将需要对其新的边界邻国实施一项新的“东方政策”;欧盟成员国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表决机制问题尚有待解决;欧盟内部的资金分配冲突将变得更加尖锐等。但这些都决不意味着欧盟会让外部世界听不见它的声音,一种变动的外部局势本身也属于“大欧洲”面貌;同时,欧洲在世界经济与世界贸易中的分量会变得更大,这将唤起欧洲内外对欧盟在世界政治中所起作用有新的期待。①「①[德]约瑟夫·扬宁:《新的欧洲面貌》,载《Deutschland 》,2002年12月/2003年1月第1期。」最后,在欧洲内外和中国还都有人对欧洲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前景缺乏信心。诚然,在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所列的80个国家2002年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序中,美国位居第一,而欧洲主要国家英国排在第11位,德国第14位,法国第30位,意大利第39位。②「②[德]彼得·K.康纳利斯、[美]迈克·E.波特、[瑞士]克劳斯·施瓦布编,方丽英、罗志先等译:《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摘要》部分XV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但是,人们完全没有理由因此而对欧洲经济失去信心。

欧洲前途取决于它对全球化的全面适应能力,取决于它对一体化的创新吸纳程度,取决于它在新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成就。而欧洲联合和欧洲改革正是它达到这些目标的可靠途径。欧洲的联合与改革都在步步前行,尽管困难不少。从屡屡挫折中不断取得成功,这本身就是“欧洲建设”事业的逻辑。同时,对美国经济前途也未必有理由过于乐观。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既起牵引作用,又起破坏作用;而欧盟则主要是起稳定与平衡作用。

2.强固和开辟有效的经贸合作渠道。首先,要恰当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地位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履行义务,放弃原来那些准予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特权以及违规保护;同时,我们应该充分享有权利,其他世贸成员现在有义务来依照世贸法规重新审查其以往对待中国进口产品的政策和做法,那些曾经适用于中国进口产品上的武断的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应依照世贸组织的规定而进行改变。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世贸组织成员理论上仍可能在今后十来年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将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公平和透明度原则来监督并干涉其他成员在实施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时的不合理行为。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国从此可以参与世贸组织新规则的制定。这些规则实际上是世贸组织成员政府间达成的协议,但受这些规则影响的真正利害关系方是它们那里的工商企业。因此,我国有关工商企业应当学会如何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同时也可合理地借助政府和行业组织等来为自身合法利益服务。

中国“入世”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定第15条(优惠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仍适用于中国。

尽管中国没有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也没有自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个案待遇,我们仍应充分利用普惠制中尚存的部分。最后,中国自己也可以发起合理的反倾销行动。为此,国务院已于2001年12月16日公布了新的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新条例》。

其次,我们对欧盟的经贸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为此,我们应当进一步重视欧盟一级,它的法律文件、政策决定甚至具体的合作项目都具有定向意义。可以预期,欧盟今后的技术壁垒之类的法规将会变得更加严格、更加复杂。欧盟未来的“共同外交政策”可能也会体现在对外经贸、对外援助等领域。欧盟的官方合作项目与私人企业贸易、投资相比,虽然金额不大(2002~2006年欧盟对华合作项目资金总额仅为2.5亿欧元),但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根据欧委会通过的一系列对华关系“战略文件”安排的这些资金,使用重点突出,50%用来支持中国改革,30%用来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强调欧中合作的新思路,不只是资金问题,更注重提升“软性”援助的重要性;资金与合作项目今后主要由欧盟驻北京使团就地管理,不再事事、时时、处处请示布鲁塞尔总部。同时,我们要继续重视对欧盟成员国的工作,这是中欧经贸关系的主要实际内容所在。在这里,我们只想强调指出,除了重视欧盟上述5个最重要的对华贸易投资伙伴国之外,我们还必须从不同角度重视欧洲其他国家地区,例如环波罗的海地区、巴尔干地区等。

最后,在“微观”领域,为拓展中欧经贸合作,我们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本身(品质、档次、品牌、服务等),大力培养一批真正的中国“欧洲通”人才,积极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分“公”、“私”,不管大、中、小),重视贸易与投资的复合运用,而且应该是双向的。

3.及时、准确地了解、把握对方对一些有关重要问题的观点认识与政策主张,并恰当予以应对,是拓展中欧经贸合作的关节点。例如,如何评估中国“入世”后中欧双方的行为表现、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反倾销与技术壁垒问题、普惠制“毕业”制度、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某个政治问题等。在上述列举的问题中,内含着一些分歧与摩擦。妥善解决这些分歧摩擦是推动未来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然而自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很大改善。经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双方关系异常转暖。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现在看中美关系应该最差也是维持现在这样,中美关系正常,日本也不会太出格.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这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民间的现状则是:近日《读卖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可以信赖的国家,6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在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历史对日本还存在怨恨。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见。可以说中国民众对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信任度还在70%以上。

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从他以前的言行来看有很深的鹰派背景,但他今后还会延续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我当选将继续改善对华关系,发展中日友好是一种手段,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我将继续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当他在当选总裁后再次阐述对华关系时表示:“日中友好是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在竞选演讲中他也曾说:“以前发表的言论只代表我的个人意见,今后将及时闭嘴。”26日他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时表示:“日本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互惠与互益发展日中友好。”就在今天他在国会参议院接受议员质询时表示:“将慎重对待历史问题,继承村山谈话和小泉首相对战争受害者道歉的谈话的精神,推动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总之,今后麻生太郎身为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日本的国家整体,他必然会慎重行事。安倍晋在未当首相前应该说比小泉还“右”,但上任后第一件事竟然是访问中国,任内也没有参拜过靖国神社,但他在上任前与卸任后都去了。不管他个人对华感情如何,但今后他必然会从国家总体利益出发,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他今后不会向福田首相在任时如此“亲华”,但大方向不会有重大调整,只是在一些涉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强硬一些,今后在双方的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些难度。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无论是谁上台都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中日关系。当然我们希望麻生能够像福田首相一样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在此我也对福田康夫首相任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1年间对中日关系有好向前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高度赞赏。双方和则两利,敌则两害,对立甚至战争不利于任何一方,只要是头脑清醒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这个浅而易见的道理。日本现在内政方面危机重重,谁也不想在外交上再找麻烦。中国现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如果首相有何“过激举动”那势必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一些大财阀的在华利益也会受到损害,那些老板们想必不会让这些政治家好过吧!中日关系向友好方向发展,这是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并不是某个人所能决定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必将不断向前发展并上升更高层次!

发展前景: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

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中日双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的五点主张精神,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

其次,重视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今天推动中日友好的力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老一代从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势力和民间人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中日大学生却彼此缺乏了解,对双方历史的了解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距。最近由笔者组织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日本历史理解的人数比例为55%,而日本学生仅为28%。尤为遗憾的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日本民众中正被逐渐淡忘。所以,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以文化为使者,以第二轨道的民间外交为纽带,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弥合互不信赖的鸿沟,增进互相理解势在必行,而这也是构建未来中日关系的方策之一。最后,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培养具有未来思考型的中日青年。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走出中日关系的歧路,媒体负有重要的责任。它不仅是中日理解和交流的窗口、桥梁和阵地,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文化载体。所以,媒体应以宽阔的胸怀,多方位、多视角,客观公正地报导对方。同样重要的是,中日双方还必须要注重培养大量具有未来思考型、开拓性的青年,因为青年睿智则国家关系睿智,才能以史为鉴、携手面向未来,共同走出中日关系的阴影,开创明朗、健康的两国关系新局面。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处东亚且紧邻的两个大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至关重要。为了维护长期以来历经艰难形成的中日关系大局,我们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为构筑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而共同努力。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此希望中日关系可以得到改善,希望我们中国和日本可以从此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日的明天会是美好。

作为中国民众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况且也毛泽东说过:“要把军国主义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对待,日本人民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大局为重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但更应该忘记怨恨。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但更应该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正确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日本,忘记怨恨,相互宽容。福田康夫首相也说过:“我们要一同前进,一同探索,一同开辟我们共同的未来。”不要受一些媒体片面报道的影响,盲目爱国,更不要盲目反日,不要总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日本。上一代人所犯下的错误,为什么要让他们的后代来承担呢?历史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要提醒中国民众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爱国、怎样才是爱国的最佳途径,并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万不可感情用事。但日本国民确实对真实的历史了解不够,特别是年轻一代,这与政府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而且一些右翼分子对一些确凿的历史,加以诋毁,确实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愤怒。但我们要深知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让日本将道歉挂在嘴边上,但日本民众大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不愿提起,他们认为很悲惨,不想接以前的伤疤。有这样一句话,英国前首相帕莫斯顿爵士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国长远的友好系。中日也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中美关系

50多年来,在国际舞台的大背景和两国自身现实的影响下,中美关系起伏跌宕、阴晴变幻,走过了极不平常的道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2年,这是中美战略对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是中美两国战略对抗的标志性事件。这期间中国先是一边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抗击美国后对美苏“两面出击”,美国则对中国进行封锁、包围和直接干涉,中美关系经历了残酷的“热战”和尖锐的“冷战”,是全面对抗的敌对关系。

第二个时期,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这是中美战略合作阶段。这一阶段中美关系的特点是:双方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对付苏联扩张的战略需要,终于走上了和平对话、求同存异的轨道。在这一阶段中,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双边关系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文件。美国在完成同台湾“断交、废约、撤军”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后,基本上遵守了三个公报的原则和精神,使中美关系保持正常、良性发展势头,中美双方是战略合作的准伙伴、朋友关系。

第三个时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这是一个防范性的接触阶段。从1989年中国发生“六“四”事件开始,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美战略合作的原有基础逐渐失去,新的基础尚未巩固,美国对华采取“接触与防范”的双重战略○1。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不断、曲折起伏,“六”四”事件后美国宣布对华“全面制裁”,利用“银河号事件”向中国无理挑衅,1995年允许台湾李登辉访美,1996年台海危机时派遣航空母舰向中国示威,阻挠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美国通过“„接触战略‟保持美国和中国的正常联系,推进美国的各种利益和目标”,同时针对中国崛起的“潜在威胁”,“加强对中国的防范”○2。这一时期的战略尚不成熟稳固,既没有明确内容和目标,前后也不连贯,属过渡时期,其间中美双方敌对关系强于朋友关系。

第四个时期,是1997年至现在,这是中美关系重建阶段。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互访,双方决心“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3可是,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严重破坏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2000年中美之间继中国加入WTO与美国完成双边贸易谈判以后,美国众参两院又分别于5月和9月通过了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议案。然而,新当选的小布什政府又把中国作为美国“战略竞争对手”来定位,并发生了中美军机在中国南海上空相撞事件和美国大规模售台武器。从2001年“9•11”事件开始,布什总统重新调整对华政策、重新定位对华关系,对华政策基调的积极面增加。这一时期,尽管双方表达了“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良好愿望,但其关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有限合作性的竞争对手关系。几十年来,中美之间既有对抗也有缓和,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但中美关系仍然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在惊涛骇浪中向前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这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根本原因,但共同战略利益的存在,这是两国开展合作的基础。美国对华采取遏制还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中美之间共同利益的当今世界,在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并存竞争的现实背景下,政治多极化态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继续作用于国际舞台,借重合作与牵制防范共同构成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分歧,但同时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正是这种共同利益才架设了一座联系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关系的桥梁,构成了两国战略关系的基础。扩大和巩固共同利益,减少矛盾对抗,加强对话合作,进行伙伴式积极的竞争,是构筑和发展中美战略关系的有效途径。认定。当今影响中美关系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个:安全、经济、民主。

下载中日历史关系(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日历史关系(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 (一)中日关系隔绝时期(1949—1952)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日本的外交深受美国的影响。这......

    中日对照

    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早上好o ha yo u go za i ma su こんにちは 你好(白天问候语) kon ni chi ha こんばんは 晚上好kon ban ha お休(やす)みなさい 晚安 o ya su mi na sa......

    中日茶文化比较

    要旨 中国のお茶の歴史は三国時代から遡る。長い間中国の茶が世界に影響を与え続けている名作は唐時代の陸羽が書いた「茶経」である。その時からお茶を飲む活動は次第に王......

    中日企业文化

    日本の企业文化の[抄录]日本の企业文化は独自の文化的ゕ゗デンテゖテゖを持っています。日本文化への影响の长期的な制品です。我々の研究で、日本経済は、企业の内部分析か......

    中日感想

    中日感想 看到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我觉得没有必要再抗议了,有什么用呢?逼近人家去都去了,我们只能在背后说三倒四,我们能去阻止人家吗?人家毕竟有自由吧,他想去哪就让他去吧但是我......

    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探究(范文模版)

    孙国军 (赤峰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前,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将针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进行历史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日本......

    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转入说明 -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转入说明1、转入条件:已与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签订就业代理协议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把党组......

    中日广告的比较

    中日广告的比较 我思故我在 第一,中国广告强调的是一种“主张”,即围绕着要销售的产品来进行广告宣传,整个广告使人一看就能明白广告创意者所要说的是什么,并且广告本身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