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西音乐(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2:2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比中西音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比中西音乐》。

第一篇:对比中西音乐

听《蓝色多瑙河》与《春江花月夜》有感

111279006 陈佳伟

在音乐课上,老师播放的《蓝色多瑙河》与《春江花月夜》唤醒了我沉寂已久的对音乐敏感的心,我深深的被他们的旋律所打动,也为《蓝色多瑙河》与《春江花月夜》强烈的对比所震撼,下面我要谈一谈我对《蓝色多瑙河》与《春江花月夜》的感受

首先要谈一谈《蓝色多瑙河》:《蓝色多瑙河》是一首由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所谱写的圆舞曲,她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这首圆舞曲和大多数维也纳圆舞曲一样,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开篇以小提琴颤音为背景奏出了全曲的主要音调,随着曲子的发展,旋律速度渐快,引出圆舞曲节奏。第一圆舞曲有两个主题,其一气息较长,生命的欢欣洋溢令人舒畅,是全曲的灵魂所在;其二声音利落,轻松明朗。第二圆舞曲的第一主题体现了激情与活力,第二主题则温柔多情,犹如照在身上的暖暖阳光。第三圆舞曲的第一主题幽雅闲逸,第二主题速度加快,旋律舒缓流畅,犹如多瑙河的轻波流过,其后以一个短暂的间奏引出了第四圆舞曲。两个主题共同勾画出了热烈奔放的歌舞场面,而就在人们还沉浸在歌舞世界里时,又一个小间奏引出了最后一个小圆舞曲。这一部旋律悠扬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将全曲推向高潮。尾声重现了五个小圆舞曲的重点段落,与序奏主题融为一体。

《蓝色多瑙河》有如下几个特点:1.是强烈的平民化色彩,前面已经提到过,维也纳圆舞曲源自德国、奥地利地区的民间舞蹈及音

乐。在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过程中,又深深地受到了奥地利民间音乐的熏染,而其创作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广大民间。2.具体化,蓝色多瑙河的曲子很明确,就是在歌颂蓝色多瑙河的美丽,在歌颂祖国的美丽,对象十分具体,可以定位为一个可见的实体。3.感情明确,溢于言表,蓝色多瑙河表达的喜爱之情从每一个音符中都能听出。

而《春江花月夜》则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作是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并易名的一首乐曲,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但是我听下来,感觉他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意境更为接近,全曲共十段: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从第二段到第三段“风迥曲水“,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景宜人的月夜景色与泛舟江上的情景,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第二段“月上东山”乐曲紧扣主题。

第四段“花影层又叠”。音乐描写的是阵阵清风吹皱江水,月色朦胧的画面。

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在这里作品与其它段落不同,出现了另外一个主题乐曲:琵琶弹奏的透明泛音,描绘出江天一色的景色。

第六段“渔舟唱晚”是一曲渔歌的旋律。下行音调与段句中的摘音,好似描写渔夫边摇边唱,众人应声的合唱,让人感受到鱼儿满仓人欢乐的丰收景象。

第七段“迥澜拍岸”,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琵琶的扫轮技巧由慢渐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恰似轻舟破水掀起拍岸波涛。

第八段“挠鸣远漱”与第九段“颖乃归舟”音乐呈复线或递降递升,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了归舟、浪花、撸声,由远而近的意境。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唉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第十段“尾声”,乐曲很自由,渐慢,渐弱至结束,好似在描写小舟在江面的远处逐渐消失,使人沉湎在春江月夜幽静、安闲的诗情画意之中。

要说《春江花月夜》的特点,那就一个字:意境,空远辽阔的意境将春江花月夜衬托的如诗如画,此曲只应天上有,怎是凡夫俗子可以指染的呢。

从以上对比中西音乐的巨大差别,这是哲学在本体论上的不同认识导致的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一重直觉,一重逻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对中西音乐发展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此外,中国古典音乐鉴赏的时候需要具有较高的内涵与学识,与群众联系不紧密,属于士人层面专属,而西方音乐则可以雅俗共赏!

两种思维方式都既有价值又有局限,所以在中、西音乐各自的发展中需要将两种思维有机结合、统一起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发挥两者的综合优势。要实现两种思维方式在音乐发展中的有效整合,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领域都有必要把这两种思维方式综合起来运用,我们首先要明确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区

别以及它们在音乐中各自的适用范围,之后再选择出适合的、能够发挥两者综合优势的领域,这样才会实现有效的辩证综合,产生出新的音乐创造。

第二篇:中西企业文化对比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

关键字:企业文化民族中国

中西企业文化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前的“从洋媚外”变成了现在有目的的学习,其实这不是别人变好了,而是中国开始去调整自身战略位置,或者说是国际位置。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一直以来是国家保护的集体,国货这样一个或许是充满民族情绪的词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

当说到一个民族好的企业时,就不得不说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不可复制的价值,是一个企业的魂—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该说是不可复制的,它是优秀企业之间区别的几乎唯一标准。

中国企业或许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登上国际舞台的,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制造已经充斥着整个世界,外国人评说中国制造几乎占据了全世界,当然这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企业在国际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中国其实现在再走日本以前走过的老路,模仿加改造就等于创新了。其实不然,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底蕴,要有自身的文化精髓,这是至关重要的。

我之个人看法,我们要想站在企业领军者的位置,就必须认真分析泱泱大国和其他国家企业的差别,这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对于企业文化我们需要一个定义,何为企业文化,我们先不去看标准定义,先我们自己学着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来定义它。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生存中形成的自己的,独特的唯物主义观,是对社会的一种独特视角。以上定义完全出自个人之手,如有雷同纯属抄袭哈。

追根溯源,要分析中西企业的和与不和,应该首先从大的文化氛围中去看,先从文化形成去分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中应该是饱受争议与排挤的,这从中国光伏企业最近遭欧盟“双反”可以看出端疑,中国光伏企业出口要被强制征收%47的关税,这应该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次生死考验。继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中国企业又是以一种国家担当和民族担当集一身。从历史长河中看,中国又是一文明大国与文明古国,饱受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先不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或多或少会造成文化差异。中国因为民族原因就没有像样的百年老店,没有打入世界市场的民族品牌,这应该是华夏5000千年的历史痛迹。而其他西方国家的资本积累催生了一大批民族优秀企业,如美国的福特、德国西门子。还有从企业CEO的简历来看,不少企业其实是一种外国企业制度的一种翻版,是西方文化的移植,应该说民族的企业还整体上没跟上国际大的步伐,这不应该怪谁,本来起步就晚,大的氛围就是那样。

从历史来看,大者同、小者离。全球化的今天,不可能一个企业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广义文化论来说,应该是不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化差异应该是文化偏向,是一种文化取舍的爱好。自由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开始根植于西方的文化中,自由渐渐的便深入到企业文化中,进而成为西方企业的文化主体,当自由遇上现代科技时,便产生了创新,这是西方企业的主要文化力量。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封闭式国家,朝代更替产生了敏感的文化观。集体、团体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大脑,他们占绝对优势,当被问到你热爱集体吗?你的唯一答案是爱,这是荣幸与悲哀并存的现象。当集体遇上现代科技时,就产生了大而冗杂的集体,中国一向是以大取胜,这就顺其自然产生了大的优势。这是中西企业文化一个重大的区别。第二,对于民主的看法表面是西方企业略胜中国企业一筹,但是从深沉次来探讨是,中西在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看,企业是CEO白手起家创建的,是像孩子一样的东西,没有一个“父母”是舍得自己的“孩子”的。之所以强调民主是因为民主在企业内部是招揽好的员工的好的诱导因子,有了民主就是员工有直接参与公司管理的美好“理想”,这样员工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公司也是从中获得好处。领导人与员工的关系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企业领导人好比“虎”,员工比做“羊”,在“虎”的带领下,最后“羊”都变成了“虎”,企业作为一锻炼自身、提高自己的好场所,员工自然对企业忠诚,而在我国,企业领导人为了能够续任,员工为了有提升的机会,他们往往相互勾结,形成一小的利益团体,最后企业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派别之间相互斗争,不仅员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企业也缺乏活力。工作支持规范:就鼓励企业员工在完成工作目标相互协同合作方面,西方文化强调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认为“一”只有在“多”之中才能产生,只有在冲突、对立、差异中才可能造就和谐和秩序。和谐不是由于消灭差异,相反,差异本身、差异的存在是和谐的前提。中国文化强调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中国企业文化崇尚家族主义的伦理原则,重视整体的和谐与安定,强调个人的成就依赖于集体的兴旺,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推崇群体至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工作支持规范的全局观

念。这一观念发展到极端,竟一度公然变成了集体利益剥夺个人利益。社会关系规范:在关注、涉及员工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方面,西方文化尊重个性,偏重于从个人方面去探讨群体,从个人利益出发来诠释群体利益,更加关心的往往是个人而不是群体;中国文化重视人伦,偏重于群体秩序然后探讨个人,按照群体的尊卑长幼顺序来阐发个人利益,群体有尊卑长幼秩序,群体中的个人必须按各自所处的身份行事,不逾矩,不过分,讲究群体人伦社会的“中庸”之道,个人必须遵守纲常人伦,否则就违反了天理人道。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中西文化都曾是君主制的拥戴者。个人自由规范:如何激励作为特殊生产要素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潜力),始终是中西管理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当我们分析了中西文化典型的差异之后,我总感觉论证不给力,所以我将从具体实例分析中西企业文化差异,这样会有一种现实感,不至于空泛。调查结果显示,67%的中国公司正面临着因缺乏跨文化管理经验而引起的诸多问题。对此,一些中国企业也提供了成功的跨国经营经验。如联想集团认为,通过收购IBM所获得的最宝贵财产,是IBM世界级的管理团队及其丰富的国际经验;海尔集团则发现在国际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再如,2004年的西班牙“烧温州鞋”**和2005年3月的俄罗斯“灰色清关”事件,原因就在于温州企业的文化因素。温州企业在向海外发展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采用封闭的家族型企业模式,重视家族的血缘关系,而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难以吸引家族以外的人才加入,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温州企业的低成本经营策略,又使当地民众视温州商人为入侵他们生活的外国奸商。

中西文化固然存在分歧与差异,但当双方都融入历史与全球化的今天时,你抬头发现那些显得不是特别重要。前面我也说过,和与同的辩证关系,中西文化其实也在渐渐应征这种隐晦的关系,或许明眼里得不到承认,但是这确实是事实。或许你会问我,中西企业文化的对比怎么讲到融合呐?当我们怀着一种民族气节在写这篇文章是,是确实为了中国企业在考虑是,就必须也是必要说到这。“深厚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应对一种环境,而且还能够顺应各种不同的、变化着的环境。当出现新的挑战时,深厚的文化能够进行调整,以适应挑战。”曾经有美国专家说:“中国公司如今在国内面临着外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它们不得不有所动作。它们不得不具备全球规模。”因此,“走出去”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生存和竞争所必然要迈出的一步。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境外已累计办起6200多家企业,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对外投资者。例如,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收购了IBM在全球的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上汽集团并购韩国的双龙、大宇;2006年,TCL集团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等。据专家分析,中国将在今后四年成为全球第五大外国直接投资供应国。在此过程中,合资企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各类冲突和管理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写这篇文章时,我发现我对企业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企业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司,而是一种民族希望,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之处,文化又是一个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当两者很好的搭配时,一个企业才真正步入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张璐璐,等《企业文化结构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1

赵海涛,等《 华为的企业文化》海天出版社

刘光明,等《企业文化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定钱武,等《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金融企业文化的自醒与自觉 》 中信出版社 2012

第三篇:中西企业文化对比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与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西方的企业文化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中国企业的关注。处于国际进程中的中国企业,应当更加注重中西企业文化的对比,通过借鉴和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理念。

【关键词】企业文化 文化对比 文化差异 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被普遍认同为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其中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培育的被绝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共同理想与企业精神。在后现代社会的今天,涵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企业文化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1]

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西方是企业文化理论的发源地,无论在企业文化的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企业理当注重中西企业文化对比,通过借鉴和融合,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促使企业自身更好更快发展。1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 1.1 价值观的不同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最显著的方面。同时,价值观亦是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才造成了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不断提高绩效,鼓励员工创新、冒险和竞争。中国传统企业文化倡导“以义生利,义利合一”,“重情义,轻规范”。因此,中国的企业员工团结互助、有大局意识和群体意识。1.2 管理的不同

西方企业管理表现为以“法理”为中心,重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特别强调制度和条例建设,严格按照规则办事。中国企业管理以“人情”为特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注重和谐共生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奖惩问题上还是在员工职位升降问题上都存在很大的弹性,人为因素较大。同时,由于受到“君臣关系”的影响,中国的权力等级关系更复杂。高层管理者会有更多的权力,中低层管理者与西方同等级的管理者相比较而言被授予的权力较小。[2] 1.3 行为方式的不同

中西文化行为方式的不同体现在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两个方面。以直线思维为基础,西方企业文化重事实,重逻辑思维,重发现,追求精确,注重竞争;中国企业文化重先验理性,重直觉,重感悟,重整体性,容许模糊性,重和谐。[3]在沟通方式上,西方企业文化表现为开门见山,明确、直接的表达意见和见解,而中国企业文化则是委婉的、间接地的提出看法,不习惯于反问、追问。2 中西企业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企业所处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相结合的产物。国家和民族环境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土壤,中西方文化形成的地理渊源和历史渊源不同,导致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1][2] 段维龙.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胡小燕.中西企业文化对比研究.商品与质量,2012(4):123-124.[3] 史燕.中西企业文化比较研究.企业经济,2008(2):161.2.1 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

由于西方较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且一些国家始终处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因此,西方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第一,崇尚个人主义。不论是人权宣言,还是美国独立宣言都强有力的彰显了西方社会对于“个人”的推崇。“人生来就自由而平等”,使得西方企业文化提倡个人至上、个人奋斗、个人独立。在工作中,企业尊重、信任员工,给与自主权,承认个人价值和能力,并强调个人奋斗。惠普公司的五个价值观“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追求最高的成就,追求卓越做事情”就是对于个人主义很好的证明。第二,重视创新研发,卓越品质。西方企业高度重视开展创新活动,并且为此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德国西门子公司从不削减研发资金,并且拥有近四万名研发人员,这使得西门子公司拥有几万项发明专利,在德国专利领域高居榜首。日本的索尼公司一直将创新作为生存发展的立足点,具备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坚持不断创新,使得索尼公司成为世界上专业视听产品、游戏产品、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之一。第三,注重终身学习。西方企业非常重视企业内部学习精神的培养,把学习精神融入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提倡建立重视教育的学习型企业。日本松下电器长期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事业是认为的,而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为了建立一个有利于鼓励和推进员工学习的环境,1964年松下电器公司在大阪建立起占地14.2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培训中心,全公司一年有三分之一的人来这里接受培训。正是由于确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松下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松下电器一直走在行业前端。第四,顾客至上,服务第一。顾客是上帝,顾客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死亡,没有顾客也就没有了企业。“顾客至上”、“以顾客为中心”一直是西方企业管理经营的主要信条。美国沃尔玛公司多年来一直稳居美国500强企业榜首,并在全世界都有连锁店,在全球经济危机下,沃尔玛公司仍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沃尔玛将顾客第一的理念贯彻在经营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不论是店铺内的通道,还是灯光设计都令顾客更加舒适。此外,沃尔玛还实行免费停车,开展免费咨询服务。第五,重视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捍卫消费者权益、维护员工利益和保护自然环境、支持公益事业等公众立业为核心的社会问题。西方企业文化认为,企业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作为经济组织,不仅要以优良的品质和服务队消费者负责,还要对交易合作者、股东负责。作为社会组织,重视对本社区和社会的责任,把环境保护和减少公害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2.2 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中国有着五千米的文明历史,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农耕文明。文化方面,儒家文化一直是主流,但同时也出现了法家、道家等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由于经历了长久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中国较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落后。由于此种种原因,中国的企业文化独具特点。第一,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历来就倡导“和为贵”以及和谐共生的伦理道德。这些传统道德渗透到企业中,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企业家认为,以和为贵就可以化解企业内部的种种矛盾,还可以密切企业与消费者和合作者之间的关系,精诚合作,和气生财。第二,重视亲情,轻视规范。中国的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依靠伦理道德而不是依靠法律来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整个社会形成了人治大于法治、人情大于制度的文化氛围。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注重人情关系维系,注重感情投资。在树立企业价值观时,将企业比作“家”,唤起员工的亲情意识,要求员工对“家”忠诚。同时,由于“管理无情人有情”,法制和科学管理的成分较少,在执行时很难把握分寸,造成管理的随意性和复杂性。第三,注重集体利益。中国的企业管理者通常群众观念较强,形成了集体决策、民主集中的决策风格。一方面,群体决策有权力相对分散,责任不易明确,行动比较迟缓等不足,另一方面,群体决策又有集思广益,在充分汇总意见基础上,发挥领导整体功能和决策能力的优点。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还要股东满意、员工满意、顾客满意和社会满意。这时,企业文化中的集体性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崇尚德才兼备。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的作用。一方面,注重个人的德行,即修身养性,认为人的德行第一位的。因此,在考察、提拔干部时,既看其才,又看其德,但要以德为先。良好的德行是前提。另一方面,重视人的作用,主要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发挥,而更多的是强调群体的作用,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以求社会和谐。中西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借鉴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了世界市场,中西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要体现企业自身的特点,还应当积极学习西方企业文化的科学内容,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尤其是国外知名企业的文化精华,并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融合与借鉴,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在学习西方企业文化时,一定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认为中国传统企业文化一无是处,一切都是照抄照搬,不辨良莠,直接把西方的企业文化全盘搬来。二是,盲目自大,认为中国的传统企业文化是最好的,无须向西方等先进国家学习,因循守旧。中国有几千年文明社会形成的灿烂文化,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众多的精华。企业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堆加,而是在中国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相互比较、吸收和补充,然后生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要对西方企业文化进行详细的研究,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既要“适应他人”,也要“保持自我”,关键是找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在尊重、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影响力。这样才能把中西方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建立起既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又适应国际文化环境的新型企业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这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取得竞争优势,获得国际经营活动主动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段维龙.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 胡小燕.中西企业文化对比研究.商品与质量,2012(4):123-124.[3] 史燕.中西企业文化比较研究.企业经济,2008(2):161.[4] 孙香梅.中美企业文化的特色及比较研究.企业管理,2008(3):30-32 [5] 汤涛.日本企业文化初探.华东师范大学,2005.

第四篇: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 (精选)

中西家庭教育对比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家庭教育,中西,传统,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的多。

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据我所知,这大概涉及了十个方面。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中国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中国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自慰;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历史故事、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加以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家庭教育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

(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御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6、独立意识的培养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在风浪面前,变得束手无策,一旦失去帮助就会怨天尤人。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7、情感教育与体罚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的教育。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中国集体教育除了用否定词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的构建与培育而展开。

8、教育方法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厉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

9、理财教育

在中国,挣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远。他们没钱时便伸手向父母要。即使是成家立业后还是可以的。

在西方,理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西方父母一般不会不正规、无计划的给孩子钱,而是定期发给孩子一份固定基金。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还注重对金钱的基本品质的培养。

10、宗教思想与科学教育

虽然中国文化也是以宗教为开端的,但是在教育上我们更强调科学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是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以内在的精神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当前遇到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具体教法的不妥而造成的。

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在吸取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育人知识和方法,大力普及到千家万户,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主要包含4个方面:(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

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3)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4)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重视和解决“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同时,也要面向世界,吸收引进外国思想文化精品,开展东西方家庭教育的交流。

【总结】 总之,中国的家庭教育和西方家庭教育有很大差异,各有优劣,我们应该祛除糟粕,取其精华。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使教育世界化,各自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1]邓小平.邓小平家庭教育的观点及其启示.《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0年第六期.211-21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五十二号第四条.[3]张贵勇.《华尔街日报》,2011年3月3日.第三版

第五篇: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哀悼人死为丧,处理尸体为葬,丧葬礼显然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生礼仪。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诞生礼在婴儿未曾出世前已经开始,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前展;丧葬礼正好与之相对,在人已经去世后举行,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后拓。诞生礼把人接进社会来,丧葬礼把人送出社会去。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正是在这种生死对照、来去比较的情况下,丧葬礼的种种特点才得以凸显。

丧葬方式受民族特性、地理条件、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制约,因此,不同地方,丧葬礼俗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重肉身,轻灵魂,认为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始终未断,缺少对死后图景的构想;西方宗教性的丧葬礼仪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下面通过比较中西的丧葬礼仪来进一步了解更多的丧葬文化。[1]

一、中国的丧葬礼仪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死亡意味着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结,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中华习俗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葬礼仪式有许多的讲究和说法,让后辈之人去遵守它,以彰显出死亡的庄严肃穆。

1、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

人们采取丧葬礼俗,最终目的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为了不使死者发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由此可见,中国的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流传,时至今日,丧葬礼仪仍残 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存着不少的旧痕迹。

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温情脉脉等,皆融入丧礼的每一细节。

“丧葬”一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了,葬俗多种多样,丧礼上的物品亦是百态纷呈,但却始终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着。人类早期的丧葬活动只是为了保护尸体,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智力的逐步增长,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人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就没有了知觉,将来,“灵魂”还会回到“肉体”里来。因此,丧祭上才会出现各种各样为死者“上路”所准备的物品,只是希望将死者的“肉体”保护好。[2]

2、主要的丧葬方式

在我国民间,人死后都要葬,因为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死去的人才能够得到解脱,或重生。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环境的不同,葬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崖葬、天葬等。比如,最为普及的土葬,人们认为人死后要“入土为安”,只有把死者土葬,死者才能够安息,这也表示“回归自然”。无论哪种方式,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3、丧葬的流程

人死之后,就会举行一系列的丧葬礼仪,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终脱离了社会。但因为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但仍能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能够投胎转世。在这种认知下,丧葬礼仪也成为人生一项重要内容,而丧葬的流程也是很有讲究的。主要程序是:停尸仪式——报丧仪式——吊唁仪式——入敛仪式——丧服仪式——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做‘七’——招魂和送魂。[3] 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现代丧葬礼仪有下面一些具体礼节:成立治丧组织、发讣告、赠挽联、唱挽歌、献花圈、戴黑纱白花、守灵、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等。

4、丧后祭祀,悼念亡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也称“鬼节”,使我们悼念亡魂的日子。也许是天意,也许是迷信,每到人们缅怀已故的亲人时,上天或许也感受到了人们的思念,所以和人们一起流泪。

中国的死亡观念有其不同于其他地区民族的特点: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始终未断,缺少对死后图景的构想,这是与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相一致的,事死如生与重生并不矛盾,事死如生的根本目的是要以死庇生。丧葬礼是在为死者服务,更是在为生者服务。

中国的丧葬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被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也明白中国有这么一种传统民俗文化。

二、西方的丧葬礼仪

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葬礼仪式多在教堂举行。

1、西方丧葬礼仪的形成

西方丧葬礼仪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近现代以来,由于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殡葬的热情。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

2、主要的丧葬方式

西方的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两种。无论采用哪种葬式,均葬于公墓。城镇公墓一般建在郊外辟静幽雅之处,农村公墓建在村外较远的地方。西方公墓园林化程度很高,规划也很长远、划

一、详细,有公路、纪念、休息、住宿、购物的场所。公墓管理很严谨,死者不论何种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种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围要种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几乎都是鲜花盛开。整个公墓内无论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见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标志或土堆。它不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们休闲的胜地。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偿使用,使用期长短不二,但有最长期限规定。

3、丧葬的流程

西方丧葬的主要程序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丧——宴谢——祭奠等程序,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

现代西方,社会工作兴起,对西方丧葬礼俗改革又推进了一步。丧事不再是各自操办,而是由殡仪馆“一条龙’’服务。宗教仪式、纪念仪式均在殡仪馆进行。送葬也由殡仪馆灵车送。西方社会对死者相当敬重,殡仪馆接送尸体时,其它车辆主动让道,并鸣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肃立。

三、中西丧葬礼仪的主要差异

1、宗教文化不同

中国: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西方: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4]

2、伦理文化不同

中国: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

西方:西方的伦理道德观,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在西方的丧葬礼仪中,除重视的对上帝的尊崇外,没有中国的那种浓重的“孝悌”思想,不是重殓厚葬,而是简丧薄葬,重在安葬灵魂。因此在丧葬礼仪中没有了中国的那些繁文缛节。

3、颜色文化不同

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色。

中国:在中国,丧礼则以白色示悼念。据说,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由此,人们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做“白喜事”。

西方: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人们需要黑色文化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并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

4、礼物文化不同

中国:在中国,丧礼是没有人送鲜花的,一般要送的是白色的祭幛,用以表示哀伤。

西方:西方国家的葬礼上,亲戚朋友悼念死者,鲜花必不可少,参加葬礼的人,一般都要为死者献唐菖蒲花或白色的百合花,以表示哀悼。

综上,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 5 中西文化比较

辛倩影

释。中西方丧葬礼仪差异的根源最终在于: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补,使得现代的丧葬礼仪相互之间越来越接近,从而进一步达到真正的“中西合璧”。参考文献:

[1]黄勇.《人生礼俗》.京华出版社.2005年5月.[2]万建中.《图文中国民俗.丧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2月.[3]姜越.《婚冠丧祭--传统婚丧民俗解析》.现代出版社.2010年5月.[4]钟鸣旦著,张佳译.《礼仪的交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

下载对比中西音乐(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比中西音乐(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心理标准对比

    最 系统、最有影 响力 的 当推 马 斯洛 的心理 健康标 准。他在制 定 心理 健康 的生存标 准 的同 时,也强 调心 理健 康 务 必追 求 自我实现,丰满人性 与 高峰体验等 发展......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教学方案 主讲人姓名 陈娇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

    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1、引言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

    中西婚礼优缺点对比

    中公时尚婚礼学院 中西婚礼优缺点对比 中式婚礼 中式婚礼上,传统的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凤冠霞帔状元服„„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喜......

    中西酒文化对比的论文[范文模版]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expansion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中西宴会仪式差异对比

    中西方宴会仪式对比 (一)饮食内容的差异。 西方人在饮食上多是肉类和乳制品,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鱼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蔬菜和水果等则作为辅食或配料。 而中国自古......

    中西哲学对比 选修论文

    中国哲学的神话渊源 冷建(201200182011)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2级交通运输 摘要: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

    中西教育对比之德国大学大全

    “中西教育对比之德国大学”讲座策划书 讲座主题:中西教育对比之德国大学(待定) 主讲人:李工真教授 讲座时间:2010年3月 讲座地点:待定 讲座目的:从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区别、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