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建设调研提纲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3 16:0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建设调研提纲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建设调研提纲情况汇报》。

第一篇:县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建设调研提纲情况汇报

xxx县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建设调研提纲情况汇报

一、当前林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情况

现县林业科技服务机构实有人数??人。其中:县本级服务机构实有人数??人,乡级服务机构实有人数??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人,35-40岁??人,50岁以上??人。按学历分:本科以上学历??人,专科学历??人,中专以下学历??人

。按职称分: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无职称??人。

预测今后5-10年内乡(镇)需补充林业科技服务人员??人。其中:林业本科??人,林业专科??人。

预测今后5-10年内县本级需补充林业科技服务人员??人。其中:林业专业??人,计算机专业??人。

现有林业科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的途径和方式是:市、县内短期进行培训。

二、当前林业科技服务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现状

县服务机构数??个。其中:县本级机构数??个,设置有森防站、推广站、项目办、监测站。乡级机构数??个,全县??个镇都设有林业工作站。??个服务机构隶属县林业局管理,属县财政全额拨款。

三、当前林业科技服务工作方式与工作手段

1、县、乡级林业科技服务机构职能

(1)县级林业科技服务机构职能

森防站:负责全县森林病虫害测报业务的管理和指导,收集、分析本县测报数据,对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趋势,准确、及时地发布短、中期预报或警报,提出防治方法和措施,建立测报档案,组织技术培训,总结交流经验。负责宣传、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及有关法规和规定,打击无证运输。实施产地和调运检疫,签发省内外调运检疫证书,组织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扑灭工作。组织检疫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办理本县从国外引种的检疫报批手续。负责宣传贯彻《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地方有关防治法规,进行本区域重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检查验收防治效果,培训防治技术人员,安排药剂和器械的供应。

项目办:负责林业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监督、指导,质量保证和年度计划,并制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包括有关奖惩办法。负责林业项目建设的指导、审核工作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审核和上报;收集项目承办单位实施过程中有关技术资料和文件。

推广站:实施林业技术推广规划、计划;参与制定林业技术标准,对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负责林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信息传递等技术服务工作;承担林业技术监督和有关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工作;承担林业技术评估和林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宣传工作;指导、协调林业对外科技交流和科技协作项目的实施。

监测站:组织实施全县森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负责森林资源数据的统计和管理;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下达年度森林总采伐量计划;监督执行审批林木采伐作业设计,管理和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负责组织全县伐区检查和验收。

(2)乡级林业科技服务机构职能

林业工作站:做好辖区内的林政资源管理工作,做好伐前、伐中、伐后的检查工作,防止盗伐、滥伐森林和违章运输木材的现象发生,同时要认真做好辖区内、局授权范围内的林业行政案件的查处工作,构成立案标准的案件要及时上报并协助有关单位查处,另外要认真做好竹木成品、半成品及竹子等林副产品的规费征收工作;做好辖区内的护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加强火源管理,防止山火发生。一旦发现山火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县防火办报告,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扑救,并要积极做好山火案件的查处工作;全面完成采种、育苗、迹地更新与中幼林抚育任务,并达到质量标准。按技术规程做好年度造林自检工作。按规定,按计划做好授权范围内的林木采伐设计工作,对不遵循调查设计技术规程造成超砍的,按规定追究设计人员的责任;做好辖区森林病虫害的测报、预报与防治工作。

2、县、乡级林业科技服务方式

县、乡级林业科技人员按照各自的职能,常年大部分时间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做好林业科技服务的各项工作。

四、当前林业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林业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人员少

现县、乡二级林业科技服务机构实有???人,有林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人,占服务机构总人数的22.2%。我县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县,全县林地面积???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林业科技人员人平要管理、规划好20.72万亩林地,工作压力过大,大型的林业技术工作任务无法完成。比如2006年搞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只能求助xxx省xx县和本省xx县派出几十名技术人员帮我县完成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外业工作任务。

2、林业科技服务机构人员文化程度低

县、乡二级服务机构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只有??人,占服务机构人

数的16.7%。因为服务机构大多数人员文化程度低,造成大多数林业技术工作达不到质量要求。

3、林业科技服务机构人员下乡补助费低

现在下乡补助费,全县还是执行县财政90年代初制定的下乡补助标准,每人每天补助费只有5元。现在汽油涨价,骑摩托车下乡的油钱都搞不到,影响了服务机构人员下乡的积极性。

五、建议

1、加强培训的力度。现有林业科技服务机构的人员,要分期分批送到省或市进行培训,解决人员素质低和知识老化等问题。

2、今后5-10年内,要有计划地招进一大批学林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林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岗位上来,以便解决科技人员少、工作压力大的问题。

3、建议县财政要提高下乡补助标准,以便提高下乡人员的积极性。

4、建议在林业科技机构的人员技术职称评聘上,增加聘任岗位职数,做到评聘一致,让科技人员晋升得到聘任,以便调动科技人员(弱势群体)的积极性。

二○○八年四月十日

第二篇:关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提纲汇报

##市关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201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就业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局坚持贯彻落实十八大就业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市经济中心工作,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以开展“十百千亮点工程”、“一网五点建设”、“基层平台建设”和“千名干部下镇村、助推城乡一体化”活动为着力点,稳步推进常规工作,努力突破重点工作,创新开展特色工作,为推进平安幸福##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全面了解我市群众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的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我局于近日组织相关人员队伍,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模式就就业相关情况开展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要求,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配置公平、发展均衡、城乡共享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㈠“一网五点”工程成效明显。以“整合资源、归口管理、信息共享”为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失业动态、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实名监测以及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监测五项监测业务应用系统,得到了宜春市就业局多次肯定,《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和《中国劳动保障报》宣传了我市“一网五点”工程和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

㈡基层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大基层平台建设经费投入,实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有地方办事、有人办事、有经费办事、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进一步优化了基层人保工作队伍,聘用了45名基层劳动保障所专职工作人员,规范保障所工作流程、工作制度。

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医药保健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有力推进。一是整合张家山无公害蔬菜基地资源,成立了##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积极协调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鼓励大学生入基地创业,今年安排12万元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基地创业大学生水电费、房租和见习补贴;二是发挥产业优势,规划建设医药保健品科技示范基地。

二、影响和制约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和原因分析 尽管樟树市在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当前,全市公共服务体系主要还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㈠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现象依然存在。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留人难。

1、技术工种招工难、留工难。80%的企业反映技术工种“招人难、留人更难”,相对而言一线普工流失率不高。如江西起重机械总厂负责人介绍,在招聘会现场难以招聘到技术工人,加上利润空间狭小,不能完全满足待遇提高的要求,导致企业技术骨干流失严重。

2、季节性招工难、留工难。一是春节、农忙等时节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二是企业岁末年初由于调整产业规模,生产线增加,用工需求大;三是部分企业季节性用工。如江西康怡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旺淡季季节性明显的企业,由于订单原因,员工淡季收入降低,员工流失严重。

3、市郊等交通不便的企业招工难、留工难。市郊企业,由于交通不便,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企业招工;劳动者由于上下班交通、住宿不便等问题,放弃到市郊企业就业。如在盐化基地、城北工业园,离市区较远,公交不能定点定时,尤其是偏远地方的员工回家不方便,导致员工放弃就业。

㈡基层平台建设依然薄弱。我局为提高乡镇、街道劳保所的办事效率,积极为各劳保所配备按照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但是在调查中依然发现部分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尽顺畅。基层事务的庞杂和平台机构的附属性,人社局缺乏对基层平台工作统筹调配的权限,基层平台工作人员专职不专责、工作效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加之个别乡镇对劳动保障工作重视不够,对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及时帮助协调处理和解决,致使工作难开展、任务难完成、制度难落实。二是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基层平台承担着就业创业、劳动社保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直接与千家万户、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打交道,特别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以后,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三是经费水平和人员稳定性较低。工作人员待遇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补贴予以支付,同时缺乏晋升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的稳定性。

㈢全民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创业氛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发达程度,据我市调查中发现,我市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全民创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二是小额贷款担保资金总量不足,基地基础设施与广大创业者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三、樟树市关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㈠招工难、就业难方面:一是发挥“一网五点”作用,摸清全市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缺工的详细情况,对全市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管理。二是举办全市大型企业人才招聘会、每月定期招聘会、企业专场招聘会,开展“柜台招聘”、“乡镇专场招聘”等就业援助活动,把招聘触角延伸到基层,同时,积极通过充分挖掘企业用工岗位,与市内留有劳动力充分对接,引导市内现有劳动力到我市企业就业。三是组织市内现有劳动力到缺工企业车间现场观看,促进企业和劳动者的有效对接。四是鼓励企业自主招聘。通过在各村组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开展“点对点”招聘。此外,企业内确立“老带新”模式,对老员工介绍新员工入职奖励等。

㈡基层平台建设方面:一是提升人社局缺乏对基层平台工作统筹调配的权限。由于基层平台的双重管理现状,职责不分、权限不明,成为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发展的瓶颈。建议借鉴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国土资源所等其他垂直管理单位的成功经验,恢复镇(街道)、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将其纳入各级人社部门垂直管理,并将社区工作人员实行专职配备,使基层平台真正做到专人专责。二是积极开展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强化人员培训,采取在职培训、上派锻炼、轮岗培训等灵活多样、因需施教的培训方法,提升基层队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基层劳动保障所队伍建设;三是保障基层劳动保障所办公经费,适当提高基层平台工作人员待遇,建立人员工资与社平工资联动调整机制,参照当地同等人员情况,提供各项福利。

㈢全民创业氛围方面。一是坚持分类指导,鼓励支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复原专业军人和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支持城乡居民发展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加工,带动千家万户自主创业。二是提高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的建设水平,发挥各级全民创业担保机构主渠道作用,健全贷款担保基金正常增长机制。三是健全培训体系,高标准建设技能培训基地,实施创业者人才提升计划等措施,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行业配合的职业培训新格局,从而提升创业氛围。

第三篇: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基层公益性医疗单位服务体系建设交流材料

双流县永安中心卫生院 2012年6月26日

大医院爆满而基层医疗机构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配臵不当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按照市卫生局《关于构建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的要求,在县卫生局的统筹安排下,我院以提高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为职责,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为己任,坚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两手抓,努力实现辖区群众享受均等、便捷、有效的健康服务,2012年1-6月完成门诊收治病人45103人,同期增长4.5%,住院收治病人2760人,同期增长7%。

一、以病人为中心,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参照二级医院标准,健全完善了医疗质量核心管理制度,制定医疗质量上墙制度40余项,同时开展医疗质量专委会、病历交叉质控、处方点评等业务活动,不断规范医疗行为,简化医疗流程,避免了医疗差错。

二是建立适合医院发展的人员培训机制,在保障职工的工资、福利、年终奖金的基础上,给予进修人员每月的450元生活补贴和300元租房补贴,提高在职职工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城乡卫生统筹平台外派所有医护人员到三级医院 进行规范轮训,截止2012年轮训专技人员83人,占全院专技人员的72%,同时邀请四川大学、省医院、县医院专家来院开展教学查房、学术讲座50余次,并与上海白玉兰公司合作,建立远程教育平台,获得更为优越的专家指导资源,并且作为四川省第一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2项,构建了与人力资源配臵标准相适应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制度,有效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增强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坚持贯彻“增加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理念”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大力推进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和“治未病”中得作用。按照成都市卫生局下发的基本医疗目录要求,应开展417项,实际开展321项,可选择开展207项,实际开展149项,并结合辖区群众的实际要求增加开设腹腔镜手术、骨科手术、腹部手术、激光治疗皮肤病、利普刀检查、电子胃镜检查、彩色多普勒检查等20余项服务项目;同时建立服务测评机制,成立了服务监测机构,每月向服务窗口发放问卷调查100份,主动向病人征集意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让“三好一满意”工作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四是开展县、镇双向转诊,县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建立了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放射学远程“CR”片会诊机制; 设臵便民服务点,定期派出医务人员到永安镇敬老院提供无偿诊疗服务;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服务,(5月份接力雷锋活动,为“5月中国好人阿各”婆婆免费开展康复治疗)让老百姓获得更为均等、便利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深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一是完善机构设臵,设臵传染病防治、地方病控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专职岗位,使其职能分工更为明确,团队协作更为密切。

二是信息化为支撑,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率先与成都维信电子公司合作,植入疾病分析与健康评价系统(DASS系统),通过电话、短消息平台实现对孕产妇的电话追访,重点人群的随访管理,辖区居民的健康教育等工作智能化、简单化,每季度向病人发放健康保健短信10000余条。

三是建立家庭医生式服务机制,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性、连续性公共卫生服务。优先为辖区内的低保人群、慢性病人、残疾人员、65岁以上老人等)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建立病人管理循环制度,家庭医生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需要治疗的病患转入门诊、住院病人管理,将门诊、住院诊疗过程中需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健康指导随访的病患归口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进行定期随访指导,5月底完成签约1145户,签约比例10.81%,完成下乡入户随访1376 人次,提前完成了2012年的目标任务。

四是建立绩效考核及合理补偿制度,带动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先是根据行政村的人口基数制定相应的工作量,按照不同的工作量对公共卫生服务进行量化考核;其次通过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利用DASS电话随访系统进行质量考核,以此达到“优劳优酬”补助原则。

三、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探索药品合理配送机制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07种,医院配备272种;四川省补充目录252种,医院配备155种;成都市补充目录141种,医院配备21种。结合辖区群众需要及医院实际开展的诊疗项目,并申请了利多卡因胶浆、布洛芬混悬液、芬太尼注射液等10余种专科用药。所有药品均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基药销售额占全院药品收入的94%左右。借助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研项目《小康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与四川大学循证中心、山东大学共同探讨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机制,同时在村卫生站已经实施药品统一由医院代购,并执行零差率销售。

四、全面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

按照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单位服务体系的建设标准,全面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医院完善了机房设施,配套双服务器,开通了“永安中心卫生院”独立网站、触摸屏宣传系统、LED屏显示系统,完成了Lis系统、Pacs系统的对接工作,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系统,与 县医院建立了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放射学远程会诊中心完成“CR”片会诊60余人,付家坝社区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健康感知舱”应用,病人自愿体检40余人。

五、存在的困难

(一)人力资源紧张及经费保障不足。按照现行政策,公共卫生经费是按照卫生院服务人口分配,中心卫生院与一般卫生院服务人口相当,甚至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少,而医院员工是一般卫生院的3倍,导致中心卫生院经费相对不足,人才容易流失,形成人才“引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的恶性循环,引发新的内部不稳定因素。

(二)基本药物目录开展方面。因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公司中标基本药物配备不齐,个别品种时常缺货,且部分中标药品规格在社保对码时没有信息,为社保报销工作带来了困难,甚至个别国家基本药物出现涨价的现象,违背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初衷。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特别是“一卡通”式就诊服务,门诊医生年龄较大,学习意识相对较差,网络运用速度慢,病人诊治耗时延长,以后工作中应加强门诊医生的疏导作用,提高部分老同志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病人诊治工作效率。

第四篇: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农村科技力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厅于2008年9月开展了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找出我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及措施。

一、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一)广西涉农单位科技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5年底,全区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45905人,具有硕士以上的占全区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1.4%;大学本科占18.4%;大专以下占80.2%;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区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4.5%;中级占29.2%;初级以下占66.3%。

2.专业结构。2005年底,广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中有农业类专业科技人员14022人,林业类6619人,畜牧类6441人,水产类1532人,生物类305人,农业机械类2949人,其他专业14037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一是政府主导服务型(官办),即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二是政府引导服务型(半官半民),主要由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其企业构成,其服务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资金来源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政策性投入、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资金、有偿服务和经营收入等;三是自发组织合作型(民办),主要是由民间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资金来源主要是收取会费、有偿服务和自主经营。

1.政府主导服务型(官办)

政府系列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至今还是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市、县、乡三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的主管部门管理。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在原基础上,乡镇一级将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有些地方是全部合并,有些是将其中的部分站合并,但多数地方是将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合并,畜牧、水产单独建站,也有的地方将农经、农机单独建站。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均由乡镇管理,县(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单独建站的仍按以前管理体制。推广方式主要是贯彻执行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实施引进、试验(选育)、示范和推广农业科技项目;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统防统治;为农民提供科技情报和市场信息等公益性服务。这一推广服务体系曾经是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开展农牧良种繁育推广、发展特色果业、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等科技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农民增加收入发挥了显著作用。

2.政府引导服务型(半官半民)

(1)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它通过聘请一批科技专家、建成一个科技培训基地、孵化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实现科技与农户的有效对接,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活力。

目前,广西经认定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有27个,到位技术人员35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35人。近年累计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6项,建立示范基地约14.3万亩,覆盖农户近27.5万户。

(2)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研发力量,建立稳定的研发组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以及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新产品,增加企业效益,形成研发、生产、销售良性循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广西获得认定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4个,在职科技人员73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25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近11万亩,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96项,带动农户8.5万多户。

(3)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建立的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把在实验室里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开发、配套、组装、示范、推广等后续研发活动,将它们传递给农民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提供服务。目前,广西获得认定的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2个,拥有科技人员57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5人,建有示范基地7.4万多亩,覆盖农户近66万户,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1项。

(4)农村信息化基地

农村信息化是结合星火农村信息化工作,大力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建成通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农村生产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和农村社会信息发布、咨询等服务。整合并集成有关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在试点区内建成连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建立农村科技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广西获得认定的农村信息化基地有85个,专业技术人员6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29人,覆盖农户52万多户。

(5)农民科技培训学校

农民科技培训学校主要是部门为主,联合办学,在教学方式上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函授与自学相结合。以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村种养技术培训、科普知识为重点培训内容,经费有政府财政经费支持,也有市场运作来解决。目前,广西共有农民培训学校129家,教职员工183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的468人。

(6)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是一种源于农村基层并在政府积极推动下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政策鼓励、市场导向、机制创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活动的方式。

2004年11月,科技部将广西列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区。之后,广西通过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已取得通过科技特派员,把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推广服务效益的初步成效。目前广西共下派科技特派员997人常驻农村,覆盖9市43个县。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协会或合作社158个,支持项目225项,农民人均纯收入3008.9元,农业生产总值增幅1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1%。

3.自发组织合作型(民办)

自发组织合作型的服务组织主要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其功能划分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技术交流型,以协会内专业技术和信息交流为主,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这一类型约占全区协会总数的60%;二种是技术经济服务型,在对会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的同时,为会员提供优良品种、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产品运销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这一类型约占35%;三种是技术经济实体型,其特点是技术服务与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构成经济实体,为会员提高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加工、销售的收益,这一类型约占5%。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以技术经济实体型协会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效果明显,如容县松山镇鸿大种养业协会以重点龙头企业鸿大绿色饲料有限公司为核心组成,以种养大户为骨干,联手开拓生猪市场,2005年销售生猪等农产品收入48043.8万元,会员人均比上年增收1640元,辐射带动农户8940户,户均增收450元。企业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联姻,结成相互促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了两者在各自领域的独特优势。即使企业有了质量稳定、可靠的原料源,同时又解除了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广西目前获得认证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发展到205个,入会农户近12万多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全州县才湾镇天福联妇女葡萄协会,在推广葡萄新品种、新技术方面采取统一品种、统一信贷、统一包装销售,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高了会员的整体生产经营水平,每户会员亩纯收入达9000多元。

二、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科技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运转机制不活

我区乡镇机构改革后组建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实行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县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为辅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致使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一切工作安排必须服从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难以独立开展技术推广服务等业务。目前我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大多数农技人员以参加乡镇政府中心工作为主,有些甚至被长期抽调从事计划生育等“份外”工作,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功能得不到发挥。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导致了我区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出现严重脱节,服务体系发生断裂。农业服务中心内部的农、林、牧、渔等互相独立,仍分属不同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仍是“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方式,缺乏协调配合。同时,由于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和科技服务人员没有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服务职能受到削弱,科技服务人员的责、权、利没有明确,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区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处于 “人散、线断、网破”的局面。

(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匮乏

从技术研发方面看,大部分是从事基本的技术推广等常规工作,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较少,难以满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农技推广方面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村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且高中级技术人员大都集中在市、县两级,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较少。从技术服务人员方面看,近十年我区基层服务机构都无法招收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的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年龄45岁以上的占90%以上。同时,由于本身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多年未参加过任何专业学习培训,导致专业单一,知识老化,不懂得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主要靠经验从事经营和服务,无法提高服务质量。此外,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乡镇科技服务队伍不够稳定,在编不在岗的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三)科技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仍然偏低。部分县乡由于财政困难,每年安排给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事业经费,扣除职工工资及其他非业务性支出外,用于科技服务的资金非常少,有的每月只有50元,有的甚至连农技人员基本工资待遇都无法保障,造成人心不稳。由于经费不足,有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以经营农资产品为主来弥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用于从事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时间非常有限。同时,经费缺乏还造成了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的落后。调查发现,我区不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普遍缺乏电话、电脑,以及农残测试仪等必要的设施(设备),大量的技术工作靠农技人员“手摸、眼看、鼻闻、尺量”的原始手段进行,更谈不上现代办公设备,致使服务不能及时有效。

三、国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模式及特点

(一)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由陕西省宝鸡市2000年率先创办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多数建在田间地头,配有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科技咨询室以及专家起居室等。专家大院的旁边有实验田或农业科技示范园。专家进门能进行科研和培训,出了门可以进行现场指导和大田示范,使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市政府给每个大院建设投资15万元,每年给每位专家科研经费和旅差补贴费5000元。

专家大院采取“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办院原则和“五个一”(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建设方针。专家大院已经形成了三种运作方式:一是产业龙头型专家大院,如布尔羊、高产奶牛、秦川肉牛、果蔬加工等专家大院,通过专家技术入股等形式,形成了“专家十龙头企业十农民”的运作方式;二是科研开发型专家大院,如辣椒、小麦育种等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专家十技术推广单位十农民”的运作方式;三是技术推广型专家大院,如“万元田”、柿子专家大院等,通过科技服务有偿化,形成了“专家十中介服务组织十农民”的运作方式。

宝鸡市的实践表明,农业专家大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开发,加快了农牧业良种繁育的步伐,提高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温家宝同志曾经充分肯定这一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个创举,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2003年8月科技部启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列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加以推广。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仅2004年,各地就引导发展了540个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基地。

(二)科技特派员

福建省南平市委、市政府从1999年初开始,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入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是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等,一般任职时间为1~3年。派出人员与原单位岗位工作脱钩,常年驻扎在农村,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合作在内的科技服务,并与农村种养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打造一个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宝塔型”的新型科技服务网络,实现科农携手的良性循环。

该项制度实施,对南平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组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对改造农产品品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南平市统计,有特派员下派的村,农业结构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地方。二是增强了农民市场意识,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科技特派员带动了一大批农村能人在“干中学”,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成长为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特派员制度还带动了当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推动了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重构,促进了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工作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引发了政府、农民与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的重新合理定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宣传推广这一模式。据统计,目前在全国21个省的577个县示范推广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仅2004年全国试点示范地区就选派科技特派员达到139971人次,人均年下乡时间超过180天;培训农民41万人,发放技术资料59.74万份;实施科技项目4502个,引进7123个新品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311项。取得了良好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三)农技“110”

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状况,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之后在全市139个乡镇先后建起了农技“110”信息服务机构,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技“110”网络体系。农技“110”利用传统媒体、现代媒体以及行政体系,借助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上联全国各专业网站、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下联农村千家万户,采用网络服务、电话服务、农民上门咨询和农技人员主动下乡服务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满足了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技术信息的强烈渴求,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一体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新体系。全市数以万计农户通过农技“110”咨询获得效益,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印发的关于衢州农技“110”调研报告上曾批示:“这是为农服务的一个创造,建立农业信息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农技“110”作为新兴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模式,显示出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推广。据统计,2005年底全国已有20个省市建成了188个各级农村“110”服务中心,农民可以通过远程卫星接收、互联网、视频、电话等多种终端方式直接得到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方式,农技“110”模式克服了时空限制、互动性弱等因素的影响,更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农技服务需求,为实现农业与农村科技信息的便捷、实用、有效、实时地传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

(四)农村科技服务港

北京市科委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科技服务港”建设,旨在打造一个综合性、基础性的、面向京郊农村地区提供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探索建立一个科技成果供给与科技需求衔接的有效机制,整合、协调首都科技资源和优势生产要素,拓展农技推广服务的渠道,实现各种要素和资源在农业和农村的优化组合,提高农村公共科技产品的供给效率,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基础性建设和能力提升服务。服务港建设启动以来,初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点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三个对接”,“四个通道”等典型模式等。

实施“三个对接”:一是做大服务港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对接。拓宽服务港与科技成果提供者(高校、院所)的接触面,丰富服务港的科技资源;二是做好服务港与郊区县科技工作的对接。围绕区县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引导服务港所联系的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进入区县,促进科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三是做实服务港与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对接。根据各类服务组织的个性需求,提供信息、咨询、规划、技术成果及培训等多样化服务,促进其成长壮大。

拓展“四个通道”:一是拓展以政府推广部门为骨干的服务通道。服务港通过项目引导,拓展形成“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区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乡镇农业开发服务中心—村农技协理员”的技术推广途径,形成喇叭型推广渠道,以发挥公益型推广机构的作用;二是拓展“区县科委+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型服务通道。以区县科委为资源协调节点,与各类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连接,把技术、信息、人才等传到各个合作组织中,帮助组织发展,建立区县优势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三是拓展以市、区行业协会为依托的服务通道。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一个规模产业中企业、农户、科研单位以及其他产业介入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主要协调者,通过它提供公共科技服务,是促进行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四是拓展龙头企业支撑型推广服务通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和独特的推广方式,面向农户开展技术推广服务。通过大力拓展这些通道,“农村科技服务港”畅通地将科技资源和服务传到农村最基层。

此外,还总结推广诸如中介机构培育型、示范基地带动型、企业自主创新型、科研院校领办型等行之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典型模式。

(五)农村科技合作社

农村科技合作社是由湖南双峰县农民自发创造的科技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1993年当地知识型农民王运芳在双峰县锁石镇创办青年科技服务所,1999年发展成为双峰县青年科技服务总站,2004年又创建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农村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全新的农村科技合作组织服务模式。把与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等农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科技培训、科技和市场信息、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市场营销、组织农产品加工等服务。农村科技合作社采取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目前,双峰县建立了16个乡镇联社,320个村级分社,以及六大产业开发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在850个村设立了村级科技推广业务代理员。每建立一个基地或发展一个产业,农村科技合作社采取技术承包的方式,与农民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上述我国几种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创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在更大范围凝聚、吸引科技资源,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优化了农村科技服务的环境。这些创新模式也充分体现了蕴藏在基层的巨大创新潜力,展现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美好前景。

国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典型经验的几点启示:

1.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当作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协调各部门,联合社会各方力量,营造良好的环境,共同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和扶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渠道,不断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增强其服务功能。

3.要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来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涉农机构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基层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同时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升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水平。

四、构建广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面向“三农”,以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广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业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二)建设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在全区14个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村村有科技特派员。建立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农村科技培训网络,实现“县县有学校、乡乡有课堂,村村有科技带头人”,每年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农民技术骨干20万人次。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星火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类组织和机构,建成星火专家大院25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5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80个、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35个。建成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农村服务信息网络,“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覆盖全区14个市的60个县、600个乡镇、1200个村。

到2020年,形成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造就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逐步实现农村科技的零距离服务,形成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服务手段先进、运转高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五、构建广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制定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政策和措施,理顺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其服务功能。

(二)加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

一要争取国家的支持。积极策划构造一批项目,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二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自治区本级财政从2009年开始,每年按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的3%的比例安排专项,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推广等。市、县(区)、镇(乡)财政也要适当安排匹配经费。三要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发挥县乡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现有技术人员的骨干作用。每年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到高等院校接受再教育等方式,加速知识更新,努力提高农村技术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二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各级涉农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村科技服务。通过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三要逐步壮大广大乡村干部、乡村能人、农村星火带头人及“大学生村官”等乡土科技服务队伍,通过加强“传帮带”和业务培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发挥其技术“二传手”的作用。四要积极引进区外科技人才,特别是符合我区农村发展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提升我区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水平。

(四)营造良好环境

一要制定有关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制度。由科技、组织、人事等部门负责制定选派、管理及奖励办法,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转化科技成果。二要鼓励涉农单位和个人以技术入股、参股的形式与基层农民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创办农村科技服务机构。三要明确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四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设立专项岗位津贴,实行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按岗定酬、以绩付酬。

第五篇:浅谈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田长路

摘要: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传统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已经不再适应服务需求的市场化要求和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复杂多样的需求。在这种新的形式之下,有很多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迅速建立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只有尽快建立起有别于传统体系的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才能弥补传统体系的不足,从而使新的服务体系得到质的飞跃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构建农业与农村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通道,优化农业与农村科技产业化环境,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不能够再局限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这一新型体系必须是以“三农”为对象的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必须要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化手段,把新的技术、观念、知识等传递至农村并能够让这诸多信息知识能够做到真正服务于农业、惠及农民,从根本上让广大农民的生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得到变革和发展。

一、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1、传统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农村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这一机构主要是由县一级职能部门延伸到乡镇的服务机构,传统上称服务管理站或服务管理所,每一乡镇一般派驻二到三名农科员。机构由政府提供资金,无偿为农村农民服务。这是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著。如该机构由于经费原因离生产地远,各种设备老化、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难予为新型农业提供优质服务;人员兼职严重,官员意思严重,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服务机制的激励不足因此,已经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科技局情报部门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则主要着重于生产力促进、科技情报研究以及其他的科技知识理论宣传。这部分机构,普遍面临服务目标不明确,功能也特别含糊,各部门间缺乏联系沟通自选课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其对农业生产的辐射带动和与生产相联系的科技服务,以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等多种表现形式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不容忽视的有生力量。

2、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农村科技合作社,合作社通过早期种植、养、和后期农产品的加工、技术、营销等一条龙把农户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新的利益共同体,向基层农民提供生产资料,新的技术和最新的市场信息。运用县、乡镇、村、这一三级联动运作方式。属于创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农技传播站,农技传播站通过明确传播标准,实施企业化管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为基础科技为主导。依靠市场运行的机制采取以企业主办,专家主持,政府引导为基本原则。专家能够同传播站签订相关合同,同时以技术股、资金入股的形式,理,传播站与专家可以签订合同,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形成梯次化专,共同合作开服,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农业科技服务。

二、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传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创新型科技服务机构体系之间的对比,不难发现虽然我国新的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在近些年得到快速的发展,然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体制不适应、主体服务组织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差、投入不力,推广手段落后。

1、服务能力不足 服务能力不足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农村合作组织大多规模小,并缺乏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发展程度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经济发展较快、文化教育普及程度高、农民思想较开放的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较快,贫困地区由于各种主观因素,发展稍慢。并且很多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管理极为混乱。很多合作组织甚至没有注册,其内部也没有相关的运作章程,管理混乱,例如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账目。大多合作组织没有具体的可行制度措施,制度缺失导致无章可依或者是有章不依。并且会员很难参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会员的权利没办法得到落实,负责人也没办法得到内部有效的监督。有很多协会组织本身就是从行政部分剥离出来的,或者是和行政部门挂钩,这就导致该写作组织难以代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从而服务能力也没办法满足农民和企业的需求。

2、服务体制不顺

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农业生产三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地(市)级科研和推广单位规模较小并且分散,很多的县(市)一级农业推广中心工作仍然是局限于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服务,并没有面向市场为基层农业进行服务指导。因此科研单位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位无法得到农户的认同,从而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从根本上没办法得到最为需求的农业技术信息。由于管人、管材和管事没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乡镇农技站的人、事分离,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没办法得到有效的协调,技术人员过于向行政化发展,脱离专业技术而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从事行政性工作,导致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再位,姓农不务农这一畸形的现象。

3、服务体系不全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农村基层的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信息服务体系以国家农业推广体系为主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已经没办法适应新型的农村服务体系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在很多的贫困地区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完全脱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尤其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个体与市场最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鲜明。所以必须加强农村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然后现阶段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仍然存在各种待解决的问题,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各部门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政府对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服务水平低等等。

4、队伍素质与发展水平不匹配

首先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专业的结构没办法跟上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节奏。其次具有真正技术的服务人员同农民的现实需求分配不合理,更多的高技术高学历人才聚集在市或是县一级,真正在乡镇直接

从事科技服务指导工作的农技人员大多是未受过专业教育的。最后由于信息服务系统当前存在的不完善,导致农技人员和外界接触较少,信息封闭,技术不能够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三、促进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基层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发展 新型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系统必须要搭载最新的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基层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建设。通过设定专门的卫星遥感观测、互联网平台、电视频道、广播、免费热线电话等传播渠道对农村农村作物生长情况、病虫灾害,天气变化等最新的农业相关信息进行报道。在第一时间为农村、农业和农户带来最新的科技服务信息,使广大的农民能够有更多的获取信息帮助和诉求的通道。

2、加大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人才培养

培养更多的农业基层科技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大对从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让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相关技术,使其成为搬不走,调不走的农村基层科技专业技术人才。让农民自己成为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防控体系中的有生力量。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机构改革

首先,必须要重新明确各级别的农技推广机构其职能,明确县市、乡镇各机构的职责和定位,从而打破体制混乱的局面,具体新的机构设置既能在原有的机构上进行分解从组,或者是重新联合农业院校、科研所、进一步探索新的农技推广机构,不能够仅仅凭借行政区划而进行简单的设置。对现有的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对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加强农技服务队伍的建设。通过竞争上岗、全员凭任、项目管理等举措,建立更为有效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大幅度的增加技术人员在推广队伍中的比例,引导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农业人才加入推广队伍。

4、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企业参与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企业为基地和农户提供新技术的经费支持,科研机构为基地和农户提供新技术并研发新的产品从而增加农户的收入。因此,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是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农业企业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他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可以让其走进农村基层,并且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培训服务。必须要为农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说为科研和农业的对接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企业能够最快时间的获得科技成果,还要加大力度发展订单农业从而让农民从中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在企业参加农技服务的同时也要注意诸多问题,如企业和农民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体,有可能会出现利益的纠纷,所以必须要调节好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科学的竞争机制,从而使得利益双方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实现共赢。

5、重视农民合作组织

从农村科技合作社这一组织中我们可以吸收到这样的经验,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农民的经济利益就越是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农村科技合作社由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发创办,农户志愿加入,县、乡、村、这三级联动运作,逐步行成农户——村寨——乡镇——县市网络。

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建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则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基层得予实践和转化为生产力平台和通道。我们只有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才能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田伟.农业推广[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2、薛艳敏.新农村基层服务体系中农业机械的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

3、朱土兴、吴淑君.构建新型农技推广应用服务体系[J].浙江经济,2010(7)

下载县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建设调研提纲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建设调研提纲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林业建设贴息贷款政策调研提纲

    附件1 现代林业建设贴息贷款政策调研提纲 一、调研目的 随着《林业产业政策要点》的出台和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如何进一步落实加大林业信贷扶持力度和完善相关政......

    关于“放心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汇报(最终版)

    新疆西部绿珠果蔬批发市场 关于“放心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汇报 师市商务局: 根据兵团商务局下发的“关于开展‘放心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有关情......

    金平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金平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金平县科学技术局 (2012年4月6日) 一、金平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南部,哀牢山脉......

    社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社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近年来,我社区紧紧围绕“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社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促进了社会的和......

    调研汇报材料提纲

    调研汇报材料提纲一、产业发展现状1、种植面积情况2、产量状况3、产品质量状况4、品牌现况5、产业化发展情况6、存在主要问题二、产业种植面积发展潜力分析1、最高种植面积......

    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昌图县人民政府县长刘雁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走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科技兴农之路——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调查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调查铁岭市气象局杨艳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要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

    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昌图县人民政府县长刘雁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走社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