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工作室的实践和探索

时间:2019-05-13 17:4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检察工作室的实践和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检察工作室的实践和探索》。

第一篇:检察工作室的实践和探索

检察工作室的实践和探索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检察机关“四进四服务”活动,增强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服务基层、保障民生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奉贤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先后在区青村镇、柘林镇设立检察工作室,通过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排查解决涉检信访矛盾、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检察工作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现结合我院设立基层检察工作室的实践与探索,就设立检察工作室的现实意义、检察工作室的定位及运行模式,以及下一步完善发展的方向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检察工作室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探索

(一)检察工作室的历史沿革

基层检察工作室的设立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当时改革开放形势需要,部分基层人民检察院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基层试点乡镇设立检察工作室。1993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实施《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实践证明在乡(镇)设置检察室是非常必要的”,并规定“乡(镇)检察室根据乡(镇)地域、人口、经济状况和工作需要设置。”随后,乡镇检察室的设置和发展方兴未艾。

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检察室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盲目设置、一哄而上,权限范围过宽、过滥且又缺乏有效管理、制约;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工作极不规范,越权办案、非法插手经济纠纷、变相羁押等现象时有发生” [1][①]。1998年检察机关教育整顿期间,明令暂不新设乡镇检察室。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01年3月24日印发中央编委提出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机构改革意见》中指出:“调整乡镇检察室设置。为有利于法律监督,兼顾工作效率,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乡镇检察室布局,作用不大的,予以撤销;确需设置的,由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由此,各地检察机关对设置的乡镇检察室予以调整或撤销,乡镇检察室日益萎缩或名存实亡。

(二)检察工作室的现实探索

近年来,一些省市的检察机关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再次对基层检察工作室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派驻式。即检察机关通过设置派驻乡镇检察室或工作站、派驻专门检察人员,来实现向基层延伸检察职能的目的。如海南省院乡镇检察室具有一定代表性。二是依托式。即检察机关不派驻专门检察工作室工作人员,而是依托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或司法所等,通过检察机关内部各业务分片联系来开展检察工作。如浙江衢州市柯城区检察院依法乡镇综治中心开展检察工作。三是聘任式。即检察机关既不设置派出机构,也不派出专门的检察人员,而是聘任乡镇的特定人员为检察联络员,通过授权联络员协助开展法律监督工作。如山东省成武县检察院聘请检察联络员承担协助受理群众申诉、信访和举报、开展检务公开活动等。

二、新形势下设立基层检察工作室的价值和意义

基层检察工作室作为检察机关职能的延伸,通过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保护群众利益,努力寻求检察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在新形势下具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一)设立基层检察工作室是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客观要求

2008年《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强调“改革和完善对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进一步建立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看守所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设立基层检察工作室有助于增强法律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基层派出机构的立案、侦查、审判和社区矫正等活动的同步监督、全程监督,切实增强法律监督效果。

(二)设立基层检察工作室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交错、突现的时期。在基层设

立检察工作室,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可以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鼓励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可以通过受理控告、申诉等线索来积极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可以通过下访巡访来倾听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三)设立基层检察工作室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举措

曹建明检察长强调指出“完善和推行在农村、社区设立乡镇检察室、检察工作站、聘请检察联络员等措施,使检察工作更好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2][②]检察工作室可以发挥与基层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更加贴近的优势,积极参加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开展的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大排查、大整治,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活动,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四)设立基层检察工作室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基层检察工作室是检察机关加强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有效载体,通过与基层群众的“零距离”面对面的接触,使检察权力的行使更具透明度,既有助于群众认识检察机关、了解检察工作,更有助于争取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为加强法律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设立基层检察工作室是锻炼培养青年干部的实践平台

基层检察工作室为青年干部搭建了一个接触群众、融入社会、了解基层的有力平台,有助于增强青年干部的大局意识、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锻炼和提高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能,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成熟。

三、我院检察工作室运行情况以及成效和不足

(一)基本情况

去年年底,在镇党委的配合支持下,我院先后在青村镇、柘林镇设立检察工作室,并专门制定《检察工作室实施条例(试行)》,确保规范运作。检察工作室的工作主要由青年干部承担,采用“定期挂职与轮流下派”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即选派一名青年干部挂职于检察工作室所在镇的综治、维稳部门,挂职期限为半年,每周一天在检察工作室工作,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则依托镇政府职能部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排查化解社会矛盾、法制宣传等工作。同时,院每周轮流抽调青年干警配合其开展工作,每周四为固定办公日。工作内容主要有:现场接待群众来访、接受群众控告、申诉和举报、参与化解排查社会矛盾、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等等。

(二)初步成效

两个检察工作室挂牌运行以来,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一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共接待来访群众35人次。尽管部分群众来访事项如民事赔偿、债务纠纷、离婚诉讼等并不在检察职能范围内,但检察人员仍耐心接待,运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提供法律服务,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

二是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共参与化解基层矛盾10余件。如在青村镇钱桥敬老院工程施工方拖欠100余名农民工工资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柘林镇华亭村14户村民因不满高压线动迁安排到政府部门集访闹访等事件中,检察干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耐心细致对上访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和劝解,宣传政策法律,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想方设法落实解决办法等,成功化解了这些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三是配合职能部门拓展法律监督工作渠道。配合侦监部门与奉贤公安分局青村镇派出所、柘林镇派出所签订了加强执法活动法律监督的工作协议,协助办理1件立案监督案件线索。配合监所部门与柘林镇派出所、司法所建立联系制度,开展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工作监

督。协助未检部门在青村镇敬老院建立未成年人观护基地,对1名不起诉未成年人开展跟踪帮教。参与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工作,配合监所科、乡镇司法所等部门对1名扬言报复的刑满释放人员及时开展思想安抚、法律教育和就业推荐等工作,有效化解了不稳定因素。

四是加大检察宣传力度。以“打击犯罪、服务三农”、“检察工作室职责是什么”等为主题开展集中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两次,11名检察干警参与,现场接待群众30余人次,共发放宣传资料400余份,展出宣传版面42块。以“珍惜现在、把握未来”为主题,在青村镇中学、厚才学校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参与学生500余人。

(三)存在的不足

第一,基层检察工作室的法律地位不清晰,制约和影响了检察工作室的深层次发展。检察机关设置基层检察工作室的唯一依据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而该条例与规定人民法院派出法庭和公安机关派出所法律定位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在效力等级上存在重大差别。目前,我院检察工作室开展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内部规定”探索性地深入基层开展法制宣传、受理控告申诉、参与综治化解社会矛盾等“软任务”,或者协助党委政府处理检察职能之外的事情,处于“主动找饭吃”的被动局面。由于缺乏明确法律定位,公安机关等相关职能部门往往认为检察机关设置检察工作室只不过是作表面文章、可有可无,导致对检察工作室支持配合力度不大,甚至没有。

第二,检察工作室开展法律监督缺少有力的抓手,成效不明显。尽管检察工作室与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建立了沟通联系的工作机制,可由于双方所处角色不同、又缺少必要的操作细则,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成了盲点。此外,检察工作室的检察干部均为兼职人员,本身存在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畏难现象,影响了检察工作室这一主要职能作用的发挥。

第三,检察工作室与院内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界定不明,缺少相应的配合衔接、信息互动的机制保障。当前,我院检察工作室的具体职能部门为政治部,而其它相关业务部门并无明确责任和分工,检察职能行使有时不够顺畅。此外,有些部门在当前人案矛盾突出、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对抽调干部到检察工作室还存在抵触心理。由于缺少思想上的认同和工作上的配合支持,检察工作室工作局面较难打开。

第四,检务公开和检察宣传的力度还不够,检察工作室群众来访信访数量较少。由于很多基层群众对检察工作不甚了解,设在基层的检察工作室也很少有群众主动来访,如我院检察工作室运行半年多来,每周一天固定日平均接待数仅为0.7人次。

第五,检察干警既挂职于政府职能部门同时又要兼顾检察室工作的“双重角色”影响检察职能的全面发挥。我院派驻检察工作室的青年干部分别挂职于两镇综治、维稳等职能部门,在承担检察工作室常规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完成地方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其中大量工作更具行政色彩,如帮助处理动拆迁、农村集体资产分配等等。而检察干部在参与处理较为棘手的社会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时,一些职能部门人员随意放大检察人员作用,产生社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协调配合的同时保证检察工作室职能的独立行使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检察工作室完善与发展的设想和措施

检察工作室是新形势下更好发挥检察职能、服务基层、保障民生的重大举措。虽然目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检察事业的基础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发展希望也在基层,加强基层检察工作室建设是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大势所趋,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完善。

(一)关于检察工作室的定位

要实现检察工作室长远发展的目标,给予其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职能是一个重要前提。我院设置检察工作室初衷是将检察工作室作为控申部门在基层农村的延伸机构,以受理群众控告、申诉、举报等为主要职责,兼顾化解社会矛盾、拓展监督渠道、推进检务公开。半年

多来的实践,我们明显感到检察工作室这样的定位虽然有利于法制宣传、参与社会综治等工作的开展,但法律权威不够、影响力不大,突出检察工作监督职能的成效不明显。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检察机关进一步完善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提出明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再次强调检察机关应当把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根本任务。我们认为,作为检察工作新的探索和实践,检察工作室只有紧紧围绕这个重点开展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显现其独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当前形势下,检察工作室应当是以强化法律监督工作为主要职责,在对公安派出所执法活动的全程监督以及社区矫正工作监督工作中,发挥身处基层、方便群众、有利监督的作用,及时纠正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存在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现象,切实增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效果。同时,检察工作室兼顾社会矛盾化解、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以及锻炼青年干部的功能。

(二)检察工作室运行模式的探讨

针对检察工作室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确定一种既契合形势发展需求、又能保障检察工作室各项职能充分发挥的运行模式。当前,有两种运行模式值得研究和探讨:

第一种,着力突出检察监督工作的某个重点,以具体业务部门为主体,负责和承担检察工作室的人员选派及管理运行并兼顾检察工作室的其他职能。如以派出所监督为重点的检察工作室,由侦监部门负责;以监外执行及社区矫正监督为重点的检察工作室,则由监所部门担当等等。虽然这种运行模式有利于把握工作重点,促进检察职能的发挥,但是存在三个明显不足:一是人员配备无法保障。由于当前各部门都面临着人员少、任务重的现状,很难抽调专门干部常驻检察工作室。二是工作容易流于形式。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广人稀不同,全市基层院到所属社区、乡镇均交通便利、耗时不长,因为缺少监督制约机制,职能部门可能会因为业务繁忙而无暇顾及检察工作室,只是遇到情况或问题,下去走走而已,影响检察工作向基层延伸的深度和力度。三是青年干部下基层锻炼的覆盖面受到限制。如果检察工作室派驻人员仅局限于个别部门,其他部门的青年干部则很难参与到其中,削弱了检察工作室锻炼青年干部的平台作用。

第二种,选派干部常驻检察工作室,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建立有责任分工、有目标考核的长效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统一负责指导、安排检察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形成职能整合、职权归口、信息互通、部门联动的立体运行格局,使检察工作室的工作常态化、固定化和规范化。可以选派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参与进来,身体力行带教青年干部,确保检察工作室可以独立开展工作。立足奉贤区位特点和我院实践,我们认为现阶段这种模式还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的,也是符合检察业务、队伍建设发展需求的。

(三)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和具体举措

检察工作室是适应新形势下检察工作发展需要,延伸法律监督触角的有效载体和有力途径。要充分发挥检察工作室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作用,首先要主动争取镇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配合,加强与镇纪委、综治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检察工作室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此外,就内部而言,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

1、建立健全检察工作室工作机制和组织架构,为检察工作室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一方面,要尽快修改完善我院《检察工作室实施条例(试行)》,成立院检察工作室领导协调小组,检察长任组长,政治部、办公室负责人任副组长,侦监、控申、民检、监所、未检、预防等部门负责人任组员。政治部主要负责检察工作室的人员选派、青年干部培养等,对检察工作室涉及业务职能的工作由办公室负责协调和转办。同时,办公室通过督查催办的形式,跟踪检查检察工作室各项业务职能的开展和落实情况,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及时将工作情况反馈至办公室,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工作合力。另一方面,检察工作室职能范围和工作内容面广量大,对派驻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院将组织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全院35周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开展一次专门的业务培训,使大家全方位的了解和熟悉检察工作室承担的主要职责、工作内容和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履职重点和工作的方式方法等等,为全面履行检察工作室职能夯实基础。

2、改革检察工作室干部下派方式,优化派驻干部配备结构。为保障检察工作室独立行使检察职能,避免政府行政职能的干扰,派驻检察干警将不再挂职于政府职能部门。同时,重新调整派驻干警的配备结构,实行“一老带两新”的新模式,一方面老同志可以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干警尽快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更好地利用老同志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基层情况熟悉等资源优势等推动检察工作室健康发展。此外,检察工作室将聘请镇纪委、综治、维稳等部门相关人员为检察工作联络员,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和信访情况通报制度,发挥联络员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经济、社会状况的作用,使检察工作室干部迅速了解当地实际情况,融入当地群众,帮助检察人员顺利展开工作。

3、进一步完善与派出所、司法所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大法律监督工作力度。在原来建立的沟通联系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工作细则,进一步明确检察工作室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对派出所执法活动、司法所社区矫正活动的监督等。检察工作室检察干部必须定期到派出所查阅相关台帐,对“发、立、破、撤”案活动实施全程监督;对派出所实施强制措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防止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违法现象等。建立与社区矫正组织、矫正对象、矫正措施等基本情况的通报制度,配合矫正机构对监外罪犯进行政策法律宣讲,建立重点人员走访、约见检察官谈话等制度,督促他们遵守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实现检察工作室与乡镇司法所的联网,方便检察工作室干警登录司法所社区矫正情况的数据库,及时掌握有关社区矫正的信息情况。

4、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领域区域的服务管理,促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一是积极参与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检察工作室将利用我院在青村镇敬老院建立的未成年人观护基地,落实未成年人不诉帮教工作;会同村居委、社区等基层组织,在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落实对外来的、不在校、无职业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措施等,在未成年人观护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检察工作室还将配合社工做好对本辖区内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等。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化大调解机制建设。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群众信访接待、社会矛盾化解等工作,形成社会化大调解的工作合力。尤其是针对辖区内房屋动拆迁、土地征用补偿、劳资纠纷等容易引发矛盾的领域,要积极协助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群众法律政策的解释工作,引导群众按照正当途径合理诉求,避免矛盾激化。要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加强对情况的分析研判,对案件易发、频发单位和部门及时提出堵漏建制、加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从源头上遏制犯罪发生。

5、加强检察宣传工作,深入基层推进检务公开。要改变检察工作室“等人上门”的被动局面,主动走进社区居委、村镇学校宣传检察工作。通过版面展览、现场接待、法律咨询以及发放宣传资料、检民联系卡等各种形式,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检察工作的职能作用、鼓励人民群众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举报、控告、申诉,拓宽立案监督、民事行政申诉等案件来源渠道。加强与镇纪委的沟通联系,在各居委、村委设置检务公开宣传栏、进行检察版面巡展,开展举报宣传、反腐倡廉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宣传等。同时,主动听取基层群众对检察工作、检察队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基层群众对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改进检察工作,提升检察队伍素质,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与影响力。

综上所述,基层检察工作室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桥梁和平台。我院将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继续深入探索、完善检察工作室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检察工作室的各项工作,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服务基层、保障民生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吉林省名师工作室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

吉林省名师工作室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研究为核心,构建实施了“外部支持+内部自主+考核评价”的三维立体协同整体运行模式,搭建了教师发展的多元化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了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研究高位运行,引领了全省各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运行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01―03

一、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

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研究为核心,是一种新型的跨区域、跨学校的教师合作组织,主要发挥着拓展名师自我发展空间、培养和培训优秀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推广教育教学成果、开发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等功能。

(一)成长共同体

“水相荡而成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名师工作室不是名师个体的行为,而是名师和成员之间基于共同的目标和意愿所组成的“合作成长共同体”。在名师工作室中,由于名师和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专长与目标,会使他们对共同体产生高度的认同,能够避免传统教师组织中出现的松散结构和各自为战的局面。对于他们而言,加入了工作室,即标志着彼此之间是“友好的伙伴关系”,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成长。在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初,名师和成员之间需签订“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协议书,明确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双方职责任务以及考核标准,使成员能够在共同目标的感召下快速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共同体。

(二)研究大平台

“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基本属性和第一要务,也是挖掘教师教育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专长为基础,以成员集体智慧为依托,开展课题研究。研究问题聚焦课堂、聚焦实践,均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研究意识,促进工作室成员的有效学习,实现成员之间的互动链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活动。”[1]围绕课题,名师和成员贡献自己的知识、思想、智慧,探索“道”之“传”、“业”之“授”、“惑”之“解”的方法,这一研究过程本身就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促进学科教学的理论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学科教学团队。为了避免工作室陷于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要求每个工作室在工作周期内至少要完成1项省级以上研究课题,这不仅能使名师和成员不断地总结提炼大量丰富的实践性经验,探索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融合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而且能从整体上大幅提升共同体的研究水平,推动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名师孵化器

名师工作室汇集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较为出色的教师,不能说每一位成员都是名师,但至少每一位成员都有成为“名师”的潜质。因此,挖掘成员的“名师”内涵,培养与培训优秀教师成为工作室的又一重要职能。我们要求工作室的基础培养目标是成员应在全省优秀教师成长“五级(县、市、省骨干、省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梯队”中相应提升一级或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

在实践中,工作室主持人需紧密围绕“名师”内涵做好文章,挖掘和提炼每一位成员的特质,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最终把他们孵化和培育成新一批的名师。同时,“名师”内涵也可作为工作室的一种学习资源。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自身的个体经验就是一种学习资源,这种资源既能为己所用,也能为他人所用。”[2]由于每位成员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使其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各具专长和特点,这种专长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成员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资源。

(四)区域辐射场

在新形势下,名师已经不再是其所在学校的独有资源,而是区域内教师共享的“公共财富”。[3]首先,从制度上,名师在对本工作室成员进行选拔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成员不能局限于本校,要面向全省各个地区,且要兼顾边远、农村学校的教师。这样做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区域内名师资源,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而且能促使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逐步涌现一批“名师”,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从功能上,工作室一方面要在区域内发挥“共同体、辐射场”的作用,通过讲座、论文、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专题记录片、现场指导、观摩考察等多种形式推广教育教学成果;定期组织成员去农村送教,或与某所农村学校结对帮教。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区域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区域协作功能,通过建立工作室的特色网站或专题网页,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模式

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实现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经过4年多的探索,我们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外部支持+内部自主+考核评价”的三维立体协同运行模式。其中,“外部支持”是基础,“内部自主”是核心,“考核评价”是保障,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名师工作室的发展。

(一)“外部支持”维度

“外部支持”维度主要是从宏观上为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提供方向与目标,是工作室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1.政策支持。工作室成立之前,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各项专门性文件。一方面针对名师工作室,规定了名师工作室的目标任务、组织管理,明确了名师和成员的职责任务。另一方面针对基层学校,要求名师所在校为名师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并要求成员所在校为成员外出参加工作室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此外,还要求工作室所在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为工作室的发展建设提供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

2.团队支持。为推动名师工作室的高质运行,我们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保障管理团队。一是定期组织各工作室之间的交流合作。各个工作室虽然学科门类不同,但在工作形式和成员培养方式上却可相互借鉴;二是根据名师工作室的发展需要,为其订购专业书籍,并聘请专家对工作室运行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把脉,提供专业指导;三是为工作室的网站运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指导,促进工作室研究成果共享。

3.经费支持。名师工作室的软硬件建设及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工作室经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省教育厅每年给予定量的经费支持;二是工作室所在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配套的资金支持;三是工作室所在学校根据实际发展状况给予的经费支持。

(二)“内部自主”维度

“内部自主”维度是名师工作室运行的核心,其实质是对教师合作成长共同体“赋权增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赋权增能”理论认为:“教师具有必要的专业能量,‘赋权’的过程不仅意味着外在的权力授予或增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把每个人身上既有的能力引发出来,能具备掌握资源、运用资源及批判问题的能力,成为独立的问题解决者及做决定者。”[4]

1.自主研究权。名师和成员可自行确定研究主题与形式,这种权力赋予建立在专业能力之上,体现于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之中。在课程研究领域,改变过去将教师边缘化的常态,凸显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使其由课程的执行者和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的直接参与者、研究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名师和成员的专业自觉性。在教学领域,教师需将静态的设计转化为动态的演绎,可围绕“怎样呈现有价值的知识”“怎样的传递方式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等问题开展研究和思考,从而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2.自主培养权。每个名师工作室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和成员的发展需要探索有针对性、特色化、创新化的培养模式。

3.自主管理权。名师工作室是一种非行政性组织,名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判断、决定各项工作室事务。一是名师具有决定权,可以自己制定工作室活动方案和发展目标;二是名师具有选拔权,可以根据一定的原则,按照工作室的发展规划自主选拔、录取成员;三是名师具有评价权,可以对成员做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评价不合格者予以调离。这些权力的赋予使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更具“自由度”,更能激发名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考核评价”维度

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正如克龙巴赫所言:“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5]“考核评价”维度亦是如此,它不仅可以避免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出现偏差,而且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名师工作室的考核分为每年1次的过程性考核和工作周期结束时的终结性考核,主要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检验、影响检测等方式,对工作室自身建设发展的情况、工作室在培训和指导教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工作室在教育教学科研中取得的主要成绩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以为今后工作室的发展建设提供改进依据。

三、名师工作室的运行特色与成效

截至目前,名师工作室已全面覆盖全省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共招收成员1453人,在充分发挥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名师工作室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机制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工作机制,凸显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名师的自主发展意志是名师工作室的关键,其实质是对教师合作成长共同体“赋权增能”。因为任何名师先进的教育思想都需要一个平台去演绎为实践模型。这个演绎的过程不是行政掌控,而是教师自主。

2.名师工作室搭建了多元化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一是搭建网络平台,在吉林省教育社区创建“名师工作室圈子”,4年来累计发表各类教育文章万余篇。二是搭建媒体平台,在吉林教育电视台开辟名师专题节目,进行宣传报道;中国教育报、吉林日报等媒体也对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建设做了深度报道。三是编辑出版名师工作室经验成果,扩大名师工作室在全国的影响力。

3.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尤其带动了农村地区教师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明确提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名师工作室尊重教育家成长的规律,让名师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成长、成熟,在一个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一体的合作体中锻造、升华。工作周期内,全省已有百余名主持人和成员在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大赛中获奖。

4.名师工作室打破了原有教师资源的封闭状态,实现了区域间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名师已不再是其所在学校的独有资源,而是打破“围墙”成为区域内的共享财富。名师工作室与基层学校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名师工作室借助“名师效应”带动名师和成员所在校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通过组织“教学开放日”和“送教下乡”等活动,为基层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教学示范与指导,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基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5.名师工作室推动了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研究高位运行,破解了一些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每个工作室在工作周期内都有1项研究课题。围绕研究课题,名师工作室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仅首批19个名师工作室发表的核心论文就达百余篇,既使教师的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又使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深化发展。

6.名师工作室引领了全省各地教师跨区域、跨学校合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创新。名师工作室的三维立体协同运行模式,为全省各地探索教师合作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目前,吉林省内多个实验区仿照名师工作室运行模式,成立了性质趋同的教师合作组织,如吉林永吉县成立的名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松原长岭县成立的名师工作站、白城洮北区成立的教师联盟体等,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易斌.诺尔茨成人学习理论对中国成人教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8(06).[3]武兴华.“名师工作室”内涵建设三要素[J].教学与管理,2012(02).[4]刘兰英.赋权增能评价:内涵、实施步骤、局限性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04).[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三篇:探索,追求,实践

~-6-9 字数:1526“浮士德精神”启示人类要永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产生动力促使人进取,而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反过来指明进取的方向。同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一起被尊为世界四大诗人的歌德,从1774年25岁时着手,直至1832年82岁,几近花了六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巨著《浮士德》。浮士德可说是歌德毕生心血的结晶,这一人物虽离我们有三,四百年之久,但是他的悲剧与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使其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探索,追求与实践。浮士德的精神融会于他的悲剧之中,而他一生经历了五个悲剧。先是知识的悲剧。他孜孜不倦,对中世纪的各种知识“全都进行过彻底钻研”,结果绝望得几乎自杀,一直在生与死间徘徊,最终与魔鬼约定,借其之力去阅历人生。其次是爱的悲剧。在“魔女的丹房”里喝了汤药以后,浮士德再返青春,象征着他由中世纪跳到了资产阶级在欧洲全面兴起的十八世纪。人生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就是爱情,一切反封建斗争往往是从这里找到触发点的。(如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浮士德在魔鬼的操纵下,也就是~意念的驱使下毁掉了甘泪卿,后遁入自然,寻求解脱,寻求新的起点。第三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悲剧。浮士德进入皇宫,(以歌德进入魏玛宫廷为背景。)浮士德在皇宫里,只不过是不待弄臣名号的弄臣,这是可悲的。后来,皇帝想见古希腊美人海伦,浮士德借魔力见到海伦的阴魂后激动的在爆炸事故中昏死过去。第四个是美的悲剧。浮士德寻得海伦并与之结合后,生子欧富良,象征诗并借以影射拜伦的欧富良摔死后,海伦随之消逝,其衣物托起浮士德飘回北方。第五个是理想的悲剧。这时的浮士德已坚定地确立了主体意识,像高耸的大山屹立在坚实的生活地基之上,任何外力都不可能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他茫然自失。一切前人归之为命运的盲目的力量,扣开他的心扉之前,都必须受到理性的审验。可是最后,忧愁还是吹瞎了他的眼睛,他在理想中死去。从浮士德整个人生看出:“永不满足现状”是他精神的第一方面。他洞悉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必然同时包含痛苦,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必然又唤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后,必然又产生新的要求,他是永不满足现状的,他是要不断的探索,永远地追求下去的。“浮士德精神”的第二方面就是“不断追求真理”,即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在悲剧第一部开场。浮士德对中世纪的知识,感到怀疑和不满,甚至绝望。所以他不惜通过钻研魔术来追求知识。再看,浮士德经过漫长的生活历程,从为宫廷服务,陶醉在古典的世界中,终于转到向大海争地,开辟荒滩,为千百人的安居乐业而奋斗,从而达到“智慧的最后断案”即认识到人生的真理: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享受自由与生活。“重视实践和现实”是“浮士德精神”的另一方面,总结和检验真理只有通过实践,而实践不脱离现实。浮士德是特别重视实践和现实的。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汉姆雷特固然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高贵的理性,多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类的作用未给予解释,浮德则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从事有益于会的实践,浮士德把〈圣经〉原文“泰初有道”改为“泰初有为”,这里的“为”就是实践,由此可见浮士德从事的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他正是通过了大量长期的实践,才认识到上文所诉的人生的真谛是,每日每天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浮士德精神”启示人类要永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产生动力促使人进取,而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反过来指明进取的方向。进取和追求又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并且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于落空希望,才能克服各

第四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第五篇:实践探索

──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的研究及实践探索

感悟真谛 教出个性

──魏书生语文

教改经验的研究及实践探索 盘锦市第二完全中学 池军华

魏书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1100多场报告,讲了600多节公开示范课,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称他为“穿西装的孔子”。魏书生于1979年开始着手教育教学改革,至今已坚实地走过了25个春秋,凭着“我以我心付童心”的执着情怀,谱写了人生最为华美的乐章。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学习魏书生,实践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教改经验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需要,更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需要。我于1995年开始接触魏书生,并有幸得到了他的言传身教,至今已有10年光景。在学习魏书生过程中,有人认为魏书生许多教改经验是先进的,但是学不了。我在学习魏书生的具体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学习魏书生不能仅仅学习一些表面上的做法,照搬照抄,刻意模仿。应该深入研究,感悟到魏书生教改经验的真谛,深入精髓,抓住本质,创造性地学习,努力追求自我教学个性,这才是

学习的至高境界。

一、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的本质内涵

魏书生认为“你如果善于肯定许许多多的东西的合理因素的话,实际上就是在不断丰富自己,增长自己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的能力”。如果我们面对一种先进的教学经验产生认同心理的同时,能够看清其背后所深藏着的本质的东西,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纵观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其最为

本质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书是为了育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并不是一个高深的问题。凡是语文老师,抑或非语文老师都能用“口号式”的语言做出回答。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却背离了这种宣言,把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作为惟一的奋斗目标。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遭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责难。然而并未真正让语文老师觉醒,多数老师依然为了一个“分数”苦耗着青春岁月(其实,面对当今依然以分数决定前程的时代,语文教师也别无选择。)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语文却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种悲哀!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育人。这是魏书生的回答。“我为什么来到学校,是为了育人。抓住育人这一环节教书,新办法,土办法都能改造成好办法。”正因为魏书生育人工程构筑得牢固,教书才变得轻松,且富有成效。一些人在学习魏书生的过程中,只看到他教书轻松且成绩突出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为了构筑“育人工程”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魏书生坚持教书必须育人,这种思想源于他对育人工作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育人是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国家利益、党的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需要。魏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育人观,具有二方面涵义:一是育人教书;二是教书育人。前者主要表现为先育人,后教书;后者则表现为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强化育人功能。魏书生身兼数职,经常出外讲学,在他离开学生后,学生仍能自学,这是育人工程在发挥作用。“行为养成习惯,习惯行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这是他育人实践的深刻体会。在语文教学中他注重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感染,思想品德的熏陶。坚持学作文,学做人;让学生写道德长跑日记,写心理分析等。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在锻造着自己的精

神世界。

现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呈下滑趋势,这与我们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育人工作不无关系。魏书生在教改之初,没有把语文教学仅仅框定在“分数”上,而是从育人的角度去教语文,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参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培养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这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现实需要,更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扬教学民主

魏书生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致力于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魏书生认为:“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的主人,那么教师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反之,如果把双边活动,变成老师一厢情愿的艰苦劳动,那么即使借用别人一两个方法上的窍门,用在自己那里也是行不通的。”那么,学生的主人地位如何得到体现?发扬教学民主是关键,是根本。魏书生在教学过程中凡事都跟学生“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认识上的统一。如在一节课上,魏书生准备用一课时完成一篇文章的学习。当他准备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认为他们经过自学基本已经掌握了课文内容,老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了。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魏书生老师和学生们又选择了学习另外一篇文章。相反,我们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专治”的姿态出现在学生中间,学生个体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语文学习因此丧失了其所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实际上是喜欢学习语文的,是我们僵化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发扬教学民主的呢?

首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而我们许多教师是强迫学生适应自己的需要,当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往往把责任加在学生身上。魏书生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其次,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魏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能力。从这点出发,连最差的学生都能学着帮助教师留作业、批改作业、批改作文。教师更应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其成人、成才的角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他认为“越是后进的学生,越是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就像医生一样,只有经常治疗患疑难病症的患者,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此外,决策过程要民主。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魏书生都是经过民主决策确定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放在了学习主人的地位,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科学化

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按照教育科学规律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魏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实验都有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缺少必要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学中盲目性、随意性,甚至是无效劳动的现象较为突出。魏书生特别注重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他经常讲:“潜心教改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如果语文老师能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看待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都能有效地得到解决。

探索语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建立起了语文学习的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通过这三个语文学习系统的建立,促使学生走上语文学习的法制化、自动化轨道。计划系统中规定:学生每人每天做6件事,每天按学号做3件事,每周9件事,不定期6件事,和语文学习相互渗透的7件事。如每天写一篇日记,出一期班级日报;每周上一次文学欣赏课等等。这些构成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管理系统。为了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班级建立起了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教师抽检监督检查系统。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如何全面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魏书生建立起了总结反馈系统。主要采取4种方式:个别讨论反馈、班干部反馈、家长反馈,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及时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

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魏书生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与他建立起的科学管理系统息息相关。学生每天做什么,学语文学什么,都在系统规定范围内,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即使魏书生老师不在课堂,学生也能做到他所期待的目标——“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有人对此曾提出质疑,认为这限制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仅仅看到一种“假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否则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魏书生把学生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在一定空间内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现代中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处在不成熟阶段,需要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这

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魏书生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他认为:学生离开学校后主要的学习途径是自学。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学习,学龄以前和成年以后主要靠自学。没有自学能力,将来就不可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获得更多的知识。魏书生对自学的认识也源于他自身的自学实践。他本人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原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靠自学获得本科学历,并被高等院校聘为研究生导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魏书生坚持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一是提高学生对自学的认识。他组织学生讨论讲授法的利与弊,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自学的愿望。经常给学生讲自学成才的典型人物事迹,用事实证明自学的可能性;讲当今科技发展的周期缩短,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必要性。二是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学生自学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为此,他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引导学生去学习。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魏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语文六步教学法”,自学兴趣就蕴含在其中。一堂课或讨论、或答疑、或检测,采取怎样的方法学生更感兴趣,他完全是从学生切实需要出发。魏书生总结归纳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十种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许多教师埋怨学生不爱学语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老师枯燥的讲解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浅层次的心理需要,兴趣只有经过不断强化,才可能成为稳定的心理需要,最终把兴趣引向自学的实践。三是教给方法。魏书生认为:“认识、兴趣是解决”‘我要学’的问题,具体怎样自学,就必须教给自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教给学生自学六本语文书的方法,自学一本语文书的方法,自学一类文章的方法,自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三结合的学习方法(听说读写相结合、语文科学习和语文学习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他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他认为这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提高了学生语文自学效率。其专著《中学生实用学习法》对有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四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他认为:“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会持久地运转起来。”他总结出了“五段式”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模式。即首次慢动、逐渐加速、系统计划、控制时空、进入轨道。采用这种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走上自学的道路。现在魏书生上课基本不讲课,学生完全是自学,他仅做方法上的指导并

进行必要的检查。

5、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大语文”这一概念是已故的河北邢台二中的张厚感老先生提出来的,是相对于语文课堂这一狭小的语文学习范畴而言的。泛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课内外一切语文学习活动。实践表明:走“大语文”的道路确实能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对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魏书生的大语文教学观是如何体现的呢?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读课外书。魏书生的班级设有图书箱,名人传记、文学名著、科技读物等内容十分丰富。班级开辟了专门的读书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地阅读他们喜欢的书籍。魏书生老师在课堂上也经常给学生讲他们感兴趣的文章。现行教材的最大的局限性在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些新的文化科技成果在教材中不能得到及时的体现。魏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弥补了这一不足。魏书生的班级每人每年制定了5000页的阅读计划,三年下来每个学生的阅读量相当于46本教科书的阅读量。二是到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学习应该与生活同在。如果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隔绝,只坐在教室里一味地接受枯燥、乏味的语文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的。到生活中学习语文,从空间上看,它以社会为课堂,因而范围大得多;从内容上看,它包含了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实践,因而丰富多彩;从形式上看,听说读写思样样俱全。魏书生定期带领学生到郊外游玩,到冰封的大河上跑接力,到白茫茫的大雪中寻找生命的足迹,从城市到农村,观察社会、了解自然,在活生生的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语文。三是寓语文学习于班级管理中。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的一些方法都与语文学习有关。办《班级日报》,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语文才华的机会;学生犯了错误写说明书,写学习病例,这不仅对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魏书生树立起的“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课内外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大环境中学习语文,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吕叔湘老先生在评价魏书生时说:“如果我年轻一半,我一定拜他为师,向他学习。”那么,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学习魏书生什么?上述几点是学习的关键。在当今时代,魏书生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只有抓住本质,深入精髓,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步入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下载检察工作室的实践和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检察工作室的实践和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济南大学生实践工作室

    济南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室 简介: 济南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10月1日,是一家专业提供兼职学生的组织机构,与常规职介不同,我们将现有兼职大学生按照修学专业进行归......

    [探索]105块党员工作室招牌熠熠生辉

    探索/3300字 常州市通过广泛创办党员工作室,构建“专家领衔+组团服务+网格运作”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党员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由常规性向专业性延伸,由自发性向规范......

    民生问题以及在检察环节的实践范文合集

    民生问题以及在检察环节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是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各种危险考验机遇挑战并存、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凸显、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范文模版]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摘 要: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及区域经济的市场调研,明确了建筑装饰......

    远程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3年9月,东江镇田心村被列入资兴市首批36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一。为切实把试点工作搞好,把远程教育站点建好,并发挥效益,田心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一、初步实......

    大联动机制探索与实践

    “大联动”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做法:以“整合资源抓源头、服务民生谋发展、综合治理保稳定、化解矛盾促和谐”为目标,建立了区、街镇和居村委工作站三级组织架构;整合了职能部......

    乡村规划工作实践探索

    乡村规划工作实践探索 xx区规划局乡村科成立后,乡村规划工作编制与管理制度亟待建立,根据领导安排,本人承担了乡村规划工作编制与管理制度课题研究。目前该课题研究初步成果已......

    《实践与探索》说课稿

    实践与探索——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践与探索》,取自华东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七章《函数及其图象》,第五节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