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沈阳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5: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沈阳发展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沈阳发展的思考》。

第一篇: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沈阳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沈阳发展的思考

作者:张金兰 李岩 曲阿特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2年第02期

如何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将编制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最急需、最重要部位,实现机构编制资源合理配置与部门职能需求的科学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

从我市经济发展情况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管理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政府对职能配置的要求理解还不到位,没有摆正政府在发展、建设中的位置,政府仍然过多地承担了投融资主体的角色,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还或多或少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的惯性,重微观运作、轻宏观调节,重审批、轻监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待有效发挥,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社会事业部门改革相对滞后,社会中介机构不健全,法律地位不明确,数量少,质量低,政府部门所承担的社会事务性职能分离不出去,仍承担了许多专业性、技术性的公共服务,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没能得到较好发挥,政府管制事项仍然较多。

二是新的经济区构建后,现有的机构编制配置已不适应。沈阳经济区的设立,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域格局,8个城市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涉及到资源要素与市场、经济布局与产业发展、就业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重新组合,对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的配备带来了新的要求,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方式已严重制约了经济区的发展。

三是大部门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职能配置还不尽科学。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后,我市对经济和信息化、人力资源、文化等部门的机构进行了整合,但从经济发展要求来看,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还不尽科学,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在工业管理部门仍按大小工业划分;内外贸管理不统一,设置分散;城市管理与处罚脱节,规划与建设割裂,城乡园林绿化分治,带来了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设置分工过细,职能定位不清晰,部门职责交叉、关系不顺;市与区县(市)政府纵向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够清晰和科学,该下放的没有下放到位,该上收的没有完全收上来。

四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员编制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编制资源有限;同时,机构编制的核定尚缺乏科学依据和量化标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构编制的核定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变化要求,没能与时俱进。如:我市作为东北的中心城市,其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外来人口迅速增多,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日益加重,要求增加机构和编制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涉及民生的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救助、城管、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督、环保等领域,增加机构编制的需求更为迫切。此外,机构和编制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如:近几年的改革中,我市经济管理部门经过多次整合,内设机构已达20余个,行政编制200余名,但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自主管理的不断加强,其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在逐渐萎缩,但人员编制却没有减少。而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给予倾斜,致使机构和编制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出现了“缺位”或“不到位”等现象。

当前,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的建设、浑南大开发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通过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机构编制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一是继续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去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机构整合力度,重点深化经济管理、内外贸管理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体制改革,综合设置机构,使政府部门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逐步向大交通、大城管、大商务、大监管的管理方式过渡,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二是创新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管理体制。按照科学设置、从严控编、职能外延、自我循环、立足挖潜、余缺调剂、局部添加的原则,在管理体制上,将与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8个重要节点新城相对应的开发区管委会职能外延,与新城管委会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贯彻大部制思想,对内部机构进行优化重组,综合设置机构,在职能上,采取经济管理与社会事务管理相对分离。新城管委会与所在地政府合署办公等方式,管委会主要负责新城规划、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由所在地政府负责;在编制上,采取编制职数余缺调剂、局部添加的方式,贯彻整合思想和统筹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等行政资源,通过科学设置,达到既适应需求,又节约编制;同时积极探索实行新城、新市镇“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逐步建立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管理科学、廉洁高效的新城、新市镇管理体制。

三是转变职能,营造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按照“四个分开”要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减少政府职能体外循环,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项目,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直接干预,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制度建设,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同时要简政放权,进一步理顺市、区县(市)、街(乡)镇及各行政层级部门间事权关系,明确各层级的职责权限,扩大区域经济管理权限,创新现代城市管理模式。要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相关领域改革,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培育和健全中介组织,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我市事业单位改革还跟不上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成熟,很多政府该转移的职能无法转移出去。在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方面,一些技术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完全可以由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但具备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四是创新管理,提高科学配置资源能力。机构编制工作应围绕经济建设中心,认真分析不同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职责任务的变化情况,及时跟进,随时调整。要实行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科学调整、统一管理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能变化状况,实行职能有转有变、机构有设有撤、编制有增有减、人员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方法,不断研究法律法规变动情况,及时跟踪部门职责的发展变化,多途径盘活机构编制资源,做到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增机构编制的需求,又有效地管住机构编制总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要完善编制实名制管理。全面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政策,根据部门职责、法定权限、工作方式等各项规定,从建立健全系统、权威、完善的管理体系入手,完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集中对全市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情况、领导职数核定及实有人员情况进行核查,发现并整改全市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定并研究清理无编无人“空壳类”事业单位,认真履行机构编制部门监督职能。要建立预算约束管理机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协作配合,特别是在人员编制的管理上,要改进管理方式,由过去单纯依靠机构编制部门的管理方式,逐步转变为以机构编制部门为核心,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合联动的、编制与经费预算相结合的控制约束机制,切实增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效。同时,实行劳务派遣登记制度,全面清理单位临时聘用人员,规范司机等后勤服务人员管理,鼓励用人单位到私营劳务派遣公司聘请人员。

(作者单位:沈阳市编办)

第二篇: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刘涛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1期

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机构编制部门改变了原来的设置模式,不再与人事局合署,进行单独设置,成为了党委序列部门。作为党和国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为经济社会建设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目前情况看,机构编制工作在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发挥了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一、机构编制管理的内涵

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管理,是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具有不同于一般行政管理的特点:一是集中程度高。机构设置、人员数额等编制资源是有限的,国家机关为了合理分配和利用编制资源,达到精简高效的目的,必须对其进行集中管理。二是综合性强。由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机构编制管理对象涉及到组织、人事、劳动等多个部门,必须要做好综合平衡、统筹兼顾,具有全局意识。三是应用性强。机构编制管理直接涉及到机构职能、规模的明确或调整以及人员数额、领导职数的确定等工作,具有很强实用性,必须从实际出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当前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编制管理程序需进一步规范。政府机构改革实施前,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人事局合署办公,往往工作中以人为主,先人后编,以人增编,以人设岗,以事增设机构,超配领导干部,同时机构编制没有现行的具体法律法规依据,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手段,对于编制部门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导致编制部门独立运行后,传统工作模式仍根深蒂固,出现了“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定位不准。包括自身定位和单位定位,对编制工作职能不了解;二是流程不顺。组织人事部门在编办独立后没有及时改变工作流程,与编办协调不一致;三是宣传不到位。编办自身宣传政策、设置工作程序方面不细致。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强。

(二)机构改革成果需不断加固。机构编制部门作为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主体,在历次机构改革中,都对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了彻底精简,达到了“瘦身”的效果,但是回顾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我们能够发现一条规律,那就是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样的循环怪圈。察其原因,一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理论和新事物不断涌现,基层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事项也越来越丰富和细化,导致部门管理边缘化,加上上级业务部门要求下级部门设立相应机构,从而造成了基层机构只增不减的现象。二是领导干部随着年龄的增大,改任非领导职务,占用单位编制,工作中不再承担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增加新的人员来满足工作的需要,就造成了超编进人或增编进人的现象;三是机构编制工作缺少一个更为有效、刚性的监督管理方式,部门单位往往在人员编制配备方面处于被动管理,在人员和领导职数配备中“被分配”、“被安排”,人为因素比较多,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才能对领导干部超配、人员超编、私自设立机构的现象清除。

(三)政府职能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机构改革“三定”工作中,部门职能的制定是发挥政府效能、提高政府效率基础和前提,在政府改革中居于首要地位。一是职能是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的基础。界定职能是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的基本前提,前者决定后两者,因此,在“三定”规定中首先是界定职能,根据职能确定机构的设置形式,根据职能的性质、范围、责权轻重、任务量的大小确定人员编制的数量及各类人员的结构比例。二是职能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前提。职能是机构编制的“灵魂”和中心内容,前者决定和主导后者,而机构编制只是职能的载体,是职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职能的实现条件,是职能的派生物。如果职能配置不合理,必然导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混乱,在运转过程中出现职责不清、工作重复、业务交叉等问题。三是职能是界定部门工作范围的依据。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之后,都对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进行了新的明确,重新规范各部门工作职责,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却往往出现政府部门职能运行中的缺位、越位、挑位的现象。一是一些单位没有能力履行国家赋予的管理职能,却没能及时提报相关情况,听之任之,造成了公共服务缺失的“缺位”现象;二是一些单位超越自身职能范围,行使下级行政机关或其他部门管理职能,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致使部门与下属单位之间出现职能交叉、政事不分的“越位”现象;三是职能管理在“三定”方案中确定后,一些部门对于容易的或有利的职能坚决积极的执行,但是一些困难的却避之唯恐不及的“挑位”。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三项措施

对于上述问题,要在加大机构编制工作宣传、强化机构编制意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三点。

(一)要加快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进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编制就是龙头,编制就是法律”。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至今还没有一部正式的机构编制法律法规,机构编制的确定缺乏法规性和科学性依据。因此,从国家到地方尽快制定有关机构编制法律法规成为当务之急。要用法律形式把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对象、内容和范围,设立机构的审批程序,机构编制的法定总额,执行机构编制机关的权限和行为准则,执行监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责任等规定下来。这样,才能保证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性,才能保证机构编制部门能够依法行政,使机构编制得到有效控制。

(二)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树立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是主管机构编制、行政管理体制、机构改革的职能部门。因此在机构编制管理中,要不断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定位,不断树立机构编制的权威性。首先要坚持编制事项的“三个一”制度,即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由编委领导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编委或编办一家行文。那些未经编制部门审核,由部门代党委、政府起草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不应涉及机构编制事宜,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应一律视作无效。上级

业务部门不应以项目、资金、评比、检查达标等手段干预下级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不应对下级的机构编制作出规定,不应要求上下机构完全对应。其次要切实提高职能管理水平。在根据职能变化调整机构编制事项时,必须注重职能依据的客观、真实、准确性,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深入开展调研,充分听取职能调整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充分搜集、审核职能变化所涉及到的相关政策法规依据,做到机构编制调整有理有据;三是做好机构编制调整后的追踪评估工作,督查调整后的机构编制能否正真适应部门职能职责需要。再次,要切实加强实名制管理。所谓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就是将由编制部门核定到机构的编制按规定的类别、特定的程序定编到人,把抽象的编制具体化,使自然人的进编有章有法,让在编人员的身份认定有凭有据。目前我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管理的意见》,建立了“编制使用核准通知单”和“实名制管理登记表”等制度,结合固有的人员编制台账,完善所有入编、销编的登记,形成了台账、名册、软件相配套的管理体系,实现了全程管理、动态管理和综合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使机构编制部门能够全面掌握机构、编制以及实有人员信息,以实名抓管理,以实名促监督,从制度上堵塞各种管理漏洞,有效解决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吃空饷”、混编混岗等各种问题。

(三)要以多样化措施严格监督机构编制。一是要实行内部监督。一方面,机构编制部门要强化机构编制监督职能,将监督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主动进行查处,力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党委政府对机构编制部门的约束,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自查自纠制度、公开通报制度,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约束作用。二是要实行外部监督。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投诉举报制度,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和杜绝“暗箱”操作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三是要实行联合监督。要建立机构编制与人事、财政、组织等部门的相互制约的联合监督机制。核定人员和工资,列入财政预算核拨经费,办理调配、录用、社会保险、工资福利等手续,都必须坚持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编制限额内。要创新实名制管理,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等微机联网,强化联合监督机制。四是出台机构编制管理考核相关管理办法,把机构编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和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目标,把对各部门单位机构编制工作的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督促各单位改进工作、考核领导业绩、推行行政问责、实施单位奖惩的重要依据。五是要落实责任追究,切实防止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流于形式。要在各级政府关于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检查各项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实体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和处理办法。要做到责任追究有法可依,责任追究能够操作,责任追究能够落实到位。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离任时,机构编制部门对其任职内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发现有违反编制纪律的,实行追究制。

第三篇:加强机构编制监督工作的思考

加强机构编制监督工作的思考

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增长,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为此,机构编制监督工作应切实做到“三个加强,四个结合”:

“三个加强”,即:

一要加强充实督查队伍,保证督促检查工作的经常化。开展督查工作,就是要求我们机构编制部门,把上级的重要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落实到基层去,落实到群众中去。这就要求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出发,从督查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出发,把那些政治上可靠、工作上得力、作风上过硬的同志充实到督查岗位上,以便切实履行督查职责。机构编制督查是一项联动性工作,涉及面广,与财政、组织、人事、审计、监察等部门密切相关,要保证督查的整体功效,必须主动与这些部门沟通、协调,明确分工,开展协作,真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把关、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强督查队伍建设、发挥相关部门的督查联动作用,切实保证机构编制督查的经常化,充分有效地发挥机构编制督查作用。

二要加强督查制度建设,健全督查工作机制,保证机构编制督查工作制度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久抓下去,就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激励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领导责任追究机制。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一把手要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责任,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纪律和规定的,要追究其责任。二是建立机构编制考核机制。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及本级各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的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任期责任监查。对有严重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领导干部,不得异地任职和提拔使用,并按有关规定追究领导干部责任。要把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之中。当前,要以各级各部门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实行严格的考核责任制。三是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内在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人员工资和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监督制度。这是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约束机制的重要形式,也是机构编制督查的重要依据。有关部门要做好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机构编制是财政预算的主要依据,财政预算控制是机构编制约束的有效手段。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和编制的限额之内,才能核定人员和工资,才能列入财政预算核发经费,才能办理调配录用、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户口迁移等手续。同时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电子化进程,抓紧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等微机联网,强化相互间的约束监督。

三要加强对违规违纪事件的查处力度,确保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权威性。衡量督查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制定了多少条制度,采取了多少种形式,搞了多少次活动,主要看决策和部署是否真正得到了落实,违规违纪事件是否真正得到纠正。对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程序和权限擅自增设机构、提高规格、变更名称、增挂牌子、增加人员编制、超职数配备领导、超编进人的,对“吃空饷”人员隐瞒不报的,以及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应责令违规单位限期纠正,并通知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经费,而且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建议有关部门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机构改革方案和各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实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对有关部门利用手中掌握的资金、物资、项目等权力以及评比、达标等手段干预机构编制工作的行为,要予以坚决抵制,并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机构编制部门报告。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充分体现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

“四个结合”,即:

一要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日常监督重点是对机构编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机构编制数额的控制和人员配备等情况的监督,是整个机构编制监督工作的基础。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事业单位登记年检。通过一年一度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人员结构、经费形式、资产状况及运转情况,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依法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实行人员编制每年双审制度,即“季审制和年审制”。通过每季度定期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逐一进行对照审核和每年年底编制部门与财政部门对财政供养人员的联审制,将财政供养人员情况完全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可以有效控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不合理增长。三是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即“机构编制管理证”和“个人编制证”制度,财政依据两证核发工资和安排财政预算,实行“一人一编一证,人随编走,证随人动,无编不建证,无证不拨经费”。定期对各单位两证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实名制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四是机构编制统计。通过机构编制统计,有助于增强编制部门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宏观把握能力,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针对性。与此同时,注重发挥专项检查的优势和功能,紧紧抓住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检查验收、清理整顿“吃空饷”人员等专项检查的有利时机,找准目标,有的放矢,集中精力解决一批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

二要单位自查与定期抽查相结合。要求各单位每年将其职责履行情况、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增减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报告机构编制部门。事业单位自查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认真负责,各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在此基础上,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各家自查情况,以听取汇报、查验资料和实地核查等方式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限期解决。

三要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自觉将监督检查工作寓于机构编制管理的全过程,做到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并重。对部门提出的要求增设机构、调整职能、增加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等事项,事前搞好研究论证,形成有理有据的文字材料,供领导决策。机构编制部门要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敢于“唱黑脸”、“当反面”,切实为各级党委政府把好关、负好责。机构编制事项议决后,不是一推了之、撒手不管,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其机构运转情况、职能履行情况、人员编制配备情况、事业单位登记情况等进行跟踪监督,并逐步形成一种常态,为实现机构编制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要公开监督与自身监督相结合。机构编制部门应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工作原则、审批程序等,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机关事业单位的定编定岗定员情况,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方式向本区域人民群众公开。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等方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和杜绝“暗箱”操作等违法违纪行为。注重机关事业单位自身监督约束机制建设,结合我市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自查自纠制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向本单位干部职工通报制度,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内部监督约束作用,进一步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山西大同市编办 杨飞翔)

第四篇:机构编制管理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时期,社会主义特色机构编制管理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逐步走向成熟。传统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内容、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需求。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机构编制工作这盘棋该如何走活?这已经成为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的问题。机构编制部门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以推进工作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为切入点,主动转轨变型,加快构筑既适应“十二五”规划要求,又符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规律的新局面。

一、明确指导思想,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

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表明了在新的形势下深入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重要性和必要性。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形势、统一思想,全面推进 “十二五”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自觉用“十二五”规划统领机构编制工作,切实做到:一是强化科学发展观意识,把推动发展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强化社会主义特色意识,确保机构编制部门的各项工作不偏不离党和国家的工作方针。三是强化开拓创新意识,以思想解放自主革新为先导,推动机构编制工作上台阶。四是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把以人为本服务于老百姓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五是强化法制意识,把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

二、理顺工作思路,开展调研指导逐步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

要从习惯和满足于完成琐碎具体的机构编制审批业务转变到重视研究解决大的问题上来。在“十二五” 期间,现有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予以转变,从事务型的操作中超脱出来,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积极开展调研,进一步摸清编制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规化编制的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坚持改革创新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加强改革创新和改进管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调动编制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要拣芝麻,更要抱西瓜,把机构编制工作搞新搞活。机构编制管理,管有两层含义:首先要设置红绿灯,按政策规定,按规章制度,控制机构和编制的随意性增长;其次要放水养鱼,不能仅局限于控制,而且要搞活,要用机构编制这个杠杆,促进政府机构的优化设置、编制的合理配置。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三、优化工作方法,要杜决个人说了算为依法依规办事

以往机构编制管理跟领导指挥棒起舞的随意性很大,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树立依法不依人的观念,增强编制就是法律的意识,自觉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机构编制管理从理论上来说,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可操作性极强。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探索科学化、规范化的机构编制管理方法,按照科学原理和定编依据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切实解决靠主观经验判断决定机构、编制的问题。建立机构编制管理新途径,完善以机构编制部门为源头,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套联动的约束机制,切实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加强机构编制督查,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充分体现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堵住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避免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

四、拓宽工作内容,要由完成常规业务向科学管理拓展延伸

常规的机构编制工作内容,主要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项目调研、审批、登记年检、编制统计等规定动作。在“十二五”规划统领下,重视科学管理是搞好机构编制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机构编制要坚持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机构编制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每个环节都联结到一起,形成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升级换代。

五、推进工作取向,要由满足局部利益向追求整体社会效益过渡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繁杂性和广泛性,机构设置、编制审批等都必须纵向衡量、横向对比,定性与定量管理方法相结合,科学确定。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编制部门的重要职责。社会主义特色编制管理理论非常注意机构职能的专门化问题,对此,我们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研究机构的性质,合理划分机构职能,明确职能边界,如此,才能使机构、编制的每一个环节相互协调,高效运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条块不分,上下错位、左右越位、互不到位的问题。使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机构编制管理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社会效益的职责

第五篇:网络技术服务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思考想法

“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各业务部门中首家业务网站。它的运行标志着全国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入了利用高新技术和快捷的网络传播方式进行预防宣传、工作、信息交流的一个全新发展阶段。这既是对高检提出的“科技强检”的具体实践,又同时包含了对各级检察机关预防部门的工作要求——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来推进预防工作的现代化、信

息化。“预防网”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站,给我们基层检察机关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如何使检察机关的预防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是我们应当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下面就网络技术服务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谈几点想法,抛砖引玉。

一、关于基层院的网站

目前,全国基层检察院很多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内容涉及检察业务的各方面,但真正能把网站做成优秀的信息平台、宣传平台的不多,能成为工作平台的就更少。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检察业务,特别需要社会化宣传和交互式的交流,客观上要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率先能在各自的检察网站上实现新的突破。

1、信息平台——发布方式需要多样化

目前,基层检察机关网站的预防信息的发布,主要以文字为主,图片及声音运用比较少,即使运用了图片与声音,也是静态方式为主。flash动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及听觉冲击力,flash的通用性能好,动画速度快,与多媒体交互功能齐全,flash进行宣传有着信息传递效率高、受众接受度高、宣传效果好的显著优势,这种动感十足的表现方式,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预防职务犯罪宣传的网络化运用,应加强flash动画的尝试,在寓“防”于乐中起到宣传效果。当然flash的动画的制作者需要一定的美术、网络技术及法律知识,这就为flash的制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可以开辟一个互动栏目,专供各基层院网站上传预防职务犯罪的flash作品,时机成熟时,可以举办优秀flash作品的评比活动以推动预防职务犯罪flash的作品创新及发展。

2、逐步向工作平台过渡——开展网上预防对策咨询等工作

控告申诉部门是检察机关对外的窗口部门,网上举报是继来信举报、电话热线后的新举报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打防并重”的工作思路,使预防部门理应成为“预防犯罪”的对外窗口部门。而目前基层院预防部门人手偏少,工作任务很多,条件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开好这个“窗口”,是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网上受理“预防”对策的咨询。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如金融、海关等部门的计算机化工作方式,使这个窗口有开展网上咨询的物质基础;同时预防咨询的非保密性,预防方案的相互借鉴性,预防工作的宣传性,客观上决定了网上预防咨询无需象举报等其他业务工作一样,要严格的保密性,电子认证的技术障碍在预防对策咨询中,矛盾并不突出,可以这么说,网络预防对策咨询是适合基层院网上办公的。唯一值得探讨的是,在现阶段,作为这些预防重点行业、领域的负责人员,有没有一种防患于未然,在没有出现问题前主动查找漏洞,借助检察机关的“认识”优势,开展好预防工作的主体意识;网上咨询能否象网上举报一样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这个需要我们对预防工作和“受理预防对策咨询”的工作方式进行宣传,如在检察建议中告知我们相关部门负责预防对策的咨询、预防方案的设计,检察各业务部门人员在工作中主动介绍,和当地热门网站的链接等,当然也理所当然地包括利用自己的网站和其他媒体进行宣传,网络化和传统工作方式互补。

二、关于各单位的局域网——可以成为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平台

各地检察机关的网站从开通时间上看,都还不长;从访问量看,较之一些门户网站,综合性网站,甚至一些品牌专业法律网站,还只是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而且这些访问量中很大一部分是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真正要做到面向社会,吸引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要全面地扛起预防宣传的大旗,还有待时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重点行业、领域的局域网作为预防宣传的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金融、工商、税务等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行业、领域和一些初步具有现代企业结构形式的国企等,都有内部的局域网,我们检察机关通过和这些单位联系,利用局域网进行预防宣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甚至五倍、十倍的作用。

1、涵盖面广,宣传的作用具有辐射性

上述的这些企业、部门、往往都有较多的分支机构(以苏州为例,一般分行级的银行,都具有十个以上的县市、城区支行及保税区支行等,一些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也都有独立核算的分公司近十家左右),这些分支机构通过局域网共享资源。检察机关向这些单位提供检察宣传文章、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案例、犯罪原因的分析文章,一经挂网,所有网络用户都可以查阅,也就是说我们

下载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沈阳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沈阳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网络技术服务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思考想法-精品

    网络技术服务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思考想法网络技术服务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思考想法 “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各业务部门中首家业务网站。它的运行标志着全国......

    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考

    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考(符应军)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构编制部门要解放思想、机构编制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解决当前......

    如何提高机构编制工作权威性和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机构编制工作权威性和有效性"的思考 (一)理顺机构编制管理体制,改善运行机制,为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职......

    沈阳铁西区发展

    铁西区——高价值潜力新区域 如今,走在铁西区最大的感受就是满目的繁华,与很多年前的铁西区相比,现在的铁西区发展的速度之快足以让人瞠目结舌。而发展的根源来自于铁西工业区......

    机构编制工作信息

    第1期渭源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7月5日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务求实效 ----渭源县编制部门开展自身建设活动取得初步成效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关......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定稿]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

    机构编制工作演讲稿

    我以编办为家,编办以我为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感谢办领导为我们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可以畅所欲言机会,借此机会,我也说一说个人的感想。进入编办工作三年多来,这个大家庭......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