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发挥新华侨华人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新形势下发挥新华侨华人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新华侨华人(以下简称新侨)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为涵养我市新侨资源,落实海外引才计划,鼓励新侨回国创业或服务,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在王克胜和高瑛副主席的带领下,以进一步发挥新侨作用为主题,通过听取汇报、搜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外出学习等方法对我市新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根据新侨资源的特点,分析新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发挥新侨作用的发力方向,梳理出一条涵养新侨资源,服务“三个扬州建设”的有效路径。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新侨的基本情况
新侨是在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出现的新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员组成:国家公派或自费出国定居国外的留学生人员;近些年来一些投资移民到海外的成功企业家及技术移民;老华侨在国外的二、三代;在国外经过打拼站稳了脚跟,融入了当地社会的一批出国经商或务工人员等。据《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新侨总数在600万以上,他们对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团结海外乡亲,以及推动居住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往来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扬州是江苏省重点侨乡,长期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十分关心、支持家乡建设,随着海外侨情的变化,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多,新侨逐渐成为当前海外侨团的重要力量和我市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个扬州”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新侨的基本特点。与老一辈相比,我市新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知识层次更高。老一辈扬州人以“三把刀”为主要职业走出国门,经济实力和文化层次都不高。而新侨中大部分是以求学为主要目的,通过求学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他们往往是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出生,成年后接受的是西方文化。中西文化碰撞形成的知识和理念,丰富了他们成长和创业阅历,大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从去年调研已掌握的1400名(不包括公安部门提供的留学人员资料)扬州海外人脉资源信息资料看,约75%是新侨,其中经常联系的博士约300人,硕士约200人,主要分布在美加、澳新、日韩和新加坡等国。据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反映,2000年以来,我市有各类留学生5048人。二是从事领域更广。与老一辈扬州人大多从事餐饮、理发等传统服务行业相比,扬州籍的新侨中有不少专业人士在数学、化学、生物基因工程、医药、金融、电子科技、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例如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丁玖博士、德国基尔大学著名生物学家蔡大广博士等等,他们的成就引人注目,在国际数学、生物基因研究领域均占有一席之地。三是发展意识更强。新侨思维模式具有国际性和全球性,按市场规律办事,既重“名”也讲“利”,更注重环境与回报,哪里更适合他们发展,他们就去哪里。据了解,扬州籍海归大多数首选在北京、上海、无锡、南京等地创新创业,也有不少非本地籍海归来扬州创新创业。近几年,我市对外投资总额约1.1亿美元,涉及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外务工人员约9000人,主要是建筑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四是乡土情结更浓。新侨发展意识和国际流动性较强,但他们中有不少人从小就在国内长大,接受过中华文化和观念的培养熏陶,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植下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不少新侨的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都生活在扬州,他们同家乡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谋划事业发展时,考虑回国或回家乡发展的因素,还是占具了较大的权重。近几年,在扬州落户的获得国家、省、市资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约50%是扬州人,还有一批新侨采取柔性服务家乡的模式。
2、新侨工作的主要做法。我市侨务工作特别是新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五侨”部门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向海外抓拓展,围绕目标抓落实,深入基层抓服务,创新工作思路,在做好老一辈华侨华人工作的同时,努力开拓新侨工作新局面。一是宣传联谊。2000年,市侨联在全省首家成立了以新华侨眷属为主体的新华侨工作联谊会,下设新华侨眷属、出国留学人员家属和留学回国人员三个分会,通过联谊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侨心,编制《扬州学子在海外》影画集。利用扬州侨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重要媒体发布我市人才政策信息。二是为侨服务。贯彻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市《关于进一步做好为侨服务工作的意见》,依法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新侨国内眷属服务工作和侨务信访工作;市侨办利用扬州华商会帮助侨港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为侨资企业健康发展服务。三是引资引智。市相关部门组织“海外专家博士扬州行”和“绿扬金凤计划”等引才活动,以省“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 为契机开展引资引智活动。聘请以新侨为主体的海外顾问,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利用经贸旅游节、运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引项目、荐人才,为项目和人才牵线搭桥。四是收集资料。信息资料是开展侨务工作和引资引智工作的基础,涉侨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各自的渠道分别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建立了部分重点人士、社团、新侨、归侨侨眷及侨资企业等资料档案。
3、新侨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华侨华人投资在我市引进利用外资中占有一定比重。据统计,2010年华侨华人投资实际到账外资2.52亿美元,约占全市利用外资的15%,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末,我市侨港资企业占整个外资企业数的比重约45%,其中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占同规模外资企业数的46%。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成为扬州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三年来,随着招才引智政策力度的加大,我市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其中12人获国家“千人计划”、76人获省“双创”人才、108人获“绿扬金凤”计划人才资助。据了解,目前我市留学生创业园入驻企业共30家,创业领域涉及“三新一网一书”等高新技术产业,许多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王彬博士的超高频物联网技术,冲破了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俞昌博士的疾病早期诊断、靶向治疗技术,将对生物医学领域起到巨大和深刻的影响;陈鹏博士对白光外延片的产业化进行研发,掌握了衬底剥离、表面粗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华侨华人在我市社会事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爱心捐助是海外华侨华人最真挚的奉献。我市华侨华人每年积极参与爱心捐赠达500万元左右,惠及到教育、医疗、文化等方方面面。近年来,扬州与海外的经贸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新侨为我市出访团队提供服务,帮助联络邀请相关人士,为扬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献计策、荐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旅居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华侨华人艺术家应邀来扬举办画展、音乐会,搭建沟通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二、我市新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市各级侨务部门为侨服务、发挥新侨作用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国家、省和市对侨务工作的要求,以及利用新侨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
1、新时期做好新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一是新侨工作缺乏计划性。新侨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不够明确,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全市性的新侨工作实施规划滞后,各涉侨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未能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整合侨情资料措施不力。第六次人口普查对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籍人士进行了调查,目前汇总工作尚未完成,相关部门各自掌握了一部分新侨资料,但缺乏统一且相对完整的新侨信息,现有的资料不全面,加之新侨在国外变动较频繁,住址、工作单位、从事行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未能有效跟踪,有时双方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挖掘新的工作对象和培育新的侨力资源成为空话。三是海外侨务开拓力度不大。对海外侨情,特别是对新侨和新生代的侨情掌握少,对海外扬州人师生会、同乡会、校友会等社团组织情况基本不掌握,对我市新侨资源相对集中的欧美、日韩、澳新及港澳台地区重要的人脉线索缺乏有效的联络和跟踪,海外侨务作为不大。
2、新侨工作机制建设滞后。一是社区侨务工作网络尚未形成。2005年江苏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区侨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国内外形势和侨情资源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建立健全社区侨务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社区侨务工作制度,构建社区侨务工作网络,并把重点拓展新侨、重点人士及社团、新归侨及海外回国创业等人员的联络服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而我市的社区侨务工作还处在抓典型示范阶段,未由点到面铺开。二是侨务工作活动平台搭建意识不强。侨务工作要通过平台建设来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省内外不少城市把构筑有效平台作为侨务工作的重要抓手,打造活动品牌,定期开展活动,联谊推介,影响较大,效果较好,而目前我市有些活动“声势大、作用小”,缺少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能把扬州籍海内外优秀人士凝聚起来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侨务工作力量薄弱。人手少、经费少、要求高、服务面广是侨务部门面临的主要矛盾。侨务工作不仅仅是侨务部门的事,随着侨务工作的对象不断扩大,培育和发展一支包括新侨及其眷属、海外重点人士及社团、海外回国创业人员等在内的侨力资源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3、侨务工作方式需要转型。为侨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侨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侨务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做人(侨)的工作,中心是“服务”二字。从省内外先进地区做法看,侨务部门现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招才引智。目前,我市招商引资指标成为侨务部门的刚性任务,压力很大,招才引智要求相对淡化,怎样从招商引资逐步过渡到引资引智并重,最终转变到以招才引智为中心任务是当务之急。上海市侨务部门在2009年初推出并启动以侨务引智为核心的“海星工程”,把侨务引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落实,并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探索出“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有效的工作模式。省内苏南等市的侨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也由过去招商引资转变为现在的联络联谊、牵线搭桥、招才引智。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4、新侨群体的整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发挥作用的领域有待拓宽。新侨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在文化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虽有交流和合作,但规模不够大,还没有实现常态化,从我市情况看,开展和扩大这些领域的交流合作有优势和潜力。二是创业成效不够显著。新侨回乡创办的企业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企业发展面临着资金匮乏、销售网络不畅、信息渠道闭塞、管理经营经验不足等种种困难。由于对企业的后续扶持跟踪不够,企业发展速度不快。留学生创业园吸引留学生企业入驻的进度相对缓慢,无锡留学生创业园近两年就进驻企业75家,而我市留学生创业园从成立以来只进驻企业30家。三是人才得而复失的状况堪忧。有些新侨的高科技项目较难寻觅到与之形成上下产业链关系的合作伙伴,加上对已回扬创业或有意向回扬的新侨了解不深不细,特别是对他们拥有的知识产权、项目的发展前景缺乏了解,人才有流失的可能。
三、新形势下做好新侨工作,进一步发挥新侨作用的建议 新华侨华人作为沟通中外合作的桥梁和海外优秀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引侨资侨智政策措施的连续出台,以及我市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新侨回国回乡发展提供了主客观可能。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上关注、关怀、开发、利用新侨资源,发挥好新侨作用。
1、更新观念,深化认识,重视涵养资源。当前,海外华侨华人正处在“新老交替”时期,新侨愈来愈成为重要群体和中坚力量。要使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处理好利用与涵养的关系,重视新侨资源的培育涵养,蓄积并保持发展后劲,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有力的支撑。一是制定侨务工作整体规划。据了解,我省无锡、苏州等地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制定了侨务事业发展规划,南京、常州等地也制定了侨务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建议我市加大力度,加快制定侨务工作中长期规划,专项推进新侨工作。二是建立侨情(新侨)资料库。侨情资料是涵养新侨资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从这几年调研看,资料缺失是我市侨务工作的软肋。建议政府根据职能,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侨情资料,加快收集、整理、建档。通过社区、乡镇、海外社团、网络等多种途径不断收集新侨资料,对每年入库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提出目标要求,并不断进行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建立新侨社团组织库、新侨专业人士类型分布库及新侨企业家资料库,力求将资料变成资源,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加强对留学生的关注。留学生群体是重要的新侨资源。在调查中,留学生家属普遍谈及,出国留学生虽然年龄小,但都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爱乡之心,有的利用国外网站自发地宣传我市的招商政策,有的自愿为家乡的招商代表团当翻译,是我市在海外为国服务和回国服务的新生力量。建议侨务部门把定期与留学生家属保持联系作为了解学生在国外情况的基础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关心他们在国外的健康成长,激发他们学好知识,为国争光,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2、立足长远,注重实效,构筑工作平台。侨务资源在海外的分散性特点和侨务工作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侨务工作必须注重创立有效的工作平台。可考虑建设以下平台:一是海外联络平台。树立“大侨务”观念,冲破地域界限的束缚,扩大与海外新侨和社团的联系。建议在新侨中选择一批愿意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重点人士,作为海外引才信息员,利用他们在国外的有利条件增辟海外工作联络点,使之成为我市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的中介网络和信息渠道;在我市新侨相对集中的美加、澳新、日韩、新加坡等国家推动成立同乡会,与海外扬州人之间建立正常联络机制。我市到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引智等经贸活动时,要把与新侨开展联谊纳入活动议程,以进一步发展与海外重点社团、重要侨领和海外重要专业人士的关系,通过组织联谊活动,加强了解,帮助推荐人才,提供人才信息,寻找合作渠道。二是活动交流平台。在利用好新华侨眷属联谊会、海外交流协会、华商会等现有平台的基础上,要拓宽这些民间组织工作的面和深度,扩大其影响;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借鉴省内外有关城市的做法,成立“扬州海外乡贤大会”、“扬州海外博士学者联谊会”、“扬州海归创业人士联合会”等组织,定期开展交流推介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建议设立“华侨之家”活动中心,宣传扬州华侨华人创业的足迹、发展历程及爱国爱乡善举,丰富侨乡文化内涵,同时为归侨侨眷、海归人才定期举办活动提供便利场所。据了解,目前全省除了盐城和扬州,其它各市都建立了“华侨之家”活动中心。三是对外宣传平台。在国外的新侨虽然与国内亲属关系密切,但对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并不完全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回国创业的积极性。对于从小接受的就是国外教育的华裔新生代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要加强海外宣传工作,建议重点选择影响大、势力强的海外华文媒体,与之合作,构建以报刊、电视和网络媒体为支撑的外宣平台,并将外宣平台与同学网链接。通过宣传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引才引智政策,以及在扬创新创业成功的海归人才典型,加深新侨对扬州的了解和回国发展事业的愿望。四是文化传承平台。要发挥我市教育和文化资源优势,扩大与海外交流合作,建议在相关部门联合的基础上,建立扬州市华文教育基地和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利用扬州丰厚的教育资源,联合扬大等院校开设海外新侨子女夏令营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传承中华文化和扬州文化,增强华侨二、三代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感。
3、统筹协调,通力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和网络。一是健全社区侨务工作网络。随着侨务工作不断深入,为掌握侨情和为侨服务,建议加强对社区侨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构建社区侨务工作网络:区一级建立社区侨务工作指导小组,负责对全区的社区侨务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指导;街道和社区安排专(兼)职侨务干部,具体组织开展社区侨务工作。把广泛联系海内外侨胞,重点拓展新侨、重点人士及社团、新归侨及海外回国创业等人员的联络服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二是建立五侨联动机制。要建立市人大民宗侨台委、侨办、政协港澳台侨委、侨联、致公党扬州市委“五侨”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新侨工作。“五侨”部门除了相互通报工作情况、共同学习侨务方针、政策外,定期会同其他涉侨部门对侨务工作方面的重点议题,共同研讨,形成共识,制定方案,分头实施,发挥合力作用。三是加强侨务工作队伍建设。海外侨情的变化和新侨工作的特点对侨务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归侨侨眷和留学生家属的思想、环境、经历不同,对侨务工作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要培养一支有一定侨务知识,在侨眷中人缘好、善交往、肯奉献的侨务干部队伍;同时要通过自荐、推荐,形成一支包括新侨及其眷属、海外重点人士及社团、海外回国创业人士在内的侨务工作队伍。
4、强化服务,情利并举,扩大联谊交往。为侨服务、联络联谊对涵养和拓展新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做好新侨及其眷属服务工作。随着海外新侨迅速增长,国内眷属和子女都在国外的“空巢家庭”增多,有些新侨在国外还处在求学、创业阶段,关心他们在国内眷属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眷属的困难,维护好他们合法权利,切实帮助解决后顾之忧是侨务部门及全社会服务新侨的“侨心工程”,要形成一定的工作规范,把服务落实到实处;针对我市海归人才反映的尚未形成为回国创业人才服务的合力作用问题,建议我市尽快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为海归人才提供出入境手续办理、落户、融资、购房购车、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研修培训等一条龙服务。二是帮助新侨拓展海外人脉关系。新侨多以“专业”立身海外,独自奋斗是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一定层次的社交圈是他们跻身主流社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平台。鉴于这一需要,发挥侨务部门联系广泛的优势,帮助在关键时候能“找得着、用得上、靠得住”的重点人士拓展华人社交圈,可以介绍有共同专业和家乡背景的新侨相互认识,或介绍参加相关华人技术社团、同乡社团,发展他们的联系,时机成熟时,发展几个海外联络骨干,建立联系网络。促进他们在海外发展的同时,建立新侨海外联络点和群团组织,有利于提高海外联络工作的水平和成效。三是构建“大外联”格局。以联络联谊为抓手,用小侨务带动大外联,大外联促进大侨务。在工作范围上,突出重点人士和重点地区;在工作对象上,突出重点人物和重点社团;在联谊交往上,突出深交广交知心朋友;在工作层次上,突出中青年一代和新侨;在工作方法上,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本市籍与外市籍相结合,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
5、扩大领域,汇聚侨智,拓展发挥作用的方式。做好新侨工作,归根到底是要利用他们的智力、实力更好的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是要充分发挥新侨智库作用。引进新侨智力服务于扬州的经济社会建设,是新侨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利用新华侨联谊会、海归创业人士联谊会等常设平台,建立海外人才智库评议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为我市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建言献策。同时,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对引进的或即将引进的项目进行鉴定、评估,弥补我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技术市场的不足。二是要促进侨智与民营企业嫁接。新侨大多掌握专业技术,但对本土情况不完全了解又缺少创业资金。据了解,我市部分民营企业已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空间,有较完整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有转型升级的迫切愿望。我市相关部门要定期召开海归人才创业成果推荐说明会,加强对接,有针对性地推荐项目和产品,积极做好海归人才和本地企业的资源嫁接联姻工作。维扬区阿珂姆集团和海归博士王飞创办的伯克生物合股合作,为民营企业走科技发展之路拓宽了思路,也为海归人才创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三是要扩大与新侨资源合作的领域。调研中了解到,扬州在海外的新侨资源中有不少从事教育、文化和科研工作,而且具有较深的造诣和影响,建议我市有关部门要主动加强联系和沟通,探讨联合办学、科研和培训等合作方式,并主动邀请他们短期回国讲学,开展文化、技术交流,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我市教育、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第二篇:新形势下发挥新作用的思考
新形势下发挥新侨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新华侨华人(以下简称新侨)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为涵养我市新侨资源,落实海外引才计划,鼓励新侨回国创业或服务,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在王克胜和高瑛副主席的带领下,以进一步发挥新侨作用为主题,通过听取汇报、搜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外出学习等方法对我市新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根据新侨资源的特点,分析新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发挥新侨作用的发力方向,梳理出一条涵养新侨资源,服务“三个扬州建设”的有效路径。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新侨的基本情况
新侨是在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出现的新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员组成:国家公派或自费出国定居国外的留学生人员;近些年来一些投资移民到海外的成功企业家及技术移民;老华侨在国外的二、三代;在国外经过打拼站稳了脚跟,融入了当地社会的一批出国经商或务工人员等。据《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新侨总数在600万以上,他们对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团结海外乡亲,以及推动居住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往来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扬州是江苏省重点侨乡,长期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十分关心、支持家乡建设,随着海外侨情的变化,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多,新侨逐渐成为当前海外侨团的重要力量和我市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个扬州”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新侨的基本特点
与老一辈相比,我市新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知识层次更高。老一辈扬州人以“三把刀”为主要职业走出国门,经济实力和文化层次都不高。而新侨中大部分是以求学为主要目的,通过求学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他们往往是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出生,成年后接受的是西方文化。中西文化碰撞形成的知识和理念,丰富了他们成长和创业阅历,大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从去年调研已掌握的1400名(不包括公安部门提供的留学人员资料)扬州海外人脉资源信息资料看,约75%是新侨,其中经常联系的博士约300人,硕士约200人,主要分布在美加、澳新、日韩和新加坡等国。据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反映,2000年以来,我市有各类留学生5048人。二是从事领域更广。与老一辈扬州人大多从事餐饮、理发等传统服务行业相比,扬州籍的新侨中有不少专业人士在数学、化学、生物基因工程、医药、金融、电子科技、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例如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丁玖博士、德国基尔大学著名生物学家蔡大广博士等等,他们的成就引人注目,在国际数学、生物基因研究领域均占有一席之地。三是发展意识更强。新侨思维模式具有国际性和全球性,按市场规律办事,既重“名”也讲“利”,更注重环境与回报,哪里更适合他们发展,他们就去哪里。据了解,扬州籍海归大多数首选在北京、上海、无锡、南京等地创新创业,也有不少非本地籍海归来扬州创新创业。近几年,我市对外投资总额约1.1亿美元,涉及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外务工人员约9000人,主要是建筑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四是乡土情结更浓。新侨发展意识和国际流动性较强,但他们中有不少人从小就在国内长大,接受过中华文化和观念的培养熏陶,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植下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不少新侨的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都生活在扬州,他们同家乡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谋划事业发展时,考虑回国或回家乡发展的因素,还是占具了较大的权重。近几年,在扬州落户的获得国家、省、市资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约50%是扬州人,还有一批新侨采取柔性服务家乡的模式。
2、新侨工作的主要做法
我市侨务工作特别是新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五侨”部门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向海外抓拓展,围绕目标抓落实,深入基层抓服务,创新工作思路,在做好老一辈华侨华人工作的同时,努力开拓新侨工作新局面。一是宣传联谊。2000年,市侨联在全省首家成立了以新华侨眷属为主体的新华侨工作联谊会,下设新华侨眷属、出国留学人员家属和留学回国人员三个分会,通过联谊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侨心,编制《扬州学子在海外》影画集。利用扬州侨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重要媒体发布我市人才政策信息。二是为侨服务。贯彻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市《关于进一步做好为侨服务工作的意见》,依法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新侨国内眷属服务工作和侨务信访工作;市侨办利用扬州华商会帮助侨港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为侨资企业健康发展服务。三是引资引智。市相关部门组织“海外专家博士扬州行”和“绿扬金凤计划”等引才活动,以省“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为契机开展引资引智活动。聘请以新侨为主体的海外顾问,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利用经贸旅游节、运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引项目、荐人才,为项目和人才牵线搭桥。四是收集资料。信息资料是开展侨务工作和引资引智工作的基础,涉侨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各自的渠道分别掌握了一部分资料,建立了部分重点人士、社团、新侨、归侨侨眷及侨资企业等资料档案。
3、新侨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华侨华人投资在我市引进利用外资中占有一定比重。据统计,2010年华侨华人投资实际到账外资2.52亿美元,约占全市利用外资的15%,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末,我市侨港资企业占整个外资企业数的比重约45%,其中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占同规模外资企业数的46%。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成为扬州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三年来,随着招才引智政策力度的加大,我市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其中12人获国家“千人计划”、76人获省“双创”人才、108人获“绿扬金凤”计划人才资助。据了解,目前我市留学生创业园入驻企业共30家,创业领域涉及“三新一网一书”等高新技术产业,许多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王彬博士的超高频物联网技术,冲破了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俞昌博士的疾病早期诊断、靶向治疗技术,将对生物医学领域起到巨大和深刻的影响;陈鹏博士对白光外延片的产业化进行研发,掌握了衬底剥离、表面粗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华侨华人在我市社会事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爱心捐助是海外华侨华人最真挚的奉献。我市华侨华人每年积极参与爱心捐赠达500万元左右,惠及到教育、医疗、文化等方方面面。近年来,扬州与海外的经贸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新侨为我市出访团队提供服务,帮助联络邀请相关人士,为扬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献计策、荐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旅居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华侨华人艺术家应邀来扬举办画展、音乐会,搭建沟通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二、我市新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市各级侨务部门为侨服务、发挥新侨作用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国家、省和市对侨务工作的要求,以及利用新侨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
1、新时期做好新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一是新侨工作缺乏计划性。新侨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不够明确,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全市性的新侨工作实施规划滞后,各涉侨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未能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整合侨情资料措施不力。第六次人口普查对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籍人士进行了调查,目前汇总工作尚未完成,相关部门各自掌握了一部分新侨资料,但缺乏统一且相对完整的新侨信息,现有的资料不全面,加之新侨在国外变动较频繁,住址、工作单位、从事行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未能有效跟踪,有时双方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挖掘新的工作对象和培育新的侨力资源成为空话。三是海外侨务开拓力度不大。对海外侨情,特别是对新侨和新生代的侨情掌握少,对海外扬州人师生会、同乡会、校友会等社团组织情况基本不掌握,对我市新侨资源相对集中的欧美、日韩、澳新及港澳台地区重要的人脉线索缺乏有效的联络和跟踪,海外侨务作为不大。
2、新侨工作机制建设滞后。一是社区侨务工作网络尚未形成。2005年江苏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区侨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国内外形势和侨情资源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建立健全社区侨务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社区侨务工作制度,构建社区侨务工作网络,并把重点拓展新侨、重点人士及社团、新归侨及海外回国创业等人员的联络服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而我市的社区侨务工作还处在抓典型示范阶段,未由点到面铺开。二是侨务工作活动平台搭建意识不强。侨务工作要通过平台建设来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省内外不少城市把构筑有效平台作为侨务工作的重要抓手,打造活动品牌,定期开展活动,联谊推介,影响较大,效果较好,而目前我市有些活动“声势大、作用小”,缺少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能把扬州籍海内外优秀人士凝聚起来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侨务工作力量薄弱。人手少、经费少、要求高、服务面广是侨务部门面临的主要矛盾。侨务工作不仅仅是侨务部门的事,随着侨务工作的对象不断扩大,培育和发展一支包括新侨及其眷属、海外重点人士及社团、海外回国创业人员等在内的侨力资源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3、侨务工作方式需要转型。为侨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侨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侨务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做人(侨)的工作,中心是“服务”二字。从省内外先进地区做法看,侨务部门现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招才引智。目前,我市招商引资指标成为侨务部门的刚性任务,压力很大,招才引智要求相对淡化,怎样从招商引资逐步过渡到引资引智并重,最终转变到以招才引智为中心任务是当务之急。上海市侨务部门在2009年初推出并启动以侨务引智为核心的“海星工程”,把侨务引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落实,并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探索出“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有效的工作模式。省内苏南等市的侨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也由过去招商引资转变为现在的联络联谊、牵线搭桥、招才引智。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4、新侨群体的整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发挥作用的领域有待拓宽。新侨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在文化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虽有交流和合作,但规模不够大,还没有实现常态化,从我市情况看,开展和扩大这些领域的交流合作有优势和潜力。二是创业成效不够显著。新侨回乡创办的企业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企业发展面临着资金匮乏、销售网络不畅、信息渠道闭塞、管理经营经验不足等种种困难。由于对企业的后续扶持跟踪不够,企业发展速度不快。留学生创业园吸引留学生企业入驻的进度相对缓慢,无锡留学生创业园近两年就进驻企业75家,而我市留学生创业园从成立以来只进驻企业30家。三是人才得而复失的状况堪忧。有些新侨的高科技项目较难寻觅到与之形成上下产业链关系的合作伙伴,加上对已回扬创业或有意向回扬的新侨了解不深不细,特别是对他们拥有的知识产权、项目的发展前景缺乏了解,人才有流失的可能。
三、新形势下做好新侨工作,进一步发挥新侨作用的建议
新华侨华人作为沟通中外合作的桥梁和海外优秀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引侨资侨智政策措施的连续出台,以及我市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新侨回国回乡发展提供了主客观可能。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上关注、关怀、开发、利用新侨资源,发挥好新侨作用。
1、更新观念,深化认识,重视涵养资源。当前,海外华侨华人正处在“新老交替”时期,新侨愈来愈成为重要群体和中坚力量。要使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处理好利用与涵养的关系,重视新侨资源的培育涵养,蓄积并保持发展后劲,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有力的支撑。一是制定侨务工作整体规划。据了解,我省无锡、苏州等地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制定了侨务事业发展规划,南京、常州等地也制定了侨务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建议我市加大力度,加快制定侨务工作中长期规划,专项推进新侨工作。二是建立侨情(新侨)资料库。侨情资料是涵养新侨资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从这几年调研看,资料缺失是我市侨务工作的软肋。建议政府根据职能,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侨情资料,加快收集、整理、建档。通过社区、乡镇、海外社团、网络等多种途径不断收集新侨资料,对每年入库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提出目标要求,并不断进行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建立新侨社团组织库、新侨专业人士类型分布库及新侨企业家资料库,力求将资料变成资源,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加强对留学生的关注。留学生群体是重要的新侨资源。在调查中,留学生家属普遍谈及,出国留学生虽然年龄小,但都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爱乡之心,有的利用国外网站自发地宣传我市的招商政策,有的自愿为家乡的招商代表团当翻译,是我市在海外为国服务和回国服务的新生力量。建议侨务部门把定期与留学生家属保持联系作为了解学生在国外情况的基础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关心他们在国外的健康成长,激发他们学好知识,为国争光,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2、立足长远,注重实效,构筑工作平台。侨务资源在海外的分散性特点和侨务工作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侨务工作必须注重创立有效的工作平台。可考虑建设以下平台:一是海外联络平台。树立“大侨务”观念,冲破地域界限的束缚,扩大与海外新侨和社团的联系。建议在新侨中选择一批愿意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重点人士,作为海外引才信息员,利用他们在国外的有利条件增辟海外工作联络点,使之成为我市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的中介网络和信息渠道;在我市新侨相对集中的美加、澳新、日韩、新加坡等国家推动成立同乡会,与海外扬州人之间建立正常联络机制。我市到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引智等经贸活动时,要把与新侨开展联谊纳入活动议程,以进一步发展与海外重点社团、重要侨领和海外重要专业人士的关系,通过组织联谊活动,加强了解,帮助推荐人才,提供人才信息,寻找合作渠道。二是活动交流平台。在利用好新华侨眷属联谊会、海外交流协会、华商会等现有平台的基础上,要拓宽这些民间组织工作的面和深度,扩大其影响;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借鉴省内外有关城市的做法,成立“扬州海外乡贤大会”、“扬州海外博士学者联谊会”、“扬州海归创业人士联合会”等组织,定期开展交流推介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建议设立“华侨之家”活动中心,宣传扬州华侨华人创业的足迹、发展历程及爱国爱乡善举,丰富侨乡文化内涵,同时为归侨侨眷、海归人才定期举办活动提供便利场所。据了解,目前全省除了盐城和扬州,其它各市都建立了“华侨之家”活动中心。三是对外宣传平台。在国外的新侨虽然与国内亲属关系密切,但对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并不完全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回国创业的积极性。对于从小接受的就是国外教育的华裔新生代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要加强海外宣传工作,建议重点选择影响大、势力强的海外华文媒体,与之合作,构建以报刊、电视和网络媒体为支撑的外宣平台,并将外宣平台与同学网链接。通过宣传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引才引智政策,以及在扬创新创业成功的海归人才典型,加深新侨对扬州的了解和回国发展事业的愿望。四是文化传承平台。要发挥我市教育和文化资源优势,扩大与海外交流合作,建议在相关部门联合的基础上,建立扬州市华文教育基地和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利用扬州丰厚的教育资源,联合扬大等院校开设海外新侨子女夏令营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传承中华文化和扬州文化,增强华侨二、三代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感。
3、统筹协调,通力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和网络。一是健全社区侨务工作网络。随着侨务工作不断深入,为掌握侨情和为侨服务,建议加强对社区侨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构建社区侨务工作网络:区一级建立社区侨务工作指导小组,负责对全区的社区侨务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指导;街道和社区安排专(兼)职侨务干部,具体组织开展社区侨务工作。把广泛联系海内外侨胞,重点拓展新侨、重点人士及社团、新归侨及海外回国创业等人员的联络服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二是建立五侨联动机制。要建立市人大民宗侨台委、侨办、政协港澳台侨委、侨联、致公党扬州市委“五侨”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新侨工作。“五侨”部门除了相互通报工作情况、共同学习侨务方针、政策外,定期会同其他涉侨部门对侨务工作方面的重点议题,共同研讨,形成共识,制定方案,分头实施,发挥合力作用。三是加强侨务工作队伍建设。海外侨情的变化和新侨工作的特点对侨务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归侨侨眷和留学生家属的思想、环境、经历不同,对侨务工作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要培养一支有一定侨务知识,在侨眷中人缘好、善交往、肯奉献的侨务干部队伍;同时要通过自荐、推荐,形成一支包括新侨及其眷属、海外重点人士及社团、海外回国创业人士在内的侨务工作队伍。
4、强化服务,情利并举,扩大联谊交往。为侨服务、联络联谊对涵养和拓展新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做好新侨及其眷属服务工作。随着海外新侨迅速增长,国内眷属和子女都在国外的“空巢家庭”增多,有些新侨在国外还处在求学、创业阶段,关心他们在国内眷属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眷属的困难,维护好他们合法权利,切实帮助解决后顾之忧是侨务部门及全社会服务新侨的“侨心工程”,要形成一定的工作规范,把服务落实到实处;针对我市海归人才反映的尚未形成为回国创业人才服务的合力作用问题,建议我市尽快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为海归人才提供出入境手续办理、落户、融资、购房购车、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研修培训等一条龙服务。二是帮助新侨拓展海外人脉关系。新侨多以“专业”立身海外,独自奋斗是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一定层次的社交圈是他们跻身主流社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平台。鉴于这一需要,发挥侨务部门联系广泛的优势,帮助在关键时候能“找得着、用得上、靠得住”的重点人士拓展华人社交圈,可以介绍有共同专业和家乡背景的新侨相互认识,或介绍参加相关华人技术社团、同乡社团,发展他们的联系,时机成熟时,发展几个海外联络骨干,建立联系网络。促进他们在海外发展的同时,建立新侨海外联络点和群团组织,有利于提高海外联络工作的水平和成效。三是构建“大外联”格局。以联络联谊为抓手,用小侨务带动大外联,大外联促进大侨务。在工作范围上,突出重点人士和重点地区;在工作对象上,突出重点人物和重点社团;在联谊交往上,突出深交广交知心朋友;在工作层次上,突出中青年一代和新侨;在工作方法上,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本市籍与外市籍相结合,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
第三篇:关于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作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提案
关于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作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41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作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侨办会同商务部办理 提 案 人:致公党中央
主 题 词:对外经济,走出去战略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 容: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显著增强。2013年前11个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80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在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程中,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人员作为海外投资的先行者或参与者,充分发挥海外人脉、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为企业“走出去”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国企业“走出去”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企业国际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多数企业“不敢走出去”、“难以走出去”或“走不远”。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国际化水平不高;“走出去”信息不对称,支撑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境外融资难问题突出,企业“走出去”成本居高不下;国际化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国际化的瓶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扫除了诸多障碍。企业“走出去”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的政策支撑体系,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中国和所在国的情况,在语言、文化、法律、环境等各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虽然身在海外,但心系祖籍国,有能力也有强烈的愿望为企业“走出去”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一、立足海外侨务资源,建立企业对外投资信息平台
国内企业与境外市场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信息较闭塞,很多国内企业有“走出去”的愿望,但缺乏对境外市场情况的详细了解,无法付诸实施;一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不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经营规范,导致海外项目不理想。建议充分发挥涉侨部门与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人员的沟通联络桥梁作用,整合对外投资主管部门现有信息资源,分国别建立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产业投资环境、法律及市场风险、科研合作项目、投资合作项目、专业人才信息数据库,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所需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信息,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构建行业内、跨行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强“走出去”企业之间的交流,推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有序竞争,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二、借助海外资源优势,构建“走出去”企业境外服务体系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欧洲各种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非常严格,中国产品进入欧洲的并不多,企业亟需提供报批、金融、外事、资讯等综合服务;企业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是影响对外投资的普遍因素,需要当地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走出去”的企业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是其开辟海外市场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建议充分利用我国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众多的优势条件,促进组建法律、会计、商务等各类华人华侨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与国内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聘请当地华侨华人作为投资顾问、金融、税务顾问;以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等技术人才为主组建海外投资咨询服务中心,以便于与投资地政府的沟通。
三、发挥海外人才作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新设或并购方式从事生产和实体经营的境外投资明显增多。对外投资转型升级呼唤企业经营管理队伍转型升级。建议在企业自身加强国际化人才开发培养的同时,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训的支持力度,多组织一些跨国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海外有专业技能的华侨华人及留学人员的作用,帮助组建国际化、专业化团队,实施本土化经营。积极拓展国内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将人才引进资助政策范围延伸至“走出去”企业引进的在海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管理型人才,引进专业拓展到外经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引进项目拓展到中资企业海外合作项目。
四、积极与海外侨商合作,定期开展海外投资项目专场对接会
与海外有需求的侨商或者工商社团合作,请他们提供相关的招商项目、招商信息,特别是在工商、工程承包、农业、矿产及高科技等领域,吸引国内有兴趣的国有、民营企业参加,促成合作。利用海外重点侨商的网络资源和经济实力及技术优势,推动海外投资的国有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与其合作,实现强强联手。组织有海外投资需求、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产品优势的企业赴海外考察交流,利用各地侨务资源的优势,搭建网络,为其考察交流提供便利,促使海内外企业共同合作。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如何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的建议与思考
如何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的建议与思考
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担任学生干部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走向成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引导。
一、学生干部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 学生干部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普通学生, 又是学生工作中的管理者,其主要作用体现在:
1、在教育管理中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助手作用,带领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他们的参与使得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是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干部是根据“自愿、民主”的方式产生的。学生干部虽然担任一定的职务, 但毕竟是学生, 其威信通过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良好的形象而建立的。在学习上要积极努力; 在生活中要做好关心同学、文明守纪的表率。这样才能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支持,在学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二、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随着学校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留给我们足够的空间挑选优秀的学生干部, 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少本来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出现学习成绩下滑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干部自身片面理解工作能力培养在今后择业过程中的作用,把学习放在次要位置,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经常出现学生干部将系部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而自己缺挂了好几门课的现象。
另一方面还与我们所安排工作任务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从开学的迎接新同学、到平时的班级日常管理、五花八门的学生活动,都离不开他们的身影,尤其是在迎接四、六级,期末考试前甚至还有许多的工作任务等待着他们。有的工作安排时间紧、任务重,直接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
三、措施和建议
1、对学生干部集中培训, 为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提供有效指导。上学期我系在徐燕书记的亲自指导下和邵杰老师一起对学生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集中培训,使得学生干部了解学校近期情况的同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为我系的学生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觉得很好,也很有必要。
2、在学生工作中,希望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工作的时候,能够更加合理的统筹和安排好学生工作任务(有时候几乎每个职能部门都给我们下文件,让我们应接不暇,有时候有的部门下的通知一天两三变),让我们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同时,在学业上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第五篇:如何发挥检察建议作用
如何发挥检察建议作用
时间:2012-08-14 作者:肖景涛
来源:正义网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的重要手段,在预防职务犯罪,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检察建议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形式,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发挥检察建议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推动检察工作水平提升呢,本文将从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等方面作浅要阐述。
一、检察建议概述
检察建议是指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在制度与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与漏洞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建议,建议有关单位及时制定或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排除滋生犯罪隐患,铲除犯罪土壤的行为。检察建议作为检察工作中的专有文书,从制作到内容与其他法律文书有很大的区别。检察建议的首要特征它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效力,既不需由检察机关执行,也不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强制执行。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针对行业、系统和相关单位存在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检察机关的名义,提出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改进管理的建议或对策,是一种准“司法文书”。目前检察建议已成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方式之一。它虽然属于非诉形式的活动,但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易于被相关单位采纳,见效快。实践证明,检察建议在预防职务犯罪,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检察建议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检察建议的实施,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检察建议一词没有出现在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中而是出现在作为人民检察院规范自身刑事诉讼行为的规范性文件之中,这样的规定使得社会公众对检察建议的知晓程度上有限,同时这样的规定还会让人认为检察建议只能够出现在刑事诉讼的个案办理之中,以致于认为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书时在给他们找麻烦。其实检察建议从其性质来说,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手段和形式之一,是人民检察院在行使各项检察职权的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存在影响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的问题,向该单位提出的建议。检察机关除担负打击犯罪的职能外,还负有宣传法制、教育群众、预防犯罪等法律监督职能,而这些职能必须通过非诉讼活动来实现,检察建议书这一非诉讼法律文书也就成为行使这一职能的载体和形式之一。而至今还没有一部法律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拥有检察建议权,也没有对其适用范围、程序和保障等相关问题作出法律规范。这种立法缺位的后果就直接导致了检察建议缺乏法定性、职权性、程序性、约束性等法律属性的特征,就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与检察机关在司法监督或其他法律监督中,所依法实施的各种法律监督行为相提并论,所以收到检察建议的单位就可以将其置之不理。因为检察建议只是建议,而建议只是对于需要办理的某件事情提出如何办理的意见和主张。
二是有的检察建议的质量还不够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1、检察建议的内容千篇一律。检察建议的内容空洞的多,有建设性意见的少;泛泛而谈的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少;发出的多,回复的少,有流于形式之嫌。
2、检察建议的制作存在不规范性。实践中,部分预防干警将检察建议的制作予以公式化,即将检察建议用事先准备好的统一的内容,编上编号,填上时间,盖上院印即可。因此,提出的检察建议既没有情况分析,更没有预防对策。
3、为完成检察建议的任务,滥竽充数,降低检察建议的质量。部分预防干警为完成任务,粗糙制作检察建议,因而检察建议的质量不高,发案单位采纳较少。
4、突击制作检察建议。为完成目标考核的任务,部分预防干警突击制作检察建议,更有甚者与有关单位进行“协商”,要求该单位予以采纳并回复。此做法不仅削弱了检察建议的作用,而且也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形象,同时,也影响了检察建议形式的完整性和庄重性。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部分干警主观上重视不够,在工作中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案件的剖析和研究上,认为提检察建议只是对案件进行事后预防的一个方面,没有认识到查办案件打击犯罪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因而表现出对事后预防的轻视。
二是调研不深入,查找问题不准。部分干警往往没有深入案发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找出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及存在的问题,而是就事论事,以检察建议的形式代替了事。当然也就提不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拿不出有效的措施。
三是专业知识性强、专业知识不足。案件涉及的行业系统较多,专业性强,知识面广,而检察干警干警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面对专业性强的问题,干警也很难依靠自身的知识,找出问题所在,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四是管理不规范,检察建议质量不高。一方面对制作的检察建议从格式、内容等方面缺乏严格的要求,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干警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能发现问题,认真分析案发的原因,因而制作的检察建议质量不高。
四、规范检察建议的对策
一是实施法律保障,确立检察建议的法律地位。立法机关应当尽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增加将检察建议权纳入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的规定。同时,界定检察建议权的概念,并明确履行该项职权的对象范围、适用程序和方式、建议书的内容、落实保障和补救措施等相关事宜。在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中,也需要补充相对应的落实内容。这其中,应当规定被建议单位在接到检察建议后作出答复的时限、方式、答复的事项、异议的补救措施和无正当理由拒绝应当承担的责任等内容,以便确保检察建议权行使适当,能够充分发挥预防犯罪和其他违法问题发生,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作用。
二是认真贯彻“打防并举”的原则,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搞好检察建议。从广义上来说,打击犯罪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以防其再犯,同时使可能犯罪的人不敢以身试法,是一种特殊的预防,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和防止犯罪的发生。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分析犯罪轨迹,找出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漏洞,通过检察建议这种形式,及时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帮助发案单位解决存在的问题,堵漏建制,减少犯罪机会。
三是注重检察建议的质量。检察建议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泛泛而谈、内容空洞、流于形式的检察建议,既不能帮助发案单位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应有的法律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单位和群众对检察人员素质以及检察机关形象的看法,起到负面作用。因此要以已查办案件为切入点,深入案发单位调查,全面了解掌握情况,将取得方方面面的材料汇总整理,进行深入分析,透过表面现象找出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抓住要害,对症下药,提出有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治理整改意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四是实行专家询问制。检察机关查处的案件包括社会各个行业,而查处的问题涉及专业性强,如财会、招投标、评估„„预防干警的知识面不可能面面俱到,深度和广度与专业人员都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难免在提出检察建议时,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建立专家询问制是顺应形势的要求,一方面充分利用行业系统专业人士的知识,帮助我们找准“病灶”,开出良方,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提升检察建议的质量;另一方面,行业专家大多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有利于检察机关与人大、政协的了解和沟通,同时也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
五是注重检察建议的落实和反馈。把检察建议落到实处,收到较好的法律效果。一方面防止一些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后,将其束之高阁,不予研究落实的情况出现。在检察建议发出之前,应主动与被建议单位的有关领导一起交换意见和看法,达成共识,共同研究采取整改措施;同时加强与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发挥主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将检察建议的内容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及时了解收集反馈情况,既可以验证检察建议的质量,是否对症下药,又可反映被建 2 议单位的领导是否引起重视,是否加以研究并整改,以及整改的效果如何,对于通过检察建议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且具有普遍性的,应积极通过其他方式向行业系统进行推广。
作者单位:河口区人民检察院