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选修课程开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

时间:2019-05-13 16:3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史选修课程开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史选修课程开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

第一篇:校史选修课程开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

校史选修课程开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

——以《光荣与梦想——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课程开发为例

王学勤

[摘要] 校史选修课程开发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中背景下选修课程开发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本文从知识与能力的丰富、过程与方法的体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三个角度阐述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校史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教学 实践

校史选修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校史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交叉地带” [1],虽然校史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但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校史选修课程也同样蕴含着历史学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基本要素,即通过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使学生了解学校发展的脉络,学习并运用历史学习的方法,并通过对校史的学习和归纳,总结提炼学校发展的经验和教育教学规律,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并由此激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自觉养成并传承学校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从而为走出学校,迈向社会增添一份智慧与勇气。因此,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不失为高中历史学习的有益实践,本文以《光荣与梦想——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课程开发为例,阐述相关思考与实践。

一。知识与能力的丰富——走近校史,了解学校发展脉络

校史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记载,是学校办学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史承载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以及学校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教育方式等,校史是“史”的一种,走近校史是学生以校史为对象,运用所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展开的相关学习活动,以了解学校发展脉络,这是校史选修课程学习的起点。

(一)史料研习

史料研习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文字、图表、地图、图片等都是开展历史学习的材料,通过阅读史料,整理史料,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概括、分析能力,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校史选修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光荣与梦想—

—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包含了秀州中学自创办1900年,在114年的办学历史中留下的大量极具价值的的史料,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十分丰富,如学校历史上每年一期的综合性刊物《秀州钟》现有完整的18期保存完好,是当年师生在教育和学习生活的理论与实践的记录;如百年校庆文集《雪泥鸿爪忆秀州》记载了大量校友对学校生活的回忆,是来自“民间”关于学校历史全方位的反映;还有大量学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照片、校徽、校歌、一些重要的文稿、文件原件等。这些丰富的资料都是关于校史的珍贵史料,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阅读,并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甄别,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学校发展脉络的还原。

(二)实地考察

在许多老校发展史上都留下了不少学校的物质遗迹,如秀州中学的项家漾老校址、昔日的校长楼、秀州钟、顾惠人校长铜像、惠泉亭都保存完好,实地观察这些物质遗迹,考察它们形成、发展的历程,研究这些建筑的特色、探寻这些遗迹建造的年代、建造的初衷,以及其沿革的历史,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对学校的认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考察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是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一次考查。

(三)人物访谈

在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发展史上,校长、老师、学生,以及在办学过程中和学校密切相关的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学校的校史有不同的回忆视点、不同的看法,极大地丰富了校史的内容。秀州中学也不例外,尤其是秀中的老校友对母校感情深厚,经常返校,并热衷与师生交流;校友会遍布世界各地,规模巨大、运转频繁、号召力强,这些都是开展进行人物访谈、开展“口述史”整理和研究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开展人物访谈是开展校史学习的重要途径,根据校史研究的需要确定访谈人物、联系访谈人物、制定访谈提纲、整理访谈记录、甄别访谈内容、撰写访谈报告,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能在真实、生动的体悟中增强对校史的亲近感、认同感。

二。过程与方法的体悟——探究校史,总结学校发展规律

校史选修课程承载着认识、整理校史和开发课程的双重使命,其核心在于“鉴往知来”,因此,它不应该是关于学校发展的流水帐,而是应该选择有利于对学校历史文化内核的提炼,并有利于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视角,这样才有利于认识校史、有利于发挥校史的独特价值。笔者认为,了解学校发展的脉络、认识学校教育发展的大事、提炼学校文化内核、关注学校发展中有贡献的人群是校史选修课程开发应关注的重要视角,它将为总结学校发展规律奠定良

好的基础。

(一)“历史篇”——校史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使命是为培养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的发展必然体现时代的发展,折射历史的变迁。如教会学校时期的秀州中学、炮火岁月里的秀中、共和国时期的秀中都体现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如教会学校时期的秀州中学,作为一所由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造就基督化的学生是其的重要目的,这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对华政治、经济侵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其浓厚的宗教色彩也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虔诚,这也成了秀中最初的底色;炮火岁月里的秀中留下了学校坚持爱国教育的许多佳话;秀中在共和国时期的曲折经历折射出共和国历史的沧桑。了解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有助于形成对学校基本脉络的认识,是认识学校的起点,从而进一步认识学校与社会发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密切联系,树立爱校、爱国,奉献社会的理想情怀。

(二)“教育篇”——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校史的核心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是学校之所以独特的核心所在,也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先导,它包含学校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对学生培养的目标认定,课程设置、管理理念等。

从1900年创办至今,百年秀中精神生生不息,最重要的是先贤们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留下了许多至今仍然极具价值的教育思想。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实践,奠基了“爱国、爱校、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坚持学校教育“爱心为旨,人格教育”,“第一是做人”,教师先教做人,学生先学做人;倡导“学校如家庭,教员如父兄,学生如子弟”;提出了“课堂测试、注重平时、规范作业、严肃考纪、讲究效率”等五项严谨治学的举措,“师生谈话、学术研究、名人讲演、各种聚会、操行记分、日常管理”等六大管理方法,“学分制、贷金制、工读制、平民教育”等四大创举,以及厉行自治、民主管理的学生自治四大团体:学校市、爱国会、校友会、青年会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秀州中学的课程设置已分必修、选修课程,并实行学分制,选修科目多至64种,后定58种。选修课程设置和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的人生规划、兴趣爱好、个性潜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正是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使秀州中学的教育独具特色,教育质量蒸蒸日上,培养了大批英才,也使秀中成为浙北名校,吸引大批学生甚至跨省慕名前来求学。

虽然随着岁月流逝,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但历史上这些符合发展规律的思想、成功的做法依然会给后世积淀许多不可多得的、富有特色的优秀教育传统,不仅具有发掘历史价值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推广贯彻的现实意义。

(三)“文化篇”——文化积淀是校史的灵魂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必然留下物质设施、行为方式、规章制度等,并因此而积淀为共同的价值观,而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又反过来成为一所学校的独特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师生的发展,这是对学校文化的提炼,也是校史研究的至高境界。

如秀中精神,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史上历次运动中秀中学生都站在爱国主义运动的前列;民主自由风气,虽然秀中对学生品行的各项规章制度都非常严格,但学校却始终倡导民主自由的风气,尤其是仿照美国三权分立成立的学生自治团体“学校市”更是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形成的,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服务人群的奉献精神;工读制度既帮助了很多清寒学生求学勤奋,又培养了青年学生认真负责的优良品德和办事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注重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精神,开设选修课,邀请知名人士或校友来校演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视体育锻炼,丰富业余生活,陶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提倡家庭主义,以校为家,教师如父兄,学生如子弟等。秀州中学“爱国、爱校、民主、科学”的学校文化核心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行为、教育精神中凝练出来的,它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轨迹和师生的人生道路,为社会造就了大批英才。

(四)“人物篇”——人是校史的创造者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校史研究中我们必须重视的角度,对一所学校而言,学校的历史、教育行为、学校文化精神正是通过校长、老师、学生一个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来的,他们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如顾惠人校长的中小学都在秀中度过,并且从1930年起任秀中校长28年,学校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来自于他在秀中受到的熏陶、来自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的收获,尤其是他在抗战期间坚持爱国教育,救助了大批流亡学生,是一位爱国教育家。在秀中校友的回忆中,许多教师都有在关心学生、严格管理、教学水平精湛的佳话。而秀中校友也常常令人动容,如十回母校的陈省身先生、84岁高龄、依然倾力关注母校的秀中“词典”——褚元强老师,还有朱生豪、宋清如夫妇,家境贫寒、身体极差、体育不及格,但英文极好的朱生豪在学校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并最终由学校推荐到之江大学深造,学校还为他申请了全额奖学金,后终成为译界楷模。而在他英年早逝后,他的夫人,之江大学高材生、民国才女宋清如女士带着他们的幼子回到秀中任教,以报答母校对自己丈夫的培养之恩。

探究校史并非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原,而是要在收集、整理丰富确凿的史料和运用严谨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学校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规律,并不断挖掘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及全体校友前赴后继形成的精神品格。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认同校史,自觉传承学校文化

时下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史研究,不少学校都有资料丰富、装潢精致,图文并茂的校史陈列室及装帧精美、纸质精良的校史纪念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不少学校在整理校史上花了不少工夫,但校史和当下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多少精神上的一脉相承,而师生对于校史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初略的了解阶段,也并没有把学校发展历程中凝练出来的学校文化精神内化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事实上,尽管校史记载的是学校过去的事情,随着岁月流逝,历史条件不同了,但是历史上符合发展规律的思想、成功的做法和健康的文化始终是学校传承与创新的基点。因此,仅仅把校史作为一种学校的象征、历史的保存是非常可惜的。将校史承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内化为全体师生对学校文化内涵的认同和精神意义的归属,无疑将激发校史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穿透力,极大地丰富学校的教育生活,促进学校的发展,并将成为学生认识自然和人文世界的起点。

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是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中背景下“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开发建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2]的一次有益尝试,是高中历史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中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实践,旨在“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 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同时,由于校史选修课程内容的特殊性,这一课程的开发开设也将大大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学校精神的传承,并积淀起做一个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这便是校史选修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汪洪亮.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 [3]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S]浙江省教育厅,2012(6)

第二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即办学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决策与管理机制,需要相应的条件:

1、学校成立了由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能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

2、教师、学生、家长能有效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包括制订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等;

3、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促进课程不断更新优化。

其次,立足校本,突出特色:

我校作为“1751”工程的首选学校,当今乘着新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东风,紧跟“科教兴国”的步履,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再上新台阶,课堂教学改革迈入了快车道,全校上下发奋进取,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创设优良的“教书育人”环境,强化“科研兴校”战略,着重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积极落实县教委提出的“三环节”教学课堂实验,这些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越条件。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走向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理念;

2、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取向;

3、加强课程统整研究;

4、转变课程设计方式;

5、强化课程模式实验。

再次,夯实功底,积累素材:

目前尚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克服消极观望或神秘畏难心理,树立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多思考、多记录、多沟通,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状况。因而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开阔眼界,向专家、同行、学生学习,俗话说打铁还许自身硬,练好内功是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崭新而着重解决的课题,它包括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极其丰富和复杂,尤其历史课程资源博大精深,主要有师生、教材、图书馆、音像产品、社区活动基地与专家、长者、人文景观、网络信息等。总之,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及发挥水平,如果教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么将在学生中展现巨大的人格魅力。

最后,加强科研,讲求实效:

我校可以通过内引外联,发挥校内外优势特别是广泛吸取各地的成功经验,由此不仅要求中学各个单位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循序渐进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教科研处开展这次论坛就是十分及时和必要,建议今后还要举办多次,教研组例会也应专门进行协调。所以我们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根本,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三.本人尝试

1、中学生身边的历史: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在教育中涉及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这些生活都应是课程设计所需要考虑的。过去的课程设计只关注理性生活,局限于认知,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感悟,而认知、情感、感悟是人生生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课程设计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精神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不尽入人意,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和大众的倾向,心版教材还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诱导大家贴近、寻觅和感悟历史:(1)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时事资料;编撰小历史剧等;(2)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3)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

四.学生活动设计: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学校范围内实施的生成性课程,应采用活动、讲座、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我校确定的直升班教学理念是“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三条主线分别是知识主线、能力主线和素质主线。立足于我校实际,自觉遵循“三个面向”宗旨,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力求科学和人文的比翼双飞,尤其要登高望远地博取最新教改成果,充分发掘学生个性与潜能,贴近自然社会的热点、疑点和重点,进一步贯彻“大教学观”、“大文科观”和“大历史观”,开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基础,为此经过最后一年不懈地开拓创新,争取多出合格+特长的学生,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最终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理想境界,直至为终身学习奠基。

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宽泛,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学生们的身边挖掘历史、让学生们了解身边的历史。访谈记录的整理就是学生们对感性历史的抽象、升华过程,记录的展示,又让更多地的学生了解到更为丰富、生动的历史。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备课组的设想如下:

1.专题讲座:介绍有关知识,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难。2.师生互动,创设对话氛围,确保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3.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师只粗略的制定一个计划,组织好学习活动,学生独立研究或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课题进行,主要通过问题选取、资料收集、文本整理、制作Ppt、交流展示等几个步骤。

另外,鼓励走访学者、先辈和家人或其他知情者,特别是要利用网络中的论坛或博客甚至QQ等先进便捷的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4.所学内容是开放和弹性的,主要以专题研讨交流为形式,专题的确定可以灵活多样,并可以继续补充,成为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而期望同行、家长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订完善 课程形式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如果是基于学生需要的,学校教师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宗旨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立足和服务于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教育特色、社区特色、人文景观和师生特色,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努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本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选修课不同,它是一个有计划的序列开发活动,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问题是如何加以发现和使用。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强调追加多少额外的资源,而强调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除了完成常规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外,教学中都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增补一定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与各学科的同步教学渗透,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优势,着力开阔学生眼界,以专题讲座形式教学。校本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发展为基准,在考虑学校实际可能的前提下,努力采取丰富的学生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以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此,结合教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笔者计划开设8个专题,每个专题为1到3个课时不等,总共16个课时,主要构想如下:

1.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衔接教育(为校本本课程开设准备)

2.亲近历史――你身边的历史学科(长期的探讨与积累)

3.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齐鲁大地历史资源盘点(发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4.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历史文化荟萃

5.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我身边——儒家思想的影响。6.孔孟之乡——孔子和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7.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 8.中西文化的交汇——儒家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潮

五.注意事项:

(一)新的历史校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如下原则:

1.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尽量与当前研究性学习配套进行;

2.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最新科研动态和时事新闻,以发挥史学的借鉴与陶冶功能;

3.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4.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通俗易懂,满足学生身心需求;

5、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因地制宜,切忌生搬硬套,敷衍了事。教师能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琐碎史实堆砌,;

6、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过程。

(二)从教学管理的制度来看:

关键要与高中新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相一致,在学校层面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提供经验,也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1.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英语以及艺术、体育在内的必修课程; 2.提供多样的、能基本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本地和学校特色,能立足本校的具体实际;

3.学校创造条件为全休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4、实现资源共享,充实信息资源库,要建立学科资源库、学习包、网络积件等,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

(三)从课程目标来看: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第三篇:一、潜能开发选修课程实践报告

潜能开发选修课程实践报告

—关于十公里慢跑的感想

这真是极为不寻常的一天,就在今天傍晚,我参加了这次长跑十公里的实践活动,并且和我的“水蜜桃”队成员们一起完成了这对我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的任务。

呵呵,我也不会不好意思,想起以前的我在学校测试个八百米跑都会紧张得要死,心怦怦跳个不停。一方面是由于本身心里素质不够好,另一方面则当然是因为自己身体素质太差。那时候的我,甚至面对那红白相间的橡胶跑道都会不自觉的有种恐惧感,真的从来没想过自己哪一天能够坚持跑完足足二十五个圈儿。当然很大程度上我感谢我的团队,毋庸质疑的是:没有他们,我就绝对不可能成功,甚至还一直以为自己的极限就是那平时素质训练时坚持下来的五六个圈儿。

说到这训练,我不否认自己加入校龙队的初衷就是希望在步入社会之前能够好好锻炼自己的身体,加强那本来可以说是不堪一击的心理或是身体素质。尽管自己或是亲朋们都觉得我必须常常锻炼才行,不然某一天很可能自己都无法好好的生活,那中学时代积累的病痛只会继续甚至是更加影响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但我自然了解自己,即使好多次都决定了要锻炼,可莫说是坚持,就是开个头似乎都困难得跟登天一样。坚持训练真的感觉很累,尤其是当一个套路一直做不好时,就不止一次地想过要退出,但是每每想起那和队友们一起的艰辛与快乐,想起教练那一句句不

厌其烦的叮咛与嘱咐,嘿嘿„„还真的是不舍得离开呢!我想这也是团队精神支持了我吧。教练常常强调我们是一个整体,是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团队合作是最最重要的。听着这些话心里便是觉得很舒服。

说实话,过去的经历中也不乏一些关于团队合作的事儿,但真正让我感到离不开的还就是这个队伍了。听过许多有关团队的故事,小时候还唱过那首叫做“团结就是力量”的革命老歌,却很少有什么机会体会到那所谓的团结的力量。可就在今天的十公里长跑过程中,我便是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团队精神的支持力量,这感觉真真切切的在我的心里,甚至出现在了我全身的每一个角落。

回想起几天以前,无意间在选修课群动态里看到了这十公里慢跑的通知,除了必不可少的时间地点外,有一句话使我感到有些震撼:******风雨无阻!我把这通知念了出来,室友闻声便不约而同讨论了起来:

“啊!这么变态,你们这是什么选修课?” “好像是叫什么‘潜能开发’吧?寝室长。”

“嘿嘿,寝室长,你的这选修课还真是名副其实呀!” “呵呵呵呵„„”随即一阵哄笑,我也是略显尴尬的笑了笑。但谁又知道我当时的心情早已复杂到了哪种程度。

我担心自己坚持不到最后,二十五个圈儿可是个我从来没有尝试过的甚至是我想都没有想过的啊!以前有人陪我跑,我都

坚持得很困难,如今要我该如何是好?平时训练一个半小时,都觉得累的要死,这足足一万米可叫我不敢再想。

„„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极为关注天气预报,不是为了体育课,而是为了这二十五公里慢跑;不是期待老天最好下点雨,而是祈祷他千万不要刮风下雨。呵呵,是不是显得太幼稚啦!见我如此,室友们时不时喊一句“要下雨了”!唉,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便是能够让我冲到阳台上去,看看天,望着那路上的人来人往,我自己都觉得可笑,我是不是有点儿神经过敏了? 后来我试图逃避,在QQ里面给老刘发信息,以龙队训练为借口请求请假,不过没有回复。呵呵,现在觉得似乎很可笑呢!

时间依然滴答旋转着,可是我却显然觉得它好像加速了。以前是不愿意去训练,现在?嘿嘿„„

唉,该来的终究挡不住啊!今天,2011年4月12日,相信我已经永远地记住了这简单却极为不平凡的一天。

下了七八节课,我快速走回寝室的路上,我在电话里跟教练请了假。选修课十公里慢跑这理由,让教练也苦笑了起来:“别想那么多,只管去吧,你自己注意别再受伤就好,反正也算是训练吧!”教练这随便一鼓励,我却顿时觉得自己不那么害怕了。嘿嘿,其实自己清楚,一切都是心理作祟罢了。于是呷了口水,便径自向田径场走去。

到达操场时,一眼望去,便是看见那里已经有将近二十个

同学已经在等待着,自然心里踏实了许多。

与一位大二的学姐聊着,忽然听得有动静,只见老刘一身运动装扮,骑着她心爱的脚踏车,极为潇洒地穿过了人群。话不多说,直接切入正题。老刘鼓励大家分组进行,并且最好男生女生搭配起来,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尤其是女生都能有自己的团队,这样才能依靠团队精神坚持跑完整整二十五个圈儿。不论大家之前是否认识,既然组成了一个团队便已经是一个整体,大家必须互相鼓励照顾,直到坚持跑完了十公里为止。老刘了解慢跑十公里队大多数同学的难度,她告诉大家可以把二十五分成五个五圈来跑,一个一个的去完成。其实不解释,大家也都懂得,目标太大了终究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具体的去完成每一个小的具体的目标才能使成功的几率高。我任然跟先前的那位学姐一起,和其,他三个不认识的同学以及两个与我同班的俩男生组成了“水蜜桃’小组。至此我的心里似乎突然对着本有着恐惧感的十公里慢跑有了一股不弱的自信。

各个小组开始行动了,谁都没有在一开始就急着跑那么快,男生也不例外,当然也不排除男生们是为了迁就同组的女同志们。顿时,那红白相间的标准跑道突然变得热闹了起来。我们小组跑在大队伍的靠后的位置,放眼望去,浩浩荡荡的队伍前面便是老刘,是的老师在带我们一起跑,这给了同学们很大的鼓励和信心。说实话,看着老刘那略微显胖的身体始终在坚持不懈地前进着,还真的没有谁好意思就此退出的。毕竟,大家能够克服恐

惧与懒惰,准时集合在这里,便是早已做好了奋斗到底的准备,不论结果如何,敢于挑战自我就足以拥有那份快乐与骄傲。

不去想跑二十五个圈儿究竟有多么的困难或劳累,便只管跟着队友跑下去吧!这是我在心里对自己的话。脑海里出现的许多的画面,电影般的顺序播放,每一次生病,每一次请假回家,每一次去买药,每一次打吊瓶,每一次体育测试„„呵呵,我一定要坚持跑完,为了赢得一份骄傲,即使是虚荣心作祟也无所谓了。

“多少圈了?” “六圈了吧!” “嘿嘿,加油!” „„

“大家还好吗?要不要先稍微休息一下?” “你还好吗?” “恩,没事儿。” „„

“几圈了?” “还有**。” „„

“还剩下四圈了。” “恩,坚持跑完吧!” „„

“啊„„,加速。” „„

“哈哈,终于结束了!”

“刚跑完的同学不要突然停下来,到那边去走走,活动一下。”

停下来的那一刻,顿时双脚像是灌了铅一样,似乎再也跑步起来了,甚至抬脚走路都感觉怪怪的,每一步都变得无比沉重。但我的心里的那份欣喜之情却已经是达到了无法言说的地步,有着惊喜,有着欣慰,同样也有着一种莫名的但却似乎很是强烈的成就感。嘿嘿„„生平第一次啊!

简单交谈了几句后,我们的“水蜜桃”组合成员便彼此拜别。我从谈话间才知道原来他们好多人是大二的,怪不得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呢。具体说来是他们似乎比我们更加懂得如何融入一个团队,如何将团队精神发挥到极致。这或许就是我们为什么到最后多跑一圈儿后却依然感觉自己充满着力量的原因所在吧!

别说我脸皮厚哈!缓缓走出田径场,一路上想着许许多多的好朋友,幻想着当他们知道我今天所做到的,他们会是多么的惊喜,多么的为我骄傲,因为我不仅没有像过去那样的爱生病,反而在自己的努力下,慢慢的锻炼着自己的那原本令人担忧的身体。嘿嘿„„不由得自己一阵傻笑。就是这样,傻傻的,开心地笑出声儿来,不去管路人是否已经投来了异样的目光,不在乎汗

水浸湿了全身,径自走着走着„„就是这种感觉,曾经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的美好的感觉。

潜能开发,现在我也似乎终于体会到了这门选修课的意义所在。不是单纯的如我以及大部分同学一样认为它就是一种心理学课程,更不是室友们曾经调侃的认为它就是开发人身体潜能的课程,到现在我似乎已经能够认识到了它,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而是两者皆具。通过自己切身实践体会,让自己接受了一次比高考都深刻的考验,说是考验也好,说是锻炼也行,但都不如说它是心灵的一次比较深刻的洗礼。我相信这次任务的成功完成,也必将会对我在龙队的训练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最起码我更好的懂得了如何在团队里面让自己以及队友积极向上地去面对累人的训练。

嗨,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完美的结局由我创造,我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理由。

商学部金融1005班

杨丽

第四篇: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反思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反思

历史组 张静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课可以说是一节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课。简单是指这一课的线索比较清晰,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但就是这么一节看似简单的课却比较难上,那是因为:第一,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学习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的内容;第二,这一时期历史更替频繁,教材交代有限,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第三,这一课又是第四主题的最后一课,有总结性的意义。这一课的关键词是“民族融合”和“改革”,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做了一下几点创新:

1、大胆地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做了自己的设计:按《教师教学用书》的设计,这节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难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部分内容(如新制度)”。但根据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这一节课的重点是 “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难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因为《教师教学用书》的重点太过于广泛,就变成没有重点,而措施中的新制度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太过于复杂,只需点明即可,不应是重点。而设计“迁移都城”为重点是因为其在改革中的承上启下的重要性和教材中丰富的小字材料可以利用。

2、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这节课的线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那如何来处理教材“少数民族内迁”这一目的内容呢?从知识的角度上看,这一目其实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藉此,本人就把这一目内容与“改革”的具体背景合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精心设计,突破难点和重点:为突破“迁移都城”这一措施中的重点,本人安排了一个材料分析的问题,来解决迁都原因问题。关键是在教材上的材料外,假如一些补充史料,通过平城和洛阳的对比,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为突破“孝文帝改革影响”这一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很难理解“融合”一词真正内涵的现象,特设计了“体验历史”这一环节,从具体的交流出发,结合充足的资料,让学生切身体验孝文帝改革所带来的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变化,由此再来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利于学生理解。

4、充分利用视频材料:历史课堂利用视频资料不是目的,目的是视频资料能促使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为此,本人,精心制作和选择了三段视频资料:一个是开头的《敕勒歌》,为创设课堂氛围;二是导入中关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视频,精辟简洁地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作了系统的描述,使学生有直观而又形象的认识;第三是最后本人制作的一段总结性的视频,这不仅是知识上这节课的总结,也是第四主题内容的总结,同是更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激化和升华。

5、注重学生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历史教育不仅仅限于知识的教育,而是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习得,针对这一节课的内容特征,本人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首先,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第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本课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思想,激发了本课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篇: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初探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初探

浙江省艾青中学 刘树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理论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空前的重大转变,课程管理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由此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课程开发受到社会技术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一些局限性与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如①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不能反映科技的进步成果和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②国家课程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起来,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似乎就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是师生接受知识的媒介,不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人的动态发展;③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是学科专家,许多课程中存在着学校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相互脱节,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意图不能贯彻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空间,它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为尊重学校具体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存在。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新成就不断涌现,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一门高中学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大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近年来才被提起的新概念,使用“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术语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校本”旨在提出一些新的课程观点和理念,即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学校和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实践上,“校本开发”重在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模式,呼吁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诞生,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可简明表示如下:

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结果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自身和社区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德育性原则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注重做出相应的行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人性”。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强化以德育功能为前提。2 一致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3 基础性原则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化学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化学教育,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基础为准则,不能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4 渗透性原则

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从课程构建模式来说,应以国家课程开发为课程框架,结合学校实际和利用课程资源加以渗透、嵌入,而不是另起炉灶。5 灵活性原则

从总体上看,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然而这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不能也不可能顾及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况且,世界之大,千人一面是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使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凸现出来。6 趣味性原则

在选材与教学手段上,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参观学习等方法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如将香烟的烟气依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无水酒精、氯化汞溶液、动物鲜血等试剂,观察发生的变化、探究烟气的成分,加深对香烟危害的感性认识。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1 课程引入

如引入校外由国家提供的课程开发项目,或引入校外的课程项目等。2 课程选择

如在国家和地方所提供的课程项目清单中选择所要开设的课程项目,在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的教材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材料及配套资料等。3 课程改编

有对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的某种形式的改造以适应具体的学校和教学情境,有对引入的校外课程重新改组,也有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4 课程整合

有对不同学科的整合,有学科与活动的整合,有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教学内容的整合。当前,“3+X”高考模式一改传统的学科分立的测试,将若干门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拓宽了现行课程教学范围内的考试领域,原来纵向掘进的学科隧道,现在成为纵横拓展的知识网络,需要树立起学科整合意识,在整合中创造,在整合中超越,把教学转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课程创新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学校自编教材或自行设计某种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活动专题,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可采用如下方式:①专题讲座。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化学发展简史、一些最新的成就、化学边缘学科与应用技术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如化学发展史、新型电源、富勒烯、新型材料、温室效应、生活中的化学等等。②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企业,如化工厂、农药厂、塑料厂、印刷厂等,了解化工生产工艺,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本校毗邻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各种与化学相关企业甚多,深入当地生产实际,写出体会文章,相互交流,学“活”知识。③科学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的。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具体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为科学探究提供了重要渠道。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 以“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课程开发”

因在日常提到“学校课程”这个词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指一般意义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一概念在日常话语系统中过于笼统含糊。以“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校本课程”因“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专业术语,其英文缩写词为“SBCD”,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学习需求得以满足。而“校本课程”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极易导致课程开发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倾向。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学校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课程的不断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是个别教师,如果他(她)的个人行动是有计划,以学校整体为依据的,应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反之,教师只是凭自己个人的经验“闭门造车”,或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编或调整课程内容,就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整体的基本准则,纯属“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体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不能盲目仿效专家编制的教材,可以是非书本类的活页资料,往往以兴趣为中心或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

六、结束语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其主要特征在于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出学校自身特色,这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必将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给化学教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下载校史选修课程开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史选修课程开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培训的心得和体会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培训的心得和体会 第16期学员 浦江三中 胡金伟 2012年10月3-6日在浙江师范大学,我带着情绪参加了省普高课程改革的骨干教师培训,因为国庆放假期间还得参......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程的开发的设想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程的开发的设想 1. 引言 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了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期待是梦境掠过的思念,乍寒还暖;期待是清风抚摸的瞬间,扰人心田;期待是泪水滴落的刹那,丝丝恼人;期待是阴霾里的笑靥,扣人心弦; 期待是擦肩的邂逅,美妙难言;期待是春风和雨的温暖,缕......

    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

    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及心得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 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及心得 阜阳三中刘颖梅中学生是一群可塑性较大的群体,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工......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 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李旺琴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校本课程开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

    大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实践报告

    大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实践报告实践团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践成员:_____(学号、姓名_)_从小到大排列__———————————————————————— 实践日期:——......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崇贤仰圣 继往开来 —邹城市孟子小学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开发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