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经验漫谈
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经验漫谈
中国质量新闻网2005-05-27 00:00:00
农业标准化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全球化而诞生的。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的日益需求和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农业标准化迅速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综观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等发达国家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严格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从客观上对促进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贸易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标准化是随着农产品国内和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而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当今发达国家,尽管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仍然相当重要,特别是以农业标准化为技术支撑的组织化、产业化及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标准化,而且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支撑体系。美国
美国制定的农业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农产品营销、加工和出口为主要目的,有关标准化工作也都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美国与农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有4部,即“联邦谷物标准法”、“农业营销法”、“联邦种
子法”、“联邦食品药物化妆品法”。其中前三部法律由联邦农业部负责实施,后一部法律由联邦人类事务部负责实施。在农业部内,联邦谷物检疫局负责联邦谷物标准化法的落实和实施,具体组织制定小麦、玉米、大豆等12种谷物和油料产品的规格标准,并负责检验出证。这些标准和检验对国内来说是自愿的,但在发生纠纷时是强制的。事实上,强制国内贸易利益的各方以这12种谷物油料的标准为最终依据,对出口来说是强制执行的。美国每5年对标准复审一次,但一般只做小的修改———如小麦标准,近80年来几乎没有变动,只在1992年增加了蛋白质含量指标作为参考指标列入标准。
农业部联邦农业服务局负责实施“农业营销法”,制定水果、蔬菜、畜、禽等农产品标准,现有标准达400个,主要是农产品分类分级和检验方法标准。这些标准均为自愿性的,在实质上与谷物标准一致。农业部还负责“联邦种子法”的实施,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营销环节实施标签制,种子质量通过明示进行担保,其检验方法标准使用国际通用的ISTA规程;二是在生产和种子加工过程中建立“良好行为规范”,该规范由农业部制定,是指导性的。人类事务部食品药物管理局负责“食品药物化妆品法”的实施,同农业有关的仅涉及农副产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与卫生的限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是强制性的。
欧盟
欧盟有比较健全的农业标准化法律,对ISO、CAC等大多数是直接采用,其原因在于欧盟国家直接参与了上述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从而
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结合在一起。法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欧盟具有代表性,该国从事农业标准化的机构有两类,一是政府的,如法国消费部反诈骗质量管理处、生产交换局、国立农业研究院等;二是民间的,如法国标准化协会,该协会设有农业、卫生和包装处,从事农业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并与法国农业部有密切合作关系,受农业部委托承担该部赋予的标准制定任务,或在政府的支持下,承担ISO、CAC、欧盟等有关农业方面的标准制定任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优质产品,使用优质标签;载入生产加工技术条例和标准的特色产品。使用认定其符合条例和标准的合格证书;以特殊方式生产符合生物农业要求的产品,使用生物产品标志;来自特定产地、具有该地区典型特征的产品,以某产地产品命名。该制度是建立在自愿参与、自觉遵守产品质量承包协议和有第三方监督基础之上的,它强调的是对农产品品质真实情况的证明。
日本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农林产品标准调查会”是该国的农林产品标准化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制订、审议和调查日本农林标准(JAS)和标准的普及宣传工作。农林水产省下设有专门的农林规格检查所,分布在各地,负责按JAS标准进行检查并检查品质表示符号(即农林产品认证标志)的符合情况。同时还制定了“农产品检查法”、“饲料安全法”和“肥料管理法”等法令。目前日本共发布了JAS标准409个。日本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包含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工艺、农产
品的标准化等3个方面:
(1)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及坡面的绿化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和标准。
(2)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标准化。日本对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农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特性试验方法和方案,到品种育成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工艺规程,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和贮藏方法等都非常具体。
(3)农产品的标准化,在日本市场流通的农产品,都是加工后符合一定标准的农产品。日本有严格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体系,其中商品规格体系是限制商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有效手段,分为强制型规格和任意型规格两种,JAS规格(农产品)多为任意型规格。
日本是蔬菜进口大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制定了严格的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分级标准、包装规格标准、标识标准,其含义分别为:
(1)分级标准。日本的农产品一般分为L、M、S级,分级标准因品种标准而异,按商品的重量、长度、直径或综合这些指标分级。
(2)包装规格标准。包括包装重量、尺寸、材料、方法和标识。
(3)标识标准。外包装上要标明品种、规格、重量级别、产地、商标、流通期限、保存方法、生产者详细地址等内容,对加工制品还要包括原材料、容量等内容。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农业发达国家,该国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其主要经验有以下3个方面:
(1)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澳大利亚的农业标准分强制类标准和非强制类标准。强制类标准实际上是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技术法规,涉及的范围较窄,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种子、农药和农产品的标识标准。大量的农业标准为非强制类标准,以行业自律为主,靠市场需求调节。目前,澳大利亚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品种、质量等级、生产技术规程、运输储存等方面的标准。
(2)重视农业标准的监督管理。澳大利亚农业标准的实施监督是采取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的方式来实现的:
①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标准由检验检疫局负责贯彻实施。进出口农产品必须按标准进行抽样检验,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农产品一律不准进口和出口。对于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不进行强制检验,靠市场机制运作,由买卖双方协商。
②种子标准由初级产业和能源部负责实施监督。农业种子必须经种子检验站依据种子标准检验合格并颁发证书后方可进人流通领域,既保证了种子的质量,又防止了不良种子流入市场给农场主带来损失,有效地净化了种子市场的环境。
③农药安全标准由国家注册管理局负责实施监督。农药必须经国家注册管理局注册登记后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农场主使用农药必须遵循农药安全标准使用规定。
④检疫标准由检验检疫局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食品管理局共同
负责。
(3)加强农业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
①对质量管理进行立法,如《贸易公平法》、《出口控制法》等,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②将产品质量管理纳入政府行为。如在粮食收购中,实行国家验级员制度。这些验级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保证了检验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③注意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引导。为控制农产品质量,澳大利亚制定了严格的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完全实现了优质优价。如小麦不以水分、容重等分级,而是以蛋白质含量分等分级,对蛋白质含量太低的小麦,小麦局坚决不予收购,以此引导农场主积极种植优质品种。同时,澳大利亚谷物协会正在积极将ISO9000标准转化为本国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以此保证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现在该标准已制定出草案,待征求全国的农场主意见后,将发布为推荐性标准在全国实施。
第二篇: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农业标准化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农业应对加入WTO新情况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农产品、农业科技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采用国际标准、农业标准的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以高度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为基础。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初步建成了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与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后农业面对更直接的全球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的日益需求和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30年来,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等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它们的主要做法是:
1、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
一方面,他们十分注重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日本在1980年~1985年期间,对其农田道路坡面植被设计、施工等制定了标准,坡面形状、排水沟和不同地区种植的植被类型、种类等都要按照标准进行建设。鉴于有机农业在环保、健康以及持续发展上的重要性,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一样,非常重视有机农业的发展,即按照欧盟农业环保法规的有关规定,要求农民在经营常规农业转为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经历2年~3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间及以后生产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及药品,并要求农户在从事有机农业的一切活动中,必须按照有关标准或法律规定进行。
另一方面,他们也非常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与工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在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依据国际统一标准(ISO9001)、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行业标准EUREP/GAP等,并把这些标准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而且其标准覆盖率达到98%~100%,使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包括从农作物种子选育和育苗时候的培土到使用的肥料、农药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的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检查和质量保证标准。日本在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标准化上则更加具体,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2、严格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
如果说注重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标准化主要是注重产前、产中标准,那么注重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则主要注重产后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无论在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还是所采取的措施都是非常严格的。发达国家除履行IS09001、《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国际标准以外,其各国政府还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根据本国实际,颁布一系列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法规和政策,如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和美国的水产品和禽肉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等,以保证其农产品的加工生产达到安全与质量标准。在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他们还有强大的执法体系作保障,对不达标农产品一方面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另一方面是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制度。
3、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构筑农业“技术壁垒”
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速度日益加快的趋势,发达国家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农业标准,这些农业“技术壁垒”主要包括: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如欧盟在近年宣布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项增加到了新标准的62项,茶叶农药标准最少含量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制定严格的质量认证和检测程序,如美国目前已建立了近60种认证体系,尤其在实行HACCP管理后,要求所有对美国出口的农产品企业都必须获得HACCP的资格认证;制定了严格的标签和包装标准,如欧盟1999年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货物木质包装实行新检验标准,要求木质包装不得带有树皮,不得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虫蛀眼,木材必须热处理,使含水量低于20%;环保标准不断升级,如欧盟目前已启动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凡是达不到该系统标准的农产品不允许进口。
二、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农业是短缺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农业生产的目标是解决10多亿人的温饱问题,追求的是农产品数量,质量问题长期被忽视,农业标准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和收入,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造成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过高。另外,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并在一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面对农业结构调整、面对全球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显得十分不适应。
1、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药、兽药残留限量要求太少,缺乏完善的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如我国的多数新鲜速冻蔬菜只要求检测六六
六、甲拌磷、杀螟硫磷和倍硫磷等4种农药及汞、砷两种重金属,不符合我国蔬菜生产农药使用情况和环境状况;1999年我国农业部发布了109种兽药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规定,但目前仅发布了其中的52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没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行业多,体系混乱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属农业、商业、外贸等多部门,由于行业的差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层次不清、强制与推荐性标准界限不明等问题,在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不协调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制定企业标准无所适从,同时给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判定带来困难。
3、部分农产品质量标准多年未修订,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及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修订周期长、对市场经济发展反应不及时。许多标准如粮油标准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距今已有20年左右,标准中的有些项目已不适应产品的发展要求。
4、农产品标准采标率低,与国际标准差距大
农产品标准的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保护水平。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标准多达8000多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采标率都在80%以上,但我国农产品标准的国际采标率低,以蔬菜为例,我国蔬菜目前尚没有采用CAC标准.采用ISO标准的比例仅为3.4%。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不完善以及监督实施不力,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安全性差、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围已发生多起因食用含有违禁药物或药物残留超标的畜产品而中毒的事件。农业标准化水平的落后,也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外贸出口。因此,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本工作,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对于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并且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对建立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是非常有益的。笔者认为我国农业标准化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的农业标准水平
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尤其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相关标准,可以大幅度地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2、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
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主要贸易缔约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对正在制定的标准或其提供的标准草案及时提出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地提供给我国的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贸易机构,避免因信息的阻断,产生不应有的标准壁垒和损失。
3、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起草和验证工作,使我国在国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我国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4、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WTO打破了农产品贸易关税壁垒,但是允许以食品安全为由建立绿色技术壁垒。我们要充分利用该规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我国相关农产品的高水平质量标准,设置我国的技术壁垒,保护我国农业。
5、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标准化中去,同时,要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体,按一整套国际先进的标准组建高水准的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权威的质量保证平台,还可以促进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6、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与贯彻
要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工作,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体系,大力改善监督检测手段,实现监督检测的现代化,确保农业标准贯彻执行。
一、欧洲四国考察见闻,欧洲畜牧业较发达(指欧盟十五国),多数国家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土地总面积324,269千公顷,农业用地面积140,627千公顷,耕地73,499千公顷,永久性草场56,006千公顷(草场面积约合8.4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27%。欧盟十五国2001年人口3.77亿人,农业人口1565万人,占总人口的4.15%。2001年存栏牛8141.5万头,生产牛肉745.5万吨,平均胴体重281.3公斤,产牛奶17121.2万吨,平均单产5904.7公斤;存栏羊11884.2万头,生产羊肉103.4万吨,平均胴体重14.1公斤;存栏猪12182.5万头,生产猪肉1754.3万吨,平均胴体重86.7公斤。此行专家顾问团考察团主要考察了荷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荷兰王国地处北欧洼地,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3米,土地有限,仅41864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低于海平面。人口155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占全国总劳动力的4.9%,但农业劳动者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3000万人,一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可养活80个人。荷兰农业生产主要是畜牧业、花卉业和种植业,三业的比重分别为55.1 %、34.7 %和10.2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高达84.37 %,成为荷兰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荷兰畜产品以出口为主,其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65 %,出口额约占总出口额的20 %。在荷兰畜牧业生产中,75%为奶牛业,畜牧业以家庭牧场为经营单位,每个牧场平均经营35-40公顷土地,养奶牛100头左右,2001年牛存栏405万头,牛奶总产量为1075.5万吨,人均占有698.88公斤。
在荷兰,考察团参观了阿姆斯特丹WAIBOERHOEVE(来以斯塔)公司畜牧研究所试验农场,并同该所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该所针对荷兰近年来人工成本高于奶产品三倍的市场变化,在重点研究内容上,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不同饲养方式的对比研究,采用高效饲料定量配给法和地上塑料打捆拉伸膜青贮等技术,使畜牧业由粗放型饲养生产转向现代畜牧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给考察团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荷兰,像这样的研究所试验农场共有9个。在管理体制上,主要靠商业企业和农民资助,研究成果则通过开办讲座、培训等向农民有偿咨询,同时规定每年9月30日向社会开放。
(二)法国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养牛业是法国畜牧业的主体,不仅家畜品种多,而且生产水平高,法国牛存栏头数为2000多万只、羊1000万只,而且品种多、质量高。法国畜牧业种草养畜的先进技术、科学化的管理经验、商品化的市场经济调控、家庭牧场的经营方式、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快速的信息系统、知识更新的专业培训、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持证上岗条件保证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世界畜牧业发展的前沿水平。
考察团参观了法国农业部国家牧场培育和饲养的夏洛来、利木赞肉牛,蒙贝利亚乳肉兼用牛、兰布兰羊、夏洛来肉羊、萨能奶山羊等世界著名品种。肉牛体重公牛一般在1000-1300公斤,母牛一般在600-700公斤,平均日增重1200克以上,奶牛产奶量一般在8000公斤以上。这些品种不仅对法国的畜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全世界的养牛业、养羊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法国在坚持良种登记、建立国家登记档案,种子公母牛选种选配制度,形成一整套良种繁育体系及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方面积累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对发展新疆畜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另外,法国人工草场面积大,质量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并已建成永久性高产改良人工草场。与此相配套的是合理的载畜量,这样既保证了牛羊有足够的饲草满足营养需要,又使草地得到保护、生息和繁衍。这一做法对我们具有同样的借鉴作用。
法国除具有良好人工草地之外,还同步发展牛羊饲料工业。青干草晒制、地窖青贮和地上塑料打捆青贮,保证了牛羊越冬的饲草饲料。补充饲料则根据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年龄、不同体重和生产目的相配合,加工成颗粒饲料供给饲养农户,农户经常邀请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推广专家对饲料配方进行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另外,饲料矿物质舔块是牛羊微量元素的有效补充,舔块放在饲槽旁边,牛羊可随时获得微量元素的有效供给。
(三)德国畜牧业十分发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全国农业可利用面积达1716.2万公顷,其中可耕地1167.6万公顷,放牧草场454.5万公顷,占26.5%。德国对发展农牧业十分重视。全国农户不到60万户,而农户年投资总额约为300亿马克,年营业额700亿马克,其中400亿为饲养业,300亿为种植业。全国有62万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仅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83%的农产品自给自足。畜牧业主要以奶牛、肉牛和猪为主,生产水平高。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已成功的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据介绍,德国的各种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50-70%,种植业为畜牧业生产了80%以上的谷物饲料,特别是玉米种植为德国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1986--1990年,原联邦德国玉米收获面积从18.7万公顷增加到22.8万公顷,东西德统一后,1991-1998年则从28.3万公顷增加到34.1万公顷,八年间面积增加了20.5%。同时,德国在畜牧业生产中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养牛的牛粪均采用化粪池堆积、塑料薄膜掩盖发酵处理,然后用粪罐车运往草地进行喷洒,这样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肥沃了牧草地,我们在多天的考察旅行途中,见到了许多牧场及牛群羊群,却未见一起乱堆粪便的现象,可见他们的环境意识很强。德国畜牧业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生产水平高。2001年,德国的牛肉生产屠宰头数为435.3万头,居世界第9位;每头胴体重321公斤,世界排名第3位;总产1460万吨,居第8位。猪肉生产屠宰头数4399.2万头,排名第3位;每头胴体重92.5公斤,世界排名第12位;总产407万吨,居第3位。
考察团在德国重点参观了慕尼黑市肉联厂。这是一家建厂已100多年、市政府下属的非盈利性企业,每年屠宰牛8000头,每周屠宰猪5000头。其经营模式是:肉联厂提供场地、设备和卫生检疫等服务,屠宰加工则由肉类经销商完成,政府对肉联厂给予补贴,肉联厂上交政府16%商业税,肉类经销商上交政府7%增值税,每个经销商都有自己的肉品品牌。肉联厂通过动物宰前保护手段的改进和宰后的肉品检测(肉品含水量、细菌指标、抗生素含量)提高了肉品的卫生质量,特别是疫病防治从饲养源头进行跟踪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了社会大众的食肉安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四)意大利领土面积的23%为平原地带,35%为山地,42%为丘陵地带,最大的平原是位于意大利北部地区的波河平原,森林覆盖面积大约为21.1%,共计64,000平方公里。意大利以原材料加工为主,中小企业在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98%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意大利的企业显示出专业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产品出口比例大等特点。意大利皮革鞣制加工技术世界领先,皮革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考察组参观了威尼斯标洛乔万尼区一家年加工600万平方尺手套皮革的私营皮革厂,主要了解了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以及厂家进口新疆产原皮的数量、质量要求和合作意向。
二、思考和建议、欧洲畜牧业发展的前沿水平,对发挥我区畜牧业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牛羊特色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从考察的情况看,(本文来自本网http://
第三篇:农业标准化经验材料篇一
农业标准化经验材料
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推进农业标准化
示范带动有为求位服务经济大发展
近年来,在省、市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一直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亮点工程来抓,在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次受到上级及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先后有2人获得国家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省级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和县农业科技成果奖励。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协调配合,有为求位
多年以来,我局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将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特色工作来抓。牵头召开了由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以政府名义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质监局、农机局、水利局、商业局、粮食局等涉农部门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健全了乡、村领导小组,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领导小组各部门分工负责、任务明确、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同时,我局在政策制定、经费保障、评优评先等方面向标准化工作倾斜,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待遇,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潜心搞好本职工作。
为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质监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者的作用,我局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一方面坚持经常向县领导汇报请示制度,凡涉及到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大事项,都由“一把手”向政府主管领导汇报沟通,以征求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及时与各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情况,密切关系,使它们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支持、紧密配合。2005年年初,县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实施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要求质监部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项目的指导、帮扶力度,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随着标准化工作成效的不断凸显,质监部门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得以日益提升。
二、科学规划,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规划是推动工作的前提,示范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为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正确把握省、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目的、分步骤加以实施。首先是《*****》、《******技术规范》两个地方技术规范经过省级专家评审上升为***省地方标准,新制定出了《**银鱼养殖技术规范》和《优质果桃栽培技术规程》2项农业技术规范;其次是05年新申报了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和一个市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并且完成了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的起草和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第三是加大示范引导,在**镇实施了500亩优质柴胡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水库5万亩水面开展了陆浑银鱼无公害养殖示范。
一年来,我局所承担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获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格证书,承担的***香菇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一次性通过省局组织的验收。截止目前,全县共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技术规范29个,涉及水利、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技术规范的实施和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开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也通过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了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搭建质检部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发挥了综合效应,效果比较明显。
三、健全网络,加强培训,协作创新
标准实施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服务网络,拥有一支熟知标准化知识的服务队伍。为此,县政府确定由我局牵头,组织县直各涉农部门、各乡镇有关站所以及农民技术骨干等全县农业科技人员建立了一支农业标准化实施推广队伍。通过造册登记,把这些人员统一纳入我局标准化网络,实施动态管理。为了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使之能自觉地学习、掌握、执行标准,我们始终把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年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简报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各乡(镇)也利用板报、标语等不同的宣传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只有实现农业标准化,才能使农业生产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才能给农民带来经济实惠,才能给社会增加效益。目前,县政府也已将农业标准化项目纳入县科技成果奖、县科技推广奖进行评选,对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如今,我局通过培训宣传,培养了大批基层标准化人员,他们不仅懂得许多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标准化基本知识,成为活跃在各示范区指导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行家里手。
总之,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我县“三农”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称赞,巩固了我局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促进了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有为才能有位”,只有选准服务地方经济的突破口,通过扎实有为的工作,才能真正确立“政府需要、企业欢迎、人民信赖、社会赞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形象,也只有情系“三农”,为民办实事,为政府分忧,才能赢得政府的支持、人民的信任。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
第四篇:漫谈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
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
摘要: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绿色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基本手段。是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事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关键词:农业、农业标准化、绿色农业、绿色食品
农业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很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农业革命“绿色革命”。我国的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由弱质产业向强质产业转变、由产品供给短缺向市场需求制约转轨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是我国入世后首先应该受到冲击和挑战最主要的行业之一,面对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只有不断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才能迎接世界农业对我国得挑战。
农业标准化就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得目的。
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绿色农业,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实施标准化生产。
绿色农业是一种立足基本国情、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模式。“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它有以下特点:有机农作或半有机农作(包括合理轮作、套作、间作、精耕细作,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生物肥等)采用全面规划,环保业、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水产业、农用微生物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模式;充分合理利用农业系统内部的能源资源,并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增值,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重视生态建设,大量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使农业生产又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绿色农业虽然是以轮作、有机肥等农作物为基本环节,然而并非回到古代的传统农业,而是知识领域更广、技术难度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一种既保护环境又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型清洁农业。绿色农业是以应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品种改良以及现代科学种植、养殖方法为前提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工业“三废”的排放、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已经使全国的污染面积大幅度增加,而且殃及江河湖泊,使一些河段鱼虾基本绝迹,草原退化加剧。食物中化学物质严重超标,癌症、胎儿畸形、儿童弱智、怪病疑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为了人类的健康,大众呼唤生产无污染安全的绿色食品。为此我们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严格监测、提高水平”的原则,加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认证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入手,围绕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这一主题,大力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技术工作,初步建立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农产品标准框架,为推动绿色食品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农业标准化,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立标准,完善内容,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综合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地传授给农民,成为广大农民能够掌握的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规范管理,强化监测,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规范管理,建立农业标准化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监测网络,对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的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手段
四、立足绿色,突出特色,促进名优品牌开发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信誉的竞争,实施农业标准化还必须同实施“品牌”战略相结合,使广大农民在实施品牌农业中增效增值,尝到甜头,从而使实施农业标准转化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通过加强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逐步使绿色农业走上依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的轨道,树立起全行业的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又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业品牌。培育农业名牌产品的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需要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农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农技人员通过实行农业标准化这个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要。要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以培育品牌农产品为中心,发展效益农业带,形成一批驰名农产品,以品牌抢占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结合的主要方略:
不断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开发的思想认识水平。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开发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将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增进人民身体健康紧密结合起来的观念,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维护生态平衡,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与发展生态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我国生态农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完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开发的支持和保障体系。加强相关的农业配套技术研究,强化科技服务。
总而言之,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发展绿色农业,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农产品品质,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调整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农民增收与经济安全。发展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的制约。当今世界,绿色浪潮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涉及到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绿色农业这一主题,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强化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
发展的要求。
农业标准是增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规范农村经济秩序,推广农业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手段,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大绿色农业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又巨大的作用,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
参考文献:
[1]张洪,程高辉,严宏生 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2]于冷 农业标准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3]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编著 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12
[4]张洪程 农业标准化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5]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大发展[M] 2004.09.02
[6]农业标准化实用手册[J] 宣安东主编—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6
课程报告格式就这样,不过我没有看你的内容,希望你能够把文献跟内容联系起来,其次是摘要是文章的中心,需要高度概括。
第五篇: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
1、农业科技服务注重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所谓将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三方面有机结合,是指既重视科研和教育,又重视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比如美国,政府把农业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等职能集中于农学院,建立起了以各州农学院为纽带,由各州农学院、农业试验站和推广站3个系统组成的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体制。这种农业科技体制对农业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乃至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为加强重点农业科技产业的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的转移、扩散及应用,中国台湾地区整合了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实施“行政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再如“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研发成果转化。
2、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1)以立法等形式确保农业科技服务经费的投入。经济发达国家通常采取法律、政策等权威的方式,来硬化农业科技服务的财政支出。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财政支出必须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并规定联邦政府用于各州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按l:4配套,同时也要求各州县政府必须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落实。欧盟基于共同农业政策建立农业共同基金,保证其对农业科技服务的资金支持;为改善农业经营和农民生活,协助农户生产独立,选择集约化农业技术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把农村青少年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经营的接班人。日本政府于1956年以法令形式发布《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的有关规定》,该法规定都道府县向农户发放技术引进资金,稳定农业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
(2)政府作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主体,为公立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与便利的条件。如法国,政府非常重视为农业科研提供经费支持,法国政府将国家农业研究院的研究经费纳入政府机关经费预算,其经费90%左右来源于政府拨款。为支持农业基础研究,法国政府优先满足实验室的经费需要,增加基础研究的经费,而且鼓励研究人员创新,如支持组建研究小组、营造充满活力和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环境、以及给年轻研究人员提供便利的科研条件。再如日本,国立科研机构是农业科研的骨干力量,其科研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如国立农林水产科研机构经费的99%来自农林水产省,都道府县农林水产研究机构经费的93%来自当地政府。此外,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则成立顶级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如韩国的农村振兴厅、中国台湾的农委会。这两个政府机构居于科研推广工作的主导地位,科研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并常年提供较高的科研经费投入。
(3)以提供补贴等方式鼓励民间力量从事农业科研。除政府作为农业科研经费投资主体外,美国农业科研机构为拓宽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投入渠道,还积极吸纳其它投资主体。如农业科研机构将研究项目推向市场,根据企业委托开展科研,以吸纳私人企业、农场主等资助;美国私人企业和以基金会名义的农业研究机构通过家族基金、企业自身及私人捐助等方式筹集科研经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机构经费除得到联邦政府和国家科学基金拨款以外,还可得到各种基金组织、个人或企业的资助。而美国政府则对投资于农业科研的企业、农场主与高等院校等各种民间力量进行适当的补贴。各种公司的大量介入与政府提供的补贴,保证了农业科技经费来源,并使农业科技经费呈不断增长态势。
(4)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并在研究主体之间明确分工。国立公共研究机构主要从事一些基础性、长期性和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间力量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如美国始终坚持农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并形成了合理的分工。联邦政府在对公共研究系统研究经费的投入中,以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为重点;地区研究中心以基础研究为主,农业试验站以与本州农业生产有关的应用研究为主。欧盟的一些成员国在重视农业基础研究的同时,也重视农业应用研究。为优化配置农业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率,加快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欧盟的一些成员国支持公共研究机构侧重农业基础研究,引导私人企业侧重农业应用研究。英国的公共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农业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私人农业研究机构侧重于农业生产资料和食品工业方面的研究。而在日本,国立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重大或应急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要求有学术、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性、普及性和技术操作性研究,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
(5)重视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有机衔接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为促进农业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美国政府注重开展多学科、多单位和多地区之间的横向合作,并积极开展政府科研机构与私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此外,美国农业科研十分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以期从国外获取新技术、新材料,用以发展美国的农业生产。日本则注重“官学民”相结合,即由周立和地方公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和民间组织等民间科研机构三大力量组成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并以国立机构为科研骨干,与地方和民间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开展强有力的研究开发工作。荷兰、丹麦等欧盟成员国也构建了政府和民间组织合作,但以民间力量为主的推广体系。荷兰的推广体系中既包括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协调其它方面力量的国家推广组织,又包括农协组织、私人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民间推广力量。
3、高度重视农业教育
为提高农民素质,经济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提供正规农业教育,并普遍开展成人教育、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美国政府除赠地兴办农学院之外,还提供资金在贫困地区兴办中小学,在农村中学开办农业课程,在农学院开展成人教育。各州的研究中心、试验站也单独或联合举办以农业生产者为对象,期限不同、内容不一的各种培训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并免费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咨询服务。法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学徒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几种方式。在培训时间上,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做到长短期结合。在培训方式上,做到形式多样,一方面发挥农业院校、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的作用,农业学校向广大农业生产者敞开大门,农民可以随时去资料室查找所需要的材料,接受农业科技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场地设施,让学员结合实际学习。日本政府一方面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举办2~3年制的农业大学,开列农学和农业专门技术等相关课程,以培养大批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中等学校教育,提高基层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除发展正规教育外,日本还鼓励发展社会教育,如各级农民协会负责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业技术试验场和农业技术普及所负责技术推广与生活指导教育等。
(2)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农学院的短期培训班,也有农技推广和研究人员深入基层,现场服务。美国政府规定,农学院的教授必须同时负责教学、研究和推广三项工作。农学院的教授按照自己的专业,承担教学——科研——推广任务,每年要用相当部分的精力从事科研与推广工作。这样,教授不仅可以通过从事研究工作来丰富其教学和推广丁作的内容,还可以通过从事推广工作直接把最新科技成果传授给农场主,以保证新技术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这种体制安排还可使教授通过深入生产实践,发现和收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保证研究课题的实用性。为提高农业教育效果,日本的农业教育形式也较为灵活,除日本农协等社会教育主体提供形式灵活的一般培训,地方政府农业部门与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试验场也经常合作组织农民培训,如每年举办“农业节”,以农民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形式,开展灵活有效的推广教育工作。
(3)重视提高学员实践能力。法国职业技术培训十分重视学员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徒培训,要求学员有一半的时间在所选定的经营者或农场主家里跟班学习,了解生产经营全过程,并撰写培训总结,提交自己参加从事经营管理的设计方案和报告。否则,不能获得结业证书。各种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更多的是在实验室、温室、实习农牧场等场地进行,以此来提高学员的操作能力。
4、重视农业科技推广 经济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1)运用经济杠杆来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农业推广工作。如美国赋予推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的社会地位,推广人员的年收入平均可达4.5万美元以上,且推广人员的福利、保险、退休基金、推广奖励基金及职工家属的保险等全部由政府及州推广站承担,同时享受国家公务人员的其它待遇。日本政府从1963年开始实行的“普及津贴”制度使得推广人员的工资高于其它部门同等工作人员。此外还有意大利的“奖金”等。
(2)提供推广工作的组织和人力保证。在美国,农业部权力相对集中,为农业部参与和协调“三位一体”的科研教育推广体系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证。法国建立多层次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以保证科研推广工作顺利开展:一是成果推广署,主要负责科研单位、大学和企业之问的联结和沟通,并承担对技术转让项目提供无息贷款、为企业雇佣高级专家、免费培训青年企业家、资助企业研发活动等;二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署,主要任务是科普宣传、培训农业工作者和科普工程师,促进企业农业行会和研究单位的合作,对地方农业发展提出建议,对纳入国家计划的推广活动给予资助等;三是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在农业部的资助下从事技术开发推广活动;四是专业技术协会,如农业生产协会、农产品加工协会等,这些协会及其分会遍及全国,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利益,进行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此外,法国还有广布基层(市县一级)的由农业生产者自愿组成的农业推广组织,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日本通过政府推广机构和农协组织途径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日本的推广组织由各级推广机构和农协设在各地的普及中心组成,各级推广机构由经过国家或地方考试的推广技术人员负责,并通过农协普及中心所雇佣的营农指导员来配合开展工作。日本还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农业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