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___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五篇

时间:2019-05-13 16:4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___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___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篇: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___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内外教育衔接初探

肖永强

(肥乡县旧店乡中心校 050700)

摘要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相互联系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这种有效衔接具有一定的机制依托和基础准备,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键词校内外教育全面衔接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是兴国之本。课程改革,价值取向是让学生充分而个性地发展。我们课改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校外教育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综合学习条件,对学校内学习的各科知识深度整合与融通,进而固化凝华提升为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也是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就此而言,仅靠校内有限时间的教育和教学是不够的,还需校内外教育相互联系,同步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要把校外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就如何使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和思考: 1,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可能性 1.1,国家要求校外活动场所建立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衔接的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校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无疑为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的结合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具体要求。

1.2,教育的一致性是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基础

校外教育的任务在1995年国家教委等七部委颁布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校外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促进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乃至

全社会都应该认真贯彻落实的。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校内外教育要探讨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和形式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全面的教育。这里面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除了受到家庭的影响外,也要接受学校内的和学校外的教育,校内外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教育整体。

1.3,教育的差异性是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

从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时间上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是有差异的,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入点的确定。

校内教育是一次性过程,校外教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人整个一生都将为适应动态环境而不停顿的学习;校内教育由学校提供,校外教育由学校仅仅提供一部分,工业部门和私人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民和个人目标,除上述目标外,还应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教育部门和企业在教育方面的行动彼此割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创造性联系,是建立统一的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必不可少的;教育和培训面向一个人的一种稳定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使个人发展多种技能,以适应职业和岗位不断变化的需求;教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教育是为了培养专家,在现代经济中,所有雇员都应具备基本的科技素质和能力;基本技能是指读、写、算,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和培训主要是为了青少年的需要,不断发展的教育培训是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首先,校外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对少年儿童施教没有强迫性,它的吸引力更多的来自于孩子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这样孩子参加校外活动,在选择内容、形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上就有很大的自主性,同样,校外教育工作者在上述方面的选择上也是自主的。校外教育的自主性特点,预示着校外教育没有太多的限制,有利于主动寻求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

其次,从校外教育所设置的活动项目来看,虽然知识的系统性不如学校教育,但大量的实践活动,又是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因此,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校外教育可从增加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入手,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由校外教育的自主性决定,校外教育具有非常广阔的创新空间。校外教育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它可以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不断探索参与式、体验、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孩子的发展需求。

2,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性

加快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校外活动中心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空间,以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为依托的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未成年人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未成年人进行各种技能特长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张扬个性、发展心智。

2.1,校外教育发挥独特的育人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综合素质。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应试教育不能有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改革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举措。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校外教育以独特的教育功能、独特的组织形式,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校外教育的实践性。它让未成年人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受教育。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有一个特征,就是让未成年人亲身体验社会、体验知识,他们越是刻骨铭心。二是校外教育的趣味性。它根据未成年人的兴趣

来设置教育内容,让未成年人在快乐中受教育,这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三是校外教育的时代性。传统教材五年一贯制很难及时、生动地反映时代的变化,而校外教育能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根据时代的需要设置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实施教育,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校外教育的社会性。它不光传导知识,更培养技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塑造人格和健康心理,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缩短人的社会化过程。五是校外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潜能,健全未成年人的人格。现在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并不拔尖,在学校可能很压抑,但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能比较强,他可以在校外教育中找回欢乐,找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校外教育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全社会来办教育。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穷国办大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校外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社会人文景观等等。而这些资源很难直接被学校教育吸纳,因为学校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依靠校外教育这个载体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才能形成一个全社会办教育的新格局。

2.3,校外教育充分利用未成年人课外的闲暇时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校外的时间、空间进行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校外仅靠家庭是不够的,现在一些家庭“望子成龙”心切,但不知道现代教育的方法,盲目给孩子增加压力,引发一些消极的后果,有的甚至触目惊心。校外教育能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支持,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从而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

3,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几点探索

3.1,加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衔接,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和工作运行机制。

首先,加快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校外活动场所面向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公益性评估标准,在服务对象、活动内容、时间安排、服务质量、经费使用等方面,明确公共服务职责和免费、收费要求,作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规范行为、享受财政支持的依据,保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公益性。建立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把校外活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新课程实验环节和现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至少半天参加校外活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其次,校内外教育要相互融通,形成工作网络化、常态化。

中小学校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校外实践活动

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并做好具体组织工作。要增加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开展现场教学。

各类校外活动场所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要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并配备相应的辅导讲解人员,使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安全问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学校要开展必要的自护自救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校外活动场所要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学生校外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3.2,以群众性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实践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群众性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某一个教育目的,将少年儿童组织在一起,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群众性教育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信、自律、自护、自立、责任心、合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健全个性、动手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广泛而丰富的活动内容,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育内容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施教,从时间上、内容上,都无法保证活动的实施。但学生发展的需求,就是教育的内容,组织群众性教育活动既是校外教育的任务又是优势,所以以群众性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实现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是非常现实的。

3.2.1,充满智慧的群众科普活动,在科技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科技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有效,近些年国家加大了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力度,但学校师资场地信息上的不足,影响了科技教育的效果。科技教育同样是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把握上级精神的基础上,抓住这几年科技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寻求在科技教育上校内外结合的途径、方法和内容,积极举行科技进校园活动,我们负责培训、指导、评价,为学校送去了科技器材并给学校搭建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这种方式让学校感到省事、省时、省人、又省钱,活动开展起来无后顾之忧,学校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样,也充分发挥了我县活动中心被县科协确立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2011年11月我们成功组织了一次全县中小学科技展示活动,从2009年以来,我们已经组织了三届科技一日营活动,校内外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我县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开展。

3.2.2,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艺术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艺术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比较重视的内容,因为它在丰富学生的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怡情益智、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靠竞赛,艺术靠展示。针对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学校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如:组织艺术节、庆“六一”、庆“八一”等文艺演出,尤其是今年12月我们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才艺大赛,充分展现了我县中小学生个人才艺风采,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机会,推动了校内外艺术教育的开展,在艺术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可见,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教育青少年活动的平台,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校外教育这个平台给广

大青少年提供充分锻炼、发展的天空,使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发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穆秀敏《校外教育的探讨》金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001年、国家教委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 1995年

作者简介肖永强 男 1982

1071536760QQ@.com 年11月 肥乡县旧店乡中心校 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旧店乡中心校 057550 ***

第二篇: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内外教育衔接初探

陶建立

(新乐市杜固中学 050700)摘要 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相互联系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这种有效衔接具有一定的机制依托和基础准备,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键词 校内外教育 全面 衔接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是兴国之本。课程改革,价值取向是让学生充分而个性地发展。我们课改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校外教育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综合学习条件,对学校内学习的各科知识深度整合与融通,进而固化凝华提升为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也是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就此而言,仅靠校内有限时间的教育和教学是不够的,还需校内外教育相互联系,同步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要把校外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就如何使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和思考:

1,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可能性

1.1,国家要求校外活动场所建立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衔接的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校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无疑为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的结合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具体要求。

1.2,教育的一致性是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基础

校外教育的任务在1995年国家教委等七部委颁布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校外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促进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认真贯彻落实的。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校内外教育要探讨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和形式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全面的教育。这里面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除了受到家庭的影响外,也要接受学校内的和学校外的教育,校内外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教育整体。

1.3,教育的差异性是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

从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时间上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是有差异的,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入点的确定。

校内教育是一次性过程,校外教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人整个一生都将为适应动态环境而不停顿的学习;校内教育由学校提供,校外教育由学校仅仅提供一部分,工业部门和私人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民和个人目标,除上述目标外,还应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教育部门和企业在教育方面的行动彼此割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创造性联系,是建立统一的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必不可少的;教育和培训面向一个人的一种稳定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使个人发展多种技能,以适应职业和岗位不断变化的需求;教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教育是为了培养专家,在现代经济中,所有雇员都应具备基本的科技素质和能力;基本技能是指读、写、算,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和培训主要是为了青少年的需要,不断发展的教育培训是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首先,校外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对少年儿童施教没有强迫性,它的吸引力更多的来自于孩子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这样孩子参加校外活动,在选择内容、形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上就有很大的自主性,同样,校外教育工作者在上述方面的选择上也是自主的。校外教育的自主性特点,预示着校外教育没有太多的限制,有利于主动寻求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

其次,从校外教育所设置的活动项目来看,虽然知识的系统性不如学校教育,但大量的实践活动,又是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因此,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校外教育可从增加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入手,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由校外教育的自主性决定,校外教育具有非常广阔的创新空间。校外教育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它可以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不断探索参与式、体验、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孩子的发展需求。

2,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性

加快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校外活动中心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空间,以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为依托的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未成年人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未成年人进行各种技能特长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张扬个性、发展心智。

2.1,校外教育发挥独特的育人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综合素质。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应试教育不能有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改革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举措。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校外教育以独特的教育功能、独特的组织形式,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校外教育的实践性。它让未成年人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受教育。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有一个特征,就是让未成年人亲身体验社会、体验知识,他们越是刻骨铭心。二是校外教育的趣味性。它根据未成年人的兴趣来设置教育内容,让未成年人在快乐中受教育,这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三是校外教育的时代性。传统教材五年一贯制很难及时、生动地反映时代的变化,而校外教育能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根据时代的需要设置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实施教育,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校外教育的社会性。它不光传导知识,更培养技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塑造人格和健康心理,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缩短人的社会化过程。五是校外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潜能,健全未成年人的人格。现在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并不拔尖,在学校可能很压抑,但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能比较强,他可以在校外教育中找回欢乐,找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校外教育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全社会来办教育。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穷国办大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校外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社会人文景观等等。而这些资源很难直接被学校教育吸纳,因为学校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依靠校外教育这个载体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才能形成一个全社会办教育的新格局。

2.3,校外教育充分利用未成年人课外的闲暇时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校外的时间、空间进行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校外仅靠家庭是不够的,现在一些家庭“望子成龙”心切,但不知道现代教育的方法,盲目给孩子增加压力,引发一些消极的后果,有的甚至触目惊心。校外教育能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支持,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从而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

3,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几点探索

3.1,加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衔接,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和工作运行机制。

首先,加快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校外活动场所面向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公益性评估标准,在服务对象、活动内容、时间安排、服务质量、经费使用等方面,明确公共服务职责和免费、收费要求,作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规范行为、享受财政支持的依据,保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公益性。建立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把校外活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新课程实验环节和现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至少半天参加校外活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其次,校内外教育要相互融通,形成工作网络化、常态化。中小学校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校外实践活动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并做好具体组织工作。要增加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开展现场教学。

各类校外活动场所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要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并配备相应的辅导讲解人员,使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安全问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学校要开展必要的自护自救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校外活动场所要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学生校外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

3.2,以群众性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实践校内外教育的结合

群众性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某一个教育目的,将少年儿童组织在一起,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群众性教育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信、自律、自护、自立、责任心、合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健全个性、动手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广泛而丰富的活动内容,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育内容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施教,从时间上、内容上,都无法保证活动的实施。但学生发展的需求,就是教育的内容,组织群众性教育活动既是校外教育的任务又是优势,所以以群众性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实现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是非常现实的。

3.2.1,充满智慧的群众科普活动,在科技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科技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有效,近些年国家加大了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力度,但学校师资场地信息上的不足,影响了科技教育的效果。科技教育同样是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把握上级精神的基础上,抓住这几年科技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寻求在科技教育上校内外结合的途径、方法和内容,积极举行科技进校园活动,我们负责培训、指导、评价,为学校送去了科技器材并给学校搭建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这种方式让学校感到省事、省时、省人、又省钱,活动开展起来无后顾之忧,学校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样,也充分发挥了我县活动中心被县科协确立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2011年11月我们成功组织了一次全县中小学科技展示活动,从2009年以来,我们已经组织了三届科技一日营活动,校内外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我县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开展。

3.2.2,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艺术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艺术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比较重视的内容,因为它在丰富学生的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怡情益智、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靠竞赛,艺术靠展示。针对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学校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如:组织艺术节、庆“六一”、庆“八一”等文艺演出,尤其是今年12月我们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才艺大赛,充分展现了我县中小学生个人才艺风采,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机会,推动了校内外艺术教育的开展,在艺术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可见,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教育青少年活动的平台,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校外教育这个平台给广大青少年提供充分锻炼、发展的天空,使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发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穆秀敏《校外教育的探讨》金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4、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001年、国家教委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 1995年

作者简介:陶建立 男 1968年7月 石家庄新乐市杜固中学 学校团委书记兼校外辅导员 中学一级 石家庄新乐市杜固中学 050700 *** 542349088QQ@.com

第三篇:校内外教育力量有效衔接的经验总结

校内外教育力量有效衔接的经验总结

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要求

目前,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从校外教育角度,怎么使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发展状大校外教育,形成整体化的育人环境,真正实现我国的大教育,是一直来困扰校外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据本校实践经验,总结校内外教育力量的有效衔接方法如下:

㈠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校内外教育理念要趋同。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同等重要,在青少年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校内外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双方教育齐头并进,有效衔接,青少年的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为此,校外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角度,带着思考主动走进学校,通过学习、观摩、听课、座谈、探讨、交流等有效形式亲身体验,更直接深入地认知新课改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化程度和实施情况,了解学校新课改的目的、意义和重点,吸收校内教育营养成分,补充校外教育的不足,然后结合校外教育的理念,最终达成校内外教育理念的一致。在学习同时,更要发现校内教育的不足和教育盲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点,校外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才能不断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

㈡发挥优势,凸显互动

1、发挥培训优势。校外教育集聚了各个门类大量的教育资源,积累了培训、活动、研究、指导等的丰富经验,通过资源共享,一方面培训指导本区域学校的老师,提高校内老师的活动素养,提高学校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衔接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工作者可以协助学校在青少年中有效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发挥校外教育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研究优势,培养校内教师自主开发教育活动的能力。

2、发挥场所优势。校外教育应发挥场所、地域、实施器材和人才优势,吸引学校或青少年来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教育活动,满足青少年的学习成才需求。为了让青少年接受全面的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各级教育领导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校内外教育结合的机制,更重要的是校内外教育要根据各自的教育特点,找到结合点,将学生的业余时间更多地安排在校外教育阵地,让学生业余时间到校外教育阵地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一是可以有效解决校外教育场所“五日空”的问题,也能很好的实施《意见》所要求的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青少年能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诸如网络游戏、异教等的诱惑,进一步巩固了青少年思想阵地建设,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才意义重大。

3、发挥网络优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它带给人类便捷、开阔人们的视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网络既消耗了青少年的很多精力,又会让不良的网络信息毒害青少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校外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利用青少年喜欢网络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结合,开展 “网上少年宫”、“空中少年宫”、“网上学校”、“天天网络工作室”等网络教育活动,用我们丰富、生动、有益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占据青少年的网络阵地,吸引青少年参与网络学习、互动,培养青少年文明上网的习惯,最大限度地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延长校外教育手臂。

4、发挥组织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校外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校外教育在本系统内培养了一批策划、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专家。校外教育在本阵地有效开展大量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之外,还要发挥我们的人才资源优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相互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在学校内组织开展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校内教育的趣味性,促进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校外教育还要将教育活动带到社区,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指导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提高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档次,真正做到全方位服务青少年。

㈢主动适应,拓展创新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不断发展,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实践、艺术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创设了很多优秀的教育活动品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少年新的教育现象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青少年的教育要求也日渐提高,难度也越来越大。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要求相当迫切。因此,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教育根本无法胜任,校外教育要适应形势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结合学校教育,主动创设教育活动品牌,如开设心理辅导、边缘青少年教育辅导、生存教育、团队意识等新兴教育活动,做精品项目,起教育示范的目的,并总结、提炼、推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㈣坚持公益,体现公平校外教育始终要强调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体现公益性,必然要体现和实现教育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校外教育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有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5400多个,“十五”期间利用彩票公益金建设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700多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大中城市及部分县区的校外活动场所网络。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青少年的教育实践活动、锤炼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校外教育无论是在数量、布局上,还是在管理、服务上,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校外教育要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兼顾教育公平,充分发挥教育辐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力地推动这些学校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当地校外教育活动的均衡发展。二是广泛开展“流动少年宫”、“科技大篷车”、“流动艺术团”等形式送教下乡、下校,支援贫困地区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丰富当地青少年的教育文化生活,让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尽可能多的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他们的视角。三是针对城市留守青少年、困难家庭子女和外来民工子女,与学校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结合,开展各类形式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提倡“和谐教育”,体现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从教育方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措施保证 ㈠思想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各校外活动场所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

校外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其功能为“拾遗补缺,拓展延伸”。拾遗补缺就是要针对学校教育的缺失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拓展延伸,就是与学校教育相适应,拓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延长教育链,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实践探究的活动平台,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校外活动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所谓的校外教育就是“琴、棋、书、画”,是青少年学习兴趣特长的地方,把校外教育简单等同于特长培训机构,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所以也就不够重视。而对学校教育却百般尊崇,重视有加,付梓了全社会的关注。《意见》指出,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全社会要认同校外教育,形成重视、关心、支持校外教育的良好氛围,把校外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同等的地位来对待,从而关心青少年的全面教育。

㈡机制保障 校内外教育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结合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校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负起制度建设的主要责任,为校内外教育结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以协调和指导,还应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利用结合机制的建设。校内外教育要在办大教育的前提下,资源共享,相互补充,共同促进。要形成校内外教育的联动机制,将教师的考评纳入相关单位进行综合评价。校外教育还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针对校内外教育衔接的评价标准体系,采用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活动质量、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等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可以量化的尽量用数据来反映,不能量化的可采取家长、学生、教师和单位评价相结合,用定性语言描述。考评采用“三结合原则”,一年一评,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评优相结合,与个人效益相结合,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使校外教育工作者感到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充分挖掘校外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和智慧,不断推进校外教育改革和发展。

㈢人员保障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同样校外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充实优化校外活动场所师资力量是校外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到校外教育阵地开展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教学实践活动和现场教学。各校外教育机构要通过多种方式选拔聘用热爱校外教育事业、思想素质好、懂业务、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校外教育中来。二是加强校外教育自身的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对校外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采取岗位锻炼、脱产培训、参观考察、实地观摩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建立与教育相适应的职称评定制度,将从事于校内外教育的实际工作和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发挥提高校外教育工作者的能动性,为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

㈣经费保障

校外教育一直就是公益事业,体现公益性,保证校外教育的基本运行,主要还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把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开放、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意见》也对此多次强调。要体现公益性,首先要规范校外教育单位的行为,不能乱收费,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这其实是针对某些地方校外教育出现的偏差而言,但是不乱收费并不意味着就是不收费,事实上,我们的学校教育尽管是义务教育,也有些非义务教育内容不是完全免费的。校外教育运行是有成本的,适当收取成本费用也是应该的,这与坚持公益性并不矛盾。

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大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缺少校外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健康的教育。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也是校外教育发展的自身需求,是必经之路。通过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能更好地加强校外教育队伍建设,开阔教育视野,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更能拓宽校外教育的发展空间,在结合中不断开拓创新,逐步满足青少年教育的需求,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又稳又快的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发展之路。

XXX小学

第四篇:加强家校联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家校联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张晓凤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像两根强健的支柱,共同撑起了一个“人”字,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在多年的教学期间,我深切的感受教师要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促进相互了解,加强配合,有效地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力量,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的健康的发展。现将我开展家校联系的体会简单谈谈。

一、常规工作是取得家长关心学校的关键

1、面谈。即开家长会或请个别家长到校,与家长面对面谈话。要开好家长会,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每次开家长会我准备的时间都比上几节课要多很多,因为家长是具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比学生更敏锐,而且水平差异大,要使家长会使最大多数的家长受益,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好的家长会可能一下子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家长也会觉得把他们的子女交给这样的班主任他们放心。请个别家长到校,做好与家长的谈话则往往是有重要的事情商量。

2、电话联系。针对突发事件,都是采取电话联系方式。如同学未请假也未到校的情况;连续几天作业不能及时上交的情况;近日学生思想行为,身体状况异常等情况。电话联系比较迅捷,也比较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个人还有一种周期性电话联系的情况,针对班级一些特殊的同学,我与家长保持每周电话联系,彼此交流家校情况,效果也不错。

3、家访,是做好家校联系的最主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我每学期中间都会进行次家访,深入学生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寄养家庭、下岗家庭、后进或学习困难学生家庭要给予有效的指导。教师通过家访,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效地加强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教育,而且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在心目中对教师产生一种亲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重复协调学生、老师和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发展。

二、特色活动是家校联系向纵深处发展的保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年级班、科任老师,我们在新生开学的每学期都会精心准备一年级家长会的活动内容,旨在有效指导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每次活动一般都是先由学校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学上的特色讲座;然后由任课老师谈学生在新学期的各种要求;最后是家长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有时我们也开放课堂,课改以来我曾几次面向全体家长上过一些观摩课,如《整理房间》、《有趣的图形》等,让家长在孩子所在的课堂亲身感受低年级的课堂形式。一年级家长对学校的工作十分支持,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每次不仅到会率近百分之百,在交流和讲座时,家长也认真听取教师的各种建议。家长们的支持和重视既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充满信心,同时又促使我们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三、表扬和服务是家校联系中重要的宗旨 一次冯戬与妈妈的对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妈妈:老师好久没来电话了,今晚我给老师打个电话。冯戬:老师不来电话是好事,说明我没犯错。我反思我们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报忧多报喜少,以至于有些家长都担心老师来电话了。尽管有时我们遇到的学生很差,但每个学生都是父母的希望,无论哪一种联系方式都应本着表扬为主的宗旨。即使你某一个电话、某一次谈话、某一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不足的,开场都应以表扬为主。因为你一旦先表扬了,再提出批评也好,建议也罢,家长从心理上都比较愿意接受,你联系的目的也最终可达到。如果一开头就是一顿埋怨,一气批评,家长很容易嘴上服了,心里不服。哪怕你讲的都是真话,家长也认可了这些批评,你下次再与他联系的时候,他也担心再吃一顿批评,有些胆寒,有些不情愿,就更别指望家长与你主动联系了。这样你与家长联系的意义就逐渐在丧失,家长也可能会离你越来越远,家庭的大门慢慢的就被关闭了。

所以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问题,应该与家长平等沟通。如果教师与家长联系过程中态度生硬,没有真情实感,不能与家长平等交流,班主任即使与家庭联系的再多,都将是受益极少的。家长多数都是比我们年长的中年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我们都应该对他们保持一份尊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不能因为学生的学校表现不好,一味地批评家长,甚至把家长也当成挨批的对象,应该平等地与家长探讨,一般地说,对家长的批评建议应虚心听取和接受,对于与事实有出入的情况,应做好解释工作。除个别无理取闹者外,我们都应该尊重家长,理解家长。

我常想:每个家庭是不同的,每个家长的水平是各异的,但是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都是一样的,都希望把子女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在这一点上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致的。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极其细致艰巨的工程”。实践说明只有加强家校联系,不断争取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效应,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篇: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家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首位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性配合,就会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一度出现了偏差,前者被赋予了过多的教育职能,后者则相反,被一定程度的矮化。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校审视自身,在家校合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家校合作是协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竞争与合作、新科技革命、转变与跨越的时代,面对学校教育的理想与挑战,思考家庭教育与民族未来的关系,再看看今日儿童的现状,学校单方面已无力应对,必须寻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这种努力的目的不仅在于学校能够生存、发展下去,而且更直接地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关系到我们祖国的未来!因此,来自家庭方面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庭教育质量不高,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不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和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与家庭形不成教育的合力,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我们对学校的现状做了认真的分析:我校招收的学生有本地生,也有不少外地借读生。在工作中,通过与家长的接触,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着误区。经常听到老师们反映:某某家长说了,孩子考不好就是老师没本事;孩子的学习就应该由老师管,否则我们上学干吗呀;当有时孩子出现了问题,老师向家长反映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当着老师的面对孩子就是几巴掌;当孩子在校内与同学发生了摩擦,放学后,家长堵在校门口,厉斥当事学生,为自家孩子出气;也有些家长在老师面前说的头头是道儿,回家后依旧不管孩子,从思想上也不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此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感觉到老师们的服务意识还不够,教育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与家长合作的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鉴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决定在家校合作教育方面进行探索。

(二)家校合作是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大到理念,具体到授课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作业设计,都与过去的传统教育有着很大区别。我们的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还是肤浅的。如果课程改革的实施没有家长的支持配合,将很难顺利进行。如新课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着力扭转过去重知识灌输的现象。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与以往有了改变,机械重复的练习少了,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作业多了。家长就不理解了,嫌教师布置的作业少了,便叫学生10遍20遍的抄写生字。对于学生的评价,学校按课改理念全面评价学生,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成绩论成败,以成绩论英雄,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面对这种现象学生必须本着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愿望,主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

(三)家校合作是我校客观现实的需要。

“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家长有和学校开展同步合作的强烈意向。我们经常会

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胜于其他事情,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充满期待,在我校本届新生入学调查问卷上,100%的家长都表示自己对孩子十分关注,这种“关注”是开展家校教育共同体研究的良好基础。然而这些关注又只是心理上的一种迫切和渴望。由于我校地处朝天贫困山区,是一所全员寄宿制学校。全校共有学生125人,留守儿童80人,占64%。有的长年在外,一年才回一次家,有的几年才回一次家。这明显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因素。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而家庭教育也是核心,可是对于我校的现实状况家长有迫切的希望而家校合作却又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家长的素质,使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并与学校同步协力,这是当代的家长所必须做到的。只有家校合作,同步协力,才能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家校合作是家庭的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很多家长以子女为生活中心,倾注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合格的家长,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由于教育不当导致悲剧时有发生。教师则不同,更能从职业的角度比较客观地对待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恰恰能够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同时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权威能够合作并态度一致,为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二、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内涵:

家校合作,就是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她是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织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他的这段话强调了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不单是老师和学生的学校,同样也是家长的学校,家长不认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家长积极参与的教育,才是充满活力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孩子的发展,没有家校的合作,也没有学生的发展。老师的教育理念,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家校合作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老师与家长的合作能力;通过学校与老师的共同努力,增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办学质量的目标。最终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达到教育的统一。

(2)通过实践研究,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和育人技巧。进一步发挥家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给家长们以“高效益、多角度、新视角、新思维的亲身体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家长队伍,创建一批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家庭。充分发掘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连续性、持久性和协调性。

(3)探索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过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策略的研究,提升学校“服务家长”的观念,拓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新思路,探索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新途径,促进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积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新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提高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提供有益的尝试,由此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发展。

3、研究内容

(1)家庭教育现状: 在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来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风”,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积极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还有的家长自称文化素质不高或工作忙碌而推脱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更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这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2)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教先从家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3)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发展起表率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小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作用。作为家长应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4)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协作。

三、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于2016年12月立项,至2017年5月,历时5个月,市教科所和区教研室专家对本课题悉心指导,课题组成员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取得了可惜的研究成果。

(一)深入学习,提高研究人员的认识;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研究水平。

开题伊始,学校就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并组织了课题组教师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状况、家校合作的成功经验与案例……,通过学习,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老师们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了锻炼、成长。

课题组在每学期初就向每位成员提出加强理论学习的目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制订了与学习相关的系列要求:学习以后要求每位教师写好读后感,使教师学得认真,学得深入;利用教科室的宣传阵地进行交流,扩大影响,加深理解;组织专题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教师的学习更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的重点,抓课题研究就要抓好课题的全程管理。本学期,我们邀请专家我们作了《学生养成教育报告会》、使师生们在与专家面对面的碰撞中得到了反思和提升。

(二)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为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辅助更是不可缺少,尤其在学生教育中的地位之显赫已非昔日可比。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其面临的挑战无疑是激烈的。为提高学校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研究,我们着手对学生家庭教育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孩子在家各方面的表现。

由于调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所以统计分析工作量很大,有些问题是定量分析的,有些问题则是定性分析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无规律的生活习惯是造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根源。孩子对时间观念淡薄,生活中更不可能做到雷厉风行,处事不严谨、无条理,从而导致作业拖拉。2.学生自我服务、承担家务情况不容忽视,导致责任、自主意识薄弱,依赖性强。独生子女的养尊处优的生活明显体现,家长的包办养成了孩子的生活散漫、依赖性强和懒惰的习惯。

3.不认真和没耐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障碍。这种认真与无耐心也应该与生活习惯紧密相关。

4.家长的奖励方式存在偏差,家长的奖励与学生的期望存在偏差。家长的物质奖励超过精神奖励,这违反了奖励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的原则。在统计过程中,经常发现孩子希望的是精神奖励,而家长给予的却恰恰是物质奖励。

5、普遍存在打骂、伤害孩子自尊等错误的教育方式,也有少量存在的家庭冷暴力,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6.学习没有目标和缺少计划,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的计划性指导教育存在缺失。

7.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不预习的比例明显过高,这有教师指导问题,也有家长不闻不问存在的问题。

8.上课笔记、听讲、思考、回答存在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不记笔记,不认真听讲,不思考问题,也不回答问题,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这里有习惯与能力问题,也有小学的遗留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学习习惯问题。

9.作业习惯与作业订正是学习困难学生要突破的难点,存在为作业而作业的问题,订正作业没有做到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家长和教师都存在责任。由此我们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一般来说,生活习惯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习惯也相应的存在类似的问题。

2.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的认真、仔细、有耐心,也必须反映在学习中是否认真、仔细、有耐心。

3.家长对子女未来职业的选择,对子女的价值观有明显的影响作用。4.家长中存在着忽视对子女奖励的现象,还存在着对子女的表扬金钱、物质奖励过多的倾向,而子女往往希望得到的只是口头表扬。

5.家长对子女教育中,打骂现象比例较高,要占1/3以上,子女对家长的唠叨、拿别人和自己比较最为反感。

6.家长教育情感沟通中存在着两大契机,一是孩子生病时父母的照顾,二是给孩子过生日。

7.家长对子女的理解、宽容、鼓励比责备效果要好得多。8.家长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极为深刻。9.教师忽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检查。

10.教师对学生作业前的预习、作业的订正缺少指导和检查、督促。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认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但对于如何管理和怎样进行辅导则束手无策。对孩子的起居与作息还比较重视,要求孩子主动做家务,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调查结果也表明: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一大半的家长很少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通过研究,我们更加明确了什么是“家校合作”。即“家校合作”是一种家长受教育的过程,使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也是一种公民教育,其参与过程也是家长树立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过程;家校合作还是教育工作者受教育的一个过程,也是其他相关人员学习的过程。同时,我们对“家校合力”也有了深入的理解。我们认为“家校合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不仅表现在二者在儿童培养目标上的一致,而且表现在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研究,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学习,提升了对家校合作的理性认识。认识到,家长和儿童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父母的要求,往往能成为孩子生活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父母对周围任何事物的态度、评价、标准都可能成为孩子评价是非善恶的依据。

(三)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向家长发放了《家庭教育指南》,向教师发放了《学校教育指南》。对纠正家庭教育存在的偏差、改进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是:

1.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生活有规律的良好习惯。2.让孩子承担适度的家务劳动

3.可以与孩子一起商讨未来人生规划 4.注意对孩子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方法 5.正确的教育方法定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6.错误的教育方法只能带来错误的结果

7.多鼓励孩子:说他(她)行,他(她)就行

8.少批评孩子:说他(她)不行,他(她)会真的不行 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

1.指导家长和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生活有规律的良好习惯 2.指导家长和学生让孩子承担适度的家务劳动 3.指导学生规划未来人生

4.注意对学生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方法 5.老师忌语。这两个指南,不仅有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家长和老师提供了具体操作的步骤,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成立家长学校及家长学校领导小组,搭建了家校联系平台。

(1)家长学校领导小组为每位家长学员建立了档案,便于家校之间联系沟通。自从我们开办家长学校以来,新生一入学,家长就开始到家长学校学习。学校为家长学员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其中详细记录着家长的学历、政治面貌、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学生的个性特征(家长评价)、家长学习情况等,便于学校因材施教,也方便了家校之间联系沟通,随时解决各种问题。

(2课题组根据各种有效信息开展研究工作,学校坚持每月举办一次家教理论培训班,学校分管领导、少总部辅导员、班主任、家长等轮流担任辅导教师,共同学习、探讨教育子女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向家长宣传教育子女的典型事例、优秀方法,为家长倾吐心声,交流体会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家长开放日、召开三次家长会,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又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另外还鼓励家长来校访问,设立校长邮箱。他们不限时间,不拘形式,不定内容,及时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

(3)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定期发放家校联系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方便家校双方的齐抓共管,与家长交换心得体会,共同探索教育孩子的新路,并把家长之声汇编成集《心手相连,家校相牵》、《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分享一个至诚的心声》。

(五)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1、成立家长委员会,家委会参与学校工作。

组建家长委员会,目的在进一步密切家校关系,沟通教育信息,提高育人水平。从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起支持、参与和监督作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形式

通过工作实践,我校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模式确定为:“学校家长委员会 ——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三级机制。班级家长委员会是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家长委员会的条件:必须是在校学生的家长,热心学校和家庭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奉献精神,乐于义务承担学校或其他家长委托的工作。同时还应考虑到组成人员的先进性和代表性。(2)家长委员会职责

协助学校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师、领导一起探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家长委员会成员要经常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反映学生校外表现情况和思想动向,沟通和协调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家长委员会成员应注意搜集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信息,定期以口

头的或者书面等形式,反映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学校教育出谋献策。

(3)家长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①每学期初,家长委员会总会均按时召开全体成员会议。讨论研究并制定全学期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并予以层层落实;

②班级家长委员会根据学校家长总会的工作计划,在年级段家委会的牵头下,召集全体成员讨论,制定各班级家长委员会分会工作计划,并召开家长会,予以分头落实;

③每逢学校举行重大庆典和演出活动,各级家长委会要召集家长,协助学校维持秩序,做好场务及学生化妆等事项,并协助学校做好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工作; ④每学期期末,由班级家长委会主持召开家长会,评选出“优秀家长”和“好儿童”,经年级段家长委会初审,报学校家长委员总会审查批准,召开表彰会予以表彰;

⑤每学期,班级家长委会根据家长和社会上的反馈意见,填写“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建议、意见表”,递交学校办公室,以供学校及时改进日常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家长会可以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掌握孩子发展情况,了解学校教育现状,能够及时沟通家长、学生和学校的思想感情,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为使学生健康成长,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阶段的教育任务,可以有计划设计组织内容、形式各异的家长会。如报告式家长会、交流式家长会、展览式家长会、表演式家长会、会诊式家长会等等。

2、制定家访制度,加强家校联系。

家访是教师同家长加强联系,谋求共同教育孩子的途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⑴家访形式

面访,就是教师到学生家里同家长面对面交流思想。

电访,就是教师打电话给家长,在电话里向家长反映情况,交换意见。电访弥补了面访的不足,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家访形式。学校在班级里建立学生通讯录,就随时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比较方便。

书访。就是教师不能与家长本人取得联系时,写便条或书信给家长。⑵家访内容

了解性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个性特点,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家长的文化素养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等。

鼓励性家访。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有进步时,在家访中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作恰如其分的报告,及时给学生与家长以鼓励和警示。

探望性家访。学生如病休在家,或者其家庭发生变故,教师可及时登门探视、慰问,并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对于教师联络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密切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很为有利。开导性家访。学生犯了错误或与父母发生矛盾,以致害怕家长打骂而不肯回家等等,教师要及时进行家访,一方面要耐心开导教育学生,稳定学生的情绪,一方面要向家长交流看法,取得教育的一致性。

防治性家访。教师发现学生有异常的思想“苗头”或轻微的过错行为时,及时进行家访,不失时机地向家长及其孩子委婉说理,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如学生进游戏厅打游戏,私自下河游泳、拿同学钱、与同学打架等。

⑶家访时机

通过实践研究,家访时机的选择适当的时机,一般地,下列时机进行家访是比较适宜的:一是学生思想或学业有进步时。孩子的进步,作为家长都会感到高兴。此时去家访,一方面带给他们喜讯,另一方面可增强他们教育子女的信心。二是学生思想或学习下降时。学生某方面退步,并靠学校老师教育还不够,需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共同教育。三是学生获得某种荣誉和表扬时。四是学生病休在家时。五是学生家庭发生意外事故或遭灾难,此时去家访,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同家长间的感情,密切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班主任每学期要对1/2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一年内对全班学生家庭普访一遍。

3、制定了家校电话联系卡。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电话、手机。这是现代家校沟通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我校分发给学生一张与名片一样的电话联系卡,内有学校、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电话号码,便于家长随时跟学校、教师联系,交流情况。这张小小的联系卡,发挥的作用可不小。我们的老师经常在下班回到家里后接到家长的电话,或咨询作业,或寻求帮助,或给孩子请假等等。家长们反映,有了老师的电话可方便了,遇到问题能够马上解决。老师们感觉,通过电话联系卡这一方式,确实拉近了和家长的距离。这项举措深受家长欢迎。

4、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的作用不言而喻,我校在家长会的形式上动了一番脑筋,主要归纳为:

汇报形式:由班主任向家长介绍班级的现状、教育任务,或者汇报一个学期来的班级教育工作情况。

互动形式:组织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让家长相互理解、取长补短,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展示形式:成果展示,班主任老师将学生的作业本、美术和手工作品、优秀作文、竞赛答卷以及集体的小报、奖状、荣誉证书等,精心布置一个小型展览会,让家长观看、翻阅,了解班级及孩子的学习成果。会上,班主任老师在家长观看时给予介绍,会后请家长反馈评价意见。

才艺展示:让家长来班级观看学生编排的文艺节目、课外活动或主题中队活动等,让家长在“听”中受教育,在“看”中得到启发,为家长拓宽家庭教育途径打开眼界。

谈心形式:我们尝试召开部分学生家长会。根据不同情况,将不同类型家长召集在一起分析学生问题及形成原因,商讨教育失误及改进措施等。班主任以诚挚的态度请家长来,征求家长对教育的意见及要求,并耐心真诚地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的目标及措施,从而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书面交流的方式:(1)成长记录册

成长记录册承载着孩子不同时期的成长历程,它记录了家长对孩子的祝福,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与鼓励。它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家长看到孩子一天天成长,开心地笑了;老师看到孩子在一天天进步欣慰地笑了。孩子也更加自信了。(2)便条与报喜单

教师用寥寥数语,写张便条,就可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诸如精彩绘画、有趣的发言、优美的作文、好人好事等闪光点。许多家长反映,孩子

收到喜报单可高兴了,有的把它贴在墙上,有的把它珍藏在文件夹中,逢人便炫耀一番。老师们也发现收到喜报单的同学上课都格外精神。实践证明,老师便条上的只言片语、制作简单的小小喜报单不但密切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家长意见表、家长信

家长意见表。我校每次组织家长到校活动后,都向家长了解情况、征集意见,以此来不断改进学校的工作。

家长信。我校在开展活动前,都向家长发放公开信,使家长对我们即将搞的活动有一个了解,增强工作透明度,同时也能赢得家长对活动的支持与配合。

5、做好学生综合质量评价

每学期班主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一学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综合情况,其中不仅有教师的评语,还有家长的反馈意见,这是极其重要的家校交流途径。所以我们十分重视教师评语的撰写,组织学习了《学校评语改革的研究》,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其中的做法要求去写好评语,对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公正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及家长看了都比较舒心。我校英语老师就英语学科形成性评价开展了研究。

实验过程中一直坚持以阶梯式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以鼓励为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终结性评价中,以听、说为主,辅以少量的笔试,采用等级制的评分方法,符合当前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这种以阶梯式形成性评价为主,辅以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6、成立心理咨询室。

家校结合使我校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我们的心理咨询室常常可以听到许多家长的学习心得。一位个体经营者家长在心理咨询后的心得体会中写道:“我以前只顾忙工作,忙打牌,很少过问孩子,以为孩子交给老师就行了,现在看来这是错误的,教育好孩子家长的责任更大。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当一名好家长是很不容易的。”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症结,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使孩子乐于接受自己的教育……”

实践证明,做好家校合作,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是关键,扩展家庭教育外延,树立新的理念,创新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两代人的素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例如,有的家长过去对孩子期望过高,总是给孩子安排过多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他们改变了老做法,重新给孩子减压,制定实际的学习计划。有的家长言行不拘小节,有意无意影响了孩子,自己却痛恨孩子沾染了大人的恶习,现在终于意识到是自己“其身不正”,下决心“先正己”。有的家长过去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只顾忙工作,通过学习才明白父母应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交谈,用心聆听孩子的话,用心观察孩子的活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这些种种反应则来自我们学校与家长的心理咨询、学校与学生的心理咨询、家长与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在家校合作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了解了家长、了解了学生。

7、有的放矢、分阶段采用不同的家校交流方式。对不同年级采用不同交流方式:

(1)低年级: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老师们采用家访、电话联络、印发通知等方式多一些。例如:一年级刚开学,考虑到学生们认字不多,老师们就把课程表以及学校的作息时间印发给家长,以帮助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和准时接送。而每天

在学习上需要家长们配合的地方,老师们写在小黑板上,放在校门口,以方便家长。

(2)中高年级:除了家访、电话联系外,老师们采用 “家校联系本”的方式多一些。老师会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记录在本上,并且每位学生每两周给一个评语;而家长有事情也可以通过联系本与老师沟通。

通过交流与沟通,提升了老师教育理念,学会了换位思考。家校合作是双向活动,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双方需要双向的交流和沟通,这是合作的前提。我校组织老师们阅读教育书籍,使老师从中学习一些教育理念,能够站在家长角度思考问题。现在老师对家长的抱怨少了,更多的是“将心比心”,对学生更加体贴,对家长更加理解。

(六)拓展家校合作教育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

初步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齐抓共管,以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抓手,同时兼顾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主动接受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监督,改进学校的管理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模式。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方法上的有着一定的创新。一是通过引导,使与家长形成共识,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倡导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成材,先成人”;二是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倡导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在内容方面,我们不仅有传统的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而且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四是在方式方法上,开展的值周班工作、班级环境区承包制工作,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克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弊端,并通过感动身边人物的正面引导,采取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的个性特长。

(七)典型引领、感恩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

根据具体的要求,学校每个月评出30名“诚信学生”、“文明学生”、“爱心学生”进行表彰,同时利用《家校读本》通报家长。每学期评出 “校园十佳文明生”,候选人的事迹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向全校师生内宣传。学生经常参加学习身边人的活动,营造了整个校园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了榜样引领的作用。

我校推出班会《体验亲情,学会感恩》。在班会上,通过家长与孩子进行面对面地交流,零距离的感受亲情。孩子们被父母的关爱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在体味到那种浓浓的亲情后,感动得哭了,他们用各自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要对父母孝顺。

同时,我校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作主题为“感恩伴我成长”的演讲,并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争取成功。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流下了泪水。有个家长当堂发表感慨说:“我今天听了孩子们的话很感动,其实我们作为家长给予孩子的其他任何东西都是有限的,只有在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那种点滴付出和深情后,才能让他们也学会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他们才会受用一生!”

以上活动的开展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和家长心灵的交融。

(八)召开总结会,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四、课题的研究效果

我们通过四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办专题讲座,家长现身说法,家访等形式,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使其能主动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子女,不再溺爱子女,对子女不再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不再简单粗暴对待子女,能够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他们能尊重子女,相信子女,既关心爱护子女,又严格要求子女,善于观察,通过一些表面现象去窥探子女的内心世界。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通过组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教师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各班的教师德育工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广大教师根除了不注重家校联系,不重视开展各种家校联谊活动的思想,教育孩子时更全面、客观地去分析问题,更注意考虑家长的教育期望值。许多班主任不再将开家长会开成“批判会”,将打电话当成“告状”,不再动辙对家长态度冷漠、粗暴,反之是交流时和风细雨,报喜电话让家长如沐春风,家长会中的师生、家长互动,上演一台精彩的德育节目。同时,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师生沟通,注意“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学日臻艺术化、人性化。教师的家教指导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撰写能力提高了。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二是锻炼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以前有的教师一提到教育科研就怕,就头疼,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并不神秘,只要肯学习、勤钻研、勇探索,就能不断成长。进而提高了教师研究的热情。有的老师以前写不出论文来,现在老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总结、反思,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文章。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成果性论文不断呈现,同时也从中摸索出一系列规律,总结出了好的经验,丰富了教育理论,推动教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家校合作,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以前,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差,乱丢乱甩,乱写乱画,学习不努力,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小偷小摸,有的心理不健康,其表现为或自卑、或自傲,唯我独尊。家长很少与学校和老师联系沟通,更谈不上主动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有的学生在学校犯了比较严重地错误,老师几次三番请家长到学校,他们都以各种借口推辞,有的即使来了,态度不好,把一切责任推给学校:“你们老师搞啥的,娃娃送到学校你们咋管的?”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家长的认识,转变教育子女的观念,改变教育子女的方法,是家长能够主动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子女。

在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下,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校违规违纪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得到很好矫治。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使学校班风、学风、校风有较大改观,学生爱校、守纪、文明、勤学,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载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___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___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名词解释:工学结合是指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校企合作是指一种工学结合实现的方式,校企合作顾......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小学花秀玲 论文摘要:教师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

    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论文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更新;理念;发展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自我发展的......

    开展德育主题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工作总结)

    抓实德育主题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 在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中,我校紧紧围绕“文明、感恩、奉献”的主题,以明星学生和首席教师评选两条主线为抓手,以学生行......

    发展艺体教育特色_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展艺体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宝山区上海大学附属学校2008—2011年艺体教育工作总结 上海大学附属学校的前身是存瑞中学和祁连二小,2009年7月两校合并。自建校以来......

    坚持劳动实践活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坚持劳动实践活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新的时期、新的教育形势下,张掖市示范性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认真研究劳动实践活动的教......

    “扎实推进学风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题教育实施安排

    “扎实推进学风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题教育实施安排 “扎实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题教育实施安排 为进一步巩固我校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