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级组织运转的调查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村级组织运转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纪晓敏 刘长禄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2期
村级组织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农村社会局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农业“两税”后,村级组织不能正常运转的问题及矛盾日益突出。这个问题如不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制约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村干部发挥工作积极性,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此,我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大安市的月亮泡镇汉书村、殿元村、两家子镇同权村、同胜村和四棵树乡建设村、德昌村进行了村级组织运转情况的调研,初步了解掌握了全市村级组织的运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分析了村级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展前景。村级组织运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经费不足,制约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我市共有18个乡镇223个村,大部分无工业或其他村办企业,只有极少数的村有相当少的机动地发包收入,完全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发放村干部工资及维持工作运转。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无法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级发展后劲不足。如同权村是中等类型的村,2008年经费支出总额比2003年增加了24500元,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经费支出增大。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增加了村屯环境整顿治理等费用,扩大了经费支出的范围。
1.2 集体经济收入有限,不足正常办公经费
从调查结果看,大安市80%以上的村没有村集体收入,只有10%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村有一些土地转让和集体房屋租赁以及有机动地、草原、林木的村,有一些收入。如两家子镇20个村只有4个村属于油田周边村,略有收入,其余16个村运转完全靠财政转移支付勉强支撑。
1.3 村社干部工资过低,影响工作积极性
大安市村级干部工资平均1815元,最高3800元,最低500元,而且没有养老保险和退职补助等,严重影响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工资过低,工作任务繁重,经济困难的村谁都不愿意当村干部。有的因待遇低主动要求辞职,致使一些有能力、有水平、有头脑、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纷纷外出打工,谋求发展。
1.4 村办公室破旧不堪,维修费用过大难以承受
我市有的村还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原村集体资产被变卖,现办公地点设在村小学或村干部家中。即使有村办公场所的,大部分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破旧不堪,维修费用过大,难以发挥指
挥部的职能作用。一小部分村办公室比较完好也需要维修。村级组织的硬件设施是极不完善的,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1.5 村级组织负债率高,妨碍正常运转
大安市223个村都有不同程度的负债。据2008年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统计,村级债务总额为9022万元,村均40万元。在新农村建设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中,一些村贪大求全,举债建设,负债高达701万元。许多村无能力偿还债务,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负债额之大,负债率之高,成为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一个绊脚石,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1.6 “一事一议”筹资难议,阻碍村级公益事业发展
由于现在村级经费困难,农村公益事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数量有限不说,还常常锣鼓不齐,“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办”,搞得村干部无所适从,十分被动。村民代表会议难以开成,绝大多数村民代表认为村级组织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待。通知开会时都以自己农活忙为由不参加,或者参加会议没秩序,使很多应该通过的事项得不到及时通过,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1.7 村级干部素质偏低,不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村干部多在农民中选出,人员变动较频繁,加之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专业培训很少,其素质得不到提升。村级干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素质偏低,见识短,缺乏与外面世界的沟通能力。村级干部长期不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没有机会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没有切身体会,不可能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不可能学到外地好经验好做法,不可能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尽快提高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村级组织运转的展望与思考
就目前村级组织的现状而言,其前景是不容乐观的,与农村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单靠村级组织自身发展来解决运转问题,那是难上加难,无法实现的。我们认为,各级各部门要和村级组织联动,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抓起,才能真正解决村级组织运转问题。
2.1 开源节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永恒的主题。开源和节流、增收和节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少花钱多办事,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须遵循的规则。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的核心问题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首先,要解决开源问题。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项目支持等,鼓励和帮助自身发展能力薄弱的村级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广开增收渠道,发展特色产业;要帮助村级组织多渠道融资,加大和增加收入,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发展实力,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水平;要鼓励村级组织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搞好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增加村级收入,从根本上为村级组织的运转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要解决节流问
题。要严抓细管节约集体开支,加强管理,节约集体开支,严格执行制度;要加强审计监督,重视对村干部的教育,增强其集体观念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防止假公济私和贪占挪用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第三,要解决盲目建设和摊派问题。各级各部门和村自身,绝对不能不顾实情盲目搞政绩工程,特别是举债搞政绩工程,增加村级负担。要严控上级部门尤其是特权部门对村级组织的摊派行为,以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2.2 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就目前村级组织现状而言,在短期内靠自身能力解决正常运转经费问题是不可能的,这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对村级转移支付的力度,弥补村级组织资金缺口,增加可支配的财力,保障村级组织正常有序运转。二是安排一定数额资金,帮助无村办公室的村和村办公室无法使用的村予以新建、翻建、维修。三是对村级债务,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及时有效地化解村级债务,尽早地卸掉影响村级组织快速、健康向前发展的包袱,为确保村级正常运转,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积极的财力支持。
2.3 加强干部培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村级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宣传者、引导者、实施者的各项重要角色,任务艰巨而繁重。要有足够的政策理论水平、觉悟、才干和见识才能担起重任,所以要重点加强对村级干部思想观念及各种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同时,还要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长才干,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税费改革后,村级干部的工作职能已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发生转变。在新的形势下,村级干部要不断地调整发展思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新农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和带领群众发展各项产业、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面来。要制定科学的村级发展规划,强化科普意识,对村民广泛进行产业技能培训,依靠科学引导、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发展适销对路的农村产业,培养一代具有专业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真正成为引导农民科学致富的领头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篇:组织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镇按照中央、省、市县部署,坚持以“*”为指导,以“三级联创”为载体,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12个村“两委”班子健全,基本实现“五个好”村党支部。通过培训,镇村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普遍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真诚关心群众的意识普遍增强。
目前,全镇有村级党组织12个,其中4个村设党总支,8个村设党支部,共有农村党员874名,小学文化及以下党员456名,中专以上14名,30岁以下党员33名,60岁以上党员334名,20*年12个行政村实现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32万元,比20*年增加308万元,增长58.8%;总支出716万元,比20*年增加272万元;最高的村年收入146万元,支出达166万元;最低的村年收33万元,支出达36万元。虽然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较高,但其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款,可支配收入较少,村级经济薄弱,特别是从当前我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状况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因而,村级组织和村级经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二、存在的问题
1、有极少数村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不强。镇在配备村级组织建设中注重村书记选拔,而忽略支委人选,少数村书记统领能力不强,缺乏驾驭村“两委”班子的能力,个别村“两委”关系不够协调,甚至形成严重对立。
2、少数村干部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陈旧。少数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把一些可以通过思想工作解决的问题复杂化,积怨增多,形成隐患。遇到矛盾绕道走,当“老好人”、“和事佬”。
3、村级后备干部匮乏。由于传统观念有私心杂念等因素,在职班子对后备干部的选拔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应付检查,导致后备干部不足,使有些村班子出现“不调整不行,调整无合适人选”的“两难”境地。一时无法找到合适人选,此外,少数村与存在书记、主任暗中较劲问题。
4、村党支部工作思路不清,发展农村经济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素质不高,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低。主要表现在村干部大多文化层次较低,思想解放不够,发展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能顺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寻找出路,因而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在一些村干部中还普遍存在抱摊守业的思想,认为只要把镇里安排的常规工作干好了,任务完成了,就是尽到责任了,还没有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真正当作大事来抓。少数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村集体积累少,极少数村甚至是“空壳”村。“有钱办事”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严重影响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5、资产管理不完善的问题。有的村财务管理不规范,集体资产存量不准;有的村忽视集体资产管理,出现了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有的村发展公益事业不能量力而行,而是举债办事,给村集体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有的村虽然集体积累相对较好,但没有把现有积累管好用活,使之实现最大效益。
三、下步工作及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切实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调查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三级联创”为契机,按“五个好”标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星级评定”要求,做好“争先创优”工作。以开展“三级联创”、创建“五好”村党支部等活动为载体;以富民、为民、利民为核心,增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以公道正派为规范,为加快发展、富民强镇提供坚强保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三级联动,互相促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通过活动,切实履行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职责。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是要拓宽用人渠道。农村基层干部选任要把选准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关键,把那些思想品质好、政治上过硬、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干部选上来。要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打工回乡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的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对暂无合适人选的,可以采取公开选聘或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党员干部任职或挂职的方式选拔村干部,并注意搞好传帮带,培养当地的干部。二是政治待遇要提高。要紧密结合乡镇机构改革,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鼓励乡镇干部到村级组织任职。三是经济待遇要加强。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不断改善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工资可以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其他定职干部工资由村自行解决,逐步把村干部工资由镇承担转变到创业增收上来。同时,建立健全在职村干部工资补贴最低基数保障制度、退职村干部养老金保障制度。四是工作环境要改善。要科学制订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和改进村干部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在强化村干部抓经济发展促农民增收的责任的同时,也要维护村干部的合法权益。
3、健全村支两委协作共事机制。一是明确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强调村党支部是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各自章程开展工作。二是在村一级普遍设立“三会”,即村支两委联席会、党员议事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并对各自职责明确规定,使村级各种组织有职有责,分工明确,运转有序。三是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和议事程序。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统一决策程序。
4、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党员教育培训力度。一是突出农村政策和宗旨观念的教育培训。结合农村党员冬训工作,扎实学好政策理论,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激发农村基层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心实意为群众造福。二要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组织他们学习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可通过播放实用技术录像,建立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提高学习效果。根据不同村的实际需求,分门别类,分期分批轮训基层干部和农民党员,把课堂教学同参观考察、开阔眼界结合起来,使农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从而增强农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带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 提高。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发 挥领导核心作用,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5、丰富基层组织建设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近几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证明,扎实有效的党建工作内容必须借助于丰富多彩、生 动活泼的形式来实现,必须紧密联系农村基层实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抓有效的载体,提高农 村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根据当前形势和基层特点,在抓活动的过程中,既要沿用过去曾行之有效的一 些作法,如三会一课制、结对帮扶、专题讲座、竞赛评比、文明创建等,又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心态变化,探索出一条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于丰富的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简单刻板的说教做法,并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村支部活动正常化问题上。
6、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在新形势下,要保证农民党员发展质量,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根据目前我镇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存在的问题,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吸引争取并举,在壮大队伍上下功夫。要在切实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的同时,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和途径,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政治思想工作。可通过共青团组织,吸引他们,对他们先进行“三观”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从小树立共产主义信念。二是坚持从严要求,在培养队伍上下功夫。要本着严格规范、确保实效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建立起操作性强,具有约束力的具体工作制度,推动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坚持择优汰劣,在优化队伍上下功夫。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考试、考核制度,对那些政治思想进步快,条件成熟的,要及时吸收入党;对那些基本素质不高,入党动机不纯,群众威信偏低的要果断调整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第三篇:村级党建组织调查与思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直接服务“三农”的村级组织,如何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最近,笔者就服务型村级组织建设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得到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建设服务型村级组织是时代的呼唤
调查过程中,基层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在推进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建设服务型村级组织,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第一,新农村建设为村级组织拓宽了服务空间。党的*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让村级组织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指明了方向。村级组织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村级组织的服务工作不应只拘限于少数几个节点上,而应覆盖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建立新组织、塑造新风貌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必须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使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创建文明村为主导,塑造新风貌,完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
第二,农村税改为村级组织腾出了服务时间。2002年以来,广大农村相继推行税费改革,国家又先后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和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奖励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随着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民主管理权和经济收益权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免征农业税后,村级组织职能发生了根本转变,基层干部不再催粮要款,可以从税费收缴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这就要求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把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审、批、管”转变为“扶、帮、促”,切实下移工作重心,变过去的直接指挥为出谋划策,变过去的行政命令为服务引导。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努力打造服务型村级组织。
第三,农民思想的新变化要求村级组织加强服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加大。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民群众的温饱即安、减负即稳等小农意识已逐渐减弱,其所思所虑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农民迫切希望有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渴求增收致富;希望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改变自身环境;希望转移富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希望改善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希望解决农村医保等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后顾之忧。这就要求村级组织必须切实增强服务观念,努力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服务。同时,做好群众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防止强迫命令;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提高思想认识,又要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增加了群众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放弃某些过时的旧方法,更多地采用说服教育、抓点示范、服务引导等方法,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融洽与群众的感情上着力,在密切党群关系中体现先进性;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带着真心实意去工作,带着深情厚意服务群众,在深怀爱民之心中体现先进性;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恪守为民之责中体现先进性;要敢于创新,注重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求实效,在善谋富民之策中体现先进性;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实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在多办利民之事中体现先进性。
总之,建设服务型村级组织,符合群众意愿和时代潮流,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建设服务型村级组织面临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基层干部群众所期盼的服务型村级组织,是一个以服务为导向,以民生为根本,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基层组织。从目前我县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来看,还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是,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我县村级组织总体上还是一个以管理、控制为主的组织,领导方式还没有实现由直接领导向更多地发挥间接领导和服务协调的转变,表现为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职能不突出,服务手段有差距,没有形成全程式、经常化的服务体系。目前,大多数村级组织都把服务重点放在水、电、路、渠等硬件建设上,科技、信息、文化、法律等软环境、软服务远远跟不上,农民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难以满足。
二是,阵地建设不强的问题。目前,全县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阵地”的目标,但是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全县村级活动室不足90平方米的有60个,占48.4%。土木结构的有13个,占10.5%。村级活动室非集体所有的有15个,占12.1%。大部分村级组织阵地基础设施不全,条件简陋,影响了村级组织阵地作用的有效发挥。还有相当一部分村级活动室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低,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活动室闲置浪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三是,服务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县村级组织普遍运转困难,公用经费缺乏,外援资金有限,在服务群众方面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村支“两委”做起服务工作来就象“泥田拔萝卜——吃一截揩一截”。当前,全县124个行政村中,有35个村尚有负债,占28.2%。村集体经济在万元以下的有40个村,占32.3%。村集体经济在5万元以上的仅有4个村,占3.2%。
四是,服务队伍不齐的问题。村级干部力量薄弱,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全县共有村干部396人,村均不足4人。其中,女干部仅有11人,村干部平均年龄44.8岁。全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老化、知识退化、思想僵化、作用弱化等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全县共有农民党员4932名,其中60岁以上的高达1497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30%;35岁以下的607名,仅占总数的12%。全县750余名党员缺乏帮带能力,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强,已严重困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劳务输出使农村有头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人才纷纷外出,社会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大多数村都缺乏服务队伍。
三、建设服务型村级组织的对策建议
建设服务型村级组织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县、乡党委必须将其提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恪守执政为民,按照实际、实用和实效性相结合,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从服务理念、服务职能、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服务型村级组织建设。
第一,转变工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把建设服务型村级组织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大事来抓。县、乡党委要进一步明确和调整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引导村级组织把工作重点放在政治领导、决策主导和服务向导上来,带动村级其他组织共同搞好服务。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制定和实施建设服务型村级组织的中、长期规划,采取组织推动、政策拉动、典型带动等办法抓好规划落实。
第二,加快人才储备,建好服务队伍,把村级组织建设成人才相对密集的新型组织。一是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注重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完善“两推一选”、“两推直选”的方式,推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真正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人,选进村级组织班子中来,尤其要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高度重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后备干部培养。二是要以提高党员素质为重点,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机制。依托省市农村党员培训基地、乡村主导产业,按照党员意愿确定种植、养殖、营销、加工等方面的培训内容。根据农村党员的年龄、知识、能力结构,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抓培训。依托党员电化教育、远程教育,免费提供致富信息、农业技术培训。依托县委党校、职教中心,分产业举办党员致富能手骨干培训班。依托村党员活动室,举办实用技术普及班。依托县乡农业服务中心,吸收农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建立专兼职农业技术推广员队伍,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三是要大力发展能人入党,实施能人治村,支持能人创业,通过联合培养、上挂下派、引进招聘等方式选拔农村紧缺人才,不断充实村级实用人才库。以党员为主体建好科技特派员、文艺演出队、治安联防组等专兼职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经常性和专业化的服务。针对群众在政策、信息、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整合县乡涉农技术人员、乡村干部、致富能手和义务工作者等力量,组建各类以党员为主体的为民服务小分队,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难题。
第三,建好活动阵地,构筑服务平台,搭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村活动室建设水平,做到有场地、有设备、有制度、有标志、有档案、有资料、有活动,加强管理和使用,确保村级组织阵地充分发挥作用。以村级组织活动室建设为中心,整合建设村级医务室、连锁超市、农民夜校、广播室和警务室,努力把村级组织建设成为村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是要依托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大力开展农民思想伦理教育、农村富裕劳动力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掌握技术和信息,增强致富能力,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要教育、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及时收集整理农技知识、农产品加工、市场供求信息及各项惠农政策,利用村务公开栏等宣传专栏进行适时公开,定期更新,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实现科技信息在广大农村的快速传播。四是要依法建立完善村民议事制度,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落实村民民主自治,让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五是要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连锁超市、农资销售网点等建在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附近,方便群众参与市场买卖。逐步在全县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消费经营网络。六是要深入开展“百村法律大讲堂”活动,依托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发动和依靠群众抓好社会治安、群防群治、防火防灾等工作。积极推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接待日、村干部轮流值班等制度,对农村矛盾纠纷,认真排查、积极化解、依法调处。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坚持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互谅互让来引导群众。围绕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的要求,组织开展“净化家园村庄文明行动”,倡导培养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七是在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过程中,以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适应农村医疗需求,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重点,大力发展村级卫生事业。
第四,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产业,夯实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要选准选好一条帮助群众致富增收、发展经济的好路子。根据乡村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选准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点,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对先进村重点做好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抓好集体资产管理;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加大帮扶力度,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围绕土地、山石等资源做文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行“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专业村;对一些交通便利、具有区位优势的村,加快发展商品流通业和租赁业,建设各类市场、商贸街、商业网点。依托自然优势,积极发展农村旅游业、观光农业等,为村级组织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第五,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服务考核,不断提高服务型村级组织的建设水平。要建立广泛联系农民群众的制度,从扩大联系范围、改进联系方式、丰富联系内容、增强联系实效等方面入手,创新村级组织联系群众的模式。坚持和完善县直部门联系村、农村普通党员分片联系群众、党员先进性承诺等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农村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制度,真正做到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与民交流,为民服务。建立和完善集中听取村民意见日活动、农村党员与群众谈心制度,确保广开言路、集中民智。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代理机制,把为民代理的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政策法规、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等向群众公开。坚持群众有需求、干部有行动、组织有服务,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要把为民服务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以制度来规范组织和党员个人的服务行为。重点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产销信息、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文艺汇演等方面的无偿或低偿、有偿服务制度,建立健全群众首问负责、服务需求预测、便民服务代理、服务质量投诉等工作机制,推进服务工作的系统化、高效化和经常化。要把建设服务型村级组织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村级组织经费拨付、村干部待遇保障结合起来,对表现突出的村干部给予养老保险奖励和待遇补贴,优先提拔重用甚至招录进公务员队伍。
第四篇: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黑木耳、圆葱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立足县食用菌协会已有资源,以黑木耳繁育推广专家毕德金开发的系列菌种及技术威望为投资主体,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民间资本联办民营食用菌研究所,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民营化、市场化、实体化,带动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场、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黑木耳加工集团、吉利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4、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民意”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切实加强指导。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切实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培树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联合致富。四是遵循市场规则。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
第五篇:关于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新路。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储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尝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常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
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常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常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黑木耳、圆葱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尝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立足县食用菌协会已有资源,以黑木耳繁育推广专家毕德金开发的系列菌种及技术威望为投资主体,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民间资本联办民营食用菌研究所,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民营化、市场化、实体化,带动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
。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尝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黑木耳加工集团、吉利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尝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4、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切实加强指导。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切实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培树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合致富。四是遵循市场规则。突出优势产业,推进经营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提速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