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汇编)

时间:2019-05-13 15:4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村级“四有一责”

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宁委办发〔2011〕51号

各区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8月2日

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实施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的意见》(苏办发〔2011〕15 号)精神,切实加强以“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思想政治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为内容的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进一步提升村级能力,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1、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2012 年,所有村级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 50 万元以上;2015 年,所有村级集体经营性年收入确保70万元以上,力争达到100万元。村级不良债务每年下降10%以上。(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各郊县,列在首位的为牵头部门,其他为主要参与单位,下同)

2、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2012年,全市所有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含村委会办公服务用房等)建筑面积达到600平方米以上;到2015年,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服务村民更加方便。(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各郊县)

3、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2015 年,实现通信、宽带、有线电视的全域覆盖,并基本实现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力争全市80%的行政村(社区)建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提供信息公开和互动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郊县)

4、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2012 年,“双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比例达到90%;2015年,力争全市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都能成为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各郊县)

5、强化村级党组织领导责任: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村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把村级党组织打造成为执行党的农村政策、推动科学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强核心。(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各郊县)

二、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重点通过实施“六项提升工程”,把“四有一责”建设的各项目标要求落到实处,全面增强村级能力,促进郊县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集体经济实力提升工程。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产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采取新建或产权置换等方式建设标准厂房、门面房、专业市场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每年扶持80个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7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通过盘活和增加村级经营性资产,进一步提升村级自身“造血”功能,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结对帮扶以及调整村级行政区划,实现富村带穷村,共同提升村级整体经济实力。大力推进农村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到 2015 年,全市 90%以上的村(社区)完成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支持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工商登记试点,增强市场主体地位,规范经营行为,拓宽市场合作渠道;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资本运营,不断延伸和丰富集体经济发展内涵。(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各郊县)

2、社区综合服务提升工程。推进村级组织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到2011年底,农村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达标率达75%,2012年达到85%,2013年实现全市农村社区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全市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含村委会办公服务用房等)达标建设及服务项目管理,确保每村都有功能齐全、便捷高效的村级综合服务站。推广农村社区“扁平化”管理工作制度,按照“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规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站工作流程。着力构建区县、镇街、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实现农民审批办证、小病治疗、农技培训、信息咨询、日常购物、文化娱乐不出村。(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综治办、市人社局、市监察局、市商务局、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供销社,各郊县)

3、信息网络覆盖提升工程。进一步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进村入户,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3年内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率达到100%。加大市民卡推广力度,到2015年实现市民卡在农村地区全面覆盖,依托市民卡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集成,推动各种涉农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建成种类齐全、经济实用、服务周到、手段多样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按照“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要求,加快建设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信息服务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实现信息服务自助化、常态化。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推进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延伸,发展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剧院等,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各郊县)

4、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工程。积极引导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积极组建农地

股份合作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充分依托当地产业优势,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发展高效农业。鼓励引导农民组建农家乐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农民消费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和农地股份合作社分别达到1500家和500家以上,80%以上的镇街试行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积极推动农民创业就业。鼓励各村充分挖掘特色产业、传统工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创业就业载体建设,三年建设创业基地100个、扶持创业1万人,带动农民就业3万人。(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委农工委、市科委,各郊县)

5、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村庄综合整治,推进绿化新村建设,营造良好生活环境。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村内环卫设施布局,提高垃圾收集设施建设标准,加强环卫保洁队伍建设,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配备专兼职环卫保洁员,强化“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坚持开展以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清淤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农村水体质量。加快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到2015年,确保新建农民居住集中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覆盖率达100%,50%的保留农民居住集中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积极开展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大力推广先进绿色生产技术,努力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充分利用新型环保技术,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等绿色能源技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城管局、市农委、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科委,各郊县)

6、村级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继续完善公推直选选人用人方式,注重从优秀现任村干部、区县和镇街机关干部、党员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注重把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抓好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坚持择优选聘,狠抓培养措施落实,进一步加大使用力度,严格管理监督,使之尽早成长成才。强化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双学双争”(农村干部学武继军、农村发展学桠溪,争当科学发展带头人、争当服务群众贴心人)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村干部培训工作,确保村级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区县及区县以上的集中培训;拓宽培训渠道,2011年组织10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赴台湾开展现代农业和乡村建设专题研修。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每年组织开展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履职情况报告评议活动,接受党员、群众的评议和监督。继续落实好“一定三有”政策,做好村干部报酬待遇、生活保障等工作。继续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任镇街领导干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区县公务员岗位定向招录符合条件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更好地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各郊县)

三、组织领导

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市成立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工作办公室,由市委分管副秘书长任主任,市委组织部、农工委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市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协调综合、任务分解、督查考核等工作。市有关部门要将村级“四有一责”建设作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推进方案,精心组织实施。郊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加强村级“四有一责”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细化具体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构建运转顺畅、高效推进、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深入村(社区)第一线,积极帮助各个村(社区)分析现状、排找差距、明确目标,逐项制定年度推进

计划,确保高标准实现“四有一责”建设任务。(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各郊县)

2、加强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四有一责”建设,形成强力推进的舆论氛围。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先进村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断丰富“四有一责”建设内容。各村(社区)应将“四有一责”建设的目标要求、具体措施、责任主体及进展情况,在两委活动公示栏、村务公开栏以及网络平台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提高群众满意度。(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各郊县)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投入机制,加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市继续安排村级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年经营性收入7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建设。各区县和镇街要加大配套投入力度,并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村级能力建设。市级各类帮扶资金支持村级用于经营性设施建设,逐年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市本级财政要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公益事业建设补助力度,各区县、镇街要增加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设施养护体制,鼓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委农工委,各郊县)

4、完善考核机制。采取阶段督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建立健全考核督查机制,细化考核内容和奖惩办法,科学设定考评体系和考核标准,加强跟踪督查,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促进村级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务实推进,为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强基础、增活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各郊县)

第二篇: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

础建设的意见

二○一二年二月五日

宁委办发〔2012〕6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有关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基层信访工作,打牢基层信访工作基础,提高基层预防和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沿阵地。加强基层信访工作,打牢信访工作基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市“三争一创”目标,确保信访工作绩效位列全省首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层是化解信访矛盾的首道关口,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基层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的能力,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保持全市信访形势总体平稳有序。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五有五无”创建活动,突出重心下移、源头治理、责任落实,进一步整合资源、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全面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基层信访工作水平,为争当江苏和谐稳定“首位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通过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实现“六个第一时间”,即: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对接诉求;第一时间搭建平台、协调会办;第一时间转办交办、明确责任;第一时间督查督办、跟踪问效;第一时间包案负责、息诉停访;第一时间报送信息、反馈情况。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切实减少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确保不发生因信访问题引发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力争到2015 年,各区县信访工作绩效在全省考核中优秀区县达标率达100%。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基层信访工作责任

1、区县党委、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信访工作,根据地区实际,制定加强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基层信访工作的指导,对信访问题较多、群众上访量大、工作较薄弱的地方,及时采取措施,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信访工作制度,及时研究信访工作,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推进事要解决。区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认真落实包案责任,解决信访

疑难问题,深入一线指挥处置重大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担负起保一方和谐稳定的责任。区县信访部门按照党委、政府的部署,具体负责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组织实施。加强对信访重点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组织信访干部和街道(镇)、社区(村)工作人员,认真落实“四必访”(信访重点人员生病住院时、家庭出现变故时、重大活动前、重要节日前必须上门访问)。

2、街道工委、办事处和镇党委、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信访工作。主要领导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信访工作负总责,要亲自协调处理本地区的重要信访事项;分管领导对本地区信访工作负直接责任,要抓好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其他领导要切实承担“一岗双责”,协助做好相关工作。根据《信访条例》和上级要求,及时发现和处理本地区信访事项,办理上级交办的信访事项。加强对社区(村)信访工作的指导,及时帮助社区(村)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3、社区(村)信访工作任务主要是:了解掌握信息,及时向上级领导和信访部门反映社情民意,超前消除矛盾隐患;积极主动化解各类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升级;认真负责地为群众提供服务,排忧解难,引导群众有序信访。

(二)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场所建设

1、区县人民来访接待中心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设立固定的接待场所。接待场所可以与矛盾调处中心、维稳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场所资源共享。

2、街道(镇)也要设立固定的来访接待室,接待室可以与街道政法综治中心等场所资源共享。

3、社区(村)要有相应的接待来访场所。

4、在来访接待场所配置电脑、网络设备、空调、应急用药、饮水设备等,张贴《信访条例》和相关法规,公开信访工作有关制度和领导接访时间安排等。

(三)加强基层信访工作队伍建设

1、区县信访局:内设机构 2—4 个,根据工作形势和任务需要,适时调整相应机构,并适应工作需要适当配备工作人员。

2、街道(镇):建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配备专职信访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另外增加一定数量的兼职信访工作人员。

3、社区(村)委员会:有人负责信访工作,社区(村)信访协理员不少于 1 名,每个村民小组、居民小区信访信息员不少于1名。

4、信访岗位津贴。区(县)、街道(镇)信访工作人员享受信访岗位津贴,信访岗位津贴由区(县)或街道(镇)财政支付。根据社区(村)、村民小组、居民小区信访信息员工作绩效及考核办法,街道(镇)可以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信息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数额由街道(镇)确定并由街道(镇)财政支付。街道(镇)没有独立财政的,由区(县)财政支付。

(四)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落实《信访信息工作规范》(宁信字〔2011〕50号),健全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村民小组(楼栋)五级信访信息网络,建立信访信息逐级报送制度。区(县)每季度向市报送信访信息,街道(镇)每月向区(县)报送信访信息,社区(村)每周向街道(镇)报送信访信息,村民小组(楼栋)随时向社区(村)报送信访信息,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各级信访信息员及时收集、掌握并随时报送动态性、倾向性、苗头性信访信息,第一时间报送重大紧急类信访信息。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等敏感时期,实行信访信息每日报告制度。

2、建立健全排查化解制度。街道(镇)、社区(村),建立定期排查工作制度,排查分析本区域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在重要节日、重大政治活动以及越级上访、信访问题增多等特殊时 期,组织开展集中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办法,落实化解责任,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处理得好,确保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道(镇),问题不上交,矛盾不上行。

3、建立健全陪访和代理信访事项制度。区县、街道(镇)和社区(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信访事项分级陪访、代理。对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或超出基层职权范围,一时难以解决的信访问题,由属地领导或信访工作人员陪同信访人到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走访,或由信访代理员代表信访人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矛盾化解和人员教育、疏导工作。凡实行陪访或代访的(集体上访的,推选并陪同 5 人以下代表到上级反映情况),在信访绩效考核时均不纳入扣分项目。

4、建立健全包案负责制度。属于区县、街道(镇)层面的信访问题,实行区县、街道(镇)领导包案处理,相关社区(村)确定 1 名工作人员参与调处,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包案事项办结后,及时写出办结报告,经包案领导审阅后报上级信访部门。一时难以解决的信访问题,以事发单位为责任主体,联合属地(居住地)区县、街道(镇),共同做好人员稳控工作。

四、工作要求

1、注重源头治理,预防减少矛盾。加强法制宣传,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信访。加强信息预警,定期滚动排查矛盾纠纷,做到情况早预报、工作早介入、苗头早控制。加强矛盾化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信访重点人员稳定在当地。

2、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合力共治。按照整合资源、规范运行、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有效整合基层司法、综治、信访等工作资源,实行联合组织、联合调处、联合会办、联合督查,实现力量整合、信息汇集。

3、完善工作机制,确保规范有序。进一步强化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群众工作和基层信访工作效率水平。总结推广“大信访”工作格局和“三访一包”、领导干部下基层、陪访制、代理制等经验做法,以及“网格化”、“扁平化”等社会创新管理模式,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救助、思想教育等方法,使各类信访问题和影响稳定的矛盾隐患处置在小、化解在早。

4、强化督查考核,明确工作责任。逐级建立挂包联系点,对于信访矛盾突出的街道(镇)、社区(村),分别由区县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挂钩联系。以目标考核、专项督查等形式,对基层信访工作机制建设情况、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区县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基层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办法,逐级签订信访稳定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5、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将其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必要支持。各级信访部门要依据本《意见》,进一步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阶段性目标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围绕基层基础建设目标任务,鼓励探索创新,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发现、培育典型,认真总结经验,开展达标竞赛等方式,推动全市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水平和化解社会矛盾能力“双提高”。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法规标题】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颁布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2013-2-5 【失效时间】 【全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皖政办〔2013〕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复合经营活动。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林业合作组织,强化科技服务、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为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好乡村和打造“三个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和产业兼顾,统筹发展林下经济;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坚持政策引导,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坚持机制和科技创新,确保林地综合生产效益得到持续提高。

(三)总体目标。全面实施林下经济发展“5211工程”,力争到2016年,全省形成五大特色林下经济示范片,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00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直接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林农人均收入翻一番。

二、突出重点任务

(四)科学规划林下经济发展。根据当地林地资源、经营习惯、农村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统筹林区发展,科学制定本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立足长远,兼顾当前,科学确定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种类与规模,明确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制定扶持政策措施,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五)建立五大特色林下经济示范片。通过示范、引导和扶持,建立沿淮淮北林下中药材与蔬果种植、沿江苗木种植与生态旅游休闲、江淮丘陵种植养殖、大别山中药材种植与采集加工、皖南山区采集加工与森林旅游五大特色林下经济示范片。力争到2016年,全省创建500个林下经济示范点,打造30个现代林业示范园区,培育一批林下经济强县和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增收致富典型。

(六)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产品,实行林下经济、合作组织和产业化梯度发展,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之路。大力推广林菌、林笋、林药、林苗、林菜、林禽等模式,重点抓好大别山、皖北中药材,皖中林下种植、养殖,沿江苗木花卉与生态休闲旅游,皖南竹笋、山野菜等传统特色林下经济发展,突出抓好油茶、毛竹、食用(药用)菌、山核桃、板栗、麻栎、杨树、桑蚕、水果等林下种养加特色产业。支持发展市场短缺品种,优化林下经济结构,促进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培育一批产业链长、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林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文化环境和林下无公害产品发展林家乐、森林人家、中医药养生会馆等休闲旅游、生态疗养,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商品,逐步形成功能比较完善的旅游精品景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打造一批影响面广、信誉度高、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品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七)积极建设示范点和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种植养殖大户、林下经济合作组织以及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按标准化要求,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独具特色的林下种植养殖、林间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示范点和示范基地。

(八)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突出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在坡地上发展林下经济,应当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上发展林下种植业,防止过度开发。在新造林地和符合开发利用条件的林地,有计划地发展林下经济,实施立体复合经营,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农民收益,推动林业和林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和森林资源“双增长”。

(九)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龙头企业、林下经济合作组织和大户,鼓励和支持兴办林产品加工、贮藏、运输等经营实体;鼓励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开展生产经营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促进林下经济转型发展、立体开发、绿色发展。通过典型带动,提供模式示范、科技示范和效益示范,促进生产、加工、销售配套发展,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林下经济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主要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引导和培育林下经济产品专业市场,加大贮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流通网络,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向林下经济产品延伸。

(十一)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农民林业合作组织在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业产业方面发挥纽带作用,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积极推进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建设,为农民提供林权交易、森林保险、信息发布、抵押贷款等快捷便利的服务。

三、完善支持政策

(十二)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林下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等,重点支持林下经济示范点、现代林业示范园与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林下经济技术推广和农民林业合作组织发展。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林下经济优势产品集中开发。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和统筹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林业、商务、食品药品监管、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要结合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相关资金渠道,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

(十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农民林业合作社、合作林场等,可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农民生产林下经济产品,符合税收相关规定的,依法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的所得,依法减征、免征所得税。对林农销售自产的林下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村民委员会签订的林下产品收购合同,免征印花税;企事业单位从事林业生产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十四)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对具备发展潜力的林农、大户、林业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发展林下经济,优先给予信贷扶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创办林权抵押担保收贮机构,建立村镇银行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新机制。支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小额免评估可循环信用贷款、授信贷款、联户联保贷款等业务给予重点支持,简化审批程序,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财政贴息扶持力度。

四、强化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扶贫开发、美好乡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省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各市、县(市、区)要成立相应协调机构,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检查考核,协调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六)强化部门协作。林业部门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林下经济发展工作,强化示范推广和科技合作;发展改革部门要配合林业部门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支持符合投资政策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科技、农业、商务、工商、质监、税务、旅游、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及政策、信息、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服务,扶持林下种植、养殖重点项目;水利、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要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部门要将林下经济发展与产业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新闻宣传部门要积极营造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舆论氛围。

(十七)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方式。创新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建设,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有效服务,引导和服务林下经济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林下经济的应用技术和机制创新研究,大力推广林下经济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高林下经济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深入林区加强培训指导,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务下乡活动。

(十八)实施人才战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林下经济的科技研发与推广以及生产、流通、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和能人,努力打造一支以农户为主体的林下经济带头人和致富能手。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2月5日

第四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范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省各地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林下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我省林地面积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1%,农村山区人口多。在广大山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以及森林景观综合利用等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掘农村经济新增长点,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带动山区扶贫开发;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木材经营格局,延伸林业产业链,加快林业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发挥林下经济见效快的特点,克服林木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实现林地产出长短结合,以短补长,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巩固林改成果;也有利于广大农民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保护林业生态,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加强科技服务、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推动林下经济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绿色增长、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科学利用。以生态目标为第一位,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证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优先开发利用经济林和用材林地林下资源。在维持和提高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依法科学合理利用生态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紧密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和发展项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聚集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产业。

3.政策扶持,集约经营。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发展特色经营品种的种苗繁育基地和带动农民发展的龙头企业,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实施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快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经营体系。

4.机制创新,持续发展。坚持机制创新,加快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扶持龙头典型,抓好大户带动,发挥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作用,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林下产业科学发展,提高林下经济综合效益。

(三)总体目标。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生产基地;促进林下资源、技术、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创立特色品牌产品;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构建生产、加工、销售、经营配套完善的产业链;逐步建立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形成“一区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林下产业发展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林下经济产值和农民林业综合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林下经济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力争到2015年,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800万亩以上,林下经济产值450亿元以上。

三、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任务

(一)科学制定规划,统筹协调安排。各地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农村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相关规划,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森林资源培育、生态公益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林下经济与林业生态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实际条件出发,分区域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模式。

(二)建设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各地要加快培育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森林旅游等不同类型、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基地,突出抓好2—3个连片规模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林地面积10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要重点扶持建设1—2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大林下经济产品营销和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拓展产品市场。通过典型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大户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现代产业化示范基地、现代示范园区、“一区一业”、“一村一品”等建设活动,打造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林特产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等在贫困地区建立基地,辐射带动贫困农民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致富。

(三)优化林下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优化林下经济结构,支持发展市场短缺品种,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帮助相关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促进林业资源高效、无害、综合利用。开展林下经济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工作。加强质量保证,确保产品使用和食用安全。在优化森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鼓励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生态休闲项目。

(四)提高科技水平,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科技扶持和投入力度,加强适宜林下经济发展的主导产品和优势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加快林下经济植物品种收集、评价与筛选、种苗繁育技术与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农民、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开展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品采收加工、储藏保鲜等技术研究开发和组装配套、先进实用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建立和完善林下经济产品生产、检验检测与质量标准体系。搞好林下经济的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强化农民自主经营能力。加快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强技术指导,提供政策、法律、技术等咨询服务。

(五)加快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相关专业协会,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局面。加快林业产权交易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林权交易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为农民提供林权评估、交易、咨询等服务。

(六)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引导产销衔接。积极培育林下经济产品的专业市场,加快市场需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流通网络。鼓励“万村千户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利用农村流通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农家店“一网多用、双方流通”的综合服务功能,及时、便民、统一收购当地特色的林下产品,促进林下经济产品流通模式多元化发展。依据“信息兴农”工程,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及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利用网上交易功能拓展市场范围,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向林下经济产品延伸,促进贸易便利化。

(七)加强林权保护管理,强化日常监督。进一步做好林地勘界、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切实维护林权证的合法权益,为林地林木流转、开展林权抵押,破解林农融资难打好基础。加快制定《广东省林权保护管理办法》,依法加强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依法执行林木采伐制度,严禁以发展林下经济为名擅自改变林地性质或乱砍乱伐、毁坏林木。充分考虑当地生态承载能力,适量、适度、合理发展林下经济,注意防止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防范森林火灾。

四、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建立林下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把林下经济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组织推进。要实行领导负责制,层层明确责任,并将其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督促指导,严格落实奖惩;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宣传,充分发动农民广泛参与,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二)建立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协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形成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合力。林业部门要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林下经济发展和相关督促检查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大力支持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经济和信息化、科技、林业、农业、旅游等部门要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应用及政策、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扶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重点项目;水利、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要支持发展林下经济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先安排,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扶贫部门要将林下经济发展与产业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氛围。

(三)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与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林下经济优势产品集中开发。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落实《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管理办法》规定的林下经济贷款贴息扶持政策。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水利、农业、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扶贫等部门要结合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相关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的作用,促进林下经济技术推广。对符合小型微型企业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林场等,可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符合税收相关规定的农民生产林下经济产品,应依法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请国家相关扶持资金。

(四)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我省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户充分利用我省各类政策性贴息贷款项目的信贷支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农联保贷款以及林业保险等业务,开发并积极推广以林权为抵押标的的金融产品,丰富信用增级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本实施意见的具体办法,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目标任务和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推动林下经济健康发展。

(备注:此信息摘自官网,仅供参考www.xiexiebang.com_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中共南昌市委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

中共南昌市委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

中国南昌新闻网 2012-03-05

(2012年3月3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凝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倡导文明和谐新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中办发〔2012〕7号)和《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赣办发〔2012〕1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雷锋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范,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时代的进步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是顺应广大群众期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加快我市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把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共同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眼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青少年为重点,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广泛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道德规范,使雷锋精神融入时代生活,走进干群心灵,引领社会风尚,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项目

1.每年3月5日,在全市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同时,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等系列活动,对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和单位进行集中宣传。

2.结合南昌市“道德模范”评选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适时举办南昌市民道德论坛,开设“道德大讲堂”,研讨公民道德建设的形式和任务,展现南昌城市精神,推动“做文明有礼南昌人”活动深入开展。

3.发挥青少年学雷锋的骨干作用。围绕“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各级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学雷锋主题读书、“讲雷锋故事,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主题教育、寻找身边“小雷锋”、“文明礼仪进校园”评选等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和广大青少年中营造“人人学雷锋、天天学雷锋、时时有雷锋”的良好氛围。

4.广泛深入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主题系列活动。不断完善各级文明办牵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市、县区、街道乡镇和社区农村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紧扣学雷锋主题,组织广大志愿者继续深入开展“我奉献、我快乐”志愿服务,并围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及留守儿童、扶贫助残、文明礼仪宣传、文明乘车排队劝导、创建平安社区、清洁环境卫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环保志愿服务等主题,广泛深入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鼓励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带头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5.大力培树妇女践行雷锋精神的典型,在全市广大妇女中坚持开展“践行雷锋精神:百万巾帼志愿者在行动”、“岗位学雷锋、巾帼建新功”活动,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加入到“巾帼啄木鸟”、“红羽毛”医疗义诊、“粉月季”志愿服务等行动中。

6.加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在推动学雷锋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宣传教育功能。

7.在企业,结合自身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主题实践活动,把雷锋精神转化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在商场、集市、宾馆、医院等窗口单位和公园、广场、车站、机场、港口、码头、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使之成为传播雷锋精神的窗口。在社区,适应居民需求,把学雷锋活动纳入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中,促进邻里关爱,建设和谐社区。

8.开展“学习雷锋、温暖南昌”等主题献血活动,号召全市各级力量“向雷锋学习,真情献热血”,大力提倡并鼓励长期定时的无偿献血,既学雷锋好榜样,又为公益献血事业做贡献。

9.高度重视对雷锋精神的学术研究,把雷锋精神和八一精神、南昌城市精神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列出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推动学雷锋活动形式、手段持续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10.加强对学雷锋活动的新闻宣传。市属各级各类媒体以开设学雷锋专版、专栏、专题等形式,大力宣传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宣传全市各界学雷锋活动的进展和成效,为学雷锋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学雷锋活动有声有色开展。

11.鼓励全市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一批弘扬雷锋精神优秀文学作品,实现雷锋精神传播的多样化和常态化。开展有关雷锋和雷锋精神的优秀图书、影视剧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活动。

四、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市委、市政府“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学雷锋活动摆上重要日程,迅速制订活动方案,周密安排,认真部署,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

2.精心组织,完善机制。要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工作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确保学雷锋活动有力有效开展。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学雷锋活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自觉担负起在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职责。

3.贴近群众,注重实效。要把学雷锋活动与践行南昌精神结合起来,与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与各类精神文明创建、社会志愿服务、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结合起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成学雷锋活动人人参与、学雷锋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为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下载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