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15: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刘涛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1期

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机构编制部门改变了原来的设置模式,不再与人事局合署,进行单独设置,成为了党委序列部门。作为党和国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为经济社会建设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目前情况看,机构编制工作在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发挥了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一、机构编制管理的内涵

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管理,是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具有不同于一般行政管理的特点:一是集中程度高。机构设置、人员数额等编制资源是有限的,国家机关为了合理分配和利用编制资源,达到精简高效的目的,必须对其进行集中管理。二是综合性强。由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机构编制管理对象涉及到组织、人事、劳动等多个部门,必须要做好综合平衡、统筹兼顾,具有全局意识。三是应用性强。机构编制管理直接涉及到机构职能、规模的明确或调整以及人员数额、领导职数的确定等工作,具有很强实用性,必须从实际出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当前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编制管理程序需进一步规范。政府机构改革实施前,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人事局合署办公,往往工作中以人为主,先人后编,以人增编,以人设岗,以事增设机构,超配领导干部,同时机构编制没有现行的具体法律法规依据,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手段,对于编制部门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导致编制部门独立运行后,传统工作模式仍根深蒂固,出现了“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定位不准。包括自身定位和单位定位,对编制工作职能不了解;二是流程不顺。组织人事部门在编办独立后没有及时改变工作流程,与编办协调不一致;三是宣传不到位。编办自身宣传政策、设置工作程序方面不细致。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强。

(二)机构改革成果需不断加固。机构编制部门作为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主体,在历次机构改革中,都对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了彻底精简,达到了“瘦身”的效果,但是回顾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我们能够发现一条规律,那就是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样的循环怪圈。察其原因,一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理论和新事物不断涌现,基层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事项也越来越丰富和细化,导致部门管理边缘化,加上上级业务部门要求下级部门设立相应机构,从而造成了基层机构只增不减的现象。二是领导干部随着年龄的增大,改任非领导职务,占用单位编制,工作中不再承担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增加新的人员来满足工作的需要,就造成了超编进人或增编进人的现象;三是机构编制工作缺少一个更为有效、刚性的监督管理方式,部门单位往往在人员编制配备方面处于被动管理,在人员和领导职数配备中“被分配”、“被安排”,人为因素比较多,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才能对领导干部超配、人员超编、私自设立机构的现象清除。

(三)政府职能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机构改革“三定”工作中,部门职能的制定是发挥政府效能、提高政府效率基础和前提,在政府改革中居于首要地位。一是职能是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的基础。界定职能是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的基本前提,前者决定后两者,因此,在“三定”规定中首先是界定职能,根据职能确定机构的设置形式,根据职能的性质、范围、责权轻重、任务量的大小确定人员编制的数量及各类人员的结构比例。二是职能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前提。职能是机构编制的“灵魂”和中心内容,前者决定和主导后者,而机构编制只是职能的载体,是职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职能的实现条件,是职能的派生物。如果职能配置不合理,必然导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混乱,在运转过程中出现职责不清、工作重复、业务交叉等问题。三是职能是界定部门工作范围的依据。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之后,都对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进行了新的明确,重新规范各部门工作职责,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却往往出现政府部门职能运行中的缺位、越位、挑位的现象。一是一些单位没有能力履行国家赋予的管理职能,却没能及时提报相关情况,听之任之,造成了公共服务缺失的“缺位”现象;二是一些单位超越自身职能范围,行使下级行政机关或其他部门管理职能,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致使部门与下属单位之间出现职能交叉、政事不分的“越位”现象;三是职能管理在“三定”方案中确定后,一些部门对于容易的或有利的职能坚决积极的执行,但是一些困难的却避之唯恐不及的“挑位”。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三项措施

对于上述问题,要在加大机构编制工作宣传、强化机构编制意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三点。

(一)要加快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进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编制就是龙头,编制就是法律”。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至今还没有一部正式的机构编制法律法规,机构编制的确定缺乏法规性和科学性依据。因此,从国家到地方尽快制定有关机构编制法律法规成为当务之急。要用法律形式把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对象、内容和范围,设立机构的审批程序,机构编制的法定总额,执行机构编制机关的权限和行为准则,执行监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责任等规定下来。这样,才能保证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性,才能保证机构编制部门能够依法行政,使机构编制得到有效控制。

(二)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树立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是主管机构编制、行政管理体制、机构改革的职能部门。因此在机构编制管理中,要不断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定位,不断树立机构编制的权威性。首先要坚持编制事项的“三个一”制度,即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由编委领导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编委或编办一家行文。那些未经编制部门审核,由部门代党委、政府起草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不应涉及机构编制事宜,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应一律视作无效。上级

业务部门不应以项目、资金、评比、检查达标等手段干预下级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不应对下级的机构编制作出规定,不应要求上下机构完全对应。其次要切实提高职能管理水平。在根据职能变化调整机构编制事项时,必须注重职能依据的客观、真实、准确性,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深入开展调研,充分听取职能调整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充分搜集、审核职能变化所涉及到的相关政策法规依据,做到机构编制调整有理有据;三是做好机构编制调整后的追踪评估工作,督查调整后的机构编制能否正真适应部门职能职责需要。再次,要切实加强实名制管理。所谓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就是将由编制部门核定到机构的编制按规定的类别、特定的程序定编到人,把抽象的编制具体化,使自然人的进编有章有法,让在编人员的身份认定有凭有据。目前我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管理的意见》,建立了“编制使用核准通知单”和“实名制管理登记表”等制度,结合固有的人员编制台账,完善所有入编、销编的登记,形成了台账、名册、软件相配套的管理体系,实现了全程管理、动态管理和综合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使机构编制部门能够全面掌握机构、编制以及实有人员信息,以实名抓管理,以实名促监督,从制度上堵塞各种管理漏洞,有效解决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吃空饷”、混编混岗等各种问题。

(三)要以多样化措施严格监督机构编制。一是要实行内部监督。一方面,机构编制部门要强化机构编制监督职能,将监督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主动进行查处,力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党委政府对机构编制部门的约束,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自查自纠制度、公开通报制度,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约束作用。二是要实行外部监督。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投诉举报制度,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和杜绝“暗箱”操作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三是要实行联合监督。要建立机构编制与人事、财政、组织等部门的相互制约的联合监督机制。核定人员和工资,列入财政预算核拨经费,办理调配、录用、社会保险、工资福利等手续,都必须坚持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编制限额内。要创新实名制管理,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等微机联网,强化联合监督机制。四是出台机构编制管理考核相关管理办法,把机构编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和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的年度绩效考核目标,把对各部门单位机构编制工作的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督促各单位改进工作、考核领导业绩、推行行政问责、实施单位奖惩的重要依据。五是要落实责任追究,切实防止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流于形式。要在各级政府关于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检查各项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实体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和处理办法。要做到责任追究有法可依,责任追究能够操作,责任追究能够落实到位。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离任时,机构编制部门对其任职内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发现有违反编制纪律的,实行追究制。

第二篇:加强机构编制监督工作的思考

加强机构编制监督工作的思考

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增长,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为此,机构编制监督工作应切实做到“三个加强,四个结合”:

“三个加强”,即:

一要加强充实督查队伍,保证督促检查工作的经常化。开展督查工作,就是要求我们机构编制部门,把上级的重要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落实到基层去,落实到群众中去。这就要求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出发,从督查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出发,把那些政治上可靠、工作上得力、作风上过硬的同志充实到督查岗位上,以便切实履行督查职责。机构编制督查是一项联动性工作,涉及面广,与财政、组织、人事、审计、监察等部门密切相关,要保证督查的整体功效,必须主动与这些部门沟通、协调,明确分工,开展协作,真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把关、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强督查队伍建设、发挥相关部门的督查联动作用,切实保证机构编制督查的经常化,充分有效地发挥机构编制督查作用。

二要加强督查制度建设,健全督查工作机制,保证机构编制督查工作制度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久抓下去,就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激励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领导责任追究机制。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一把手要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责任,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纪律和规定的,要追究其责任。二是建立机构编制考核机制。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及本级各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的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任期责任监查。对有严重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领导干部,不得异地任职和提拔使用,并按有关规定追究领导干部责任。要把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之中。当前,要以各级各部门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实行严格的考核责任制。三是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内在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人员工资和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监督制度。这是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约束机制的重要形式,也是机构编制督查的重要依据。有关部门要做好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机构编制是财政预算的主要依据,财政预算控制是机构编制约束的有效手段。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和编制的限额之内,才能核定人员和工资,才能列入财政预算核发经费,才能办理调配录用、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户口迁移等手续。同时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电子化进程,抓紧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等微机联网,强化相互间的约束监督。

三要加强对违规违纪事件的查处力度,确保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权威性。衡量督查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制定了多少条制度,采取了多少种形式,搞了多少次活动,主要看决策和部署是否真正得到了落实,违规违纪事件是否真正得到纠正。对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程序和权限擅自增设机构、提高规格、变更名称、增挂牌子、增加人员编制、超职数配备领导、超编进人的,对“吃空饷”人员隐瞒不报的,以及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应责令违规单位限期纠正,并通知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经费,而且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建议有关部门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机构改革方案和各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实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对有关部门利用手中掌握的资金、物资、项目等权力以及评比、达标等手段干预机构编制工作的行为,要予以坚决抵制,并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机构编制部门报告。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充分体现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

“四个结合”,即:

一要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日常监督重点是对机构编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机构编制数额的控制和人员配备等情况的监督,是整个机构编制监督工作的基础。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事业单位登记年检。通过一年一度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人员结构、经费形式、资产状况及运转情况,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依法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实行人员编制每年双审制度,即“季审制和年审制”。通过每季度定期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逐一进行对照审核和每年年底编制部门与财政部门对财政供养人员的联审制,将财政供养人员情况完全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可以有效控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不合理增长。三是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即“机构编制管理证”和“个人编制证”制度,财政依据两证核发工资和安排财政预算,实行“一人一编一证,人随编走,证随人动,无编不建证,无证不拨经费”。定期对各单位两证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实名制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四是机构编制统计。通过机构编制统计,有助于增强编制部门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宏观把握能力,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针对性。与此同时,注重发挥专项检查的优势和功能,紧紧抓住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检查验收、清理整顿“吃空饷”人员等专项检查的有利时机,找准目标,有的放矢,集中精力解决一批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

二要单位自查与定期抽查相结合。要求各单位每年将其职责履行情况、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增减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告机构编制部门。事业单位自查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认真负责,各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在此基础上,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各家自查情况,以听取汇报、查验资料和实地核查等方式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限期解决。

三要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自觉将监督检查工作寓于机构编制管理的全过程,做到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并重。对部门提出的要求增设机构、调整职能、增加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等事项,事前搞好研究论证,形成有理有据的文字材料,供领导决策。机构编制部门要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敢于“唱黑脸”、“当反面”,切实为各级党委政府把好关、负好责。机构编制事项议决后,不是一推了之、撒手不管,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其机构运转情况、职能履行情况、人员编制配备情况、事业单位登记情况等进行跟踪监督,并逐步形成一种常态,为实现机构编制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要公开监督与自身监督相结合。机构编制部门应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工作原则、审批程序等,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机关事业单位的定编定岗定员情况,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方式向本区域人民群众公开。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等方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和杜绝“暗箱”操作等违法违纪行为。注重机关事业单位自身监督约束机制建设,结合我市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自查自纠制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向本单位干部职工通报制度,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内部监督约束作用,进一步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山西大同市编办 杨飞翔)

第三篇:机构编制管理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时期,社会主义特色机构编制管理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逐步走向成熟。传统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内容、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需求。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机构编制工作这盘棋该如何走活?这已经成为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的问题。机构编制部门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以推进工作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为切入点,主动转轨变型,加快构筑既适应“十二五”规划要求,又符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规律的新局面。

一、明确指导思想,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

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表明了在新的形势下深入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重要性和必要性。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形势、统一思想,全面推进 “十二五”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自觉用“十二五”规划统领机构编制工作,切实做到:一是强化科学发展观意识,把推动发展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强化社会主义特色意识,确保机构编制部门的各项工作不偏不离党和国家的工作方针。三是强化开拓创新意识,以思想解放自主革新为先导,推动机构编制工作上台阶。四是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把以人为本服务于老百姓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五是强化法制意识,把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

二、理顺工作思路,开展调研指导逐步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

要从习惯和满足于完成琐碎具体的机构编制审批业务转变到重视研究解决大的问题上来。在“十二五” 期间,现有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予以转变,从事务型的操作中超脱出来,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积极开展调研,进一步摸清编制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规化编制的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坚持改革创新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加强改革创新和改进管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调动编制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要拣芝麻,更要抱西瓜,把机构编制工作搞新搞活。机构编制管理,管有两层含义:首先要设置红绿灯,按政策规定,按规章制度,控制机构和编制的随意性增长;其次要放水养鱼,不能仅局限于控制,而且要搞活,要用机构编制这个杠杆,促进政府机构的优化设置、编制的合理配置。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三、优化工作方法,要杜决个人说了算为依法依规办事

以往机构编制管理跟领导指挥棒起舞的随意性很大,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树立依法不依人的观念,增强编制就是法律的意识,自觉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机构编制管理从理论上来说,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可操作性极强。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探索科学化、规范化的机构编制管理方法,按照科学原理和定编依据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切实解决靠主观经验判断决定机构、编制的问题。建立机构编制管理新途径,完善以机构编制部门为源头,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套联动的约束机制,切实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加强机构编制督查,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充分体现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堵住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避免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

四、拓宽工作内容,要由完成常规业务向科学管理拓展延伸

常规的机构编制工作内容,主要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项目调研、审批、登记年检、编制统计等规定动作。在“十二五”规划统领下,重视科学管理是搞好机构编制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机构编制要坚持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机构编制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每个环节都联结到一起,形成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升级换代。

五、推进工作取向,要由满足局部利益向追求整体社会效益过渡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繁杂性和广泛性,机构设置、编制审批等都必须纵向衡量、横向对比,定性与定量管理方法相结合,科学确定。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编制部门的重要职责。社会主义特色编制管理理论非常注意机构职能的专门化问题,对此,我们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研究机构的性质,合理划分机构职能,明确职能边界,如此,才能使机构、编制的每一个环节相互协调,高效运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条块不分,上下错位、左右越位、互不到位的问题。使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机构编制管理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社会效益的职责

第四篇:浅谈基层机构编制管理创新(范文)

浅谈基层机构编制管理创新

九三编办 苏月英

创新是做好工作、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机构编制部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发现问题,找出根源,推动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为科学有效地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为实现“和谐英吉沙”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

一、创新机构编制工作理念,努力服务和保障发展稳定大局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进入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面对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对机构编制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我县编办严格按照“精简、高效”的要求,把握大局,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使我县的机构编制工作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局相协调,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

我县编办紧紧围绕当前新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点,在机构编制工作的总体思路上进行了及时调整。一是进一步 1

把握好机构编制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机构编制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具有“集中程度高,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同时,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包含“决策、执行、监督”等诸多内容,涉及组织、人事、纪检、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各个部门对提出编制管理目标,进行研讨,制定方案,实施改革,监督检查等众多环节;涉及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的配置和调整。面对艰巨、复杂、繁重的机构改革和管理任务,编办的职责决定了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要从大局出发,合理进行编制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政府效能的提高。二是在服务我县社会经济方面。我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调整相关部门的职责,紧跟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办理相关的机构编制事项。如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根据上级编委部门的指示成立了援疆办,提升了我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机构级别,为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带动我县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在保障民生方面。积极推进医疗、教育、卫生等行业机构改革,研究调整涉及民生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尤其进一步研究落实教育部门的缺编情况,全面的核定编制,确保了我县每年5%人员的入编情况。为我县人才的引进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在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方面。根据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因素,我县在维稳工作方面,积极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力量的建设,多次向地区编委打报告,要求解决我县9个社区的编制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维稳力量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二、创新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措施和手段,切实管理好机构编制资源

我县积极结合新疆实际,创新机制,强化措施,以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为管理手段,以实施事业单位空编集中管理为重点,基本实现了把机构编制管住、管活、管好的目标。我县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得到了严格控制,基本实现了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

1、推行实名制管理系统,解决了“机构编制管住”的问题 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速,机构编制管理随之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情况。一方面该减的很难减下来,一些职能转移、职能弱化的单位,死守机构编制资源不放。另一方面该加的很难加上去,一些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单位机构编制资源紧缺,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了解决之一重点问题,我县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实名制管理数据库),严把人员信息采集关,机构编制审核关和信息录入关,确保了实名制管理数据库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现在,我县行政、事业单位总计5384人的人员基本信息已经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通过推行实名制管理系统,提高了机构编制的管理水平,形成了机构编制宏观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编制与实有人员的有机结合。有效控制了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整长,机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

2、推行事业单位空编集中管理,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的活”的问题

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速,机构编制管理随之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情况。一方面该减的很难减下来,一些职能转移、职能弱化的单位,死守机构编制资源不放。另一方面该加的很难加上去,一些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单位机构编制资源紧缺,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了解决之一问题,推行了事业单位空编管理,全面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下决心建立动态调控机制,加强动态调控能力。一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对现有的编制量针对我县实际情况既保留又压缩,对机构编制,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旗帜鲜明予以保留;凡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应削弱的,要坚决予以削弱,在总量上努力实现现有机构编制资源的效能最大化。二是要统筹兼顾。既要把住编制进口关,又要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既要顶住压力,又要注意缓解各方面的矛盾;既要守住底线,又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机构编制保障。对空编较多的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按照一定的比例收回,有编办统一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使用;对确实需要增加编制的,我县积极在本县范围内协调解决。三是要提速增效。要在抓机构编制等“硬件”配置的同时,我县认真做好工作制度、运行机制等“软件”的创新。尽量把编制用到保民生、促民生的工作中。

通过推行空编集中管理,我县的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基本稳定。

三、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一是建立“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评估监督机制。要加强对各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公开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职能调整与机构编制状况,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责任,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渎职失职受追究的责任体系。

二是建立机构编制宏观管理机制。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控制编制总量、调整人员结构、实行动态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继续做好日常管理与审批的同时,更加注重宏观管理,更加重视调查研究,更加重视监督检查,逐步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

三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制。要在总结《机构编制管理手册》制度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机构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以名实对应为主要内容、以核准使用为主要手段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做到在编人员、在职人员、预算人员、实际在岗人员“四统一”。

四是建立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机构编制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度,真正将“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内设机构级别、不准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的要求落到实处,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第五篇:基层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级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后,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改变了原来的设臵模式,成为了党委序列机构。这一变化,使得编制部门管理的职能更强了,工作力度大了,社会关注度也更高了。一年多来,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发挥了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局面。但在实际中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给推动编制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贯彻好中央精神,使机构编制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发展轨道,就必须充分重视当前县级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并逐步进行解决。

一、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

1、行政编制供与求的矛盾。

编制的供应与需求,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和要求下大力气严格控制县级机构编制,消化超编人员,另一方面,党政群机关增加人员编制的要求不断。目前县级行政部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问题,主要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县一级政府机构的行政编制十分紧张,各部门、各单位都在申请增加编制,编制部门压力很大。由于编制供需的严重脱节,导致了新设立的单位、职能增加的单位编制不足,政府的派出机构和执法机构普遍使用事业编制的问题。在编制结构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一是

1层级结构失衡,县一级超编较为严重,乡一级则出现空编。二是党政结构失衡。目前县级党委机关、其他机关所占人员编制的比例均高于规定的标准,挤占了政府机关的编制,造成了党政之间编制结构比例的失衡。三是官兵结构失衡。少数单位官多兵少,个别单位甚至是有官无兵。部门编制结构失衡、人手紧张,加剧了编制的供求矛盾。

2、单位超编与缺人的矛盾。在县级部门有一个怪圈,就是单位一方面人员超编,一方面又感到缺人。乍一看,不可思议,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单位里人员编制不可增加,而那些年龄偏大的人员,有的转入离岗退养,有的是其它原因没有上班,然而他们仍在单位编制之列,只是干事的人少了,因此出现了超编与缺人共存的现象。由于人手不足,特别是干事的人不够,于是部门就采取了向下级单位借用人员的办法解决,导致人力资源被层层占用,也出现了混编混岗的问题。

3、上级部门意见与基层实际情况的矛盾。机构编制属于上层建筑,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机构如何设臵,编制配备多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应以社会需要为准则。实际上,在机构编制管理中也经常遇到上级部门意见与现实情况不一致的情况。一是政策法规方面,出现了政策的部门化现象。一些政策法规的起草部门,总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硬把机构编制事项也塞进单项的法规之中去。二是条块管理方面,出现了部门干扰机构编制现象。一般来说,在机构设臵上,自上而下应该是“倒金字塔”式,上下级之间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有些部门总是以本部门工作重要为由,或以达标为要求、以批资金、给设备、给项目为条件,要求下级增加或设臵与之相对应的机构。少数强势部门则通过领导讲话、会议纪要、上级文件等方式实现增加机构、增加编制。

4、基层部门升格与工作规范要求的矛盾。长期以来,机构的升格作为编制部门严格管理的范畴,基层的机构特别是延伸乡镇的机构的级别都是一样的。但是近年来,这种格局出现了变化,垂直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高配,公安派出所、基层法庭和司法所也先后有了上级明确升格为副科级的文件,于是其它基层单位要求升格的呼声也高起来了,有些部门对自己所属事业单位的规格问题也开始提出了升格要求。

二、对县级机构编制工作的建议

一是要树立机构编制依法管理的理念。邓小平曾经指出:“编制就是龙头,编制就是法律”。机构编制工作是法律的延伸,机构的设立是以法律为依据的。因此,要根据政策法规要求加强机构编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编制是法规,是龙头,是高压线,从而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有关规定,尽快形成机构编制工作更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引导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处理好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摒弃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使之认识到只有建立精简统一、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同时,机构编制部门也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为各部门充分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和保障,以扎实的工作赢得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机构编制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是要统筹基层编制政策。要进一步健全机构编制标准体系,因为机构编制标准是机构编制管理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确定机构设臵和核定人员编制等管理事项的业务准则。要在对现有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进行修订完善的同时,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标准,逐步完善业务规范体系,做到依法用标准审批机构、核定编制。要坚持编制事项的“三个一”制度,即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由编委领导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编委或编办一家行文。那些未经编制部门审核,由部门代党委、政府起草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不应涉及机构编制事宜,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应一律视作无效。上级业务部门不应以项目、资金、评比、检查达标等手段干预下级的职能配臵、机构设臵、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不应对下级的机构编制作出规定,不应要求上下机构完全对应。

三是要在后备干部培养上大胆创新。近几年来县、乡两级机关、事业单位除了政策性安臵人员和考录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外,基本上没有进人,而且一般工作人员大部分都缺乏合理交流,导致人员结构不优、年龄断层,专业和知识结构不能合理调配。副科级以下的干部职工想要换个新的工作环境,只有通过提拔为科(局)级领导干部才能实现,一般干部往往在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甚至在单位退休,致使干部缺乏上进心,极大地影响行政效能的提高,因此,要下大力气在改善人才结构上做文章。一要建立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大胆培养和

运用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在事业单位,对使用急需、特殊、拔尖人才,要开辟人才使用的绿色通道。二要建立超编人员库制度。将各单位超编人员进行“入库”管理,机关、事业单位有用人需求的,可申请使用储备人员。以此消化机关事业单位的超编人员,缓解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手不足的矛盾。

四是要统筹对基层单位的升格。机构的规格,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升格这一调控手段不能过滥,否则它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反而起不到促进履行职责、调动人员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对拟升格的机构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在符合基层实际的前提下可对那些德才兼备、表现优秀的人才予以高配使用,实行用人不定岗,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机构普升一级的局面。

下载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考

    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考(符应军)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构编制部门要解放思想、机构编制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解决当前......

    如何提高机构编制工作权威性和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机构编制工作权威性和有效性"的思考 (一)理顺机构编制管理体制,改善运行机制,为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职......

    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沈阳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沈阳发展的思考作者:张金兰 李岩 曲阿特来源:《机构与行政》2012年第02期如何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将编制资源配置到经济......

    机构编制工作信息

    第1期渭源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7月5日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务求实效 ----渭源县编制部门开展自身建设活动取得初步成效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关......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定稿]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

    机构编制工作演讲稿

    我以编办为家,编办以我为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感谢办领导为我们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可以畅所欲言机会,借此机会,我也说一说个人的感想。进入编办工作三年多来,这个大家庭......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

    机构编制工作自查报告

    机构编制工作自查报告5篇 机构编制工作自查报告1 机构编制办公室:根据区编办《关于开展机构编制绩效管理中期检查的通知》精神,本单位按照通知精神,对执行机构编制情况进行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