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干部培训面临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村干部培训面临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以张掖市为例
翟同宪
(中共张掖市委党校甘肃张掖734000)
内容提要:建设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村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组织者、推动者,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心骨”和“领头雁”。村干部培训是整个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村干部培训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方面。适应村干部的新变化、新需求,要着眼长远,超前谋划,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体制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村干部;培训模式;机制创新
1.引言
面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要广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增强他们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下辖五县一区,60个乡镇,879个行政村,5674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市总人口128.16万,其中乡村人口96.94万人。现有各类村干部4800多人,经过多途径培训,目前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政策水平、理论素养、服务群众、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从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出发,总结研究村干部培训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创新村干部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人长期从事干部培训工作,既讲课又带班,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座谈,深受启发。依据《决定》精神,综合336份《村干部培训需求问卷调查》,就如何改进村干部培训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2.新变化、新需求
与以往相比,近年来村干部的来源和素质结构有了明显变化。
2.1大学生村官逐年增多。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近年来各村都陆续配备了大
1学生村官,有的担任了村支部书记或副书记,有的担任了村主任助理,还有的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组织任职。该计划的实施,为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效改变了村干部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年龄结构,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拓宽了渠道。
2.2文化程度显著提高。村干部培训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的村干部中最高学历为大专,最低学历是初中,其中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占总人数的64.8%,大专学历的占24.1%,两项合计占88.9%,这是以往没有的。
2.3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在调查的前4期218名培训学员中,平均年龄43岁,最小的只有28岁,其中45岁以下的占76%,50岁以上的已降至10%以下。年龄结构的新变化,使得村干部显得更具活力。
2.4经验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较强。在学习培训中,村干部都能联系本村和本乡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提出问题,交流经验,总结教训,有很强的针对性。高台县罗城乡常丰村支部书记闫廷奉在座谈时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区别对待,量力而行,不能搞政绩工程;要优先解决农村最急需的道路、水渠、沼气等问题。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村主任王振中说:发展养殖是我们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发展势头很好,现在的问题是上面的检查、参观太多,光应付这些事每年就得一大笔开支,成了负担。发展劳务输出是好事,但不能搞硬性摊派,我们本村的劳动力都不够用,为了完成镇上下达的输出任务,只好再花钱雇人。这些看法和意见确实是一语中的。
2.5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参加培训的村干部都曾多次到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考察过,而且多数都是本村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起者、带头人。同时,这些村干部家中普遍都有电脑可以上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当广泛。有的村干部还有自己的小轿车,他们是带上自己的车来参加培训的。
2.6培训需求广泛,要求非常迫切。调查结果显示:94%的村干部认为现在的村官比以前难当。面对当前比较突出的“三农”问题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他们普遍感到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够用。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在关于培训内容的选项中,他们选择最多的依次是:争取项目、现代农业、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政策法规、土地流转、网络知识、危机处理、党员教育管理这九个方面。
上述新变化、新特点,使得传统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面临新的挑战,给我们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主要问题
3.1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课堂上全国、全省的情况讲得多,而本市、本县的情况讲得较少;二是讲授内容的及时性、前沿性、前瞻性不够,已经做过的事情讲得多,正在做的事情讲得少,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更少;三是重大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讲得多,而适合村干部口味和需求的鲜活经验、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讲得少。
3.2教学新手段、新方法的运用缺乏灵活性、生动性。从教学方法看,多数课堂教学依然还是“一言堂”、“满堂灌”,缺乏与村干部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互动式教学开展效果较差。从教学手段看,县区党校教师课件教学的使用频率还相当低,在市委党校虽然80%以上的课程都使用了课件教学,但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幻灯片的设计不够简洁、直观,往往是文字密密麻麻一大片,而生动形象的图片、表格运用得比较少,实际上是把讲稿搬到了屏幕上。
3.3课程设置欠科学,与培训对象的需求不相适应。主要是课堂教学的课时所占比重大,一般要占到80%,而座谈交流、参观考察的比重两项合计仅占20%。村干部普遍反映要搭建交流平台,增加发言互动的时间和机会,以分享小康建设、争取项目、合作组织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互相促进。
3.4受地方财力所限,培训对象尚不能做到全员培训。其一,目前接受培训的村干部主要是小康村或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干部,而后进村的村干部接受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其二,村“两委”一把手接受培训的比较多,而副职、民调、治保、妇女和民族、宗教干部受训的较少;其三,管理型的村干部参加培训的多,而带头富、带民富的“双带”型村干部和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培训的少。
4.原因分析
4.1按需施教、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尚未牢固确立起来。受传统培训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局限,教管部门、教研人员对村干部成长规律的特殊性研究不够,对他们日益呈现出的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新特点、新需求还不适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大,行动迟缓。
4.2直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有限,“桶”子里的水太少。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对农村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了解甚少,对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流转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新矛盾未能深入调研。加之研究式教学的运用能力和水平较低,授课自然缺乏针对性。
4.3以教学为中心,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还不够强。受职务晋升、职称聘任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市、县党干校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教研人员普遍都向行政序列靠拢,坚守教学岗位、潜心研究新农村建设、着力改进教学方法的动力明显不足,教学的中心地位逐渐削弱,从而制约了党干校的阵地、熔炉作用和智库作用的发挥。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大问题。
4.4村干部培训的制度机制不完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村干部的培训任务主要由县、市党干校承担,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村干部如何培训尚无明确的规定,地方党委、政府也没有具体的村干部培训规划,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激励约束机制与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同时,受社会上“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对中青年后备干部班、科干班、乡镇领导干部岗位进修班非常重视,而村干部由于官阶无品,没有级别,加之培训时间较短,因此对其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5.改进对策
5.1着眼长远,超前谋划,把村干部培训作为战略性工程。村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组织者、推动者,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心骨”和“领头雁”。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巩固基层政权、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5.2创新培训理念,改变传统思维定势。新思维决定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要按照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审视和谋划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即培训规划由城乡分治向城乡一体转变;培训对象由重点培训向全员培训转变;培训要求由传授知识为主向提升能力为主转变;培训方式由封闭型的一般培训为主向开放型的专业培训为主转变。
5.3创新培训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制度、机制问题是加强村干部培训工作最具基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要把村干部培训上升到制度层面,把村干部培训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出台地方性法规,制定培训规划;把村干部培训经费列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村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强化培训管理,推行“项目组”培训方式,健全完善与多种培训形式相适应的培训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缺位”与“错位”问题。
5.4创新培训方法,加大案例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新方法的实施力度。首先,在开班之前,要进行深入的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培训要求和培训对象的需求状况列出“菜单”,以备选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给村干部搭建交流平台,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理论政策学习与提高实际能力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员座谈交流相结合。既要宣讲理论、政策,传授新知识,更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发挥好“智库”的作用,切实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创新培训内容,优化结构,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在原有基础上对培训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基础理论和党性教育、村级管理必备知识、形势政策与“中心”工作这三大块按2:5:3的比例设置。紧紧围绕当前正在全力推进的“建设生态张掖,实施十大工程,促进科学发展”这个中心,加大现代农业、生态治理、社会管理、应对突发事件这四个方面的教学比重,使之更加贴近本地实际,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5.6创新教学手段,整合培训资源,增强教学效果。一是课件制作应简洁明了,尽可能运用图片、表格等,以提高视觉效果。二是充分发挥已经开通的中央党校远程教育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和“中经视频”的优势,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村干部掌握理论、政策的前沿性、时效性。三是加快在线学习的平台和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拓展新的培训手段,逐步形成以市、县党干校为主体,农广校、职业学校和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为依托,以外培基地为补充的开放式培训网络,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
总之,村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又是农村重要的人才资源。村干部素质结构的新变化、新需求,给村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村干部培训,全面提升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破解“三农”难
题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必须自觉适应这一新变化,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为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主心骨”和“领头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张掖日报,2008-10-20(1).[2]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学习辅导[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
[EB/OL].〔2008-01-14〕http://zxz.rednet.cn/c/2008/01/14/1418897.htm.作者简介:翟同宪(1956.10),张掖市委党校督学、副教授,张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的教学与研究。
通讯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环路555号邮编:734000
联系电话:***(0936)6931051
电子邮箱:ztx1020@126.com
第二篇: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陈汉明
[内容摘要] 村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谐和稳定,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关 键 词] 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主要宣传者、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谐和稳定,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建设一支善于治村理政的村干部队伍,既是农村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又是农村党群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当前很有必要就如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思考。
一、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的领导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村干部的政策观念有了较大提高,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村干部的发展意识不断强化,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逐步增强,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村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从总体上说,村干部队伍基本上能承担起组织和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有些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开拓进取意识不强。有些村干部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思想不够解放。主要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调整步伐,只能机械地抓落实;谋划发展缺少科学性,思想狭隘,存在短期行为;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上面让干啥就干啥,上面让咋干就咋干”,能动性、创造性不够。有些村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
2、少数村干部缺乏团结意识,经常搞“内耗”。少数村支部软弱涣散,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不强。少数村干部心思没有用在团结协调带领村民致富上,而是用在搞家族、宗派、小团体利益上。有些村两委之间工作不协调,尤其是村书记和主任之间矛盾时有发生,表现在工作上相互扯皮,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强。
3、部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主要是政策水平偏低,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宣传贯彻不到位,导致一些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好事抢着干、难事推着干、缠手事躲着干、得罪人的事顶着不干”;科技素质不高,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搞产业结构调整上指导不上去,组织和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能力较差,不少村干部遭遇“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的难题;既没有发展集体经济本领,又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办法,村级集体积累薄弱,农民增收缓慢,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农村改革形势需要。一些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实,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村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4、有的村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办事不够公开。有的村干部不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地为农民服务的观点,不是把村务公开当成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融洽干群关系的必要举措来加以落实,而是把其作为一种应付形式,被动性地、甚至不情愿地操作,因而出现了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等问题。
5、一些村干部工作动力不足,心态不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村干部担负的职责相当繁重,党和国家的许多任务都有赖于其去落实。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本来就不是一级政府的延伸,不具备政府行政管理的功能。由于权责分离,村级组织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村干部无法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心态不好的现象较为突出,致使一些村的村干部任职“昙花一现”,一有门路,就丢下“乌沙帽”走人,给村级管理及工作的落实带来很大的影响。
6、村干部队伍来源缺乏,存在着后继乏人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日趋活跃,大批农村有文化的青年转向城市、城镇,在城市、城镇安家落户,选拔年轻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另外,在广大农村,大量的优秀人才通过考取大中专院校输送出去,回到农村的几乎为零。由于青年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农村干部、党员队伍的“输送新鲜血液”,造成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现象。少数村的村干部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村干部队伍缺少活力和战斗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笔者认为:
主观原因:一是有些村干部对学习不够重视,缺少科学理论武装。也有些村干部理论学习与实际相脱离,既存在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也存在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二是少数村干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薄,自律意识不强;三是一些村干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不高;四是部分村干部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抓经济工作上,全面抓的意识不强。
客观原因:一是村级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难度大,使少数年轻的村干部有知难而退的思想;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不是很高,部分工作能力强的村干部容易“跳槽”;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使一些村干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无所适从。
二、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干部队伍。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农村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一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党员行不行,就看带头人。要认真做好村干部队伍的培养选拔工作,既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的村干部,更要注意培养和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的村干部,特别是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人,选进村干部领导班子中来,尤其是要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其的“领头雁”作用。当前,在村级组织中应当积极探索和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领导模式,大力精减村组干部职数。二要多渠道选拔人才。应该打破行业、身份、村域界限,深入对当地的致富能手、乡镇企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进行登记注册,注重培养考察,把优秀青年选入村干部队伍。把乡镇机关有一定潜力的干部挂职到村两委工作,充实村干部队伍的力量。特别要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更多有志气、有能力的年轻大学生到村任职或挂职锻炼。三要强化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要建立以农村优秀人才为主体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信息库,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可以及时向村级组织补充新鲜血液。要通过推行助理制、项目负责制等形式,给后备干部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工作中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合理搭配村班子成员,配强配优,增强村干部队伍的活力。要储备一批35岁左右的优秀正职村后备干部,特别要注重村女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2、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前,要根据党的十七大的精神,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组织村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队伍知识、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努力形成大教育、大培训的格局。一是实行村干部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制度。对村干部进行岗前培训和任职资格考试,实行持证上岗。同时,完善日常培训制度,每年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到县级党校、农干校集中学习培训2周以上,并建立村干部学习培训档案,将培训情况纳入村干部目标考核范畴。二是鼓励村干部参加省委党校干部函授学院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实践证明,村干部到党校参加函授学习,不仅可以使村干部有机会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大力改善其知识结构,而且可以使村干部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学习费用分担机制,县、乡镇及个人各承担三分之一,县乡两级政府每年要划拨专款支持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三是创新教育培训形式。要充分考虑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工作性质等因素,创新教育培训形式,精心选择教育培训内容,做到理论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建立村干部到县乡两级涉农部门挂职锻炼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村干部轮流挂职,提高农村工作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要根据各个时期的农村工作需要,建立一系列村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3、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转变村干部的工作作风。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村干部必须要坚持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农民的呼声,真实反映农民愿望,真情关心农民疾苦,多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是要规范民主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要强化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完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用规范的制度对会议组织形式、决策范围、决策程序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凡属会议决策范围内的事项必须经会议讨论通过方可付诸实施,否则一律视为无效决策。特别是在执行“一事一议”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严格履行程序,防止村级主要干部搞“一言堂”。二是落实好民主监督制度。要严格实现村务公开,进一步明确公开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到内容、时间、形式、制度“四统一”,突出解决不公开、假公开、公开质量不高的问题,从而增加村务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要认真执行党内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监督制度,完善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日常监督措施,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
4、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为了确保村干部能正确行使权力,必须让村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是建立“三评”制度。对农村基层干部每年都进行一次自我评价、群众评议、组织考评,将“三评”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并与升降奖惩挂钩。对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群众意见较大的村干部要进行谈话诫勉;对评议合格率偏低的村干部要进行调整或免职;对评议满意度偏低的村“两委”班子要及时进行整顿。二是建立和完善村主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各乡镇要对村主职干部每届任期内的实绩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审核评价。审计结果要向党员、群众公开,并作为村书记奖惩、去留的重要依据。三是完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要强化职责任务,搞好协调分工,明确界定村“两委”与青团、妇联、治保民协、民兵等其他村级组织的关系。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和落实好以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财务管理等制度规定,完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用制度、规则、约束和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保证村级组织正常、有序运转。
5、健全保障机制,激发村干部队伍活力。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健全保障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村干部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机制。乡镇财政要安排专项奖励基金,实行年初订计划、年终评结果,奖惩分明,增强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紧迫感。二是完善经济保障机制。在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并相应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要积极探索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工资、奖金分配机制,由县级财政拨款、乡镇财政补贴和村级集体收入等多方面进行保证。对村干部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机制,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政治保障机制。建议在今后公开招考录用乡镇公务员时,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名额给村干部,择优录用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职历的优秀村干部。要大力宣传推介和表彰优秀村干部,把政治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村干部经济上有甜头,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四是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要始终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根据转变职能和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的总要求,制定村干部履行职责行为、个人经济和生活行为规范。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机制内的约束和群众监督,着力解决村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真正建立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加强对离任村干部的管理,经常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组织离任村干部学习文件,听取他们对村级工作的意见建议,对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要给予适当补助。五是要健全法制保障机制。要健全村民委员会治保、调解组织,完善村规民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切实维护村干部的合法权利。对那些威胁、恐吓甚至打击报复村干部的不法分子,司法部门要重拳出击,从严打击,确保村干部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村干部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大丰市委党校)
第三篇:浅谈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陈汉明
[内容摘要] 村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谐和稳定,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 键 词] 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主要宣传者、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谐和稳定,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建设一支善于治村理政的村干部队伍,既是农村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又是农村党群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当前很有必要就如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思考。
一、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的领导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村干部的政策观念有了较大提高,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村干部的发展意识不断强化,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逐步增强,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村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从总体上说,村干部队伍基本上能承担起组织和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有些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开拓进取意识不强。有些村干部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思想不够解放。主要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调整步伐,只能机械地抓落实;谋划发展缺少科学性,思想狭隘,存在短期行为;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上面让干啥就干啥,上面让咋干就咋干”,能动性、创造性不够。有些村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
2、少数村干部缺乏团结意识,经常搞“内耗”。少数村支部软弱涣散,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不强。少数村干部心思没有用在团结协调带领村民致富上,而是用在搞家族、宗派、小团体利益上。有些村两委之间工作不协调,尤其是村书记和主任之间矛盾时有发生,表现在工作上相互扯皮,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强。
3、部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主要是政策水平偏低,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宣传贯彻不到位,导致一些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好事抢着干、难事推着干、缠手事躲着干、得罪人的事顶着不干”;科技素质不高,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搞产业结构调整上指导不上去,组织和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能力较差,不少村干部遭遇“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的难题;既没有发展集体经济本领,又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办法,村级集体积累薄弱,农民增收缓慢,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农村改革形势需要。一些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实,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村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4、有的村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办事不够公开。有的村干部不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地为农民服务的观点,不是把村务公开当成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融洽干群关系的必要举措来加以落实,而是把其作为一种应付形式,被动性地、甚至不情愿地操作,因而出现了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等问题。
5、一些村干部工作动力不足,心态不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村干部担负的职责相当繁重,党和国家的许多任务都有赖于其去落实。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本来就不是一级政府的延伸,不具备政府行政管理的功能。由于权责分离,村级组织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村干部无法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心态不好的现象较为突出,致使一些村的村干部任职“昙花一现”,一有门路,就丢下“乌沙帽”走人,给村级管理及工作的落实带来很大的影响。
6、村干部队伍来源缺乏,存在着后继乏人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日趋活跃,大批农村有文化的青年转向城市、城镇,在城市、城镇安家落户,选拔年轻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另外,在广大农村,大量的优秀人才通过考取大中专院校输送出去,回到农村的几乎为零。由于青年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农村干部、党员队伍的“输送新鲜血液”,造成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现象。少数村的村干部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村干部队伍缺少活力和战斗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笔者认为:
主观原因:一是有些村干部对学习不够重视,缺少科学理论武装。也有些村干部理论学习与实际相脱离,既存在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也存在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二是少数村干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薄,自律意识不强;三是一些村干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不高;四是部分村干部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抓经济工作上,全面抓的意识不强。
客观原因:一是村级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难度大,使少数年轻的村干部有知难而退的思想;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不是很高,部分工作能力强的村干部容易“跳槽”;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使一些村干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无所适从。
二、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拓宽选人渠道,选好配强村干部队伍。一要优化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村班子整体合力。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党员行不行,就看带头人。要认真做好村干部队伍的培养选拔工作,既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的村干部,更要注意培养和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的村干部,特别是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人,选进村干部领导班子中来,尤其是要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其的“领头雁”作用。当前,在村级组织中应当积极探索和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领导模式,大力精减村组干部职数。二要多渠道选拔人才。应该打破行业、身份、村域界限,深入对当地的致富能手、乡镇企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进行登记注册,注重培养考察,把优秀青年选入村干部队伍。把乡镇机关有一定潜力的干部挂职到村两委工作,充实村干部队伍的力量。特别要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更多有志气、有能力的年轻大学生到村任职或挂职锻炼。三要强化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要建立以农村优秀人才为主体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信息库,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可以及时向村级组织补充新鲜血液。要通过推行助理制、项目负责制等形式,给后备干部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工作中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合理搭配村班子成员,配强配优,增强村干部队伍的活力。要储备一批35岁左右的优秀正职村后备干部,特别要注重村女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2、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当前,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队伍知识、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努力形成大教育、大培训的格局。一是实行村干部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制度。对村干部进行岗前培训和任职资格考试,实行持证上岗。同时,完善日常培训制度,每年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到县级党校、农干校集中学习培训2周以上,并建立村干部学习培训档案,将培训情况纳入村干部目标考核范畴。二是鼓励村干部参加省委党校干部函授学院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实践证明,村干部到党校参加函授学习,不仅可以使村干部有机会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大力改善其知识结构,而且可以使村干部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学习费用分担机制,县、乡镇及个人各承担三分之一,县乡两级政府每年要划拨专款支持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三是创新教育培训形式。要充分考虑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工作性质等因素,创新教育培训形式,精心选择教育培训内容,做到理论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建立村干部到县乡两级涉农部门挂职锻炼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村干部轮流挂职,提高农村工作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要根据各个时期的农村工作需要,建立一系列村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3、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转变村干部的工作方法。一是要规范民主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要强化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完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用规范的制度对会议组织形式、决策范围、决策程序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凡属会议决策范围内的事项必须经会议讨论通过方可付诸实施,否则一律视为无效决策。特别是在执行“一事一议”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严格履行程序,防止村级主要干部搞“一言堂”。二是落实好民主监督制度。要严格实现村务公开,进一步明确公开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到内容、时间、形式、制度“四统一”,突出解决不公开、假公开、公开质量不高的问题,从而增加村务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要认真执行党内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监督制度,完善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日常监督措施,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
4、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一是建立“三评”制度。对农村基层干部每年都进行一次自我评价、群众评议、组织考评,将“三评”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并与升降奖惩挂钩。对群众公认的优秀村干部,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群众意见较大的村干部要进行谈话诫勉;对评议合格率偏低的村干部要进行调整或免职;对评议满意度偏低的村“两委”班子要及时进行整顿。二是建立和完善村主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各乡镇要对村主职干部每届任期内的实绩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审核评价。审计结果要向党员、群众公开,并作为村书记奖惩、去留的重要依据。三是完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要强化职责任务,搞好协调分工,明确界定村“两委”与青团、妇联、治保民协、民兵等其他村级组织的关系。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和落实好以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财务管理等制度规定,完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用制度、规则、约束和规范村干部的行为,保证村级组织正常、有序运转。
5、健全保障机制,激发村干部队伍活力。一是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机制。乡镇财政要安排专项奖励基金,实行年初订计划、年终评结果,奖惩分明,增强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紧迫感。二是完善经济保障机制。在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并相应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要积极探索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工资、奖金分配机制,由县级财政拨款、乡镇财政补贴和村级集体收入等多方面进行保证。对村干部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机制,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政治保障机制。建议在今后公开招考录用乡镇公务员时,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名额给村干部,择优录用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职历的优秀村干部。要大力宣传推介和表彰优秀村干部,把政治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村干部经济上有甜头,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四是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要始终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根据转变职能和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的总要求,制定村干部履行职责行为、个人经济和生活行为规范。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机制内的约束和群众监督,着力解决村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真正建立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加强对离任村干部的管理,经常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组织离任村干部学习文件,听取他们对村级工作的意见建议,对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要给予适当补助。五是要健全法制保障机制。要健全村民委员会治保、调解组织,完善村规民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切实维护村干部的合法权利。对那些威胁、恐吓甚至打击报复村干部的不法分子,司法部门要重拳出击,从严打击,确保村干部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村干部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第四篇: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范文)
近期,我们对全县各镇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我县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作一浅显的探讨。
一、我县村干部队伍的现状
我县现有村干部(含村书记、村主任、村会计、计生专干以及其他村干部)共598人,其中镇管干部293人,村女干部117人,村干部中党员为501人。根据县政府办、财政局、农办等部门的统计:平
均每个村干部年报酬约为6168元。全县94个行政村都有集体经营收入,其中5万元以下的有25个村,5—10万元的有31个村,10—20万元的有22个村,20万元以上的有16个村,最高的村总收入89万元,而最低的仅2000元。
二、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少数村党支部班子力量薄弱,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有的村党组织活动不正常,即使开展活动也是由于上级检查,被动应付。由于平时不沟通,不学习,党支部成员之间、党员和党支部之间、群众和干部之间、群众与党支部之间关系疏远,党员干部和群众矛盾多、意见大,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发挥。二是有些村两委之间工作不协调,尤其是村书记和主任之间矛盾时有发生,表现在工作上相互扯皮,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强。三是村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素质不高。表现为宗旨意识不强,服务意识缺乏,少数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村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四是党群、干群关系有待进一步融洽。“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征求群众意见时,不少群众发出“村干部要深入群众”的呼声,原因就是区划调整后,村规模比以前明显扩大,村干部工作量成倍增加,村干部职数又比以前减少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种任务、检查、会议让几名村干部应接不暇,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的时间就少了。还有少数村干部做表面文章,这样就造成一些村干部不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凭主观臆断指导和决策,容易产生工作的盲目和被动性,同时拉大了和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影响了干群关系,甚至影响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2、现有队伍难以稳定。
一是现村干部的报酬太低,且有不少村干部工资长期拿不全、拿不到,往往是在没有较为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为党做工作、讲奉献,有时还得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在一部分率先富起来的人对群众所产生的影响的情况下,确有少数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向个人利益方面发生倾斜,存在不愿尽责任的消极情绪,这也是一些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村干部的岗位对农村青年人才基本没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二是农村工作难做。村干部担负的职责相当繁重,党和国家各项任务都有赖于其去落实。然而,长期以来,政府机构的管理体制一直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且随着近年来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如财税、工商、土管等纵向管理力度的加强,村级组织的管理职能和履行职责的条件都表现出进一步弱化的趋势。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本来就不是一级政府的延伸,不具备政府行政管理的功能。由于权责分离,村级组织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如税费征收工作,需要跑断腿、磨破嘴,软的不奏效,硬的又不行,村干部对此感到十分为难。近年来,村级组织在处理治安案件、完成税费征收等工作中,因职能错位而被司法机关推上被告席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没有好的“出路”和“退路”。过去村支部书记干得好的可以到机关、企业任职,现在机关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企业的改革,支部书记的“出路”已被封死,辛辛苦苦干了多少年,退下来时,没有很好的退路。
3、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
村干部队伍的后继乏人存在着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日趋活跃,大批农村有文化的青年转向城市、城镇,在城市、城镇安家落户,选拔年轻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二是在广大农村,大量的优秀人才通过考取大中专院校输送出去,回到农村的几乎为零。由于青年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农村干部、党员队伍的“输送新鲜血液”,造成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现象。
4、有的村干部工作方法落后,村级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扩大了农民的自治权利。这两次变革对农民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使农村党支部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重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有的村组织的组织功能、村干部的行为方式却滞后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在工作方法上,行政命令的多,主动服务的少;在工作内容上,征收税费的多,指导农民致富的少;在组织活动上,机械单调的活动多,生动活泼的活动少。带来了干群、党群关系不够融洽,党员组织观念淡化,支部威信下
第五篇:员工培训问题与改进对策
员工培训问题与改进对策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费用分担不合理
企业培训采用单独承担成本,并单独获得收益的模式。由于培训经费全部由企业承担,员工在培训前后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变化,或者变化不大,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工资水平也基本不发生变化,更多的员工把培训当作一次企业发给的福利,培训与否对自身的物质利益甚至职业生涯关系也不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削弱了员工对培训工作积极性,给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2、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应在何时、参与何类培训、达到何种目标在具体运作上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很多的培训内容具有共通性,很难区分为特定类型员工的专署课程,而作为参加培训的个体或其所在的组织对于具体的培训内容的认识则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这很容易导致培训活动丧失其应有的针对性。培训比较偏重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提高,甚至片面追求证书与学历,忽视对员工建立正确态度的培训;培训教学大纲的制定,往往是根据任课教师的经验来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案,随意性大。
3、培训对象范围狭窄
有的企业在确定培训对象时只考虑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每次不管培训什么内容都让他们参加,从而忽视了其他人员的培训;还有的领导认为单位的现时工作最主要,只让那些没什么事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于是培训就集中在某些人身上,造成了“闲人培训,忙人没时间培训,急需人员不培训”的结果。
4、培训缺乏规划
只注重短期培训,不注重长期培训;培训缺乏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目的、步骤,不系统,效率低下。很多情况下是出了问题后才想到培训。
5、缺乏相关配套措施
员工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机制是好的,但落实不到位。培训后的考核不到位,多半是走过场,没有好的考核指标来评估员工的培训成果,结业考试也多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员工也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的培训要达到的效果的要求;待遇也没和实际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培训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实际待遇并没有明显地提高,甚至根本没有变化。
员工培训对策
1、合理分担培训成本
按照贝克尔和桥本的特殊培训分担理论,要让参加培训的司机也承担一部分成本,分担培训风险;同时也分享一部分收益,这样以来不仅可以提升培训的效果,节约培训成本,重要的是可把员工和企业凝聚在一起,使二者目标一致,激励相容。
2、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不能被分割开来,要有相关的措施与之配合。培训工作要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只有把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的培训体系。培训要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如招聘、薪酬、绩效管理体系等密切相关,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系统。
3、强化培训的组织、实施
培训准备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即在设计培训的内容时,以员工的需求为起点并区分培训的层次,使得各项培训课程能够满足组织与个体的需求,达到预期的目标,提升培训的针对性。把培训与员工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把培训与履行岗位职责和追求自身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培训贯穿于员工成长的始终,并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这才是真正从制度层面给予员工培训以支撑,并有效的解决员工个体参加培训的动力问题。应评估受训者对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培训安排的喜好程度;测试受训者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及其掌握的程度;受训者行为变化的评估,即学员在回到工作岗位后在组织绩效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上的变化,对培训项目结果的评估,即考察培训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改变,产生的积极影响等。
4、科学选拔人员进行培训
那些边际成本高的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是相对较少的,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同样的培训对每一个人产生的效果也不是尽相同,边际成本低、接受能力较强的人,他们预期的边际收益也高,所以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也比学习能力弱的人更倾向于参与培训。应挑选那些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能力强、有潜力并且对公司忠诚的员工参加培训,这样可使培训投资回报率更高些。
5、运用灵活培训方式
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将员工当前或未来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及相应的理念、价值取向等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手段传递给受训者,并为其所接受。运用多种的培训方式、培训手段对于企业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视听教学、模拟演习、研修讨论、职务轮换、自我测评、基层锻炼、挂职锻炼、游戏、电脑化培训、互联网培训、情景模拟、行为模拟等等,可以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减少设备的占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