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严格控制村级新增不良债务的通知
关于严格控制村级新增不良债务的通知
各街道工委、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区直各部门,驻区各单位:为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逐步消除村级债务造成的严重影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39号)和省、市有关控制村级不良债务的有关规定,现对控制村级新增不良债务作出如下规定。
一、严格执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村民委员会必须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和重大项目预决算方案。年度支出必须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已经预收的各种承包款要按年度使用,不得寅吃卯粮。
重大项目预决算方案可以跨年度编制,方案必须明确资金来源计划、支出计划安排和项目应达到的目标。按照“村财民理乡监管”的要求,预算方案由村“两委”会讨论提出,民主理财小组审议,报街道、开发区“委托代理”领导小组审核,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在公开栏中公布。超出预算收支或需增加预算项目,也必须按上述规定程序办理。预算实施和决算情况要于公开日一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严格实行村级日常开支备用金制度。村级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村级所有收入全部纳入委托代理结算中心,严格实行日常支出备用金制度,备用金制度和日常开支按照纪发〔〕8号文件执行。
三、严格实行重大项目支出监督制度。村级需进行重大项目支出的,经村“两委”成员、民主理财小组研究,报街道、开发区审核批准,然后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按照纪发〔〕9号文件实施。重大项目在实施之前必须足额落实好资金。街道、开发区要全程参与对村级重大项目的监督管理。
四、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村集体发生的非生产性开支必须取得税务发票或合法凭证,对违反规定报销入帐的,由审批人、入帐人员共同承担相应责任。村干部报酬发放标准由街道、开发区根据村里实际核定,以当年实际发生数额为准,一年一清,不得超额发放,不足部分不准挂账。以往拖欠村干部报酬已经挂账的,一律纳入“应付工资”科目内核算,不准计息。严格控制村集体管理费用,对能够实行指标量化管理的费用必须确定限量指标,实行总量控制。
五、严禁举债用于非生产性支出。村民委员会一律不准通过借、贷、集等途径弥补管理费、福利费等非生产性开支资金缺口。村级报刊订阅要严格执行小村500元、大村800元的限额标准,不得举债订阅。
六、严禁举债兴办公益事业。兴办公益事业必须坚持量资而行,先筹资后干事,不得举债兴办,严禁村干部先垫支后挂账。凡需要村民出资出劳兴办公益事业的,必须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公益事业项目必须按照实施重大项目的有关规定审批办理。
七、严格实行不良债务增长责任追究制。各街道、开发区要高度重视控制村级新增不良债务工作,把制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严加控制。对违反规定新增不良债务的村,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处分处罚。在村级新增不良债务未化解前,街道、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拔重用,不得交流任职。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化解新增不良债务的街道、开发区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
“村改居”后,原村集体资产尚未进行股份化改造、仍由社区居委会管理的社区,按照本意见执行。第二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7〕87号 【发布日期】2007-10-18 【生效日期】2007-10-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
(粤府办〔2007〕87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广东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5〕50号)精神,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着力控制债务规模,积极消化历史债务,努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个别地方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存在较大漏洞,违规举债和超规模举债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较快增长的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切实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意识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庞大,增长过快,管理无序,扰乱了地方经济秩序,影响政府正常运作,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各级政府必须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清醒认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债务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按照粤府办〔2005〕50号文的要求,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严格控制债务增长,逐步化解历史债务,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在地方财力可承受范围内。
二、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一)严禁违规举借地方政府性债务。各级政府举借债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以地方政府或财政作担保举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财政部关于规范地方财政担保行为的通知》(财金〔2005〕7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银监发〔2006〕27号)等有关规定,不得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新的打捆贷款协议或授信合作协议。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的规定,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对违规举借政府性债务的,按规定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
(二)不准超规模举债。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政府性债务余额已经达到或超出政府性综合财力,或者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已经达到或超出当年政府预算内财力的地方,不准再直接或变相举债。
(三)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收支计划管理。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政府专门成立的基础设施性企业,为提供基础性、公益性服务直接借入或提供担保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全部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管理,接受有关部门监督。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财力和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合理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报同级政府审批后执行,并抄报上级财政部门备案。在本级政府批准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前,各有关部门(单位)原则上不得举借新债。计划执行中如需调整,应按规定程序报本级政府批准,严禁在计划外举债。
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债务收入,安排债务支出,按时偿还债务,并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要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对下级政府债务收支计划编制与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对超规模制订债务收支计划,随意变更债务收支计划,不按计划组织债务收入、安排债务支出的,要督促其及时纠正,必要时报请同级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按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加大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和偿还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工作,全面清理核实债权债务关系、借贷时间、借款数额及用途、还款期限、利率约定、偿还情况等,确认债权债务主体,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对清理认定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要登记造册,设置明细台账,建立债务会计核算和报告制度。同时,要逐步建立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请各地级以上市政府于2008年6月30日前,将清理情况报省财政厅。
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对逾期债务的偿还力度。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已经达到或超出当年政府预算内财力的地方,每年政府预算必须按不低于新增预算内财力的10%安排还债支出,重点用于偿还应由政府直接偿还的债务。
四、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统一归口财政部门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统一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各级财政部门要尽快明确具体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监控和预警。要制订完善债务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健全债务管理机制,组织编制和执行债务收支计划,监督债务资金使用,按期偿还地方政府性债务。
(二)制订化解旧债措施,建立偿债机制。按照“谁借债、谁受益、谁偿还、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举借债务的各级政府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主体。各地要在债务清理的基础上,对现有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分类汇总,明确界定必须由政府负担的债务,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要通过收欠还债、核销减债、债务重组转债、资产变现还债和财政安排资金还债等多种方式消化旧债,切实降低和消除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潜在风险。凡旧债偿债措施不明确、偿债机制不落实、偿债效果不明显的,不得再举借新债。
(三)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情况以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制订债务监控指标体系,对当地债务规模进行跟踪监控,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防止发生债务危机。同时,要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和各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合作,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工作纳入金融风险预警管理,严格贷款审查,密切跟踪监测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健全信息共享分析制度,及时进行风险预警。省财政厅要在各地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和做法,统筹研究制订全省性的债务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各地债务风险苗头,指导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化解风险,切实维护当地财政和经济稳定。
(四)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对债务规模、新增债务、债务偿还额、资金使用绩效等制订管理目标,明确债务管理责任,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跟踪问效和考核。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考评制度,重点对下级政府债务的清理核实、债务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债务管理目标和责任落实、建立偿债机制以及债务规模控制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给予财政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研究制订,报省政府同意后实施。
(五)把控制债务规模和化解旧债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内容。各级政府要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作为本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省的部署和要求,建立完善债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并立足自身,努力化解现有债务。要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要建立定期考核通报制度,对成绩显著者,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甚至违规举债造成债务过度扩张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六)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债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在财政部门制订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大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力度,督促各地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和人员培训等基础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地方政府性债务核算和统计管理,建立完善有关操作规范。要切实做好账务登记和会计核算工作,按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原始凭证和资料;已遗失的资料,要及时采取措施补救。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确保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财政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关于制止发生农村义务教育新增债务的通知
**县清理化解农村 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化债办„2011‟ 号
文件
关于制止发生农村义务教育新增债务的
实 施 意 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根据山西省财政厅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教育厅 山西省审计厅 山西省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制止农村义务教育新增债务的意见》(晋财农改„2011‟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制止教育新债发生的责任意识 制止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坚决制止发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对维护农村中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
弹隐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重要性,把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摆上议事日程,制订具体措施,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不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二、统筹规划,足额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资金 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的规定,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坚持“必要、必需”的原则,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控制学校校舍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保证计划投资及学校校舍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严格执行有关新上建设项目的审批、备案制的规定,对确需新建的基建项目添置教学设备的,由学校提出申请,经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审核,报县政府批准。县政府将统筹落实全额资金,确保应建、应办项目足额安排资金,实行政府代建制和政府采购制,确保学校不因新的建设项目和添置教学设备而产生新债。
三、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农村义务教育新增债务发生
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收支行为,健全监管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努力保证从制度上约束新增债务行为,防范和制止新债发生。
(一)规范学校经济管理活动。县教育部门及各学校要坚持执行“八不准”,坚决纠正经济管理活动中各种不规范行为,从源头上防止新的教育债务发生。一是不准以任何名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和个人借款弥补收支缺口;二是不准为任何单位、个人贷款提供担保或抵押;三是不准擅自采取由施工企业垫支等手段新上项目;四是不准擅自举债兴建工程;五是不准举债发放职工工资、津贴、补贴及解决办公经费不足;六是不准铺张浪费或随意增加非业务性支出;七是不准各项支出延期入帐;八是不准虚增或隐瞒账外收入。凡违反上述规定形成新债的,一经查实,要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二)强化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学校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建立“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学校公用经费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开支,重点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学校预决算、工程项目招投标、资金审批领用、银行账户管理、票据管理、借款审批等各项制度,严把资金收支的审核关,严格控制非业务性支出,确保学校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严格执行核定的学校经费预算,坚持“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确保各学校不因超预算安排项目开支而产生新债。
(三)规范学校项目管理,严格控制建设成本
一是严格实行教育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今后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校舍维修改造及大型添置一律实行报批制度。项目实施前,学校要向县教育局上报项目建设申请,县教育局审定下达计划文件后方可动工。未经县教育局批准的建设项目、维修改造项目严禁擅自动工。对不按程序、违规建设的,要严肃追究学校校长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县教育、财政部门要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建设资金,工程筹资和支付都必须按有关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时序予以办理;严禁超时支付工程款;所有工程款票据必须符合税务部门的相关要求,严禁使用承包方材料发票冲抵工程款;严禁任何学校采取垫资、集资、借贷等方式产生新债。
三是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严禁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更改建设内容。新上的项目必须做到有预算、有立项、有经费落实,坚决制止“小立项、多变更、大决算”的现象出现。
(四)建立学校债务动态监控机制。要建立县、乡、校三级校级债务监测预警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合理确定债务监测指标和债务警戒线,加强对学校债务风险的评估和监控,定期跟踪分析债务变动轨迹和趋向,预防和控制由债务引起的突发事件。对发现的新增债务问题,要及时查清原因,迅速整改到位。
(五)健全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新债发生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对违反规定、擅自举债建设、举债发放教职工津补贴、举债运行等行为,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从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县教育局将会同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学校负债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专项检查,及时掌握学校债务动态,并将负债情况纳入学校工作目标考核、领导职务变动考评范围,对存在负债金额的学校,要追究学校校长的责任,学校主要负责人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学校不得评为先进单位,新债未化解前,校长不得提拔,不得异地任职,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化解新债的学校校长,要予以免职或责令辞职,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四、严明纪律,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有关制止新债的规定,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力度,坚决制止“一边清理旧债、一边产生新债”和“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发生,坚决查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违规举借新债的行为。对违反规定擅自上项目、搞建设、借新债的乡镇和学校,要按照“谁借款、谁还债”、“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
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主题词:农村 制止 新增债务 实施意见 抄 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
2011年3月10日 印发
第四篇: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通知
2011
3**乡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通知
各行政村、乡属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会议精神,严格控制我乡“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规模,特下发此《通知》对我乡“三公”经费进行规范。
一、公车购置及运行方面。加强公务用车编制管理,严格控制公务用车总量;进一步细化公务用车配备更新标准,严禁超出规定标准配备更
新公务用车;强化公务用车的使用养护管理,加大对公务用车“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的监督检查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二、公款出国(境)方面。要从严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数,切实防止公款出国(境)旅游反弹;严格经费先行审核制度,2011年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数实行零增长;实行责任追究制,将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出现公款出国(境)旅游情况的,既追究团组负责人的责任,也追究派出单位领导的责任。
三、公务接待方面。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范围,不得将非公务接待活动纳入公务接待范围;严格控制接待经费开支标准,严禁以会议和培训名义列支公务接待费用。平级公务往来不设公务接待,区级接待规模为500元以下,市级接待规模为1000元以下,市级以上公务接待酌情增加。
另外,控制差旅、会议、文件等一般性支出,大力推进信息工程共建共享;大力节约水电油费用支出,推行能源资源消耗定额管理。
乡纪委将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力度。
中共**乡纪委
2011年6月13日
第五篇:关于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乡、村两级不良债务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金融部门上门催款,建筑队封锁校门、村门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离任干部为了达到解决自己经手借贷债务问题的目的,不择手段强行霸占财物。乡村债务已成为乡村两级组织的沉重包袱,不但影响了乡村两级正常的工作运转,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使一大批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由此引发的各种纠纷居高不下,且金额大、人数多、言行偏激,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乡、村不良债务大多产生2002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之前,主要是乡政府、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为了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兴办企业或完成各种税费任务向社会经济组织或公民个人借贷,由此发生的债务与债权关系。根据调查不良债务,乡本级负债266万元,村级负债522万元。
第二,债务数额大,逾期债务多。统计资料表明,乡负债266万元,村级负债52万元这些债务,绝大部分逾期未还,至少已拖欠5年以上。
第三,借贷方式不规范,资金占用费高。乡村债务资金来源于民间、农村基金会和国家金融机构,其中私人借贷最多,且借贷方式不规范。小额的借据只是写个条子,即使是大额借据内容也不齐全,但大多挂在乡级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帐上。
第四,债务用途多种多样。有的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等各种硬性任务不得不高息举债,靠借贷完成任务,这样造成了“县把缺口留给乡、乡把缺口留给村”的现象。按任务应收的税费又收不上来,从而造成乡村经济困难,乡村干部正常工资、补贴、办公费、招待费及会议费用兑现不了,借新还旧债,负债运转,日子难以为继。
第五,征收困难,由于受到天灾人祸造成减产减收的农户、土地纠纷、举家外出务工,造成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及农村孤寡老人户,军属优抚对象不宜收缴,个别钉子户、恶势力长期抗税,干部不敢收缴,使陈欠量逐年增加。乡村两级为了保任务,这样就长久导致乡村两级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根本无法维持乡村组织正常运转。另外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及农村孤寡老人户他们不缴交任务,年底还须政府发放困难救济。
第六,超越乡村财力负担,大规模建设形成债务。如岗村为搞“普九”达标建设,标准高、投资大,在建教学楼过程中,先后投资30多万元,其中群众集资不足2万元,差额近28万元完全靠借贷解决。楼村于1999年修大桥,先后投资40万元,在群众中仅集资3万元,缺空的37万元靠借贷解决。
第七,实行分税制后,乡镇财政按照“超收自留、短收自补、各项增支自行消化”的办法。在这种体制下,乡镇财政入不敷出,加上供养人员多,负担越来越重。
第八,税改后上级拨付各村转移支付,大部分用于还债,有的干部,应付日常性开支、逢年过节发工资等还要继续垫付。
第九,实行税费改革以来,农村农民负担真正得到了减轻,收入大大提高,干群关系也进一步密切。但由于国家政策规定不允许收各种陈欠,又暂不收“一事一议”,从而使不良债务问题演变成一个易于引发各种纠纷和社会矛盾。
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陈欠面广、人员变动大、债务总额数量高等复杂原因,化解的难度越来越大。怎样使乡村干部能卸下重负,轻装前进,以达到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目的,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先清理,后处理,谁借款,谁还债;谁担保,谁负连带责任的原则,在摸底分类的基础上落实债权债务,明确归还期限。
第二,有些问题是由于国家政策因素造成的,市、县无法解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予以“豁免”或“挂帐”。
第三,树立“减债就是政绩”的观念,对乡镇财政建立强有力的消赤减债约束机制。坚决制止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各种达标创建,建立新增债务报告核准制度。同时,要广开财源,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盘活闲置资产,以资产收益或变现收入消赤减债,切实减轻财政负担。
第四,着力推进财政创新,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要更新理财观念,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解决管理松散,支出缺乏预算约束,缺乏监督,随意性强,机关运行成本大,人为加重了乡村负担。
第五,加强“乡财县管、村财乡管”,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规范了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能够较好地杜绝不合理支出和各种违规、违纪支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第六,取消农业税、特产税,这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兄弟的关怀。但我们认为,农业税尾欠还有要继续追收,即使追收尾欠会增加乡村干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应对欠税户采取统一通过法院或专门机构起诉,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追收。通过追收尾欠,以正法纪,得民心,让已缴税户.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