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地证退证查询频繁应引起足够重视
原产地证退证查询频繁需引起足够重视
今年1月份以来,义乌检验检疫局连续收到原产地证书退证查询36份,全部来自西班牙海关。原产地证退证查询频繁需引起足够重视。
退证查询频繁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外进口商为了降低货物进口税率高价低报,货物清关金额明显低于出口实际金额。二是部分出口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根据国外客户要求不如实申报发票金额。在36份查询证书中有33份证书属于以上这两种情况,此类查询占义乌局收到退证查询的91%,有时甚至在同一查询函中一次查询同一发货人的多份证书,对信誉不良的进口商和出口商进行反复查询。例如,西班牙海关自2010年开始对25份义乌辖区某外贸公司抬头的证书进行了退证查询。该公司并非实际意义的发货人,只是帮出口商代办产地证,而国外进口商在清关时发票金额被低报,并换了发票抬头,发票金额与实际货值严重不符造成国外海关退证。三是伪造原产地证书。在36份退证查询证书中有3份是伪造证书。伪造假证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签证秩序,更为严重的是使守信企业贸易受损,一些守法经营企业因此通关受阻,无法享受优惠关税,还被列入给惠国海关“黑名单”。
近年来,欧盟国家对我国签发的原产地证的退证查询量呈上升趋势。贸易保护下的原产地退证查询改变了重点针对原材料或者工艺复杂的商品的取向,而是把矛头指向那些可能影响本国经济利益的商品。为维护签证机构的信誉和企业的经济利益,义乌检验检疫局建议:一是加强签证把关,对发票号码、发票内容等要严格审核,必要时要
求企业提供提单、报关单等出口单据。利用对企业的注册调查与不定期的抽查管理工作,进一步了解出口企业的生产能力、原料来源、原材料价格等情况,确保证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提高出口企业意识,如实申报货物信息,拒绝提供国外客商空白发票,并在规定的年限内保留相关贸易单据,以备查询调查。三是积极引导出口企业加强与进口商沟通,以了解给惠国当局对我国受惠产品的管理动态,从而及时规避贸易风险。四是加大伪造证书打击力度。联合相关部门,结合“双打”行动,充分利用退证查询、部门合作等途径查找假冒或伪造原产地证书违法行为的线索,对造假、用假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和严厉查处。
义乌局 王莹
第二篇: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文化是培养诚信,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刻苦钻研、勤勉尽责的一种制度约束。是将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统一和融合,使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有机的结合,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从而才能很好地解决因制度失灵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但是直面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一些企业在实际建设企业文化过程存在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将其整合到企业战略中,作为一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二是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来做,缺少统一规划;三是各部门没有协同行动,企业管理和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如对外宣传、招聘人员、提拔干部没有在企业精神的引领下,形成整体,发挥合力;四是企业精神开掘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理念;五是没有深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许多职工包括职能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对企业文化的宗旨及内容存在模糊认识。
第三篇: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目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种田效益比较低。随着目前农村主要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年轻人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耕田、播种、收割都主要靠请工。据不完全测算,种1亩水稻从种子、肥料、插秧、管理、收割,成本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与收入基本持平,由此带来许多农民宁可买粮食也不愿自己种田现象。二是非农用地日益增多,耕地面积逐年递减。三是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四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政协委员建议:
1.建议改革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制定科学完善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提高用于直补的数额。
2.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完善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机制: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用途,均要按所征用土地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
3.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切实加强农技部门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业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
4.进一步增强土地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投入重点等措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重点是加大退耕还田和生态保护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加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鼓励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公文文种错用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起草公文,首先必须选择适当的文种。那么,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公文文种呢?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公文文种的选择根据有三:一是“根据行文目的”,二是根据“发文机关的职权”,三是根据“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来确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公文文种使用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公文质量和机关的正常工作,确实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请看下列几例:
1.《××市关于提高粮食销售价格的通知》;
2.《关于解决××水库超标运行及副坝溢洪造成损失问题的报告》;
3.××县教育局给该县财政局的《关于解决民办教师经费问题的请示》;
4.《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农民负担收费管理的报告》;
5.《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规定》。
以上数例反映了机关公文文种错用问题的几种情况,现分析如下:
一、在相近文种的使用上,应尽量选择最佳文种
例1属于公文文种用得不准。当前,各级机关在行文时,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滥用“通知”文种。尽管公文文种有十几个,但“通知”的使用率占80%到90%,甚至更多。当然“通知”这一文种应用是最广泛的,用量比较大也属正常情况。但一些相似内容的文件,如用其他文种,如“决定”、“意见”等也是可以的。这就有个最佳公文文种的选择问题。在例1中,笔者认为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根据发文内容要求,用“决定”更合适一些,而不该用“通知”。在《办法》中明确规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关于粮食销售价格的确定,肯定是经政府讨论做出决定的事项,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用“决定”这个文种就比“通知”更合适,效力更大,用“通知”则显然影响了它的效力。
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恐怕是觉得使用“通知”这一文种比较有把握,而对与它相近的文种不大会用,甚至不太敢用,生怕用错。在公文制发中,除了“决定”与“通知”常出现这类问题之外,还有“公告”与“通告”错用,“通报”与“通知”错用等问题。这一点在行文中都应引起重视,应努力选择与内容最匹配的最佳文种。
二、“报告”与“请示”使用范围要分清,以免贻误工作
例2《关于解决××水库超标运行及副坝溢洪造成损失问题的报告》,从其内容看,是个典型的“请求解决”的内容。所以应该用“请示”,不应用“报告”。当然,既然请求上级机关解决问题,也需要把问题报告清楚,但是,行文的目的是请求上级帮助解决,所以不能用“报告”,而必须用“请示”文种。不然,根据“报告”“不要求上级回复”的特点,上级机关就可能将此“报告”存案备查,岂不耽误了工作!
为防止这类问题的出现,就必须把握住“报告”和“请示”各自的行文目的。“报告”的目的在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答上级机关询问,以便上级机关了解本单位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而“请示”的目的,是要解决某一问题,请求上级机关作出指示或予以批准。所以,“报告”是陈述性公文,“请示”则是承批性公文。
三、选择文种要依“法”,不应感情用事
例3中的问题是不应该用“请示”文种,而应该用“函”。在《办法》中明确规定:“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这两条规定明确告诉我们,只有相隶属的上下级之间,下级才可以向上级用“请示”文种;而平行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行文,则应该用“函”这一文种,而不可以用“请示”。由此可见,教育局和财政局是并列的行政机关,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县教育局向县财政局请求拨款,纯属向有关部门“请求批准”的内容,完全符合用“函”的规定。所以,这个文件使用“请示”是错误的。
但是,上述情况在工作中为什么屡禁不止,甚至有的是明知故犯呢?不仅平行机关在要钱这个问题上存在这类问题,而且在要编制、物资等时,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对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学习不够,理解不透,但更主要的很可能是这个机关觉得请对方机关帮助办这类事情,用“请示”好像是体现对对方的尊重,用“函”则自认为对人家不够尊重;用“请示”好像事情就好办一些,而用“函”就怕能办的事情也办不成。反过来,一些权力部门也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有些掌握实权的部门,比如财政、编办,在同样条件下,用“请示”件要钱、要编,就比较痛快,愿意帮助解决。要写个“函”来,心里就觉得别扭,似乎对自己不太尊重,甚至有个别人说让他“寒(函)”着去吧,而不给解决。所以,这类文种的错用问题,不仅有个对公文文种如何理解、使用的问题,还有个正确认识自己,端正工作态度,不应感情用事的问题。
四、文种使用范围要把握准
例4《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农民负担收费管理的报告》,就行文方向而言,是上行文,用“报告”不算错。但就内容而言,是属于“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的内容。在1993年发布的《办法》中,“报告”有“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的功能,那时用“报告”是对的。但根据XX年发布、XX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办法》,“报告”已无此功能。这个功能已由“意见”承担。所以,例4应该改成《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农民负担收费管理的意见》。
这一例证告诉我们,参与公文起草和办理的同志,必须认真学习《办法》,特别是新《办法》施行后,应该把新《办法》与原《办法》对照,尤其要注意把握新《办法》较原《办法》已经修改的部分,进行仔细分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
第五篇:审计整改走过场应引起重视
审计整改中走过场现象应引起重视
审计整改是巩固审计成果,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关键环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督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应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情况。县审计机关在被审计单位报送的审计整改报告中发现,部分乡镇、县直部门报送的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内容过于简单,有的缺乏事实依据,有应付交差,有走过场之嫌。主要表现为:
一、把上缴罚没款项等同于审计整改。片面认为只要交了罚款就是执行了审计决定,进行了审计整改。因此,有的单位上报的审计整改报告实质内容就一句话:已上缴罚款,对存在的问题已进行了全面整改。
二、个别整改报告反映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如对违规发放奖金补助问题,审计决定责令改正并处罚款。但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说:对违规发放奖金补助已全额清退上缴财政。审计机关要求提供清退手续和财政入账依据,被审计单位却无言以对,貌似整改很彻底,但却无证据支撑,甚至不符合情理。
三、少数单位领导对上报审计整改情况不重视,甚至敷衍塞责。审计机关在发出整改通知时已告知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必须经单位主要领导审核签字后加盖公章上报。而有的单位领导不审查不签字、有的单位不签章即上报。
鉴于此,我们认为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到:
一、全面理解审计整改。被审计单位不仅要执行《审计决定》上缴罚没款、调整账务、归垫资金,还应积极落实审计结论采纳审计建议,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财经管理制度等长效机制,增强严格执行财经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深化整改认识,增强整改责任。被审计单位应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整改情况,杜绝在整改报告中无中生有,胡乱编造、弄虚作假。单位主要领导及财会人员要对审计整改及整改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三、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审计整改不力,整改走过场,整改报告弄虚作假的单位及单位主要领导和财会人员应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有权部门可进行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并
向社会公布,媒体曝光,以促进他们认真整改,全面整改,严格执行好财经纪律,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