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华侨梅州籍华侨与辛亥革命华侨( 李存章)
华侨梅州籍华侨与辛亥革命
时间:2011-03-06来源:辛亥革命网回去1903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了一所培养军事干部的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创办之全校14位学员,广东梅州籍华侨青年便占3位,他们是李锡青、刘群立、饶景华。1904先后赴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的梅州籍华侨有谢逸桥、谢良牧、何天炯等一批岭东同文学堂的学生。面对这些热血青抗日护台将领丘逢甲曾感慨而歌曰:“神州大地殊可哀,纷纷老朽无人才。眼中突兀少年在,令我郁郁心颜开。”1905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留日学生谢逸桥、谢良牧、何天炯、何天翰不但参与了成立同盟会的筹备工作,而且还由孙中山亲自主盟,成为该会的首批会员。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谢良牧为会计长,谢逸桥为岭东代理主盟人。当年先后在日本宣誓加盟的梅州籍旅日青年还有黄超如、谢延英、温翀珏、饶真、李天麟等25人。
孙中山自1895年发动起义后,被清廷通缉,无法返国策划革命。1906年春,孙中山遂派谢逸桥回国,负责联络会党,吸收同盟会员。谢逸桥回国后,先后吸收肖惠长、姚雨平、温翀远、丘映芙、郭典
三、林修明、周增、古直等100多位梅州籍各县知识青年及会党骨干参加同盟会。孙中山对岭东的革命非常重视,亲自从海外派廖仲恺、谢良牧、梁鸣九等回国协助。
为了培养革命干部,1907年温靖侯、谢逸桥等革命党人又在广东梅县松口创办体育学堂,以培训新学师资为名,暗中集中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同盟会干部及会党骨干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和军事知识的学习,其教练多是梅州籍华侨。此外,还在兴宁、平远等县设立了分校。广东松口体育学堂乃是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创办的第一所革命干部学校。为了加强革命联络,谢逸桥等以松口体育学堂学员为骨干,在松口镇的大街上开设“公裕源米店”作联络机关,“会员遍布粤之潮梅,闽之漳汀”。他们以办新学为掩护,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对推动岭东地区的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
1908年春,广东松口体育学堂被当局关闭停办。谢良牧、梁鸣
九、姚雨平等带领一批体育会员离梅赴穗,利用广州嘉应会馆及长乐(现梅州五华县)公所等作据点,从事策反新军和联络学界的革命工作。当时,谢良牧从朱执信处获悉云南河口起义,急需一批军事干部协助训练民军,乃致电谢逸桥,谢逸桥即派郭典
三、黄嵩南等人赴云南协助黄兴。
与此同时,谢逸桥还在汕头创办同盟会机关报《中华新报》,名为宣传新学,实为鼓吹革命,因而为清政府所注意。该报只办了半年左右即遭封闭。同年秋,在梅州籍华侨丘燮亭、梁映堂、廖煜堂等鼎力支持下,谢逸桥又在《中华新报》基础上改办《新中华报》,每日出版两大张,发行13500份,其中在海外华侨中发行7000份。此外,旅美梅州籍华侨谢英伯先后与孙科等人在美国檀香山创办《自由新报》,与刘思复、潘达微在香港主持《中国日报》。而在日本,则有旅日梅州籍华侨在东京出版的《梅州》。这些华侨同志创办的革命报刊是播种机,把革命种子撒向海内外。
广东梅州籍华侨在捐款捐资支持辛亥革命方面尤为突出。1905年秋,同盟会刚成立,孙中山要赴南洋进行革命宣传和筹款。谢逸桥、谢良牧则慷慨捐赠。谢家当时是华侨巨富,据其后人说:“谢家为了支持孙中山,最后几乎倾家荡产。”孙中山在革命胜利后盛赞谢氏兄弟“挥金为革命”的精神。在1918年5月间,孙中山特地率胡汉民、姚雨平等到松口铜琶村会见谢氏兄弟。5月28日下午4时,孙中山抵达谢氏兄弟家,是晚下榻爱春楼,主人谢逸桥热情为之洗尘。应主人之请,孙中山先生还兴致勃勃地为爱春楼题联曰:“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题罢仍觉余兴未尽,又撰一联曰:“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翌孙先生应松口各界人士邀请,到松口公学参观并会见当地归国华侨。同盟会从创立之日起,一直都得到梅州松口华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谢氏兄弟。同盟会
成立之初,孙中山曾带领谢良牧赴南洋宣传革命。谢在南洋主要活动于马来亚和印尼各埠。他先后在那些地方吸收梅州籍华侨梁鸣
九、梁密庵、古亮初、吴伟康等加盟,并与他们分赴各埠组织同盟会,作为联络华侨革命力量的机关。孙中山还多次在南洋谢氏兄弟家中召集重要会议。
1909年8梁鸣九受命赴南洋为黄兴等所策划的新军起义筹款。当时印尼爪哇全岛霍乱流行极烈,梁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得到那里的华侨团体八打威书报社进步人士的热情支持,因而在很短时间内便由200多名华侨捐献了约折合港币5万元的荷盾。当梁鸣九亲携汇票乘船返回新加坡时,船只不幸被荷兰一巨轮撞沉,梁即葬身鱼腹,成为梅州籍华侨为革命捐躯的第一人。噩耗传到八打威,梁密庵即向汇款银行报失,几经周折才将汇款如数领回。直至1911他们获悉同盟会驻香港总部组织攻打广州督署时,梁密庵等才商议把此款汇回黄克强亲收。这笔款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向梁颁发了旌义状,表彰了爱国华侨梁密庵。此外,当时协助支持策划新军起义的梅州籍华侨还有丘莘荣等,他们不但在资金上给予大力资助,而且还分别在香港设立嘉应学会,在广州开办瓷业公司等,以掩护革命党人。别在香港设立嘉应学会,在广州开办瓷业公司等,以掩护革命党人。
梅州籍华侨在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中起到了促成作用。1910年10月12孙中山在南洋槟榔屿主持召开中国同盟会骨干秘密会议,出席者有孙中山、黄兴、谢逸桥、谢良牧等,会议重点研究再次策划广州起义的问题。黄兴等认为,革命屡举屡败,如再在广州起义实难得到华侨支持,因而主张在清廷控制力量较薄弱的边陲地区举事。孙中山批评了这种畏难思想,谢氏昆仲亦以云南地僻,不足大举,力阻黄行。槟榔屿会后,各同志即刻分赴南洋各地活动。黄兴在英属各地活动一个多仅筹得1万元之款,信心不足。然而谢氏兄弟从荷属巴城(现印尼雅加达)致电黄兴,报告已筹得5万元,估计泗水方面还可得1万元。不久,所需款项亦筹得,使革命党人信心大增。谢良牧接受筹募5万元的任务后,向书报社的梅州籍华侨梁密庵、古亮初、梁纽若、吴伟康等宣传募捐,穿街过巷,得到广大华侨的支持。华侨梁密庵在紧要关头,毅然将其储存之巨款私自寄回国内支援革命。梁汇款后担心父亲责备,旋即离家出走,其父知道后把他找回,非但不责备,反而高兴地说,我已寄出一笔款了!梅州籍华侨张耀轩亦捐赠一笔巨款给孙中山,得到孙中山亲笔题赠“博爱”斗方一幅。旅美梅州籍华侨刘佛良也曾捐赠巨金支援辛亥“三·二九”之役。
梅州籍华侨在辛亥革命期间,慷慨捐资,不论是城市的商人还是乡村的平民侨户,一般都捐献两个月左右的收入,作为支持辛亥革命的经费。好些侨领的住家都是孙中山在南洋活动的联络点和留宿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率领胡汉民、姚雨平等到南洋宣传革命时,梅州籍旅马来亚侨领姚德胜捐巨款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特颁发一等“嘉禾勋章”以资奖励。梅州籍旅居印尼棉兰侨领张榕轩、张耀轩,旅居印尼雅加达侨领梁映堂、梁密庵,旅居马来西亚侨领谢梦池等每当孙中山到那里活动,都留下住宿,慷慨支付其从事革命活动的一切费用,还献巨款作革命经费。旅居印尼雅加达侨领张振勋,曾暗中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经费30万两白银。此外,旅居南洋的梅州籍华侨还捐助4万多元军饷,积极协助策划潮汕光复。当时,正在潮梅的谢逸桥、张醁村、曾干甫等客家籍革命党人利用这笔捐款组建广东民军第四军。民军联合潮汕的孙丹崖、许雪秋等会党先后将潮州、汕头、嘉应州(今梅州市)等州县光复。
梅州籍华侨和全国各地侨胞一样,不仅为孙中山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提供了经费和物资,而且还积极参加武装起义。有几次起义,梅州籍华侨还是主力。1907谢良牧、姚雨平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饶平黄岗起义。1911年“三·二九”广州黄花岗起义中也有梅州籍华侨和归侨踊跃参加。在辛亥革命期间,梅州籍华侨、归侨和侨眷有十余人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是新加坡华侨温生才,马来亚华侨陈敬岳、林修明、钟明光、陈文褒,印尼华
侨罗福星、陈文友、郭典三,以及广东梅县侨眷周增和饶辅庭等。
武昌起义成功后,各地华侨还组织敢死队、炸弹队回国参加光复各地的武装斗争。1916年4广东兴宁籍华侨罗立志等人组织华侨敢死队,试图劫夺袁世凯派驻广州黄埔港的肇和军舰,因水流太急而未能实现。他们旋即又参加了光复汕头的战斗,因炸弹爆炸而泄密,罗立志等十余名华侨遂和其他人组成敢死队英勇战斗,直至汕头光复。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不久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所窃取,梅州籍华侨在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斗争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英勇。徐统雄、彭攻坚、罗立志、张民达等先后在南洋协助许崇智、邓仲元、罗翼群等劝募讨袁经费30万,然后于1916年1月返回香港参加朱执信、邓仲元策划的劫夺北洋舰队肇和号的行动。1916年4李思辕(菲律宾国民党报经理)回国,并带回华侨的捐款2万余元支持革命。梅州籍华侨除了积极参加军事斗争讨袁外,亦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宣传讨袁。1913谢逸桥、林百举、张怀真等老同盟会员在汕头创办《大风日报》。4月16该报发表题为《万恶政府》的时评,揭露袁世凯的罪行,发出了广东舆论界讨袁的先声。谢良牧则于1913年作为华侨代表被推举为第一届国会参议员。他在国会刚正不阿,痛斥袁世凯擅权违法行为,被袁下令取消参议员资格。1916年3他在上海联合国会护法议员发表逼袁退位拥黎元洪继位的通电。
广大梅州籍华侨在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斗争中,一直追随孙中山,积极、勇敢地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动人凯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壮丽诗篇。
(编辑:石水舟)rn 原文地址:http://
第二篇:李阳华侨中学演讲报告会
2010 10 01上午
建立信念很重要,目标很简单,我要做全中国英语讲得最好的人。
全中国此时此刻上课的多少人啊?只有我们,13亿里面只有我们!
别人一见到你就求着你,你是如何学英语的?教教我英语怎么样?
--可以,一个月两万块!
--两万块太少了,给你五万块吧!
不是以金钱为目的,你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做全中国英语讲得最好的人。--普及一下如何?
--好的,最后来了1000人
这样你就以最短时间实现了你的价值!
回头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反反复复看那6张演讲光盘,你一定可以做到!
我是全中国此时此刻最刻苦的人!
到底是什么学英语?学英语的第一步是什么?
1. 把单词读准。
2. 疯狂的背句子和造句子。把句子都顺,主谓宾定状补。
3. 怎么样才能自由表达呢?把所需的东西卖弄出去。活学活用,疯狂卖弄!
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我最大的使命就是把方法交给你们,然后自己去修炼!方法教过你还没有扎根,就是还没有形成习惯,随时随地操练,这才是成功之道!让你学会吃饭才能活下去对不对?
要用红色的笔,黑色的笔会把书画的乱七八糟!
传统教学把文章讲清楚就行了,疯狂英语教学是让你把文章模仿得跟播音员一样!
如果明白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和疯狂英语的方法,我就会陶醉在自我修炼的状态之中,有没有老师就不重要了。
我学这篇演讲的目的,是为了在美国做励志演说!学东西不是为了背诵,而是为了用出去。
左耳朵前置定语,右耳朵是后置定语。
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
练一会休息一会,一篇文章,几乎包含了英语的所有语法,所以我们要把一篇文章分析的清清楚楚。
不能用黑笔,因为这样原文就被破坏掉了,用红笔的话会突出什么?--重点!增
强---记忆力!
学英语就是那么回事!
汉语用力,英语用气!
有没有背单词?---没有!
读准单词比背单词更有效!
中华民族的神们,请把你们的手拿高!
1000人面前这样做,是不是自信心提高了?所以公众演讲是提高自信心最好的方法!
播音员的时候发现,播新闻好难播!------划分意群!
10分是标准,12分就是洋腔洋调!
要有跪下来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不是真的跪下来,最谦卑最负责的态度。
四点半起床,五点半做早操功课。
念经的好处:通过念经,用语言来规范思想,读积极向上的话,人就变得积极向上!所以中国现在很麻烦,又不可能去读党章,所以心情很烦躁的时候,就去读些励志的英语!
和尚念经和疯狂英语很像,先慢速念,然后正常速,最后快速!
到国外也是一样,这不是疯狂英语嘛?那些经书,我们普通人能不能看懂啊?字怪怪的,但是那帮和尚嗡嗡嗡,最后就跟相通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尚岂止读了百遍,背了上万遍的经书。
发音,单词,语法,浑然一体!
帮助别人才是我生命的宗旨,为了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伤害自己的身体,傻帽!
用烂了以后卖给别人,这是名人用过的书!
不要以为我在认真教书啊,其实我是在认真学习!
这是一本经书,我是寺庙旁边的猪!
不愿意创业说明你对普度众生不感兴趣!
20101001下午15分钟
开平一中专场演讲报告会
英语的唯一希望是—语感,语感只能通过朗读获得!
大学毕业有没有数学面试?化学面试?只有英语面试!
朗读气质好不好?口才好不好?口语好不好?这么好为什么不去做?
我坚持不了----能坚持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诞生!一般人都坚持不了,我们都是正常人,所以给自己鼓个掌!
校长坚持跑步了吗?
坚持的人是神!打麻将几个人?读英语几个人?团队,才有希望!
英语只配用零碎时间!吃饭之前读英语效果最好,带着饥饿感可以读出你的品德!吃了饭读一两分钟也很好,可以减肥助消化!
现在美国人都开始模仿中国人睡午觉了,午觉是非常科学的,同意的举手!
中午不睡觉晚上会很累的对不对?所以中午一定要休息,妨碍睡觉的人应该被抓起来关禁闭。不睡觉下午怎么上课啊,晚上?
最黄金的时间留给数理化
脑子不清醒就读英语,脑子一清醒就干嘛?做数理化的题!
我们魔鬼训练营有一整套的训练方法,把一个老师变成什么?不是魔鬼,把老师变成一个激励大师,3000人上课1万人上课100万上课都没事,一两分钟最适合练英语!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最喜欢重复,为什么?天才不过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以后不要佩服朗朗,朗朗一年的出场费2000万美元,他练钢琴从2岁练习到20岁,途中差点全家自杀,为什么?他爸爸是公安局的辞职了搬到北京,地下室练钢琴,一练钢琴邻居就投诉,太难听了!早上六点钟就睡,别人还在睡觉,把警察叫过来全家抓走了!他爸爸带他找音乐学院的院长,院长怎么说?你儿子是东北的农民,根本不适合钢琴这个高雅的艺术,最后他们全家怎么样?把煤气罐打开,全家死在北京算了!任何一个人的成功过程都是历尽千辛万苦,现在多厉害,胡锦涛同志曾经拥抱过朗朗两次,为什么?各国领导人一起听朗朗演奏,结束以后全场掌声两分钟,胡锦涛同志把朗朗紧紧抱在怀中,这是中国培养的!朗朗给中国争了很多面子,所以两次公开场合胡锦涛拥抱朗朗!朗朗的成功秘诀很简单,他就是一首钢琴曲练了2000,3000,甚至是4000遍!我们有没有把一篇文章真正读透过,读烂过?所以每篇文章都是什么,似懂--非懂,似懂--非懂!
认为讲得有道理的请举手?
其实我也很理解老师,你们有教学任务,这周必须把这个单元讲完。我给你们一个建议,以后不要这样,以后这个单元没学完下个单元别开始,宁可少学两个单元成绩也会提高,因为所有的英文文章都差不多!只要你听得懂江泽民讲话,就一定听得懂胡锦涛讲话,因为用的语法结构是差不多的,宁可读烂10篇也不要读烂100篇似懂非懂!
有钱人家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垃圾,未来的世界谁领导的?穷人家的孩子,同意的举手!所以毛主席是谁家的孩子?
到底怎么样背单词?背单词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什么?把单词读准!这样你可以终身记忆单词,北大的怎么背单词?important重要的。。。妈的怎么这么长? 这样背单词有没有用啊?你的读音不标准,将来碰到老外交流,老外也听不懂!
读准了就可以拼写出来,读准了可以对高考听力有巨大的帮助!
每天3500单词放录音,一个月下来连门口保安都会背了!从小生下来我们是靠什么学语言的?眼睛能学吗,靠耳朵!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妈妈给孩子说话,孩子逐渐模仿,所以呢开平人生的小孩一定可以讲开平话,河南人生的小孩一定可以说河南话。。。母语就是通过妈妈的语言,刺激你的耳膜,产生振动,从而产生记忆力,所以背单词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莫过于用声音来背,听懂了没有?
不用声音背单词叫什么英语?聋哑英语!
英语和汉语长得一模一样,原来英语就是汉语下的蛋!英语老师是汉语老师-----的同事!战友!
人是习惯的奴隶!惩罚!
数学的秘诀就是少做会做的题!
他们家的老鼠都会做数学题!我们家的苍蝇都会说hello!环境熏陶非常重要!
朗朗3000-4000,一般人能不能这么多?
我的方法很弱智,最适合弱智的学生,您的方法太高智商,所以搞不清楚。
老师就是提前朗读过答案解析的人!
英语找10套题反复做,反复做!
美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你第一崇拜的偶像是你妈,第二崇拜的偶像是你爸,他们把你们养大,第三崇拜的偶像是你老师!
一篇文章语法分析透,我们就会分析第二篇!
解释语法一定要用中文,讲课文可以中英文结合。
高分一般是高能,高分低能的是偶然现象,低分一般都是低能,低分高能也是偶然现象。高分证明他有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非凡的意志,有自律的精神,有使命感,中国人一定是高素质的人!书呆子是少数!
中国的定语全部放在前面,英语。。
老师感动的不行,这辈子死也要死在讲台上!
班主任最伟大,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吗?
这棵树是我们的树,四个人围着读英语!谢谢阿姨给我打饭!
开侨中学专场报告会
生词就是什么,见面次数不够的词,记单词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智商!
把小孩放在猪的旁边,最后小孩学会什么语?猪语!所以学语言最重要的器官是哪里?背单词哪里背诵效果最好?
学英语就是背句子,考高分就是背长句难句!
学英语就是学语法,没有语法就没有英语。
以后觉得你的妈妈唠叨,你就说,娘,你是天才!为什么?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我的未来和你不一样,你将来是我统治的臣民!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放弃,所以成功最大的秘诀就是每天做不愿意做的事。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头和脚,想到了但是脚迈不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说到和做不到!只要说到和做到的人,将来一定能成---功!
日本就是一个不擅长语言的民族,日本人现在有两门外语,一门就是日语他爹==中文,还有一门就是英文!
中国人有没有外语?世界上有两门汉语,一门是汉语,一门是汉语下的蛋==英语!
美国人有几门外语?美国人说一个音标有四个音,一个音下面有二十个字是一个发音,然后每个字长得都完全不一样,美国人最后得出结论,汉语是神的语言!
Aaaaaaaaa
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可以照亮大地的太阳,我不是一个偶然的生命,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座宝藏,我的生命不仅属于我的父母,更属于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的生命中没有选择,只有全力以赴,为国家的荣誉而战!
我爱我自己,成绩越差,成长空间越大!
我自信,我不需要任何理由,我活着,就是最自信的人!
为了爸爸妈妈的期望,为了学校的荣誉,全力以赴!
给自己一个掌声!
爸爸,我考了20分---没关系,你的成长空间很大!
爸爸,我考了最后第一名----你真伟大,挽救了另外一个生命!幸亏你是最后一名,否则那个人会被他妈妈打死的!我的女儿自然会很快乐,自然数学会学好的!
熟能生巧!
邓亚萍这个动作,一打就是两个小时两个半小时,普通人20下了,30下了不行了!他爸爸说,你别打了,爸爸我再打一会,最后那个手冬天,掰不开了,因为两个小时一直这个动作,所以邓亚萍才1.5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乒乓球运动员,对方的选手很高,这么高的个子,邓亚萍只要一扇,球不见了,他的扇球速度实在太快了,那个大个子,╮(╯▽╰)╭?球呢?
邓亚萍从ABC都不懂,最后成为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一个人躲在宿舍里面,啃啊,读啊,一个词一个词查啊,一篇文章查下来怎么哪个都是生词,但是把这1000个单词查完了,她就有了1000个单词量,她用了5个月就可以基本看懂文章了,所以体育运动员有的是精神!
精神万岁,是还是不是?
人一旦没有了精神,是还是不是?
就彻底毁灭了,是还是不是?
语感,就是一眼看出正确答案的能力!
看了剖腹产的录像,-------
第一崇拜的偶像就是母亲,母亲一天做三顿饭,一年就是1000顿饭,10年就是10000顿饭,双手举高,给妈妈做的10000顿饭热烈的鼓掌!谢谢妈妈做的10000顿饭!
母亲万岁,父亲千岁!
--------
中国的残疾人9000万,残疾人可怜,他们的妈妈更可怜,抱着一个残疾的孩子,没有双腿的孩子,把他养大,9000万残疾人就有9000万残疾人的父母。每天以泪洗面,他们多痛苦啊,四肢健全的举手,双手举高,感谢妈妈给我健全的生命!
回家以后,娘,谢谢你给我做的10000顿饭!
你妈说,孩子,你是不是中邪了?
娘,对不起!
为什么?
因为你做过10000次饭,我却没有读过10000次英语,如果你读过10000次英语,你就不会坐在这里,你是联合国最年轻的翻译,有没有道理?
以后永远不要说自己辛苦,因为你辛苦,还有比你更辛苦的人!
还有一件事,一个小孩从小养到大,大概要得200次病,有10次是致命的,肺炎,肝炎,发烧40度,不及时的话就烧成聋哑人,一个人长大实在太不容易了,如果你今天还健在,应该感谢你的父母,感谢爸爸感谢妈妈16年17年的陪伴!
双手放在胸口。。
第三篇:浅谈开平碉楼与华侨文化
班级:工程造价1班 姓名:谢杰彬 学号:1206182143
《土木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浅谈开平碉楼与华侨文化
【摘要】:碉楼分布于广东省开平市广大城乡,其数量之众多、建筑之壮观、风格之特别,在广东乃至全国均属罕见。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集中表现部分,极具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开平华侨对碉楼的建筑做出了重大贡献。【关键词】:开平,华侨,碉楼建筑 【正文】:
开平碉楼是广泛存在于广东省开平市城镇和乡村的一中单体、多层、直立长方体式乡土建筑。严格意义上的碉楼具有如下特点:楼体挺拔,多呈直立长方体形状,铁门铁窗、窗户窄小,墙身厚实并有抢眼,具有居住和防卫功能;楼高两层以上,一般为3-6层,最高达9层;碉楼一般建在村落的后部,与村落民居融为一体,成为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部造型变化多端、中西合璧,是西方建筑文化同中国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开平碉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华侨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世界科学文化和建筑艺术发展历史的见证,是五邑侨乡曾经辉煌一时且已消逝的一段文明史(20世纪20-30年代)的见证,因而极具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不仅是五邑侨乡,而且也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开平碉楼的兴建史
开平碉楼历史悠久,它的兴建首先同该市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治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历史上,“开邑在恩(平)新(会)二州间,山川间阻深”,潭江水系从西向东流经全境,这里地势低洼,每遇太丰富暴雨或海潮袭击,常发生洪涝灾害。加之,开平位于新会、恩平、新兴和台山四县之间,成为“四不管”之地,自明代开始,这里的治安已十分混乱,“明代峒獠时出侵轶”,时人已强烈要求建县以保土安民。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开平人很早就建造碉楼作为防涝和避贼之用。据《开平县志》记载,开平最早建造的碉楼是今赤坎镇芦阳井头里的瑞云楼和三门里的迓龙楼(1920年重修时改为迎龙楼),月山真高阳龙田村的奉父楼和龙胜镇棠红
乐仁里的寨楼。这四座碉楼均建于明末清初,除迎龙楼外,其余三座一毁圮。有关资料证明,迎龙楼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园1561年),照此推算,开平碉楼已有440年历史。
开平碉楼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从建筑结构与材料分,有石楼、三合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四种;从使用功能分,有居楼(供家族居住)、众人楼(村里人或同族人集资兴建)和更楼(用于打更放哨)三类;从建筑型体分,多数是单体、直立长方体式建筑,其上部造型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但更多、更精彩的是体现外国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形式,如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艾奥尼克式等。它的最突出特点是中西合璧,楼主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审美观把不同国度的建筑风格糅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富有创意,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杰作,被人誉为“令人震撼的艺术长廊”
二、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一)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非此则牛猪谷米不能保存,妇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数家或数十家建一楼”(《开平县志》卷二十三)事实上,碉楼 建成后,确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特别是匪劫 赤坎中学那次,在鹰村碉楼探照灯掩射配合下,“乡团堵截擒谭钦及匪徒十一人,置于法,人心大快”(《开平县志》卷二十二),此事在县内及海外侨胞中产生极大影响。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最为出名。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7日赤坎沦陷。是日晚,日军从陆路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自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赤坎镇召开追悼大会,开、恩、台、新四邑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得人心。
(三)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一九二四年,经过共产党员关仲的艰苦工作,开平
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建筑,本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侨乡人民在建造这数千座碉楼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便创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开平碉楼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 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劵 拱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 劵 拱,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 17 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像这样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外国建筑艺术植根在中国乡村并完好地保存下来,开平碉楼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载体,十分珍贵,它成为了中国乡土建筑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是一个首创。
(三)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完全可以说,开平碉楼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开平碉楼是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广泛引入中国乡村民间建筑的先锋近代中国城镇建筑已经大量采用了国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开平碉楼作为一种乡土建筑也大量使用了进口水泥、木材、钢筋、玻璃等材料,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改变了以秦砖汉瓦为主的传统建筑技法,这为更好地发挥它的使用功能,同时又注意形式的变化和美感创造了条件。开平既是华侨之乡又是建筑之乡,在 20 世纪早期就有大批人在境内外从事建筑业,发展到现在已拥有 50 余家建筑公司 8 万多建筑从业者。开平的华侨和工匠较早地掌握了西方的建筑构件和建筑艺
术,他们是西方先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引进者。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开平碉楼为丰富中国乡土建筑的内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 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开平碉楼是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开平华侨 在碉楼建筑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概括起来是:他们发出倡议,率先垂范,是碉楼建筑的积极倡建者、实践者;他们寄回侨汇,力作后盾,是碉楼建筑所需资金的主要支持者;他们设计或提供参考图样,是碉楼建筑的设计师、监造者;他们采用股份制集资,购买优质建筑材料,是西方先进管理办法、建筑技术热心传播者。
应予说明的是,我们高度评价开平华侨对碉楼建筑的重要贡献,并不意味着开平所有碉楼建筑都同华侨有关。比如,地处开平西北部山区大沙镇,就有二十二座“土碉楼”,经考证,其建筑当与华侨关系不大。类似情况在开平其他一些镇也同样存在。
【结束语】开平碉楼,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第四篇: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李海峰
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揭开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序幕。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民主运动中,无论是革命组织的建立还是革命舆论的传播,无论是对革命事业的经济支援还是对革命武装斗争的参与,海外华侨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铸就了华侨革命史的灿烂辉煌。海外华侨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始终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孙中山先生为此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高度概括了海外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勋。
华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海外华侨是革命思想的启蒙者、传播者。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奔走于海外,他始终站在为祖国求独立、为人民谋福祉的立场,在海外华侨中开展大量教育启蒙和宣传工作。上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势力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为使海外华侨从保皇转向革命,华侨中的仁人志士逐渐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展开了大量有关革命先进思想的启蒙、宣传、教育工作。他们创办报刊、印刷书籍、开设阅书报社、组织集会演讲、街头演出等,积极宣传革命主张。通过各种努力,海外华侨在促进中国社会从改良走向革命、从保皇走向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反帝救国的觉醒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为推进民主共和做了重要的思想舆论准备。从辛亥革命开始,海外爱国华侨所秉承追求的自由进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先进思想,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重要精神脉源。
海外华侨是革命组织的重要支柱。从兴中会到同盟会,海外华侨始终是革命组织的重要支柱。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首批成员20多人都是华侨。兴中会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规模不断扩大,在香港、日本、美国、南非、台湾、越南等地先后建立组织。到1905年,兴中会会员中华侨占70%以上。可以说,没有华侨的参与和支持就没有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并陆续在香港、南洋、欧洲、美洲等地建立了分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910年11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槟榔屿召开著名的“庇能会议”,策划惊天动地的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海外华侨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加入革命组织,仅新马地区的同盟会会员人数就达三、四万人。形成了“凡华侨所到之地,几莫不有同盟会员之足迹”的局面。
海外华侨是革命经费的基本来源。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组建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组织武装起义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活动经费和巨额军饷,这些,大都由海外华侨鼎力支持。虽然海外华侨支持革命活动受到清王朝的威胁,其国内亲属有被株连的危险,但他们为了革命而义无反顾,可谓“解囊相助,不遗余力”。整个辛亥革命期间,海外华侨对革命的捐款总数约达700万-800万元。辛亥革命的经费基本来源于华侨的捐赠。
海外华侨是武装起义的核心骨干。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组织实施了20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有十多次的核心骨干是海外华侨。1895年孙中山策划的广州起义,核心力量就是檀香山华侨邓荫南等人。惠州三洲田起义是郑士良带领数百名华侨及三合会志士发起的。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是新加坡华侨许雪秋等组织实施的。惠州七女湖起义则是华侨邓子瑜、黄耀庭等领导的,参加者多是新加坡华侨。至于广西、云南一系列起义,主要是以越南华社为运作中心。在这些武装起义中,海外华侨前赴后继,冲锋在前,义无反顾,为国捐躯。由赵声、黄兴等人领导的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主要力量来自海外华侨,其中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回国参加起义的华侨不下500人。在殉难的黄花岗86位烈士中,华侨烈士有31位。
华侨与祖国、家乡的关系更加密切
辛亥革命使不同方言、不同帮派的华侨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打破了原先狭隘的地缘血缘观念,他们由“家乡认同”转向了“国家认同”,自由、民主、平等、共和的新思想在华侨社会得到传播。到20世纪初,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强化和升华,这为后来华侨支持抗日战争、支持祖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促进了华侨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量政治人才,开创了华侨社会的新时代。辛亥革命是华侨历史上首次有明确政治纲领指导、众多华侨深度参与的爱国政治运动。海外华侨在革命实践中学会了政治参与和政治斗争,发展了华侨文化宣传事业,成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组织。当海外华侨从落叶归根转为落地生根时,他们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为住在国的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作出了新贡献。
辛亥革命加深了海外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他们与祖国、家乡的交往交流更加紧密。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民国的建立,密切了海外华侨与祖国的联系。海外华侨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不断得到强化,华侨与祖国、家乡的关系更加密切。海外华侨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得以尽情迸发。
华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继续弘扬海外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彰显了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继续发扬爱国传统,掀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运动,为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华侨热情帮助新中国发展对外友好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搭起了中外交流的桥梁。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更是全方位的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开拓者、参与者、贡献者。一百年来,海外侨胞的赤诚爱国主义精神一以贯之,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继续高举振兴中华的伟大旗帜。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坚韧不拔的奋斗。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特别是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的蓝图,大多已经实现。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继续团结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要继续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一直是海外华侨的宏愿,也是辛亥革命先驱的未竟事业。目前,全球由华侨华人成立的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组织已有180多个,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展示了海外侨胞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不断推进政治互信、经济互惠、文化互融和社会互通。坚持和平统一的信心不动摇,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团结海内外同胞,为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 李海峰 本文摘自作者在“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所加)
第五篇: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读后感
The Chinese Overseas From Earthbound China to the Quest
for Autonomy
——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读书笔记
Chapter 1 p1-p20
Seaward Sweep: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China
Sweeping south and pulling back
作者简介:王赓武,CBE(1930年-)为研究现代中国史、国族主义、海外华人、华人移民的权威历史学家及教育家。做为海外华人研究的主要奠基开拓者,王赓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具有影响力。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王赓武认为中国天下观念更有包容性,中国版图的问题、主权的问题非常复杂,为避免狭隘民族的概念及政策的问题,主张古代中国向来有的天下观,与民族国家的概念是矛盾的,但可以和理想的国家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支持秩序结合。王赓武祖籍河北正定,其祖父为官而南迁江苏泰州,后迁上海,其父则到南洋教中文。1930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泗水,旋即随双亲迁居马来西亚。1955年获硕士学位。195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起先后任马来亚大学历史系讲师、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任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与太平洋研究院院长。曾任澳洲人文科学院院长、亚洲历史学家国际协会主席、澳中理事会主席、香港演艺发展局主席等职。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南洋学报》主编多年。王赓武在1986年至1995年期间担任香港大学校长。其前任者为黄丽松教授,继任者为郑耀宗教授。1994年荣获日本国福冈亚洲文化奖。目前台湾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于2007年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有史以来第三位任命为大学教授的学者。
在本书的一开始,作者罗列了一些史实证明中国与东南亚在很久以前便有了经贸往来联系,比如三国时期与东南亚的吴王朝的初期交往,唐代时期与南洋诸国的外交联系增强,宋朝时期向东南亚移民人数增多„„与此产生对比的是:在近代时期以及现代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国家的往来并没有曾经那样密切,甚至有的国家一度与中国保持一种敌对的状态。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之下,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不利用早期和东南亚诸国较好的关系发展下去,导致了近现代时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在作者看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海外的中国人最终定居于东南亚的原因。
作者用了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中国人不同于欧洲人“靠海生活”的生活方式,——“Earthbound”,即“安土重迁”。“安土重迁”是一种情结,表达的是习惯于深居内陆而不愿靠近海边的生活方式。这与西方早期“依海而生”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在西方人看
来,“大海”是生活和发展的必然途径,基于此,争夺大海才是主要任务。那么,要想探究海外的中国人最终定居于东南亚的原因,那么必须明白从“安土重迁”到“定居海外”这一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
首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安土重迁”情节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其本身造成的影响:
(一)“mind-set”即“大陆心态”的形成。中国早期的移民迁徙使得黄河成为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心效应”有两个效果:吸引和扩散。北方的游牧民族受到吸引,开始向南部,也就是中原地区迁徙;而另一方面,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也开始向南方扩散,到达中国的东南和西南地区。
(二)由黄河地区向东南扩展的一支止于海洋,迁徙过来的人们定居下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民族间相互融合交流,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百越族”。百越族活跃于主要的内河,入海口,从事捕鱼,航运等海洋事业,从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人“靠海发展”的大门。
(三)接着从向东南亚延伸的这一支来说。就在“靠海发展”刚刚起步的时候,阻碍就来了。下一批继续向东南扩展的北方人带来了北方的文化,“新来的”北方人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早期迁徙于此的中国人开展的“海洋事业”毫无必要,“大陆心态”才能满足历代统治者的中央集权的需求,海外的冒险是毫无必要的。正如本书原文这样写道“There was no need;the other shore was never where the enemy was”,换句话说,“东南亚并不是中国需要涉足的地方”。
(四)工具技术方面欠缺。即使发展起步早,早期中国人除了捕鱼用的小帆船和舢板以外,连一支像样的舰队都没有。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的忽视,另一方面是统治者的干涉和遏制。
(五)除了中国本身的“安土重迁”情节和“大陆心态”之外,东南亚诸国起步晚,发展慢,社会形态原始,太过分散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或是强有力的统治机构(small polities,port cities)的种种。,基于此,中国忽视了东南亚各国的发展。由于上述的情况,中国与东南亚的发展只停留在表面的出访往来,甚至有时候这种表面的交流都是中断的。唐朝时双方的经贸往来达到高潮,香料,药品的输出促进了马来群岛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往来的更多的是被利润和宗教吸引,并不是为了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技术的发展,没有考虑到未来长远的进步。
接下来我们要看一看“安土重迁”发生转变的曲折过程了。如果说唐代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交流的高速发展时期的话,那么从唐灭后的五代十国一直到元代则是跌宕起伏,充满曲折的时期。在这段长达六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历代统治者迫于各种原因,或是炫耀武力,或是传播思想,开始渐渐向东南亚派遣人员或机构;而个人方面,前往东南亚的人数也在增多,虽然更多的只是出于纯粹的经济原因。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个地方政权不断新建重组,中央权力受到严重削弱,地方的自主性得到加强。有赖于此,沿海地区的割据政权在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下,全神贯注于对海洋的探索,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在众多的割据政权中拔得头筹。这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南洋诸国之间的联系的发展,其中最远的一个割据政权到南宋时期已经直接脱离了中国的控制,成为了独立的政治个体——越南。在作者看,这种变化是完全不同于
之前所说的“大陆心态”的,应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北宋时期的中央集权的重新整合和北部辽、金等游牧政权的侵扰使得统治者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了北方的交往与联系当中,与东南亚交流不得不再次放缓,错过了本应该长足进步的“黄金时期”。正如同北宋政权面临的威胁一样,南宋同样面对着游牧民族的侵扰,这是基于“大陆心态”和“大陆权力地缘政治”得到的结果。但是,有进步意义的一方面是,南宋政权迁都杭州,成为第一个把都城置于一个直接面向海洋的位置的政权。在此期间的经济发展为摆脱“安土重迁”的情节又一次提供了推动力,最终带动了中国同东南亚诸国的交流。自此之后,双方的联系和往来虽然有过停滞,但是并没有倒退,一直延续了下来。蒙古时期,官方的中-东联系再次陷入低谷,不过这一次,个人方面的联系并却没有倒退,甚至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正如原文中作者写的“The Mongol Yuan was both a continental and a maritime power”,甚至有人称这一时期为“Pax Mongolica”(蒙古统治下的盛世)。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海外的中国人自身的进步,也有同当地原住民的融入,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人社区”,这种转变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往来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方法:
(1)王赓武从文化的角度对于“为什么中国人不利用亚洲贸易港口的早期联系进行移民呢?”这一问题进行回答,认为是中国传统的“陆地中国”观念阻碍了中国向海外的大规模移民。
(2)为解决东南亚华人具有的多重认同概念的问题,王赓武通过规范的概念加以研究。
(3)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的投资。
(4)在历史学和社会学之间研究问题,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问题。
学术价值:
对于海外华人移居海外的论证具有科学性;对于中国人由北向南迁徙的阐释具有理论性;论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具有创造性;文章的结构,格式,逻辑思路具有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