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街道城市化水平调研报告
摘要
农村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向农村扩散。也即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首先,就城市化的定义而言,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其次城市化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用地,城市文化,价值观在乡村扩展,乡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过程,也就是说,这是农村的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农村农民新农村城镇化
一、调研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被城市所逐渐包围直至全部融为一体,村落最终将转轨为社区,村民最终将嬗变为市民。那么,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被动适应者——农村及其村民,在这个转轨与嬗变的进程中,将主要受到哪些影响?存在着哪些困惑?我对家乡的梅龙小镇的社会调查,希望加强我们对国情、民情以及对实践的了解。
二、调研背景
(一)基本村情
梅龙街道,为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政府派出机构,地处市区东北郊,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的核心区域。街道办事处设在郭港,区域范围108平方公里。总人口293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9人。街道办事处设立梅龙、中梅、先进、胜利、双惠、大同、桐梓山、双湖、建华9个村民委员会和郭港1个居民委员会。东邻墩上,南依马衙,西接江口,西北滨长江,东北临青通河与铜陵县大通接壤。随着皖江产业带转移,该街道大量土地被征用。
(二)调研结果
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中,梅龙街道大多已被不断扩大的城市包
围,部分自然村文秘杂烩网实际上已经由郊区变成了市区,有的甚至已处在城市中心区域。失去了土地的梅龙街道,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上正发生悄然变化——村落社区化、村民市民化。但就目前而言,梅龙镇各村村民仅仅是实现了居住地域的变迁和身份的变化,而思想观念、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仍没有及时跟上,政府的相关保障、服务工作也相对滞后。这种矛盾的现实,给梅龙镇下属各村村民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
症状一:保障缺失,被征地村民抗风险能力差。目前,农民基本
上是自我保障,其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农民的养老方式也主要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养老保障手段。村民土地当初被征时,均是采取货币安置、自主就业的办法,没有办理相应的养老保险,只是为少数完全无地的村民办理了农村低保。加上村民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缺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用在消费上(如大多数人把征地后的补偿费用于建房、供子女读书等),这些有限的征地补偿费一旦用完,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逐步陷入困境。有的村民即使手头上还有部分补偿款,但由于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时间一长也将会面临困难,其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无土地、无资金、无生活保障的“三无农民”。
症状二:再就业难,被征地村民无地即失业。被征地村民在向非
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文秘杂烩网能利用发展机遇自谋职业外,大多数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加上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新的就业。特别是40岁以上的失地村民,再就业难上加难。目前,被征地村民大多数在城区从事建筑工地小工、搬运、蹬三轮车等重体力劳动。这部分村民看到土地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升值,而自己又没有充分享受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好处,往往容易心理失衡。再加上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较为密切,很容易组织起来进行群体性上访和集体闹事。
症状三:管理难到位,违规乱建屡禁不止。城郊村一般都处于县
城规划范围内,按有关规定是不允许村民私自建房的。特别是村地处市区新城区开发建设的核心范围内,对村民建房更是严格控制,所在街道办事处对符合建房条件、提出建房申请的村民,也只能采取压的办法,如最多的时候压了60多户户符合建本文来源:文秘范文 房条件的建房申请。由于缺乏有效的疏导办法,村民违规突击建房、造成既成事实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都不拆除老宅基地,而是采取异地新建,导致该村一方面建房杂乱无序,另一方面大量老宅闲置、荒废。例如该村王家屋、新家屋村民小组内大量老祠堂、老房屋因无人居住成了危房,总面积达40亩。
症状四:文化差异,被征地村民难与城市文化相融。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较差、行为方式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等,城郊村农民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区边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缺乏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点在村民身上表现尤其突出,不少村民对城市管理中的一些制度法规、市民准则等视而不见,自行其是;在社会交往上,仍奉行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交往方式;在生活习惯上,仍固守一些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陈规陋习。但总体来说,现在,梅龙街道居民的生活水品的提高显而易见,知道70十年代,农村生活被三件套所支配,而现在,在我们的调查中,到2000年,梅龙镇各家庭已经拥有绝大多数基本电器,如电视机,油烟机,微波炉,电冰箱,洗衣机等等,到现在,更是添加了液晶电视,电脑等等的产品,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扩展,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密切相关,而城市的工厂也越来越向农村扩展,在农村附近,越来越多的工厂正在崛起,造成了农村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你所知,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他推动城市的发展,促进乡村的发展同时促进乡村城市化。但面对城市化中的各种矛盾,我们还需要认真的对待和处理,不能视而不见,否则将严重制约城市化的本意和最终成果。
三、总结
对于发展城市化,鉴于上述调研,我有以下建议促进乡村城市化,首先,加快乡村企业的发展步伐,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随着乡村企业的发展,必然会与城市接轨买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且乡村企业的成立为农村内居民提供了一个赚取额外收入的手段,促进弄次年经济的发展,随着乡村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本来由于交通问题放弃外出打工的人也会选择开这儿打通,同时充分利用了闲散的劳动力,对了中国现在而言是个既发展经济又促进城市化的好方法。
第二篇:城市化调研报告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城镇规划和市政工程建设则是引导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目前,全球的城镇化率为51.3%,其中,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在80%左右。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前4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9.7%,比2000年大幅提高13.46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加快趋势明显。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66亿,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占50.32%,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亿,乡村人口减少1.33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而且,从中国的城镇化规模来看,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都已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高出1/4。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新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0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52%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城市经济发展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是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这一时间大约在十二五中期,届时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都将是6.8亿人。由于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更为强化。
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世界城市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规模发生扩张。这一系列的城市化将主要发生在崛起中的亚洲地区以及该地区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印度。从规模、效率以及投入上对两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更胜一筹。
研究发现,目前全球化、全国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使得全国的资源、要素、商品和服务越来越便捷地在全国流动,在市政工程建设和公共服务上采取的重视城市、偏好大城市、偏好城市群与中心城市,忽视边缘城市及农村、忽视非城市群的政策和措施,以及缺乏科学、合理性的人口及产业的空间活动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使得全国的资源要素和人口活动迅速向优势区域及城市聚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跟上资源和人口过度集中的步伐。中国正变得越来越过度倾斜而平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城乡和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区极度繁华,大都市边缘城镇及乡村停滞和衰落;一些城市已经患上程度不同的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失业、住房紧张、健康危害、城市灾害、安全弱化等,光鲜之下,城市化的过程也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城市病,大都市时代离中国尚有不短的距离。
本报告利用中国行业咨询网长期对市政工程建设行业跟踪搜集的资讯,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从当前市政工程建设行业的宏观环境出发,依托全球及国内城镇化进程为背景,以市政工程建设行业结构走向为主线,同时将中小城镇与大型城镇建设相结合,详尽地分析了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当前的市场现状、发展速度和竞争态势。
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市政工程建设行业的背景环境;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全国典型城镇建设轨迹;市政工程建设行业主要细分领域发展状况;市政工程建设行业的领先企业经营状况;市政工程建设行业投融资状况;市政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和时效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资料的专业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中国当前市政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市政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市政工程建设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行业远景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规
划设计研究院、各类勘察设计企业、市政工程建设及施工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规划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全方位发展现状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捷、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加快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的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做了重新安排部署。中部地区国有企业既不具备东南部地区先天优势,是否拥有成功改制的底气和信心,如何推进改革,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国有企业党委书记,结合企业改制问题,对任职的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广大职工思想状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查。
一、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现状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成立于1953年,是具备市政、公路工程施工双一级资质、境外同类工程施工资质的大型二类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公司主营市政、公路工程、建筑安装、园林绿化,兼营砼构件加工制作、汽车运输、铁路专线仓储等业务,年施工能力在10亿元以上。公司现有职工1967人,拥有一级建造师4人,二级建造师3人,一级项目经理31人,二级项目经理52人,三级项目经理工10人,中专以上学历且具有各种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542人,占到职工总数的37.65%。太原市政总公司自成立已来,承建了太原市几乎全部道路、桥梁和其他市政二程,为太原及其周遍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一步搞好市政重点工程建设的若干建议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出席“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高度关注的话题之
一。作为城市形象的重点市政建设工程能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委员们建议,在今后的市政重点工程建设中,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各级行政领导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首先要主动学法、严格依法行政。不管是普通的基础设施还是重点建设工程,都要坚持规划先行,坚决杜绝不履行规划审批手续,就先行施工的不正常现象。没有规划,任何单位和领导都不得擅自批准施工,对违规者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其次,城市规划部门要更新观念,在规划的编制上,要超前谋划,未雨绸缪;第三,要大胆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规划方面力求精品,努力体现山城特色。
(二)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变市政建设单纯依赖财政投资的尴尬状况。一是要用足用活现有的城市建设资金政策,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城市收费项目进行细化。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切实可行的资金收缴、管理和使用办法,把该收的收上来,足额用于城市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体系。对市政公用事业要逐步由服务型向经营型转变,理顺公用事业价格,使供水、供气、公交、供热等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减少财政补贴。三是要转变观念,改变城市设施全部由财政出资建设的局面。要认真研究、深入领会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积极将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广开投资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努力缓解建设资金紧张状况。
(三)政府有关部门在抓好现有项目的同时,要下大力研究国家近期的产业政策和未来一段时间产业政策走向。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根据我市实际,积极谋划、储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推广示范项目。项目的起点要高,采用的工艺、技术要新,规模要大,以能引起国家、省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标准,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投入。要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切实转变观念,敢于投入,努力有所作为。
(四)重点市政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既要适度超前,又必须考虑与我市财力相适应,要对资金来源和可靠性进行认真的论证。切忌不考虑实际,盲目摊大求洋,严防决策不慎和失误,给国家资产造成损失。
要实施严格的项目责任制,对尽心负责、质量合格、确保重点项目按时竣工投产的责任人予以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对不负责任,敷衍塞责、非客观原因导致重点项目不能按时投入运营的责任人严肃追究其应承担的责任。通过严格的制度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按时投产运行。
(五)要进一步重视市政重点建设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坚持配套设施与重点工程同时规划、同时立项、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整体效能的发挥。要综合考虑城市主干管网铺设、维修、管理,建议在每年的适当时候,对已规划拟与近期施工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公告,要求管网管理部门按公告时间提出管网铺设、维修计划,切实杜绝拉链马路。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力度,对在规定时间不予申报规定时间之外又提出管网铺设、维修要求的,必须按有关规定予以严格的经济处罚,同时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加大水务改革力度,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城市中水的利用问题。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污水收集和中水回用的主干管网。其次,制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利用中水的优惠政策,水价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不宜一步到位,起步价要低,使企业感到用中水比用新鲜水有利可图,随着用量的增加,逐步调整价格,逐步形成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的良性循环。
(六)尽快明确城乡连接处的马路产权、管理、维护责任。城乡连接处的马路状况既直接关系到相关企业和居民的出行,也关系到相关企业的对外交往,关系到原材料能否顺利调入,产品能否及时送出,如不妥善解决,还可能引发群体上访。建议市政府要高度重视路权不清、责任不明所埋葬的隐患。要尽快召集路政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明确路权、细化维护管理责任。其次要严格执法,追究有关部门的行政不作为行为,努力为企业快速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七)认真研究两县和郊区编制的详规。两县和郊区的详规是指导该区域发展的小宪法,规划的好坏既对该区域发展有直接影响,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中心城市“扩容提质”也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要尽快组织规划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两县、郊区上报的详规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深入细致的论证,如可行要尽快予以批复,进一步完善法律程序。如与全市总的规划有矛盾,也要明文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市里的总体要求,督促其进一步予以完善。切不可置之不理,以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更大的浪费。
(八)对城市路段、街道的命名进行规范。路段、街道的名字是否能体现地方特色,是否具有时代发展的特征,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我市路段、街道名字的渊源,在此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到先进省市和对外开放城市进行参观,学习他们在路段、街道命名方面的长处和特色,然后制订命名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我市的路段、街道进行科学的命名。建议:南北向道路统一命名为某某路,东西方向道路统一命名为某某街,使外来人员通过路名,就能准确的辨别方向,为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创造条件。
(九)在城市绿化方面既要注意可观赏性,更要体现居民的实际需求。委员们建议,在绿化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定要结合阳泉实际,下大力加大主干公路和人行道两侧的绿化工作力度,这些地方凡是树木栽植和树木成活率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林业和园林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按规定要求予以落实。特别是泉中北路,树木栽植的很少,看上去很不雅观。因此,要把此路段树木的栽植作为近期绿化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保证绿化效果。
小游园和路边绿化要充分考虑居民休闲、娱乐、观赏,乘凉、避雨等需求,既要适当栽花植草,达到赏心悦目、美观靓丽。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栽植适当数量的、能遮阳乘凉的大树,最大限度的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第三篇:新型城市化调研
新型城市化调研汇报材料
湘潭市环境保护局
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两型”为引领,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城市化。我市在实施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应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化结合起来,突出结构调整和城市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建设宜居湘潭。
一、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把打造“宜居湘潭”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改善。
1、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按照省政府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我市启动建设湘潭市城区河西、河东,湘乡、韶山、湘潭县等5个污水处理厂建设。2009年10月,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部完成,投入运行,我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8.8%。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地级市,2009年4月全省节能减排暨湘江流域综合整治现场会在湘潭召开,周强省长批示要推广湘潭经验。
二是大力开展蓝天工程。按照市政府《2008-2010年污染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行动方案》,加快了对电厂、湘钢等重点企业脱硫设施的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工业粉尘的控制,加强了道路及建筑扬尘的控制,严格执法,分三批在城区实施推进燃煤锅炉及第二批三产业大灶改用清洁能源工作,至2009年底,完成了全市200多家企业的锅炉、窑炉及400多家第三产业的大灶改用清洁能源的工作。促进了大气质量的改善。我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较2007年增长21%,达标率为89.03%。
三是碧水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在实施污染减排和推进湘江流域综合整治,开展碧水行动中,用二年时间,完成投资达7.5亿元的13个重点减排项目,淘汰退出企业17家,停产企业6家,关停并转造纸企业30余家,限期治理企业20家,严格执法,开展长江执法行动,污染隐患大排查,湘江重金属污染调查,极大地推进了污染减排和湘江流域的综合整治。湘江湘潭段落马家河、五星、易家湾、涟水桥断面的水质状况逐步好转,2009年主要污染因子氨氮、阴离子洗涤剂的年均浓度与2008年相比均有大幅度下降,城市功能区水域水质达标,易家湾断面达到三类水质,出境断面水质优于马家河断面水质;各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达标率达到95%以上。
2、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跨越式发展。
2008年12月,我市集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环境数据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三合为一的自动化多功能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竣工投入使用,通过一年多的在线监控建设,该中心现已实现了对“1个河流断面、5个污水处理厂、6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控站、28台套废水和废气自动监控系统以及部分企业视频系统”的24小时自动监控。占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80%左右的41家国控重点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和视频监控装置。建立了覆盖湘潭市区的高端视频,对市区内所有烟囱的林格曼黑度进行实时监控。湘潭的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成为湖南省第一个试点城市,国家环保部定于今年2月3日,在湘潭召开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现场会推广我市经验,标志着我市环境基础能力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3、污染减排工作稳步推进。
2008年实施污染减排“双十”工程以来,我市完成减排项目13个,共计投资7.5亿元。湘钢中水回用工程、焦化废水治理工程、湘潭碱业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等,湘潭电厂完善脱硫设施等减排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投入运行,双十工程的强力推进,促进了污染减排任务的完成。2009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四项指标中SO2、镉、砷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名列全省前列,COD预计可完成目标。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环境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经过几年的强力推进,我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完
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我市在役使用的双马垃圾填埋场早已达到设计标高和设计库容,但由于新的城镇垃圾处置设施尚未建设,双马垃圾场仍需每日消纳近千吨城镇生活垃圾,早已不堪负荷,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二是我市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自2003年立项以来,至今仍未建成,我市的医疗垃圾采取集中收集后送株洲医废中心的处置方式,由于路途远、成本高,城区内只有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共计52家)纳入了集中收集系统,仍有很多卫生院和私人诊所的医疗垃圾处于无序管理状态,甚至有私人违法收购医疗垃圾用于生产日用品的情况。三是城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置中心建设滞后。随着我市5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每日26万吨的污水处理,带来每日近150吨污水处理污泥的产生,我市目前尚无规范的污泥处置中心,解决污泥的二次污染刻不容缓。四是湘江流域水质自动监控系统仍虽进一步完善。我市虽已建成对“1个河流断面、5个污水处理厂、6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控站、28台套废水和废气自动监控系统以及部分企业视频系统”的24小时自动监控,但湘江流域仍有5个省控断面、3个市控断面,未实现自动监控,其水质状况只能采取每月人工采样监测分析,与新型城市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2、环保机构、人员不足,基层环保能力建设滞后,制约了环保的发展。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保的职能在扩展,任务在增加,压力也随之增大。县市两级环保机构、人员严重不
足,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设备陈旧,环保能力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环保的发展,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环保工作服务新型城市化的着力点
新型城市化其中主要重要内涵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环境友好。因此,环保工作必须贯彻以人为本,以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为我市经济的可持续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突出民生抓环保。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空气、水环境质量,通过不同媒介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同时对一些污染的重点区域、流域问题重点攻关,重点突破。在解决老百姓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信访、投诉问题,加强县(市)区和部门联动,改革处理的方式方法,形成快速及时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机制。
二是优化经济抓环保。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促增长、惠民生”的要求,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与美国环保协会的合作,在湘潭设立“低碳经济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潭进行学术讲座,营造舆论,大力宣传低碳经济,不断更新观念;开展循环经济,服务调结构,积极争取湖南省环保厅环保产业园落户九华,促进湘潭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继续开展湘江流域整治工作,在严格控制落后项目的同时,通过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开展湘江重金属的污染治理,把国家资金支持和落地湘潭项目建设好,彻底治理好湘江湘潭段重金属的污染问题。
三是带好队伍抓环保。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五大建设,始终把廉洁自律、带好班子、管好队伍作为重点工作内容,认真履行党内廉政责任制,注重加强廉政教育、常敲廉政警钟,确保全体人员廉洁从政。
四是加大执法抓环保。进一步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要充分发挥环境监察、监测、应急三支队伍的作用。即:发挥信息中心的电子警察、支队现场监察、监测站数据保障三合为一的作用,针对企业排污口、湘江主要断面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协同作用。打好组合拳,加大监管杜绝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五是立足两型抓环保。拓展工作思路,探索湘潭环保新道路。探索环保新机制,在全省、全国走出一条环保的新路子。充分借助2月3日全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现场会在湘潭召开的契机,不断的总结、创新,继续完善“立体环保”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环境监察、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的作用,对水、气、声、渣实行全方位立体监控。
第四篇: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组成调查组,先后到**区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乡镇,就社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共走访了20个社区居委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一、社区建设状况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
社区,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进行社区建设,就是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市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建设的落后,必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来,我区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
1、“单位”的社会职能外移,现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在“低工资、高就业率”的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在整合城市社会,行使城市管理职能上发挥着主体作用,街居组织只是必要的辅助和补充。同时,“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把市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为居民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服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繁重的“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负担,各级政府也直接管理或包办着许多应由社会去办或应推向市场的事务。改革开放以后,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两个置换”,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近二十年来大批国有、集体企业推行“两个置换”,**市有5万多“单位人”丧失了单位依托,完全转化为“社会人”。城区先后出现了2万多家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不具备“单位”体制特征的三资企业、个私企业、民办非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据调查,我区仅民营企业就吸纳了4863人就业。与此同时,“单位”的职能开始向社会转移,其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传功能不断弱化,居民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纯粹的雇佣关系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改革的深化,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向社会“释放”、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引发的矛盾将进一步显露。如各类单位过去对职工所承担的种种生活福利性服务不断弱化或取消,而城市家庭的各种生活需求却与日俱增;房产开发的发展,单位包下来的宿舍区服务必然要退出,而相应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尚未完全建立等等。由于社区居委会仍处于无职、无权、无钱的境地,单位外移、释放的社会职能,社区还没有准备好承接的“口袋”和相应的机制,导致了城市社会中大批人员游离于管理之外,居民需求的各类生活服务得不到实现。
2、对象的扩展,使人口管理和维护稳定的难以到位。城市居委会以前的对象仅仅是少数的没有单位的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90年代以来,我市城市人口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人口中的复杂因素逐渐增多,对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压力。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全区现有下岗失业人员41700人,其中**区9000人,鼎城区移交6700人,省、市属企业移交26000人。此外,城区每年还将新增劳动力5000多人。二是“无归宿人员”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据统计,城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进城农民、外地流动人口等不在原来那种单位体制之内的“无归属”人员达8.2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21以上。三是城市贫困人群增多。目前全区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达1.9万人,占城区居民总数的4.8,相当一部分居民生活十分贫困。而且随着今后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类人群仍处于增长的趋势。在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人员的单位所有制和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就可以把成份比较单纯的城镇人口的社会秩序管理好,现在则面临着力不从心的局面,城区不稳定因素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3、城市基层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行政化的社区运行模式难以落实。由于近些年来城区的规模、功能和各种新问题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量、任务量在成倍增长,而原来的层层负责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变,街道、社区基层组织承担的上级安排的任务高达130多项,实际上已经无法承担和落实。据城南街道统计,直接由社区担负的涉及党建、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八大类、54项、130多个。面对繁重的任务,社区居委会一是无职权,“小庙”难以管“大神”。社区内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由谁管”、“怎么管”、“哪些问题归口管”,政府没有规范性文件,社区居委会想管也管不好、管不了。二是无地位,什么单位什么都可往社区“装”。职能部门布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一个文件、一个会议或是领导的一个口头指示,其任务就
交给社区了。仅今年来,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各种调查摸底任务就有5次。三是无资金,有些管理无法开展。如离退休人员、企业置换身份的党员现交由社区管理,但社区既没有活动场地,又没有活动经费,对其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更谈不上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据调查,我区50个城区居委会,有30多个每年经费“入不敷出”,全区社区每年共计资金缺口达23万元。四是无精力,社区干部整天疲于应付。城南方家巷社区居委会主任李立波共包保“FLG”修炼人员、战退军人、吸毒人员及其它重口对象等10人,均要求“一日三访、盯死看牢”,仅这项就可以耗去其全部精力。对此,红卫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凤梅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抓经济都是‘偷偷摸摸’,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
4、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样化,现在的社区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进入小康生活的居民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要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多方面的价值实现。据调查,城区居民对本社区的希望、需求是多方面的,除迫切希望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外,还涉及到从居住环境到基本设施,从社区经济到精神文明,从社会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等。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社区服务业必须有一个突破性的大发展。而我区当前社区服务总体水平还较为低下,社区服务业投入单一,作为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尚未形成。虽然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把它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城区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多依靠政府、集体投入,服务项目多而杂,没有形成品牌和规模,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缓慢。此外,社区服务在社区就业安置、城市生活环境、生活秩序,社区居民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等方面都还没有寻求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上述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市城市的发展变化,城市中有关的人和事,已经“溢出”了固有的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框架。管理和服务环节上的“真空地带”和“灰色地带”越来越多,原来设置的城市基层体制、功能和运行机制,已经严重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负担日益加重,各种日常性问题已经不能自行有效化解。因此,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应该把系统化的社区建设作为城市的一个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关键和十分紧迫的任务,摆上突出的领导决策位置。
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呼唤社区建设的突破和飞跃
根据**市城市发展规划,近20年内,城区人口要达到100万,城市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城市改革将不断深入,这都将给社区建设带来巨大压力,它强烈呼唤着社区建设的加强,强烈呼唤着城市向社区化转轨。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加强社区管理,发展社区经济,开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发展社区事业。当前,我区的社区建设经过这几年的成功积累,实质上已经到了新的突破阶段,也是一个质的飞跃阶段。这种突破和飞跃主要表现为“四个转向”:
1、社区建设的内容转向系统化。我区过去居委会,内容主要限于政府所部署的社会行政管理和范围还很狭窄的居民自治性事务,近些年社区服务范畴不断拓宽,已经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援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初步拓展了社区的内容。要适应城市化进程,社区建设的内容还要转向为更广泛的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服务建设和社区安全建设等等。它既包括了传统的社区行政性、社会性,也包括了体制变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新的内容;既包括了由街居组织直接抓的事情,还包括社区中应由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自己去干的大量事情。还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综合性的“社会生志”在社区这个局部上的集中表现。
2、社区管理与服务对象转向属地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的深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表现出现的弊端将更为明显,社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增加。单位职工更加弱化对单位的依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新兴的多种所有制成份的“无主管”企业增多;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比例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老龄人口增多;贫困人群等问题增多。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增加,迫切要求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状态,要求社区管理和服务突破原来较为狭窄的范畴,在对象上,不仅面向少数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而是面向和生活在城市社区的所有单位和人员,也要求所有居住于社区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强化属地化与社区制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生活的社区作为参与社区活动,实现自身权益、形成社会整合的重要基地。
3、社区管理行为转向民主化、互动化。长期以来,我们的街居组织主要是执行上级交办的行政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正所谓“上到国务院、下到社区办、政府样样干”。在这种格局下,居民成了社区组织完成行政任务的简单对象,社区组织与居民的社会生活并没有形成一体,法律上所设定的“自治”实际上难以实现,大多停留在纸上,表现在几个组织机构的建立上,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多为动员式执行式参与,内容上主要为打扫卫生、为民服务、义务巡逻联防、捐衣捐被等,因而居民参与激情不高,参与效果也不好。而另一方面社区的各种任务日益繁重和细化,社区组织力量有限,相当多的社会管理是部署多、落实少。如果机制不变,要改变这种状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政府的基层力量和职能,给政府造成新的沉重的负担,这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超过了政府承受能力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当前行政化的社区体制转向社区制,把社区组织由现在的政府的“腿”变成社区居民的“头”,把作为简单的行政区划和行政性设置的社区,转变为具有自我组织性和能动性的“地方性社会”,从而彻底变革其管理和活动的行为方式。
4、社区经济发展运作转向市场化。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弥补社区经费不足的原因,我区部分社区居委会特别是“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仍存在“自办经济”的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区居委会要坚决消除“自办经济”的状况,对所有的集体性质的企业推行“两个置换”,社区经济发展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去整体指导,让社区各类企业都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街道、社区抓经济建设的精力,应该主要用在为各类经济实体创造良好环境、搞好社会化服务上。对于社区服务中那些属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项目,也要按照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推向市场,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活力。
三、加强社区建设要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1、转变观念,树立大社区意识。市、区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把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城市各项基础的总“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多方面,推动社区重点向社区建设转移。驻区单位也应该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界限,树立“驻于社区、服务社区、同享资源、共建社区”的意识,自觉地把本单位的发展与管理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之中,真正做到我为社区做贡献、我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区、街、社区各级组织要淡化本位意识,强化大社区观念,积极主动地密切与所有驻区单位和居民的联系,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各类社区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跳出过去那种主要对区属、街属、居属单位负责的“小圈子”,切实调动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各方面同创共建新型社区的意识和氛围。
2、改革管理体制,构建新的社区建设组织体系。为了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分层次理顺体制,强化相关组织建设。区级要建立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或社区办),各类涉及社区建设的条条部门和上级驻城区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规划社区建设目标,确定社区建设重大事项,协调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克服条块分离的弊端,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街道是整个社区建设的重点环节,也要建立相应组织,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驻街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对社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全面领导,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区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社区经济、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负全面责任。同时,鉴于目前大量执法行为发生在基层,而执法权力却在区以上部门的错位状况,要探索在街道一级建立综合执法新机制,即把市政、工商、治安等十多个方面的依法管理,分市政管理、社会发展、社会治安、社区经济等四、五个方面,建立其社区综合执法队伍,按受上级执法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社区管委会的组织领导,真正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依法监管。
3、强化居民自治,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居民参与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居民的广泛参与是推动社区建设各个具体项目实施的重要保证。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美国人称社区无所不能,完全可以管理好社区。在我国体制下,通过政府帮助和指导,强化居民自治,激发居民广泛参与,完全可以让社区居民管理好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情。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首先要实现居民利益社区化。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居民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参与社区
事务的愿望。其次要实现社区自治制度化。制定社区居委会选举办法,推行干部“直选”;制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使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据可依。不同的社区要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参与程序,什么时候议事、什么时候实施、居民该怎么办、居委会要怎样做,有建议或意见怎样提等,使居民一看就明白。要推行社务公开,社区决策、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都要向居民公布,便于居民监督。“条条”部门要继续向社区下放权力,使社区居委会实实在在的承担起自治的功能。再次要实现居民参与组织化。要设法提高居民的自我组织能力,使居民之间熟悉起来,增强其社区归宿感。决策性、监督性参与要充分利用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组织;执行性、娱乐性、互助性参与主要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法制宣传队、秧歌队等社区内居民自己建立起来的非法定性组织。
4、探索财力体制,建立社区组织财力来源新途径。目前,各社区居委会经费来源一靠3.8万元政府拔款,二靠自我创收,三靠驻片单位“化缘”,经费缺口很大。而社区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使办公经费、人员工资和场所建设所需资金必须进一步增加。为此,应该加快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社区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区组织的财力来源的新途径。建议运用财政杠杆下伸的办法,建立新的社区财力机制。其探索方向是:街居组织逐步退出自办经济项目,转向创造优良社区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丰富社区税源,把社区的财政收入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运用财政支付转移的办法,来解决社区组织的经费来源,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基层财力机制。具体可考虑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一是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拔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加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从而提高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类社区经济,搞好协税、护税的积极性。这个办法主要着眼于搞活增量,因而对市、区级财政也不一定会增加很大压力。二是实行“条费转块”、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在加强社区的综合功能的过程中,应该将过去绿化、环卫、治安等方面条条部门的专项收费,相应拨支街居单位,实行“费随事转”。三是实行各类社会募集资金的切块下拨。即将以社会募集形式形成的来自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援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根据社区的职责向街居组织切块下拨。
5、发展社区服务,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区社区服务已有很大发展,已经建立了网络、完善了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并为整个社区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当前,社区服务面临着新的突破,应该始终把它放在城区的突出位置来抓。要根据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调动城区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实行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其社会化和自治性的特点。社区服务功能要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由无偿性、互助性服务向作为第三产业的社区服务业延伸发展,从而使社区服务真正成为拓展全面性社区建设的生长点和拉动力,成为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要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既提高适应市场的活力,又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要以主要精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好各方面服务,积极吸引民营、私营、三资企业来社区投资发展,形成“你办企业我服务,你获利润我得税”的新的区域抓经济的格局。为了形成这种新的机制,应该调整对街道、居委会的考核办法,淡化对经济的规模和利润的考核,强化对财政税收的考核;弱化对经济指标的考核,强化对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考核。通过考核办法的改进,形成对社区经济和整个社区建设的新的合理的激励机制。
6、完善管理办法,建立一支灵活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区委、区政府常武发〔1999〕1号文件对居委会干部的管理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据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没有落实,近几年来居委会存在“盲目进人”、“关系进人”的现象,给社区造成了较为沉重的负担。对此,如不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强硬措施予以遏止,势必给社区建设留下隐患。在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上,一要明确社区干部的职数,每个社区干部职数原则上设5—7人。二要建立“动态”的管理办法,对社区居委会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合同制,按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不给予固定编制,区财政只按职数拔款给予补贴,人员由街道办事处按程序依法选聘。社区干部任职期间参加养老保险,不在任后与居委会依法解劳动合同。三要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四要建立居民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通过居民的评议,根据居民群众的意见,使社区干部真正“能上能下”。
第五篇: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组成调查组,先后到**区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乡镇,就社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共走访了20个社区居委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一、社区建设状况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
社区,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进行社区建设,就是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市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建设的落后,必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来,我区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
1、“单位”的社会职能外移,现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在“低工资、高就业率”的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在整合城市社会,行使城市管理职能上发挥着主体作用,街居组织只是必要的辅助和补充。同时,“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把市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为居民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服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繁重的“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负担,各级政府也直接管理或包办着许多应由社会去办或应推向市场的事务。改革开放以后,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两个置换”,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近二十年来大批国有、集体企业推行“两个置换”,**市有5万多“单位人”丧失了单位依托,完全转化为“社会人”。城区先后出现了2万多家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不具备“单位”体制特征的三资企业、个私企业、民办非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据调查,我区仅民营企业就吸纳了4863人就业。与此同时,“单位”的职能开始向社会转移,其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传功能不断弱化,居民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纯粹的雇佣关系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改革的深化,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向社会“释放”、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引发的矛盾将进一步显露。如各类单位过去对职工所承担的种种生活福利性服务不断弱化或取消,而城市家庭的各种生活需求却与日俱增;房产开发的发展,单位包下来的宿舍区服务必然要退出,而相应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尚未完全建立等等。由于社区居委会仍处于无职、无权、无钱的境地,单位外移、释放的社会职能,社区还没有准备好承接的“口袋”和相应的机制,导致了城市社会中大批人员游离于管理之外,居民需求的各类生活服务得不到实现。
2、工作对象的扩展,使人口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工作难以到位。城市居委会以前的工作对象仅仅是少数的没有单位的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90年代以来,我市城市人口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人口中的复杂因素逐渐增多,对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压力。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全区现有下岗失业人员41700人,其中**区9000人,鼎城区移交6700人,省、市属企业移交26000人。此外,城区每年还将新增劳动力5000多人。二是“无归宿人员”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据统计,城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进城农民、外地流动人口等不在原来那种单位体制之内的“无归属”人员达8.2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21以上。三是城市贫困人群增多。目前全区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达1.9万人,占城区居民总数的4.8,相当一部分居民生活十分贫困。而且随着今后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类人群仍处于增长的趋势。在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人员的单位所有制和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就可以把成份比较单纯的城镇人口的社会秩序管理好,现在则面临着力不从心的局面,城区不稳定因素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3、城市基层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行政化的社区运行模式难以落实。由于近些年来城区的规模、功能和各种新问题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工作量、任务量在成倍增长,而原来的层层负责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变,街道、社区基层组织承担的上级安排的任务高达130多项,实际上已经无法承担和落实。据城南街道统计,直接由社区担负的工作涉及党建工作、社会工作、经济工作三个方面、八大类、54项、130多个。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一是无职权,“小庙”难以管“大神”。社区内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由谁管”、“怎么管”、“哪些问题归口管”,政府没有规范性文件,社区居委会想管也管不好、管不了。二是无地位,什么单位什么工作都可往社区“装”。职能部门布置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一个文件、一个会议或是领导的一个口头指示,其任务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