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5:1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第一篇:对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如何构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权力运行机制,是我国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当前权力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权力过于集中,“一把手”权力过大。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和审批权力太多、太集中、太具体,给权力寻租以可乘之机,也造成行贿和腐败的市场。腐败总是依附权

力而存在的,手中没有权力的人不可能腐败,而权力离开监督,就会无限扩张。就目前来看,一些地方的“一把手”权力过大,很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权力集中程度与犯罪金额可能达到的最大值成正比例关系。

2、行政权力过重,权力运作未全面公开。政府的权力大多直接体现在审批权上,我国目前行政审批中事项多,标准不一,程序也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很容易诱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由于我国政务公开机制还不完善,导致权力“暗箱操作”现象较为严重。从目前机构改革的现状来看,行政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个别部门把权力视为已有的现象。一些地方行政权力过重,甚至随意可以干涉司法过程。这样一来,不仅会滋生腐败现象,还会使行政运行机制不畅,影响工作效率。

3、权力制约机制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得到了加强,但是管理性立法与监督性立法不平衡,难以达到权力制约权力的目的。由此可见,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少疏漏和缺失,造成法律法规对部分权力的制约上存在空当。虽然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在执行中还存在错位和不够到位的现象,从而增加了其权力滥用和权力腐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1、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规范用权行为。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减事放权,削减行政行为。把改革审批制度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减少或合并交叉、重复的审批事项。二是科学设事,严格规范审批内容、条件、确定审批时限,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三是科学分解事权,严格内部制约机制。调整部门、单位间的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分解行政职能,形成部门、单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保证权力运行的有序性,减少权力运行的随意性,增强权力运行的公开性,维护权力运行的严肃性。四是要改革管理体制。通过对现行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堵住贪污、贿赂的“财源”渠道,杜绝行政行为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

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制约权力违规运行。首先,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行政程序立法工作,明确制定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方式、方法和步骤,严格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其次,要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法规,着重建立公职人员个人收入、财产申报、收受馈赠登记、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回避制度。第三,要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第四,要加强监督制约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行政监察职能。

3、强化权力责任追究,保证权力合法运行。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行政监察法》、《刑事诉讼法》、《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规范权力运作、预防和惩治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腐败问题仍然很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令不行,心存侥幸心理。因此,要强化对领导干部和握权人的责任和用权行为进行考核,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务员行政行为准则,明确用权不当应负责任的追究制度和措施,以保证权力的合法运行。

4、健全监督制度,促进权力机制有效运行。一是完善自律预警制度,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和权力行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律意识,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二是定期召开案件通报大会,以案示警。三是加强异体监督的管理机制,如对专项资金、专项基金、专项事业费、世行贷款等项目资金的立项、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尤其对一些重大的权力行为制定监督措施,全程介入,跟踪检查等办法,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和权力运行机制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科学有效运行。

第二篇:健全完善民政权力运行机制思考建议

健全完善民政权力运行机制思考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如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由此,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成为任何一个民主国家行政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

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行使着大量的公共权力,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家有关民生系列政策的出台,民政工作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范围和功能不断拓展,民政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对象不断扩大,资金不断增多。民政权力运行范围涵盖面越来越广泛。所以,加强对民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完善民政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是民政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 头上治理腐败的客观需要。

一、民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基本状况及主要特点

基本状况: 完善民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要对民政系统现行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运行情况有一个客观的把握。目前,民政系统的权力运行比较注重自律机制的建设,重在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重在思想和信念教育,强调依靠公职人员的自律来约束自己的权力行为,但个人在行使权力时的随意性和权力本身所具有的腐蚀性相互影响,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够完善。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约束权力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当今民政的权力运行正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主要特点:

1、群众性。民政部门行政权力的行使,涉及广大群众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社会性。民政工作是国家对社会进行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任务是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3、多元性。民政工作业务门类多,范围广泛;各项业务都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成体系,相互联系并不紧密。

4、公益性。民政工作领域普遍都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以解决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公益、促进社会进步为宗旨,具有非盈利性。

二、民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中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待提升。多年来,我们逐步建立起由行政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人大监督等所构成的民政权利监督体系,从理论上来看这一体系是完备的,但在现行监督体制和机制下,其作用的发挥在某些领域、部分层面上存在局限性。

2、法制有待健全,监督法规有待完备。主要是由于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有些业务领域还存在制度空白,有些规章制度时效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有些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有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现有的法规往往比较原则,不够具体,因而操作起来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判断标准、感情取向、甚至权钱交易等外在因素影响,对惩治性的事后监督比较重视,防范性的事前事中的监督比较薄弱。

3、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还有待增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群众是一切权力的主体,也是权力监督的主体,各级公职人员都是人们公仆,都是监督的对象。但是,由于官本位意识等仍然比较浓厚,有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不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观念也比较淡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权力监督机制的有效运 转。

三、完善民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对策

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增强接受监督制约的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是监督的基础。权力滋生腐败,就其主观原因是源于邪念的滋生,即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萌发谋取私利的念头。“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一旦思想长堤崩溃,私欲膨胀,就会利令智昏,千方百计去满足个人的需要,腐败必将乘虚而入,这是滋生腐败的根本条件。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从理智上感到权力应该接受监督制约,而具体运用权力时,却又自觉不觉地逃避监督;有的看到别人滥用权力得到利益时,产生了对权力监督制约的愿望,而当自己滥用权力获得利益时,就想不到监督制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控,首先必须清除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障碍,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1、要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实行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广大民政工作者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定期检查,形成合力。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制定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规划和方案,加强协调沟通和检查督导。民政系统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干部管理和宣传报道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并且要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落 实到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等具体工作中,与民政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2、要改进教育的内容。坚持把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基础,与反腐倡廉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反腐倡廉教育体系。政治理论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干部队伍思想,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总要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到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中。警示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实际,结合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状况和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关键环节加强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牢记责任意识,使广大民政工作人员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钱财面前不动摇,在公务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不碰高压线。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权力运行的约束机制。制度具有普遍适用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加强制度建设是加强权力监控带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是很好的一道屏障。

1、在制定制度的原则上要注重遵循“四个原则”:一是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二是注重程序的严密性;三是推 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四是注重增强制度的制约力。

2、在环节上要突出抓制度的细化、清理和创新。“细化”,就是要结合各个单位的职能和各种岗位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规定的法律依据、具体内容、目标要求、适用范围、操作程序、处理办法等,切实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廉洁自律成为民政干部职工的业务规范、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清理”,就是要对现行规章制度中仍然适用的要继续坚持,对不完全适用的要认真修订完善,对基本不适应的要及时废止,逐步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民政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创新”,就是要认真总结各地特别是基层民政系统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借鉴相关部门的成功做法,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大胆探索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制度建设结合的途径,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子政务、网络举报等载体,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和实施之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互联网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技含量和社会参与度,确保反腐倡廉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3、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要从强化监督、制约权力入手,着眼于对权力行为的有效制约,从权力运行的起点到终点进行全过程规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要在把握制度设计的科学性、程序的严密性和增强制度的制约力的基础上,分类制定各项制度,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 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让行政权力按规范的程序在有效的监督下阳光运行。一是在反腐倡廉方面,必须与现行民政工作的各项制度、内部管理机制等体制机制相适应;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总结、继承和借鉴系统内外反腐倡廉工作有效经验和做法,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和完善现行制度;必须坚持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既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要密切结合当前民政部门反腐倡廉的新形势新任务,着力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二是在在监督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健全民政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和资金监管等制度,完善民政政务公开和新闻舆论监督等制度,完善民政部门公务员管理和民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社会监督、层级监督和单位内部民主监督。三是在预防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各项民政业务的法规和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于民政管理和服务中的自由裁量权一定要做严格限定、严格监管,不断提高民政管理和服务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堵塞引发腐败问题的漏洞;

以排查廉政风险为手段,加强权力运行的监控

要围绕制约监督和规范权力运行,通过建立廉政风险查找、防范、处置、监控机制,紧密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突出重要岗位,认真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通过 排查风险、制定措施、坚持执行等环节,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防控措施,防止和化解廉政风险,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控,保证权力运行安全。

1、排查廉政风险点。要抓好权力梳理、风险评估、优化流程和权力监控4个环节。一是深入梳理,明确职权,形成“权力”清单。通过定岗、定职、定责,梳理行政权力,认真梳理权力项目和权力行使的依据、程序、时限及相应责任,形成“权力清单”,编制职权目录,制定权力运行流程图。二是排查廉政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首先要查找风险点,采取自己找、群众帮和民主测评等多种有效方式,突出重点,找准、找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以及民政资金管理使用、重大项目招投标以及干部提拔使用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点。其次要依据梳理权力分类情况确定风险等级,根据权力运行的风险内容和不同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2、制定防控措施。要针对排查确定的各类廉政风险点,及时整改、修正存在的问题,研究廉政风险应对处置方法,制定防控措施和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一是适度分权。理清权力运行界限,推行岗位权力分权制约,建立完善岗位制约措施,确保各项权力行使的廉政责任落实到岗到人。二是优化程序。优化权力运行路径,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内控效率。三是准确把握形势发展 的需要,实施动态监管,不断调整修正防控措施,保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检查考核。适时组织权力运行情况的检查考核,确保权力运行符合廉政建设要求,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完善考核的奖励惩处机制,把权力运行绩效考核与干部的年终考核结合起来,与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交流轮岗等相挂钩;严格权力运行责任追究,对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要依据党纪国法予以追究。

以有效监督为重点,强化责任追究。

1、拓宽监督渠道。一是加强民政执法权监督。切实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行政管理权监督。以民政干部选拔任用、民政工作人员考核为重点,以公开、公示和责任追究为手段,加强人事管理权监督。实行财务预算决算报告制度,落实大宗物品政府公开采购制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财务管理权监督。三是加强政治纪律监督,保证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的全面贯彻落实,确保证令畅通,促进民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凡是能够公开的用权行为,都要向群众和社会公开, 要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政务公开的原则、范围、方式,增加人民对政务的了解,以便于监督,从而使行政行为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有效防范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2、健全监督网络。一是坚持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实行立体式监督。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坚持和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完善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好党内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情况反映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制度;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的采访活动,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对群众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查处要快速,态度要坚决,回复要及时。二是坚持“八小时以内”与“八小时以外”相结合,实行全天候监督。通过加强信访举报制度和领导干部生活监督制度建设,采取聘请信息员、发放监督卡、暗访街坊邻居等措施,透视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社会交往、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三是坚持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相结合,实行全方位监督。通过考察了解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真实掌握干部的交往对象,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不断扩大有效监督范围。

第三篇: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孟建柱

《 人民日报 》(2014年11月07日

06 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提出“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改革要求。这是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的新的重大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正确把握改革方向、目标和原则,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一、充分认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重大意义

司法管理体制是对如何管理司法活动及相关事务的体制设计,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对司法权配置、运行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性安排。《决定》要求:“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重要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

司法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司法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完善司法管 1 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有利于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二)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依法治国理政既是重要标志,也是重要保障。司法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司法机关定分止争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司法制度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

总书记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司法公信力,让司法真正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司法管理体制和规范高效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司法的权利救济、定分止争、制约公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基本功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全面把握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任务

《决定》着眼于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司法公正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重大措施。

(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宪法的明确规定,是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法制保障。《决定》从完善制度入手,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

一是建立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制度机制。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例表明,一些干部违法干预司法,影响了司法公正,有的甚至酿成冤假错案,教训十分深刻。《决定》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强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硬性规定,为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划出了“红线”,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健全维护司法权威的法律制度。司法权威是司法机关发挥化解纠纷、定分止争功能的重要基础。司法实践中时常发生法院裁判不受尊重、难于执行的问题,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影响社会秩序,也不利于从根本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决定》提出,“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这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司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三是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司法活动事关当事人权利义务分配和利益归属,事关罪与非罪。司法人员处在矛盾和利害的焦点,时时面对各种干扰和压力。要从法律制度上为司法人员秉公司法撑起“保护伞”,防止各方面的不当干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 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这有利于防止利用职权干预司法,保障和支持法官、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

(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如何配置司法职权,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是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决定》提出,“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在我国,司法权分别由不同机关行使。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司法行政机关行使刑罚执行权,这四种权力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但宪法和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四机关”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司法实践形成的重要制度成果,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鲜明特色,是对我国司法管理体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

二是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一般来说,审判权是司法权力,而裁判执行权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权力。在我国,生效民事和行政裁判的执行由人民法院负责,同时,法院还依行政机关或者当事人申请,依法对部分非诉讼事项进行强制执行,而“执行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权威。司法实践中,有的案件判决是公正的,但由于被执行人已经丧失实际履行能力而无法执行,申请执行人往往归咎于法院,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审判权和执行权分别由不同的机关或部门行使,符合这两种权力的不同属性,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也是世 4 界各国的通行做法。近年来,人民法院在内部实行审执分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决定》提出“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这是一项涉及司法职权配置的重大改革措施。要积极探索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模式,取得实践经验,认真研究论证后再逐步推开。

三是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目前,我国刑罚执行权由多个机关分别行使。其中,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监狱执行;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由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机构执行;死刑立即执行和罚金、没收财产的判决,由人民法院执行;拘役由公安机关执行。刑罚执行权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刑罚执行标准。《决定》提出“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有利于加强刑罚统一执行的管理和监督,更好地发挥刑罚教育人改造人的功能,保障罪犯合法权益,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

四是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管理属于司法行政事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改革措施。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这是对三中全会改革措施的进一步深化。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合理做法,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

(三)完善司法管辖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具体改革举措。

一是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决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这有利于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有利于最高人民法院发挥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工作职能,集中精力制定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审判工作,审理对统一法律适用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案件,提高审判工作水平。

二是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地方各级法院、检察院均按行政区划设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法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日益增多,跨行政区划的当事人越来越多,许多案情重大、复杂,有的地方部门或领导利用职权和关系插手案件处理,造成相关诉讼出现“主客场”现象,不利于平等保护外地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法院独立审判、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公正实施。《决定》提出,“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这有利于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保障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有利于构建普通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特殊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的诉讼格局,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这项改革,考虑对现有铁路运输法院和检察院加以改造,合理调配、充实审判人员和检察人员即可实施。

三是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可以考虑适当提高行政诉讼案件的级别管辖、对行政诉讼案件采取异地集中管辖等方式,以有效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行政诉讼案件审理的不当干预。

(四)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规范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重要保障。《决定》在这方面提出了多项重大举措。

一是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目前,我国法院受理一审民商事和行政诉讼案件,实行立案审查制,经审查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才予以立案,为有案不立留下了制度缺陷。《决定》要求,“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依法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有利于有效化解群众诉讼难,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

二是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当前,我国刑事犯罪高发,司法机关办案压力大增,必须实行刑事案件办理的繁简分流、难易分流。2014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要加强研究论证,在坚守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在刑事诉讼中对被告人自愿认罪、自愿接受处罚、积极退赃退赔的,及时简化或终止诉讼的程序制度,落实认罪认罚从宽政策,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三是完善审级制度。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同时,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再审程序。目前,我国法律对一审、二审、再审定位不清、功能交叉,不利于发挥各个审级功能,也影响司法效率。为此,《决定》提出完善审级制度,进一步明晰了各审级功能定位,“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

四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审判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作出裁判的司法活动,是诉讼的中心环节。法庭是查明事实、认定证据、形成裁判结果的场所。没有庭审,就没有裁判。充分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的作用,是确保案件处理质量和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审判为中心是由司法审判权的判断和裁决性质所决定的,强调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都要围绕庭审进行,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和证据经得起法庭质证的检验,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确保诉讼证据出示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诉辩意见发表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在法庭。

五是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践中,一些个人、法人、组织违法或者侵权行为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有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侵害或者有侵害危险,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不确定,导致无法提起诉讼。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利于督促公民、法人、组织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履行法律义务,有利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五)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司法权承担着判断是非曲直、解决矛盾纠纷、制裁违法犯罪、调节利益关系等重要职责,必须健全对司法活动监督制约的制度机制,让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

一是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决定》要求,“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司法机关内部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二是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决定》要求,“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这有利于保障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检察机关要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执法司法机关要自觉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三是加强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对审判活动的有效参与和监督。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要依照有关规定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四是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决定》强调,“严禁司法人员私下接触当事人及律师、泄露或者为其打探案情、接受吃请或者收受其财物、为律师介绍代理和辩护业务等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惩治司法掮客行为,防止利益输送”,为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交往划定了“禁区”。《决定》还明确要求,“对因违法违纪被开除公职的司法人员、吊销执业证书的律师和公证员,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终身职业禁止”的严厉措施,体现了对司法腐败的零容忍、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的坚定决心,有利于促进司法廉洁。

三、始终坚持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基本要求

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在整个司法体制改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具有全局性影响。在推进改革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遵循:

(一)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关系,确保司法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和政治优势。我国宪法确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建立在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基础上的,强调的是对案件依法独立审判,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具有本质的不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决定》强调,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各级党委政法委作为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二)正确处理按司法规律办事和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关系,确保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改革之路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司法制度,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上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不能搞自我封闭。但是,如果脱离国情照搬照抄外国司法制度,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司法活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完善司法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遵循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体现权责统一、权力制约、公开公正、尊重程序的要求。司法机关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自觉服务大局;也要尊重司法权的性质和特点,立足法定职能,遵守法律程序。司法调解是我国的创造,人民法院要正确把握调解与裁判的关系,坚持调判结合,能调则调、当判则判,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

(三)正确处理促进司法文明进步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关系,确保司法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司法文明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对有利于司法文明进步的改革举措,要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盲动冒进。要把改革的进度和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有利于社会安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

(四)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确保司法体制改革依法有序进行

司法权是中央事权,司法体制改革事关全局,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有序推进,确保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思路、目标符合中央精神。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能简单套用一个模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司法机关的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国家司法制度和司法体制的重大改革,许多改革举措都涉及现行法律规定,必须坚持顶层设计,需要修 11 改法律的,应当先修改法律,做到先立后破,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确保实现改革目标任务。

第四篇:关于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第二章参考资料3)

关于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体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实际,立足党的执政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要以求实的态度,以改革的精神,扎实而积极地开展工作。对其基本思路,应注重把握:(1)把这项工作置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局之中,特别是要与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进程、与领导体制的完善和创新的进程相一致,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及领导体制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力求先行,有所突破。(2)总体布局,分步实施,先行试点,稳步渐进。对党内外意见集中、问题突出的薄弱环节,要重点解决,基本看准了的要早下决心推出改进和完善的举措。(3)既注重构建体系,又注重具体改进,通过实施各项具体举措不断积累和扩大成果。(4)总结、完善和推广来自实践第一线的新鲜经验,用事实统一思想,用成功做法推动面上工作。同时,善于吸取借鉴国外的科学理念和有效做法,但要注意结合我国实际,不照抄照搬。另外,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是一种职务行为或公权运用,与权力机关的权能运作是一体的。因此,关于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对策和措施,是与有效行使权力机关权力的对策和措施一并提出并实施的。

(一)关于合理构建权力结构、科学配置权力

结构合理,配置科学,这是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的基础环节。一种权力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在行使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背离权力主旨和目标的现象。这是一种本源性的缺陷,是产生权力滥用、权力腐败和权力失效现象的内在原因。合理构建权力结构,科学配置权力,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分解和组合各权力主体,使之处于相互平衡和谐状态,避免权力过分地集中在某一机关、某一部门、某一环节,集中于少数人以至一个人。二是科学界定各权力职能和作用的范围,清晰权力界限,减少“自由裁量”,控制越权行为。这是用机制来确定各权力行使者的权力均不具有无限性。这一点在权力配置中非常重要。如果一种权力的边界无限大,那就意味它是无限权力,也就不可能与其他权力处于和谐状态,也就不可能合理处置来自本体外的监督,也就等于把监督主体虚置。剖析诸多权力腐败案件,有一个共同点,即一些领导者的权力往往或者在事实上是无界限的。严峻的现实说明:必须加大权力结构、权力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消除权力腐败、权力滥用以及权力失效的权力自身因素。按照这样的思路和分析,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在使权力结构合理、配置科学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1.维护和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总揽全局,就要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领导。中央是管全局、管方向的,是抓战略问题、全局指导和宏观决策的,是在总体上领导国家的各项事业。地方各级党委担负着对本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责任,也要集中精力抓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协调各方,就要从实现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推进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调好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和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关系,使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在各级权力机关中,要健全一个中心(党委)、三个党组(人大、政府、政协的党组)的组织结构,作为党委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保证权力正常运行的组织形式。

要细化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等机构的职能分工,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改变 1 党委对这些机关职能工作的直接指挥。凡应由人大、政府、政协决定或处置的事项,均由这些机关去决定或处置。同时,也要防止党委的总揽和协调职能失效、权限不到位。人大、政府、政协中凡应提交党委研究决策的事项,都应由其党组向党委报告。这些机构中的党组成员和所有党员都必须维护党委的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党委的决策,而不能各行其是,自成体系。还应注意,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一些权力机构未能有效行使规定的权限。比如,宪法赋予人大的职权之一是重大事项讨论决定权。由于缺少细化的规则,此项职权往往虚置。2000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界定了11类应提交常委会审议的重大事项,以具体解决宪法授权的实施问题。这对各地进行此类工作可资借鉴。

2.在党政领导关系上,实行和完善重大决策统一、具体职能分开的体制

在全局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职能分工上党政各自发挥作用,党委不直接指挥和干预政府的施政过程。凡政府关系全局的重大事项,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提交党委会议讨论决定、会议通过后由政府组织实施。适时进一步取消党政领导分工的交叉,地方党委中不设直接分管农业、文教等工作的副书记。由于工作需要,分管这方面工作的政府副职可入选党委常委。凡已有职能机构的,党委不再指派担负党委领导工作的干部直接负责领导这些部门的工作。为了使党委统一领导与党政职能分开一致起来,领导干部可适度党政职务兼任。这与党政职能不分是相区别的。

3.党政领导人的职能权限具体化

目前,各级党政机关均有工作规则、会议制度、议事制度和领导成员分工,但对领导人权限的规定一般比较粗疏,界限比较模糊,导致越权以至滥用权力现象屡屡发生而难以杜绝。为此,需将党政领导者职权和行政行为的原则细化。这项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依据原则规定,细化“可作为”行为;二是依据中央、中央纪委以及地方、部门的规定,细化“不可作为”行为,如个人不能决定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重点是对越权干预和插手经济、政治、社会事务的行为,划“黄线”、亮“红灯”,违反者经教育不予改正的应作行为责任追究。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减少行政“市场准入”的关卡。减少和消除政府对微观经济及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改变“权力经济”、“审批经济”现象,最终建立市场经济与行政权力的等距离机制,从“无限政府”转为“有限政府”。这同时也是减少和消除政府人员因控制稀有资源而产生以权谋私可能性的过程。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这项工作应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砍,即没有必要保留的审批项目一律取消。二是转,即凡可以用市场机制操作的均由市场机制操作,如土地使用出让权由行政审批一律转为公开招标处理;国有资产产权转证由领导拍板一律转为由中介机构招标处理,市场公开交易;建设工程项目由领导决定一律转为公开招标。三是制约,即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应健全制度,简化程序,规范运作。四是衔接,即取消行政审批后要及时跟上新的运作程式。要保证政府必要职能的行使,特别是发挥好在培育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的必要职能作用。要创新或完善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逐步使行政管理权纳入新的运行轨道。我国已经加入WT0,这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紧迫的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省级、大中城市政府应加快转变职能,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起带头和表率作用。

(二)关于严密权力运行程序 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严密权力运行程序是首要环节。要使权力行使制度化、法制化,就必须使权力运行的程序制度化、法制化;要公正、稳定、有效地行使权力,就要有严密的、必须遵循的权力运行程序作保障。以往存在的重原则轻程序的状况,极不利于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严密权力运行程序的思路是:凡权力均应确定运行程序,包括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式加以明文确定;已定程序任何人都要遵行,不得违背,违背者不仅要规定其行为无效,而且要规定处置办法。

1.制定行政程序法

目前,我国行政法律的实体法比较健全,但程序法明显滞后。这一方面妨碍了行政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增大了行政权力滥用的机会和空间。通过法律规范行政程序,对于规范行政权力运作至关重要,我国行政程序法的起草早已着手进行,鉴于当前的亟需,应加紧工作进度,力争早日出台。这一法律包括诸多制度的法律化,比如行政听证制度、公开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卷宗阅览制度、时限制度、代理制度、紧急处置制度、委托制度、联合决定制度和行政协助制度。

2.健全完善党内权力运行程序

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各级委员会是各级党的领导机关,“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是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完善党内权力运行程序,要以实践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的实施程序为重点。

完善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及党代表的权力运行程序。对以下几项制度,可在一些省(区、市)分别选择几个市(地)或县(市、区)适时进行试点。一是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在总结现有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以加大探索行使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作为各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权力的有效途径。二是试行党的代表大会期间党代表议事、提案和建议制度。三是试行换届大会时本届党委向大会报告执行党代表大会决议情况的制度。四是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差额直选党的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制度。五是试行党代表日常工作制度,制定党代表的职能、权力、义务和工作及活动方式。这些制度可在总结试点经验、臻于成熟的基础上适时在党内推开。

完善党的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及全体委员的权力运行程序。工作的重点,是使党章关于“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规定得以切实执行。一是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一般应举行两次;地方各级党委全委会每年一般应举行3-4次(各级党委委员人数相对稳定,不宜增加过多),以为全委会集体决策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全委会在举行之前(如半个月),应将会议主要议题及其主要文件送各委员,以使各委员有较充裕的时间作思考和准备;会议期间,应安排必要的时间由委员发表意见,对各委员所提出的重要问题,会议主持方应做出说明。对重大事项如重要人事任免,应严格按规定实行全体委员无记名投票表决。

完善各级党委常委会及全体常委成员的权力运行程序。一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人数、举行会议的次数可适当增加,以利于充分发挥常委会集体领导的作用。二是各级党委应制定或完善《领导班子重大问题议事规则》,把集体领导原则程序化。三是党委书记在集体领导中应担负起重要职责,党委常委成员要支持和维护党委书记正常履行职责,但党委书记不能以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和常委会其他成员的意志;书记办公会作为特定范围内的个别酝酿是必要的,但不能以书记办公会的议事功能代替常委会的决策职能。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应实行各常委成员一人一票的票决制。要认真、严格地执行中央关于地(市)、县(市)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提名、审议和表决的规定,不要随意地用常委会的权限取代全委 会的权限。确需在全委会休会期间任免重要干部的,全体常务委员应当场无记名投票表决,当场汇总、公布投票结果。同意票获半数以上者方可形成任免决定,不能临时动议改变票决形成的决定。决定做出前,要征求全委会委员的意见。

(三)关于有效地制约监督权力

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监督是关键。这一点人们已形成共识。当务之急是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推行强化监督的各方面具体做法,使监督在整体上得以切实地推进。基本思路是:实行全方位监督,消除实际上存在的权力监控空白点和死角;实行以权制权,使监督制约行为权力化;实行依法依规制权,使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依照法律和规章进行,并得到法律和规章的保障;实行有效监督,切实解决监督制约途径和渠道不畅、已有规定缺乏操作性而效果不佳的问题,使权力主体自身的防错纠错功能得以强化。

1.加强监督立法

监督立法对于监督制约权力运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这恰恰是我国法制的一个缺陷。在当代中国,监督立法是一个崭新的系统工程。它必然经历一个试验、建立、完善和发展的长过程,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关键是采取有力措施,迈开步子,逐步地制定出一套管用的监督类法规。这包括:《监督法》、《廉政法》、《反贪污贿赂法》、《反垄断法》、《行政程序法》、《新闻法》、《举报法》等。还包括继续修订《公务员暂行条例》,并适时上升为《公务员法》,修订并完善《政府组织法》。同时,应加紧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逐步形成《共产党员监督法》。

2.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的职能作用

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的集中体现,是依法对其他国家机关权力的制约,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以往,这一极为重要的职能监督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后应予以加强。

完善人大监督体制、机制,适时建立违宪审查机构。可考虑在人大内部设立宪法委员会(也可考虑赋予最高法院以宪法审查的职权)。

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具体化,使之发挥应有作用。湖南省制定了《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使监督权可操作,这值得各地借鉴。当前人大监督的重点,一是履行好人大对选举、任命的官员依法罢免的权力,以及质询、撤销不适当的决议或决定的权力。为此,应制定实施此项权力的细则,二是履行好地方人大监督同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权力。《宪法》规定地方政府预算要经同级人大批准,但提请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的“粗细”、“深浅”没有作具体规定。因此,地方人大审议的政府预算,往往是一笔糊涂账,审议监督权多流于形式上的举手表决,这就给财权的不合理以至滥用留下了合法的空间,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意见很大。为此,应把这项职权具体化,真正做到政府要花钱,人大说了算。

3.强化党内监督

工作的重点是:强化监督的党内法规地位;强化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并逐步形成监督的网络和体系;扩大党内民主,通过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和监督带动全社会的民主和各方面的监督。

应在党章中设“党内监督”专章及专条,对党内监督各主体及权限和任务等基本问题做出规定。现行党章虽有七八处提到“监督”一词,但散见于有关条文之中,并未形成独立的章节,也无硬性的、可操作的规定。这一方面使党章出现结构性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未能发 挥出党章对党内监督以及政治生活的规范作用,不能适应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

健全下管一级、逐级负责的党委系统监督体制。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负有全面监督的权力和总体负责的义务。应建立健全上级党组织向下一级党组织派出巡察组、专题检查等监督制度。对于下级领导班子及其主要成员的严重问题长期失察,或者明知其问题而不采取纠正措施的,应追究上一级党委领导者的责任。

健全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间相互监督的制度。重点是:“一把手”拒不听取领导班子多数成员的合理意见,自作主张,造成决策失误、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一把手”对领导班子成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违纪违法问题确属知晓但不采取措施阻止纠正的,应对“一把手”实行责任追究。领导班子成员对自己分工的工作,在常委会议等会议上不能如实报告情况,提出工作意见,致使决策严重失误的,应追究其责任。领导班子集体,做出决策属重大失误的,也应追究集体责任。

明确纪委在党内监督中的地位,改进和完善纪委体制,强化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应在党章中确定各级纪委的党内监督职能、权限(可考虑在适当时候将各级党的纪委改为各级党的监察委员会,这与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的地位和职能更相适应)。在全国党的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休会期间,中央纪委应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各级纪委应向同级党的全委会报告本党内监督情况。此情况,下级纪委应同时报告上级纪委。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应及时对所反映的重要问题的处理予以指示。

地方各级纪委接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等机关、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各级纪委建立纪检机关执纪监督机构,加强系统内部的监督。各级纪委对派出机构实行统管,派出机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委实行下管一级、逐级负责的纪委监督体制。上级纪委重点监督下一级党委等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尤其是“一把手”。同时,同级纪委对同级党委等领导班子成员实行日常性监督。

可选择有条件的城市,适时进行地方纪委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或纪委系统垂直领导的试点。

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尽快制定党章所规定的党员权利实施细则,使党员行使监督权利以制度保障,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党员监督渠道不畅、党章规定的监督权利难以落实的状况。此类细则,可先由省(区、市)和市(地)制定并试行,取得经验后再由全党统一制定。这一细则的重点,一是保证党员关于罢免或撤换不称职干部的要求得以受理;二是保证党员选举权名符其实;三是保证党员向上级组织的申诉、控告和揭发、检举得以受理并免受打击报复。

扩大和畅通党员与党的领导机关沟通的渠道,加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首先要以制度保证党章所规定的党员权利的实施;同时,还应推行或试行一些必要也可行的做法。比如,党内重要事项全党通报制,党员民主测评、评议、推荐领导干部制,党内重要事项研讨党代表或党员听证会制,党员意见征集制(包括适当扩大各级党的代表大会等会议文件征求意见稿的征求范围。目前这类文件征求意见范围较窄,多限于领导干部中间,难以直接体现普通党员或党代表的意志,应逐步加以改进)。

4.完善司法监督

当前的重点之一是扩大行政诉讼受理的范围,以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司法监督制约。应将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扩大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受理权限,使各 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规定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接受法院的合法性审查,积极推行违反法定程序即导致行政行为无效的原则。

5.扩大、深化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

重点解决权力机关与群众有所脱节、群众监督权利制度不够具体、监督渠道不够通畅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应广泛实行或试行政府信息公告制、人大常委会和政府有关会议群众旁听制、社会关注事项听证会制、有关事项的群众表决制、聘请群众监督员制等措施,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加大群众对权力机关及部门的知情权和公众事务处理的参与权,为群众实施监督提供更多的可行渠道和便利条件。当前,要特别注重推行群众在领导干部任用上的监督和参与制度。一是在拟任领导干部提名上,实行“双票制”,即拟提任的领导干部民意测评推荐过半方可列入考察名单;听取考察情况后党委全委会(或常委会)表决时赞成票过半方可任用。二是制定群众要求弹劾、罢免、撤换领导干部的受理办法,制定对大多数群众不信任的领导干部的处理办法。总结多年来各地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成功做法,积极推广。一些城市如深圳市成立了新闻舆论中心,统筹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事务,这是此项工作深入发展的结果,可资借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制定新闻舆论监督条例,这也将为制定《新闻法》创造条件。

民主党派监督、政府系统内的监督、审计监督等其他各种监督形式也都应适应新的形势和情况,加以完善,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五篇:对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兼议纪委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如何发挥作用

柳林乡纪委书记刘兴谋

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任务还相当艰巨和繁重。有些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重大的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反腐败工作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民主法制特别是制约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对权力的行使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督,并强调要大力加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建设。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是遏制腐败的关键。

一、目前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权力失去制约监督必然会滋生腐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所查处的大要案说明,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干部出问题,犯错误,同对他们的权力制约不够、监督不力有密切联系。现阶段,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影响和削弱了对腐败防范作用的发挥。

(一)监督形式多样,实际效果轻微

现行监督形式种类繁多,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政协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普遍感到这些监督没有十分到位,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具体来说,存在如下几方面容易忽视的问题:

1、舆论监督缺乏足够的重视,力度不够

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舆论监督的 1

分量和力度不断增强,新闻媒体揭露了许多重大的违纪违法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对那些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来说,心里上就会惧怕而不敢频频进出娱乐场所的“包间”、不敢坐超标小车等等。但是舆论监督没有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没有真正达到荡涤社会污垢的作用。

2、群众监督缺乏主动性,参与监督意识不强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领导者的工作好坏看得清,甚至对领导者“八小时外”也看得透。但群众的真话偏偏难于说出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怕”,有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喜欢个人专断,由“班长”变成“家长”,使“群言堂”变成“一言堂”,群众监督不了他,也不敢监督他。因此,群众监督的权利必须要有制度来保证,让群众敢于说真话,敢于监督,敢于行使主人的权利。当前,群众虽对腐败分子深恶痛绝,但知情不报的现象大量存在,即使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也多是因自身利益受到伤害后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还要匿名。从另一角度说,群众的消极态度也助长了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腐败分子更加有待无恐,无法无天。

3、专职监督缺乏有效性,监督合力不强

专职监督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检察监督、审计监督等等。从现实状况看,专职监督略显弱势,主因是部门之间监督职能的交叉关系难于理顺,没有产生强有力的监督效能。如人大监督往往是原则监督,对具体问题缺乏同步和一贯性;政协监督往往是提议监督,它只能通过有权监督的机关行使监督权才能达到目的,缺乏相应的强制性;作为最有权威的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也常常出现监督不到位的情况。由于纪检监察机关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之下,而同级党委又是纪委的监督对象,形成以小监督大的序向,其监督之难可想而知。此外,专职监

督部门事后监督较多,事前、事中监督较少。

(二)监督决策滞后,制度难于操作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党政部门过多偏重于权力行使系统的建设,忽略了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建设,工作中纠偏型、追究型的措施多,制约型、防范型的措施比较少。也就是说,监督决策迟缓,明显滞后,相应防范机制不能及时出台,等到出台时,有些问题已成堆成风,甚至有可能成灾。

制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监督难于操作。当前我国虽然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党内也制订了大量的条例、制度,但多属原则性的要求和规定,而且颇具弹性,对于如何具体落实和具体操作的程序、步骤、方法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对于某些行为是否违法违纪的界定也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和区分界限,致使有关制度形同虚设,实施起来难以落到实处。以公款吃喝为例,我国对制止公款大吃大喝现象曾制订了几十个文件,但由于制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结果是效果甚微,被人民群众戏称为“几十个文件治不了一张嘴”。又如严禁用公费旅游问题,许多单位钻空子,巧立名目,变换花样,以“考察”或“参观学习”为幌子就能堂而皇之公费旅游了。

二、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

实践证明,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正确的。它既是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体制,也是权力制约监督的工作机制。坚持这一工作机制,就能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

1、加强党内监督,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威性。纪检监察机关

担负着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重任,是权力监督的最重要、最有权威、最有效的专职监督机构。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必须充分发挥纪检组织的协调职能,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工作。首先,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章》,按照《党章》要求,全面履行党的纪检职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章》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也是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根本依据。《党章》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规定了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即: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去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对党员进行纪律教育,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违纪案件,受理党员控告申诉,保障党员权利。这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纪委的基本职责,按照《党章》的规定和当前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法规要求,全面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纪委在中国特色的反腐体系中的发挥更大作用,是当前的当务之急,而纪委在存腐败和对权力的监督工作中也必须能够更有作为。其次,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纪委应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协助党委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纳要的贯彻落实,为党委总揽反腐倡廉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贯彻实施纲要是党委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纪委要积极协助党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督促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加强监督检查,完善相关程序,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把实施纲要提出的要求和措施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要加强对国民的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和监督意识,实现反腐败工作机制中提出的“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目标。一是要拓宽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群众来信来访检举揭发是查处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的重要来源,必须充分发挥这一反腐败的重要渠道作用。要运用领导接访日制度、投诉信箱、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二是实行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奖励金额,鼓励群众举报,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群众举报的法律保障工作。要十分注意保护好群众监督的热情,防止出现泄密等现象,保证群众监督行为的安全。此外,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通告或通报等形式,适时向公众公布监督举报的调查处理结果。群众在消除思想顾虑、解除后顾之忧之后,就会敢于监督、主动监督、自觉监督。

3、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可以说,舆论监督是腐败分子非常惧怕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媒体报道是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体现,有利于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社会舆论。如果说隐蔽是腐败的特性,曝光则是媒体的本能,媒体的客观报道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社会性和广泛性,可将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专职监督机构惩治腐败提供线索,寻找证据。所以,让新闻媒体依法行使职能,发挥舆论监督这一反腐利器的威力,腐败分子就象过街老鼠,无藏身立足之地,腐败行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收敛,起到警示作用。

总之,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中,建立起完善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作为执政党的纪委机构,一定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下载对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5篇

    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 【内容提要】 我国党政一把手权力运行机制的突出问题是一把手的权力过分集中,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权力相对弱化,正副职权力与责任划分不尽合理。......

    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

    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深化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县级政权是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关键层级,以县级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2010年11月,中纪委、中组部印发《关......

    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暂行办法

    市发展改革委 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委行政权力运行,加快发展改革工作法制化进程,推动廉洁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建设,根据《河南省规......

    对街道社区党建运行机制思考(模版)

    崆峒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关系到社区党建工作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关系到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社区党组织是社区......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摘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管理监督有效机制研究,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我国目前......

    防控权力运行机制(新)

    三门峡市第三实验小学廉政风险 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九届省纪委二次全会和三门峡市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

    权力运行机制与社会进步关系

    权力运行机制与社会进步关系 摘 要:近年来权力运行机制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对我国社会进步有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