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恩教授智商测试报告
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最近,英国一位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得出了一个令亚洲人感到既惊讶又高兴的结论。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他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平均值为105,明显高于欧洲人和其他的人种。得出这一结论的专家是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他的这一结论是否可信?又是如何得出的?几天前,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理查德·林恩教授进行了独家采访。
经过近30年和对130个国家的IQ测试,林恩教授得到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排名。
林恩教授1977年开始进入人种智商这一领域的研究。他在信中说道,上世纪70年代,他注意到了日本的飞速发展,作为智商研究专家,他马上想到,日本能够有如此快的发展是否因为他们有较高的智商?于是,他开始了对日本人的智商测试调查。他发现,日本人的人均智商达到了105。得出这个结论后,他又猜想,中国人是否也应该拥有同样高的智商?调查测试的结果显示,他的想法是对的,中国人的平均智商也达到了105。
中国、日本都属于蒙古人种,地域又很接近,于是,林恩教授开始了
对人种智商差异的研究。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林恩教授总结出了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差异排位以及原因。
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而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南亚及北非人(84),撒哈拉非洲人(67),澳大利亚原著民(62)。而人种智商最低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
林恩的这一研究遭到了西方社会的批评。他说,因为在西方有一个观点:所有人种的智商都是一样的,研究人种智商的差异被认为是种族歧视。
通过研究,林恩认为,是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高智商的人种。
林恩教授对造成这一结论的原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是生存环境和基因。林恩教授首先注意到了加州大学研究脑量进化的专家杰里森的观点: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受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也是物竞天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
析。
林恩教授认为,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到人类的进化中。在对诸多的数据分析后,林恩教授得出,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了更大的脑容量。比如东亚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416cc,欧洲人的脑容量为1367cc,而撒哈拉地区的非洲人脑容量为1282cc。林恩教授称,寒冷的气候让早期的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御寒。在寸草不生,动物也很少出没的冬季,寻找食物努力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
既然东亚人的智商最高,为什么西方人的发明创造更胜东方人?
当林恩教授提出他的研究后,很多人提出了质疑。第一点就是虽然东亚人拥有高于欧洲及美国人的智商,但欧洲人在科学技术研究上要比东亚人更胜一筹,发明也更多。林恩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东亚人在性格上比欧洲人更循规蹈矩,所以在发明创造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证明东亚人的智商低于欧洲人。
林恩教授还提出,聪明的东亚人现在遍布了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夏威夷、北美地区。而他们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参与和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却为什么没有最高的智商?
欧洲一些学者对林恩教授的结论的另一个质疑是,既然寒冷的气候让人类进化出最大的脑容量,并获得高智商,为什么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却是个例外。
这一点,林恩教授用基因突变解释这个问题。林恩教授说,在早期非洲直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带着能够进化出高智商和低智商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在人口发展快、人口多的地区得到进化的机会就更多。在寒冷的季节,低智商的人类逐渐被淘汰,而高智商的成为幸存者。
爱斯基摩人的人口稀少,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的机会也就小于欧亚人。直到今天,爱斯基摩人的总人口也只有5.5万人。
■相关链接
中国人的高智商值如何得出?
人种智商的测试及总结是一项非常复杂庞大的工程。在林恩教授的研
究中,对130个国家的人的智商测试都来自各种专业的智商调查组织。比如对中国的人种智商测试,北京、上海、香港、西藏等地区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接受了标准化的智力测试调查。测试题包括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及瑞文标准推理测试等。在进行了复杂的表格处理和计算后,得出了现在的结论。其中包括的数据有,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上海进行的儿童智力量表的测试,得出的人均智商值为107,另外对一些14至15岁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的其他几种智商测试题的智商值为103。另外还有通过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非文字智商测试题)对6到15岁的中国青少年进行的测试,平均分值为101,12到18岁平均分值为104,等等。
■知识小贴士什么是智商?如何测试?
虽然我们经常使用智商一词来描述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说出这一词的含义以及如何测试。因此本报记者也请林恩教授为我们做了一个解释,林恩教授向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
智商(英文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通俗地可以理解为智力,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创造、记忆等能力。要测量智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予一个测验,而测验里的问题很明显地要体现到以上能力的运用。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教育家西蒙合作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这些测验,每个都共30题,由浅入深,测试人的判断理解及逻辑等能力。这套测验,被当时的法国政府采用,用来测试学童的智力,以找出那些智力较低者,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这个测验被命名为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其后不断修正先前设计的测验。记者在对其他资料查寻后发现,20世纪20年代初及30年代,先后有中国的陆志伟和廖世承、陈鹤琴对此测试题进行了订正。
在1916年,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一个“智商”的概念:如果一个小孩子的智力年龄与他的生理年龄一样,那么他的智力就是一般;但如他的智力年龄高于或低于他的生理年龄,则他的智力便是高于或低于一般水平。为什么中国人的智商这么高!!
林恩教授的《种族智力差异:一种进化分析》
第二篇:林恩企业文化
林恩企业文化
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坐落于赣江之滨,有着绿色都市、江南水城之称的南昌市,是一家专业从事传统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分装、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现代茶叶企业。
林恩茶业是省内首家同时通过QS、ISO22000、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ECOCERT欧盟有机认证的茶叶企业、并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的“质量诚信企业”等诸多荣誉。
林恩一直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倡导尊重员工、尊重客户、尊重供应商和尊重竞争对手的创业氛围,努力在企业内部打造基于制度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倡导“简单、责任、创新、和美”的核心价值观。“简单”是指专心做一件事,那就是制茶;“责任”是指林恩人要肩负起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林恩不断开发新型茶产品并推向市场;“和美”则是指公司始终致力于促进公司与客户、员工、消费者的共赢,促进和谐美好社会的建设。每年公司都会拿出大量资金和时间用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资助骨干员工接受再教育和岗位资质提升,极大提高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对企业的忠诚度,造就了一批忠诚、专业、有学习力、富有创造性、具备国际化理念的专门人才后备队伍。而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三优林恩花评选(专门表彰优秀表现、优良家庭、优雅生活的女性员工),中期培训,林恩忠良、秋季郊游、岁末中层发展开放性论坛和新春年会等活动已成为企业的良好传统和全员的精神大餐。
林恩人始终认为能进入这一行业是人生之幸,因为茶产业是良心工业,道德工业,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正因如此,林恩人始终怀着感恩的心种茶、制茶、爱茶、敬茶,每款产品出厂都经过林恩人自己建立起来的20几道品质检控程序。永远不单纯追求速度,不盲目过度扩张,而是更强调质量。在湾里区梅岭山麓,公司还斥资建立了林恩〃研茶园,客户可以在那更好地品味茶的历史、茶的文化,体验高端的茶生活。公司将坚持让客户满意和员工满意的理念,聚焦一件事,专心做好茶,致力于倡导有机、健康、便利、标准和环保的茶生活,打造满足百姓消费的百年林恩。
第三篇:程绍恩教授
程绍恩教授
程绍恩教授简历
姓名:程绍恩
性别:男
籍贯:吉林省九台县
出生年月日:1926年
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长春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长春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程老从事教学、科研三十载。他对中医药教育事业满腔热忱,先后主讲过《内经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课程。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经、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
程绍恩教授的成才之路
程绍恩教授,男,汉族,大学文化。程老于1929年出生在吉林省九台县一个贫苦的家庭,幼年的他聪颖好学,因时常看到乡亲饱受病痛之苦且得不到及时救治而萌生学医之志。因家境贫苦,在初小毕业后,他用家人四处筹借的学费进入私立汉医学馆学医。小小年纪便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加发奋苦读。当无力交付学费时,他仍不放弃,靠打零工继续学习。历时2载,认真研读了《内经》、《难经》、《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及历代名医之书,对《脉诀》、《四百味》、《汤头歌》、《医宗金鉴》等书,达到脱口成诵,心领神会的地步。家境的贫苦不但没有磨损程老学习中医的信心,反而培养了其吃苦耐劳、清贫简朴的生活习惯和勇于坚持、刻苦自学的良好品德,这种优秀品质在他以后的治学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早日步入医林,为乡亲解除病痛,又拜当地名医陈贵勤门下,学习临床诊断治则,辨证要领,遣方用药之经验,因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尽得其传。于1946年出师,挂牌行医,时年17岁。
程老热爱医学,热爱家乡的人民,在行医过程中仍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医,其医疗水平在实践中逐日提高。由于他勤于思索,辨证准确,疗效显著,誉满乡里。但他从不自持自满,于1950年考入吉林医士学校,系统地学习了3年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他认识到只要立足中医,学习西医,中医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对提高疗效是大有裨益的。在学习西医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他为继承发扬祖国中医药学遗产而奋斗终身的信念。他始终情系乡亲,毕业后毅然决然返回九台县医院工作,凡日间诊治的病人,下班后均认真研究,参照前人治验,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程绍恩教授的教学经历
程老在工作之余仍不忘学习,1958年进入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长春中医学院前身)学习,毕业后留长春中医学院任教。1965年又到北京中医学院进修学习。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程绍恩教授是长春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长春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长春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程老从事教学、科研三十载。他对中医药教育事业满腔热忱,先后主讲过《内经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课程。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经、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为培养学生,程老废寝忘食,精编教材,认真备课,在讲课中围绕教材内容,结合临床实践,条理分明,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掌握。每当学生有疑问请教程老,他无不详细解释,循循善诱,使学生深受教益。程老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倾注了心血,除了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具体指导讲好课以外,还鼓励他们著书立说,一起编讲义,写论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此外,程老还亲自指导研究生精选研究课题,如选“心气虚证的诊断要点及其客观化研究”,指导研究生从证候学的角度对心气虚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诊断依据、类证鉴别等方面做深入探讨,采用同步记录心电图、心音图、颈动脉搏图和超声心动图等对心功能进行多项指标综合分析,探讨心气虚证与心脏功能状态的关系。对痹证客观化研究时,指导研究生通过人发中微量元素的改变,探讨其与痹证诊断的关系。程老所培养的研究生,无论在业务水平,还是论文质量上都获得国内专家的好评。现在他的学生都已成为中医教学、科研、医疗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正可谓“培养桃李三十载,换来春色满园香”。
程老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注重理论学习,治病重视参合天时、地理、人事,组方用药精当,疗效卓著。他认为运气学说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思想,以化气学说为理论基础。阐述自然气候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无奈其哲理幽深,文辞古奥,世人罕识之。程老却知难而进,钻研运气学说达数十年,深得其奥旨。每当年初,他总要推算出本以及各时期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气候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强调临床“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从客观上把握了疾病发展的总趋势,再结合四诊所得,综合判断,辨证才能更准确,治疗也就更富有针对性,体现出中医个性化治疗。十年**中,程老因讲运气学说而受到很大冲击,然而在那极为恶劣的大环境下,他依然坚持运气学说的研究,著成《中医运气学》。此书不仅在国内出版发行,而且在日本亦再版发行,深得国内外医者的重视和欢迎。“文革”时期,搞业务就是反动,就是只专不红。但他想方设法,使这种冲击降到最小。无论是下放干校劳动还是随医疗队下乡,他都以访贫问苦为名,抓紧分分秒秒,深入到群众中为他们看病治病,每例都做详细记录,这为他以后搞科研和著书立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资料。十年**结束后,他如鱼得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之中,顽强拼搏,成了全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全国中医理论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程绍恩教授的临床心得
程老从事临床医疗六十余年,擅治冠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对肝炎、肝硬化、乙肝转阴疗效确切;对妇科、男科、儿科、针灸也有较深研究。他平时注意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无论古籍所载,杂志所刊,同道所用,乃至学生点滴经验,无不兼收并蓄,以备己用,其临证善于汇通诸家,灵活变通,对各科疑难病证积累了许多独到的经验。程老在广泛阅读、学习历代医家著作时能做到师古不泥,用贵变通,在继承的同时又不断创新:
1、健脾利湿效称奇:如使用龙胆写肝汤,不仅限于肝胆湿热所致的眩晕、耳呜、耳聋、热淋、赤白带下以及现代医学中的胆囊炎、高血压等疾病,不论何病,只要四诊检查具备胸闷身重,颜面虚浮,舌体胖大,脉滑等症状,皆可用之,且无不应手取效。程老曾治一例,患者自汗数月,不动尚可,动则汗出淋漓,屡进补气收敛之品,其汗反多,痛苦异常。程老认为此证并非表虚,乃湿滞于内,津液不得环流所致,故未用一味止汗收涩之药,仅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愈,闻者无不称奇。程老亦治一女患,自述四肢发麻,足跟痛甚,不能久立,曾历更数医,皆以补肾之法治之,年余罔效。程老观其形体肥胖,面赤,舌胖苔黄腻,脉沉滑。认定属湿停化热,以龙胆泻肝汤治之,七剂诸证悉愈。程老认为以祛湿之剂,使湿邪去,百脉通畅,气血无阻,取效甚捷。
2、活血化瘀通经络:程老常以活血药物用于失血之疾。曾治一女患,时有鼻衄,便血,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胁部刺痛等症状,投以大黄蛰虫丸,血止痛除。亦曾治一习惯性流产患者,每逢怀孕4个月即现腰腹刺痛,诸医均以保产无忧散类保胎,然皆无效。程老认为瘀血阻塞胞宫,遵《内经》“有故无殒”之旨,以少腹逐瘀汤加减化裁,连服十剂,足月生一子。
3、培土生金治脾肺:程老在临床治疗时重视调理脾胃,潜心苦学李皋之所长,并对脾胃学说有所发展,如治疗慢性咳喘常用培土生金法,脾气健运而肺气生。根据这一理论程老研制了“小儿肺宝”治疗小儿慢性咳喘,经500多例临床观察,有效率在90%以上。以后天为本而立论研制的中成药“脾胃舒”不仅治疗脾胃病,对慢性肺病、妇女月经病、小儿厌食等服之皆效。
4、慢性胃病须养阴:治疗胃病时,总结出久用芳香燥热之品,必劫伤胃阴,宜用甘平濡润之品,自拟加味百合荔楝乌药汤治之,每多取效。程老亦常以此方为基础加入养阴益胃汤、芍药甘草汤、失笑散、良附丸、元胡等治疗各种胃病,无不效验。
5、理气化滞补虚损:程老临床以理气化滞法,治疗虚损不足而形成的胸痹证(冠心病)疗效确切。他治过的女患者王桂珍,经某医院确诊为冠心病。症状为气短、心悸、重则汗出胸闷、背痛、嗳气频作、不能入睡、舌淡、脉涩。前医以参芪加生脉饮用之后病重。程教授用理气化滞法,选木香疏气饮方加减,服之症状消失。
程老一贯把治病救人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声望益高,求医者络绎不绝,他总是热情接待,视病人如亲人,精心调治。对各地投书求医者,他均亲自作答,购药邮方………得到的是一面面锦旗,一封封诚挚的感谢信。程绍恩教授的科研创新
程老治学严谨,博览群书,能融会贯通,取精用弘。尽管业务繁忙,仍努力挤出时间总结临床经验,著书立说。在国内主要医药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佘篇,编著中医理论与临床学术著作二十余部,主要著作有《中医临床手册》、《实用辨证论治手册》、《辨证论治心法》、《经络针灸心法》、《中医运气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心法》、《气血病论治学》、《肝炎论治学》、《中国基本中成药》、《北方医话》、《中医内科证治心法》、《儿科证治心法》、《妇科心法》、《伤寒心法》、《中医五官科证治心法》、《中药心法》、《中医男科证治心法》、《针灸处方集》、《中医教学丛书.诊断分册》、《世界传统医学护理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治疗学》、《饮食须知》(校注)等,有关著作在日本、德国、台湾等出版发行,深受医学界读者的欢迎。在科研领域中,程老指导研究生和本科室的人员精心开展科研工作,亲自设计科研课题,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观察,完成了多种新药的研究,经省科委、卫生厅、药政局等组织、医药界专家鉴定为科研成果。如研制成功的小儿肺宝,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喘息,疗效确切。鉴定委员会认为,小儿肺宝是一种安全高效、治疗肺脾两虚咳嗽的新药,具有国内同类药的先进水平。他研制的理气舒心片,是治疗气滞型冠心病的良药。经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吉林省教育厅和吉林省卫生厅联合组织中西医专家鉴定为治疗冠心病的高效新药。鉴定委员会认为,理气舒心片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可靠、高效、无不良反应的中药复方制剂,验证结果与临床相符合,该药与国内同类药比较,疗效达到先进水平。他研制的龟甲养阴片治疗动脉硬化症,于1995年在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荣获国际优秀成果奖,并授予“民族医药之星”称号。该药亦是治疗各种阴虚病证的中成药,并转让厂家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程老研制的肝炎系列药,包括急肝退黄胶囊、慢肝解郁胶囊、慢肝养阴胶囊、乙肝解毒胶囊、乙肝扶正胶囊五种,先后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荣获国家奖金。研制成功的肝胃速效丸(脾胃舒)是治疗胃病的妙药。上述成果临床推广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程老被中国四川万县和吉林省等六家药厂聘任为技术顾问。
程老在医疗仪器、教学模型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研制成功的医疗仪器和教具均鉴定为国内首创,以近红外线、远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等多种光组合成光辐射,以聚焦式脉冲频率照射痛区的经穴灸疗仪,于穴位上涂抹艾叶提炼的艾油(加以光照)可治疗多种虚寒证和血瘀证,鉴定委员会确认“经穴灸疗仪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祖国医学理论有机结合的一项新成果,该仪器发展了传统针灸医学,为国内首创”。
程老研制的电子脉象仪,为中医教学增添了新的教具,通过省级鉴定,深受学员和教师的欢迎和好评,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遗憾的是,在“文革”时期,中医诊断示教室的仪器均遭受了严重的损毁。程老中医学造诣深、科研成果多、治病疗效高。他为挖掘祖国医学遗产、为高等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8年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人民教师荣誉证书;199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授予他“民族医药之星”称号,获超人杯国际金奖。1997年被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总主编委员会评为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他的名字已收入《中国当代传统医学名人志》、《世界名中医》等典籍之中。应世界传统医学组织的邀请,曾赴美国、泰国、新加坡、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对医院机构考察和医疗会诊、医药技术协作。1998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他的业绩为祖国医学和长春中医学院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程老学术渊博,名负重望,待人谦和,90年代初退休以后,他仍老当益壮,除继续把余热献给人民的健康事业外,仍在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地整理精湛的学术见解和宝贵的临床经验。目前程老虽已是耄耋之年,仍工作在他钟爱的中医药事业,仍服务于他热爱的病患。正是:桃李三千,老人星耀;春光八十,四化歌喧。
程老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医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将永远缅怀他!
第四篇:傅庆林教授
姓名:傅庆林
性 别: 男
傅庆林教授
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傅氏中医第七代传人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特聘专家
武汉市金方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
擅长运用“内服外敷、内病外治、内外同治”为特点的“傅氏疗法”治疗肿瘤、糖尿病、中风后遗症、风湿类风湿、颈椎腰椎病、哮喘病等疑难杂症
个人贡献
傅庆林教授出身于百年中医世家,傅庆林教授师承祖业,从事中医临床与中医药研究三十多年,在中医、中药学研究、中医脉象研究等中华医学的核心技术上倾注了心血,傅氏中医第七代传人,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及研究30余年,在中风后遗症、哮喘病、糖尿病、风湿类风湿病、颈肩腰椎病、面神经麻痹、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在继承发扬祖传中医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本人研究发明国药准字号新药一个;保健产品三个;械准字号产品一个;功能性食字号产品若干系列。获武汉市科技成果奖一项,发表在国际,国内刊物上优秀论文12篇
第五篇:林宝卿教授(修订版)
化作春泥更护花
——访厦大“美丽妈妈”林宝卿教授
【人物名片】林宝卿,1939年6月出生,福建厦门人,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林教授于1975年到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从事闽南语研究,主要著作有《闽南话教程》、《闽南方言教程》、《魅力闽南话》、《闽南方言与古汉同源词典》等。1984至1996年间,先后荣获“厦门市合格家长”、“厦大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厦大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厦门市提名为“全球通2005年感动厦门人物”评选的候选人之一。虽已于1999年退休,目前林教授仍然在坚持讲授闽南话入门课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二十几岁的林宝卿开始参加福建方言的调查工作,时光荏苒,如今七十七岁的她依然站在厦大讲台上从事闽南话教学,依然在笔耕不辍地订正方言词典字书,依然坚持在各大学术杂志上每年发表两三篇论文。她说:“这就是我的生活,很平淡,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鹤发银丝映日月,热血不息育新材
一走进林老师的家里,我们就被客厅的大书橱吸引住了,那里面的书有历史悠久的古籍,也有林老师自己的著作。我很好奇地问她,为什么那么热爱方言,几乎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方言研究上,尤其是闽南话的研究工作。她笑了,笑得很开心很幸福。她说我热爱闽南话,是因为我是厦门人,所谓乡音乡情,这是人之常情。当然,除了闽南话以外,我还调查研究了福建其他地区的许多方言,比如永安方言,客家方言等,我虽然不是硕导博导,但有时还会带一些博士生一起出去调查方言。我在音韵,方言和文化上出了一些成果,无非是我比较勤奋,肯下功夫,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
林老师一边说一边转身从书橱里拿出来好几本自己的著作,有《闽南话教程》、《魅力闽南话》、《汉语和中国文化》、《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等。她一一给我们做了介绍,比如《闽南话教程》这本书,1987年海峡两岸的大门打开,彼此的交流增加,而且“学好闽南话,通行闽台东南亚”,当时为了满足大家学习闽南话的需要,我们学校就增设了闽南话这门课程,1989年我很乐意地担任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无论对教学还是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就根据上课时的讲义,精心编写了这本教材,这是大陆的第一本闽南话教材,没想到一直到今天连续再版了二十四年。前两年北大出版社找到我,我又编写了一本提高版教材,就是这本《闽南话方言教程》,而这两本闽南话词典则是学习和研究闽南话的工具书。
要知道,编写一本教程绝非轻易而举之事,编写一本词典花费的时间则更长。比如那两本词典,一本就要五六年的时间。因为考证一个方言本字不仅需要方言、音韵、训诂、文字等知识,还要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找到例证。她带领我们参观了她的书房,只见床上桌子上都摆满了书,书上还放着几只笔和一个很大的放大镜。这是她正在做《渡江书十五音》和《增注雅俗书十五音》的校勘工作。我们内心不由深深地敬佩林老师的治学精神,那是专注,是热爱,更是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林老师的一生除了专注于自己的学术,也非常热心帮助学术界的晚辈。刘子立老师是2011年毕业于北师大的博士,厦门人,厦大中文系李晓红副院长从传承闽南方言和文化出发,叫他跟林老师学习。为了帮助刘子立老师教闽南话这门课,林老师每次都让他到家里来上课,从音韵、方言、文化一门一门地教。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虽然退休了,也不是博导,但是我仍然很乐意地帮助他。因为我年轻的时候,黄典诚博导和其他老师对我很好,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觉得我也很有必要用自己的行动把前辈教会我的知识传下去。作为一名已经退休多年的厦大老教授,身兼数职,比如厦大闽南语学会顾问,闽南师大闽台文化研究生院特聘研究员,《鹭江讲坛》报告人,思明区中小学德育宣讲员。在各种职位名誉光环下,她认为自己最重要、最根本、最热爱的职业就是教师,并用自己的一生默默坚守着这一平凡而伟大的岗位。
“教师”这一职业,神圣而悲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凡步入教师行业,就意味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带领一代又一代人矢志求索,不断开辟新的求真之路。悠悠历史,灿灿星河,凡出类拔萃、功勋卓著者都有良师引导,而其老师,或许为此无怨无悔付出毕生之心血。林宝卿教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教师”的真正内涵。
在校期间,林宝卿教授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时局变化,始终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她登上三尺讲坛,激扬文字,让智慧洒满希望田野,让更多人领略闽南方言的魅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闽南方言的知识,更加透彻地了解闽南文化,林宝卿教授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她编著的关于闽南方言文化方面的书《闽南话教程》、《闽南话口语》、《魅力闽南话》、《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等受到相关学者的大力认可,也成为很多高校相关专业的必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学习闽南方言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林宝卿教授在课堂上不仅仅重视自己的“输出”,更加注重学生的“输入”。老师把知识讲出来,只是做到了教学的第一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把老师的所讲最大程度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几乎是所有老师历来的教学难点。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个难题呢?林宝卿教授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自己演讲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自己的讲课技巧。在与林宝卿教授短暂的交谈中,我们充分体会到老师讲话的魅力。林教授首先就是寓教于乐,她把自己对教学的热爱,对自己乡音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充分表达出来,用自己饱满的热情、火热的激情感染学生;其次就是讲课声音抑扬顿挫,清晰响亮,即使现在已经快到八十高龄,林教授的声音还是那么富有活力,还是和从前一样铿锵有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普通话还是方言,她都力求标准。林教授能把枯燥的闽南方言知识讲解得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她常常旁征博引,穿插讲解许多有趣的闽南习俗,有时候她还用闽南话给学生朗诵诗歌、唱当地民歌。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林宝卿教授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老师。
退休以后,林宝卿教授仍然不忘自己的教师使命,继续走着自己的教学之路,不过教学地点发生很大的改变。以前主要是在学校课堂,现在还要到社会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闽南方言和文化的传承工作。不少年轻学者对闽南方言文化非常感兴趣,常常去林教授家里拜访。只要想学,林教授就教;只要来问,林教授就答不求功名利禄,不怕麻烦琐碎,只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后辈。虽然这些求知者不是林老师那么“正规”的学生,但是她仍然像以前在校教学一样,一丝不苟、尽心尽力。方言研究不仅靠理论知识,还要有田野调查。在一次田野调查中,由于年岁已高、长期的奔波,再加上调查工作的辛苦,林教授病倒了,最可怕的是突然失声了。当时林老师很害怕,担忧自己的教学就要因此而止步,不过最后经过诊断治疗,她恢复了健康。学生们常常开玩笑说,这是因为老天爷想暂时借一下林老师嗓子给他讲一下闽南语呢。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林老师做闽南语研究工作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然而在生活中的林老师又是怎么样呢。初到老师家中,展现在眼前的是家中简单,舒适,温馨的布置,靠窗的小桌大约是老师时常思考眺望的地方吧。书柜里陈列着老师这么多年的成果,这或许是对一个学者最好的慰藉了。老师,或者我们可以用闽南话称呼老师为“先生”,仔细的向我们介绍着她的书籍以及当时出版的背景,我们感受的是老师对学术深深的热爱,对闽南话的热爱,对闽南文化的热爱。
问及老师的求学经历,老师说父亲早逝,母亲艰难地支撑整个家庭,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唯有好好珍惜。我一直在想,用心钻研学术,会不会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呢。老师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她的两儿一女,大儿子郑海涛曾经是黄本立老师的博士生,也是厦大的运动之星,与我们的朱崇实校长和前任朱之文书记是要好的学兄。二儿子是西门子的首席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才子,1989年2月江泽民书记来厦视察时,受过江泽民主席的接见,与江书记合影的照片上充满着“两代校友喜相逢”的情景。在教授和母亲的角色之间自由的切换,她是称职的母亲,又是令人敬佩的学者。
在让老师分享自己难过的经历的时候,老师开心的笑了,她告诉我们不要不开心,难过的事情挺多的啊,但是呢我觉得人一定要乐观,心胸一定要宽广,对待事情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追求自己喜欢的就好。从老师朴实的言语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位大家的修养,所谓的心如止水,是需要怎么样的内心磨砺才能修炼到这样的高度。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一切都遵从自己的本心,一心向学术,为子女,从自己的本心出发,从不曾忘了自己出发的理由。
一生忙碌却获得了别样的辉煌,从到三尺讲台,再回到了三尺讲台,林老师向我们诠释了“师德”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