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高发原因是什么[本站推荐]
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高发原因是什么?
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场的发生越来越普遍,该病之所以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王贵平研究员
1.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等)的常在菌,此病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仔猪的一种散发性,应激性疾病。
各种应激因素可诱发和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如气温突变、空气污染严重、通风不良、寒冷潮湿,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饲料质量差,长途运输等,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2.就本人对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来看,该病更多的被看作继发性病原菌。有研究结果表明,猪群中存在蓝耳病毒感染或一些免疫抑制性病毒病存在,本病更容易继发。
3.血清型和毒力,以及毒力因子这一方面到现在都不是很清楚,血清分布又有地域性,疫苗免疫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所引起的交叉保护率很低等等,由于没有很好的预防应对措施,所以该病爆发越来越严重。
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 罗满林
多种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尤其是圆环病毒,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等存在,猪群集约化饲养,养殖环境恶化。
山东菏泽宏兴远种猪繁育有限公司 牛月波
因为该病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主要寄生在猪上呼吸道黏膜,临床上常以继发感染形式出现,由于近年来很多猪场流行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Ⅱ型、猪瘟等),再加上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严重,副猪嗜血杆菌乘虚而入,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如去年南方多个省份发生高热病,副猪嗜血杆菌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监 蔡少阁
主要是猪群免疫力低下所造成的。
导致猪群免疫力低下的原因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普遍存在;某些促生长添加剂的滥用,如高铜、高胂和高锌等;某些抗生素的长期添加,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和氯霉素族抗生素等;长期的应激等。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技术部 张瑞杰
1.在实际中,副猪嗜血杆菌已经成为猪体内一种常宿菌,只要猪体抵抗力降低了就有可能爆发副猪嗜血杆菌,只要猪感染某种疾病就有可能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2.另外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现有15个血清型)较多,还是有大量的分离株不能被分型,实验室检测存在很多困难,另外不同的血清型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并且耐药性极强,更为实验室诊断及其药敏试验添加了新的挑战。
3.发病猪场常年带菌,治愈或耐过猪常年带菌,带菌猪和慢性感染猪为本病的传染源。
福建威耳动科药业有限公司 曾佑全
高发的原因:
(1)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中的一种共栖菌,常可在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分离到,而不见任何临床症状。
(2)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或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如转群、断奶、混群、饲料的突然改变或通风不良、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时,会导致该病发生。
(3)最近几年整个猪养殖业中呼吸道疾病的复杂化,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复发是导致副猪嗜血杆菌病不断高法的原因之一。
第二篇:如何正确认识副猪嗜血杆菌
如何正确认识副猪嗜血杆菌
贾诚信
近两个月来,邯郸地区陆续发生了以呼吸道为主要症状的烈性传染病,给当地养殖户带来了不可估计的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控制疫情,公司技术团队亲自下基层为广大养殖户开展技术咨询活动,讲解当前容易发生的几种疾病和控制方案,并提供大量的技术通讯资料,为养殖户进一步控制当前疫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基层防控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此次疫情有个共同的临床症状,据我们技术专家团队的一致认为,这次疫情主要引起死亡的疾病是副猪嗜血杆菌,应引起广大养殖企业(户)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把副猪嗜血杆菌的一些基本常识与大家交流一下。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接触性传染病和全身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烧、咳嗽、严重呼吸困难、发绀、疼痛、被毛粗乱、进行性消瘦,部分猪出现关节肿胀、跛行和中枢神经症状,以及极高的死亡率为特征。在猪场流行的“猪高热综合症” 中,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引起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结论在某些核心杂志上已经多次报告。
副猪嗜血杆菌为嗜血杆菌属的副猪嗜血杆菌。在显微镜下多呈现不同的形态,有短小杆菌,也有球形、棒状、丝状的,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多数无荚膜,但新分离出来的强毒株带有荚膜。该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按血清分型方法,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 种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极大的差异,其中血清1、5、10、12、13、14 型毒力最强,患猪归于死亡或处于濒死状态;血清2、4、8、15 型为中等毒力,患猪死亡率低,但出现败血症状,生长迟滞;血清3、6、7、9、11 型感染猪后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目前,从猪场分离出来的多是血清4型和5型。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通过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或通过污染排泄物进行传播。在引进种猪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是个严重的问题。未免疫的猪场容易受到侵袭,首次感染该菌的猪,症状比较严重。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俗称蓝耳病,PRRS)、圆环病毒病(PCV)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的猪场,本病更容易趁机暴发,发病快,死亡率大幅度上升,损失惨重。如果再与肺炎支原体(MHP)、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多杀性巴氏杆菌(Pm)、猪链球菌(SS)等混合感染,便会发生呼吸道病综合症(PRDC),给猪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研究表明,猪蓝耳病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能降低猪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从而增加了HPS 的感染机率。
副猪嗜血杆菌病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近年来,该病的发病日龄越来越早,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患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来感染其他猪,通过其他的传播途径如消化道也可感染。副猪嗜血杆菌作为猪上呼吸道的常在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试验证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是造成副猪嗜血杆菌在上呼吸道定植的诱因,其机理与猪萎缩性鼻炎中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作用相似。副猪嗜血杆菌可引起化脓性鼻炎,病灶处纤毛丢失以及鼻粘膜和支气管粘膜的细胞急性膨胀,粘膜损伤还会增加细菌和病毒入侵机会;也可损伤纤毛上皮,使呼吸道粘膜表面纤毛的活动显著降低。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与很多因素有关:(1)猪群发生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等感染后,猪群的抵抗力下降,副猪嗜血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发病;(2)在猪发生气喘病、猪流感等一些呼吸道疾病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可加剧它们的病情,使病情复杂化;(3)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饲养管理技术调整不当,猪群密度大、过分拥挤、环境卫生差、猪舍空气混浊、氨气过浓等,导致该病多发;(4)断奶、转群、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也可引起该病发生;(5)此外,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存在,导致猪群出现免疫抑制,机体抵抗力弱,也容易引起发病。
繁殖母猪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2-8 周龄仔猪感染发病可呈典型症状,同其他呼吸道疾病类似,主要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症状,但一般猪场以慢性型为主。急性型病猪体温高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气喘,咳嗽,反应迟缓,呼吸困难,鼻孔有黏液性及浆液性分泌物,关节肿胀、跛行、步态僵硬,同时出现身体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3天左右死亡。急性感染病例存活后会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跛行、仔猪和育肥猪遗留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慢性型通常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病猪 消瘦虚弱,被毛粗乱无光,皮肤发白,咳嗽,呈腹式呼吸,关节肿大,严重时皮肤发红,不能站立,耳朵发绀,少数病例突然死亡。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胸腔、腹腔浆膜及肺部发炎,胸腔内有大量的淡红色液体及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块。肺表面覆盖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壁粘连,多数为间质性肺炎,部分有对称性肉变。单个或多个浆膜面损伤,有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包括心包膜、腹膜、胸膜、脑膜和关节膜(主要是腕关节和跗关节)等,通常以不同的组合存在,较少单独发生。
剖检可见体表淋巴结,如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等肿大,呈灰白色;内脏淋巴结,如支气管淋巴结、肝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急性病猪胸腔内积有大量淡黄色液体,含少量呈网状的纤维蛋白;心包液增多,心包腔内有少量纤维蛋白连于心包膜与心外膜上。慢性病猪的胸膜腔内常蓄积有大量污黄色、腐尸味的液体,肋胸膜和肺胸膜附着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使肺脏与肋胸膜发生粘连,肺脏有大片红色肝变区;心包腔内蓄积有大量灰白色液体,心包膜的内、外表面和心外膜表面附着有大量绒毛状纤维蛋白渗出物,使心包膜与肺脏、心脏发生严重粘连。打开心包膜,心脏表面呈绒毛状外观,病理学上将其称为“绒毛心”。通常在肺的横隔膜叶较易出现病灶,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花纹。急性病猪的腹腔内腹水显著增多,腹水内含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物,肝脏和脾脏轻度肿大,表面散在附着有纤维蛋白渗出物,胃、小肠和大肠无肉眼可见变化。慢性病猪腹腔内有大量混浊的黄褐色渗出液,腹膜出血、肿胀;肝脏和脾脏肿大,质地较硬,色泽较暗,表面附着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肝脏各叶之间,肝脏与腹膜之间发生粘连;小肠和大肠肠壁肿胀、变厚、出血,表面附着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相邻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粘连在一起。
防控方案: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做到严格分群饲养 对规模化猪场来讲,分娩舍一定要采用小单元的饲养模式,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喂体系,严格禁止不同批次的猪只混养,舍内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确保适宜的温度和舍内优良的空气质量,对栏舍单元进出猪只前后要彻底的冲洗、消毒,并空置净化一周后再投入使用,以减少猪群的发病几率。
消除减少各类应激因素 由于HPS为条件性致病性疾病,故应减少、消除各类应激因素,千方百计地把断奶、转群换料、免疫注射等应激因素减少到最小范围,在保育阶段尽量减少注射疫苗,特别是口蹄疫苗,如果母源抗体处于高免疫状态下,可安排到60~70日龄免疫。
关注霉菌毒素污染的问题 由于霉菌毒素对猪群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导致猪体的抵抗力下降,鉴于目前饲料普遍存在霉菌毒素的实际情况,建议饲料中添加优质的脱霉制剂,以减轻霉菌毒素的危害。
药物控制 经常发生仔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猪场应提前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猪副嗜血杆菌,可能是当前猪场所有致病菌中耐药性产生速度最快的一种细菌。所以一方面推荐使用药物组合,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而减少组合中各组分的用药量而不影响疗效,这样可以阻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另一方面推荐多种药物组合轮换使用,同样可以阻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1)母猪
混饲:在母猪饲养的任何阶段饲料中长期添加“利霉净(特殊工艺脱霉剂,高效吸毒但不吸收营养物质、高效脱毒、高效解毒、高效排毒)”1-2 kg / 吨 + 妊娠84天以后饲料中添加“围产动力(纯中药产品,增强母猪分娩期动力,防止母猪便秘和具有较好的保胎、安胎作用,连用7-10天)”4 kg / 吨。
产前、产后保健:“头孢经典(5%头孢噻呋钠、18%牛初乳免疫球蛋白)”— 母猪产前48小时一次量肌肉注射本品10-15ml,可阻断母猪将病原体垂直传播给仔猪、防止母猪产前不食和预防母猪产后感染;母猪产后4-6小时内一次量肌肉注射本品15-20ml,可预防母猪产后三联症和防止母猪产后不食。
驱虫:“清净100(具有安全、高效的作用,可用于孕畜;科学配方,疗效神奇,中西医结合;高效驱内、外寄生虫,显著提高饲料报酬)”一次量,0.3ml /kg。
(2)哺乳仔猪
三针保健
“头孢经典(5%头孢噻呋钠、18%牛初乳免疫球蛋白)”分别于1日龄0.5ml/头、7日龄0.5ml/头、21日龄1.0ml/头,用于预防仔猪细菌性腹泻和呼吸道疾病。
(3)保育仔猪
“保育安(20%强力霉素、20%氟苯尼考、5%阿奇霉素、20%金丝桃素、18%松果菊,中西医配方,标本兼治,疗效可靠,是综合防控保育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首选药物,可有效防止病毒引起的各 种继发性感染)”混饲,用本品500g拌料1000kg,连用7-10天,用于预防;治疗按上述剂量加倍。
“嗜血动车(45%阿莫西林、20%头孢噻呋、15%头孢拉啶、8%抗菌增效剂,是预防/治疗当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首选药物,效果明显,深受广大养殖户的青睐)”混饲,用本品500g拌料1000kg,连用7-10天,用于预防;治疗按上述剂量加倍。本品也可以用于混饮。
(4)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饮水:嗜血动车 + VC粉 + 葡萄糖
拌料:保育安:按1000g拌料1000kg治疗,连用7-10天,效果显著。也可用嗜血动车拌料,效果同样良好。
对于严重病例,如不食,可肌肉注射“通用”+ 复合维生素B/VB1,效果显著。
如不食,病猪跛行,可肌肉注射“通用”+“头孢经典”,效果明显。
如不食,有呼吸道症状,可注射“通用”+“头孢经典”或“通用”+“多普达”,分点肌注。
如不食,有呼吸道症状,并伴有身体发红,可注射“通用”+“维生素C注射液”+“头
孢经典”/“多普达”,分点肌注,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对于恢复期的病猪,可在饲料中添加“全效”,能显著提高采食量,帮助病猪尽快恢复体质。
专家提醒:
1、由于本病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在治疗本病时,应该轮换使用药物,可用“保育安”或“嗜血动车”轮换应用,且“嗜血动车”也可以用于饮水。
2、对于不采食的病猪可进行肌肉注射或饮水用药,以免耽误病猪最佳治疗时机。
3、本病的治疗以综合防控为主,管理为佳,提高管理水平,对该病的治疗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
第三篇:副猪嗜血杆菌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haemphilus parasuis, HPS)HPS为革兰氏阴性、具多种不同形态的细菌,从单个球杆状到长的、细长的以至丝状菌体,常可见荚膜。该菌生长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和其它卟啉类物质)(Mollen等,1990)。其在巧克力培养基上培养24~48 h生长较差,为光滑型、灰白色透明、直径大约0.5 mm菌落。如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时,HPS在葡萄球菌条状菌苔附近呈卫星生长,生长良好,菌落直径可达1~2 mm。HPS在血液琼脂上呈小而透明的不溶血菌落,在加NAD、马血清的M96支原体培养基或加NAD、马血清和酵母浸出物的PPLO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化反应:尿酶试验阴性、氧化酶阴性、接触酶试验阳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
一、现状
HPS引起病称也称猪革拉泽氏病,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群高密度饲养越来越多,呼吸道疾病逐渐成为继繁殖障碍性传染病、胃肠道传染病之后危害养猪业的三大症候群之一。特别是近些年来,猪“高热性”呼吸道疾病的全面蔓延和迁延不愈,尤其是以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以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呼吸困难、高热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我国,2001年5月开始在华东地区大面积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个别猪场由于本病的发生不能及时控制,出现严重亏损,甚至倒闭。在这次流行过程中,新发病猪群的发病率几乎达到100%,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保育猪死亡率高达80%以上,育肥猪死亡率不高,但猪群整体健康水平较差。发病较久的猪群,哺乳期间发病率较低,40日龄之前发病率较低,45日龄后的保育猪几乎100%发病,而且死亡率高达85%以上。当时在广东省,据我们对省内部分地区猪场的调查,革拉瑟氏病的危害也比较严重,占断乳猪死亡率的30%以上,严重猪群高达80%~100%。近几年,对广东省的四会市、顺德、开平、新会、江门、佛山、云浮、韶关、乐昌、龙川、广州萝岗、汕尾,江西省的南昌市、东乡、樟树、定南、潘阳地区,湖南省的衡阳,福建南平,上海等地猪场,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疾病调查。被调查猪场普遍存在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而且相当严重,剖检保育阶段的病死猪,90%以上都有典型的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所引起的病变。本病是断乳后保育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近几年出现的所谓“高热病”发生猪群,均存在着副猪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
本病的临床症状出现的往往很突然,先在一头猪或几头猪发病,几天后,才大批出现症状。病程分为过急性型或急性型,常常是体重最重的仔猪受感染。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发生的部位。发病初期体温增高至40.5℃~42℃,沉郁,食欲不振,最终食欲废绝。外周循环障碍,皮肤发绀。有时见到眼睑和耳部皮下水肿,结膜潮红。呼吸也可能正常,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有的病猪表现出痛苦的叫声,由于跛行而行走缓慢或呈犬坐式。一个或几个关节肿大,腕关节和跗关节多发。有很多病例表现出脑膜脑炎症状,肌肉振颤,行动迟缓,后肢供济失调。有的病猪向一侧倾斜,勉强能站立。国外有报道认为,1~2周龄仔猪感染,易出现败血症。
二、研究进展
2.1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多是因从感染性猪群引进带菌猪而带进致病性菌株。各年龄猪均易感染,都可爆发本病。同样,一旦抗原性不同的新的强毒菌株侵入猪群,也可以引起疫病爆发(Oliveira和Pijoan,2002)。在感染性猪群中,母猪是病菌的储主,无论是致病性还是非致病性菌株,仔猪都是在哺乳期被感染的。但是事实上,母猪的带菌率并不高,因此被感染的仔猪也只是一小部分。被感染的小猪可因感染而产生免疫力,但以后也可能成为亚临床带菌猪。未被致病性菌株感染的仔猪,可从母源抗体获得保护。到5~6周龄断奶时,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可因断奶因素的影响而致使亚临床带菌
猪数量增加,那些在哺乳期没有接触过致病性菌株的猪只开始发病。因此,本病的临床症状通常在5~6周龄时即断奶之后出现。
2.2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Kieletein-Rapp-Gabiedson(KRG),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 个血清型(国际公认的血清分型标准菌株)。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流行的血清型不尽相同,我国分离株主要是血清4、5、12、13型,在日本和澳大利亚广泛流行的血清型为5型,而危害美国猪场的HPS血清型为4型。在鉴定的15个血清型中毒力存在明显的差别,血清型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患猪在4内归于死亡或处于濒死状态;血清2、4、15型为中等毒力,患猪通常不死亡但出现多发性浆膜炎;血清3、6、7、8、9、11型感染猪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些菌株归类为无毒力菌株。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血清型不可定。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分离株不能表达足够多的特异性,或者可能还存在另外的一些血清型。
2.3分子生物学研究
以特异性的PCR方法为基础,建立了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RFLP)分型方法,先克隆了长为1.9kb的tbpA基因,用TaqI、AvaI和RsaI进行酶切分析,对已知5种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FLP敏感性及分型能力均比琼脂扩散方法强,RFLP方法为100%,而琼脂扩散方法仅为65%。此外,学者们还克隆了副猪嗜血杆菌16srRNA基因、外膜蛋白及脂多糖基因,但具体功能尚不清楚。
2.4发病机理
HPS在呼吸道内早期定居部位现在仍有争议,猪鼻内接种病原菌,病原菌通常在鼻腔和气管分离到,极少从肺和血液中分离到,从未在扁桃体中分离出来。副猪嗜血杆菌在感染期间侵入全身所涉及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Vahle(1997)等研究表明,从鼻腔中部分离到的病原菌与急性关节炎有关,也与鼻-气管黏膜的纤毛缺失及细胞急性肿胀有关。根据试验结果,他们假设这些薄膜特性的改变使得HPS侵入血,黏膜损伤可能会增加细菌入侵的机会,但通过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等手段都不能在纤毛缺失及细胞降解处检测到HPS,所以认为所观察到的细胞损伤可能由HPS的可溶性毒素所致。其他一些呼吸道性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猪伪狂犬病和圆环病毒Ⅱ型感染及感染猪呼吸道冠状病毒能降低猪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HPS的存在可加剧病情的临床表现。以明尼苏达大学CarlosPijoan博士为首的学者们认为,当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HPS在幼猪体内的定居模式所致。他们认为:只有部分仔猪被母猪排出的细菌所定居,但随着断奶日龄增大,仔猪感染细菌的比率就增加,而提早断奶则可以降低感染的机会。当仔猪体内抗副猪嗜血杆菌的母源抗体水平降低时,不再受母源抗体保护的敏感猪易与致病菌携带猪相接触而发生疾病。临床实践表明,保育舍内暴发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时,HPS的存在可加剧病情的临床表现,副猪嗜血杆菌会导致死亡率的升高,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弄清。HPS的感染导致肺泡巨噬细胞损伤,也可引起鼻腔黏膜炎症,导致非特异性呼吸道防卫机制缺陷,使猪发生继发性感染。
2.5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的研究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基础菌种的研究 按照《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要求建立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制备与检验用菌株的基础种子,对基础菌种的形态、培养特性、生化特征、血清型、毒力、免疫原性、毒力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菌种在方面均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特征,MD0322株为血清4型,SH0165株为血清5型,基础菌种纯粹检验无杂菌生长,两株菌种连代25代以后的毒力和免疫原性均保持稳定不变,在各方面完全符合基础菌种的要求。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安全性试验 在实验室试制五批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批
号依次为0301、0302、0303、0304、0305。通过对最小使用日龄靶动物接种、对靶动物各种接种途径一次单剂量接种,对靶动物单剂量重复接种,对靶动物一次超剂量接种以及对怀孕动物(妊娠母猪)接种后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和食欲等指标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疫苗用于猪的免疫是安全的,无副作用。
四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对仔猪免疫效力的比较 用副猪嗜血杆菌MD0322株和0165株两株菌种分别制备副猪嗜血杆菌病单价灭活疫苗。将两种单价灭活疫苗与本室试制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双价),以及国外生产的两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相比较,每种灭活疫苗分别免疫28~35日龄仔猪10头,21日后二免,同时设立10头未免疫对照。二免后14日,分别用血清4型和5型标准菌株经腹腔内攻毒,结果两种单价疫苗的保护率均为4/5,本室试制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总的保护率为9/10,两种进口疫苗的总保护率分别为8/10(疫苗含血清4型和5型菌)和5/10(疫苗含血清2型和6型菌)。
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效力试验 通过动物试验对试制的五批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进行效力检验。每批选择28~35日龄断奶仔猪20头,每批疫苗免疫10头猪,另外10头作为对照。在二免后14日分别用MD0322株和SH0165株通过腹腔内攻毒,结果免疫猪保护率均在4/5以上,对照组发病率均在3/5以上,表明试制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2.6综合防治的新进展
饲养管理: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可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的发病率。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消毒药喷雾消毒,每天1次,连续喷雾消毒5 d;用具用2%氢氧化钠溶液洗刷,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对全群猪用多维饮水6 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同时给予病猪青菜、萝卜、野菜等青绿多汁饲料,为避免相互传染,将病猪和未表现症状的猪全部分开,隔离饲养。7日龄的仔猪中能检测到副猪嗜血杆菌,早期断奶不能完全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最关键的措施是减少猪群转运和应激反应,如合理的饲养密度,防止产房和保育室的贼风,加强保温和通风,防止饲料霉菌毒素的感染;隔离引进种猪,种猪入群和小猪合群前用疫苗免疫或用药物净浙江畜牧兽医。2005年第5期化体内细菌性病原体;及时隔离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进行抗菌素治疗等。
免疫接种:商品苗和自家苗可以防制副猪嗜血杆菌传染病。然而,多种血清型和一定量非分型菌株的存在,影响了有效交叉保护疫苗的发展。Miniats等(1991)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免疫猪的体液反应与抗原、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针对外膜蛋白(OMP)的抗体与攻毒试验的保护作用有关,完全获得免疫保护的动物无针对脂多糖(LPS)和荚膜多聚糖的抗体。
药物防治:药敏试验显示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对氟苯尼考、氨苄青霉素、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氟甲砜霉素及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红霉素、氨基糖甙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
三、结束语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我国猪群普遍存在,已经是引起猪场保育猪死亡的主要细菌性疾病,控制本病的方法是用疫苗免疫接种和药物保健预防,随着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断,流行病学等方面已取得了重大成就,研究者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特定猪场中病原的流行病学等相关信息,今后,在确定毒力因子、阐述其致病机理以及获得保护性免疫的机制、以及研制广谱的疫苗等方面都还需要研究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篇:重新认识猪副嗜血杆菌病,有效提高猪场兽医防疫水平——兼谈个人对当前猪场疾病复杂化主要病因的判断
重新认识猪副嗜血杆菌病,有效提高猪场兽医防疫水平——兼谈个人对当前猪场疾病复杂化主要病因的判断
[ 作者:冷和平温育铭 罗瑞国 转贴自:海博莱生物
]
近年来,随着国内养猪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内、国际间生猪交流越来越频繁,猪场的疾病越来越复杂,而且越来越难以控制。
今年6月以来,南方十多个省市相继出现的猪无名高热症,已经把这种复杂化趋势,体现到极致。原本按市场规律正在向下寻求支撑的猪价,因生猪大量死亡,市场供求关系反转,转而大幅向上飚升。自7月至9月,短短三个月时间,广东良种瘦肉型毛猪价从7.20元/kg上升到10.40元/kg。这种由于疾病流行造成市场供求关系反转,猪价逆市场规律运行的现象,在国 内自1985年放开猪价以来20多年的历史上,恐怕还是第一次。
一方面,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小型猪场,由于疾病控制不力,而被迫倒闭。另一方面,那些长期扎根于猪场,经验丰富的基层兽医技术人员,面对这种复杂的兽医防疫形势,普遍感到束手无策。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不见成效。由于搞不定猪场的这些疾病,在单位饱受岐视,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的甚至为此丢了工作,可悲可叹。
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必有其原发性病因。以今年无名高热为例,虽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猪场,检出的病原结构并不一样,但从其发病时间高度一致、呈地区性流行和症状大同小异等特征来分析,其原发性的病原,必然是相同的。不可能在一个地域紧密相联的地区,在一个相同的季节,爆发由不同病原混合感染而产生症状如此相似的疾病。之所以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猪场检测出不同的病原结构,其实是因为其各自继发或并发感染的病原不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对于当前猪场疾病日益复杂化这个问题,也不能例外。虽然不同的猪场继发或并发感染的病原各不相同,但其原发性病原必然是相同的。只要找到原发性病源,我们就能够药到病除,事半功倍。反之,治标不治本,就象今年夏季很多资料介绍的一样,越治猪越死。但问题在于,原发性的病原究竟是什么? 1 关于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是猪场疾病复杂化主要病原的两大疑点
由于蓝耳病和圆环病毒在猪场广泛存在,而且,直到目前为止,仍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主要指免疫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两种疾病。更兼这两种疾病通常被认为是目前仅知的猪的两种免疫性疾病,由于破坏猪的免疫系统,使猪对各种病原的免疫力差,造成各种疾病的流行,使猪场疾病越来越复杂。所以,把当前猪场疾病复杂化的主要病原,归结为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是当前养猪行业技术人员普遍的观点。
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虽然在猪场广泛存在,但并不是每个猪场都爆发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这早已是一个事实。对于这一观点,也几乎不存在什么大的争议。另外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猪场的疾病,都呈现出周期性变化,一年好一年差,或半年好半年差。为什么有的猪场发病? 有的猪场不发病? 为什么一段时间发病,而另一段时间又不发病? 这是否说明蓝耳病或圆环病毒,实际上仅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本身并不致病? 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既然是免疫性疾病,对于免疫性疾病,就象人的爱滋病一样,疫苗的研制都是非常困难的(爱滋病从被发现至今,已经几十年时间,但到目前为止,仍一直没有人能成功研制出有效的疫苗)。但是,2002年自家组织苗的推广使用,却为很多猪场解决了的问题,并使很多濒临倒闭的猪场起死回生。当时的自家组织苗,是以预防蓝耳病和圆环病毒为目的,所采病料主要是病猪肺脏。这里就存在另一个疑点: 既然通过实验室病毒分离,再经过严格的疫苗生产程序制作的灭活疫苗,都一直不能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而仅仅经过把病料破碎、灭活这种简单的方法(很多猪场都能够在自已场内制作)制作的自家苗,却能控制住蓝耳病和圆环病毒? 正是因为这方面存在太多疑点,才使得当前很多猪场仍在使用的自家组织苗,在兽医技术人员中引起很大的争议。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假设猪场致病的主因并不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是其他细菌或病毒性疾病。自家组织苗预防的并不是蓝耳病或圆环病毒,而是其他的疾病。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不是反常的。
既然猪场疾病复杂化主因是蓝耳病或圆环病毒这一假设存在很多疑点,我们就有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必要。如果我们固守这一观点,而放弃对真正病原的追踪,猪场的兽医防疫工作必将长期陷于被动,生产成绩永远无法有效提高。两个猪场疫情控制的经验和启示
今年6月初,珠海市某猪场(800头母猪规模)和广州市某猪场(400头母猪规模),相继出现大规模的疑似无名高热症状,其症状和流行经过,与有关资料介绍的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无名高热症,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症状详见本文第4节),所不同的是这两个场发病猪主要是哺乳后期小猪、保育小猪和母猪。
这两个猪场,珠海场属老场,广州场属新场。珠海场于1998年投产,一直以来,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生产成绩存在很大的周期性,一年好,一年差。从2002年开始,一直使用采集自场发病猪病料制作的自家组织苗。自家组织苗使用的第一年,取得明显效果,后来因为典型病料获得越来越困难,效果越来越差。
发病初期,我们首先怀疑是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发病症状和季节性与附红细胞体病非常相似,实验室检验92%小猪附红细胞体阳性),针对附红细胞体药物治疗和预防(每kg体重臀部肌肉注射血虫净5mg)后,症状有所改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红皮猪减少,红细胞形态明显改善),但小猪仍继续发病。继而送病猪血清作流感抗体监测,发现80%病猪H1N1抗体阳性,复着手对猪流感进行疫苗预防,全场进行两次流感免疫。经过这些措施后,小猪发病率明显下降(从发病初期的60%下降到30%),死亡明显减少(死亡率从40%下降到20%左右),但却一直都无法彻底改观,恢复正常生产。至7月中,部分中猪(8%)和公母猪(5%)相继发病(症状详见本文第4节),病情进一步复杂化。
随着疫情的发展,大部分发病后期的小猪开始表现出一系列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症状: 被毛松乱(毛毛猪),耳杂发绀、变蓝,纤维素渗出性肺炎,心包积水,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明显),关节腔及关节腔周围水肿。治愈后的小猪多继发腹泻,解剖可见典型沙门氏菌症状。根据这些症状,遂认为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再次爆发,引起猪副嗜血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继发感染。并决定通过加强自家组织苗预防蓝耳病和圆环病毒,寻找更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细菌继发感染。
鉴于当时正在使用的自家组织苗效果很不理想,我们设计了一套制作自价组织苗的改良方案: 人工攻毒提纯病料,用提纯的病料制作自价苗,以改善自家苗的预防效果。采发病猪的病变组织(主要是肺),按制作自家组织苗的程序,对病料进行修剪、破碎和稀释后,每300g病料制成1000ml病料生理盐水混合液,用抗生素灭菌(每1000ml病料生理盐水混合液加阿莫西林1g+氟苯尼考0.5g)后,制成攻毒试剂。取健康,且经猪瘟、伪狂犬等重大疫病免疫的中猪5头,严格隔离饲养观察7天无异常后,每头分点肌肉注射攻毒试剂20ml。栏舍每天消毒,饲料中添加大剂量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3天后,攻毒猪相继出现发热、喘气和后肢关节肿大等副嗜血杆菌症状,怀疑攻毒试剂细菌灭活不彻底,病料仍有副嗜血杆菌污染。继以第一批攻毒发病猪病变的肺脏组织为材料,改用阿奇星(江西创导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20ml作杀菌处理(因当时临床发现阿奇星对猪副嗜血杆菌治疗效果特别明显),重新选择5头猪进行攻毒。此次攻毒的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所有攻毒猪,没有一头发病。后来,连续再选3批共15头中猪,用本场自然发病症状典型病料制作攻毒试剂,按第二批相同的方法作杀菌处理,再行攻毒,所有攻毒猪同样都不发病。攻毒试验的结果,改变了我们当时的判断,认为主要病因并不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是猪副嗜血杆菌。遂放弃了制作自家苗的方案,把控制疫情的重点,转移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产前7周和4周母猪分两次,每次每头肌肉注射猪副嗜血杆菌疫苗(Hiprasuis-Glasser)2ml。挑选病残小猪紧急免疫(每头2ml)一次,两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全场所有猪饲料中每吨添加阿奇环素(湖南农大药业有限公司)1kg,连用一周。发病猪每kg体重肌肉注射阿奇星0.1ml治疗。经过抗生素预防和治疗一周后,全场疾病基本得到控制。紧急免疫过的病残小猪呈两极分化状态,80%正常康复,20%症状加重死亡。最令人欣慰的是,在对母猪产前两次副嗜血杆菌疫苗免疫后约一个月,产房的生产形势开始彻底改观,超过该场养猪历史上最好的水平。两个月后,全场疾病被彻底控制,生产呈现出该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形势。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改善,小猪经两次猪瘟细胞苗(21日5头份,63日5头份)免疫,84日龄抽血送检,连续3批(每批16头),抗体滴度100%合格(1:160),1:320以上个体占90%以上。而此前相应的抗体合格率,经常在40%左右徘徊。
在珠海场进行疫情控制的过程中,广州场的控制措施基本上与其保持同步。当珠海场疫情完全得到控制后,广州场也逐渐得到彻底改观。与此同时,我们在广州场进行过与珠海场过类似攻毒试验,两批共10头猪同样复制不到任何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症状。
这两个场的经验,似乎告诉我们: 当前猪场疾病复杂和难以控制的主要病原,可能并不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是猪副嗜血杆菌。当然,仅仅只凭两个场的经验,来判断整个养猪行业的趋势,难免以偏概全。要作出准确和科学的判断,仍有待各生产场的进一步试验和验证。但这两个场的经验,最起码给猪场有效控制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疾病,开辟了一条新路,值得其他养猪场进一步探索。猪副嗜血杆菌的特点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都把猪场疾病复杂化的主要病原,归结为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把猪副嗜血杆菌病,仅仅当作是猪场一种常见的普通疾病,以致猪副嗜血杆菌病在猪场潜在的巨大影响,可能长期被我们忽视了。目前大学兽医专业学生正在使用的《家畜传染病学》教材,很多都找不到有关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叙述。与其他疾病相比,猪副嗜血杆菌病具有如下特点: 3.1 血清型多样。按kieletein-rapp-gabriedson(krg)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种血清型,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不能分型。由于血清型多样,而且各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力差,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疫苗预防,带来很大的困难。
3.2 耐药性产生快。猪副嗜血杆菌,可能是当前猪场所有致病菌中,耐药性产生速度最快的一种细菌。从珠海场多年防治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经过看,一种敏感的抗生素,使用半年后就开始耐药(需要加大剂量),一年后完全失效。2002年,敏感的药物是磺胺六甲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组合,相应地,2003年是阿莫西林,2004年是氟苯尼考,2005年是先锋类。2006年中开始,由于先锋类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组合方案又告失效,才造成副嗜血杆菌的又一次大流行,而且症状和危害,比以前的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3.3 对猪场危害巨大。由于感染或潜伏感染副嗜血杆菌的病猪,容易造成免疫失败(详见本文第4节),因而导致其他疾病在猪场混合感染流行,使猪场疾病复杂化。猪副嗜血杆菌在猪场的主要表现
4.1 小猪和中大猪。发病初期病猪高烧,且持续不退(从发病一直到死亡,病猪持续性高烧),体温40.5—42oC(严重的可达43oC),体表皮肤发红,严重者被烧成酱红色,个别甚至皮肤坏死脱落。病猪精神萎顿,食欲、饮欲废绝,畏寒,打堆而卧,昏睡不醒。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发病后期,病猪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发青,变紫。关节肿大,被毛粗乱(典型的毛毛猪,如刺猬),耳杂发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结淋巴结严重肿大。解剖这类病猪,几乎都有心包积水和纤维素渗出性肺炎特征性病理变化。严重者肺脏和胸腔粘连,心肌与心包粘连呈绒毛心。心源性水肿,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慢的后肢关节腔及关节腔附近皮下,多可见浅黄色冻胶状水肿液。
4.2 容易继发沙门氏杆菌。目前虽无法准确说明副嗜血杆菌与沙门氏杆菌的内在联系,但发生副嗜血杆菌病的病猪,的确很容易继发沙门氏杆菌,表现出又拉又喘的症状。用抗生素抑制住猪副嗜血杆菌后,一旦停止抗生素治疗,60%以上的康复猪继发沙门氏杆菌。若不及时用药,病猪将逐渐消瘦,拉糠麸状带渣的黄色(后期变为暗红色甚至黑色)粪便,皮肤苍白,衰竭死亡。这类病猪大都可见腹股沟皮下密集的紫色出血班点,有的腹股沟皮下浅表静脉扩张突出,颜色变蓝或发紫。解剖几乎都可以见到典型的沙门氏杆菌症状,从结肠到直肠,肠内膜遍布圆形(¢3—4mm),乳白色,火山样突出的溃疡结节,越往后段越密集。切开病灶,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4.3 公母猪。公母猪的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常被人忽视,或误以为是其他疾病。其实,以下所描述的症状,都与副嗜血杆菌有关,经过副嗜血杆菌疫苗免疫,并结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将很快消失。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尹增多,产后无奶。便秘,粪便干硬,常见粪球表面附着一层粘液,严重者粘液带血。个别母猪产后高烧,呼吸急促,急性死亡。严重病例表现为神经症状,步态不稳,横冲直撞,最后全身抽搐,衰竭死亡。特征性的表现是母猪产期延迟,有的超预产期7天以上。小猪初生体重小,产后精神状态差。产后小猪见最早3天发病,常整窝高烧,腹式呼吸,呼吸急促,昏睡不醒,继而顽固性腹泻,后相继死亡(这类小猪单纯性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差,但进行副嗜血杆菌免疫,并结合抗生素治疗,80%以上可以康复)。发病母猪解剖几乎都可以看到纤维素渗出性肺炎变化,心肌表面点状出血,偶见心包积水。这种病理变化,可能是母猪出现神经症状的原因。妊娠后期母猪负担重,由于心肌炎症(或心包积水)及肺部炎症,发生循环障碍,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缺氧、酸中毒,从而导致痉挛性抽搐。
4.4 免疫抑制。副嗜血杆菌虽不是免疫性疾病,但猪场副嗜血杆菌流行严重时,免疫效果都很差,通过控制副嗜血杆菌后,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可能的原因是: 猪感染副嗜血杆菌后,由于群体性体温长期高热不退(大多数体温都在41.5oC以上),使病毒在体内被灭活,一些弱毒苗(如猪瘟、伪狂犬疫苗)在体内无法定植,因而造成免疫失败。此外,副嗜血杆菌造成循环衰竭,新陈代谢障碍,也可能是造成免疫应答能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种免疫失败现象,很多技术人员把它们归之于免疫抑制,大量使用各种免疫增效剂(如黄芪多糖、左旋咪唑),但效果都不理想。猪副嗜血杆菌的防治
临床上,要鉴别猪场疾病复杂化的主要病原,方法并不复杂。不需要特别的仪器设备,也不需要特殊的诊断技术。只需采集猪场典型病料,按本文第2节所介绍的方法作几批猪的攻毒试验,在保证对病料用敏感的抗生素杀菌后,如果攻毒猪不发病,就说明猪场并没有病毒性病原存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攻毒病料的杀菌处理,必须选择猪场临床最有效的抗生素。如果所用的抗生素不能有效清除病料中的细菌,攻毒结果仍有可能产生误导。
事实证明,抗生素的预防和治疗得不偿失,要彻底解决猪场的副嗜血杆菌问题,还必须依靠有效的疫苗。具体如下:
5.1 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得不偿失。由于副嗜血杆菌的致病力强,耐药性产生快,依赖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只能是疲于奔命。新型抗生素产生的步伐,永远跟不上耐药性产生的步伐。当所有可供选择的抗生素方案全用尽时,只好坐以待毙。此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无形中也在促进副嗜血杆菌的进化,使其致病力越来越强,疾病流行越来越严重,且越来越难控制。
5.2 疫苗预防,是最有效的办法。由于猪副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太多,而且国内目前也少有机构能对血清型进行定型,Hiprasuis又没有说明它的疫苗是主要是针对哪几种血清型,所以,对当前流行的血清型,仍不是很清楚。但珠海场自06年8月份开始使用Hiprasuis的副嗜血杆菌疫苗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后又在广州某场推广使用,效果同样显著。这是否意味着目前正在流行的血清型可能并不是很多? 各猪场都可以自己进行比较和免疫试验。我国华中农业大学也已经成功研制出”副猪嗜血杆菌多价油乳剂灭活苗”,但免疫效果如何,本场没有进行过试验。
普遍都认为,猪副嗜血杆菌病对猪场的影响,仅仅限于小猪,而对中大猪或公母猪的影响不大,但从我们的经验看,猪副嗜血杆菌病,同样对中大猪及公母猪存在巨大影响。其在猪场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5.3 分离细菌,制作自家苗,是潜在可行的途径。如果猪场流行的血清型与市场上疫苗的血清型没有交叉免疫力,那么另一条可行的途径就是分离细菌,制作自价苗。
已如前所述,2002年自家组织苗的效果,很可能就是来自组织中灭活的副嗜血杆菌。但是,这种利用发病猪病料制作自家组织苗的方法,已越来越为有远见的技术专家所诟病,而且确实为猪场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它虽然能暂时缓解猪场的症状,但无法彻底解决猪场存在的问题。由于病料越来越不典型,效果必然越来越差。还可能由于疫苗灭活不彻底,带来猪瘟免疫抑制等一系列问题。但自家组织苗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 既然通过病料组织中的灭活细菌,可以带来一定的预防效果,那么,通过细菌分离这种更科学的方法制作的自家苗,免疫效果应该更理想。
猪副嗜血杆菌的培养虽然比较容易,但分离却非常困难。因目前使用进口疫苗成本太昂贵,珠海场也一直都在尝试分离细菌制作自价苗,可能因为当前使用的培养基仍不完善,先后送五批共15头病猪活体到有关机构作分离试验,最终都无法成功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有一个单位曾经协助我们成功地分离到细菌,并且经过试验动物攻毒试验,诱导出发热的症状,但经过细菌灭活制作的自家苗,效果并不理想。可能要确证分离的细菌是否属副嗜血杆菌,还必须经过猪的攻毒试验。此外,制苗的工艺、佐剂的配制以及免疫剂量的问题,都是可能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如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 冷和平1965年---,江西高安人.MBA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博士(在读).1988年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一直在猪场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主攻猪场饲养管理和兽医技术.
第五篇:猪病论文
顶岗实习
技术总结报告
题目: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系 别: 动 物 工 程 系 专 业: 兽 医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2 年 6 月 4 日
`
成 绩:指导教师签字:指导教师评语: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1
仔猪腹泻原因分析……………………………………………………………………..1
仔猪腹泻原因分析……………………………………………………………………..2
仔猪腹泻的诊断………………………………………………………………….…….3
仔猪腹泻的防治……………………………………………………………………......8
综合防治效果……………………………………………………………………….….8
心得体会…………………………………………………………………………….….8
摘要
经过这段时间在猪场的实习。发现不如仔猪的成活率是每个猪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而哺乳仔猪很大一部分死于仔猪腹泻。提高仔猪成活率,必须建立在成功的仔猪腹泻的防治。然而仔猪腹泻一个多方因素引发且很难防治的。因此我对仔猪腹泻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得出了以下 关键词
细菌性腹泻
环境卫生
饲养管理
综合防治
抗生素
腹泻发生的原因
一 哺乳仔猪腹泻发生的病因能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多病原共同感染现象较为普遍,简略概括为: 1.1病毒性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和猪伪狂犬病毒等。1.2细菌性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等。1.3其他因素
球虫及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全、饲料品质不良、应激反应、低血糖等因素都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发生。腹泻原因分析
1仔猪免疫功能不全
在传统的饲养条件下,母猪乳头很容易被污染,由于仔猪消化道正在发育之中,胃酸分泌能力有限,对微生物的破坏能力不强,如果吮吸了被感染 的乳头,大量细菌就可以被吸进消化道并在其中繁殖,在这些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肠道黏膜发生炎症,引起下痢,同时,哺乳期仔猪的免疫功能也还很不完善,如果气候寒冷或突然变化,则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抵抗力明显下降,细菌也会乘虚而入,必然使肠道发生炎症而引起下痢。
2哺乳母猪发生疾病
哺乳母猪患病后,往往会造成消化机能紊乱,分泌出的乳汁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仔猪吸食后,必然会引起消化不良,这时,早发性大肠杆菌就会进入肠黏膜寄生,引起黏膜炎症,仔猪就会出现黄痢。3饲养管理措施不当
哺乳母猪饲料更换突然或玉米用量过多,会使乳汁成分变化较大,仔猪可因为消化紊乱而出现细菌感染,仔猪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大或青料过多、麸皮等轻泻性饲料比例较大、饲料霉败变质,这些都会使仔猪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现障碍,特别是在供水不及时的情况下,仔猪往往会误饮尿液或污水,从而感染致病菌,发生下痢。
4仔猪发生其他疾病
在仔猪发生其他疾病的情况下,机体抵抗力严重下降,此时,出现细菌性痢疾的机会就更大。
仔猪腹泻的诊断 2哺乳仔猪腹泻的诊断
在规模化猪场,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存在多病源共同感染或混合感染、病源永驻性等特点。不仅造成仔猪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也给诊断和防治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采用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
难以奏效,而引起腹泻的某一病原一但传染上某一猪群,要消灭是十分困难的,即使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仍然不可能杜绝腹泻的发生。更何况仔猪腹泻病在一个猪群中发生和流行时有明显症状的病例只占少数,而无临床症状感染及病源携带者则是大量和普遍的。在养猪实践中,只能根据病史、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猪做出推测性的鉴别诊断。2.1从流行特点上鉴别
病毒性的传播迅速,病情严重,而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的传播速度较慢,腹泻逐渐加重;1~2月龄发病可能与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有关,而7日龄以后发病则可能是由球虫、轮状病毒、猪痢疾密螺旋体、沙门氏杆菌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伪狂犬病可侵害各种年龄的猪,并爆发急性严重的腹泻,而大肠杆菌性肠炎和轮状病毒侵害各种年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发病时间,腹泻不太严重。
2.2从剖检病猪特点进行鉴别
通过剖检肠系膜乳糜管,若里面无脂肪则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肠浆膜表面发红者多为梭菌性肠炎,透明者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肠粘膜明显出血或有瘀斑者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蛋白性坏死者为球虫病。
2.3排粪情况及粪便pH值进行鉴别
仔猪排水便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排血便为魏氏梭菌。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性肠炎粪便呈酸性,其它肠道腹泻,粪便呈碱性。仔猪腹泻的防治
3哺乳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哺乳仔猪腹泻的发生存在着多病因性、病源永驻性和隐性感染等特点,单一防治比较困难,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可极大降低腹泻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1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尽量让新生仔猪吃上初乳,吃足常乳,增强对腹泻病的抵抗力。做好仔猪防寒保暖,防止发生冷热应激反应,给仔猪早补料,锻炼消化系统,提高消化能力。哺乳仔猪从1周龄起补食全价乳猪料,少添勤喂,杜绝进食霉变及品质不良饲料。
沙门氏菌在健康猪肠道内的带菌现象比较普遍,由应激引起的内源感染是重要的发病因素;大肠杆菌是猪肠道后段的常在菌,但有一些特殊型的大肠杆菌有致病性,应激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C型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新生仔猪通过哺乳、舔吮而食入C型魏氏梭菌的芽孢是引起红痢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仔猪细菌性下痢的重要措施。
要做好预防,必须使用全价日粮饲喂母猪,母猪哺乳期禁止突然改变饲料,饲料品质要好,能量不能太高,限定玉米等能量饲料的配比在60%以下,粗蛋白的含量应不低于18%,母猪产前7d开始减料,产后逐渐加料。
对于仔猪,要加强保暖工作,精心进行饲养管理,防止各种应激因素,仔猪出生后3~5日龄补水时,可以在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开料期,一定要注意供足清洁饮水,7日龄起,给仔猪补料,以便于及早锻炼胃肠功能,促进身体发育,完善免疫力。注射加硒型仔猪止痢牲血宝,可以预防黄痢、白痢的发生,使仔猪成活率提高
3.2搞好猪舍卫生,创造仔猪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猪舍设计上以防寒保暖、冬暖夏凉为原则,采取单列式坐北朝南结构,通风采光良好,昼夜温差小。舍内冬季设保暖设备,护仔间温度保持在30℃左右。夏天设通风降温设施。
在日常生产中及时清理粪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同时供给哺乳仔猪充足的清洁饮水。
3.3加强消毒,消灭传染源
首先不从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病、伪狂犬病的种猪场引进种猪,杜绝外源性病源的传入。
其次建立严格的场内消毒制度,定期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对场内、舍内进行全面消毒。第三哺乳仔猪采用“全出”方式,即每栋产仔舍饲养一批母猪和仔猪后,将此批母猪和仔猪全部转走,腾空圈舍,彻底清洗后严格消毒,并空圈一周,再转入下一批临产母猪,防止连续产仔引起仔猪腹泻的交叉感染。临产前2~3d要将产圈打扫干净,临产当天把母猪乳房和胸、腹部清洗干净,用0.01%高锰酸钾溶液或0.1%新洁尔灭涂抹消毒,以后每10~15d用消毒药进行1次消毒。
仔猪出生后,可以用50%北里霉素涂抹母猪乳头,每日2次,此法能有效预防仔猪黄痢,对于断奶仔猪,可以在饲料中加入利高霉素或新霉素,每公斤饲料添加100g,连用7d,可预防下痢。
3.4进行免疫接种,提高仔猪抗病能力
通过对妊振母猪实施免疫接种来提高哺乳仔猪的抗病能力,对预防仔猪腹泻有很好效果。产前15d,接种大肠杆菌苗和仔猪红痢苗,产前45d接种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母猪免疫法
使用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初产母猪肌肉注射两次,第一次于产前1个月左右,第二次于产前15d左右,用量均为5~10ml;经产母猪,如果前胎已经免疫过,可于产前15d左右接种1次,用量为3~5ml,此法可以有效预防仔猪红痢.母猪产前15~20d免疫注射K88、K99、K987三价灭活苗或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可以预防仔猪黄痢、白痢。
仔猪免疫法
可于仔猪初生后用抗猪红痢血清注射,每公斤体重3ml,预防仔猪红痢,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乳的仔猪,可用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口服或注射预防仔猪副伤寒,每头仔猪用量为5~10ml,拌于饲料中,让仔猪自由采食,或每头份菌苗稀释后灌服,注射时,每头仔猪耳后肌肉注射1ml。
母子同时免疫法
据试验,母猪产前25d颈部皮下肌肉注射大肠杆菌苗1头份,待仔猪出生后2h内灌服大肠杆菌抗血清5ml,可显著降低仔猪白痢、黄痢的发病率。
3.5调整肠道菌群
为预防大肠杆菌性下痢,可以使用活菌制剂调整仔猪肠道内的菌群,乳康生,仔猪出生后每天早晚各口服1次,每头仔猪每次1片(0.5g),连服2d,以后每隔1周服用1次,可服用6周。
促菌生,用法同上。
调痢生,拌为稀糊状,用注射器筒注入仔猪口内,令其自行咽下,用量为
500ml/kg体重。
仔猪腹泻的治疗
由于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多而复杂,即使采取了各种综合的预防措施仍难以完全杜绝腹泻的发生。治疗要分清病因,对症治疗,因母猪产后感染和母猪隐性带毒而引起的仔猪腹泻,针对母猪治疗,母猪产前产后各肌肉注射一次长效抗菌剂(磺胺类)l0ml/次。因仔猪自身感染了细菌、病毒、球虫等治疗方法。庆大霉毒10支(8万支)、黄连素(2支0.10g/支)、黄芪多糖2支(0.10g/支)、复方敌菌净片100粒混合浸泡l0min后搅拌均匀,仔猪每1kg体重喂腹混合液2ml,因球虫感染引起的用抗球虫药进行治疗,因消化不良引起腹泻的母猪,用小苏打60-80g分4次内服,酵母片50-100g分4次内服,仔猪可口服少量酵母片,用痢菌净粉结合治疗;因环境卫生、冷热应急引起腹泻的,除加强管理外,病重仔猪适当应用黄连素、痢菌净治疗;因低血糖引起的,用50%的葡萄糖溶液5~10ml/次口服或腹腔注射,脱水严重者应及时补液,可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500ml、维生素C注射液10ml、庆大霉素注射液10~15万单位混合一次静脉输入,每天1次,连用3d。在饲料中拌入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用量按说明),对绶解脱水和控制继发感染有较好作用。综合防治效果
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我县规模养猪场哺乳仔猪腹泻的发病率由前几年的25%下降到8%,因腹泻引起的死亡数占仔猪总死亡数的比例由前几年的24%下降到6%。新生仔猪在20日龄前基本上无腹泻发生,20日龄以后的
仔猪以母乳为食逐渐转以饲料为食仅有少数仔猪发生腹泻,但腹泻较轻,较易治疗,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心得体会
规模化猪场规范化,细致化,的母猪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仔猪腹泻。产房的环境卫生也是小猪健康的保障。必要的产前产后母猪保健,和小猪的保健可以防止小猪的腹泻。产房母猪的饲喂管理可以确保母猪健康,提供健康营养的乳汁,减少小猪的发病。小猪腹泻能够及时的发现并对其正确的治疗可以防止腹泻大面积的发生。参考文献
[1] 刘书亮,王红宁,陶勇等.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的药敏区系调查 [J].中国兽医杂志,2001,37(9):18-20 [2] 夏 旭.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05,27(3):32-33 [3] 吴两福,仔猪黄白痢的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05,27(4):48-49 [4] 吴永秀,赖思纯,李大富。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6):58-59 [5] 胡建和,李敬玺,王天有,等.集约化猪场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J].河南畜牧兽医,2001,22(6):28 [6] 王国强.规模化养猪场仔猪黄白痢的控制[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20(1):25 [7] 孙科业.仔猪腹泻病的诱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猪业,2007,(1):54-55
[8] 郭立军,张 进.仔猪腹泻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45-250.[9]阎中一,张海龙 仔猪白痢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07):63-70 [10] 刘 伟.仔猪白痢的鉴别与防治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40-48 [11]李庆菊,黄维.中西医结合治疗仔猪白痢 [J]农技服务2008,(8):32-45 [12] 兰罗勋,赵骏新.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8,(5):107-10 [13] 陶思源,高庆海,吕仁洪,等.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病源的分离与鉴定[J].现代畜牧兽医,2005,(6)89-[14] 刘玉芹,张秀英,朱琪.仔猪黄白痢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1,(5)102-114 [15] 郑兆来 猪痢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J]-农技服务2007,(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