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川镇村级财务管理成效显
平川镇村级财务管理成效显
临泽讯(通讯员:宋栋太)临泽县平川镇积极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该镇10个村全部施行“村账镇代理”制度和村级财务电算化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财务审批和报账程序,健全完善了出纳管理制度、月报账制度、报销发票“双签制”和村级“零”招待费等制度。各村对每季度财务收支及群众关注的村干部报酬、玉米制种劳务费、水费收缴等事项进行全面公开,公开时间不少于30天,公开前由民主理财小组审查盖章, 在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并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每年举办2期业务培训班,对全镇10个村的20名财务主管和出纳进行培训。
平川镇 “三诺一考”加强村级组织管理
临泽讯(通讯员:宋栋太)临泽县平川镇为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村级干部工作能力,在全镇农村党总支、支部实行“三诺一考”,即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末述诺并进行考评。
年初以来各党总支、支部就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承诺,并向群众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年中镇党委将进行跟踪监督,对承诺内容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与纠正并限期加以改正,使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年末进行年终考评。此管理办法强化了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增强了村级组织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激发了村干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让群众满意、让百姓放心的村级组织。
平川镇强化村务公开促和谐
临泽讯(通讯员:宋栋太)今年以来,临泽县平川镇在认真贯彻落实村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创新村务公开形式,切实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公开,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该镇统一村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各村必须在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内将财务收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程招投标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定期予以公开。同时,全面推行村干部廉政承诺、村务大事集体讨论、村干部民主评议等三项村级民主制度,对村办公用房建设、大额资金支出、重大公益事业建设的议事决策、监督管理等程序进行规范。今年至目前,该镇各村已按要求公开村务16次,召开议事决策会38场次,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拉近了干群距离,减少了不稳定因素。
第二篇:实践出真知,深入显成效
实践出真知,深入显成效
关心农村,农民生活,落户访问,积极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情况 ,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我们在开展工作的第四天走上了集市,开展调查和宣传工作,我们的宣传主要有三个方面:食品安全,问卷调查,化肥使用。
调查农民当今的生活水平和村官调研情况,比起以往农民的收入增多了不少,农业收入占了很大的部分,而且本镇工业也比较发达,工业发展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就业问题。村民就村官调研问题侃侃而谈,感受到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重视,积极向我们反映需要的大学生村官,感受亲切。
我们还主动与当地的村民一同开了一个座谈会,向他们了解情况.在两个多小时的交谈当中,我们了解到了村子里的风土人情,并就当地在建设当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教育状况,税费改革,村政府职能改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时间虽然不是很多,可是我们从村民的话语和眼神中读明白了他们的希望.会后,我们还根据所得资料认真讨论了下乡访问的主题和调研方向,制作了相关的问题,使下来的活动更有针对性.知己亦要知彼,然后就是把诺言付诸行动。
我们落户访问主要是参观了解新农村建设和拜访老党员两部分。
第三篇:即墨市“三点一线”工作法显成效
即墨市“三点一线”工作法显成效
即墨市结合“解放思想提境界、激情创业谋跨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探索实施“三点一线”工作法,促进和提升重点工作,效果明显。
一是把握重点,奋力攻坚克难。围绕市医院片区改造、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山大青岛校区等全市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攻坚克难、勇创一流”活动,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跨越。市医院片区改造涉及房屋623处,拆迁工作点多面广、任务艰巨,工作组克服畏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通过调查摸底、透彻宣传、分轮次入户走访等形式,在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基础上形成的拆迁补偿、规划和集体资产处置方案,得到了大多数被拆迁群众的支持。
二是突出亮点,打造特色精品城市。通过开展城市建设与管理集中攻坚活动,着力建设特色精品城市。一是突出高端性。在“疏老城、建新城”中时刻体现建设的高标准,按照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的要求,建设宜居幸福的新城市。二是突出永续性。以高起点规划保障高品质城市建设,学习借鉴先进地区 “疏老城、建新城”的经验做法,保持整体规划的前瞻性、全局性,兼顾局部品味和单体特色,推动城市形态向现代化城市转型升级。三是突出精品意识。将精品意识融入城市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精心施工,精雕细刻,发
加大选派干部的使用力度。根据选派干部的考核情况、工作表现和专长优势,在研究调整任用干部时,适时提出调整任用意见,对工作成效好、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第四篇:地税局能级考核显成效
编者语:近年来,清城区地税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任人唯才,全面提高地税队伍综合素质,为地税事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07年,清城区局在全市地税系统率先推行能级管理机制,制定《清城区地税局能级考核管理办法》和《清城区局组织收入工作考核办法》并严格贯彻落实,实现“以能定级、按能配岗、岗能匹配”的工作局面,将能级考核与奖金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全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已全面形成任务-职责-考核一体化的人员考核机制,全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现将该局的主要做法刊发如下:
科学配置人力 能级考核显成效
近年来,清城区局通过科学应用人力资源整合理论,以测评、竞赛和培训等方式,积极完善以能力评价为核心、以能力发展与提高为目标、以考核奖惩和管理使用为手段的干部管理机制,初步实现了全系统岗能科学匹配,为建立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公务员队伍激励机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大胆改革,创建“三军齐发”新机制,全面提升行政执行力
(一)重设职能部门,改变管理体制,全面优化机构设置。首先,区局机关以省局“新三定”方案为依据,根据工作实际将区局内设部门调整为综合股、征收股、管理股、重点税源管理股四个股室,对机关内部人员全部实行扁平化管理。挑选优秀人才留任机关工作,全部实行一人多岗,职责分明,致力打造一支精简、高效的区局机关精英队伍。同时将优化出来的人员全部充实到基层分局,要求将好方法、好作风带到一线,实行人力资源向基层一线的全面倾斜。现阶段,我局机关部门共有24人,平均年龄31岁,拥有全市地税系统最年轻、最精简的机关人员架构。
其次,转换职能部门管理分工,提升日常管理效率。在税源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中,我局完全摒弃了以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模式,结合实际全力推行“三军齐发”机制,即由征收股连线征收组,负责税收收入任务下达和考核,管理股直接连线纳服组,负责涉税事项审核与涉税政策执行;重点税源管理股直接连线稽查局和税管员,主要负责税收检查与纳税评估。“三军齐发”机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全局出发又实现了“三位一体”功能,成为推进构建税源管理新模式最有力依托。
最后,立足基层分局实际,提出“两个创新”推行基层分局管理新模式。一是创新办税服务厅功能建设,营造一流办税环境。我局率先开创“税费分离”办税新模式,提供“人性化”纳税服务保障。分别设立税、费征收专窗,如税款征收前台开设外来经营户专窗,社保开设人力资源公司专窗,专门为特定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次是在办税服务厅设立“咨询辅导岗”和咨询专线,由基层分局税管员轮岗,为纳税人提供办税指引、咨询辅导等,派发文明服务卡和纳税指南资料,并兼顾负责纳税服务厅的秩序管理。二是创新基层分局功能组别设置,实行职能机构的有机统一,全面打造优质、高效的办税环境。2008年我局利用引入协管员用工制度的优势,率先在全市地税系统中开展基层分局管理体制创新,将基层分局划分为纳税服务组、税费征收组、税收管理员组三个组别,各组之间各司其职。通过在全市率先成立纳税服务组这一创新举措,由纳税服务组担当分局中心枢纽,促进全局人员的全面沟通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科学分析,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要适应税收现代化新形势的需要,干部管理就必须树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逐步建立岗位、职务、干部、人才等资源统筹安排、优化配置的工作机制,更好地调动和保护干部的积极性。干部岗位资源的深度开发,关键是要人岗相宜。一是科学分析岗位结构。通过开展岗位需求调查,按照岗位职责、技能需求、责任风险、难易程度和工作总量等因素,合理设置岗位级别,并结合全系统人员的学识、年龄、性格、性情和性别结构,对职位进行职务和岗位的细分,并整理出详细的岗位配置表,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二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坚持“人事相配”原则,对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以事设岗、以岗择人”与“以人定事、以事核人”相结合,个体上力求人尽其才、才职相当,宏观上做到工作总量与人员数量、任务难度与人员素质相适宜,体现高岗高能、岗能匹配。三是完善人事改革措施。强化人事工作的服务指导能力,继续深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相关选人、用人机制,并通过大力实施城乡三年交流、岗位五年轮岗交流,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整合组织资源、创新人才机制,努力营造既奋发进取又和谐相处的人力资源环境。
二、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深入推进能级管理
该局按照税收规律和行为科学理论要求,通过对每个干部的能力等级考试和工作实绩考核,确定地税干部的能级等级,并把能级等级与岗位目标考核、人员动态管理、奖金福利分配相结合,从而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
一是分类设置能级。科学设置能级是实行能级管理的首要环节。从理论上讲,能级类别划分越细,越能准确反映某一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越能反映该岗位干部能力的实际情况。但是,能级类别划分过细,将会给后期的能级测试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干部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该局在能级管理实践中,将全体干部分为四大系列五个能级。四大系列分别是税收征管、税务稽查、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五个能级是把上述每个系列人员按照一定的评定方式,分成1至5级,能力越强,能级越高。
二是综合评定能级。对干部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是能级管理的关键环节。该局主要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考试占60%,考评占40%。考试采用书面形式,50周岁以下人员一律闭卷考试,50周岁以上人员可开卷测试;考评分为自评(主要是学历、职称、荣誉、调研文章)、互评、工作实绩量化评和党组综合评四种方式,按照自评分10%、互评分30%、工作实绩40%、党组考评分20%的比例,计算出个人考评分,考试得分加上个人考评分即为能级得分。
三是充分激励能级。适当的激励是推动能级管理正常运转的润滑剂。该局的激励机制主要实行“三个挂钩”:能级与职务挂钩。中层岗位必须由第3能级以上干部担任,科员以上岗位必须由第2能级以上干部担任,级变职变,初评和年终达不到能级标准的自动辞职;能级与岗位挂钩。规定综合评定分数没有达到65分不予评定能级,不能在执法岗位工作,必须下岗培训或待岗学习,等达到素质要求后再申请参与能级评定;能级与物质利益挂钩。采取“按能级分配”的方式,根据干部的能力及其岗位贡献分配“能级津贴”,未评上能级的没有津贴。由于能级管理确保能者有其职、有其位、有所获,因此不断激励干部提升素质,向更高能级迈进。
四是动态管理能级。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力求使能级管理机制具有动态和开放的属性。对做出突出贡献者,当月给予升级奖励,对工作发生重大失误和违规违纪者予以降级,确保奖惩及时,激励有效。同时年终根据每个干部的工作实绩、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和素质提高情况,调整能级。对努力学习、成绩突出、能力增强的干部,提升能级;反之,则降档。该局规定每年有10%的升、降档比例,使能级保持动态平衡。
五是配套完善能级。为进一步完善能级管理机制,该局采取了三项配套措施确保全面提升干部综合素质。首先,强化业务培训。能级管理要求形成一种学习机制。为使干部能得到终身学习和持续培训,该局制定了《射阳县地方税务局干部教育培训暂行办法》,积极推进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全方位教育和贯穿地税干部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全程教育培训体系。其次,完善激励机制。每两年组织一次实务性全员业务考试,不及格的待岗继续学习;每年组织一到两次业务比赛,前三名的命名为业务能手并给予奖励,在全系统确立“素质决定命运,能力决定发展”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潜心钻研业务,提高个人技能。第三,实行绩效考核。把每个单位、每个干部的工作目标予以分解和量化,进行定性定量考核,使干部的工作成绩转化成能统一进行比较的分值,从而使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有比较,能力大小能分辨。
三、着眼长远,深入调研,完善能级管理运作
能级管理实行的是以考定级、以级定岗、按岗计酬、全员参与的动态管理模式,打破了“官本位”的传统观念,确立了“能力本位”的新理念,为有能力的人才开辟了全面发展、实现价值的新道路,充分激发了全体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推行能级管理制度,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前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善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推进深化。一是形成共识是基础。建立激励机制、推行能级管理,必须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广泛征求意见,兼顾不同层级的利益诉求,避免诱发新的矛盾。同时各项规定要与公务员制度改革及该局其它改革措施衔接配套,避免重复劳动和彼此抵触。能级管理及其配套制度只有贴近工作实际、符合职工意愿,才有利于推广和实施。二是思想工作是保障。能级管理覆盖全员,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阻力,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将工作做细、做实。在试行初期,该局也有个别同志对此不理解、有想法,局领导有针对性地找人谈心,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了少数同志的疑虑和偏见,获得了理解与支持。三是严格考核是关键。制度一经颁布,必须坚持执行。再好的制度和办法,不认真落实如同形式。为确保能级管理和工作奖惩措施落实到位,该局切实加大对干部的日常考核力度,在考核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搞迁就照顾,不搞一团和气,通过科学规范的考核促进管理、推进工作。
第五篇:雨露润物细无声“授人以渔”显成效
雨露润物细无声“授人以渔”显成效
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以来,广西的扶贫培训工作以“雨露计划”为抓手,以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为核心,以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以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富民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培训一户,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
2011―2013年,自治区累计投入“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专项资金27306万元(不含“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项目),年均增长 40%,投入规模比“十一五”前三年增长了245.6%。“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从2010年开始实施,2011―2013年共投入3791万元。
2011-2013年,全区“雨露计划”累计培训农民86.2万人次,比“十一五”前三年培训人数增长了12.3%。“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从2011年的6个试点县扩大到2013年的12个。扶贫培训基地由“十一五”期末的74所扩大到2013年的100所,2014年实行应补尽补,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历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可以申请扶贫补助;培训专业不断增加,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创新,采取骨干培训、农家课堂、示范点培训、模块式培训等多种形式,按农时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历教育资助拓展到贫困家庭就读大学一本、二本学历的学生。
广西通过推进“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普及应用,提高了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和“两后生”的职业技能,拓宽了就业门路,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依靠技术的劳务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比重明显提升。如来自革命老区百色的贫困学子谭星宇、方安念、邓玉华,得到“雨露计划”的资助,到广西理工学校接受职业学历教育,2013年被安中国际有限公司录用,派遣到安哥拉工作,现月收入达到5500元;来自武宣县东乡镇的薛梅,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在县扶贫办干部的动员下,2011年9月到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参加短期技能培训,结业后安排到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就业,现担任生产组SMD资材管理组长,月均工资3500元。
广西新一轮的“雨露计划”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关键是抓好了重点措施的落实。
(一)领导重视,提供组织保障。按照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亲自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自治区扶贫办把“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列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三大任务之一,专门研究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同时,为了确保项目落实到位,自治区将“雨露计划”列入绩效考评项目,将职业学历教育项目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考核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依据之一,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资金筹措管理有力,提供财力保障。一是积极筹集资金投入。除了中央安排的资金外,广西还从本级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扶贫培训工作。同时,通过开展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积极争取和挖掘人社、农业、林业、畜牧和科技等可用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增加扶贫培训资金投入。二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实行专人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建立检查验收制度,重点检查对象瞄准、培训课时、培训效果、资金拨付等,确保资金安全使用,防止挤占、挪用、克扣扶贫培训资金的现象发生。三是加强培训台账建设。按统一标准分类建立完整的培训资助档案,做到资金划拨、监督检查有凭有据。
(三)完善和创新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制定出台培训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和3个教育扶贫富民工作方案,扶贫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区“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扶贫对象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的通知》,为“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依据。
二是创办扶贫巾帼励志班。2011年,自治区扶贫办以“培育一个好女孩,培养一个合格母亲,造就一个幸福家庭”为宗旨,在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创办扶贫巾帼励志班,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女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按2500元/年/人的标准补助,连补2年,同时整合爱心企业的捐赠,实行“三免四补”的优惠政策。三年来已招收贫困女学生1150人,首届350人已经顺利走上顶岗实习岗位,取得不错的收入。
三是推行感恩励志教育。重视受资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守纪勤学爱岗敬业,开展企业家、企业文化进校园入课堂活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开展参与式培训。培训前先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根据群众意愿和用工企业的需求设定培训专业,提高培训针对性。如广西理工学校结合旅游扶贫在龙胜县开展旅游英语、旅游工艺品和旅游舞蹈培训,让群众不离家不离土实现转移就业;河池市扶贫办与广东智通公司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把培训班办到工厂,方便贫困群众参加培训。
五是创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模式。教师走进农家大院、田间地头,围绕贫困村特色农业、扶贫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按农时分模块开展培训;推广农家课堂培训模式,由土专家、致富能人手把手传授种养先进技术。不少贫困村农民已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由“文盲型”转变为“技能型”。
(四)加强扶贫培训基地建设,提供硬件保障。推进“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也促进了扶贫培训基地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专业。如广西理工学校的机械工程、机电技术应用,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的化工工艺、工业分析,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和数控技术应用等。
(五)加强宣传动员,提供舆论保障。广西大部分贫困群众身处偏远山区,信息不畅,缺少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为了让党的富民政策家喻户晓,广西切实加强了宣传动员:一是确保宣传经费到位。扶贫办划出专项资金,制作了《雨露滋万物,培训助推脱贫》电视宣传片,在各县电视台、学校、贫困村播放;编印《“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宣传册》和《“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宣传册》,发放到贫困村。二是全区职业培训基地组建了100多个招生宣传队,进校入村到户张贴宣传资料,与贫困群众、师生座谈,大力宣传扶贫培训政策。三是动员驻村工作队入户宣传。基层扶贫部门通过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的作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动员贫困群众参加培训。通过大力宣传,“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受到了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的充分肯定,群众称其为投资少、见效快、一时培训,终生受益的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