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曲江新区二期规划
201
4年曲
江新
区将全面深化改革 引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CCBD)效果图
欢乐谷“丝绸之路”主题旅游景区效果图
曲江·雁翔路国家级文化产业聚集区(QCIC)华商传媒产业园效果图
2014年是曲江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年,该区将进入全面发展、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
回顾总结曲江十年文化发展探索的成功经验,曲江新区已迈入了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的新阶段。2014年,该区将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引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目标实施文化建设,以战略眼光布局谋划文化产业发展,以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市场化加快各类文化单位改革„„
2014年,该区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中领航前行、大有作为,争当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排头兵,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以CCBD项目为主导
打造绽放丝绸之路精神的国际性金融商务中心和文化产业新城
以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CCBD)项目为承载,加强与中亚国家在文化、旅游、商务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将CCBD建设成为融现代旅游经济、都市商业文化、国际会展产业、大型国际居住社区为一体的新型城市中心,西安内陆开放开发高地、城市价值高地、产业聚集高地和未来都市生活体验地,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商业新城。与华侨城集团共同规划建设2000亩欢乐谷“丝绸之路”主题旅游景区;与招商局集团合作,在浐河西岸黄土台塬区建设生态优美、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文化风情小镇,争当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排头兵。
以QCIC项目为抓手
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化、聚集化、创新化融合发展
以“一年快起步、三年成园区、五年创品牌”为目标,以9000亩杜陵生态林为依托,曲江·雁翔路国家级文化产业聚集区(QCIC)着力打造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华商传媒文化产业园、陕西出版传媒基地、雁翔文化产业创意谷聚集区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及公用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实现各种文化生产要素的充分汇聚,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化发展,打造完善的文化产业硬件设施,构建完整的文化企业孵化政策和服务环境,实现各种文化生产要素的汇聚,力求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实现文化企业和产业从空间汇聚到相互融合的全新复合型文化业态。
推大剧、大作跻身国家级精品工程
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目标实施文化建设
2014年,曲江新区将加大与国家级文化机构、国际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推出一批大剧、大作,跻身中国国家级精品工程。与中央电视台、中演集团、华侨城集团等国家级文化企业项目合作、通过投资合作与经营合作,使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在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基础上,跻身中国文化企业国家队;力争《大秦帝国》第三部《崛起》2014年内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时段播出。力争大型史诗剧《大秦帝国》第二部、中国首部革命历史题材3D立体动画电影《冲锋号》、话剧《明天》、大型经典文化工程《西安秦腔剧本精编》等作品荣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西安新华书店、西安市电影公司等八家改制文化单位再创辉煌
做大做强做优曲江文化产业集团
打造曲江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升级版”
2014年,曲江新区将继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大力培育壮大以现代金融和商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做优以文化产业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巩固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先优势和市场份额,大力培育发展以现代金融和商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曲江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升级版”。加大国际品牌引进,拓展与加拿大大马戏演艺集团、新西兰维塔科技、美国好莱坞、百老汇等世界级文化产业巨头的合作,在新一轮文化产业崛起竞争中赢得更加广阔的天地。
策划规划丝绸之路申遗永久会址、丝绸之路博物馆
以规范化、效能化为目标
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和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2014年,曲江新区将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搞好专项治理,下大力解决绿化、美化、亮化和交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让城市更加整洁有序,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利用高技术信息手段,加强对市容市貌、园林绿化、市政道路、交通设施、综合执法等管理情况进行监管,形成数字化管理、网格化定责、精细化管控的城市管理模式。并建立健全维稳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
第二篇:北城新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城新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城新区二期规划用地总面积21.3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南起南京路,北至长春路,东沂河、西祊河为界。此次规划区将形成一心、一轴、三区、多组团的生态网络型空间结构,把北城新区二期建成宜居宜业滨水花园新区。
从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局出发,按照“众星抱城、城乡一体、同城发展、适度超前”的要求,实现北城新区二期与一期、三期建设的有效衔接、协调推进;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按照以人为本和“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强化公益性设施、公共空间、环境绿化等规划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北城新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报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北城新区二期规划交通便利教育均衡
交通:规划设置13座快速公交站点 两条有轨电车形成环路
本次规划中预留了地铁线路和站点的位置,考虑在近期采用快速公交巴士(BRT)的方式加强与其他片区的联系,规划区内设置快速巴士站点13座,为整个规划区服务。
有轨电车作为我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次级系统,主要为北城新区居民服务,规划形成环路。将规划新建两条有轨电车环线,规划区内设置17座有轨电车站点。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功能分区,在商业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等重要的城市功能区设置4座公交枢纽站点,以增强城市功能中心的可达性,发挥公交运能效率。
教育:19所中小学服务教育 小学服务半径500米
此次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三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三区为文化娱乐休闲区、商业商务中心区、体育与科研创意中心区。其中,体育与科研创意中心区西邻祊河,教育科研用地主要分布于祊河沿岸的创意中心区和居住区内部的中、小学,依托临沂大学城的科研优势,创建北城新区的研发产业集聚区。
按照服务半径500米,占地50亩,规划了班额为36个班的小学12所;按照服务半径1000米,占地80亩,规划了班额为36个班的中学5所。同时规划布局了2所高中,确保中小学服务半径合理、规模适中。
服务:增加五站规划内容 将建2座加油加气合建站
为了更准确地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定位,本次规划增加了加油加气站、厕所及垃圾站、消防站、通讯基站、派出所等五站规划内容。
规划6座加油站,其中2座为加油加气合建站,加油站占地约6.8亩、加油加气站合建用地约11亩。二期规划范围内公厕78处,垃圾站43处,其中公共垃圾站合建26处。
规划范围内规划一处消防特勤站,一处中心站和一处一级消防站。除了满足北城新区二期的消防要求外,还可以兼顾北城一期的消防安全要求。
在规划范围内规划通讯基站32处,并规划了3处派出所,每处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第三篇:新区规划
新区规划
一、无锡新区高新产业规划(分为A、B、C区)
1、无锡新区高新产业A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为:北起春华路、泰山路,南至新梅路、312国道,西至京杭大运河,东至沪宁高速公路。规划总用地面积31.01平方公里。
用地现状:高新产业A区现状用地总面积为3100.6公顷,以工业用地为主,工业用地面积为1679.4公顷,占高新产业A区总用地面积的54.14%,其中一类工业用地面积为1144.0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6.9%,水域、农地、林地等用地约为742.7公顷,用地性质比较单一。
功能定位:以高科技、创新型为主导的制造业集聚区。
规划目标:有机的功能布局、充满活力的产业区;鲜明的城市轴线、丰富的环境景观、高质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体系、便利的公共设施。
总体布局:遵循总体规划中关于高新产业A区的定位与格局,并进行深化,形成“三心、四轴、五片”的规划格局。
“三心”—新洲生态园、创新创意产业园和城铁车站地区。“四轴”—沪宁铁路、江海路、新锡路和新华路。
“五片”—四片工业区和东站物流园区
2、无锡新区高新产业B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西至新阳路,东至锡东大道、北至梅村行政范围、南至沪宁高速,总用地面积34.6平方公里。
用地现状:规划区土地存量较大,现状可建设用地较多,土地置换潜力也很大,便于实施灵活的土地开发策略,统一开发形成整体空间。
现有村镇工业布局相对松散,制约环境品质提升,需要加以整治,并搬迁一部分乡镇企业。
园区水网密布,过多的河流将增加道路建设的投入,也给该地区土地使用带来影响。规划需要加强河道整治,清理断头浜,尽可能保留现有河道,以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同时适当填埋小河小沟,规整用地。
功能定位:以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以现代化居住为支撑,以研发创意为促进,以休闲旅游为配套,产业研发、创意设计、商务服务、居住休闲良性互动、综合发展的生态化、现代化、创新型综合新城区。
规划目标: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高新产业基地和现代化、高品质人居新城。
总体布局:形成“两轴、七片”的规划格局。
“两轴”——“新华路跨区联动发展轴”和“锡甘路(伯渎港)人文生态发展轴”;
“七片”——高新产业区B区、创意研发区、梅村工业集中区、泰伯社区、梅里社区、金城北社区、梅村东社区。
3、无锡新区高新产业C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西达锡东大道,南达沪宁高速公路,东面、北面直抵无锡新区规划边界,规划总面积5382.8公顷。
功能定位:
1、融通创新:促进C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托沪宁高速公路和硕放机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2、吴越文脉:延续无锡吴越文脉的悠久历史,建设富有历史人文特色的C区。
3、国际社区:建设中低密度、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高档居住,提升居住品味和建设档次。
4、创意生活:形成以低密度、生态性、景观性、度假性为特色的创意生活环境。
规划目标:满足新城区居民生活以及城市旅游职能的需要,利用高新C区自然景观资源,建设一个完整的网络状绿化系统,用绿化网络将各功能区连为一体;以人为本,将建筑绿化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共存”的新城市主义思想。
总体布局:此次规划总体构思强调城市与生态共存、历史和现代呼应,结合贯穿区块的城市道路骨架规划高新C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七轴六核十一片”。
七轴:东干线发展轴;新鸿路和南部水系的两条文化轴;鸿山路和纬三路两条
生活轴线;沪宁高速公路和伯渎河两条生态轴线。
六核:在东干线、沪宁高速公路道口形成的交通服务核;泰伯墓和鸿山遗址两个历史文化核;分布在三大居住片区的公共服务核。
十一片区:分别为三处特色居住片区,三处工业片区,一处现代物流区,两处文化景观片区和两处生态农业区。
二、新区商务综合配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北起太湖大道、锡沪路,西至塘南路、京杭大运河,南至泰山路、春华路、春晖路、锡甘路,东至沪宁高速公路、新阳路。规划总用地面积32.69平方公里。
用地现状:商务综合配套区的用地构成比较复杂,城市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及耕地相互混杂。铁路以西主要为老的工业区,大多为二、三类工业用地,有部分村镇居住和商业用地,布局比较混乱,环境也较差;长江路沿线集中了居住、商务等综合性城市功能,并且有很多地块已批租和出让,但布局很零散;坊前地区有大量的耕地和空地,开发潜力比较大。
功能定位:创新型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国际化新城的多元文化社区。规划目标: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长三角地区的庞大产业规模和物资需求,挖掘自身优势,打造面向全球、国内一流、领先长三角的大型现代化商贸物流集中区和中央活力区。
总体布局:
“三核七轴十片,三主三副四区”
“三核”――分别为区级商业核、金融商务核和文化教育核。
“七轴”――分别为人文生态轴、交通生态轴和主要发展轴,其中伯渎港为人文生态轴;沪宁高速公路与城际铁路为交通生态轴;长江路、锡兴路、金城路和旺庄路为主要发展轴。
“十片”――根据主要功能分布和天然的用地边界,规划区分为:“三主”--商业休闲区、商务金融区和国际教育社区;“三副”—招商城、商贸城西区和商贸城东区;
“四区”—招商城社区、南站社区、坊前西社区和坊前东社区。
三、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详细规划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规划目标、任务:沪宁城际铁路日前顺利通过初步设计方案审查,2012年正式建成运营。这条全线300公里的城际铁路共设31个站点,并在无锡新区设有站点,将大大缩短沪宁线的“距离”,极大方便新区市民在沪宁间的交通。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位于无锡新区六大功能板块中的高新A区,毗邻新区创新创业产业基地。为了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建设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进一步提升无锡新区的交通优势,该项规划编制必须充分考虑城际铁路站的选址建设对
无锡新区发展的机遇与影响,做好城市规划与沪宁城际铁路线及站场的配合与衔接工作,以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综合交通系统和其它配套服务系统规划,实现协调、高效、智能、快速、便捷的规划目标,科学指导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周边用地的开发建设,体现创新性国际化科技新城的城市形象。
规划研究范围:本次城市设计范围北至新洲路、南至新梅路、西至沪宁城际铁路、东至长江南路,总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北至新洲路、南至香泾浜、西至沪宁城际铁路、东至长江南路西侧规划道路,规划面积约0.5平方公里。
四、新区的教育规划1、10月8日上午,新区管委会与无锡日本人会共同举行无锡日本人学校意向合作签约仪式,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刘明邦与无锡日本人会会长铃木滋分别代表双方签约。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洪延炜,以及太科园、教育局、招商一局、新安中学相关负责人,无锡日本人会、日本人学校筹备小组、日本语补习学校、日本人会会员企业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了签约仪式。日本人学校筹建中涉及在日本国内政府的报批、中国政府的报批、学校校舍租赁、设备设施的添置以及学校办学资金筹备等后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争取在2010年4月正式开办无锡日本人学校。
2、按新区的教育规划,在新区锡士路上,近2年内将出现6个涉外学校和国际学校,前者只招收外国学生,而后者则可以面向社会招生,实行双语教学;除此之外,无锡各级中小学也可以接收外籍学生入学,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切实解决无锡众多外国人子女求学难的问题。
盛艳/张莉莉
2008年10月12日
第四篇:西安市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西安市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编者按 22日至23日,市委副书记魏小东率领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市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负责人,赴西安市曲江新区学习考察。本报今日刊发相关单位向市委提交的考察报告全文,敬请关注。
为了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2010年12月22日至23日,市委副书记魏小东率领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市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负责人,赴西安市曲江新区学习考察,实地参观了曲江新区规划馆、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大遗址公园,并与曲江新区城建、文化、金融等方面负责人交流探讨了曲江文化产业运作模式,深受启发,获益匪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安市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曲江新区是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区,在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整体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以来,曲江新区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兴区、产业强区”战略,立足于曲江文化产业核心集聚区,坚持集团化建设和企业集聚并行的发展模式,突出盛唐文化特色,着眼国际化视野,通过大项目带动、大集团引领、大产业聚集,规划开发了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公园、大唐不夜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30多个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项目,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集团、曲江演出集团、大明宫投资集团六大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了“曲江文化”、“曲江旅游”、“曲江影视”、“曲江演艺”等系列文化品牌,全面提升了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2009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亿元,被各界誉为文化创新和城市发展的曲江模式。近年来,曲江模式加快向外辐射发展,形成了曲江文化景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西安城墙景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楼观中国道教文化展示区等六大文化板块竞相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格局,总辐射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奠定了整个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基础,加快了西安市“文化高地、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步伐。
二、曲江模式的成功经验
通过实地学习考察,我们认为,曲江模式中最值得我市借鉴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基础。曲江新区生存的大环境是古都西安,而西安的大部分文化遗址也都分布在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遗址、大雁塔、曲江池遗址、唐大慈恩寺遗址等相对分散但又相隔不远,曲江新区管委会以盛唐文化为主题,面向国际招标,高端策划创意,超前规划设计,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开发两种形式,把这些分散的、有关联的文化遗产“纵横联通”,形成了一个唐文化气息浓郁的大曲江文化景区。曲江新区管委会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牵头开发与各景区配套的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商业设施、基础设施,通过城市价值兑现反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了产业园区的文化品位和生态环境,使曲江迅速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重要集散地,每年来曲江新区旅游参观考察的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进而带动了影视业、演艺业、会展业、衍生产品运营和房地产业。此外,曲江新区还着力用文化创意激活文化遗产,将民营的“大唐芙蓉园”打造成为“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典型代表,2009年,入园人数首次超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大地增强了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竞争力、话语权及领导力。第二,坚持民生优先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根本出发点。为解决遗址保护开发过程中的拆迁难问题,曲江新区坚持民生至上,优先保障拆迁户利益。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共投入120亿元,其中仅拆迁安置费就达90亿元,按照每人补偿15万元和置换面积30平方米的标准,以每户4人计算,每户赔偿安置金额都在100万元以上。尽管拆迁范围广,还涉及
10万群众生计问题,但是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拆迁量148万平方米,拆迁过程平稳,不但为保护开发腾出了土地,又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了民生。曲江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注重文化惠民,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曲江新区最繁华的大唐不夜城内,除了吸引国际知名商业娱乐、零售业集团进驻外,专门规划建设了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陕西大剧院、曲江电影城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定期安排曲江演出集团、西安秦腔剧院在此进行公益演出。借助一流的文化活动场馆,曲江新区举办了曲江论坛、中国诗歌节、曲江文化大讲堂、中国西部文博会等大型公共文化活动。此外,曲江新区还建成了5700亩开放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12个市民休闲文化广场,把曲江新区从“旅游景点”提升为“文化景区”,实现了文化事业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价值回归和城市价值的快速提升。
第三,依靠资本运作是破解文化产业资金难题的基本手段。近年,曲江新区管委会通过“文化+旅游+城市价值”运作方式,不依靠政府投入,挖掘土地的文化资源,实现土地的增值和利用。曲江新区开发初期,地价每亩20万元无人问津。曲江新区投资建设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并引进大唐芙蓉园等重点工程,随着区域环境的优化和城市品位的提升,地价飙升至每亩50万元,解决了曲江新区初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同时,通过设立文化基金和融资基金两大基金体系,依靠资本运作拓宽文化产业资金融资渠道。除了每年2亿元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外,还通过创新资本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银行授信融资、银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吸引了30家投融资企业落户曲江,其中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等龙头企业注册资金都在5亿元以上。我国首个城市发展基金——开元城市基金也花落曲江,每年融资超100亿元以上。曲江新区还瞄准国际前沿,相继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进行合作签约,以大明宫、法门寺、曲江会展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核心,双方建立了合作的对接班子和磋商机制,开展了一揽子金融打包服务,解决了全球金融危机下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四,政府扶持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可靠保证。早在产业园区成立之初,为吸引和留住优秀文化企业,曲江新区努力搭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孵化平台,出台了 “文化资金+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财税补贴+房屋补贴”五大扶持政策,推出了服务文化企业的“注册登记直通车”、“信息资源直通车”、“跟踪服务直通车”、“全民创业直通车”、“重点项目直通车”、“行政指导直通车”等六大服务措施,提高了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运作效率。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曲江新区采用“大小通吃”的运营手段,一方面,吸引巨人集团、新华集团、华侨城集团、陕西广电集团等国内外行业龙头入驻曲江,形成50家大型文化集团和3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核心企业,实现产业园区年文化主营收入300亿元。另一方面,打造中小企业文化产业孵化平台,形成快速聚集效应,曲江新区投资建设10万平方米的陕西文化大厦、曲江文化大厦、智慧大厦、文化产业孵化中心,以非常优厚的税费提供给中小文化企业,形成了曲江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区。
第五,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大动力。2003年,西安市成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赋予曲江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为曲江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自主的发展空间。曲江新区率先打破政府包揽文化资源开发的格局,实行管办分离,将文化、广电、旅游、文物、出版等部门掌握的行业资源聚集起来,吸纳民营资本,组建股份制的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其构成和投资运营已基本涵盖文化产业各个重要领域,成为西部最大、位居全国前列的超大型文化企业集团。2009年,曲江文投出资11.4亿元控股运营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赢得了在陕西省范围内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先机。该集团作为曲江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运营的大平台,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链条的文化企业和项目快速发展。2009年末,集团旗下已有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1个全资子公司和西安曲江国际会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秦帝国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6个控股企业,总资产由成立时的60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70亿元,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服务业500强。此外,曲江还实施“国有民营”运行模式,将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曲江电影城三大文化场馆交给运营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公司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曲江模式对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洛阳与西安同为著名文化古都,在发展文化产业领域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前,我市已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摆到了重要位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要求。曲江模式的成功运作,为洛阳市破解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大手笔、高起点做好文化产业规划。对我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设计,要立足洛阳文化特色,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聘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参与论证和实施,确保论证一个、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二是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文化招商服务政策。制定专门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政策,建立文化企业服务直通车体系,把文化产业招商纳入全市招商引资平台,通过环境创优拓宽文化产业的招商渠道。借脑、借力、借势,广泛引进智力,敢于把好的项目交给体制外文化人才去运营,为懂经营、懂文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在洛创业提供政策支撑平台。
三是加快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步伐。洛阳文化资源由于分散、零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集团优势不明显,急需形成大文化格局,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整合文化要素,形成文化、文物、旅游联合开发、统一运营的市场运行模式,打造一批代表洛阳水平,符合产业生态链条要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四是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在洛阳新区拓展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文化产业核心集聚区,利用优厚的环境政策优势,打造文化企业孵化平台和金融支持平台,培育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积累经验、资金、人才,带动相关产业链滚动发展。五是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管办分离,把可参与市场经营的文化资源分离出去独立运行。政府部门主要是加强监管和服务,充分发挥文化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内在活力。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民营文化公司参与国有文化资源的管理和运营。
第五篇:西安市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西安市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一、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曲江新区是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区,在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整体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以来,曲江新区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兴区、产业强区”战略,立足于曲江文化产业核心集聚区,坚持集团化建设和企业集聚并行的发展模式,突出盛唐文化特色,着眼国际化视野,通过大项目带动、大集团引领、大产业聚集,规划开发了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公园、大唐不夜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30多个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项目,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集团、曲江演出集团、大明宫投资集团六大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了“曲江文化”、“曲江旅游”、“曲江影视”、“曲江演艺”等系列文化品牌,全面提升了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2009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亿元,被各界誉为文化创新和城市发展的曲江模式。近年来,曲江模式加快向外辐射发展,形成了曲江文化景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西安城墙景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楼观中国道教文化展示区等六大文化板块竞相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格局,总辐射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奠定了整个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基础,加快了西安市“文化高地、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步伐。
二、曲江模式的成功经验
通过实地学习考察,我们认为,曲江模式中最值得我市借鉴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基础。曲江新区生存的大环境是古都西安,而西安的大部分文化遗址也都分布在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遗址、大雁塔、曲江池遗址、唐大慈恩寺遗址等相对分散但又相隔不远,曲江新区管委会以盛唐文化为主题,面向国际招标,高端策划创意,超前规划设计,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开发两种形式,把这些分散的、有关联的文化遗产“纵横联通”,形成了一个唐文化气息浓郁的大曲江文化景区。曲江新区管委会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牵头开发与各景区配套的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商业设施、基础设施,通过城市价值兑现反哺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了产业园区的文化品位和生态环境,使曲江迅速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重要集散地,每年来曲江新区旅游参观考察的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进而带动了影视业、演艺业、会展业、衍生产品运营和房地产业。此外,曲江新区还着力用文化创意激活文化遗产,将民营的“大唐芙蓉园”打造成为“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典型代表,2009年,入园人数首次超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大地增强了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竞争力、话语权及领导力。
第二,坚持民生优先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根本出发点。为解决遗址保护开发过程中的拆迁难问题,曲江新区坚持民生至上,优先保障拆迁户利益。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共投入120亿元,其中仅拆迁安
置费就达90亿元,按照每人补偿15万元和置换面积30平方米的标准,以每户4人计算,每户赔偿安置金额都在100万元以上。尽管拆迁范围广,还涉及10万群众生计问题,但是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拆迁量148万平方米,拆迁过程平稳,不但为保护开发腾出了土地,又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了民生。曲江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注重文化惠民,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曲江新区最繁华的大唐不夜城内,除了吸引国际知名商业娱乐、零售业集团进驻外,专门规划建设了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陕西大剧院、曲江电影城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定期安排曲江演出集团、西安秦腔剧院在此进行公益演出。借助一流的文化活动场馆,曲江新区举办了曲江论坛、中国诗歌节、曲江文化大讲堂、中国西部文博会等大型公共文化活动。此外,曲江新区还建成了5700亩开放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12个市民休闲文化广场,把曲江新区从“旅游景点”提升为“文化景区”,实现了文化事业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价值回归和城市价值的快速提升。第三,依靠资本运作是破解文化产业资金难题的基本手段。近年,曲江新区管委会通过“文化+旅游+城市价值”运作方式,不依靠政府投入,挖掘土地的文化资源,实现土地的增值和利用。曲江新区开发初期,地价每亩20万元无人问津。曲江新区投资建设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并引进大唐芙蓉园等重点工程,随着区域环境的优化和城市品位的提升,地价飙升至每亩50万元,解决了曲江新区初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同时,通过设立文化基金和融资基金
两大基金体系,依靠资本运作拓宽文化产业资金融资渠道。除了每年2亿元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外,还通过创新资本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银行授信融资、银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吸引了30家投融资企业落户曲江,其中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等龙头企业注册资金都在5亿元以上。我国首个城市发展基金——开元城市基金也花落曲江,每年融资超100亿元以上。曲江新区还瞄准国际前沿,相继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进行合作签约,以大明宫、法门寺、曲江会展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核心,双方建立了合作的对接班子和磋商机制,开展了一揽子金融打包服务,解决了全球金融危机下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四,政府扶持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可靠保证。早在产业园区成立之初,为吸引和留住优秀文化企业,曲江新区努力搭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孵化平台,出台了 “文化资金+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财税补贴+房屋补贴”五大扶持政策,推出了服务文化企业的“注册登记直通车”、“信息资源直通车”、“跟踪服务直通车”、“全民创业直通车”、“重点项目直通车”、“行政指导直通车”等六大服务措施,提高了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运作效率。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曲江新区采用“大小通吃”的运营手段,一方面,吸引巨人集团、新华集团、华侨城集团、陕西广电集团等国内外行业龙头入驻曲江,形成50家大型文化集团和3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核心企业,实现产业园区年文化主营收入300亿元。另一方面,打造中小企业文化产业孵化平台,形成快速聚集效应,曲江新区投资建设10万平方米的陕西文化大厦、曲江文
化大厦、智慧大厦、文化产业孵化中心,以非常优厚的税费提供给中小文化企业,形成了曲江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区。
第五,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大动力。2003年,西安市成为全国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赋予曲江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为曲江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自主的发展空间。曲江新区率先打破政府包揽文化资源开发的格局,实行管办分离,将文化、广电、旅游、文物、出版等部门掌握的行业资源聚集起来,吸纳民营资本,组建股份制的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其构成和投资运营已基本涵盖文化产业各个重要领域,成为西部最大、位居全国前列的超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注册资本达43亿元。2009年,曲江文投出资11.4亿元控股运营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赢得了在陕西省范围内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先机。该集团作为曲江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运营的大平台,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链条的文化企业和项目快速发展。2012年末,集团旗下已有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1个全资子公司和西安曲江国际会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6个控股企业,总资产由成立时的60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400亿元,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服务业500强。此外,曲江还实施“国有民营”运行模式,将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曲江电影城三大文化场馆交给运营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公司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几点启示
1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现代城市是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城市、和谐城市、幸福城市。文化旅游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实践证明,城市发展新区当先,新区发展文化旅游优先。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公园化景区化,景区城市化、商业化。
2开启产业发展新思路。一是借鉴曲江经验,文化、旅游、城市一体经营、一体开发。二是实行特区管理模式。三是实行特殊政策。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集团。实行财政金融税收优惠政策。
3开辟资本运作新途径。全方位立体化运作城市资本。一是运作历史文化资本,二是运作城市土地资本,三是运作商业房产资本,四是运作文化旅游产业存量资本,五是运作城市品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