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化农村普法工作的思考
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杜桥镇农村经过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民主自治、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逐步加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目前,农村普法工作的现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农村普法的现状与难题
1、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成败的惯用标准,崇尚“时间就是金钱”之类观念,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普法依法治理求长远社会效益的治本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教育工作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大大减少了,有些乡(镇)、村的领导借口抓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把普法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个别乡(镇)、村的领导把普法和“减负”对立起来,认为组织农民学法要求农民购买普法教材,是增加农民负担,忽视了普法对依法治村、依法“减负”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2、普法教育原有“三无”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谓“三无”是指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也就是说,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有的设有普法办也是虚设)其教育手段要根据实际条件来确定,宣传经费要临时筹集。从我区农村整体情况来看,普法工作队伍力量,装备差,普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大多数乡(镇)、村还普遍存在简单、陈旧的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3、普法教育还存在“四难”的问题。一是人员难集中。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村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在企业就业,普法对象比较难以集中。二是时间难安排。农村的土地承包后,农民的时间变过去集中统一安排为个人自由掌握。且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在田里忙耕种;农闲是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习,因而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三是内容难以理解。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把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使使之深入浅出进行宣传,显得十分必要。四是体现效果难。由于农村普法存在认识上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条文难以理解掌握等诸多原因,因此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4、执法环境的变化,使一些人对普法教育失去了信心。司法腐败已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突出问题。既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反感,动摇了人民群众学法的信心,给普法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农村普法难的原因和症结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普法工作存在以上“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长期以来人治思想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得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知之甚少。许多农村干部、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普法工作深入发展。
2、学法用法脱节、执法不公的不良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是不想学法,而是觉得学法没用,不是对学法没兴趣,而是对法律没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些农民说:“法律虽好,但执行起来,就往往走样。法律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一回事,叫我们农民咋相信?学了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损害它和国家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会使农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心,农村普法已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
3、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方法,影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的普法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没有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有效途径开展普法。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一些地
方只满足与放广播,搞宣传栏进行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另外,由于一些普法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学的不深不透,普起法来难以作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等等,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
4,农村人口素质和环境条件较差,制约了农村普法效果的提高,由于农村人。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组织松散等,给农村普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以前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制
约了农村普法成效的提高.
三、解决农村普法难点的思路与对策
1、坚持“一个目标”。农村普法的目标,就是通过普法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于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要努力做到使广大农民群众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应尽义务,并懂得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干部自觉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从而推动农村法制建设.
2、坚持“两个结合”。一是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就是在普法的过程中,强调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学好法、用好法,严格依法办事.同时,引导众民在生产劳动,日生活或和人际交往中用好法,营造一十良好的学法环境.二是普法与服务相结合.普法工作一定要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服务,为深化农村改革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服务,要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从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把昔法工作做细、做实.当前,农村普法工作要注意帮助广大农民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观
念,增强依法办事意识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强烈责任意识,促使广大农民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应当成为午后农村普法工作的重点之一.
3、攻克“五道难关”。
一是攻克认识上的偏差关,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普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普法的自觉性不够,“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没有摆上同等位置上,认为抓经济是硬任务,容易出政绩,普法工作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不予重视;有的农村干部认为普法应突出宣传法律的惩处、罚没、赔偿制裁功能,而体现教育、保护、保障的法律较少宣传;少数农村干部甚至认为普法工作搞多了,群众对国家的政策、法律知识知道多了,反而不好管理。还有一大部分农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认为法律是国家制定的,普法是政府的事,是干部的事,与自己无关,只要自己安分守己,不招惹是非,不违法,不打官司,法管不着自己,没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
二是攻克新的经济形势与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矛盾关。把普法工作延伸到乡镇企业、村办企业中去。根据大港的实际,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形成规模。几乎每个村都有1到2个企业,绝大多数村民都在企业就业,在厂里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和约束力,这样时间好掌握、人员好集中、内容好安排、效果好检查,是开展普法教育的有利阵地。
三是攻克学用脱节关。普法教育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农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管理自己的事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果只学不用,学用脱节,加之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就必然挫伤农民学法的积极性,影响普法的效果。一些乡镇在开展普法过程中,满足于完成任务,应付检查,难免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出宣传栏、办培训班等形式上,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将普法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与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不能从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出发,农民群众不能从学法中见到效果,学法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不高。
四是攻克农村普法宣传形式简单落后关。由于农村受生产季节性和农民居住的分散性,在农村很难组织农民集中进行法律知识学习。一些乡(镇)、村受到经费、设施、场地制约,主要是靠有线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法,效果是非常差的,大部分农民群众很难接受到普法教育,造成普法覆盖面窄。在一些经济基础差的乡镇,有的村就连上述简单的普法形式,也难以保障,部分农民根本接受不到任何法制教育。很多农民法律知识十分贫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故此,普法形式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要变“我宣讲什么,农民就学什么”为“农民需要什么宣讲什么”。从帮助农民解决疑难问题入手,将普法工作与依法解决农民的实际法律问题结合起来,寓学法于用法之中,使农民真正学到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可采取以案说法、图片解法,组织旁听审判,组织反面典型现身说法、法制文艺、法律咨询等形式,使农民在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中受到法制教育。
五是攻克普法工作基本保障落实不了关。一些乡(镇)、村普法工作力量还较为薄弱。乡(镇)的普法工作目前主要由乡镇司法所或综治办承担着。乡镇司法所只有一至二个司法助理员,而且司法所的人员一年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配合乡镇的中心工作。仅靠一两名司法助理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普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普法经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考核监督力度不力,也造成了农村开展普法工作的季节性、主动性不强。
4、作到“六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把农村普法摆上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舍得投入人力物力,切实把普法工作落实到位。二是领导责任到位。要把研究部署、监督、检查普法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明确将抓普法依法治理和干部群众法律知识的提高
作为衡量党政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与其政绩挂钩,层层建立普法工作责任制,落实目标管理,把各级干部对农村普法工作的领导责任由“软”变“硬”。三是硬件建设到位。乡(镇)、村厂(企)对普法要有领导分管,要有办事机构,要有现代化的普法设备。每个村委会要作到六个有:有一个法制宣传栏;一个法制课堂;一个法制广播站;一支普法骨干队伍;一套普法制度;每户一本法律读本。四是普法人员素质到位。农村普法工作能否落实与普法人员自身素质有着密切关系。要加强对普法人员的选拔使用,努力高普法人员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热心法制宣传、熟悉业务、作风扎实、事业心强、乐于奉献的普法骨干。五是效果到位。要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采取有利措施,确保农村普法工作落到实处。要紧密联系农村工作实际,把普法教育与依法治理乡(镇)、村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本地区的难点、热点问题。六是监督到位。坚持和实行“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的普法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年度和阶段性的普法检查、总结。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监督作用。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对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普法工作汇报,推进农村普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第二篇:抓好农村普法工作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是贯彻执行依法治国方略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贯彻执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践活动。“一五”、“二五”、“三五”普法以及快要结束的“四五”普法,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普法是全民普法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有了很大进展,但是效果不太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一个方法问题。本文就怎样才能抓好农村普法,从认识、方法、效果三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站在依法治国的高度深化普法认识
搞好农村普法工作,首先要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第一,深入农村普法,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需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在农村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功,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很低,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差更远。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一个基本要求是全体公民应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学法、懂法、守法成为整个社会的时尚,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开展普法教育,就是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把法律交给全体公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仍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从根本上说,没有农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全民法律素质的提高。“一五”、“二五”、“三五”普法,在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农村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偏远山区,在一定意义上走了过场。这就要求我们在“四五”普法中,一定要把农村普法拿在手中,克服困难,做好工作。
第二,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在社会大变革中,由于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由于新旧体制转换出现的摩擦,必然会产生矛盾和纠纷。就农村来说,近几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行政许可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规范。但是由于宣传普及不够,农村还存在许多问题:基层干部不依法办事,侵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侵占集体资财等等,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农民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有的无故拖欠甚至拒交数量不大的税费。有的邻里之间经常发生争田、争水、争山林、争宅基地等矛盾。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妥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要靠教育,靠法治。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增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使干部群众都依法办事,依法理顺农村各种关系,使干部在依法管理中为农民热情服务,使农民在依法行使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农村社会进一步安定和稳定。
第三,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是加强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特征。《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农民居住分散,生活自由散漫,文化生活贫乏,思想观念僵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特别是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思想、宗族房头观念、邪教组织和邪教势力有所抬头,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重在宣传,重在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既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有助于其它教育内容和效果的增强。我们深入开展农村普法,一方面在学法的基础上,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完善村规民约,把村级财物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实行依法治村;另一方面依法打击取缔破坏、影响社会精神文明的活动,净化社会风气,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针对农村工作的特点优化普法方法
农村普法应针对农村工作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素质低,生产季节性强,开展普法教育工作难度大、任务艰巨,基于这种情况,现阶段开展农村普法应当坚持以下四种方法:
(一)组织法律培训,主导普法。坚持面授为主,是开展普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农村普法,也必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要分级负责,层层抓好法律培训,充分发挥法律培训在普法中的主导作用。一是乡、镇要负责抓好村(居)民委员会主要干部的法律培训,每年要集中进行一次3至5天的法律培训;二是村(居)民委员会要负责抓好农户(居民)户主的培训,第季度要组织一次。通过法律培训,重点抓好基层干部和普法骨干的培训,实现一户一个“法律明白人”的目标。
(二)利用农村工作,渗透普法。普法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农村普法也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个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开展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党建、奔小康”、“治安模范小区创建”、“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工作的全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普法的目的。
(三)抓住学校教育,辐射普法。开展农村普法,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低,集中起来学法确有困难。而各级各类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人数多,人员集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有专业教师。要利用学校这一有利条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校,要把普法内容组织编写成易懂易记的顺口溜、三字经、打油诗,由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培养“小小普法员”,让他们放学回家后,背诵给父母和他人听,使家长和学生都受到普法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所小学就能覆盖一个村。这样,既抓住了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又发挥了学校在农村普法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普法。
(四)开展多种活动,烘托普法。普法教育是一项社会宣传、社会教育工作,没有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开展的。因此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农村普法。一方面,要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农民爱好热闹的特点,广泛组织开展编演法制文艺节目,放映法制题材影片,展出形象生动的法制宣传图片和漫画等活动,赋予普法一个有效的载体,通过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辟法制宣传专题或专栏节目,加大普法的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普法活动。另一方面,要以部门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适时组织开展一些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不断掀起一个个普法高潮,烘托出一个浓厚、强烈的普法气氛。
三、围绕农村社会的稳定强化普法效果
农村普法必须办实事、重实效。农村最大的实效,就是要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和稳定。因此,必须围绕农村社会的稳定,强化普法的具体效果。目前,农村普法效果要从三个方面强化:一是增强权利义务观念。通过普法教育,全面宣传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使干部群众树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明确不能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也不能只讲义务不讲权利。二是培养依法办事的习惯。通过普法教育,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学法、懂法、守法,遇事想问题要想到法,解决问题要依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要合法,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三是规范依法治村行为。普法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做到严格依法办事。在普法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依法治村活动,是普法工作的深入和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由于农村普法工作不深入,有些地方的依法治村工作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作用,使依法治村变成了一句口号。因此要通过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工作,进一步规范依法治村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学“大法”立“小规”,在全面学法的基础上,按照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修改完善依法治村的规定和制度,把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在内的村级事务纳入法治轨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村,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深化普法工作推荐依法治理
深化普法工作推进依法治理
各位领导:
我们双浜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届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双浜”、“法治双浜”,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法制宣传与法治建设相结合,落实组织,强化措施,统一部署,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2009年我们双浜村被命名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具体做好了三个方面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了保持全村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提高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增强人民的法治意识,村党委、村委会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的意义,把普法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多次召开村班子联席会议,及时分析每阶段的工作情况,落实部署和指导下阶段的工作,专门成立了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其他村干部为组员。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为顺利扎实有效开展“五五”普法,制定了“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从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布置和落实,保证了 “五五”普法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
二、广泛宣传学习,努力提高普法工作的普及率
为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依照村制定的“五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抓好以青少年、农民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普法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普法工作的普及率,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我村“五五”普法工作的着力点。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教育对象突出重点,教育方式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贴近工作和生活”。
1、教育重点内容:结合上级“五五”普法规划要求,期间主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成立村民法制
学校,建立法制图书阅读栏,设立法制宣传橱窗专栏,健全法制宣传制度,组织村班子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并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组织村民小组长及妇女联络员举办多期“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学习,学习《江苏普法农村版》有关普法内容,从而提高了村干部、村民组长和妇女联络员等工作者的法律知识水平。
2、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我村通过育新民工子弟学校进行针对性的普法宣传教育,举办各类法制讲座,观看普法配套光盘,法制图片巡回展等形式进行“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同时,通过露天放电影等机遇插播“五五”普法幻灯片和电影纪录片。从而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进一步营造全村普法宣传教育良好氛围。
3、教育内容贴近工作和生活。以“宪法”为核心,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以“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宣传和教育,如悬挂宣传横幅和张贴标语等。普法的宣传内容:十七大专题;法制宣传日;五五普法;法律六进;通俗标语。
三、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我村自开展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工作以来,全面实现了村委会选举民主化,村级管理规范化,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化,村务财务账目公开化。使“四民主两公开”制度落到实处。达到村级班子团结,运作规范,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无刑事案件,无集体上访。村民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经济得到了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
各位领导:“五五”普法工作已经结束,“六五”普法已经开始,我们双浜村在新一轮普法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在思想上真正重视,狠抓这项工作落实,对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对策,做好分类指导,重点教育,在“六五”普法工作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继续抓好“六五”普法工作,把我们双浜村的民主法治工作做得更好。
第四篇:关于加强农村普法依法治理的思考
加强农村普法依法治理,是深入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性保证措施。把农村普治工作作为法制建设的基础性,重点性和紧迫性工程来运作,是当前一个时期深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这主要基于如下思考:
农村普治工作相对滞后的主要问题和表现
1,法制观念淡薄问题。少数乡村干部对农村普治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把自己列为普法的对象,认真接受法制教育。有些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办事主观武断,有个别干部置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于不顾,从极端利已主义出发,我行我素。甚至公然说,农民懂法了,我们就管不了了。这种愚民政策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思想感情,影响了干群关系,出现了不安定因素。
2,依法管理能力弱化问题。一方面,有些农村干部缺乏依法管理能力,在工作方法上习惯采用压服或经济制裁的手段,严重地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对这种违反村民自治的做法,群众意见很大。另一方面,在管理村集体经济过程中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甚至造成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引起村民公愤。据调查,在2002年全县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落选者中,有80%因不会管理或管理不善而被群众投了否决票。
3,依法建制不完善问题。有些乡村民主法制建设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或缺乏实质性内容。乡(镇)务公开,村务公开仍然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有的干部不愿或不能充分发挥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制定的村规民约,自治章程缺少必要的监督执行程序和约束力,成立的村民理财,监事组织存在职责不清,工作不力问题,形同虚设,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群众对此心灰意懒,司空见惯,失去了民心。某村设立的村民监督组织都由村支书一人把持,其成员大多任命而非选举,出现了家长制现象,自己监督自己,改变了监督的性质。
4,法律素质偏低问题。目前仍有一少部分村民没有走出文盲加法盲的行列,特别是在他们遇到维权和用法的事务时,缺少用法来解决问题的概念或不知怎样用法来解决。某村民因邻里火灾造成自家损失后,不知依法追究他人责任而自认倒霉,其亲戚自行与责任者争执索赔,以至殴斗,发生了严重的邻里纠纷,甚至触犯了刑律。所以,法律素质低下,是直接造成法制观念淡薄,各种矛盾纠纷和违法犯罪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给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的重要因素。
加强农村普法依法治理的对策思考
今后一段时期,应围绕农村普治的工作特点,确定“以突出依法治村为重点,以依法治乡(镇)成果推动依法治县进程”的农村工作思路。要贯彻“以用带学,以学促治,以治保稳”的工作方针,着力在普治工作的主要环节上实现突破。
1,必须从加强法制教育入手,进一步提高农民用法意识和水平。一方面,要在法制大氛围的条件下,培养和提高农民依法维权,依法护利的主体意识。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个代表”,十六大精神学习教育和其它各种专项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依法治理社会环境,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党政部门和各级组织要带头学法,普及法律,在确保依法行政的同时,经常开展规范性,可行性,实效性和广泛性的法律教育活动。采取启发灌输,带动影响或益于接受的强制性教育手段和行政手段,把“法”的概念和涵义具体化,形象化,权威化,送到千家万户,偏远村落,每个农民的心中。另一方面,司法行政和法制教育主管部门的依法行政及法律服务是增强农民用法意识的关键。要减小部门偏见,根除城乡差别,增强为农民撑腰做主的秉公执法意识和尊农爱农思想感情。要强化宗旨教育,增强职业教育,树立强烈的服务观念,努力帮助农民提高法律意识,增强用法水平。
2,必须从平息农村矛盾,缓解干群关系,确保农村稳定出发,切实把乡村干部学法作为农村普法的重点。一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乡村党政干部要站在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摆上日程。要转变观念,适应需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乡务村务和政务财务。二是要精心组织学习。开展乡村干部学法活动,必须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形成由普法主管部门统一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协调组织,定期例会研究部署农村普法和乡村干部的学习工作,各部门要联合开展学习创建活动。三是要周密部署,加强监督。要把乡村干部学法列入“四五”普法规划,逐级形成制度,制定实施意见,编写专用的普法教材,安排充分的学习时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登记,考核,检查等监督措施,要把干部学法用法情况作为个人考评与奖惩挂钩,并作为重要条件来衡量每个干部的提拔和使用。
3,必须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各种普法形式,充分调动农民学法积极性。一定寓教于乐,建立自己的法制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巡回演出。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用自己身边的事例教育自己人,让农民群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二要开展农村“普法月”和“百日普法”活动。对涉农密切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要统一部署,开展“专项法普及月”活动。集中送法,集中普法,集中用法,达到强化目的。要把专项整治或综合治理的内容同时拿到活动中,通盘部署,结合运作,追求更大的效果。三要开办法制专题栏目。利用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优势,开办“农村普法专栏”节目。针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难点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以及发生的类似依法防治“非典”等大型突发事件等,编辑节目内容,定期在黄金时间播出。四要建立法制教育固定阵地。每个乡镇,村都要建立一个普法夜校,成为向农民宣传法律知识的固定场所,适时组织农民群众学法,讲法,开展各项法律普及活动。五要创建条件,利用微机联网进行普法。有条件的乡村要和各“法制网”进行联网,省,市,县级平台要制作普法网页与乡村联网,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普法活动。六要建立一支法制宣传骨干队伍。各乡村要有计划地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民作为法制宣传员,定期参加上级组织的法制培训,也要自己开展培训活动。另外,各乡镇和有条件的村都要在明显位置设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结合上级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品开展宣传教育。
4,必须把握重点环节,逐步深化依法治乡(镇)。随着党的十六大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突出与重视,农村工作各项改革逐步深化,这就为农村依法治理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好的环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课题。所以,深化依法治乡(镇)必须把握好四个重点环节。一是规划环节。在党委的依法治理工作意见,决定和地方发展经济“十五”规划中,要把依法治乡(镇)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加以突出,特别要列入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总体规划中。要把乡镇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真正实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二是依法行政环节。在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了依法行政的核心问题。所以,在依法整章建制中,要清理废除旧规章,依法建立新的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在推行乡镇政务公开中,要把一切政府行为规范于法律法规的约束范围内,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实现法律化,公开化,最大化。三是责任制管理环节。为进一步扩大行业依法行政责任制在农村延伸的效果,乡镇及行业所属部门要建立完善和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量化管理,分解指标并落实到单位和人头。切实实行“两错”追究制,罚缴分离制和持证,亮证执法制,依法执行公务。四是专项治理环节。农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多体现在农民负担上,依法治乡(镇)开展专项治理要重点围绕农民减负问题突出抓好稳定工作。同时,也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治理农村“三乱”,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级组织不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整顿。
5,必须实行重点突破,进一步扩大依法治村成果。在当前情况下,依法治村的核心主要是村民自治。就是要使村民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要把开展行政村法治化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做为依法治村的一项重要措施,突出重点,实行突破。首先,要在村民自治上实行重点突破,为实现村民“四自”提供可行的保障。要充分发挥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保证机制作用;充分发挥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机制作用;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成立村民理财组,监事组,开展争创“三户一村”(遵纪守法户,文明户,小康户,小康村)活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其次,要在大力推行村务公开上重点突破。要围绕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积极开展规范性,权威性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活动。并使民主监督形成公开化,制度化,使村委会的各项管理工作真正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培养和提高村民参政议政,进行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再次,要在村民遵纪守法上实行重点突破。强调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必须以村民自我约束为前提。制定的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要既合村情,又合民意,既约官又约民,既约人又约事。村干部和村民要自觉遵守和履行规定,对于违犯者,由村民大会和村民组织按章程规定予以公开处罚。
6,必须实行综合治理,依法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第一,要完善农村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功能,努力化解基层矛盾。要充分发挥乡村司法调解中心,调委会的作用,排查调处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民事纠纷及矛盾,预防民转刑和群体上访及群众性械斗事件的发生。同时在对“两放”人员实行接茬教育中,要给予分配土地和其它应得权力的村民待遇,做好帮教转化工作,预防重新犯罪。第二,要发挥农村执法部门的整体功能,切实解决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要经常开展不同规模的“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和查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突出发挥乡镇法律服务所的作用,为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经济组织在生产,生活和经济交往活动中遇到的涉法问题和经济案件,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代理诉讼事务和非诉讼法律事务。第三,要发挥基层行政执法机构的作用,依法维护农村经济秩序。工商,财税,经管,土地等各派出农村机构,要发挥功能,协同作战,严厉查处各种坑农,害农,骗农和欺行霸市,扰乱农村市场秩序的案件及行为,为确保农村经济秩序稳定提供保证。第四,要以德治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三个十”创评及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大力开展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家庭以及遵纪守法光荣户的评选活动,使农村创安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再上新水平。
第五篇:关于农村普法的传播学思考
关于农村普法的传播学思考
王平
摘要:农村普法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必须遵循传播的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将农村普法视为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农村普法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及路径选择。研究认为,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是包括我国农村普法在内的普法教育传播持续深入开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社会和现代传媒时代,普法主管部门应顺应时代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大众传媒及社会各界的法制宣传教育作用,实施大联合和社会化运作;在普法传播外部要素的努力过程中,社会政治对于农村普法传播的法律支持、体制支持和政策支持尤其重要。
关键词:农村普法传播;困境;路径选择
从2006年开始,我国进入“五五普法”时期,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在规划中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这对于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和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普法实践的深入催生有关理论研究的产生和拓展。目前关于农村普法的研究文章不少,但多是一些司法行政机关从事普法工作的宣教人员,从经验实务层面,探讨农村普法教育的具体问题,偏重政治性、实务性和经验性,且对农村普法的“传播”属性、特点和规律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探讨,因而,具备科学理论基础的农村普法研究成果较为匮乏。
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 这也可能是我国农村普法经过了二十多年仍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普法是法制信息系统在农村社会的运行,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必须遵循传播的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将农村普法教育纳入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中去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农村普法的特点、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使包括农村普法在内的我国普法教育研究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农村普法传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1.法律知识的专业性、特殊性和农民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较低的矛盾
从普法传播的内容看,法律知识无疑是普法传播的主要内容,然而,法律不是一般的知识,是难以通过一般的知识普及的方法就能使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较低的农民理解法律的真谛的。法律知识不仅是一种指导性、教育性很强的专业性知识,需要受者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掌握,而且法律知识还有一般知识所没有的内在特点和结构。这种“特点”和“结构”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和“论辩性”,需要融入法律主体的积极参与、实践和讨论才能够把握的知识和精神。法律知识的这种专业性、特殊性和农民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较低的矛盾与现实,无疑增加了农村普法的艰难性。
2.农村社会的改革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普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新时期以来,随着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推进和深化,特别是经济商品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从改革开放前的 1
“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与此相应的,农村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就业渠道增多,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和新兴阶层。这必然加剧了农村普法的困难性和复杂些,如农村普法时间难以安排、农村普法对象难以集中培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接受信息的途径、以及对法制宣传的需求等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尤其是在农村普法的新时代、新形势下,普法的政府组织传播模式越来越失去了组织支撑和社会根基。
3.农村普法传播方式及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农村普法宣传不仅多采用“纯文本”法律知识传播或空洞枯燥的照本宣科方式,且普遍存在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现象,宣传的多是禁止性、义务性法律条款,对涉及农民权利保护的相关规定或授权性规范宣传不够;对涉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够;对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涌现的土地征用、环境保护、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和农村社会保障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宣传、教育及疏导力度不足。在传播媒介或渠道的选择上,一直沿用贴标语、摆展板、散传单、摆摊咨询等传统模式,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颖性,无法调动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
4.农村传统法律文化与不完善的法治实践对农村普法的负面影响
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传播学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课题。传播致效的过程,不仅与系统中各要素(传播者、信息内容、传播媒体、受传者)密切相关,并贯穿于过程的始终,而且还受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系统外因素的影响与作用。我国是一个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国民深受封建专制主义、人治主义、礼治主义、法律工具主义等思想和不良风俗习惯的影响,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较为落后和淡薄。相对城市,农民尤甚。许多农民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较少,权利义务意识、参政议政意识等极为缺乏,因而不注重、也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权,更不懂得如何积极、正当地参与村民选举和村务管理等;农村干部依法行政观念普遍较低,人治思想、特权思想还大量存在;农村法治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知法犯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挫伤了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良好法治氛围和普法环境的营造,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多年农村普法教育的功效。
5.制约农村普法传播的人、财、物“瓶颈”
涉及到农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普法,需要巨大的投入。从机构设置、人员和设施配备、内容制作,到组织宣传教育活动、考核验收、检查评比等,都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然而,目前我国普法职能部门的专职普法人员数量有限,勉强维持日常工作的开展,而在一些基层单位,法制宣传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对于繁重的普法工作只能是疲于应付;从经费保障来看,目前普法经费完全靠政府拨款,不能保障足够供给。一些贫困地区至今没有按要求将普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的虽然列入了,但标准低,有的乡村尚未拨付到位。上述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农村普法的正常进行。一些经济欠发达或偏远落后的农村,普法工作尚存在大量的“盲区”或“死角”。
6.农村普法传播的“体制性”问题
目前包括农村在内的全国普法教育工作尚未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普法工作一直缺乏刚性的制度性规范。虽然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五次五年普法教育均发布了通知、颁布了决议,但这些决议过于笼统和概括,操作性不足,且五年颁布一次,“使决议的连续性、稳定性不强,影响了权威” [1]。一些地方如江苏、天津、广东等省,虽然已经制定了《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但
法的效力弱,等级低,调整范围小,且也存在原则性规定多、提法太笼统、操作难度大、易流于空泛等问题。
在农村普法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刚性的立法规范和保障,普法工作一直通过行政手段或笼统的政策、条例等手段进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又由于没有建立权威的、切实负责的领导机构,尤其是没有明确授予普法领导及其办事机构履行职责必须具备的相应的职权,普法机构和人员的地位、编制没有定性和保障,因而,难免会出现人微言轻、操作不便、组织不力、普法工作难以深入、甚至流于形式等问题。
二、农村普法突破“瓶颈”的路径选择: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
1.充分重视和发挥大众传媒的法制宣传教育作用
在现有政制下,各级政府和大众传媒是农村普法教育传播的主要责任主体。从农村普法的第一责任主体看,普法主管部门是国家农村普法的实质传播者和传播决策者。但如前文所述,农村普法的政府组织传播模式在新的普法形势下存在着“人少、钱少、职能弱、覆盖率低”等诸多局限和不足。当前农村普法传播存在的“瓶颈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普法的政府组织传播实践的问题和困境。而作为农村普法的另一主要责任主体或途径的大众传媒,是农村普法传播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与普法的政府组织传播模式相比,具有“跨阶层、跨行业、跨地域和大众化、平民化、快捷、廉价及寓教于乐”等传播优势,更能够适应或满足农村普法传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和新挑战的需要。毋庸置疑,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是包括我国农村普法在内的普法教育传播未来开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普法主管部门应顺应时代发展,“在延续过去的一些好的传统做法的同时,需要特别注重运用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工作,特别是大众传媒这种覆盖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媒介” [2]。
2.搭建政府部门与大众传媒及社会各界对农普法的合作平台
在传统的组织传播模式下,普法工作主要依靠普法机构少数专门人员“单打独斗”,普法的广度、力度和深度非常有限。全民普法本应是依靠和发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合力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仅靠政府部门或社会哪一部分力量都是不够的。在信息社会和现代传媒时代,普法主管部门及其宣教人员,应从当前一般的事无巨细的法制宣传事务中“解放”出来,实现职能和角色的转变,即从前台转向后台,从“演员”提升为“导演” [3],真正施展普法主管机关的筹划、动员、协调、指导和规范等管理功能,实施普法的大联合和社会化运作,才能保证我国普法传播卓有成效的开展。
所以,搭建政府部门与大众传媒及社会各界对农普法的合作平台,是农村普法创新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具体的做法主要有:共同创办或制作对农/涉农普法栏目或节目;合作开通各类常规的对农/涉农法律服务热线;合力举办各类农村普法活动等。如山西省翼城县司法局局长贾永录在“贴标语、摆展板、散传单”等老一套普法模式遭受“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和冷遇之后,另辟蹊径,选择电视这一最受群众欢迎的媒体普法。他们通过与翼城县电视台合作,组织策划了一个全新的普法栏目——经纬剧场,并在多个行政村建立了“经纬剧场拍摄基地”。该栏目不仅创下了翼城电视台“收视率”之最,而且掀起了广大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热潮,营建了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成功地突破了农村普法教育的“瓶颈” [4]。
3.加强不同层次的对农普法或服务的法制专栏、专版或频道(率)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专业信息机构,越来越成为社会法制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因而也是农村普法责无旁贷的主要责任主体,应在频道、频率或栏目、版面等的设置上,体现出“分类指导、专业为农服务” [5]的倾向。为此,应增加不同层次的专门对农普法或服务的法制专栏、专版或频道(率)。目前央视农业频道的《法制编辑部》栏目,就是这样的对农普法专栏。除此之外,地方电视台也有与当地政法部门、法制新闻协会等合力创办的对农普法节目,如江西科教农村广播于2006年8月在江西省法制新闻协会的指导和支持下,面向农村开播了法制专栏《天天说法》,每天1小时,以直播、互动、多版块、双播的节目形式对农普及法律知识,开展农村法律咨询服务[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荆门沙洋县高阳镇垢冢村专门开播了法制宣传调频广播,除转播中央新闻、湖北新闻等节目外,还开办了《法治在线》、《廉政文化》等自办节目,并通过小喇叭传达到每个农户,使垢冢村的农民群众多了一个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了解农村方针政策等信息的窗
[7]口,得到了全村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和认可。但这样的对农普法专栏或媒体在全
国为数甚少。鉴于农村法制建设与宣传的重要性,亟需加强传媒对农普法的专业性、层次性和覆盖面。
4.优化选择涉农/对农法制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从法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大众传媒应加强涉农/对农法制传播的针对性和贴近性。从内容选择看,应针对农村实际,加强对涉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对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土地承包经营、征地拆迁、民工工资拖欠、农村招商引资、农村低保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及时予以关注并正确引导;要注重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即从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和伸张、维护法律的基本精神出发,把农村普法的重点放在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上。从对农/涉农法制传播的形式选择看,应尽可能采取一些生动活泼、通俗形象、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将有关法律知识编成电视剧、广播剧、法制故事或者以举案说法、小品、快板等形式表演;通过法制新闻信息、法制专题报道、法律信箱、专家咨询、法律演讲、知识竞赛等方式传播农村法律信息和知识;通过各种媒体活动、特别节目、法律援助活动等方式,拓展和加强对农法律服务;注意加强涉农/对农法制传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应积极吸引或邀请广大农民群众、律师、法律服务中介组织机构、有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和互动。
5.加强大众传媒对农普法传播的舆论监督功能
普法传播的社会功能并不只是单一的普及法律知识,而是由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普法传播功能构成的整体,形成不可分割的社会功能体系。从普法传播作为社会信息传播一个种类或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看,农村普法传播具有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协调农村社会关系,疏导农村社会矛盾、承接和传播文化、进行社会一体化教育等一般功能;从普法传播作为法制教育传播的特殊功能看,农村普法传播还具有农村法制信息传播、法律教育、威摄震摄、预警引导、法律服务和法制舆论监督等功能。鉴于农村法治实践对农村普法传播致效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和农村普法传播旨在促进农村法治实践完善的目标宗旨,在加强农村普法传播社会功能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尤须加强大众传媒涉农/对农普法传播的舆论监督功能。
在诸多社会监督形式中,舆论监督不仅是最有效、最快捷的,而且是最廉价、最易于操作的监督机制。这种机制植根于公众的权利和利益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通过新闻媒体的作用,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彰显良知,是一股十分重要的公众的民主力量。社会公共权力的不公和失误,一旦通过新闻媒体形成舆
论的压力,往往会比较容易地促使不公的消弭和失误的矫正。”[8] 所以,对于农村“普治共举”即普法与依法治理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要求来说,加强大众传媒的法制舆论监督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农村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只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法治实践的完善。
(本文为200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维护农民知情权和建构农村信息保障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8BXW022)
注释:
[1] 白银燕,李才荣:《浅谈我国普法中的问题与建议》,《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陈爱红:《对于开展网络法制宣传教育的几点思考》,.cn/onews.asp?id=637 11K 2009-9-7。
[3] 俞松苗:《法制宣传教育社会化运作问题思考》,《普法依法治理通讯》,2004年第4期。
[4]郭建珍:《贾永录唱红普法大戏》,http://news.sohu.com/20070728/n251290567.shtml。
[5] 李缨、庹继光:《农村普法进程中广播电视的作用探析》,《中国广播》2007年第 3 期。
[6] 万筱泓、曹微:《团结新闻媒体 共促普法教育——江西省法制新闻协会工作略记》,/2008/8/8/jubapkmgfjjb.shtm 2009-8-30。
[7]《沙洋县高阳镇垢冢村法制宣传调频广播正式开播》,/2008-11/12/cms694569articl...2009-11-15。
[8] 黄瑚主编:《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