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浅谈机电专业教学中如何引入企业文化
浅谈机电专业教学中如何引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的总和。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把机电行业标准、行业惯例、行业作风引进来,突出企业文化和机电行业精神,营造职场氛围,训练和培养学生工作技能、锤炼学生职业道德,既满足机电行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机电专业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必须做到“三要”。
一、要领悟具有机电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要领悟企业精神内涵,中职师生必须做到亲历、亲听、亲为。
1、亲历,即入企业参观、见习或顶岗实习,实地感知。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是历史的积淀和发展的提炼与升华。只有积极投入到现代企业的环境中,去感受蕴涵于现代企业文化之中的企业精神,才能在心理上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在行为习惯上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职教师要参加企业实际工作,主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不断提高自身企业文化素养。中职学生要通过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切身体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课堂上、实训室里按照企业的做法去做。
2、亲听,即邀请企业人现场说法,揣摩反思。中职学校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经常把机电企业人邀请到学校里做
讲座,让他们讲述本行业本企业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通过听讲,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机电技术的信心,也能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热爱机电工业的激情,进而理解一代代机电工业人创造出的企业精神。
3、亲为,即把企业文化内化为专业文化,凝练升华。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耳濡目染,中职学校要从机电专业实际出发,从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上,树立起带有企业色彩的专业文化,帮助师生实现企业文化的精神内化。根据本专业、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机电行业的性质、特点、工作内容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锤炼专业的核心精神。
二、要创建符合机电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学习技能的主阵地,实训基地的创建要引入企业文化,源于企业、成于企业、行于企业。
1、实训基地创建要源于企业。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要深入相关机电企业调研,积极寻求企业指导。组建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建设工作小组,让企业对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多提建议,确保建设规划紧跟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满足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需求,顺应时代技术推广和更新的需要。
2、实训基地创建要成于企业。实训环境的逼真性,是提高实训效果的关键。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邀请本地区相关的机电企业,承担技术指导,全程参与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完成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与布置,带动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往现代的企业方向健康发展。
3、实训基地创建行于企业。基地运行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技术指导或驻校顾问,帮助学校规划机电专业实训计划,研讨实训内容,在机电专业教学生产过程中推行企业产品标准。根据企业技术的更新情况,定期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就接受良好的企业文化的训练,从而能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要植入代表现代机电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实训管理制度
先进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是职业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模板。在制度文化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改变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接受企业工作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1、采用“6S”管理模式,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强化教学、生产现场管理,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机电行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范、安全规范,而且应养成严格按生产工艺加工产品、工量具摆放有序、设备及时维护保养的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要求学生要按照企业一线技术人员那样准时上下班,进入实训场所必须着工装、佩戴胸卡等;每天的实训要像企业一样,有班前会布置任务,结束检查公布,班后会激励。教师的行为就像是师傅带徒弟一样,又像是车间主任管理员工一样,最终实现“学生的素质像企业员工”的培养目标。
2、实行“六结合”教学模式,贴近机电企业生产实际。坚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实习课件与生产产品相结合,入厂教育与全过程管理相结合,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动手能力训练与职业习惯、工作作风培养相结合,实习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结合”的“六结合”教学形式,以任务驱动法、项目法、承包法等进行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达到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养成“朴实、能干、会干”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3、采取多元评价考核模式,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施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多元评价。布置任务遵照企业工作规范,既要求数量,又要求质量;不仅考核完成任务时知识技能的应用,更考察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责任、合作、创新等素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察相结合,培养高质量、强技能、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第二篇: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浙江省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方勤舟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但很多学生在就业或在实习期间,学生角色不能很快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氛围,心理准备明显不足,显得无所适从,不能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感觉到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企业也普遍为学生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感到失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没能很好地引入企业文化理念,没有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对接。
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近距离或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符合企业的需要,学校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学校教育规划,营造富有企业气息的校园氛围。
在精神文化上,要吸取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推崇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和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中去,把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使中职学校精神富有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譬如海尔公司“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敬业爱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快速反应,马上行动”的作风;又如“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的企业文化等,都可以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中来。
在制度文化上,学校要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制度融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之中。譬如,可以把海尔的“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和“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的严明制度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去,建立“目标→日清→激励”三级管理体系。同时,在制度执行中我们也向现代优秀企业学习,规范管理,注重激励,奖惩分明,严字当头,雷厉风行,对出色完成任务的及时予以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打折扣的进行批评和相应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练就优良的职业作风、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在物质文化上,要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体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把企业成功人士的照片、资料、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以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在实训工场、教室、寝室的布置方面要凸显企业特色,在教室布置上可以把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内容上墙,如会计专业班级可以将算盘、铜钱挂上墙头,汽修专业可以把各种汽车标志挂上墙。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准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种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活动文化上,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艺术作品展示;在学校运动会上增设技能趣味项目。譬如,汽修专业的滚轮胎比赛、餐饮专业的持托盘(内放盛满水的酒瓶和酒杯)竞走比赛,在文艺比赛中增设歌颂工人阶级伟大的大合唱节目等。让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在班级文化上,有一部分班级以企业的名称命名,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经理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设计富有特色的班会,让学生在虚拟的企业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的气息,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良好纪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内容上,开设相关课程展现企业文化内容,感受到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气息,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模块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法,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
举办“职业素养”讲座。学校每月都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学校,为在校学生作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讲座的内容涉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毕业生的工作感受与反思等,让学生亲耳听到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步认识并了解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等,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安排教师下企业。为了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合企业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教学中,就能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有时,我们还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帮助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
安排学生走进企业进行课程实习。职业素养、实用技能、创新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安排在校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多次课程实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同时把工作体验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使之更能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进入企业一线,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才标准,什么是竞争,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通过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处理与企业领导、职工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误会与矛盾,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找准就业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推进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实践与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受挫、抗挫品格得到了发展,组织纪律观念得以加强。
总之,通过感知企业文化理念,亲身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就能充分认识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也才能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日后的工作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
[编者按]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应邀出席大会并以《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刘洪一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入手,分析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本文为作者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显然,离职率较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的长远竞争力不够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就深层原因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他们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文化素质”底蕴的缺乏对其从业的影响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特别在一些先行的高职院校,通过院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作了非常有益的探讨,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此项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够,如何从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需求及其特点出发,卓有成效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仍有大量问题亟待深入探索。深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误区。
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把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技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再搞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这种线性的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实际上走入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认识的误区。
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所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该说,这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对促进高职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某些片面的理解,也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
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这些年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进来。可以说,没有企业元素,高职文化就不完全。但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必须是“教育性”,而不是“企业性”;企业文化渗入高职教育活动,并不等于要替代其“高等教育文化”,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严重的误区。
忽略高职教育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一些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了片面的理解:有的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认为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只是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点缀,用一些运动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
与上述“四个误区”相对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缺乏:一是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二是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三是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存在着上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了从根本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素质包含了人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是人类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也是学习并有效运用其他专业技能所必不可少的基础。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并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无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要求。作为占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必须在落实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上做出积极的行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高职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从全社会的角度而言,如果优良的文化价值体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社会诚信缺乏;从教育系统来说,如果过于急功近利,文化素质教育必然弱化,人才培养就会出现“畸形”。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发挥高职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处在一个从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迈进的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要以创新的意识将来自上游岗位的创新设想加以实现,而且要充分发挥创新的精神对待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和工程工艺。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主体意识。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要求。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从中职教育发展起来的,从中职教育到高职的发展反映的不但是对生产者技能提高的要求,还蕴含着对人才培养目标更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文化素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概念不断地扩大,从而突破单纯实际技能培训的狭窄范围,在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学生全面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逻辑要求。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共同实践。目前,美国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开设的历史、艺术、心理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到基础课学分的50%以上,但更多的是采取正规课程计划之外的各种职业活动、劳动文化宣传及人际关系等隐性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作风等产生教育影响。从欧洲来看,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等。从亚洲来看,韩国的高职教育虽然以技能教育为主,但根据其教育人力资源部法律规定,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应包括文科教育课程,其中有国文、文化史等基本科目。
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当前要在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从育人理念入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探索有效路径和方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之路。
1、重塑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三并”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重心和目标。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会操作机器的“工具”,而是要培育既具有实践技能,又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和运用人文、艺术和科学知识的“全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三并人才”的育人理念,即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德业并进”就是讲政治、品德要过硬,技能、专业也要过硬,两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动;“学思并举”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教育思想的精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举,才可以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创新能力;“脑手并用”强调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而要培养出真正能适应实际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就要求不仅能动手,同时更要能动脑,所谓“心灵才能手巧”。这一“三并人才”理念,是我们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指导方针。
2、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特色
如何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有效地契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特征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除了要强化传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外,要特别将“做人”的问题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人文、科技、审美素质的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为特色,以此作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使得专业技能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有效、有机地联接和融合,并能实现相互促进。在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和职场素养的同时,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使命意识等也都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契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多样化和开放性特征。由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联动机制,使得我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既有别于国外高职院校,又有别于国内一般学科型大学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这就为构建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提供了条件。“政府主导”是这个开放性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基础,政府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制定、宏观指导和规划、经费投入等;学校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发挥着整合和具体实施的作用;企业的参与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乃至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养人才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作出重要的检验;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明晰职业和职场素养的要求,适度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定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定位、作用不一,但可以合作推进,共同构建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开放平台。
4、融通校企文化,打造专业文化,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院校文化
院校文化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在高职院校文化的建构中,应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之间的合理融合与有效对接。合理融合,是指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要素,如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务实诚信、效率意识等。当然不能简单照搬移植,更不能将院校文化庸俗化、功利化。有效对接,是指要多方面创设条件,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学校营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情景。
5、适应文化素质教育需求,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弥散性特征,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复合过程。因此首先必须树立整体化推进的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孤立、个别的单项工作来进行。其次,要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传统的人文课程要嵌入一定的专业技术、区域文化特点,不仅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也与专业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通。再者,要根据高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生的实训中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工作平台,还应是一个充塞着相应的职场文化的情景,包括职场规范、职场的制度文化等。
6、加强探索指导,建立示范基地,提升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水平
高职教育规模宏大,目前院校数达1215所,在校生900多万,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而且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伟事业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鉴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相对薄弱的现状,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加大探索,加大专家指导的力度。也可借鉴本科院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经验,选择若干有条件、做得好的院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和示范基地,以推动和辐射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企业文化的基石—职业素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一个企业有企业文化未必会成功,一个企业没有企业文化一定不会成功,一个企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会成功。
对于企业文化的基石这一定义,有人认为是核心价值观,有人认为是基本意识,有人认为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其实对于这个概念我认为是见仁见智的,就我而言我认为企业文化的基石是职业素养。下面我想谈一下华锡集团的企业文化的职业素养的五大内容。
一、爱岗敬业
所谓“做一行,爱一行”就是说要爱岗敬业,假如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他能为企业做贡献、去奋斗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员工只会是企业的蛀虫。企业要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职工的企业荣辱观,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在生生不息。
二、高效执行
一个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人去执行,那也只是个空想,或者没有有效的去执行,那也会变成一个失败的决策。执行就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的完成工作任务。高效的执行力度可以让企业发展的更强大,反之,企业将走向低迷,甚至被市场所淘汰。也许我们不知道,电脑在刚刚出世的时候,并不像我们现在所用的那么简捷方便,我们要打开一个文档往往要输入一大堆的程序命令才能打开,有一家公司在1981年就设计出来了电脑图形界面、图标、菜单程序和鼠标,但是因为缺乏执行力而没有推向市场,被苹果公司利用参观的机会山寨优化使用在自己的电脑中,并高效执行推向市场,使苹果大获其利。可见有效的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三、团队至上
世界上一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十分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推崇团队至上的理念。因此我认为,要创建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并让其被广大员工接受,那就需要建立一支极富凝聚战斗力的职工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团队精神很大程度上有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实现状况。激发员工团队精神,铸企业文化之魂。
四、廉洁节俭
廉洁使企业健康,节约使企业灵活。在一个廉洁节约的环境中,某些人会因为私用公司的几张纸、浪费几滴水而感到忏愧;在这样一个廉洁节约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才能屹立不倒。
五、持续上升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每位员工的持续学习和提高,如果员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那企业的发展也就止步于此。俗语说“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把员工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提高,那将使企业上升到更高一层次的空间。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总而言之,员工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员工自身成败的关键,更是企业文化得以深入人心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篇:在药剂专业教学中引入药学保健
在药剂专业教学中引入药学保健观
医院药剂工作长期以来是以调配处方为主药师的工作只限于重复的技术操作其药学专业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同时药剂专业教学也受到了制约随着医院药学模式由调配药品阶段临床药学阶段向药学保健,。、阶段的发展药师的职责范围在扩大如何培养适应医院药学新的工作模式变化的合格药剂人员是药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责任因此在药剂专业教学中引入药学保健观很有必要。,。
目前在校学生的一般情况
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大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现进人我校学习的独生子女比例逐年增大。他们当中许多不参与家务劳动生活优裕但缺少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只重索取不求奉献,、。学生智能结构缺陷受初中、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人文社科知识薄弱心理社会保健,、、知识贫乏沟通技巧和理解能力较差,。学习动机不明确据调查许多学生是在父母的意愿和朋友熟人的建议下,报考本专业的。由于在此动,、机下对学习兴趣不甚高学习气氛不浓厚。现代社会对药剂人员的要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作风职业纪律职业习惯是职业道德的内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药剂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思想。,。思维工作方式的转变药学保健要求药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药学保健的核心是。,药师直接面对病人对病人的药物治疗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药物治疗全过程中为病人谋求利益,使病人减轻或避免与用药有关的损害药剂专业人员必须首先更新观念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完成对药品质量负责向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的转变药师可深人临床参加原来由医生“”“”。,、、护士组成的治疗队伍发挥熟悉药物性能掌握药物信息多的特长成为药物治疗学的专家承担向病人提,供高质量药物治疗的责任药师不再只是被动完成调配处方的技术操作药师每天工作都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病人的哪些问题充分体现了药剂工作的独立性,。在药剂专业教学中引入药学保健观
帮助同学们角色转换,加深对药剂工作的认识同学们在人学前对药剂工作的认识是药房发药调配、处方简单的劳动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首先向同学们介绍药剂工作的实际情况药师的职责药学以及、。,、、医院药学的发展利用电教设备向同学们介绍国内外药学的发展情况带领同学们参观医院了解医院药。,剂人员的工作方式和环境利用第二课堂请医院的药学专家作报告传授对药剂工作的认识体会和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感触很深重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日渐高涨
。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培养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药师要深人临床去面对患者,语言的沟通是很关键的所以让同学们进行语言技巧的练习很重要如 可以让同学们相互之间扮演药师。
与病人的角色练习如何向病人作耐心的解释和讲解向病人进行有关方面的指导要求面对病人时应注, ,。
意举止稳重面带微笑态度和蔼为病人创造一个愉快可信赖的氛围通过训练逐渐改变了以往只会动, , ,、。,手不会动口表情呆板冷漠的状况使同学们感到语言美和微笑服务的魅力所在 , ,、,。鼓励同学们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去掌握其它更多的知识如可以去学习和掌握其他学自身,的价值了解了药剂工作的职责懂得药剂工作科内科学急诊学营养学儿科学等去多看国内由单纯,、、、“调配处方以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为中外的医学杂志了解掌握更多的医药学信息使自己心的转变这为”“”。今后同学们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实成为一名具有高素质多方面才能的药剂专业人才践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通过在教学中引人药学保健观同学们认识。,
第四篇: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论文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学
[摘要] 本文就当前机械制造及电气工程领域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指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认为培养提升中职学生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职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机电专业 实训教学 教学模式 职业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特别是近年来,机械设计、数控加工、机械电子等领域发展迅速,需要各种层次的机电专业人才,因而对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中职学校面对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决定了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应不断提升实训教学的软硬件水平,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为抓手,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强、且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用性技能人才。机电专业实训教学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专业实训教学已经成为机电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
一、机电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方法与实际应用相脱离
普通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实训教学的手段单一,大部分实训教学仍以验证理论为主,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实训课通常是教师先演示操作,学生的操作模仿多,思考少,对理论的理解和探索不够。而大部分机电专业学生毕业后,要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只有模仿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践操作,才能锻炼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因此实训教学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毕业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水平和他们的工作能力。
2.专业实训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
教师在实训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训教学的效果。所谓“名师出高徒”,只有实训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的学生。而多数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满足于提高教师的学历、职称,对实训教师操作技能培训重视不够,大多缺少工程实训一线工作的锻炼和提升。
3.实训基地与实训教学目标难匹配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实训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实训基地建设困难,实现教学目标难度大。突出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①中职学校经费短缺,每人一工位的要求难以实现;②机电专业自身的特点,产品更新快,实训项目多且繁杂,要达到每个项目的实训要求比较困难;③实训环节缺乏科学的管理,难以系统化。
4.实训教材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当今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的理论和新的电子设备的不断涌现,实训教材的内容存在时效性,经常出现信息滞后、内容陈旧等问题;此外教材内容与实训脱节、缺乏优秀的实训应用实例,使教学内容显得呆板、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训教学体系
1.建立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来传授相关理论和概念。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实训教学模式,从社会需求角度和学生的基本现状的入手,进行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的技能学习与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转化为职业能力。
笔者听了关于“目标降解式实训教学模式”的讲座,很有感触。这种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目标逐层分解。设定专业培养目标,将其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学生在每个阶段逐个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等,依次递进方式进行实训教学。目标降解式实训教学模式有成功的案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和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都是结合本国教育的实情,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这对我们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训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依据。
2.重视专业实训教师能力培训,提高实训教学水平
实训教师水平的不断进步,是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①鼓励实训教师到生产一线进修学习提高。作为中职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师,知识更新要快,只有接触学科前沿,才具备前瞻性和实用性的价值。为此,需要定期对实训教师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培训,经常到校外或对口单位参加不定期的进修和生产实训,促进实训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提高自身实训技能和指导能力。
②学校应创造有利的条件, 鼓励实训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学习, 增进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协同合作。通过成果展示,学研互动,让大家共同进步,整体提高。
3.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开放实验室建设
①实训基地建设,应鼓励产学结合。这不仅能充分利用学校整体资源的优势,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还可把这些单位作为学生直观了解企业机电专业实训的基地。
②实验室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训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开放面向全体,既充分发挥了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又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也让指导教师与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4.立足校本教材的开发,推进实训教学教材建设
好的实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实训类教材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有了高水平的一线实训教师,才能保证编出符合中职学生需求的高质量优秀实训教材。实训教材应当立足高起点,将宝贵的教学成果和经验,融入教材中,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不断补充,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实训校本教材体系。
三、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估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理念,构建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1.学生在校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情感、学习与人合作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适时调整目标的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技能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技能的过程,及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态度和规范合理的操作方法。
2.按模块化、项目化的模式来设置课程学习与考核内容。学生学完相应的课程模块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而不是由一次考试定成绩。对于由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参与的学生实践成绩,则主要听取企业兼职教师的意见,给出学生的实训成绩。
3.鼓励学生参加由职业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种技能竞赛;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竞赛中获奖,可获得相应的奖励。鼓励学生在寒暑假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增加职业经验,企业出具证明,可获得相应加分。
4.构建“双证型”毕业生的导向机制。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毕业证。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引导学生参加中级工技能培训,学生毕业时可考取相应工种的国家中级工技能证书。
总之,机电专业实训教学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应不断提升实训环节的软硬件水平,构建适合中职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抓手,建立“素质+能力”的培养模式;以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为实施形式,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中职学生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职业能力,这也是当前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
第五篇: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题目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题目
(可从下列题目中选,也可自拟论文题目)
1、××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2、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推广措施
3、液压油的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4、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思考
5、浅谈自动化机床的故障排除技术
6、管板与壳体连接焊接接头失效的结构因素分析
7、浅论车削加工中的振动与控制
8、浅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启动、制动与调速
9、教学用数控机床的管理与维修
10、发动机出现异响的原因与排除
11、论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
12、试析模具的制造及CAD/CAE技术的应用
13、关于晶闸管串联高压电动机软起动装置的系统设计浅析
14、关于电动机再起动技术的几点认识
15、数控机床故障的诊断研究
16、铣削加工过程中过切与欠切现象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方法
17、数控车削加工工艺分析之我见
18、冲压模具精加工分析
19、浅谈数控机床原理、分类与选择
20、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拉缸故障原因分析与使用维护
21、浅谈汽车电控发动机起动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22、关于自动封口包装机光感传感器的分析
23、水泵机械密封的渗漏原因与解决措施
24、空调冷热源方案的选择及分析
25、浅谈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
26、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7、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
28、对齿轮泵代替柱塞泵的技术浅析
29、浅谈异步电动机的保护装置与电动机的协调配合30、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常见故障浅析
31、滚动轴承的润滑方式
32、蓄电池组充放电技术浅析
33、汽油发动机润滑系统故障处理
34、浅谈机电安装工程管理
35、焊接变形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36、简述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方法
37、焊接变形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38、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39、新型分类操作继电器装置的设计方案探讨
40、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41、浅析PLC控制的多电机同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