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3:1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

第一篇: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海燕 张学雷 侯书文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2期

[摘要]进城务工人员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通过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对策,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 职业教育 培训

[作者简介]李海燕(1966-),女,内蒙古商都人,石家庄经济学院西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法学;张学雷(1973-),男,天津武清人,石家庄经济学院西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河北石家庄050021);侯书文(1966-),男,河北灵寿人,石家庄经济学院,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社会学。(河北石家庄050031)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69-0

2一、进城务工人员亟需就业培训

1.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较低,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

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即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突破了以土地为业的观念,进城务工经商,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据报道,中国已有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指出,在2001~2010年的十年中,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估计可能达到1.6~1.8亿人,平均每年转移量在1493~1662万人,他们的出现补充了城市经济的空缺,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也应看到,大量农民进城工作,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困难。加之相当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到有关部门办理务工或其他登记,更增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进城务工人员的普遍特点是:文化程度低,技术专长短缺,思想素质、法律意识低下,他们中的不少人乱摆摊位,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讲究卫生,不讲社会公德,个别的甚至违反社会治安,触犯刑律,违法犯罪。因不懂技术或违章作业造成伤害事故的事情在进城务工人员中时有发生,这些都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其岗位适应性,而且对国家、企业和进城务工人员本人都大有裨益。

2.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及进城务工人员对培训重视不够。目前制约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首要问题是有关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由于现行的城市就业体制将进城务工人员划入另册,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并不重视,使进城务工人员未能纳入城市职业培训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之中。同时,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是就业者中最不稳定的阶层,其就业具有灵活性大和职业转换快的特点,因此,用人单位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动力不足,投入也不够。此外,由于城乡户籍制度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限制过多,使进城务工人员始终存在“过客”心理,因此,相当部分进城务工人员考虑到自己最终还要回到农村,导致他们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缺乏动力,不愿增加投入。再加上目前政府部门垄断了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市场,导致我国培训市场总体上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一些部门甚至要求进城务工人员只有经过本部门培训才可以获得就业许可证。培训市场比较混乱,有些培训机构不具备资格和条件,只追求自身利益,培训内容、时间和标准以及师资教材参差不齐,挫伤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积极性,使进城务工人员本身对培训也不感兴趣。

二、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重大意义

1.是提升人力资本,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客观需要。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亿人,每年还要产生600~700万人,如果都滞留在农村,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无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因此,农民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成为农民,而是向城市转移,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分子。而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关键在于加强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其人力资本,这只有教育培训才能解决。中国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队伍,解决好了就是人力资本,解决不好就是沉重的负担。当前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就是由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脱节所造成的一种结构性失业,导致一方面大批企业无工可雇;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无业可就,而只能回流。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进入城市的本领,使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本,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2.是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的需要。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劳动力,我们的产品就只能停留在低端行业,就无法和国外同行进行竞争,也达不到富国强民的要求。现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和制造中心,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业不断向我国转移,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当前作为城市产业工人主体的进城务工人员却远远无法适应这一要求。只有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才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应用必然带来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工业化的动力,工业化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的更新改造,这就要求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熟练技术工人与之相适应,而城市化又要求一批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市民与之相适应。随着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入城定居,大批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和正在成为城市人口,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过去的一人进城到后来的举家进城,逐步变成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他们由离乡不离土到离乡又离土,由暂住变成稳定居住,正在转变成为“城市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就是提高城市化水平。

3.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增收问题,实现稳定就业的需要。由于学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从事的一般是准入门槛较低,对教育程度、劳动技能要求不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零售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水平低的传统行业,这些工作的共同特点是工资低、流动性较大、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稳定性差,经济升温时就业机会就增多,一旦经济不景气,投资减少,这些人员或者“回流”,或者重新变成失业人群。从社会阶层构成的情况看,这些在城市不能充分就业的人群目前已经形成我国城市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城市用工单位录用标准中,80%以上的岗位只录用熟练工人,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和用工单位设置了技术技能标准或实行了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准入制度,这使技能水平较低的体力型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求职和发展将变得十分困难,并由此造成新的相对贫困和社会不公,最终影响社会的全面进步。而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使进城务工人员获得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个人素质和岗位工作能力,拓展个人生存和发展空间,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减少失业。

三、对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几点建议

1.政府要统筹协调,健全与规范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市场。目前,健全与规范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市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打破培训市场由政府垄断的格局,整顿并规范培训市场秩序。政府应放开培训市场,以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培训承办主体,进行企业化运作,这样才能够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开辟更大的空间。同时,政府可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指导、规划、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进行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服务、信息交流、登记发证、组织实施等工作,并对现有的培训机构依法进行监管,在依法整顿改造的基础上提高其质量和水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充分开发我国广大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二要统筹规划,把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源开发与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纳入国家整体就业培训系统之中,政府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和就业的规划与管理,搞好城乡培训和就业的统筹安排。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培训重点应放在进城务工人员流入地,在流入地建立技能开发培训基地。三要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引导和规范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职业培训工作,促进职业培训主动面向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要进一步健全与规范培训的信息发布渠道和制度,使培训市场信息与就业市场信息相沟通,让进城务工人员在获得培训信息的同时获得就业信息,从而有助于增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强化进城务工人员能力培训。发挥高校、中职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改造和完善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设施和设备的使用率,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

3.健全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企业、进城务工人员个人分摊教育和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政府应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专项经费,以“政府补贴”形式对承担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任务的机构补助所需经费;用人单位应向承担教育培训任务的机构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偿,企业自己承担教育培训任务的,其所提供的师资、场地、设备等可折算为具体费用,并可在国家和本地规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额度中列支;对个人承担部分,既要考虑教育和培训的成本,也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承受能力,对于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可通过助学金或酌情减免收费等形式予以资助。

4.更新观念,培养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学习的长远发展眼光。农村劳动力由于长期处于生产力落后、生产社会化及产业化程度低的环境中,思想观念陈旧。为此,培训中增加“更新观念”的内容,引导进城务工人员从原生产为主的观念,向现代开放型大市场转变。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参加培训的主体,其态度对做好培训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破除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提高技能对于找工作、提高收入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进城务工人员要想在长期内不被淘汰,只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其次,要重视对其子女的基础教育。进城务工人员要认识到知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支持和鼓励子女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懂得只有抓好了下一代的教育,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真正融入现代化社会中。

[参考文献]

[1]姜长石.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及政策调整趋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宋林飞.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6(2).[3]刘军,陈兰.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数量、结构与特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07-26.[4]赵秀玲.关于进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5]孙志智,咸秀斋.大力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

第二篇: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在长期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分类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于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教学方法自身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正处于摸索之中,所以,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善

纵观10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历程,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西方现代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若干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门别类的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云亦云,在多篇研究文献中,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并不罕见。例如,关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文章介绍其内涵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论述的深浅程度基本一致,没有新意。②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虽然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③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

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包括教育对象的规模、参与程度等等。(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选择的行为,也即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

(三)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继颁布了统一的专业目录或指导性的专业目录。近年教育部建构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变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柔性化,同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改变了按原有学科体系构建教材的定势,实现了教材内容体系综合化、模块化。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在全国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而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摸索,进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我国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五)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与县级职教中心目前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农村的普通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一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六)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影响了职

第三篇:转发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

粤教职[2001]55号

转发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教委)、顺德市教育局,省直办学部门:

现将《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通知》(教职成[2001]7号)转发给你们,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大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力度的重要举措,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各地教育部门应按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认真抓好这项工作。

二、我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贯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在学历教育招生上取消年龄限制,简化入学手续,求学者凭初中毕业证书、普通高中毕(结)业证书注册入学,可以实行一年春秋两季招生。招生办法由学校及省招生部门制定。

三、在教学管理上,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他们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学组织上,以单独编班组织教学为主,以部分时间制和业余学习为主,尽可能方便他们完成学业。对于已经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且要求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人员,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财政、商贸、旅游等社会公共事业类专业的学习时间以 1年为宜,工农医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习时间以1.5年为宜。

四、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定职业教育

和培训的专业,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选用适用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设定每个专业每门课程的课时和学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学习期满、修完规定学分或培训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者,学校应按有关规定,发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培训结业证书,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等级鉴定,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有何建议和问题,请及时报我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

主题词:职业教育农村

抄送:省属中专学校

培训转发广东省教育厅 二OO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通知

第四篇: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制度总是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争议,从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开始中国就成为了考试大国。我们不得不去看清中国面临的教育问题以及想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从农村来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线合理我们就开始面临了一些问题。

第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第二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第三学校债务。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第四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还有一点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第一 招生公平性问题。省市之间分数的差距,名人降分录取,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招生丑闻事件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学校招生的公平性?

第二 提高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东中部教育水平高,西部教育水平低。西部教育水平低主要反映在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教育

第三 择校制度。择校作为教育供需双方选择的制度安排,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由于户籍和区域管理,中国的择校存在较大的问题

教育内容上面也有很大的缺陷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乏影响文化传承。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怎能以外语挤压母语的地位?如果我们无视这些问题的严重后果,那么谁来传承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怎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灾害与安全教育的提倡。在我国,在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链环中,有关灾害的教育环节还十分薄弱,缺口很大,由此也导致公众的灾害意识还相当薄弱.3.心理教育。随着就业、升学等社会压力的增加,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进行心理的自我调剂?大学校园的跳楼事件层出不穷,反映出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

1.应试教育的优劣的讨论。我们的教育是前紧后松,中小学时玩命学,到了大学正是学知识长本事的时候却放松了。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千万学生过独木桥,都要上大本,其结果是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而那些既要有知识又要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人才却十分缺乏。

2.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当代教育体制改革有几大特点:延续性和继承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在改革过程中,哪些内容应当保留,哪些内容又值得提倡,一直是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

3.素质教育改革。从某种意义讲,学生的压力更多地来源于家长。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希望孩子处处争第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效果不佳。

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2.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农村家庭教育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的家庭虽然也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但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育体系

1.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薪资、地位、自由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2.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将于年底如期完成,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的覆盖率可达98%。

3.在职教育。教育改革的呼声近来越来越高,但人们关心的领域大多是全日制教育,对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等关注较少。而在职教育恰恰是管理最为混乱,最不规范,最需要改革的一块。在职教育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必须整顿和规范。教师培养

1.教师师德问题。“范跑跑”事件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权问题之间的关系成为论述焦点,道德的底线在哪里?

2.2.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教师专业能力更新速度,系统性都是一位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第二部分

第五篇: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4年,据工商局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微企业455家,其中规模企业221家。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为38178人;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96.51%;税收占全市工业比重79.09%。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资难,融资贵。

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内源融资,企业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分别占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35%和30%;由于中小企业贷款获得抵押物难,尤其是初创企业;申请无抵押物的信用贷款难;寻求第三方担保难;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条件相对苛刻等原因导致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外源性融资渠道不畅。

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成本高,银行贷款利息10-15%,社会融资更高。银行贷款的成本构成:基准借款利率+咨询费+担保费+过桥资金费,成本高的达到贷款额度20%左右。民间借贷成本构成:接近银行同期基准借款利率的4倍+变相咨询费,一般达到24%甚至更高。

二、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多数中小企业自身没有研发能力,也难以从外部获取。另外,国家没有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来源的体系。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低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产品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即使有自主品牌的也大多靠贴牌生产,没有定价权和议价能力,没有市场主导权,无法形成市场垄断和技术垄断。这些大大小小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

三、企业劳动用工问题制约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劳动用工存在用不起、找不到、留不住等问题。一是随着工资标准的上调,企业普遍反映负担重,用工用不起;二是企业由于招收普工难,一线工人不足,有些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或无力完成订单生产任务;三是部分城乡求职人员技能单一或根本没有技能和技术,文化水平不高,限制了企业招工的选择范围;四是企业职工在就业上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对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期望值升高,同工不同酬也加大了职工的流动概率,加大了企业在职职工的流动性,减弱了企业凝聚力,导致企业留不住有技能的职工。

四、扶持政策难落实,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国家、省、市都出台了多项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红头文件,已制定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我市也制定了“**市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而事实却是中小微企业的困境始终没有得到缓解,很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如财政部、工业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2011]181号)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预留本部门政府采购预留总额的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到位。另外,也有企业反映减免税费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帮助扶持中小企业突破困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质是要改进整体经济环境,以政府为主体、多部门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

一、提供金融支持,解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

1、各承贷银行要对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市场前景较好、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工业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不压贷、不抽贷,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2、积极支持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健全间接融资服务,完善配套措施,政府为担保机构提供一定财政补贴。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和担保基金的作用,为市内信誉良好、发展潜力大、抵押物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同时引进更多的担保公司,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完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绩效考核体系,适度放宽中小企业呆账核销条件,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处臵政策,为金融机构减压助力。

4、支持和鼓励企业股权融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对成功融资及新上市的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二、创建优质的中小企业,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1、将中小企业列入政府服务的重点,政府应积极主动的为有需要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创业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及其他服务。

2、要构建创新平台,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来源。通过发挥商会、工商联等民间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用好社会各类创新资源,为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开展产业联盟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提高创新速度和效率。

3、完善公益性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政府应与大中型企业或重点院校联系,形成长期公益讲座或企业巡诊模式,为本地中小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供有力环境。

三、识别人才、挖掘人才、留住人才。

1、全方位招募招聘人才。组织大型招聘和专场人才招聘相结合、线下招聘和网络招聘相结合、市内招聘和市外招聘相结合,以及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各类招聘活动,解决企业人才和用工需求。

2、企业、劳动者需要调整,政府应致力于提升劳动者素质。通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免费订单培训和职业技能对口培训,按有关政策给予培训补助,切实提升企业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水平。

3、通过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制定培训企业家计划。对有需求的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协助员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四是为优秀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我市对部分企业法人发放了“金卡”,在部分问题如子女就业、交通通行等问题上提供了优惠待遇,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对企业的优秀员工也应提供多方面的优惠待遇和帮助。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1、梳理现有政策,取消“过桥”资金,推出“中长期”贷款及政府贴息政策,以低于市场利率向中小企业提供专项扶持基金,如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资金、名牌产品奖励资金、企业技改贴息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等,以推进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最大限速发挥财税政策撬动社会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的杠杆作用。

2、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技改,降低用工成本。对于技改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装备智能化、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企业要给予支持鼓励;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减免部分税费,按照企业实际安排劳动力人数给予财政补贴,适时降低企业和职工“五险一金”比例,以缓解由于用工成本的上升带来的困难。

3、政府要抓大扶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要培育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市工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为我市培育壮大更多企业,做大县域经济这个“蛋糕”奠定基础。

4、加大专项督查力度,着力解决政策“不落地”问题。打通政策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发挥政策效应。

下载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从金融监管的含义、目的、内容等方面对其作出初步了解,进而引出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作出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

    村干部培训面临的问题与改进对策(5篇)

    村干部培训面临的问题与改进对策——以张掖市为例翟同宪(中共张掖市委党校甘肃张掖734000)内容提要:建设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村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

    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

    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使辖区进城务工人员在......

    2009年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落实情况

    将军堡街道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制度落实情况积极围绕全民创业,以用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转移就业技能,促进就业为目标,以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为重点,以中、短期培训为主......

    传媒与进城务工人员_访谈提纲09.05.22

    liuli_jie2008@sina.com 传媒与进城务工人员 访谈提纲 一、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情况 1、性别: (l)男 (2)女您老家在:______ 省(2)四川 2、您的年龄:(1) 不到20岁(2)20-30岁(3) 31-40岁 (4)......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和社会美德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和社会美德问题随着流动和迁移,受城市文明和中国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双重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一定程度......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七项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

    西藏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西藏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卓玛穷达 摘要:文章在回顾西藏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不良的原因,并从树立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