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与哲学》复习问题导向提纲(2014年1月)
《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分别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分别有哪些?
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有哪些?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或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4.什么是规律?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5.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7.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有哪些?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9.什么是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真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或人的认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具有哪些特点?方法论各是什么?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分别是什么?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系统优化的方法有哪些?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想问题、办事情,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2.发展的实质及特点分别是什么?其对应的方法论是什么?如何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分别是什么?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分别有哪些?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什么?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创新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有哪些?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分别有哪些?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理论有哪些?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或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3.人的价值的含义以及与物的价值有何不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哪些表现?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哪些特点?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或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如何去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
第二篇:生活与哲学问题
《生活与哲学》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B.个人与社会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哲学与生活
2.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B.哲学就是具体的科学知识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人类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若牛能绘画,那么,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这说明
A.上帝的观念完全是人主观幻想虚构出来的B.上帝的观念是不存在的,因为上帝是不存在的C.上帝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某种原型的虚幻反映
D.上帝的观念是存在的,因为上帝是存在的4.右边漫画中体现的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5.根据紫金山天文台通报,2010年1月15日,天文爱好者可以在中国境内观赏到“千年一遇”的日环食美景。这表明()
A.意识是物质的本原B.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C.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D.意识能创造规律
6.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武广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武广高铁的建设是先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的。这说明
A.人的意识能够决定客观事物产生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先于物质产生
7.从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底,中央外宣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九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青年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这是因为()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部分影响整体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的这一诗句从哲学上说明()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运动是有规律的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9.2009年10月1日,为确保天安门上空无降水,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专家紧急启动火箭弹消云减雨作业方案。至上午10时,天安门上空低云消减,只留下些高云映衬蓝天,确保了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顺利进行。这表明
A.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B.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造福于人类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D.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10.2009年8月4日,有关部门宣布,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一年间探测到的科学数据,已经获得了多项成果,并陆续发布。这些成果对于我们以后深入研究月球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认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1.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纷纷暴露。基于这种状况,当代创业者提出用“MADE BY CHINA”(中国创造)取代“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变化体现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2.下列关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认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不变的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C.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而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认识不一定都是真理
1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4.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警告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忘记候变化对经济与生活的影响。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B.意识与物质相互依赖
C.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D.规律是客观的,能被人们改变
15.3G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它以手机语音功能之外的无线上网、手机电视等数据功能为特色。按3G标准生产的手机问世后,人们可以购机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移动电邮、移动搜索、传输音像、网络电视等。这说明()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
C.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16.温家宝总理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速度最慢的船只。”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决定部分B.部分影响整体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运动和静止的对立和统一
17.2009年10月29日,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该超级计算机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该类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C.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D.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
18.2009年8月9日,台风“莫拉克”袭击台闽浙,造成数百万人受灾。但在台风带来危害的同时,也给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C.事物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D.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前进性
19.右图漫画中病人所犯的错误是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B.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C.没有正确认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北京奥运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将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有机融合,显示了优稚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此回答20题。
20.北京奥运体育图标,既符合体育图标易识、易记、易使用的共同要求,又传承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这种有机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A.相互联结B.相互区别C.相互转化D.相互对立
2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___________决定的。
A.主要矛盾B.矛盾的普遍性
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D.矛盾的特殊性
22.州官倪寻和李延都患头痛、身热,便一同请华佗看病,华佗检查后,却给你们开了不同的药。两人问:为什么症状相同,开的药不一样?华佗解释说:一个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一个是由外部受寒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法不同。这说明
A.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B.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要树立创新意识D.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说明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B.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24.将千变万化的运动形式与我国汉字架构相联系,是一种创新。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C.辩证否定观D.事物是相对稳定的25.中国语言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
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弃其糟粕,取其精华D.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26.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这说明()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7.2010年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其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D.个人利益的满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8.6年前,沈浩从安徽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小岗村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带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开拓进取,推动小岗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这期间,两次在任期届满时村民要求他留任,称他是“离不开的好干部”。这表明()
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B.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其社会地位
C.人只是价值的创造者
D.人的价值就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
29.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都以他们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敬佩。这说明
A.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B.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C.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D.“感动中国”杰出人物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决定作用
30.泰州市靖江人民法院陈燕萍法官扎根基层法庭14年,所办3000余件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她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2009中国十大法治人物。这个材料说明了()
A.有付出就有回报
B.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C.人生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3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35.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
36.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37.“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告诉我们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
3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3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0.社会历史的主体有时是人民群众,有时是少数英雄人物。
3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35.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
36.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3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高二《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题(必修)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 A D C C C6-10 B C B C A 11-15 C D C C C
16-20 B A A C A 21-25 C B A C C 26-30 B B A B B
二、判断题:31-35 A A B A A 36-40 A B B A B
三、简析题(30分)
41A.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自2007年,扬州市政府作出决策,B启动“绿色扬州工程”。3年来,C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大力推行机动车尾气净化处理,严格新轻型机动车准入制度,实施绿色公交;加强工地环境管理,实行封闭施工,控制地面扬尘;严格控制燃煤废气排放,推广燃煤锅炉燃烧自动控制技术,提高燃烧效率等。凡此种种,促成了本市空气质量的好转。
结合材料,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扬州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的原因。(4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扬州市政府坚持从本市空气质量的实际出发,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作出启动“绿色扬州工程”的正确决策;4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扬州市政府坚持从本市空气质量的实际出发,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作出启动“绿色扬州工程”的正确决策;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扬州市政府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启动“绿色扬州工程”,采取相关措施,实现了蓝天目标,空气质量转好;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绿色扬州工程”中,遵循了生态规律,使扬州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42.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联合国特别于哥本哈根举行骑自行车大行动,倡导绿色出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某校高二同学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同学们就自行车这一出行工具展开讨论:——他们的讨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4分)
4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出行工具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的(2分,若回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亦可得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出行工具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2分)
43.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这次大会被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的最后一次机会,将决定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赢得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赞誉。请简要说明人类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4分)
43.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应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未来。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应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遏制全球变暖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应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人类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维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务院2009年先后批复了11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地区不仅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且在整体布局中又具有重要地位,将以点带面,盘活全国经济版图。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6分)
44.①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分,答联系普遍性、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得1分); 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些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盘活全国经济版图(2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区域经济规划都有地域特色(2分,若答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亦可得分)。
45.当前,中学生带手机入校园,使用手机现象较为常见,这也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可否使用手机成为一时讨论的焦点。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某班同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成立探究小组就“中学生手机的使用”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探究小组搜集了同学对中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不同观点:使用手机可以方便和家长、同学的联系,中学生也有消费的自由;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发短信、玩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中学生不应该使用手机;手机时常会收到一些不良短信、诈骗短信,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结合上述观点,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矛盾的观点,谈一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认识。(4分)
45.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有弊。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使用手机的不同情况应区别对待。
③矛盾的双方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中学生使用手机应努力做到趋利避害,不能影响学习;如果使用手机严重影响学习,弊大于利,中学生就应该限制手机的使用。(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46.材料一:“人肉搜索”的出现,将网络上传统的不见人、不闻声的信息搜索,转变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盯人、人查人的互动查询和寻找拷问,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答案和真相公布于众。但大家对参与其中的方式和其可能引发的后果众说纷纭。
(1)请从人生价值观角度分析,我们在网络上应如何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的价值冲突?(4分)
46.(1)①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做为最高价值标准;(2分)②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2分)
材料二:2009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就业促进政策力度,加强住房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力度。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谈谈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依据。(4分)
(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分)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分)
第三篇:生活与哲学专题复习 唯物辩证法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生活与哲学专题复习
唯物辩证法
相关原理方法论
注意:记住第三单元单元标题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重要考点和易错易混考点
1、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理解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
3、分清发展的总趋势与发展的状态;
4、注意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5、理解并背诵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
6、理解并背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重要性;
7、注意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及其具体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典型例题与考法感悟
1.2013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材料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向市民转移过程,城镇化进程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相继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城镇化土地问题等正在逐步破解。中国正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户籍制度和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城镇快速发展的原因。(10分)
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思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而言,互联网思维是指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的体验和感知、不断创新,概括起来即开放、共享、服务、互赢、创新。
××手机的成功源自于一套用户感知系统。这套系统通过论坛、预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粉丝跟踪其研发过程,并在系统内进行营销,避免了传统营销的烧钱模式;当传统手机厂商还在依靠硬件利润维持生计时,××手机生产商开发出“硬件+软件+移动互联网”的全产业链盈利模式,手机只是一个载体和入口。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硬件圈用户,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行流量变现,这是互联网的商业逻辑。互联网思维推动了一批新型企业的成功崛起,对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甚至传统农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互联网思维也逐渐渗透到政治、社会等领域。某省“政务服务网”于近日开通试运行。通过这个“政务超市”,网民可以像逛×宝一样逛“衙门”,省市县三级政府6万余个审批事项均可一网搞定,并使用××宝缴费。为此,省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出:“有些政务网往往成为形同虚设的面子工程,我省如何避免这一现象?”。
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手机商业模式的成功之处。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3.【2010 广东文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4.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砖国家多为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且都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21世纪以来,经过各自的努力,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已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列。2012年,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了5次会晤,各成员国在贸易、金融、投资等诸多领域妥善处理各种分歧、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强。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10分)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5.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颁布,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产业和投资等领域的工作随之全面启动。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保护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当今人类社会关注更多的是能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利用问题,却忽视了历史建筑带给人类社会文化脉络的传承问题。
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共识,相关政策措施逐渐完善,投入不断加大,成效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也存在重视物质层面的保护而忽视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传承。有的地方对古代建筑的保护仅重外在的规模、形制,而轻视对文化内涵的开发,使其缺少能深入人心的文化内容。有的地方对古建筑机械移植,看似保存下来,但由于其人文内涵和环境缺失或破坏,其文化价值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
在调研基础上,全国政协办公厅要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报送相关提案。
结合材料,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解读委员们在调研中的发现。
6.材料
2014年,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人所熟悉——“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进入新常态,科学发展的新动力将会显著增强,这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阐释“经济新常态”内涵所蕴含的哲理。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7.材料一
2014亚太经合组织各项会议在北京雁栖湖举行,这也恰逢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活动最后发表声明:我们承诺在亚太经合组织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本着互尊、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材料二
中国梦和亚太梦息息相关,他们互为依托。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亚太梦想,完全能够实现同频共振。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阐述各国承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原因。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分析中国梦与亚太梦同频共振的理论依据。
选择题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 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上述观点不足之处在于()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C.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2.作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目前,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全部通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中的哲学智慧有
①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②重视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 ③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④建立联系改造规律以造福人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漫画《竹篮打水》(图3)启示我们要 ①分清主流与支流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承认矛盾并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图3 4.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沙玛在《风景与记忆》一书中写道,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身在木、水、石上的想象建构。这种建构与知识结构有关,更与个人和集体记忆密不可分。这种“想象的建构”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③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总书记在作重要讲话时善于用典,他使用典故,恰当贴切、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下列总书记使用过的典故,其哲学寓意与相近的是 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④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危机”这个词,一个字代表“危险”,另一个字代表“机会”。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②矛盾双方相互陪衬、相互斗争 ③看问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普遍的、绝对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感觉累的时候,也许你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坚持走下去,你就会发现到达了人生的另 一个高度。下列理解最符合材料的是 A.新事物发展的道路必然是曲折的
B.过犹不及,要善于把握火候和分寸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始终处于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
8.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这体现的哲理是
A.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立足部分,用部分推动整体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C.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9.民主与法治不可分。香港要实现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必须捍卫法治这个核心价值。不依法办事,香港社会就会混乱,民主也就无从谈起。这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 C.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中 D.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
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需要智慧的耐心,不头脑发热、按捺不住,也不做木头人、无所作为,贻误了宝贵的发展契机。这种“智慧”表现为
A.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B.对未来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成长 C.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11.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宣布,加入了三氯生等抗菌物质,标榜抗菌的香皂、洗手液、沐浴露等清洁用品,并没有起到阻止细菌传播的实质性作用,反而弊大于利。这说明 A.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 C.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2.南通蓝印花布的工艺源于我国古老的镂空花版印染,由于镂空花版工艺纹样不能形成封闭图形,只能用大小、形状不同的斑点和短线间隔地组成纹样。这一工艺上的局限最终转化为蓝印花布独特的斑点形状及其组织和排列的节律美。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3.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新高考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一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与现在的高考相似,将两类高考分开。“两种模式高考”的方案,体现了
A.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14.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上海、浙江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区,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这一高考改革的过程设计体现了 A.客观与主观具体的统一
B.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5.2014年12月18日,《孔子哲学》新书发布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孔子哲学既蕴育于深厚的中华本原文化土壤之中,又凝炼提升出中华本原文化的精髓,其倡导的许多价值理念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相契合。这说明
A.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B.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C.批判的继承是辩证法的核心
D.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16.总书记在讲话中多处引用古语古训。下列习近平所引用的古语古训与其哲理对应正确的有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③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着重抓事物的内部矛盾,也不忽视事物的外部矛盾 ④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7.因乌克兰问题,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制裁,制裁“双刃剑”效应日益显现。据统计,欧盟的制裁预计年内将使俄罗斯经济损失230亿欧元,而欧盟成员国损失将高达400亿欧元,给脆弱复苏的欧盟经济增添“一片乌云”。这启示我们 ①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②国际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包含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方案:一是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学术型人才高考,即现行的高考,两种模式分开进行。这就意味着,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不管选择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一做法: 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②坚持了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其特殊性 ③坚持了规律的客观性,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④看到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复习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
复习教案一、二、考点梳理
考点
一、发展的概念
1.发展的普遍性
(1)表现: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原因:事物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发展的实质
(1)从性质上看,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_____________。
(2)从结果上看,发展的实质是_______的产生和______的灭亡。
【判断】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学以致用】
1.下列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又体现了发展观的是()
①邯郸学步(矛特)
②一箭双雕(联系多样性)
③吐故纳新
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有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并称之为“发展”。该观点()A.正确,因为它肯定了先进信息技术在人们命运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B.正确,因为它正确理解了发展的实质
C.正确,它肯定了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D.错误,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3.下列关于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运动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发展 ③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④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杭州地铁一号线计划2012年运营。这一工程将有利于缓解杭州交通“两难”问题,改善城市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品质,促进杭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正是因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才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C.人为事物联系是对自在事物联系的能动反映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随意建立新的联系 考点
二、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前途光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符合_________、具有和____________远大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_________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__________的支持和拥护。构建知识体系 2.道路曲折——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一个过程。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意义
(1)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_______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2)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判断】
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2、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3、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
6、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途径)【学以致用】
5、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6.2012年9月1日,是我国新《义务教育法》实施6周年。自《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教育发展不均衡等新问题。这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事物的发展道路充满着曲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7.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这表明()
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旧事物必然要走向灭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
三、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_____的、________的变化。
(2)质变:指事物__________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_____开始,量变是质变的_________,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__。(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__________,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___________。
(3)“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_________的表现。
3.方法论意义
(1)要积极做好__________,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要果断抓住_____,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要坚持适度原则
(4)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1、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2、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3、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4、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因此质变就是发展。
5、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6、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7、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学以致用】
8.“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出自史记)。下列与此古训蕴含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物和意)
B.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
C.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因果)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部分对整体)
9、“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杨万里这首诗告诫人们()
①质变是通过量变的积累而实现的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不可忽视量的积累
③既不能颠倒主次,也不能忽视支流 ④要把崇高理想和埋头苦干结合起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教育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如莫扎特6岁开始作曲,但直到21岁才写出堪称伟大的作品,这时他已经写了10年,超过1万小时。下列选项与“一万小时定律”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B.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矛盾转化)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内部矛盾)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11、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 ②整体与部分是辨证统一的 ③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是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加,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常数的值不同,圆锥曲线的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1时,轨 迹是椭圆;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抛物线;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上述结论表明()
①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即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②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
③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④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多变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实例: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新提法、新表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注:发展的实质可以单独列一条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实例: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的结果。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坚持适度原则。
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补】
4、发展的原因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内容】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例: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参考答案】
(1)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3分)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3分)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3分)(4)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3分)
(5)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4分)
【学以致用】
某国有企业,由于产品、管理、分配等原因,出现严重亏损。经过改革,新的管理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进行市场调研,调整产品的结构,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狠抓营销,实施名牌战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利税连年增加。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资本运营,在全国各地投资办厂,形成了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该企业是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解析】本题要求从经济生活中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体会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需要从文字素材中提炼有效信息,联系知识库存,从而分析和评价事物。首先从整体上感知材料,该企业从亏损到发展为大型企业集团,符合发展的实质;其次再从该企业的从小到大、曲折迂回的发展历程印证量变和质变、前进性和曲折性关系原理。
答案:(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该厂加快新产品的开发,进行资本运营,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体现了发展的实质。
(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该厂重视量的积累,并抓住时机进行资本运营,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质的飞跃。
(3)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该厂在困境面前没有等、靠、要,而是积极改革,努力摆脱困境,迅速走上发展的道路。
第五篇: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主观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主观题集锦2014.01.0
41.2011年8月12日,央行发布了《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持续“稳健”,并继续把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一报告提出,未来将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央行表示,下阶段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合理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方法)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14分)答:①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指出了改革开放的现状,又展望了中国美好的未来。②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和地位。明确指出当前中国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③坚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指出中国正在不断创新,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近两三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和批准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划从整体的角度来说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从具体的编制角度来讲,它特别突出了两点,一是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别考虑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在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说,考虑到国家全局布局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这个地方的特殊需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所有的区域规划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国规划一刀切,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的规划制定以后,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
请运用哲学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做法的合理性。(12分)
答:①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国家制定和批准的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3分)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区域规划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体现了这一点。(3分)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域规划要特别考虑到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的特殊功能。(3分)④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些规划和文件在很多重要方面体现了共性,但是又鲜明地体现了各个地区的特色或者个性。(3分)
3.材料一: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请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6分)
答:(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要把改善民生置于社会建设的全局中,统筹安排。(3分)
(2)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关键作用。(3分)
4.探究题(18分)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了多渠道就业,一部分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竞聘“村官”。某高校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了研究型学习活动。
同学们上网收集到一位法律专业大学生“村官”的日记摘抄:我想人总是要有点理想,到祖国做需要的地方去,才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在农村,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使更多的人学法、用法,我在村里办起法律夜校、法律咨询室,从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3年过去了,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说明大学生应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聪明才智?(6分)
围绕“村官”话题同学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大学生年轻、有激情、文化层次高,适宜当“村官”。有人认为,大学生专业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当“村官”会浪费大学四年的学习和投资,不适宜当“村官”。
(2)结合自己人生规划,探讨大学生是不适宜当“村官”,并说明哲学理由。(6分)
(3)假如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就业困难?(6分)
答:(1)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该“村官”选择到农村实现自己的理想。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该村官能在工作中尊重农民,心系农民。
③坚持实践的观点。该村官办夜校,学以致用。
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该村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2)①适宜。经过基层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依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②不适宜。大学生当村官是浪费人才。依据: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的看问题。
(3)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大学生应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困难中把握机遇。
②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解决矛盾,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大学生应敢于面对困难,并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应根据个人兴趣和条件,实现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
5.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潮流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第一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世博园区内建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灯光设备大量采用节能的LED光源;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参加世博会的许多国家不断交流和实践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充分展现了科技节能的创新成果,从而打造出一届“绿色的世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博”。
简要回答材料中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9分)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上海世博会为顺应这一潮流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3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低碳世博”的理念指导下,上海市打造出了一届“绿色的世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博”。(3分)
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倡导“低碳世博”的理念就是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3分)
6.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对此也作出了不懈地探索,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六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出了重大调整,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新理念。
运用认识论道理对上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12分)
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为解决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我党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并不断地进行调整。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6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同时,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我党在不同时期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不同论述就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分)
7.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但G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增长在全国率先反弹。G省的成功关键在于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适时制定了“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提出了“双转移”(转移产业和劳动力)、“双提升”(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双破解”(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和综合竞争力提高难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战略,抓紧转型,坚韧求进,化危为机。2009年G省GDP增长9.5%,经济总量连续第二十年位列各省“冠军”。
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结合材料分析G省经济成功复苏的对我们的启示。(12分)答: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G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的组合,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分)
②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G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3分)
③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G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把握关键,坚定不移地调整结构,实现了经济率先反弹。(3分)
④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G省通过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抓紧经济转型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分)
8.经历了“4.14”大地震后的玉树重建规划已经启动,青海省委指出,灾后重建是大事,听取百姓的声音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之一,要让老百姓说话,看他们怎么说,说什么,以确保重建举措收到良好效果,尽最大努力保障灾民的利益。
运用历史观和价值观相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在灾后重建中高度重视群众的利益。(7分)
答: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党和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分)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所以,在灾后重建中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