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发言材料
关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发言材料
省委省政府倡导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是从战略高度,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双刃剑,一方面能进一步保护好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同时也给我们林区经济发展带来严竣的考验,因为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之时就是林业局减产之日,今年我局木材产量从17.8万立米减少到7.8万立米,意味着我局将减少经济收入5000万元左右,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冲击,下岗人员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逼迫着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林区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自我加压,赶超发展,找出符合实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措施。
一是采取小四轮集材和牛马套子集材,减少大机械对木材的破坏,推广大吨位汽车运材,降低生产成本,既保护好资源,又要使企业效益损失降到最低。
二是实行两个延伸,即木材经销向伐区延伸,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定向调查,定向采伐,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木材经销向林产工业延伸,优先当地加工厂的原料供应,为林产工作发展提供支持,尽最大努力提高原木加工比例,加大木材深加工力度,做到原木不出局,多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转移安置林区富余劳动力。
三是加快整个林区生产方式的调整,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多种经营、林产工业、营林生产等全面推进,全面开花,发展多元经济。依托林区资源优势,搞山产品采集,山野菜加工,林蛙养殖,浅水养鱼等多经项目;加快弱碱水的开发,使其成为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今年我局又在哈洽会上签约三个项目共8000万元的合同,分别是木制品加工和弱碱水的开发建设项目。
同时为实现木材效益的最大化,杜绝以木谋私现象的发生,销售部门还应在党建活动内容、形式和制度上不断创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使木材销售部门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质量日渐提高,激活一池春水,收获满园春色。具体的可以根据工作实际,搞好市场调研,采取竞价销售,本着为企业增加效益为原则,面向社会敞开销售,使客户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实现企商双赢。
总之,面对减产的压力和考验,要化危为机,努力做到职工收入不减少,生活质量不降低,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生态场(所)和新林区建设的步伐,使职工安居乐业,林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第二篇:关于《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
(2011年4月)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 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常委会组成调查组,于3月底至4月初,先后深入到乌马河区、西林区、新青区、铁力市和市发改委,对全市《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解放思想。我市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部分市级领导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落实《规划》领导小组,大力推进《规划》贯彻落实工作。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组团到吉林省白山市、辽源市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又组织各县(市)、区(局)区委书记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四川、内蒙古、吉林、浙江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召开了全市党政干部大会,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明确了发展方向。
(二)强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扎实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牢牢把握伊春作为国家生态功能区的战略定位,把保护资源、保护生态作为第一位的责任,始终坚持“再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三个决不”原则,坚持不懈地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系统化推进了生态功能区建设。一是严管
森林资源。二是持续加大对红松、“三大硬阔”、蓝莓、林蛙等珍贵物种的保护力度。三是加强森林培育,狠抓森林防火。四是开展生态移民和烧柴改革。通过以上措施,生态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活立木总蓄积提高到2.6亿立方米,连续5年实现森林资源年净增500万立方米以上的良性循环。森林覆被率达到83.4%,建成各级各类保护区21个70.3万公顷。全市绿地率达到50.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增1.8平方米,达到27.2平方米。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到1.8吨标煤。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1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到2.7万吨。“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和二级空气质量达标率全部达到100%。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全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4111”工程,逐步形成了以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森林食品、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木材精深加工等为主体的新的产业格局。一是突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现已建成景区景点100余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5个。年接待人数、直接收入已分别从2003年的100万人、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19万人、25.2亿元。二是大力开发绿色能源产业。充分利用小兴安岭风力、水利和太阳能资源开发新能源产业,已建成带岭大箐山、朗乡耳朵眼山、桃山小城山等11个风电场,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容量0.04万千瓦,全市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2.9万平方米。三是做大做强森林食品业。现已形成了食用菌、山野
果、山野菜、保健品、动物食品、矿泉水6大特色产业体系,原生态产品13大类,424个品种,各类森林食品原料基地235个。已建成九天、升辉等规模以上森林食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52户,有机食品认证总数达138个。四是加快发展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业。重点抓了西林、南岔两大经济园区建设。西钢技改、浩水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等重点项目相继投产,西林8万吨铅冶炼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伊春鹿鸣钼矿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浩化已达到年产合成氨18万吨、尿素30万吨、甲醇10万吨的生产规模。五是不断提升和壮大木材精深加工业。以龙乡板业为龙头,组建跨区人造板集团,整合人造板企业,实现资产重组,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开展协作配套,光明集团的家具协作厂已达32户。不断提高精深化程度,共清理整合企业157户,光明家具、友春家具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龙乡牌刨花板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经济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2010年,实现增加值86.3亿元,同比增长27.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6%,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争取到位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4.78亿元,是我省资源枯竭城市中获得中央财力转移支付资金最多的城市。
(四)加快项目建设,积极对上争取。我市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加大了对上争取力度,加强了与国家和省的衔接汇报,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的投资方向和政策信息,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充分,赢得了上级领导对我市的理解和支持。扩大内需以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配套投资计划已下达到我市37.5亿元,落实了棚户区改造、廉租房、旅游基础设施、供水、供热、节能、小城镇建设、农村供水、社区服务中心、循环经济、社会事业、粮食仓储等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我市相继建成了哈伊、鹤伊、伊嘉、金南等高等级公路,完成了五营、桃山、梅花山、汤旺河石林等旅游公路及重要支线工程,实现了“一纵三横一环”、“两个半小时公路圈”的城市公路建设总体目标。“三供两治”工程全面铺开,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国家发改委已批复核准;汤嘉铁路项目预可研报告已上报铁道部待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优化了教育资源配臵,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先后撤并林场所及农村规模较小的中小学113所,25所中小学校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就医条件得到改善,三级医疗服务机构全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0%。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设施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规划》的贯彻落实上作了大量工作,在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规划》的贯彻落实当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市上下抓经济转型的良好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抓推进落实的机制还不健全。三是在工作上会议多,跟踪检查督办少,项目谋划的多,真正落实的少,抓眼前和日常工作多,抓转型工作少。四是发展不平衡。一些区(局)的领导和干部“等、靠”仍比较严重,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没有把经济转型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转型措施不得力,致使当地经济转型进展缓慢。五是融资难和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放在突出位臵,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以转型来统揽各项经济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职能部门分工抓。二是严格工作责任,认真抓好检查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转型的各项目标任务逐级逐项分解,明确工作时限和工作要求,把每项工作落实到具体承办单位和具体负责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要树立大局意识,既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步调一致。要加大对经济转型工作的检查和督办力度,及时通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二)搞好宣传和发动,营造氛围,推动经济转型。通过全市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意义,大力宣传加快经济转型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大力宣传经济转型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广泛宣传,使全市干部群众人人了解、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经济转型。
(三)积极争取各项资金支持。紧紧抓住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及天保二期工程实施等有利机遇,加强对国家关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各项政策的研究,及时掌握国家对转型工作的新要求、新动向,做到早谋划、早部署、超前工作,用足、用活国家的各项政策。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经济转型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是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措施,为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环境治理、城市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市经济转型的政策体系。
(五)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和人才保证。要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形成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人员与转型项目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倡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好人才的培训、选拔、引进工作。按照经济转型的方向,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对接,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第三篇:党建功能区建设
党建功能区建设
“党建功能区”将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城市、农业、林业、牧业、综合“五位一体”的大格局中去定位去实践,整合各类党建资源,统筹推进组织、干部、人才等各项工作,党建工作的参与主体从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扩大到基层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这符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体要求。在推进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中,扎兰屯市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分类、强化功能”的思路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工作绩效考评工具,全面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法。通过大力整合、集约利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科学催生内生动力,充分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明显增强。
一、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背景
一是推进“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工作抓手不足。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都很明确。但在实践中,如何将各项工作落实到村这一级,市直涉农部门和乡镇手段单一,抓手不足,表现为“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不善于用引导、激励等综合方式去做工作。二是扎实有效转变村级组织工作职能刻不容缓。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广大村级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抓民生、保稳定、促和谐”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而许多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习惯于“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工作方式方法难以从旧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出现了建设新农村思路不清、定位不准、目标不明以及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等问题。三是村“两委”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急需完善。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整体财力限制,扎兰屯市村“两委”干部报酬标准低、差距小,队伍中普遍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消极现象,造成了人心不稳、干劲不足和后继乏人等问题;有的基层干部盲从认为“回天无术”,习惯当“传声筒”、“照葫芦画瓢”,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四是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缺乏动力。面对连续而紧张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一些基层组织特别是部分村干部持有厌倦情绪和畏难心理。个别村“两委”班子关系紧张,好事争着干、难事推着办、麻烦事都不管,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相互掣肘。一些党员干部党的意识不强,缺乏荣誉感和责任感,有的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扎兰屯市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唯有打破“粗放笼统型”村级管理方式,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才能提升村务绩效考核的可行性与可比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二、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主要内容、做法及特点
(一)主要内容
围绕具体工作,设臵考评项目。根据农村工作实际,将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信访、生态村建设、村级事务管理、村级班子满意度测评和乡镇对村级组织下达的主要工作目标等九个方面,确定为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考评内容,并由组织、纪检、民政、信访、计生、农牧业等涉农部门和乡镇按照各自职能分别制定《考评标准》,确保分类管理考评办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依据工作内容,确定赋分标准。对九项考评内容,实行百分制。其中:基层组织建设20分,精神文明建设10分,综合治理、信访和计生工作各8分,生态村建设5分,村级事务管理10分,村“两委”班子满意度测评6分,乡镇对村级组织下达的重点工作目标25分。同时,设立加分项目10分,凡受市级以上表彰及有特色创新工作的,分别按表彰级别赋与不同的分值。考评分类时,按照考核内容满分100分、加分项目10分的标准,凡得分在90分以上的,列入一类村;70分以下的列入三类村;得分介于一类和三类之间的列入二类村。其中,计生、信访、综治三项工作实行“一票否决”,任何一项出现严重问题的,直接确定为三类村;民主测评中,对村级班子满意度得分低于70分的,整项测评不得分。按照分类结果,兑现干部报酬。为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实行“基本报酬+绩效报酬”的结构性工资制。其中:基本工资为7000元,绩效报酬按照分类结果设定。一类村“两委”正职绩效报酬为5000元(“一肩挑”的6000元),二类村“两委”正职绩效报酬为3000元(“一肩挑”的4000元),三类村“两委”正职绩效报酬为1000元(“一肩挑”的2000元),其他享受村干部报酬的“两委”成员按正职分类标准的80%发放。由此,村干部“两委”正职年报酬最高可达13000元,最低也能达到8000元,平均工资报酬10000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统一干部职数和报酬兑现方式。根据人口和土地面积,将建制村分为大村、中村、小村三种类型,并将“两委”班子职数分别核定为不超过7人、5人、4人(一肩挑的,减少1人)。在报酬兑现上,基本报酬部分以“一卡通”形式直接下拨给村干部本人,绩效报酬部分一次性下拨到乡镇,年底时由乡镇根据村级组织分类结果进行兑现落实。确立评定和动态管理机制。整个村级组织分类实施动态管理,不设比例限额,不搞“终身制”,每年年终按考核标准评定一次。明确各乡镇党委每年要对不同类别的村级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管理和引导,对一类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出新目标,努力把一类村级组织建成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坚定核心;对二类村进行规范,引导其向一类村标准看齐,尽快跨入先进行列;对三类村重点管理,集中力量抓整顿。
明确分类管理的主体和实施程序。乡镇是分类管理工作的主体,负责按各涉农部门制定的考评标准,对村级组织进行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导。年底前,乡镇对村级组织进行考评验收,确定初步分类结果,并上报市委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按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核查。如发现有弄虚作假的,直接将抽查村定为三类村,并对该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取消该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优资格。
健全分类管理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市委将乡镇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在考评分类过程中是否公平公正,是否考实评准,列为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各乡镇党委要对村级组织分类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间村级组织如有异议可向乡镇党委提出,各乡镇党委将亲自或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对村级组织提出的问题进行核实,并在10日内予以答复。在协调保障上,由市委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工作形势,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工作领导和指导。
(三)主要特点
坚持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明确了村级组织的工作目标。乡镇在确定赋分内容和分值时要上报市委审批备案,便于全市统一把握赋分标准,保证各乡镇赋分的均衡性。通过采用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分办法,对能以数量等体现工作效果的一律进行量化,对确实难以量化的则采取了民主测评等方式。同时,对创新性工作给予加分,进一步明确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方向。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形成了各有关部门抓村级组织建设的工作合力。通过整合、调动各个涉农部门,重新理顺各部门工作职能,建立了共同加强对村级组织的管理机制;对工作中出现的职能交叉部分交由主管部门单独管理,形成了各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分类管理标准、共同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共同进行考核验收、共同享有管理结果、共同研究村级组织工作的齐抓共管局面。同时,通过分类,乡镇对村级组织的指导更有针对性,管理上更有抓手,也使村级组织工作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公正性与公平性相结合,保证了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工作效果。一是明确乡镇要将各项评分内容、评分类别等都进行公开,接受广大村干部、党员群众的监督、评价。二是对乡镇党委这一实施主体实施责任追究,将村级组织分类管理考评能否“考实评准”纳入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加之全市使用统一评分标准,避免了乡镇打人情分、关系分。
三、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初步成效
2010年,扎兰屯市评出一类村18个、二类村56个,三类村52个,分别占全市村级组织总数126个的14.3%、44.4%、41.3%。农村基层组织“比学赶超”的氛围空前浓厚,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实现了从“独角戏”到“集体舞”转变,城乡基层党建大格局基本形成。原来,市直涉农部门在抓农村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文化工作、社会工作,以及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都有具体的职责和任务,但各自为战、缺乏合力。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后,党建工作摆脱了以往就党建抓党建的组织系统内部循环,党建工作的实施对象从组织内部转向基层群众,党建工作的成效从加强组织建设拓展到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政府效率、夯实基层基础。这种利用既分工协作、又相互依托的工作体系,全面整合了基层组织资源,团结凝聚了基层骨干力量,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市直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扎兰屯市村级组织分类管理考评办法(试行)》科学分配工作权限,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该管的必须要“管到位”,不该管的必须要“配合到位”,服务农村发展稳定不留死角、不出真空,真正形成了“上下协调到位、部门齐抓共管、工作统筹兼顾、全市协调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财力保障向农村基层倾斜,全年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新增460万元,预计总支出达1650万元;村级“两委”正职主动过问、参与计生工作,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农村普遍建立“两委”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拓宽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涉农信访量明显下降,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
(二)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实现了从“管得弱”到“抓得实”转变,找到了管理村级组织的金钥匙。之前,乡镇党委管理村级组织指挥不灵,指导乏力,部署工作想“抓”抓得不实,存在着“上有决策、下有对策”等应付问题。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以来,乡镇作为分类管理实施主体,充分行使约束权和控制权,在村级组织管理方面找到了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乡镇拥有25%的分类管理评价指标制定权和考核结果决定权,在执行层面普遍感到抓手更加有力,措施更加明确,一些反映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也正在形成。目前,各基层组织真抓实干,求好务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两个文明良性互动,开创了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截止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0万亩,同比增加246.6%;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0万亩,同比增加140.8%。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96个,平均每个乡镇(办事处)拥有26.4个,春禾丰粮食种植、钟氏生态土鸡养殖等新一批典型示范社快速涌现,先后培育出集体经济主导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体制机制创新型等7种特点鲜明的试点村,有力带动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转变,村级组织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两委”干部自觉相互配合,减少了内耗,增强了合力,班子更加团结。如该市洼堤镇边北村村主任,过去认为自已是被群众选举上来的,对自己有利的工作主动做,难点工作绕着走、躲着干,甚至给村书记工作出难题。分类管理后,其责任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配合书记开展工作。二是村级组织的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分类管理的激励和引导下,村干部普遍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干部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赶超态势正在形成。据蘑菇气镇湾龙沟村党支部书记于文江介绍,过去组织集资修路,班子其他成员不管不问,热情不高,自已走访全村450户用了两个月时间;今年修路,同样的工作量,班子成员一起上手,三天就收完集资款。三是村级组织的创造力明显增强。实施分类管理将“两委”班子成员紧密联系,利益捆绑,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链条。通过实行加分政策,使村级“两委”干部主动参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通过各种渠道争跑项目,抓工作亮点、破工作难点的意识得到改变,一些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农业基础设施逐渐落地。四是村级组织的向心力明显增强。分类管理既将评定结果与经济报酬挂钩,又将争创结果与政治待遇挂钩,实现了干部责任与待遇、付出与保障的有机统一。按照“对荣获国家级表彰的,可提任乡镇副职领导或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荣获自治区表彰的,可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荣获呼伦贝尔市表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将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纳入副科级后备干部管理”的办法,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全国劳动模范、达斡尔乡满都村党总支书记刘庭江,自治区劳动模范、成吉思汗镇繁荣村党支部书记郭淑洁两名同志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这些政策,既增强了岗位吸引力,又激发了岗位内在活力,越来越多的村干部感到发展上有奔头,事业上有干头,工作上有劲头。近期,许多外出务工青年、复转军人、致富能手纷纷要求入党或竞选村干部,全市村级后备干部增加到672人,其中52人已充实到“两委”班子,同比分别增加31%和25%,创历史新高。
四、通过“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思考
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初步成效表明,这种创新做法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对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激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极为重要。同时,也为今后加强和改进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党领导农村牧区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思想发动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基础。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实质上是对基层干部权力和义务的一次再分配。从基层干部个体角度上看,通过限定职责、明确目标、统一考核、群众监督等措施,对其所拥有的权力进行了约束,并将其责与利紧密衔接。在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顾虑。从农牧民群众这个角度上看,是民主权利的扩大。在实施过程中,既需要群众参与,同时还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行使民主权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只有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达到上级部门扎实抓,基层干部主动干,党员群众积极评,才能保证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考实评准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级组织考评体系,有助于准确、客观地评价村级组织的工作实绩,增强基层干部的进取意识。在全面把握村级组织工作实际的前提下,科学确定实绩指标,合理设定测评要素,灵活评定分类位次,成为分类管理工作的核心。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实现奖惩分明,考用结合,切实发挥激励导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只有坚持做到考实评准,才能不断创造科学民主的考评环境,提高考评工作的公信度。
(三)公平公正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根本。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重在规范,坚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规范的标准就是考评过程公平公正,分类结果公开透明。因此,只有通过完善考核体系,健全考核制度,严格考核程序,明确规范了乡镇考核人员和被考核主体的言行,才能在推进过程中戒除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拉关系、要好处、走后门”现象,进而减少人情因素。同时,只有坚决避免在被考核群体中发生“弄虚造假、骗取政绩”等行为,把整个考评过程和分类结果完全放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运行,才能保证考评工作严肃认真,分类结果真实有效。
(四)齐抓共管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保障。村级组织分类管理的考评内容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纪检、组织、宣传、综治、民政、信访、计生、环保、农牧业等多个部门,按照各自管辖权限,进行科学合理分解,落实到具体考评指标上。乡镇党委、政府作为村级组织的直接领导、指导和支持、服务者,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的落实主体。只有在党建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和指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责任清晰明了,才能真正发挥“齐抓共管”的积极作用,达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落实的目的。
(五)完善创新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深化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的命脉。将村级组织进行分类管理,与过去的统一组织管理模式相比,是一种方法途径上的改进,因而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村级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先进性作用发挥是否到位,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是否得到促进,是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的目的所在。在运行过程中,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地健全制度,完善内容,创新方法,才能不断赋予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新内容,才能推动其向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迈进。以科学划分“党建功能区”模式推进党建重点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也没有现成的路子可循,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破解路径。总体来看,目前在扎兰屯市这样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建制村较多的地区,以“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法推动农业党建功能区建设是科学的。这一创新探索既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又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既规范了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责、权、利,又使农民群众的民主自治权得到进一步扩大;既创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又使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胆尝试,充实完善,围绕党建功能区建设“推进重点、破解难点、彰显亮点”三大工作目标促进“村级组织分类管理”工作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推动这一做法发挥出更大的效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第四篇:建设五大功能区
建设五大功能区,谋划全市科学协调发展
记者:十八大以来,重庆在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方面有何新举措?
孙政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重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今年,我们突出抓了“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建设五大功能区”这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重庆是直辖市,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城乡区域差距大,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直辖以来,重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各区县功能定位不明确、同质化发展、招商引资无序竞争等问题凸显。同时,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为此,我们在过去“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进一步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前三个功能区域构成今后重庆的大都市区,是城市群、城市组团发展和产业布局联动的概念;后两个功能区域是重庆的大生态区,主要为了在发展中加强生态保护、在增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市委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生态市建设指导意见。
对不同功能区域,我们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给予不同的财政、产业等方面政策支持,以增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区县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形成全市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格局。
多措并举转方式调结构
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记者:作为欠发达地区,重庆怎样处理好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
孙政才:对于重庆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讲,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抓好的第一要务。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不唯GDP,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我们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今年1到10月占到全市规模工业新增产出的33.7%。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达16.5%,已经成为全市新的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投资、消费、出口“三轮驱动”,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释放民营投资潜能,国有投资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外需持续低迷的形势下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43.1%,进出口总额增长20.5%,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坚持不懈惠民生 切实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反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重庆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孙政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将失去意义。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强调既要有民生的情怀,又要有科学的方法,不开“空头支票”,不吊胃口乱许诺,不搞“口惠而实不至”,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们根据“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要求,紧密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既当前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坚持既解决民生实际问题、又持续提升民生整体水平,坚持既抓紧抓实具体民生项目、又着力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坚持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要把有限的公共财力用到刀刃上,用到群众最紧迫、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需求上。
今年,在全面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环保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着力办好50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67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等22件城乡民生实事。目前,18项已经全面开展,4项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我们还健全了民生实事项目决策机制、督促检查机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倒查问责制和终身负责制等相关民生工作制度。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记者:最近一年来,重庆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孙政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做好重庆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坚持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突出强调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纪律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市委提出了“十个必须坚持”的要求,出台了政治纪律“八严禁”和生活作风“十二不准”,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政治定力。
当前,重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干事创业环境风清气正,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第五篇: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考核方案
2012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
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环发〔2011〕18号)(以下简称《考核办法》),为保证2012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及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完成,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考核办法》中“附件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涉及我省37个市、县、区。
二、2012年工作安排
按照《考核办法》,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1)2012年2月28日前:被考核的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环保厅监测处报送本县自查报告。
(2)2012年3月31日前:省环保厅将我省被考核人民政府的自查报告和数据审核报告,上报环境保护部。
三、任务分工
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
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考核工作的技术支持,整理汇总和审核各省份报送的数据资料,编写技术审核报告。
被考核县域人民政府:按照环境保护部、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填报相关数据、编写自查报告,完成县域内水质、空气质量及污染源监测工作。
四、指标解释
(1)林地覆盖率:指标解释按照国家林业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供。计算公式:林地覆盖率=县域内林地面积/县域面积×100%
(2)草地覆盖率:指标解释按照国家农业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
计算公式:草地覆盖率=县域内草地面积/县域面积×100%
(3)水域湿地覆盖率:指标解释按照国家水利、林业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水利、林业主管部门提供。
计算公式:水域湿地覆盖率=(县域内河流面积+湖库面积+滩涂面积+沼泽面积)/县域面积×100%
(4)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指县域内各类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县域国土面积的比例;指标解释按照国家农业、国土资源、城建主管部门概念。数据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国土资源、城建主管部门提供。
计算公式: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县域内耕地(水田、旱地)面积+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地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县域面积×100%。
(5)植被覆盖指数:反映县域植被覆盖程度,通过县域内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综合加权获得,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计算。
(6)生物丰度指数:表示县域生物物种丰贫的指标,通过县域内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综合加权获得,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计算。
(7)水源涵养指数:表征县域内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综合指标。通过林地、草地及水域湿地综合加权获得。
计算公式:水源涵养指数=A×(0.50×水域湿地覆盖率+0.35×林地覆盖率+0.15×草地覆盖率),A为归一化系数,A=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8)SO2排放强度:指单位面积SO2的排放量,单位:千克/平方公里。计算公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SO2排放量/县域面积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统计数据,县域面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9)COD排放强度:指单位面积COD的排放量,单位:千克/平方公里。计算公式:COD排放强度=COD排放量/县域面积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统计数据,县域面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10)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指单位面积固体废物排放量,单位:千克/平方公里。计算公式:固体废物排放强度=固体废物排放量/县域面积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统计数据,县域面积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11)污染源排放达标率: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包括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达标率。污染源主要是指县级以上重点污染企业,包括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的重点排污单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指县城、乡镇工业区、开发区等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计算公式: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标排放的污染源数量/区域内污染源总数或县域内污染源监测达标次数总和/县域内污染源监测次数总和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数据。采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严格按照地方或者国家颁布的行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规定的项目进行监测,暂时没有针对性排放标准的企业,监测项目按地方或国家颁布的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监测项目由监督管理的环境保护部门确定。未按照《考核办法》要求监测的,未监测频次按不达标次数计算。
(12)水质达标率:指达到Ⅰ-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占全部监测断面比例。数据来自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数据。
计算公式:水质达标率=认证断面达标频次之和/认证断面监测总频次×100%。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数据。未按照《考核办法》要求监测的,未监测频次按不达标次数计算。
(13)空气质量达标率:指县域城镇空气质量优良以上的监测天数占全年监测总天数的比例。空气质量评价使用API指数法,用污染物日均值评价。计算公式:空气质量达标率=优良质量天数/全年监测总天数×100%。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数据。未按照《考核办法》要求监测的,未监测频次按不达标次数计算。
五、自查报告
自查报告(见附件2)由被考核县级人民政府完成。自查报告包括被考核县域“数据指标汇总表”和“上报指标与2010年指标比较情况的说明”两部分。
(一)数据指标汇总表
数据指标汇总表分为考核指标汇总表和副填报表两部分。考核指标汇总表主要用于计算被考核县域2010年、2011年EI值以及EI的年际动态值(△EI)。副填报表作为判别县域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辅助依据。
(二)数据填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1.县级人民政府要认真准备,及时收集相关材料,客观填报数据,编写自查报告,保证数据填报规范性、可靠性及报送材料完整性。
2.自查报告“数据指标汇总表”中填报的每一项数据必须具有相应的数据证明材料。对于无法收集或获取的数据,需说明原因。
3.填报数据时须注意数据量纲的转换,避免填报出现差错。
六、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工作要贯穿整个考核评价工作。相关参与单位或部门都必须开展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作。
(一)被考核县域抽查
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开展结果抽查工作。抽查方式包括现场核查、高分辨率遥感核查、以及无人机监测等。重点抽查具有以下情况的县域:(1)与2010年相比,报送的指标数据或计算获得的指标发生明显变化的县域;(2)工作组织不力,数据填报不规范,存在数据编造嫌疑的县域;(3)填报数据来源不明确,未能提供有效证明的县域;
(4)未能按照《考核办法》或实施方案要求提供数据材料的县域。
(二)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被考核县域在收集数据资料或组织开展监测时,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规范及规定。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如自然生态指标数据),均需有相应部门加盖公章的证明文件。SO2、COD、固体废物排放量数据必须为上级环保部门文件认定的数据。
水质、空气质量监测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有关要求,同时从样品采样、流转、分析测试、数据审核、监测报告都有完整的记录,建立电子或纸质档案。
七、数据报送
(一)县级人民政府数据报送(1)报送对象:省环保厅监测处
(2)报送内容:自查报告(见附件1)及数据证明材料、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等(3)报送方式:电子版(光盘)和纸版(4)报送时间:2012年2月28日前
(5)报送地址:兰州市雁儿湾路225号606(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联系人:王莉娜
联系电话: 0931-8682935 ***
(二)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数据报送(1)报送对象:环境保护部
(2)报送内容:数据审核报告及各县级人民政府报送的相关材料。(3)报送方式:电子版(光盘)和纸版(4)报送时间:2012年3月31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