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文化区
一、自然区位
本溪市地处辽宁省东部,属于辽东半岛腹地,与沈阳、辽阳、丹东、抚顺、通化接壤,是沈阳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本溪总面积为841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0%,耕地面积占8.7%,水面和其他用地占11.3%,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森林覆盖率达到74.5%。全市人口15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4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6.91%,下辖两个满族自治县、四个城区、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十二五”时期,本溪市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本溪市发挥产业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沈溪新城位于本溪市区北部,辖区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依托石桥子、歪头山、张其寨三个街道办事处,形成“一线、两带、三心、三轴、五片”的空间结构,其中“三心”为边牛主中心、石桥子副中心和张其寨副中心。此次规划的日月岛中央文化区就位于边牛主中心。
二、新城建设发展
自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沈本一体化战略部署,依托本溪高新区加快推进中国药都和沈溪新城建设。通过全力推动中国药都医药企业建设,目前共签约引进医药生产与科研类项目168个,开工建设125个,拥有医药品种609个,集聚产能近千亿元。新建和续建43个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超101亿元。共实施了12个村屯居民回迁保障房建设,年底将有10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社区竣工入住。还引进了深圳朗钜、绿地集团、浙江旺力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合同投资额470亿元,年内新城房地产开工面积可达230万平方米。全面启动了本溪市行政中心规划建设,新建续建了会展中心;四个星级酒店、行政服务中心、药业博物馆、中心医院、公安综合楼等一批城市功能项目,建筑面积近16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超过80亿元。另外本溪高新区还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考察评审,即将升级成为国家级高新区。
三、中央文化区
中央文化区,是本溪市政府为加快沈本产业一体化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将本溪市政府办公区搬迁到沈溪新城内歪头山片区,使本溪和沈阳行政机构在地里上缩短距离从而紧密与沈阳经济区的关系而做出的重大决定。
本溪中央文化区将为本溪打造一个更为亲切轻松的花园式行政办公环境。它将具有统一的城市肌理,由建筑围合出多样且相互联系的城市空间。这些空间由缘地和广场组合而成,将为办公区活动的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活动场地。市民服务区的核心是市级政府的领导机构,这里将由两座错落有致的办公建筑和行政广场构成。两座办公建筑的形态将与自然之轴南向延长线上的药都大街跨北沙河大桥高低错落的形态形成对景和呼应。
四、项目进展现状
10月17日下午,市政府邀请7位国内知名规划设计专家,在中国药都科学家会馆举行专家评审会,对参与沈溪新城中央文化区城市设计方案竞赛的6个设计方案进行集中评审,最后加拿大IBI工程项目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的设计方案凭借空间组织结构清晰、体现出开放空间的公共属性、具有一定创新性、形体结构新颖、建筑尺度适宜、开发强度控制合理等特点,获得专家评审组和各相关部门代表的一致认可。
10月18日上午,市长王世伟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沈溪新城中央文化区城市设计方案,并就此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要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使沈溪新城中央文
化区发挥出对整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要在原规划3.3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扩大中央文化区的辐射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要在这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别建设文化旅游区、市民服务区、休闲商务区、健康宜居区、商贸会展区5个功能性区域。中央文化区的开发强度要控制在1.5左右,整体建筑色彩风格要充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采用灰色调为主的浅色系风格。同时还要认真结合设计方案,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做好控详规和修详规的制定,并注重做好配套设施的单项规划。
第二篇:武汉中央文化区-政策总结
“武汉中央文化区”项目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
0 引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党中央立足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着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年来,国内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各项基本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顺应国内形势发展,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在汉倾力打造以文化为核心,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里程碑”——武汉中央文化区。正值国内文化产业发展黄金时期,该项目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
1最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基本概述
1.1 国家文化产业扶持政策
1.1.1 基本方针
“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技术创新、土地等方面的政策,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强调法律保障
2.强调政策保障
3.强调财政保障
1.1.2 相关政策文件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
《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1.2湖北省文化产业扶持政策
1.2.1 基本方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
展环境,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今后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湖北省政府综合提出了关于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财政、税收、社保、融资、土地城建、捐助、物价等多项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实施,初步形成了引导和保障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有效优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了湖北省文化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1.2.2 相关政策文件
《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
《湖北税收优惠扶持文化产业》
《对促进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税收优惠》
《湖北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
《湖北省扶持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该项目可享受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
根据《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示,政府部门从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市场准入、工商和价格管理、土地使用、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培养等9个方面,明确指导性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其中包含多项《武汉中央文化区》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可享受的相关扶持政策。
2.1 国家政策
2.1.1税收政策
1.可以享受高新企业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的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2.进出口业务可享受税收优惠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文化企业、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
3.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所售第一道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4.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经国务院或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企业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
2.1.2财政政策
1.中央财政设立“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
2.纳税人通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组织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3.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
4.财政部要求继续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在资产和土地使用、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并按照中央规定将扶持政策执行期再延长五年。
5.财政政策将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2.1.3土地
1.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方面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
2.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民间投资项目,在用地规划、用地指标上给予重点保障,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用地项目,可按划拨方式提供用地。
3.对符合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集约用地等条件的入园工业项目,允许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级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的70%确定土地出让底价。
4.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在3年内实际投资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或投产后3年内每亩土地年均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经省政府批准,安排适当面积的配套经营性项目用地,开发房地产项目等。
2.1.4金融贷款
1.银行支持
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分别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为文化企业向银行贷款创造便利条件。
2.融资支持
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等多种渠道融资。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3.贷款补贴
财政部还将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
4.信贷支持
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对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业链整合。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演艺、展览、动漫、游戏,出版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和出版物物流、印刷复制,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传输、集成和电影放映等相关设备的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
5.保险支持
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态。对于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应建立承保和理赔的便捷通道,对于信誉好、风险低的,可适当降低费率。
2.2 省内政策
2.21税收政策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2.2财政政策
通过湖北省扶持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
2.2.3土地
1.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文持文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如下: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承担国家指定任务而造成亏损的文化单位,经批准,免征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2.将文化产业项目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其用地计划,据项目用地性质,采取灵活的供地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基础类、公益性项目用地,可按要求采取划拨方式供地。
2.2.4金融贷款
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营业部与武汉市委宣传部在汉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多渠道全方位支持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工商银行就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支持行业,推出了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专项金融产品——“融慧贷”;借鉴成熟资本市场,积极探索和尝试“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为文化产业的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提供营运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支持融资、项目贷款、并购贷款、权质押贷款、金融租赁等产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服务经验。结语
近年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大量相关扶持政策,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此机遇下启动的武汉中央文化区项目,必将成为华中地区首屈一指的世界形旅游胜地,引领中国文化发展新潮流。
第三篇:农耕文化区
农耕文化区
各位游客:
大家现在来到的是农耕文化区,农耕文化区主要体现江西修河流域传统的农耕文明。“七百里修河,激情扬波,滋润着赣西北苍桑大地;五千年文化,厚重深远,彰显出山与水无穷魅力”修河,又名修水,古号分宁,是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也是九江市境内最大河流,全长405公里,流域面积14784平方公里。修河流域的先民们事农桑,务耕作,重农务本,民风敦厚,逐渐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修河文化,源远流长。如今修河流域流传的锄山鼓、车水歌子,放排号子、全丰花灯、宁河戏等都凝聚了修河文化的精华。修河文化铸就了修河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且得到了代代传承。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这首宋代著名诗人徐俯的《春日游修溪上》,向人们描绘了修水纯净秀美的自然风光。900多年后的今天,柘林湖又在向世人展示着美丽的修河风光,述说着古朴的修河文化。
柘林湖农耕文化区分为两大区域:即外婆岛1主要表现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泛文化主题和外婆岛2以江西古老的民间艺术和中国农耕历史为题材,是一个集观赏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农耕文化区面积达45800㎡(外婆岛1:22800㎡;外婆岛2:23000㎡),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2%。主要景观有:“外婆松”、水车、文化墙、耕田组雕、磨坊、脚踏水车、外婆屋、三缘亭、外婆桥、铜钱路、人生路等景观。
外婆岛1
“外婆松”(马尾松):
大家看到外婆岛门楼前这棵松树是否像一位老外婆伸出双手热情的欢迎大家的到来呢?
中国自古以来把松树作为坚定、贞洁、长寿的象征,松、竹、梅也称为“岁寒三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培养出来的不畏逆境、战胜困难的坚韧精神。
外婆岛上的松树是一个种类:马尾松,别名青松,属常绿乔木,是我国南方主要材用树种,经济价值高,分布极广,北至河南、山东南部,南至两广、台湾,西至四川中部。马尾松的松油脂及松香、叶、根、茎节、嫩叶(俗称树心)等可以入药,能祛风湿,活血、祛瘀、止痛等作用,马尾松放入水中煮,饮用汤汁可清热解毒、美容养颜,对糖尿病也有特殊疗效。
水车: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水车也叫天车,这组水车大的高10米多,小的7米高由车轴支撑着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水利作为农业中最不可缺的一环,各朝政府虽致力于兴修水利工程,不论是灌溉渠道或是运河都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营建。但是这些渠道大都分布在各大农业区,至于高地或是离灌溉渠道及水源较远之地,显然是无法顾及。于是中国人善用其智慧,发明了一种能引水灌溉的农具─——水车。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亩。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了。农耕文化墙:
这里展示的是传统农耕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用具,这些用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智慧的结晶。
耕田组雕:
这组耕田组雕主要表现了一位农民在田里耕作期间休息的场景,他旁边是一组牛耕组雕,牛在中国封建时代甚至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农村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每家每户为了种地都要养牛。牛养的多家里就会富有一点,劳动力多一点也会好一点,正是所谓的人多力量大,牛多力量更大。家家都有一条牛,养牛就是家庭的重要任务,一般大人们都有事要做,这些养牛的事都交给小孩子们去做了,家里小孩子多的养的牛就多,一般小孩子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放牛了。名副其实的牛童,养的牛多壮家里地自然种的就好,经常给地翻土,土地就肥沃长的庄稼就好。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在古代欧洲使用的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这时的犁在耕田时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在欧洲,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使用一种新式的犁。它有个轮子控制犁地的深度,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犁出来的沟又深又整齐,而取代了以前的犁田法。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因此农民用牛来犁地。碾磨:
在上世纪70年代前,山区的农人们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来的。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组成。碾槽由若干节成弧形的石槽连接成一个大圆圈,碾磙是用坚石打磨成车轮状的两个石盘构成,然后靠碾架固定分前后嵌在碾槽里,碾架由一根粗壮的直木从碾圈的中心牵出,控制碾磙始终绕着碾槽运转。碾磙靠牛来拉动。碾米时,先把稻谷均匀的倒入碾槽,然后驾上牛,人坐在碾架上挥鞭驱牛,牛走磙动。石磙在碾槽里不断地对稻谷磨碾,直到壳破米出糠成细粉。这样,一槽米就碾熟了。有的在碾米前先用轹子磨破大部分谷壳,既可缩短碾米时间,又可减少碎米。一般一槽可碾一百二三十斤谷。时间大约二三个小时。石碾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一般两三个屋场共一座碾子。碾子通常设在几个屋场的中心地点,隔人户较远,为的是几个屋场的人都方便。碾子的周围一般都有大树遮蔽,免得夏日碾米时人畜被烈日暴晒。上世纪60年代粮食都是由生产队统一按时发放的,碾米活儿就比较集中,农户为抢碾子,常常要起三更睡半夜,否则就可能要饿几天肚皮。
辘轳:
辘轳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主要部件是一根短圆木,上绕绳索,圆木可环绕其固定轴而转动。明代罗颀所编的《物源》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为周初史官,故辘轳可能起源于商末周初。春秋时期,曾在一种军用巢车或八轮车上装有辘轳,以便将巢车举起,车内人即可居高望敌城。自战国到汉代,辘轳常被人用作入葬下棺的机械。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脚踏水车:
也叫做“龙骨水车”,省称“龙骨”。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上去领略一下。
风扇车:
是一种能产生风(或气流)的机械,也叫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风扇车的组成是在一个轮轴上按装若干扇叶,转动轮轴就可产生强气流。西汉时长安有名的机械师丁缓发明了“七轮扇”,是在一个轮轴上装有7个扇轮,转动轮轴则7个扇轮都旋转鼓风。《武经总要前集》中绘有一个以轴上曲柄转动的风扇车。王祯《农书》所绘的风扇车,轮轴上亦装曲柄连杆,以脚踏连杆使轮轴转动。以上所述,都是开放式风扇车,它们没有特设的风道,因此,风扇产生的风是向四面流动的。
现在展现的是闭合式的风扇车,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就绘有了闭合式的风扇车,从中可见,在装有轮轴、扇叶板和曲柄摇手的右边,是一个特制的圆形风腔,曲柄摇手的周围圆形空洞,就是进风口,左边有长方形风道,来自漏斗的稻谷通过斗阀穿过风道,饱满结实的谷粒落入出粮口,而糠粃杂物则沿风道随风一起飘出风口。这种闭合式的风车,可能产生于西汉晚期,一直沿用至今日的农村之中。
英国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旋转式风扇车的一个惊人特点,是进气口总是位于风腔中央,因而它是所有离心式压缩机的祖先。
篾盘:是用竹篾制作的晾晒工具,主要用来晾晒谷物及其他农业作物。
打谷桶:是在收割稻谷后,为了使谷粒脱离稻秆使用的脱粒工具, 由打盘和谷桶组成,农民在使用时用一把稻谷在打盘上摔打,谷粒就脱落在谷桶中,相当于人工脱粒机。
石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创造发明家鲁班发明的。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叫公输班,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据说他发明了木工用的锯子、刨子、曲尺等。他还用他的智慧,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在鲁班生活的时代,人们要吃米粉、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用这种方法很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捣得很少。鲁班想找一种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许多农村现在还在用石磨磨面。
蓑衣:是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起源古老。《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带着。唐张志和《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功轼《渔父》诗:“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
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更有一些旅游胜地,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十分受人欢迎。许多家庭,往往在墙上挂上一斗笠作为装饰,亦赏心悦目。
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说文》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斗笠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古诗文中,故常蓑笠并用,“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唐-储光羲《牧童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在武侠小说,斗笠常为高人手中的武器,往空中一掷,旋转飞行,直奔对方头颈,使读者叹为观止。
三缘亭:这是哪“三缘”呢?那就是“天缘”、“地缘”、“人缘”,自古便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而在外婆岛确有着一个天缘、地缘、人缘的传说。一年三次路过此亭便聚天缘、驻足歇息片刻便聚地缘、路过此亭有思者便聚人缘!三缘齐聚,那便是拥有友情、健康、财富、快乐与美丽。
相传“永修县侯”桓伊,功高名显,但是非常谦逊,平易近人。他喜好音乐,能达到音乐的奥妙,“为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美称。桓伊除喜好音乐外,还非常喜欢外出郊游。
偶有一日,桓伊游至此处,只见此风光旖旎,驻足歇息。望江南的秀水美景,想起远去边疆的朋友,顿觉伤感,于是吹笛以思故人。此后,每逢佳节,桓伊便游至此。后人称其来此,而得三缘即天缘、地缘、人缘。
公元383年,桓伊在淝水大战中攻破苻坚,“功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赐钱百万,袍表千端”。桓伊去世后,安葬于南昌青云谱,他的儿子桓陵继承了他的侯国。
后人为纪念他,在他奏笛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三缘亭”。
外婆桥:喜欢刺激的朋友不妨自费尝试一下。“外婆桥”长138米,宽2米,桥面用999块木板铺成,代表着“爱情长久、友情长久”的意思。是江西省目前最长的单挂钢索桥。走时晃动不止,注意随晃动节奏和保持身体平衡。(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勿走)。
外婆岛2
本岛屿是农耕文化区的第二个岛屿,以江西古老的民间艺术和中国农耕历史为题材,是一个集观赏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本岛屿续外婆岛Ⅰ,展示了农耕文明相关的建筑、表演以及农耕物品,在此游客可以观看修河流域的传统文化表演,可以体验别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罗盘与沙漏,可以走一走中国独一无二的人生路、财富路,可以品一品柘林湖特产的农家美酒„
二十四节气罗盘:
二十四节气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根据阳历划定,反映着季节的变化,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这个占地面积约16㎡的二十四节气罗盘,从上到下共分为三层。顶部为第一层,它代表着地球一年绕太阳旋转周为360°,即一年360天,每15天划分了一个节气,刻成的度数代表着太阳黄经度数。罗盘第二层可转动,对应第一层刻印着每个节气与其所处的日期。罗盘第三层对应的刻着每个节气的气候、物候的变化。
沙漏:
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臵。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通过充满了上面的玻璃球的沙子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小时。
这四个计时沙漏就是仿制西方沙漏制成的,可转动,占地约4㎡。四个沙漏分别装着四种不同颜色的沙子:白色,代表健康;紫色,代表品位;粉色,代表天真;蓝色代表活力。它们的运行时间分别为一天,三天,一天,四天,代表着一生一世的爱情,一生一世的友谊和一生一世的幸福。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在几千年农业文明的进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劳动、耕作、物产、饮食方式以及手工艺产品。农耕文化带来了农业的文明,农业文明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在农耕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璀璨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也萌生了一条人生之路。
铜钱路:
铜钱路是农耕文化财富的缩影,告诉人们农耕文化其自身价值的贵重,也告诉了人们农耕发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条铜钱路(财富路),正是以仿铜钱铺设而成,路宽为1.5m,占地约60㎡,路的中间以红麻亮面板贯穿铜钱方孔,取意为古时的“盘缠”。踏着铜钱过路,象征着踏着数千年农耕文明长河,将给我们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
人生路:
农耕文化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催生了色彩斑斓的人生之路。人生路由农耕文化长河中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组成,该路用大理石铺地而成,长165米, 采用汀步的环形路布臵方式。这条路共设有365块踏步,每一块踏步代表着一个生日,在踏步边上的小块大理石上刻着对应生日的形形色色人物的资料,365块踏步就组成了一条人生的印记。“漫漫人生路,人生短短几个秋。”踏上这条人生路,就像是进行一场人生的旅行,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一边品读着百味人生。
滑草:
滑草是最近几年在国内兴起的休闲健身运动,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奥地利,当地的人们酷爱滑雪,但因为季节关系夏天无雪可滑。于是人们就尝试着开始滑草,期望在草上能体验滑雪的那种愉悦和乐趣,运动一经推广便受到了欧洲白领阶层的欢迎。
本滑草项目惊险刺激,玩法却相对简单:游客只需坐在滑草车上,左右抓稳,双腿微屈登住车前部,由工作人员在车后用力把车推出,游客则会随着滑草车一起快速滑下,这种滑草运动既符合新时代环保的理念又很新奇。
由于这项运动惊险刺激,以下几项大家需要注意:
1、孕妇者、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恐高症患者不能参加;
2、滑草期间不能横穿滑道;
3、请自觉服从工作人员指挥,请勿拥挤、打扰。
酒坊:
酒与中国人的情缘源源流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与酒结缘者比比皆是,酒的历史、酒的趣闻,饮酒的讲究、饮酒的含义五花八门,以至现在有“酒文化”的说法。中国造酒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8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了自然发酵的果酒,此后发展到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工艺。公元前16世纪(商代)至公元前200年(先秦时期),人们又用谷物或其副产品培养出了一种能发酵的活性微生物或其它酶类的“曲”的直接酿酒法,这大大早于19世纪的欧洲。我们现在所说的酒,一般都是指谷物酿酒。
这座占地面积约为250㎡的酒坊是一个兼具功能性和艺术观赏性的点景建筑,它依山傍水,格调清雅,即可品酒赏景,又可休憩听曲,是一个以酒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第四篇:上中下游文化区
上游:巴蜀文化
中游:荆湘文化
下游:吴越文化
在北人南来的三次移民浪潮冲击下,长江流域逐渐确立了全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地位,文明的传播和扩展也逐渐由社会精英阶层普及到下层民众。然而长江流域地域辽阔,上中下游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文明发展的脚步并不是同步一致的。概括起来看,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秦汉时期文明的发展程度可能要高于中下游地区;唐宋时代,中下游逐步崛起,已与上游地区并驾齐驱,下游地区文明程度可能还要超过上游地区,唐代中后期流行的“杨(扬州)一益(成都)二”民谚,形象说明了下游与上游的对比和变化,两宋时期,今江西省区人才辈出,文明程度位于长江流域之首。而到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文明程度普遍提升,长江三角洲狭义的“江南”即今江浙地区已成为长江文明发展的先锋和重镇。由此可见,在整个文化重心南移时期,长江流域内部,文明的发展也有一个由西向东推进的过程。
一、巴蜀文章冠天下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四川盆地被纳入秦国政治版图。此后直到秦帝国统一之后,中央政丨府一直未停止向巴蜀地区移民,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灭赵,迁赵人入蜀;二十四年灭楚,徙楚王族于严道(今四川荥经县)。在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爰书》中,规定“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表明移民巴蜀是秦帝国一项经常性行为。这些移民多来自关中及关东地区,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蜀地自然条件优越,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水旱灾害消除,成都平原一跃而成为天府之国。蜀地山川险阻,交通闭塞,从秦灭蜀后以迄汉初,始终未受战乱的影响,所以百余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描述西汉初年各地经济水平及风俗习俗,将巴蜀列入关中经济区,以与长江中下游楚越地区相区别,他说:(关中)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丰富的物产加上邻近“西南夷”,新来的移民多以经商致富,见于《货殖列传》中的著名蜀地商人即有临邛卓氏“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程郑“亦治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巴寡妇清“家亦不訾,”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公元2年,蜀郡人口1,245,929,仅次于汝南、颖川、沛郡等,列全国103个郡国中的第9位,在长江流域中位居首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4人,亦居长江流域之首。从整个流域看,西汉(公元2年)上游地区的益州有户1,024,159,口4,784,214;中游荆州户668,213,口3,597,058,下游扬州户710,821,口3,206,213。东汉(140年)益州户1,525,257,口7,242,028;荆州户1,399,394,口6,265,952;扬州户1,021,096,口4,338,538。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17页,第19页,第22页。上游地区高于中下游地区。古代户口数字统计虽不尽切实,但它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有效指标。由此不难看出,上游益州地区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事实上,近年的考古发现也证明成都平原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漆木器制作,丝绸制品等物质文明成就要高于中下游地区,即使是中游长沙、江陵等地出土的漆木器,也打印着“成都制造”的烙痕。
经济繁荣必然带来文化进步。西汉景帝末年文翁出任蜀郡守,在成都兴办官学,广收弟子,成为全国最早设立的郡级官学;并将蜀地学业优秀的士人派往京师进一步深造。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蜀地学术气氛浓厚,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全国的杰出人才。“西汉文章两司马”之一的司马相如是成都人,“非圣人而作经”的扬雄也是成都人。班固撰《汉书》,列传人物无数,却唯独对司巴相如,扬雄二人情有独钟,《传》分上下篇。《汉书·地理志》说:“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到了东汉时代,蜀地人才在各方面崭露头角,已呈现出百花齐放、“济济众盛”的局面。对此,《华阳国志·蜀志)说得清楚:降及建武以后,爰迄灵、献,文化弥纯,道德弥臻。赵志伯三迁台衡,子柔兄弟相继元辅,司空张公(张皓)宣融皇极,太常仲经(赵典)为天下材英,广陵太守张文纪号天下整理,武陵太守杜伯持能决天下所疑,王稚子震名华夏,常茂尼流芳京尹。其次,张俊、秦宓英辨博通,董扶、扬厚究知天文,任定祖训徒,同风洙泗。其孝悌,则有姜诗感物悟灵,禽坚精动殊俗,隗通石横中流,吴顺赤乌来巢。其忠贞,则王皓陨身不倾,朱遵绊马必死,王累悬颈州门,张任守节故主。其淑媛,则有元常、靡常、程?及吴几、先络、郫之二姚、殷氏两女、赵公夫人。
自时厥后,龙宗有麟,凤集有翼,纟晋绅邵右之畴比肩而进,世载其美。是以四方述作,有志者莫不仰其高风,范其遗则,擅名八区,为世师表矣。其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不胜咏述,虽鲁之咏洙泗,齐之礼稷下,未足尚也。故汉征八士,蜀有四焉。蜀地人文发达,风俗也由“轻易淫佚”向知书好文方面发生转变。但蜀地终究离传统的礼乐文明中心过于悬远。蜀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这个特色便是“不拘一格”。
司马相如上书汉武帝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司马相如就是一位不同于常人的“非常之人”。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学击剑,“家贫无以自业”,因与临邛县令交好,前往临邛弹琴挑逗临邛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卓文君新寡家居,从窗口偷窥司马长卿,“心说而好之”。于是二人私奔成都,卓王孙一怒之下不给一文钱的嫁妆,二人“家徒四壁”。不得已,他夫妇二人只得在成都开一家酒馆,文君当炉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裤”,与庸保为伍,“涤于市中”。卓王孙见事已至此,“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文君乃与相如回成都,“买田宅,为富人”。后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征召为“郎中”,出使西南夷,建立“非常之功”。
蜀地另一位著名学者扬雄也是一位“非常之人”。《汉书》本传说他“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诂训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落,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他倾慕司马相如作赋“弘丽温雅”,又怪屈原投江而死,以为“遇不遇命也”,何必投身鱼腹,于是作《反离骚》,又模仿《离骚》作《广骚》,依《惜诵》至《怀沙》用《畔牢愁》。他还以为《经》莫大于《易》,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于各种文体莫不尝试,而桓潭“以为绝伦”,深为当世学者所推重。
由于司马相如、扬雄的影响,形成了蜀地学者“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的学风。《汉书·地理志》。这种不拘中原礼乐道德,独立特行,气象博大的风气,深深影响了蜀地文化传统。三国时期刘备入蜀,带来了大量北方人才,他们与当地土人一道共同推进了蜀地文化的发展。诸葛亮治蜀,深入西南地区,从而使文明的区域有所扩大。蜀地的学术以西汉流行的今文学为主,东汉流行的古文学反在其次。但在人才数量上,已不及中原的曹魏和下游的孙吴。西晋统一后,蜀汉士人相继入仕西晋,文化渐趋沉寂,整个东晋南朝,上游地区文化面貌不仅落后于下游吴越故地,甚至还不及中游的荆湘。但自东汉未年始,道教已开始在蜀中发生并流传至外,西晋时期,上游巴蜀地区民间道教仍然活跃,道士陈瑞曾在蜀中传道,“自称天师,徒众以千百数”,他还以清静为中心教义,对道教旧规进行改革,维持蜀中道教的中心地位。道教在蜀地出现并非偶然,它与两汉时期蜀地学术崇尚“异端”,不守中原礼乐道德,风俗“淫佚”是密切相关的。
唐宋时期,四川文化区又有勃兴气象。初唐陈子昂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旧唐书·陈子昂传》。成都是唐代四川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成都)已成为仅次于扬州的第二大都会。在文化上,诗人有陈子昂,李白,薛涛;在书画艺术上,“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大圣慈寺画记》。在戏曲上,“蜀戏冠天下”。《唐戏弄》。蜀中奇异的风景孕育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气质,陈子昂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已深有蜀文化中“不拘一格”的色彩,李白诗情更以狂放不羁而著称。迭至宋代,“文学之士,彬彬出焉。”“蜀中多士,几与三吴不殊。”据统计,在《宋史》列传人物中,四川有164人,与江西并列全国第6位;《宋史·文苑传》所录90位著名文人,四川10人,居全国第3位;《全宋词》辑录1000多名作家,四川50人,居全国第6位;宋代画家943人,四川有74人,居全国第4位。参看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所作统计,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我国著名的唐宋文学八大家,四川眉山的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即居其三。其他如苏易简、苏舜钦、陈尧叟、陈尧佐、高斯得、梅挚、李舜臣等,也都闻名当时。而苏轼诗、书、画著名,也是一位“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学者。宋代四川文化区域,除成都而外,眉州、嘉州也相继勃兴,三苏出于眉州并非偶然,两宋时期眉山进士有886人之多,几占成都府路进士总数(1942人)的一半左右。
宋末元初,四川地区惨遭战争打击。蒙元攻占四川,前后经历半个世纪之久,时间之长,战事之激烈都是前所未有的。战争使得人口流散、经济崩溃、文明发展严重受挫。有明一代虽有恢复而略见起色,但明末清初又受重创,李自成、张献忠及吴三桂与明、清两朝对抗,四川均是主要战场,持续数十年的战乱将千年来的文明成果扫荡殆尽。清初局势稳定后,长江中游民众就已远不及长江下游地区,长江文化的中心已向东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二、荆湘号为南楚富
长江中游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两湖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文化中心区,江西则号为“吴头楚尾”。本区文明发展的轨迹,既不同于上游的巴蜀,也有别于下游的吴越,而表现出自身的特色。
秦灭楚后,对楚文化实施毁灭性打击。一方面,秦统治者将楚国上层屈、昭、景等大族迁往北方魏、赵等地,汉初则继续将楚国故地上层精英迁徙关中,楚地人物星散殆尽,幸存者或流落民间,或远徙西南云贵一隅,遂使一度辉煌的楚文明转趋萧条沉寂。另一方面,楚地民间文化在秦统治政策高压下向关中风俗转化,考古发现在荆楚故地出土的器物形态一概由“楚式”鼎敦(盒)壶转为“秦式”鼎鍪釜,极少例外。杨宝成主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8—245页。楚地本有自身节日习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载有秦楚月名对照表,正是楚地风俗向秦俗转变的真实写照。在《日书》中,已有“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木胜土”的五行观念,这种观念是否也由中原传入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见于《日书》中的十二生肖却不同于北方,楚地的十二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戌老羊亥其中午鹿不同于午马,未马不同于未羊,申环不同于申猴,酉水不同于酉鸡,戌老羊不同于戌犬。总之,整个秦汉时代,长江中游楚国故地虽在下层民间文化中保留着一些故楚习俗,但最能代表文明发展趋势和成就的上层精英文化却由于中原王朝的打击和抑制而逐渐消失沉寂下来。秦汉之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风云一时的所谓“楚人”,襄邓实则多来自下游的淮北丰沛一带,而与传统的楚国中心荆湘一带了无干系。
永嘉乱后北人南来,对于沉睡已久的江汉地区带来极大的冲击,史称荆州为“南楚之富”,湘州“民丰土闲”,而“襄阳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南齐书·州郡志》。经济一度繁荣,带来文化的进步。当时北方移民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分布以湖北最多,文明的程度也以湖北最高。东晋南朝以下游吴会为立国根本,中游荆州则为军事重镇。时人以周召分陕拟议下游与中游之分,中游至有“陕西”之称。《隋书·地理志》称:“自晋氏南迁之后,南郡、襄阳皆为重镇,四方凑会,故益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焉。”《南史·文学传》序则说:“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至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盛。”侯景破建康,萧绎称帝于江陵,使荆州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这种地位并未维系多久,公元554年,西魏大军攻破江陵,十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府库珍宝,文物衣冠尽被掳掠北去。本来就基础不很雄厚的江汉地区,文明发展再受打击。
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文明中心在今湖北,而湖北的中心又偏向北部的荆襄邓一带,从文化分区看,实则为中原文化的一个副区。此种状况迄中唐以前亦无改观。据《旧唐书·儒学传》及《文苑传》所载,长江中游仅有6人,6人之中湖北占有5人,其中4人又在襄州。
中唐以前湖北地区有诗人26人,散文作者21人,进士19人;湖南诗人9人,散文家1人,进士无;江西上述三项依次为5人、3人和1人。而湖北人才分布又都集中在北部的邓、襄荆州。但中唐以后,长江中游的人才分布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人才数量依次为91人,44人和155人。江西已超过湖北位居第一。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10—315页。表明中唐以后长江中游内部文明的中心已经东移,这与安史之乱后北人南来的分布走向是一致的。唐代末年诗人韦庄在路过江西袁州时曾写诗描述其人文盛况:“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山色东南连紫府,水声西北属洪都。烟霞尽入新诗卷,郭邑闲开古画图。正是江村春酒熟,更闻春鸟劝提壶。”由于家家以琴书为计,形成重学问、乐教化的风气,从而成为中唐以后长江中游的文化重镇。
中唐以后的文化发展为宋代江西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江西的各类人才已达183人,超过了湖北33人和湖南23人之和。南宋时期,江西人才更多达291人,而湖北、湖南二省合计仅68人。在《全宋词》收录作者中,江西有163人,仅次于浙江列全国第2位;《宋史·文苑传》载录90位著名文人,江西9人,居第4位;宋代宰相134人,江西16人,亦居全国第4。至于宋代江西的科举入第人数,更高达5355人。《长江文化史》第723—724页,第749页。宋代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引《余干县学记》称:江南既为天下甲,而饶(州)人喜事,又甲于江南。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人才兴盛既以经济繁庶为背景,好学从礼的风气又加剧了人才的发达。李道传《诚斋集》也说:“切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
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殿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其大者古文经术足以名当世。其余则博学多识,见于议论、溢于词章者,亦皆各自名家,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曾巩、晏殊、王钦若等宋代杰出人才均出自江西。对于宋代长江中游内部文化中心的东移,时人亦颇感惊讶,叶适就曾说:“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江、汉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水心文集》卷9。
其实,两湖地区在宋代落后于江西地区,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开发起步较晚。江汉——洞庭平原河湖纵横,唐宋时期劳动力资源缺乏,无力进行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长江下游人口过剩,从而大规模向两湖移民,垸田的兴起,促使两湖地区出现新一轮开发热潮,文化面貌也焕然一新,并重新确立在长江中游的领先地位。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终于厚积薄发,开创文明事业的全新局面。此点留待后文详述。
唐宋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有自身特点。中国佛教到唐代已完成中国化进程,而最能代表中国佛教特色的禅宗,其创始发展几乎都以本区为根据地。禅宗创始人南(慧)能北(神)秀均在黄梅双峰山弘忍门下就学,所谓禅宗东土第五祖的弘忍即是蕲州春梅人。由于慧能和神秀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发生分歧,慧能南归,先住广州性法寺,后住韶州曹溪山,创立禅宗南派,神秀则为北派禅宗。南北竞争的结果,是南派最终占胜北派,成为中国禅学的正宗。此后南派禅宗分化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而这两系分别在本区的衡州和吉州繁衍。禅宗南派主张“顿悟说”,力屏苦力修行,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其具体主张。这种“顿悟见性”,“即心即佛”,“即世间求解脱”的宗教主张很契合江汉地区“重巫信鬼”,民生无常的民间风俗,它在长江中游地区孕育发煌信非偶然。而这种“顿悟见性”的修行办法一即确立,便风行大江南北,深受士大夫阶层喜爱,由此形成上层精英文化与下层民间文化大、小传统的契合与互动,诗人刘禹锡唱和道:“禅客学禅兼学文,出山初似无心去。从风卷舒来何处,缭绕巴山不得云。山川古寺好闲居,读尽龙王宫里书。……庐山雾开见瀑布,西江月净闻渔歌。钟陵八郡多名士,半是西方社中友。与师相见便谈空,想见高声狮子吼。”
演至宋代,禅宗支派创始人亦多出本区。扬歧派创始人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方会,他学禅于“得法”于楚圆,曾先后在袁州扬歧山和潭州云盖山“开山说法”,因他首住扬歧山,因而被称为“扬歧方会”。另一支派黄龙派的创始人为信州(今江西上饶)人慧南,因开山于洪州(今江西南昌)黄龙寺崇恩禅院,而被称为“黄龙慧南禅师。”《禅林僧宝传》说黄龙寺“法席之盛”可以“追媲马祖、百丈。”
由于禅风盛行,本区寺院众多,特别是江西庐山和湖南衡山,更是名刹古寺如林。白居易称:庐山自陶谢洎十八贤以还,儒风绵绵,相继不绝。贞元初,有符载、扬衡辈隐焉。亦出为文人,今其读书属文,结草庐于岩谷间者,犹一二十人。《代书》。唐代于庐山习业者甚多,宰相有杨收、李逢吉、朱仆;名士有符载、刘轲、窦群、李渤、李端、温庭均、杜牧、杜荀鹤。他们或依附寺院,或自起茅庐,相互切磋,蔚为风气。唐未五代,庐山学者云集,藏书丰富,李渤读书之处发展起来的南唐庐山国学因之成为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元明清时期,以庐山为中心的鄱阳湖周围地区先后创设各种书院教堂竟达558座之多。魏嵩山、肖华忠《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4—184页。湖南名岳衡山是另一个文化中心,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衡山石鼓书院即是唐人李宽结庐读书处。所谓“湖南道学,于斯为盛”。真德秀说:“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盖前则有濂溪先生周元公,生于陵,以其心悟独得之学,著为通书太极图,昭示来世,上承孔孟之统,下启河洛之传。中则有胡文定公,以所闻于程氏者,设教衡岳之下,其所为春秋传,专以息邪说,距波行、扶皇极、正人心为本。自熙宁后,此学废绝,公书一出,大义复明。
其子致堂、五峰二先生,又以得于家庭者,进则施诸用,退则淑其徒……近则有南轩先生张宣公,寓于兹土;晦庵先生朱文公,又尝临镇焉。二先生之学源流实出于一,而其所以发明究极者,又皆集诸老之大成,理义之秘,至是无复余蕴。此邦之士,登门墙,承謦亥欠者甚众,故人材辈出,有非它郡国所可及。”《真西山文集》卷40。南宋时期胡宏、张木式等大儒或以衡岳为据点,或以岳麓书院为讲席,融汇儒释,开一代新风,被称“湖湘学派”,成为近代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
三、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
严格说来,所谓“经济文化重心角移”之“南”,实指狭义的“江南”,即传统的吴越故地。秦汉时期,吴越故地保留着独特的风俗。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游会稽(今浙江绍兴)而立刻石,其文曰:“遂登会稽,宣省风俗,黔首齐庄。……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氵失,男女洁诚。夫为寄,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史记·秦始皇本经》。秦始皇东巡留下六处刻石,唯独在会稽刻石宣示严禁“淫佚”之风。顾炎武《日知录》卷13《秦纪会稽山刻石》称:“自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后,惟恐国人之不蕃,故令壮者无取老妇,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吴越春秋》至谓句践以寡妇淫佚过犯,皆输山上;士有忧思者,令游山上,以喜其意。当其时盖欲民之多,而不复禁其淫佚。
传之六国之末,而其风犹在。故始皇为之厉禁,而特著于刻石之文。”句践为了灭吴,奖励人口增殖,致有“淫佚”之风。楚国灭越,自威王以至怀王,灭而不绝,对越地风俗并未触及。秦始皇厉禁“淫佚”之风,其成效虽未可知,但秦代江南社会却自成一格,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梁杀了人,却与其侄子项羽避仇人于吴中,住在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当时,项梁拥有“宾客子弟”,而且“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东巡,刘邦看后说:“大丈夫当如此”;项羽看后说:“彼可取而代之。”可见秦王朝对江南社会控制相当松懈,并未触及其社会基层结构。《汉书·地理志》称:“吴越之君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可见直到西汉晚期,吴越故地仍保持先秦遗风。东汉未年,北方中原曾有移民迁入定居,仅《三国志·吴志》列传人物中的流寓士人即有28人之多,包括鲁肃、张昭、诸葛瑾、全琮、程普、韩当等人,他们在东吴政权中位居高位。但与蜀汉统治上层完全由外来移民执掌权要不同,东吴最高统治层孙权父子兄弟及周瑜都是当地土著,孙吴政权的基础仍为吴地人士,即便北来的士人,其原居地离吴国中心地并不太远,多在淮河下游两岸地区,文化上容易认同。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孙吴政权是当地文化自然发展的必要结果,外来移民虽然对当地文化有所冲击,但并未改变当地社会的基层结构,文明的发展是处于缓慢的上升过程之中。这与上游地区文明发展轨迹有很大的不同。
经过孙吴时期的开发,长江下游的经济有了长足进展,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左思曾盛赞江东“冠盖如阴”,陆机《辨亡论》也感叹“江东盖多士矣”。孙亮时,山阴朱育与会稽太守濮阳兴论会稽人才,列举许多文人儒士,如山阴阙泽“学通茂行,作帝师儒”,余姚虞翻、乌伤骆统“聪明大略,忠直謇谔,”句章任奕、章安虞翔“各驰文檄,晔若春荣。”濮阳兴听及盛叹道:“皆海内之英也!”吴郡人才之盛甚至超过会稽,《三国志·朱治传》称吴郡“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其他如豫章、丹阳等地,文化也相当发达。
江南学者的治学方法与北方士人有所不同,会稽余姚人虞翻著《易注》,首开以玄释儒之风。孙融读后,写信称赞说自读《易注》之后,“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会稽上虞人吴范“治历数,知风气。”吴郡人陆绩“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陆机的《文赋》用骈文形式讨论创作创作构思与文章利弊;其散文《辨亡论》以文论史,以史论政,总结东吴兴亡之教训,可与贾谊《过秦论》相媲美;其诗文成就亦高,与乃弟陆云并称“二陆”。
西晋灭吴后,对吴地文化世族打击不大,吴郡顾氏、陆氏,会稽虞氏、贺氏,仍然相当强盛。《晋书·华谭传》曾记载司马炎与臣下的对话,以为吴蜀平定之后,“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吴人趑睢,屡作妖寇。”其原因在于“吴阻长江,旧俗轻悍。”可见吴地文化传统仍得以保存沿续。这与蜀地文化在西晋以后逐渐衰落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晋书》所载西晋士人所著书籍,吴地丹阳、会稽、吴郡计有96种。《晋书·顾荣传》载西晋末年顾荣总评江东人才说: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 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凡此诸人,皆南金也。
唐宋时代江南社会另一变化,是小市镇的兴起,至明清时期蔚为大观。明清时期,大城市的发展已趋成熟而稳定下来,城市化的方向转入小型市镇。在江南,这类小市镇为数众多,各具特色。由于市镇的发展,吸引大量商人定居,市镇成为周边乡村货物集散和交换中心,维系着大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市镇的工商业气息参透到市民生活中,市民文化得以发展,社会关系也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出现了商业文明的新气象。对此,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论述。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不可逆转地南移到江南地区,但此时的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偏离,使得学术文化的地域化倾向日益明显。宋元以后以儒教立国,儒学一直是宋以后中国学术文化的正统。南宋定都临安,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互相契合,江南士大夫阶层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入主朝政,文化资源得到政治上的凭依和实行,学者或称为“王者之儒”。但明清以后,政治中心北移,相对于都城所在,江南太过遥远,江南的学术文化精英入主朝政的机会相应减少,儒学之术既不能得到重用,“王者之儒”便向“教化之儒”发生转变,儒士的身份便由“王者之师”转变为“教化之长”,在地方上推行儒家教化,成为维系民间社会的精神领袖,尤其是清朝,满人以异族入主中华,江南传统士大夫阶层一直心存怨望,而满人统治上层初始亦对江南精英采取排斥态度。二者既不能相互融合,江南士人眼看反抗无望,便转而潜心于学术,由此形成有清一代江南地方众多的学术流派。在这众多的学派,尤以惠栋为代表有“吴派”,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以汪中、阮元为代表的扬州学派和以龚自珍为代表的常州今文经学派为典型。这些学派虽然互有差异,但都崇尚实学,排斥玄思,以考据为业。明清时期这种学术倾向,促使了江南社会的双重转变。一方面,江南社会由隋以前崇尚佛道,重视玄思,转变为崇尚儒学,重视学术,上层精英以气节相标榜,下层民间耕读传家,以科考为正途,由此造成江南社会读书风气特甚,科考人才繁荣;另一方面,政治中心与学术中心偏离的结果,导致江南社会追求纯粹的“学术”,更趋向于一种理性思维,江南学人埋头学术,造就了一大批学术精英,但在政治、军事方面,却缺乏杰出人才。演至近代,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多为湖湘文化精英,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思想界的风云人物多出自岭南,如康有为、梁启超。而江浙人物则多执学术科技界之牛耳,如钱大昕、华衡芳、李善兰、周氏兄弟、章太炎乃至顾颉刚、胡适等等。梁启超曾说:“国朝自顾亭林、阎百诗以后,学者多务碎义。戴东原、阮云台承流,益畅斯风。斤斤辨诘,愈出愈歧,置经义于不问,而务求之于字句之间。于是《皇清经解》之书,汗牛充栋,学者尽数十寒暑,疲力于此,尚无一心得。所谓„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也。”上举诸人顾、阎、戴、阮均是江浙文化的精英人物。梁启超批评江浙学人埋首考据,不问世事,虽是事实,但“博学寡要,劳而少功”却是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批评儒家学说的话,于此亦可见,江浙学术继承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学正统之所在。
第五篇:老君山道教文化区导游词
老君山道教文化区导游词
(郑鑫编写)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今天来到老君山观光游览,在此,请允许我给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绍,我是老君山景区的讲解员(×××),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希望能够提出来,我将会尽最大努力去解决,预祝大家在老君山游览期间玩的开心,吃的顺心,住的舒心。
中国旅游第一人魏小安说过:“中国旅游看两川,省级看四川,县级看栾川”,接下来我就把栾川的旅游情况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栾川在生态旅游兴起后,自1992年以来先后开发了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老君山、九龙山、养子沟、通天峡、鼎室山、寨沟、倒回沟、石笼沟、伏牛山滑雪场、蟠桃山等十几个景区,而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旅游,分别为:以老君山为代表的山水游;以鸡冠洞为代表的溶洞游;以重渡沟为代表的家庭宾馆游;以龙峪湾为代表的森林氧吧游;以九龙山为代表的温泉游;以伏牛山滑雪场为代表的滑雪游。
老君山景区位于县城东三公里处,面积6667公顷,海拔2192米,是八百里伏牛山主峰,原名景室山,后因“东周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而改名为老君山,一直沿用至今。大家知道,老子是位智者,是千百年来闪烁在神州上空的一颗哲学之星,他的思想学说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文化、军事、伦理、宗教诸多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子博览群书,通晓历史,熟悉礼制,了解社会,关于纵观历史祸福成败,精研各种学问和思想,形成了常人无法达到的深奥、玄妙的思想。
老君山生态旅游区内,良好的保存着19亿年来地壳演化过程中稀有、典型、连续、完整并具极高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地质旅游景观。我们在游览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的同时,与地质学知识溶为一体,定会增加无限情趣。
在老君山生态旅游区大门处,也就是高山区与低缓山丘接壤地带的伊河南岸,分布着发生在距今19亿年,西入陕西,东进安徽,横跨我省南部的巨型地
质构造带,称为“黑沟——栾川断裂带(栾川为命名地,足以显示构造遗迹保存的典型性)。这条在地壳演化不同历史阶段均起重要作用的北板块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界线,它记录着19亿年来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具极高科学研究价值。
老君山1982年6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12月晋升为“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老君山现有国家级保护植物66种,国家级保护动物31种。老君山在1994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自2000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先后投资了5500万元,前后开发了以庙宇文化及伏牛山主峰自然风光为主题的道教文化区和以潭瀑原始林为主题的追梦谷生态观光区。在这里我先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道教文化区的景点:人文景点有灵官殿、淋醋殿、救苦殿、菩萨殿、老君庙、亮宝台、玉皇顶、朝阳洞等;自然风光景点有:舍身崖、飞来石、传经楼、连心石、仙人观云海、唐僧石、栓牛柱、仙人桥、马鬃岭、石林、老子悟道石等,上述景点等我们下车之后一一详细的游览。
灵官殿旧殿年久失修,自然倒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91年又集资重建的,殿中供奉的是道教护法神之一的灵官。他的塑像多为红脸,满髯高翘,开口露獠牙,身披金甲,手执钢鞭,正对山门,额上又火眼金睛,能辨识真伪,因此只要职责为镇守山门,惩恶扬善,造福百姓。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城隍庙的城隍,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王恶不服,奏告天庭,玉皇大帝即赐慧眼并金鞭,准其阴随萨真人,察有过错,即可报复前仇,十二年间,王恶以慧眼观察无遗,竟无过错可归咎于萨真人,后于闽中,拜萨真人为师,誓佐行拭,萨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恶为王善,并且奏告天庭,录王善为雷部三五火车雷公,又称豁落灵官。
淋醋殿 随着车子的行驶,我们现在已行至到了山半腰,大家请看前面这股山泉流水从石缝中溢出,色黄似醋,这里就是淋醋殿,关于淋醋殿有一则民间故事流传至今。说的是有一年瘟疫流行,山下的村庄死了不少人,有一个姓林的
老太太,和她的儿子两人相依为命,然而瘟疫流行,她的儿子未能幸免,卧床不起,病情沉重。但是在那个时代是缺医少药的,无奈之下老太太只好上山求太上老君,到了老君庙,老太太就烧香磕头并许下心愿。待祈祷完毕,出得庙门行至一石头旁,老太太便坐下歇脚,没想到由于老太太年岁已大,加上上山劳累,坐下没一会便睡着了,梦见一个须发皆白得老汉给他说:“下面的山腰有一眼泉水,接回去用小米做醋,喝了可以救你儿性命,快下山去吧!”老太太醒来,知道是老君应验指点迷津,于是急忙下山接了泉水回到家里做醋,让其儿服之果然奏效。一传十,十传百,附近得病的老百姓都来向林老太太求醋治病,林老太太母子为了救助大家,于是就搬到半山腰泉水处,开了个林家醋店。林老太太死后,乡邻为了感激她救命之恩,在这里盖了这座庙,取名淋醋殿。
摞摞石 现在车右前方这块巨石,名叫摞摞石,当年太上老君骑青牛驾彩云来到景室山,因青牛走路用力过猛,将这块石头踩翻滚落山下,当时山崩地裂,响彻云霄。太上老君忙将手中拂尘一扬,大石飞起,落回原处,严丝合缝,才松了口气对青牛说:“大石落山,有伤害生灵之忧,你我务必小心才是”,青牛“哞”地一声点了点头往峰顶而去。九百年后唐朝诗人李贺听说了这个故事,写出了“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千古绝句。
老子骑牛石雕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叫救苦殿洼,大家看到的老子骑牛石雕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对老子的描述,在被汉武帝誉为“雕刻之乡”的河北曲阳用青石雕刻而成。整个像高3.8米,长4.5米,重18吨,因为老子得道成仙了,所以他骑的青牛也是神牛,是有灵性的,因此在这里流传着一句话:“摸摸青牛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青牛颈,一辈子不生病,从头摸到尾一辈子无后悔。”另外大家可以绕着老子坐骑转圈,传说“正转三圈升官,倒转三圈发财”,大家不仿一试。
从救苦殿洼到山顶老君庙是二公里,一般需要四十分钟左右。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下游览道教文化区的注意事项:
1、安全问题:人们常说安全重于泰山,安全第一,大家出来旅游时刻要注意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由于山上台阶比较多,因此大家一定要记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也就是大家说游
览过程中遇到好景色时,就停下脚步专心的去领略景色的神韵,不看景时就脚踏实地的去赶路;
2、进殿的规矩:无论进佛教的庙宇或道教的府观,进殿的时候一定要一步跨进殿,不要站在门槛上,因为那不仅是对神的不尊重,另外也有寓意门槛就像我们生活道路上的坎坷,我希望大家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坎坷时都能一步跨过去,不希望任何一个朋友停留在坎坷上过不去;
3、要记住:“僧不言姓,道不言寿”,就是大家在和师父们攀谈时不要问师父的年龄俗称;
4、团体步调一致:在游览的过程中,走在前面的朋友就请脚步稍微慢一些等一下后面的朋友,走在后面的朋友就请脚步适当快一些尽量跟上前面的朋友;
5、“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今天对大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希望都能好好把握,做一个征服老君山的成功者。
救苦殿(中天门到救苦殿一共518个台阶)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深山藏古寺”,因此佛教的寺庙和道教的府观,最早都叫山门,后来寺院的建立发展到平地上来,寺院的“山门也就因为“山”和“三”是谐音,而发展成建立三道门或者是一座门三个门洞。在这里刚才我们大家在两个平台上休息,可能大家心里会认为那两个平台就是为大家休息而设计的,其实那是为了建立与中天门同一中轴线上的另外两道牌坊而留下的平地,等三道门都建成之后,这个地方就成为我们由人间向仙界的过渡地带。
救苦殿原建于唐代,清末时被火烧,甲申年又集资重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新殿。殿内供奉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太上三洞表文》中称天尊有九,即:太乙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朱陵度命天尊、火炼丹界天尊、法桥大度天尊、金阙化身天尊、逍遥快乐天尊、宝华圆满天尊等。太乙救苦天尊居九天尊之首。太乙救苦天尊之职就是「至圣至仁,极慈极爱,乘九师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浮生」,传称,太乙救苦天尊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当人如遇到苦难,只要口中念诵太乙救苦天尊名号,太乙救苦天尊就会随声应化,帮助人解忧排难,化凶为吉。对於积功行善、功行圆满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会「乘九师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升仙。道教的主要宫观一般都有太乙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太乙救苦天尊之神像常作天尊骑狮子状。道教徒
通常只是在上中下三元之日或为亡魂举行黄箓超度道场时,才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宋元以来,道教科仪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的,名目繁多。例如:《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灵宝炼度》、《九幽灯仪》等等。在此类科仪中,太乙救苦天尊除了接引浮生以外,还主持以水火交炼亡魂、主持清荡血湖地狱、破狱拔度罪魂等等。
舍身崖(站在救苦殿门口)向右走是通往舍身崖景区的,由于我们今天的主要目的地是山顶老君庙和伏牛山主峰的自然风光,所以在这里我就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舍身崖,等我们大家回来的时候有时间愿意去我们再过去。翘首而望,看那古松摩云,危崖欲倾,确实雄伟壮观。这就是老君山一处胜景“舍身崖”,每当日落之时,此处“余辉返照千山色,满峪参差人画中”,瑰丽的晚霞映着诡奇万状的险峰怪石,奇光异景,色彩缤纷,令人赞叹不已。关于这美丽如画的“舍身崖”,还流传着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
民间传说古时山下有一个叫春女的孝媳,公公、婆母身染重疾,久治不愈,听说老君灵验,便登山拜老君求医。在向老君祈祷的过程中,孝媳许愿说只要双亲病愈,愿舍去自己的性命来报答神灵。果然,当返回家中时,公公、婆母都已康复,且已下地干活。于是春女还愿来到山上,毫不犹豫的从此处跳下深渊。石老汉夫妇见天黑了媳妇还没有回来,便打听,后来有人说见到她上山了,于是夫妇两人就请了十几个小伙上山寻找,在舍身崖的下边山谷里找到了媳妇的尸体,用木匣往回抬,越抬越沉,好不容易抬到石家门口,却看见春女容光焕发,端着热茶从屋里走出来,吓得小伙子们撂下匣子就跑。一传十,十传百,都说石家出鬼了。围观的人很多,这时候一个白眉毛白胡子的老道士来到当院给村民说“此家有孝媳,精诚感天地,黄金赐千两,增寿七十七”,说罢拂尘一扬,木匣自开,黄亮亮的黄金滚了出来。老道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这时围观的人才明白过来,原来老君显灵,人们跪地叩头不止。后人为了纪念的春女的孝道,就将此处命名为舍身崖。
观景台 朋友们向西边看,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叫中鼎山,稍远一点的叫华室山。中鼎山海拔2052米,山顶上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透亮的山洞。实际上
是崖石形成的一个门状石孔,下面有一堆巨石,当地老百姓叫它乱中鼎,在它的周围,柱状石峰林立,有高有低,上面苍松叠翠,苔藓挂绿,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再远一点的叫华室山,俗称娘娘垛,海拔2072米,有20多座山峰并排站立,上面石松倒挂,气势非凡。伏牛三鼎,雄伟不失其秀丽,端庄逾显其婀娜。这里还流传着二仙占山的故事。说是太上老君骑着青牛云游,远远看见中鼎山雄奇险秀,便落下云头,准备开辟道场传经布道。道德天尊有九鼎之重,一脚下去,顶峰坍塌,老君急忙踩住西边山头,拔出宝剑,插在峰顶作为记号算是占住了华室山。
太上老君刚回太清仙境,王母娘娘也从这里经过,并且一眼看中了华室山,王母落下云头一看太上老君已插剑为号,便心生一计,急忙脱下绣鞋,往山上一放,拨出老君的宝剑,往绣鞋上一插,回灵霄宝殿去了。
时过不久,老君搬来炼丹炉,王母娘娘带着众仙女同时来到华室山,二仙为了谁先占山争执不下,就请来元始天尊评理,元始天尊说:“你们二位同是道家仙源,谦让为好。若论起理来,剑插绣鞋,是鞋在先剑在后,道德君就以景室为道场吧,”事已至此,老君只好东迁景室,后人称曰老君山。西鼎华室山为王母所占,取名“娘娘垛”。中鼎被老君踩塌,取名“压塌坪”。
传经楼 传说太上老君到老君山归隐之后,有很多信徒前来听经学道,有一次有几个虔诚的年迈信徒长途跋涉来到老君山想到山顶听老君讲经传道,可是当他们大家行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却已筋疲力尽了,老君得知情况后就骑青牛下来,在此处给他们讲经传道,于是此处后来就命名为传经楼。
飞来石 走过万山千水,飞来石无处不有,老君山不同它处,看,它架在古树杈上,谁也不知它来自何方?传说每年的三月三王母娘娘都要开一次蟠桃会。有一年盛会结束,各路神仙在向王母娘娘祝寿的时候,有一只调皮的猴子跑到供桌旁偷了一个桃子抱着就跑。不幸的是却被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仙女发现了,她就顺手拣了一块石头向猴子打过去,而这块石头就正好落在了老君山,构成了老君山小巧玲珑的飞来石一景。
连心石 八百里伏牛山百草为药,古时候山下的村民们大多是以采药为生。传说山下村里有一对夫妇为人心地善良,经常施药救人。有一次夫妇俩人带着小孩一起上山采药,突然天降暴雨,山洪就爆发,洪水冲走了孩子。父母为了搭救自己的孩子,被卷进泥石流,结果全家都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村人得知噩耗之后,就到处寻找他们的遗体,寻找多日毫无结果。后来人们就在这里发现了这三块非常人性化的石头,老君爷托梦因为他们平时行善积德,已经把他们度化成仙了。再后来为了纪念他们一家三口就把它命名为“连心石”,有诗为证:
八方谁见石连心? 三石心连到古今。倘把人情堪比石,连心赢得万家春。
菩萨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其实菩萨是佛教对其的尊称,而在道教里她却被尊称为慈航真人,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相传商王时期,在普陀山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位女真人,发愿要普度世间所有男女。她经常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为慈航真人。另据李善注引《灵宝经》说:禅黎世界坠王有一个女儿,其名姓音,她生下来直到四岁仍不能说话,坠王就将她抛弃在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姓音没有东西吃,便靠咽气、引月服精等功法来延长生命。有一天她在丹凌之舍遇到一位神人,姓音不能说话,便用右手在赤石上写了一些文字。神人看到她写的文字文辞美妙,便让她用心回忆自己所写的文章。姓音一面回忆,一面焦急的总想说出来,不知不觉竟然说出话来。因为神人经常来看姓音,因此后人也称其为观音。观音出山回到国中,国家正有灾难,地上就像着火了一样,而且许多人都因为天旱缺水而死去。于是姓音就祈祷上天降雨,没有多久天上就下其了甘雨,地上也涌出了灵泉,草木得到滋润,田禾也巨丰。因此被人们所信奉。北京白云观和青岛崂山太清宫都供奉有慈航道人的圣像。
五里坡 这里到山顶只有二百七十米了,可是由于山路崎岖陡峻,人们走着的时候总有五里那么远的感觉,所以山下群众叫它五里坡。
千年红桦树
身边这棵高大树木叫红桦,桦木科桦木属植物的通称。全世界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至寒带。中国有29种,其中以白桦分布最广,由东北、华北到西北、西南都有。此外还有红桦、硕桦、黑
桦等。木材比较坚硬,抗腐能力差,受潮易变形,可作胶合板、细木工等用材;树皮可热解提取焦油,还可制工艺品;园林绿化树种。桦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多光滑,多为薄层状剥裂。红桦树上下都呈橘红色,皮呈片状脱落。传说用红桦树皮写情书给心爱的人,便会心想事成。
朝圣峰 大家现在在这个地方休息一下,我们上去这136个台阶就到了我们今天参观游览的人文景观终点站老君庙了。大家现在看一下我们周围的所有山峰,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对了,就是这里所有的山峰都朝向老君庙的方向,人称朝圣峰。著名诗人林丛龙甲申年初夏登老君山时在此处赋诗一首:
迂缓轻车上九天,群峰伏首拜君山。眼前万树风推浪,脚下双河鸟戏帆。故事如歌曾化石,华年似水不求仙。当知老子终何去?伏地为牛亦美谈。
仙人观云海 在这个地方大家可以仔细的看一下对面山峰半山腰的一块小石头,非常像一位头戴唐代帽子和身着唐代披风的大诗人,那就是老君山的仙人观云海景点。
老君庙
这里是老君山正顶,亮宝台、玉皇顶双峰对峙,中留一门叫南天门,寓意其高,门内平台,前建老君殿,后盖藏经楼,明清两代都叫老子楼。原建筑始于北魏,历代重修,唐代尉迟敬德曾监工重修一次,明朝最为鼎盛,铁椽铁瓦、大铁钟、铜牛,一片金碧辉煌,五十年代初期被毁坏,现在的庙宇是2004年重修的。
前殿叫“金顶太清观”,金顶是太阳普照,光芒四射的意思,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及配享香火诸神,后殿道德府是藏经的地方,明万历皇帝下诏书颁经卷至天下名山。在这里有块“诏谕碑”上说的清楚明白。老君山在唐贞观年间就被封为天下名山了,有残缺石碑为证。另有明万历十九年(1519年)铸造的大铁钟高1.5米,口径1.3米,厚3.7公分,重约2吨左右。钟围纹饰精美,字迹清晰
可辩,上铸一圈正楷字:“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16个大字,苍劲有力,其小楷字因年代较远,被风雨剥蚀,难以辨认。
老君庙正殿中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李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东周末年看到朝廷腐败,不可挽回,于是就骑着青牛离开洛阳出函谷关,被关令伊喜挽留,遂在那里著《道德经》,之后就顺着虢国古道从灵宝、卢氏到栾川上景室山归隐修炼,活到一百六十岁得道成仙。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二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书上说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传说太上老君是玄妙玉女贞静自守,受气于天,怀胎八十一年所降生。据经书载:玉女梦见天开数丈,又真人捧日而出,对日凝想良久,日精渐小,从天坠下,化为流星,如五色珠,飞至口边,玉女吞下后,从左肋下诞生一子,初降即能行九步,且步生莲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道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度一切动植物众生,位登太极,无上神仙。”复趺坐李树下,指树说:“以此为吾姓”至六岁,自谓耳大,取名重耳。人门因其生而白首,而称为老子,又以其耳曼无轮,耳门三漏,化后缢为聃,所以又称老聃。太上老君手持太极神扇,象征三才定位,万物化生,阴阳分
明,阳中又阴,阴中又阳,老子的诞辰为农历二月十五日。大多数道观中都有供奉。
孙思邈
道教里有四大神医,他们分别是:战国初期医药家扁鹊,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老君庙里供奉的是在道教里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传说他是京兆华原(现在陕西省耀县)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孙思邈7岁时开始就学,博闻强记,每天都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不到20岁,已成为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又兼通佛学经典的人。被称“圣童”。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山区,先隐居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后来又到终南山隐居,终身不仕。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徽宗追封为妙应真人。孙思邈给后人留下许多医学理论与药方,被后世中医们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他的许多医药方法和理论被广泛流传,如公元625年写成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千金要方》,655年写成的《千金翼方》以及《摄生论》、《太清丹经要决》、《枕中方》等著作。他的医学著作集方广泛,内容丰富,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发展椰油积极作用。同时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确记载脚气病和治疗方法的人。他提倡用海藻治疗大脖子病,比国外早1200年左右。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多有建树的医药学家,而且还是一个炼丹专家。他在《丹经内优硫磺法》一书中,记述了把硫磺、硝石、皂角放在一起烧的硫磺伏火法,这是现存最早的火药配方记录。火药的发明,孙思邈也是功不可没的。
三潇娘娘 传说她们女娲娘娘身边的三只金孔雀,即云宵、琼宵、碧宵三姊妹。后来下界到巴国,是为三公主,招赵公明为附马,赵公明逃回蜀国后,遂投入截教修成正果,因为赵公明复仇死于非命。三姊妹被封为主管人间生育之厕神。
玉皇顶 道观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人们心目中是最高天神天帝,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老天爷”。
亮宝台 亮宝台传说是太上老君展示宝贝的地方。有一年四月初八,各路神仙来景室听老君讲经,之后神仙们要求看看老君的震山之宝,老君上到峰顶拿出了阴阳扇、太极图、炼丹炉。三件宝物金光闪闪,绕老君飞旋三周落到老君手上,众仙赞不绝口。道观内供奉的是财神,财神分为武财神赵公明、关羽和文财神比干、范蠡。这里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福辏之效果。而姜子牙在《封神榜》里却是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宫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
南天门 是南阳人上山拜老君的唯一一条道路,在山下观望老君庙如在天上,此门形容其高。当初修南天门天梯时,曾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数位民工正在施工,天突降暴雨,还夹着狂风。民工们躲也没处躲,藏也没处藏,新架起但未焊接好的铁梯也有被大风吹倒的可能,万般无奈之中,有个民工喊:“我们为什么不求求老君爷呢?”于是他们一齐跪下来祈求太上老君保佑。霎时,风停雨止,云开雾散。民工都说,老君爷显灵了,老君爷显灵了。这一现象,是偶然的巧合,还真是太上老君施了法术?大家到老君庙里,拜一拜老君就知道了。
晒人场 最近处这座山峰,峰顶平坦,四周陡峭。峰顶松树成林,郁郁葱葱,取名叫晒人场,传说是大地上原来没有人,道德天尊请来洪钧老祖捏造泥人,晒干以后撒向十方净土,大地上才有了人。有一天洪钧老祖正在晒人场上晾晒泥人,突然狂风暴雨大作,洪钧老祖来不及一个一个收拾。慌乱之中用手一搓,撒向空中,造成一些瞎眼少耳朵,折胳膊断腿的残疾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挤挤身
站在这里向东眺望,地平线上一个玉米粒大小的缺口就是洛阳伊阙龙门。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两块山岩是长在一起的,也就无话可说了,偏偏留下一条缝隙,路又经过这里,仅容一人通过,无论胖瘦,都能挤身过去,所以就叫“挤挤身”。
润笔池 朋友们请看这一石坎,圆似水瓢,半池清水,四季不干。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有水方显其秀,水因山而显其灵。有人说这里是老子的润
笔池。老子在道德府里作文写诗,断不了取水磨墨洗笔,也在情理之中。过去这个地方叫煮人锅,传说是专煮不孝道的人,所以不孝顺的人千万不要近前。
朝阳洞 原来洞内供奉着老子和他母亲塑像。山下群众叫它“老君母殿”。这里一年四季阳光和煦。老君把母亲的仙魂安置在这里,显其孝心。仙人桥 两山对峙,长石横架,下临深谷,走在上面战战兢兢。仙人桥相传是太上老君超度节妇孝子、义士信徒得道升仙的地方。据说一个人如果有仙根仙缘,经太上老君点化,走过这座桥,就可以羽化升仙,升仙是道教教徒的最高理想,当然这些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羽化升仙是什么样子没有一个人看到过。
马鬃岭
现在大家游览完了人文景观,现在我就带大家去领略老君山顶峰的无限自然风光。大家看对面的两座山峰,前面的一座山峰就像一匹马的头,而后面的山峰则犹如马鬃,因此后面的山峰就得名为马鬃岭,它是老君山得最高峰,海拔2200米,是观赏老君山自然风光得最佳处,现在从我们这里走过去要十五分钟左右。站在马鬃岭上,我们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到了,杜甫登上泰山在《望岳》中写到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在马鬃岭向北望去,我们可以看到县城的街道,房子好像沙盘模型,再往北看,群山逶迤那就是鹅羽岭和熊耳山脉。县城的潭头、秋扒、狮子庙、白土、马超营一线以北的熊耳山主峰,是由距今35亿年至10亿年的地层组成,形成秦岭造山带北缘的 后陆逆冲断褶带。
马超营至潭头一线以南至县城(伊河以北)一段,是秦岭造山带北迭瓦逆冲推覆构造带。是距今14亿年至5.7亿年亚洲大陆独有的栾川群、陶湾群(均以本地地名命名)沉积层序,属华北古陆块南缘弧后盆地内的炭质、炭泥质、泥钙质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并有碱性岩床、岩墙群侵入。到距今2亿年以后的中生代,此区成为陆内造山带北沿推覆体的前沿逆冲断层带,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以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赋存着世界八大钼矿之一,亚洲最大的木矿床,已成为我国的钼业基地。
伊河南岸(黑沟——栾川断裂带以南)至老君山花岗岩岩体之间,是距今18亿年至5.7亿年间,华北古陆块南缘地壳在以扩张伸展为主的构造动力学条
件下形成的裂陷海槽中喷发的海底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显示出裂陷海的构造环境。
四是十里杜鹃长廊,杜鹃它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在咱们老君山上有四种,在土地垭已看过的是杜鹃花,又叫映山红;在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每年5—6月淡紫色花的常绿秀雅杜鹃;以及每年5月开白色花叶子较大,叶色翠绿的河南特有树种河南杜鹃;另外还有一种是花朵比较大的白色太白杜鹃。最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马鬃岭上可以看到日出、云海、佛光、雾凇等奇观的地方,但是遗憾的是那些奇观却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而是都需要一定的特殊环境才会有的:日出是晴天的早上有的,日复一日,太阳东升西落。但是日出奇观,始终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观赏日出,成为许多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一景。如泰山,黄山北戴河等处看日出,作为伏牛山主峰的老君山也有日出这一奇观;云海是多发生在午夜或早晨,那是因为午夜和早晨时山地中多形成稳定的逆温层,逆温层上下空气密度和气流速度有较大差异,容易形成气流波动,形成云海;佛光是由光线的衍射作用产生的。在水汽丰富的山势高峻地区,半山腰常分布由白茫茫一片云海。当人站在山上,若光线从人的背后射过来,由于光线的衍射作用,会在人的面前的云幕上出现人影或头影,影外围绕有彩色的光环,就似佛像头上的彩色光圈,因此称佛光。雾凇那是大多在冬天的时候才会出现的,老君山雾淞在中原大地被称为奇观,河南日报著名摄影家王天定先生四上老君山,君山雾淞,名扬天下。那么我在这里就期待着大家下次再来邂逅那些奇观。
朋友们,前面就是石林景区了。提起石林有人可能会想到云南的石林,想到美丽的阿诗玛。老君山的石林与云南的石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从地质角度讲,云南石林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老君山的石林属于海底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系。其地质术语为:“花岗岩峰林”。说到花岗岩,人们就会想到光秃秃、滑溜溜的特征。这是由于花岗岩的风化形态是球形风化,因此,其形体特征是鹅卵状,表面特征是光滑,难存植被。然而,老君山石林却不具备花岗岩的这些特征,而是刀劈斧削,犬牙交错,披绿挂红,植被茂盛。看上去更加雄伟壮观,多姿多彩。这是由于老君山花岗岩体与其它花岗岩的不同造成的。
老君山的岩体是由“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它是在距今1.4——0.8亿年间秦岭造山带抬升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年轻的花岗岩体,被国内地质专家命名为“老君山岩体”。老君山岩体就位后,经长期的构造剥蚀作用,造就了当今奇峰异谷,挺拔秀丽的地貌景观。因此,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赵逊先生称:老君山南坡石林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峰林奇观。”
这次由于时间和天气原因,老君山的一些胜景和奇观大家没有观赏到,不过,1775年乾隆登上嵩山时说:“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生有缘再来游”,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领略老君山青山绿水的灵韵。预祝大家归途一路顺风。
大家就要分别了,在这分别之际,我想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知道这首诗能不能表达您此刻的心情?康桥之美远在大洋的彼岸,这君山之美,却近在咫尺,愿不久的一天,您再故地重游。预祝大家返程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